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科植物

找到约50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国云南:地球茶属植物起源地,世界唯一的茶树驯化中心

“世界茶源看中国,中国茶源看云南。”这是被当今天下茶界所共识的一句话,不过,如果要从更深的维度去探寻茶的起源问题,这句话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完整。

正确的说法是,中国云南是野生茶树起源中心之一,是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充分驯化茶树(栽培型)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当今世界唯一留存有完整茶文化的一部活历史。

“茶类简史”专题第一篇,我们就来聊聊地球茶组植物起源地,世界唯一的茶树驯化中心——中国云南。

茶属植物起源于白垩纪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初步驯化”和“充分驯化”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初步驯化就是原始人类开始利用与驯化茶树,但还没有自觉运用栽培技术深度改变野生茶树的生物学特征,此时的茶树还是以野生原始性状为主,并不是栽培型茶树(狭义的茶)。

充分驯化,则是指人类已经通过人为选择、打顶矮化、增加横枝、耕土施肥等手段深度改变了茶树的生物学性状,让其由野生茶树变为栽培型茶树,从“初步驯化”到“充分驯化”,所用的时间是以千年为单位的。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狗是由狼演化而来的,而初步驯化就好比只是将狼豢养起来,但其依然保有野生习性和特征,顶多算“家狼”,并不能算狗,而充分驯化,就是将狼真正驯化成了狗,这包括体型,样貌,习性上的诸多改变,需要成百上千代的演化。

理解概念后,正文开始。早在早古生代时期(距今5.7亿年~4.09亿年),世界还不是五大洲四大洋格局,而是只有两块大陆,即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和劳亚古陆(Laurasialand)。

其中,冈瓦纳古陆位于南极附近,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中亚、南极洲、澳洲等地;劳亚古陆则位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可以看做是如今欧洲、东亚和北美洲的结合体,此时的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分处于这两个古老的陆地板块,彼此之间隔着古地中海(又叫特提斯地槽)和现在的欧洲,不相连接。

按杜托特的《我们漂移的大陆》观点,到了中生代末期,南北两块古大陆开始不断地漂移,劳亚古陆上分出了北美洲和亚洲,其中亚洲位置的变动不大,而北美洲逐渐随大西洋向西、向北漂移。

冈瓦纳古陆的变动更大,先后分裂出印度、非洲、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继续向北漂移。

到了中生代三叠纪末期(约距今1.8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地质大变动(即印支运动),中国西南部地区终于露出水面,并逐渐上升为一片海拔较高的稳定地台(以下简称为西南高地),自此很少受到海水浸蚀,而且这里还很靠近赤道,雨量充沛,气候湿热,非常有利于土壤风化和植物繁育。

地质学史界把西南高地划分成康浪古陆、雪峰古陆,越北古陆,主要包含中国西部、西南,以及与部分东南亚的接壤地区,于此同时,后世主要的产茶地,如我国华南地区还处于被海水淹没的状态,而印度板块正隔海缓缓移来,这也是印度的阿萨姆邦不是茶树起源地的证明之一。

距今6500万年到2330万年之间,也就是在白垩纪之后进入第三纪后,在西南高地这片气候适宜的生物乐土上,山茶科植物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而目前发现的最早山茶科植物化石也出现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茶学界由此推断,茶属植物最早起源于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地层。

看到这里,有茶友可能会问:既然山茶科植物最早诞生于热带环境中,那他们又是如何跨越天险,成为了如今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中都有分布的植物,并形成了著名的“同源茶树,隔离分居”现象的?

想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探寻当时气候环境的最大变数——地质运动。

幸免于难的云南茶

印支运动之后,距今4000万年的第三纪渐新世,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相撞,挤压造成喜马拉雅地区的上升,又伴随着燕山运动和印支运动,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世界屋脊一喜马拉雅山。

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不仅使康滇古陆褶皱断裂,分割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而且造成了大量山茶科植物的消亡,为适应新的气候,幸存下来的植物也逐渐向不同方向演化,这就是山茶科植物的第一次大分化。

距今约100万年前,全球进入严酷的第四纪冰川时代,很多高纬度的区域都被广阔的大陆冰川所覆盖,剧烈的气候变化,再次对大量动植物造成毁灭性打击,只有极少量生长有褶皱山系和温暖洋流保护的茶树得以幸存并繁衍下来,这就是山茶科植物的第二次大分化。

其中,位于四川乌江中下游一带的植物受灾严重,茶树大量消亡;贵州北部、南部受害较轻,茶树有存有亡;而云南,以及邻近的缅北、越北等地则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缓冲了冰川和极寒气候的影响,受灾程度最轻。

