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具开片图

找到约100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关于茶具的选择:有人说紫砂杯不如建盏和瓷杯?

关于紫砂壶是泡茶的最佳用具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茶友们都了解到的,紫砂由于其独特的材质,发茶性与适茶性都极佳,泡茶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广受喜爱。


而饮茶的器皿里,有人却认为紫砂杯不如建盏和瓷杯,他们觉得紫砂的素胎不如上秞的盏与杯,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紫砂杯的造型相比建盏与瓷杯更为丰富,其次,紫砂裸胎而内壁施以白釉同样可以欣赏汤色,可以说是各有特点。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那些精品的紫砂茶杯。

圣思桃杯

▲圣思桃杯


其色呈赭红,泥质温润细腻。


形制剖桃之半为杯体,构思巧绝,造型完美,又以苍劲的桃枝作把手,一张叶子、三个树干、三颗桃子为基座。


整个杯体上塑大小老嫩桃叶十四片,均以立体造型,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叶脉清晰,技艺卓绝。


▲圣思桃杯


此为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亦是紫砂杯中的极品之器,被顾景舟先生评定为紫砂中的“神品”。

陈亨明制紫砂把杯

▲紫砂把杯


以紫砂制作各式模印小把杯,盛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尤以陈鸣远、陈砺成、陈觐侯等陈氏名家所制工艺最为精细。


此紫砂小把杯四只,尺寸各异,每只杯形、把手及印花亦不相同,以杯把而言,即有螭龙、象首、如意等式样,制作精湛,极为精巧。

亨慎制彩泥绘山水紫砂杯

▲泥绘紫砂杯


此件彩泥绘紫砂杯为亨慎制器中的上佳品,其杯口较薄,微扩,由上至下渐敛,接底部浅足,足圈修饰细致。


杯身以紫砂本色调以多彩泥料,绘高士亭台惜友送别图以作装饰,观赏性极佳。作者以杯身为画面将国画技法中的皴、擦、点、丝等笔法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紫砂内秞连托杯

▲内秞连托杯


此为两件组成一套,紫砂胎,杯子呈四方圆角式,撇口高足,杯面与足底施以开片,口沿饰以回纹一周,手执为变体螭龙形。


托盘塑以菱花口式,敞口高足,盘面与底足皆施开片,盘口也饰回纹一周。杯腹铭刻“石上坐吟诗,二泉”,书法遒劲文雅,乃文人茶具雅玩。

陈原圣款紫砂花卉杯

▲花卉杯


此杯选材颇大,色泽棕红,敞口敛底,杯身兼用镂雕与浮雕工艺,整体为一朵大的玉兰花,杯口高低起伏,形似花瓣,杯内外阴刻出花瓣的外形,交汇于底。底部浮雕花枝,盘曲成足,向上延伸至杯口,以成杯柄。


两枝上生长出花叶,紧贴杯身,虽雕刻不多却自然有趣,层次丰富,生机勃勃之感顿生,整只紫砂杯雕法古拙,带有明末清初犀角杯的风格。

紫砂回纹虎首耳小杯

▲回纹方杯


此回纹杯乃是清康熙年间作品,方杯敞口,周身皆做混,润而无锋手感极佳,口沿一周以回纹为饰,也是典型的清代宫廷器装饰特点。

紫砂三友杯

▲紫砂三友杯


一对紫砂品茗杯,为紫泥烧制而成,内部施白釉,便于观茶汤色。杯为树桩形,杯身贴泥饰松竹梅,金钱松虬枝伏贴于体,枝头刻绘的松针宛若花朵,惟妙惟肖。竹杆挺拔,超然独立。曲劲的梅枝上朵朵俏梅绽放,梅景如画。


“三友”刻画得光润秀雅,与外壁紫砂质感形成鲜明对比,意趣盎然。松、竹、梅因其特性而赋予的美德,被誉为“岁寒三友”,松、竹经寒冬不雕,梅则迎寒开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倾倒。

