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商茶客视野

找到约5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普洱茶投资分析:2021年普洱茶市场的六大变化(上)

2021年已经过去大半,这一年普洱茶市场发生了很多事情,为了方便茶商朋友能够在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大展拳脚,也为了茶客朋友能够买到心仪的普洱茶,再次特将2021年普洱茶的加以梳理总结,一共得出了六条结论,希望能帮得上忙。

1.传统产品越来越不好卖,茶客的需求再上升

今年一些经典传统产品的整体市场表现都不如往年,所谓整体不如,是不分品牌、不分产品甚至不分产地的不如。抛开疫情这个突发因素,因为今年的市场行情要比去年好不少。传统产品所遭遇的滑铁卢更多的是来自要求越来越高的茶客。这种变化应该是去年大家在家的时间都比较多,很多忙碌的爱茶人终于可以坐在家中喝上一壶好茶,几个月下来对茶的品味提升了一大截,所以到了几年以往那些比较受欢迎的传统产品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惨败。不过反过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茶客不断上升的需求是市场前进的动力嘛。

2.媒体集中报道天价茶,普洱茶炒作偃旗息鼓

今年年初天价武夷山茶一下子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一些天价普洱茶也随着武夷山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长期存在于市场的炒作瞬间获得了大量关注。炒茶本来就是一件对市场影响偏负面的行为,尤其是当茶价因为炒作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后,对市场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

媒体的关注自然也会使得监管部门下场整治,要说整治的效果如何,看看那些天价普洱茶在最近几个月的价格变化就知道了。一款茶若没有炒作,在茶客们强烈的购买意愿下登上了神坛,它所代表的是茶客们的态度,这样的茶哪怕价格再贵,都是合理的,比如号级茶。倘若一些茶只是炒家们口中的“好茶”,大部分茶客并不买账,这样的茶到底价值几何就不好说了,总之炒作虽不能被彻底禁止,但也不应成为市场主流。


3.涨不动的古树茶,高端普洱茶市场进入“后班章时代”

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绝大部分产区古树茶的价格已经接近顶点。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市场的红利期已过,当下正全面进入“后班章时代”。

没有了茶价上涨的红利,如何打造高端普洱茶,如何在茶农、茶商、茶客这三者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点,是现在的许多茶企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不能“茶贱伤农”,另一方面也不能“茶贵伤客”。具体怎么做就要看茶商们是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上篇就先到这里,下篇再同大家交流另外三大变化。

文:天火


人类的历史,俨然是一部茶叶发展史

普洱茶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洱茶的发展史,俨然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个人成长史,数次打击,数次复兴,普洱茶非但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被人所知。普洱茶是如何变为家喻户晓的饮品的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初期:瑞贡天朝时代 

明代初期,云南已经开始向中央政府上贡茶叶,在普洱也设了专门管理茶叶贸易的官员。明代人喝普洱茶普遍形成一种风气,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淛所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也是“普茶”(即普洱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

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据考证,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仅是从普洱运销到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每驮120市斤)。也是在这一时期,普洱茶成为贡茶的大宗。故宫内现存的“人头贡茶”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国营茶厂时期:云南茶进入工业大格局时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异地资本进入勐海,商人们在这片宝地上发现了一片片绿色叶子下潜藏的商机,纷纷来到勐海制茶贩茶。据著名茶文化学者杨凯所著的《号级古董茶事典》中记载:1939年,勐海已经有20多家茶庄,整个西双版纳茶叶产量接近四万担。1939年—1941年是勐海的黄金时代,茶叶加工和运输量达到了历史最高,这些茶大多数通过缅甸、印度运进西藏,少量运往内地或通过内地运往西康地区,部分销往泰国、香港等地区。 佛海茶厂(即勐海茶厂前身)、凤庆茶厂(后演化成滇红集团和云南白药红瑞徕)等知名云茶大厂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创建。 1949年之后,中国茶叶总公司选出了云南最好的四家大厂作为主要的普洱茶生产基地,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分别以编号1、2、3、4来代表四个茶厂。云南茶自此进入到工业大格局时代。