比如香格里拉境内山脉及高黎贡山北段的西坡等,虽然处在冰川侵袭的范围,但却在那里发现了多样化的古老物种和新生的特别物种,成为了生灵的避难所和摇篮。

而云南的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基本未受冰川袭击,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动植物得以大量留存,尤其是在滇沅千家寨、景东大石门、景谷大尖山等地,有大量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幸存了下来,并繁衍至今。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四川、贵州、广西都零星分布有古老大茶树的原因,它们虽然形态不同,但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即同源茶树跨区域存在的“隔离分居”和“同源多样”的现象。

(注:据现代DNA测序技术测定,距今38—154万年间,云南大叶种和滇外小叶种分别在云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发生了分化,为后世的云南濮人和巴蜀文明种茶提供了丰富的野茶资源。)

证伪“茶树始祖宽叶木兰说”

看到这里,有茶友可能会发现,在论证茶树树起源地的证据链上,我们没有提及云南景谷出土过的,号称茶树始祖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被称为“茶树近亲”的“中华木兰化石”,其实,茶树起源于宽叶木兰虽然是茶学界的主流看法之一,但仍然是存在诸多疑点的。

“茶树起源于宽叶木兰”的观点认为,茶树叶片的叶脉构造、侧脉对数及夹角大小、侧脉不达叶缘并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连、叶尖形态等特征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古植物化石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并由此推想“茶树是在第三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在陆离看来,这一观点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早在白垩纪地层中就已出现山茶科的化石,远早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的生活年代,后者不可能是茶树的祖先,在植物分类学上,茶树(Camelliasinensis)隶属山茶科(Theaceae),属于现代植物;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隶属木兰科(Magnoliaceae),属于化石植物,二者的关系也并不亲近,更没有直接的系统演化关系。


宽叶木兰化石

其次,仅凭叶片的形态特征就下结论也是欠专业的,叶片属植物的营养器官,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多用于研究不同植物在生态环境上的相似性,而且除“侧脉不达叶缘,在近叶缘处网结”外,两种木兰与茶树的叶结构再无更多相似之处。

最后,化石的形成和发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动植物系统演化上至今都还缺少大部分化石证据,而且化石的保存状态受特定地史条件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景谷出土过的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均为叶片化石,保存也并不完全,能提供的特征信息有限且欠精细,用在研究科以下比较低级的分类阶元内尚可,但拿来探讨被子植物科与科之间的系统演化,未免太过单薄。


中华木兰化石

此外,目前茶学界最前沿的研究之一,“以分子生物学证据为主要依据的APG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也揭示了木兰科与山茶科间更为疏远和复杂的系统演化,本质上是山茶科与木兰科两个科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属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领域中的系统进化方面研究。

总之,茶的起源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植物的起源、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是十分重要和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仅在高级分类阶元(目级或科级)上提出的一些大致演化框架取得了广泛认可,尚未证实山茶科与木兰科之间存在直接演化关系,也无法证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是茶树的祖先。

既然化石方面无法证明茶树的演化由来,那云南茶源的身份是否要打个问号?其实大可不必,在植物地理学上,类似的化石证据不足情况经常出现,此时学界一贯的原则,就是将类群内原始种类最集中和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推测为这个类群的起源中心。

而迄今为止,世界茶组植物共40个种大多集中在西南地区,仅云南就分布33个种,其中有17个种、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以云南为中心的滇黔桂交汇地带,更是世界公认的山茶科植物核心起源地。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大西南地区并不是唯一的地区,相邻的缅北等东南亚北部同是起源地,只不过与之相邻的东南亚地区,自明朝初年以后再无有过茶树栽培史,更缺乏关键的过渡型证据。

而云南,不仅是野生茶树起源中心之一,还是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充分驯化茶树(栽培型)的起源中心之一,更是当今唯一保存有最完整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的茶树进化链条的世界茶源。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界这十大“奇葩”,你遇见过几种?