青灰泥凤纹把杯


青灰泥凤纹把杯,口微敛,鼓腹向下急收,直通圈足,把为凤凰。


口沿一周,有卷云纹带,腹身上有方折如意云头纹,下有三角纹,内填蝉纹。近足部上为如意云头,下作阴刻弦纹一条。


把的凤凰呈立身状,凤尖喙长冠,双翅收拢,长尾飘然弯曲,贴紧杯壁后向外弯折。

茶具——发展历史

01

茶具和茶器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西晋杜育《舜赋》,曰“器择陶简,出之东隅(瓯)”,唐《广陵耆老传》说东晋茶事,也将茶具称为“茶器”。唐陆羽《茶经》,承前朝将饮茶器具统称为“器”,以示区别加工用具。同代的张又新《煎水茶记》,曰“善烹洁器”,一直到宋初蔡襄《茶录》称为“器”,曰:“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将所有饮茶用器具统称为“茶具”。元代周密《癸辛杂记》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此后明代、清代有关茶叶文献绝大多数称饮茶器具为茶具,沿至今日。


02

茶具的产生

      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

      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代,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秦汉年代(前206年左右)《神农本草·木部》 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温热,令人少睡”。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前140-前122年)开列举的中草药中有“荈、诧”。 同时,《晏子春秋》一书指出晏相(前514年左右)在齐景公时,将茶作蔬菜食用,因此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荼尽具” 只告诉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 但未明确是何种茶具,何种形状和质地,是否专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其土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魏张揖《广雅》介绍当时饮茶,曰:“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此“瓷器”是否专用尚难肯定。西晋左思的《娇女诗》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饬”,鼎饬应该是茶具。而同时代的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匏是古代酒器,作为饮茶用,说明当时饮茶用具和酒食具的区分并不严格。可见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茶具沿革

      饮茶用具经过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套茶具的历程,取决于茶叶生产、饮茶方式以及当时的技术进步。


01

唐代茶具


      茶具虽始于汉,但形成系列的专用茶具现于唐。唐时饮茶风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普及,而促进了茶具。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4),为举行通航庆典,每条彩船代表一个地方.分陈其土特产于上。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始作为某地的名产。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法,将茶叶放在甑中蒸熟,然后捣碎,把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焙干后封存待用。饮茶时,先把茶饼捣碎,碾成细末,当水在釜中初沸时,以盐调味,再用竹夹环击汤心,然后下茶末,再置于茶碗中饮用,煎茶法成为主流。所以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筴、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鹺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三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秘色瓷”是瓷中精品,产于越窑。浙江的余姚、上虞一带自汉代始烧窑,唐时为鼎盛期.烧制的青瓷有碗、壶、托盏等,备受陆羽青睐,称其为“类玉”、“类冰”,最宜村托茶色。所以,越窑为南瓷代表,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越窑的产品中,秘色瓷烧制技术、配方、工艺不传人,传器极少,增添了神秘感。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后世宋代赵德麟《侯鲭录》曰:“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今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有秘色瓷器,被视为文物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发现。

       唐时,饮茶用具崇尚金属制品,故陆羽云: “瓷与石皆雅器,性非结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所以唐朝茶具如鍑皆用铁。在“金银为上” 的思想影响下,唐皇室多以金银为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有成套的金银茶具,其中有炙茶用的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用的摩蝎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系链银火筋、鎏金飞鸿纹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流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些器具多为唐咸通九年至十年“文思院造”,其中部分刻有“五哥”字样的器具为唐僖宗用物。


02

宋、元代茶具


     唐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主要是后两者。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宋朝烧制茶具的产地有福建的建窑黑瓷、浙江的处州青瓷、河南的钧窑玫瑰紫釉、河北的定窑白瓷等。宋朝斗茶风盛,要求“茶叶色泽贵白”、“宜黑盏”,而“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所以在茶具形制上,改大碗为小盏。盏实际是一种小碗,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同时斗茶也要求茶壶“注汤利(厉)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由此,宋朝的茶壶有了较大变化。至南宋,茶壶壶式由过去的饱满状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由常见的莲瓣形变为瓜棱形。元朝的茶具跟宋代差不多,但壶形有变,宋朝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移至腹部,真正可以达到“注汤利(厉)害”,因此流子比过去明显。元朝时景德镇创烧青花瓷闻名,日本“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钟爱,后人将青花瓷具别名为“珠光青瓷”。

     宋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特别是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用白描将“韦鸿炉、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呈现在人们眼前,使现代人更形象地了解宋代的茶具。
     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一改碗为盏;二改鍑为瓶;三改竹夹为茶钤;四改栟榈为茶筅。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芽茶和叶茶),萌芽冲泡法,具相应减少。元代的冲泡茶,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元耶律楚材诗曰: “青旗一叶碾新芽”,但在元代盗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疑是直接冲泡。