1973年,云南普洱熟茶诞生。那一年,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普洱茶,这种茶在广东有生产,他们决定组织人去广东学习。考察小组学习归来后,开始在昆明茶厂大规模实验,但起初实验不是很顺利,究其原因是照搬黑茶工艺,没有因地制宜,经过调整、拼配,这批发酵熟茶产品制成并出口到了香港。因其“耐泡”、“好喝”、“实惠”、“刮油”、“消食”等特点,普洱茶在中国港台地区积累了大量爱好者。
 
可以说,1973年普洱熟茶的出现是云南普洱茶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它将过去不规范的半自然、半人为的发酵,变为现代的快速后发酵,使普洱茶变为口感更温和,可以速饮的消费品,同时也丰富了普洱茶的内涵和外延,将普洱茶推入了快销时代。 

但这一时期的普洱茶(熟茶)几乎不对内开放销售,而是主要销往中国香港、澳门(各大酒楼)、东南亚(主要消费者为华侨),所以,普洱茶在云南市场流通中有一段较长的空白期。
 曾在昆明茶厂任职的现云南茶协监事方可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云南市场上,只有经过发酵后的滇青茶才能被称为是普洱茶,也就是说,当时市面上销售的普洱茶其实都是熟茶,还没有普洱生茶一说。“云南茶叶公司约定俗成地将渥堆熟茶产品称为普洱茶,而传统的普洱茶生茶则是根据后期工艺,将散茶叫做滇青(与绿茶称为滇绿有区别),饼茶则很少在外包装上写普洱茶的字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越陈越香”与山头茶崭露头角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台湾的经济高速发展,这种发展很快对茶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东南亚、香港喝老茶的传统进行整理和提升,赋予普洱茶“越陈越香”更多的精神内涵。在内地,国内市场也逐渐被带动开始关注普洱茶。在这其中,于1993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具有重要的突破点作用。 1993年,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暨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召开,来自香港、台湾的茶客和茶专家第一次得以有机会深入原产地探究普洱茶。正是在此次会议上邓时海提交了《论普洱茶越陈越香》文章,为1995年正式出版的《普洱茶》一书奠定重要基础。

也是因为这次会议,台湾茶人循着号级茶之路回到易武,回到古六大茶山,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力图拼凑出一副完整的普洱茶地图。“真淳雅”的出现,重开七子饼先河,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普洱茶。
 曾经的尘封记忆顿时被打开,世界一下子被普洱茶吸引了视线。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甚至是法国、美国学者纷纷前来调查。通过考察及电视、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古六大茶山又红火了起来。