​​

吃法最奇葩—琴鱼茶 

琴鱼茶流传于皖南泾县,因用琴鱼制作而得名。在阳春三月柳绿桃红时,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网等捕捞工具将琴鱼捞起后,趁着鲜活将鱼放进有茶叶、桂皮、茴香、糖、盐等调料的沸水中,煮熟后放到篾匾上晾净除湿,再用木炭火将其烘干至橙黄色。


琴鱼茶随着沸水的冲泡,杯中立即会腾起一团绿雾。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就好像在杯中摇摆游弋,如戏水、似遨游,可谓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琴鱼茶略带茶味,更有淡淡的腥味、咸味与鲜味,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茶汤饮后,可将鱼干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其肉嫩酥软、咸中带甜,鲜美爽口令人欲罢不能。


混搭最奇葩—虫屎茶 

虫屎茶,又名龙珠茶,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湖南安化当地制作好的黑茶在存放过程中会招引许多安化特有的黑茶茶虫。当这些小虫吃完黑茶后,便留下比芝麻还小的粒状排泄物,也就是虫屎,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就变成了可以饮用的虫屎茶。广西除化香叶外还加糯米藤、野山楂等叶。

虫茶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可降暑消食,提神解渴,对痔疮及牙龈出血有一定疗效。


工艺最奇葩—辫子茶

 辫子茶是普洱茶的一种,这种茶是将束状的茶人工编成惟妙惟肖的麻花辫子。


辫子茶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保留在神秘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中的一种制茶工艺。它的制作需要精选百年以上茶龄的古茶树,用其上好的茶青,单独杀青、单独压制,并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条索具有惟妙惟肖的辫子特征。但因制茶工艺相当耗时耗力,逐渐淡出普洱茶的舞台了。


气味最奇葩—糯米香 

糯米香普洱茶,是在普洱茶中加入一种名为“糯米香”的天然植物而得。


“糯米香”生长于西双版纳地区,含有珍贵的天然芬芳物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其香味类似新鲜的糯米散发的清香,因此得名“糯米香”。其性质温和,清香,解渴,解毒,是西双版纳傣族常喝的天然饮料。


吃法最奇葩—油炸雀舌 

这里的“雀舌”是指黄山毛峰茶之上品雀舌。



将雀舌茶叶泡开沥干,放入油锅中炸炒并放入鸡蛋翻炒均匀,所制成品色泽金黄,细嚼之后倍感茶香浓郁。


外形最奇葩—千两茶

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清道光年间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当时陕西茶商为了能方便快捷地把黑茶运回陕西,就对黑茶包进行了改进:把重量100两的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随后,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慢慢地把茶叶重量增加到1000两。从而诞生了千两茶。千两茶的长约166厘米,周长约56-58厘米。

名字最奇葩—鸭屎香 

凤凰单丛依据香型分类有十多种,什么芝兰香啦,肉桂香啦,但最奇葩的莫过于鸭屎香。


鸭屎香”乃是土名,名虽不雅,而作为凤凰单枞的名种,可为“大俗即大雅”。据说是因为这茶太香了,乡里人评价这茶香气浓,韵味好,便纷纷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茶农怕被人偷去,便说是 “鸭屎香”。


粗细最奇葩—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是工夫红茶,简称“九曲红”。产自杭州西湖区周浦乡一带。九曲红梅为浙江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更被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著名的弘一法师曾赋诗道:“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来赞美九曲红梅独特的梅花香。

谈到九曲红梅的奇葩之处,就在于它的干茶细若发丝,弯曲细紧如银钩互相勾在一起,恰似是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


原料最奇葩—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金寨、霍山境内,又因形似瓜子,而得此名。

都说茶树芽头是精华,可六安瓜片就是这么任性,芽头不要!在采摘过程中去掉了芽和梗,所以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单片叶子制成的茶。


绿茶讲“嫩”,就好比这个小鲜肉盛行的年代。六安瓜片倒好,非要炼就出一身“虎背熊腰”才公诸于众。


颜色最奇葩—雪茶

 在云南和西藏的雪山之巅,生长着一种神秘的“茶”。它只在高寒的山区生长,既不是茶树,也不能人工栽培,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雪茶”。雪茶出产于区内玉龙雪山、牦牛山、药山等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属地衣类茶科植物。


雪茶,其状如空心草芽,重量极轻,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因此得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到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则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

从生态视角看滇茶

我在《人与生物圈》2018 年第一期“茶叶之路武夷山”专辑“生态视角看中国茶叶”一文中,对于云南滇茶写到:“澜沧江畔、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茶树多高大乔木,乔木种茶树叶片大而肥厚,制成的茶叶口感丰富、渗透力顺畅、细腻绵长,香气深沉而厚重。这里是普洱茶和滇红茶的出产地。

”2019 年 5 月,为了能更加深人地解读云南、四川茶叶生态特点,我再次参加了“茶叶之路专题”考察组,深人云南、四川保护地周边的主要茶产区,调研生态环境对茶品质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阻断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使滇西南的古代气候成为适合亚热带植物生长的“大温室”,为茶科植物的诞生演化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