茶价飙升继而引发了各界关于「越陈越香」的讨论。老茶、越陈越香裹挟在一起,让本是消费区域的喜好转而开始影响产地的审美。而后各方的介入又把昔年在紧压茶、边销茶、七子饼茶才出现的陈香字眼,嫁接给了熟茶。「越陈越香」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普洱茶的独特魅力很快被内地商家发现,此时正好遇上时代背景——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市场放开,大量茶业国企倒闭,为私人茶商带来了良好机会。从2000年开始,在当地直接收购、用春茶料、用大树料的私人定制茶开始出现,现在人们熟知的99绿大树、大白菜、孔雀系列产品,都属于定制茶。由定制茶,人们知道了老班章易武正山,这一批茶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最高标准。山头茶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知普洱茶的全新视角,同时又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审美情趣,这样的审美至今仍然影响着普洱茶界。
与之相伴的,还有普洱茶的品饮方式产生的变革。产区的冲泡方式从传统闷泡到茶水分离,让古树茶品质有了明显区分,从“烧水壶”到“口缸”到“盖碗”,宛如革命性的一步,让诸如老班章这样拥有顶尖古树茶的村寨脱颖而出。盖碗的精细与云南的有性系茶树结合,有了“一山一味,再逐次细分,便产生了单株
“越陈越香”与“一山一味”成为两股缠绕在一起的普洱双螺旋,推动普洱茶市场飞速上升。  2000-2007:普洱茶行业初发展与崩盘 2000年前,普洱茶鲜有人知;2001年,开始有了初步发展,许多普洱茶的书籍出现,星星点点开始有人议论普洱茶。 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普洱茶文化开始复兴。此后,随着市场对普洱茶的追捧急剧升温、《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实施等多方面影响下,普洱茶市场快速膨胀,价格一路直上。期间虽然有2005年诸如“猪圈发酵普洱”的负面新闻爆发,但对于市场的挫伤只停留了短暂数月。2005年的马帮进京,是普洱茶界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策划,伴随着全国各路媒体的报道,一扫负面新闻影响,引发全国性普洱茶热潮。到了2006年,市场上继续涌入了许多无标准、无品牌的茶品,形成全民热炒普洱茶风潮,只要声称是普洱茶,便有人买入进行投资;茶才从厂里出货,未到昆明就被抢光,这一上涨趋势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春季。
2007年4月,有“普洱茶的华尔街”之称的广东芳村茶叶市场发生“崩盘”,以下关茶厂甲级沱、大益7542为首的茶品开始跳水,接下来整个市场发生全线崩盘。 据《号级古董茶事典》中记载:“作为标杆的勐海茶厂的普洱茶(生茶)7542每件(30公斤)涨到两万多元。”2007年,7542从每件两万多元下降到了六、七千元,在这场崩盘中无数茶商、茶客遭受重创,甚至血本无归。此后几年中,普洱茶经营惨淡,许多商家、企业关门。
风波过后,大浪淘沙。虽然有无数商家倒闭,但市场回归理性,人们对普洱茶的消费开始有了更加理性认识,普洱茶的价格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稳定,又回到了常态的起起落落中,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经此一役,喝普洱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刨去热炒,普洱茶的健康和品饮价值依然受到认可。2009年,普洱茶品饮市场开始回升。大家意识到一定要有品牌,能流通的普洱茶,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2013——至今古树茶时代开启,品牌意识觉醒 2009年后,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品质,品饮升级,喝古树茶的人逐渐多起来。它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度走进普通人的视野,成为当下最值钱、也是涨速最快的“树叶”。茶商们看到市场需求和趋势,开始不断加大对古树茶的宣传和炒作,最终导致古树茶概念被无限放大。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树茶也是一样,没有标准,便不成好茶。在高利润的驱使之下,茶商生产的古树茶的“纯度”全凭良心。不乏一些商贩采取拼配的方式来以次充好,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从中牟利。再加上大多数茶客并无专业知识,不会区分真假,古树茶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古树普洱茶市场的混乱,催生了真正做茶的古树茶品牌。2013年,雨林古树茶出现,颠覆性的制定了古树茶行业标准,打破行业乱象。在2013年以前,行业称呼100年以上的茶树有叫大茶树、老茶树,雨林古茶坊真正开启了古茶树时代,从“大茶树”到“古茶树”,小小一个字,推动行业前进一大步。

2014年,电商时代开启。思普双11销量破千万。各家普洱茶进入电商争夺战。2019年,大益天猫旗舰店双11销售额破亿元,继续引领行业,普洱茶开启多元化时代。许多品牌迎来自己的成人礼(十年),普洱茶也正式进入了品牌时代。文:王娜、罗安然
编辑:李姝琳

普洱茶15年被恶意抹黑七次,阴谋论何时休?

  没有任何一款茶像普洱茶一样,短短几年,从默默无闻到世人皆知。

  十几年来,普洱茶身上有太多的光环,拍卖会屡创记录,近两年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名列冠亚。

  普洱茶的复兴史,也是被黑史。每当普洱茶到一个发展的小高峰,就有组织或个人跳出来黑一把,普洱茶短短15年之内被人黑了七次,真过分!

  2005年,猪圈发酵普洱茶事件

  2005年07月28日,广东《信息时报》突然爆出猛料:

  四会市市郊的一个茶叶加工厂,曾经的猪圈现正发酵普洱茶,地面满是蛆虫,旁边是个臭水沟。

  字越少越劲爆,短短42个字,隔着屏幕就能把看官们恶心一把,更别说喝普洱茶的人。

  这则新闻后来被官方证实是假新闻,当时信息传播不如现在这么快,普洱茶消费群体也比较少,猪圈发酵事件,很快就淡出了视野,但牵出了防空洞普洱,干仓与湿仓的拉锯大战才刚刚拉开。  

  2007年崩盘事件

  2007年,普洱茶复兴之后的第一次高峰,年中,普洱茶价格突然断崖式暴跌,最后直接崩盘,普洱茶市场陷入绝境。

  一次崩盘,普洱茶链条上,茶农、茶商、茶客无人幸免,普洱茶声名一片狼藉,一夜之间人人喊打。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各路媒体、舆论加入声讨普洱茶的大军中,把普洱茶说成横空出世的异类,被贴上疯狂、炒作的标签。

  一次崩盘,让普洱茶界痛定思痛,也自动完成了市场的清洗,告别了没有标准的时代。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出台,如今已经渐渐成为行业共识。  

  2007年的影响,12年后的今天余波尚存(一大波没有消耗的库存,成为普洱茶永远的痛),茶商对普洱茶的断崖式惨痛心有余悸,做茶招招小心,生怕重蹈覆辙。

  然而,这个担心是不必的,普洱茶已经过了垄断的时代,港台商人那点拙劣的湿仓手段早已被市场抛弃,整个普洱茶市场也走向健康,雪崩不会到来。

  2009年,喝茶导致钙流失

  2008年,突然传出一个喝茶导致钙流失的说法,随后被媒体疯狂转载。专业性最高的是2009年中南大学一篇《女性习惯性饮茶对骨密度、骨质疏松、低骨量及骨折风险影响的初步研究》。  

  这篇硕士学位论文里,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形式,明确指出在2248女性被调查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概率增大。

  论文只有结果,没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研究过程。

  这次矛头没有直接指向普洱茶,但普洱茶是茶叶大家族中的一员,而且,2008年正是普洱茶低谷期,经历崩盘打击的普洱茶人冻得死去活来,喝茶导致钙流失,对普洱茶无疑是雪上加霜。  

  随后,普洱市建立了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由盛军博士领导,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喝茶不会导致钙流失,反而还会增强骨密度。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药物学杂志《药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  

  2012年,普洱茶致癌事件

  2012年3月9日,一个自称人体工程学教授,名叫李建军的人,发了一条微博:……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為放了太久,裡面有大量的黃麴毒素是致癌物!”  

  2012年,地沟油最疯狂的一年,食品安全问题最受关注,相比三年前的钙流失,“致癌”这两个字杀伤力简直强大了上万倍,这次矛头直指普洱茶,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CCTV新闻频道《东方时空·真相调查》,用12分钟的采访报道证实“普洱茶致癌”不成立:普洱茶发酵绝不会产生黄曲霉素,如果普洱茶中检出黄曲霉素,极有可能是仓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教授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拐弯抹角给自己找台阶,最后发现:教授未对普洱茶进行研究,微博作者自创一个人体工程学教授的身份,抹黑普洱茶。

  普洱茶很委屈:我招你惹你啦!你要这样黑我!  

  在陈宗懋等众多学者的辟谣下,致癌事件很快平息了。随后,“莞藏普洱”清洁、卫生、专业、庞大的仓储形象进入大众视野。  

  2013年,天价古树茶事件

  2013年,普洱茶已经走出崩盘的阴影,重新迎来一个小高峰,开春第一炮便是老班章单株古树破万,被各路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

  央视财经频道连续播出《聚焦普洱茶暴涨》、《爆炒老班章》专题,各路媒体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将普洱茶推到风口浪尖。

  这次事件算不上黑,反而让古树茶概念更加为人所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央视报道之后,每年春天都在效仿2013年万元老班章,一年又一年,如今已经成了春天特有的茶山大戏。  

  2017年,方舟子事件

  2017年7月14日,方舟子发表了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

  提出:“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那么长期喝普洱茶,是不是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呢?”  