经历代科学家所做的大量实地考察工作,发现了大量茶科植物的祖先 —— 宽叶木兰化石。

这就更加充分证明了云南西南部就是世界茶树起源与进化的中心地带。时至今日,这座神奇的“大温室”里面依然生长着很多原始野生型古茶群落。

其中包括“大乔木类型古茶树”“过渡类型古茶树”“小乔木类型古茶树”和与高大古茶树共生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植物,以临沧大雪山为代表的高大古茶林成为世界绝无仅有的原生古茶群落样地。

在青藏高原数千公里生态屏障庇护下的最优地段上,就是人赐美名的“七彩云南 "。

滇西南地区更凸显为大地母亲最为眷顾的宠儿位置,她的西部不太远是印度洋的孟加拉湾,东部受太平洋季风影响,西面来风温暖湿润,东面来风湿润温暖。

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不仅隔断了北方冷空气,同时在喜马拉雅山山脉南部形成巨大的负压带,加上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犹如两台巨大的“ 加湿器 ”,把一个“ 舌状温湿带 ”向北拉动了足足 4 - 7 个纬度。

生生把亚热带山地气候改变成了具有热带气候特征,使这地带全年四季如春,风调雨顺、整日雾海茫茫,彩云飘飘,那些越过北回归线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样子有点儿像热带雨林的样貌,这才诱发了不少茶科植物向更多方向分化演进,居然还存在乔木茶树的“过渡种”。

与松杉树、铁树、棕榈等裸子植物相比较,茶树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高级被子植物,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进化才有了今天这个模样。

科学界公认乔木茶树最早的祖先是由远古大叶木兰科植物进化而来,也有些植物学家认为茶树属于杜鹃目、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阔叶乔木,现生的大树杜鹃也距离云南景谷不太远,叶子形状也非常近似于大叶木兰。

因此最早的茶树起源于第三纪的宽叶木兰树已是今天科学界的共识。

云南普洱市的景谷县是我国第三纪大叶木兰科植物化石发现最集中的地区,这一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被学术界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

在这一地带发现很多茶科植物祖先化石与现生高大乔木原生古茶林交错重合现象,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是没有的,恰恰说明祖先与后代的亲、缘、变异、分化的演进结果。

在滇西南高山峡谷上进化成为强势物种的高大乔木型古茶群落的大茶树,树高达 30 余米,树冠直径也有 15 米,根深叶茂,花开繁盛、果实累累,成熟的果实掉落之后顺山坡滚落掉人澜沧江、怒江之中,再借着江水漂到下游沿江的南亚各国。

在那里又有了新的生长环境,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变异,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存和不断适应,又组成了新的茶科植物群落,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下游原生古茶群落。

最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大雪山上的“ 云南双江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近 2 万亩,海拔高度为 1800 ~ 2980 米。

初步统计约有万余棵树龄近千年的乔木类型野生古茶树,当地民众传说树龄最高达到 2700 年,这其中的科学依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专家认为,这个原始古茶群落是目前发现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乔木类型野生古茶群落,可以成为“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地带”“中国是茶树驯化和栽培发祥地”的有力证据,是至今尚存记录乔木茶树演变的活化石 ”。

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多样性,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都极具科研价值。

在这片原生乔木类古茶群落中至今仍保留着完整优良丰富多彩的茶树基因,不仅是中国和世界茶科植物种类绝无仅有的重要种质资源,也是世界茶科植物起源、演进、变异、分化的重要原生群落模式示范地。

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大雪山原生古茶群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极其珍贵的“ 活化石 ”级珍贵自然遗产。

为国际古茶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样板,对我国在国际茶科植物研究和发展战略地位及其话语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仔细看生长在云南南北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生长的两大乔木类型大茶树,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乔木茶树,多数为阿萨姆种 ( 中文名字“ 勐库种 ”),北回归线附近或更北分布的乔木类型大茶树更多属于“大理种”,两种高大乔木茶树的外观很容易分辨。

“勐库种”就像小灌木茶树的放大版,主干不明显,而“大理种”茶树主干非常明显,树冠非常茂密,远远看去像个大蘑菇。

例如凤庆小湾那棵“ 茶树王 ”就属于“ 大理种”。很多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制茶工艺将“勐库种”茶树嫩叶制成晒青普洱茶效果比较好,而凤庆当地茶人把“ 大理种 ”茶树嫩叶制成红茶的效果比较好。

久而久之,在云南就出现了“ 晒青普洱茶 ”和“ 滇红茶 ”两个截然不同的加工成品茶。

这两个不同类型的成品茶既是因为树种的不同,也是加工工艺不同的综合结果,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茶叶品种都有大量的消费群体。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1年7月刊

文 | 王方辰 图 | 罗瑞绅 [ 除署名外 ]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9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