  2017年致癌事件是2012年人体工程学教授的升级版,不同的是,爆料的人是方舟子。毕竟,方舟子咬上谁,谁就得惊出一声冷汗,这也是普洱茶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方舟子一报料,马上在网络疯传,这次事件比起5年前,涉及面更广、波及面更大,一时间,喝普洱茶的人,人心惶惶,随后,陈宗懋院士、陈君石院士纷纷发文表达喝普洱茶绝不会致癌,事件才缓慢平息。  

  2020年,3 15农药事件

  2020年3月15日,由于疫情,原本的3 15晚会延迟,普洱茶圈却爆出一个大消息:为高产滥用农药和催生药剂;古树成谜、造假成风。

  疫情之下,春茶疲软,普洱茶马上就被推向风口浪尖,招来一阵骂声。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角度来看:3 15这个特殊的日子,春茶即将开始的时候,曝出这么个猛料,这个时间的确是太巧。

  事情的真相是,每年都去茶山的人都知道,农药和催生药剂这种事,还真没见过。烂了一半的农药瓶,没准是哪个垃圾堆里捡出来,丢进去拍照的。这一点,玩短视频的人最了解其中的真谛。

  普洱茶又被黑了一次,但普洱茶被黑已经太多了。没有多久,事情也就过去了。大家该喝茶就喝茶,该吃瓜就吃瓜。  

  写在最后:

  好事不出门,无中生有的恶事行千里,普洱茶是各大茶类中被黑得最多的。

  为什么有人闲着没事干,总要黑普洱茶?

  普洱茶发展的太快,十几年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普洱茶行业内外,每一个质疑普洱茶的人,出发点或许都不坏,也许看见了普洱茶的不足,希望普洱茶能够做出改进。  

  但是,黑普洱茶的人却各自打着小算盘,要想知道是谁黑普洱茶,只需要往回想想,普洱茶的被黑对谁有利。

  黑普洱茶的人,并不是没事干,而是各有各的目的,要么捕风捉影、制造谣言引起关注;要么无名小卒造个谣言刷一刷存在感;要么普洱茶太火,让人眼红……

  质疑普洱茶,必须用科学数据说话

  专家遍地走、“大师”辈出的时代,质疑普洱茶也好,质疑各大茶类也罢,这都是个人自由,但最重要的是拿出科学研究依据。

  单靠xx大学的xx实验,表明了普洱茶……。这恐怕难以服众,拿不出研究证据,就是无中生有的中伤、恶意诋毁普洱茶。

  曾看见一片微信文章,有人编造一个美国xx大学xx院系,做了xx实验,证明喝普洱茶有风险,胡编乱遭的谣言经不起死磕硬碰的推敲,查阅那个大学的官网和国外30多个主要科研网站,输入大学英文名和Puer tea发现,造谣的人不但把美国大学院系写错,还自己发明一个实验嫁接在大学身上!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

  每一次被黑,都是进步!

  我们也得承认,普洱茶每一次被黑,都是一种进步,都在督促普洱茶改进,只有自身品质够硬,才不会被茶叶市场淘汰。

  2005年猪圈发酵普洱茶事件爆出来后,干仓茶逐渐被茶友接受和认可;2007年崩盘事件后,普洱茶也变得理性,痛定思痛,开始了自我进化的过程;

  无论喝茶导致钙流失,还是普洱茶致癌,谣言出现后,相关学者、机构坦然面对,有理有据的向社会解释、阐述,都是都从侧面为普洱茶打了个大大的广告,增加了普洱茶的知名度。

  普洱茶发展得太快,以后被黑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用事实反驳谣言,流言蜚语自然会破!

  而哗众取宠之流,姑且随他去吧!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找到约5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