03

明代茶具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文震享《长物志》曰: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之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在许多方面都有专门要求。散茶易受潮,贮茶更显重要,所以明代采用贮焙结合,即用大陶罂烘干后,放入若干层干箬叶片,而后将烘干冷却的茶叶放入,其上放箬叶,最后用干燥后的六七层宣纸封口。平日取用的,“以新燥宜兴小瓶取之,约可受四五两,取后随即包整”。由于明代饮茶时要“洗茶”,即用热水洗茶,除去“尘垢”和“冷气”。洗茶采用茶洗,用砂土烧之,上下两层,上层底有筛孔,沙垢从孔中流人下层,取上层干净芽叶泡饮。此外,明代用汤瓶烧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张谦德《茶经》,也有人用金属汤瓶。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和定窑都成为生产茶具的重要窑场,产品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杯。杯是一种古老的用具,但作为茶具还是明代冯可宾《岕茶笺》才提到。

      此外,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紫砂陶,与瓷器争名,出现了供春和时大彬两位著名艺人。由于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冷热急变不易胀裂,传热慢又不烫手,成陶火度高,可直接置于炉火上,因而备受欢迎。而瓷器在景德镇又有创新,成化时的斗彩,嘉万年的五彩、填彩,都驰名于世。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画彩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则是釉上彩,斗彩是在青花器上,再加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釉下花纹和釉上彩共绘一体,相互争辉。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成杯一双,值十万钱”。


04

清代茶具


      清代,六大茶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

      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制瓷业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造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烧制程度相当完善。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清代盖碗,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彩釉清晰、逼真、纹饰多样化。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这是和清朝政治体制有关,一大批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及文人墨客,对宜兴紫砂陶爱不释手,使得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尤其是些文人与陶匠结合,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的陈曼生,所制之壶尤名于世。陈曼生是宜兴知县,也是清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壶设计家。癖好陶壶,艺匠杨彭年按其意生产.形成曼生壶。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信手捏成,式样非凡;与陈曼生合作制作的被称为“当世绝作”的“侵生十八式”,形式多样,有“石铫式、汲直、却日、横云、百纳、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葫芦、天鸡、合斗、圆珠、乳鼎、镜互、棋奁、方壶等,每式上都有题识”。曼生壶一般由陈曼生刻铭题字,把柄上印有“彭年”小印章。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清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活动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

茶桌上最不起眼的它,竟然也这般妩媚多姿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在茶桌上,尤其是在干泡台上,有一样茶具常常被放置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多数时候被人忽视了,但它却是干泡台上必不可少的用具,它就是水盂。

水盂,又名茶盂、废水盂。它与文房中的水盂稍有不同,文房中的水盂用于盛磨墨用水,而茶艺中作为茶具洁净器皿的水盂主要用来贮放茶渣和废水。茶席的水盂与文房的水盂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不过,泡茶发烧友对水盂的喜爱,绝不亚于文人墨客对案头文房水盂的喜爱。在这些茶友眼里,水盂除了盛放废茶水、茶渣之外,还可以把玩、养护,其材质、造型、工艺之多样,可谓千般妩媚,万种风情,堪与主泡器相媲美。

水盂使用小贴士

1、在没有茶盘、废水桶时,使用水盂来承接废水和茶渣,简单方便。

2、水盂容积小,倒水时尽量轻、慢,以免废水溢溅到茶桌上。

3、水孟不是果皮箱,也不是烟灰缸,不能随意放废水、茶渣以外的其他废物。

4、水盂毕竟是用来倒废水、茶渣的,所以一定不要将水盂放置在客人面前,方显礼貌。可以放在主泡手伸手可倒水、相对隐蔽的地方。

5、选购水盂最好与茶席的风格保持一致,如果与主泡器、茶杯等茶具同属一套,那是最好不过的。

6、水盂的选择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了,占用空间,喧宾夺主;太小了,废水很快倒满,频繁起身倒水,也不太方便。小懂平时用的水盂,容量一般在1000-1500毫升左右,大小适中,大家可以考虑哦!

7、水盂虽然是盛放废水的,但也要注意清洁,每次茶会结束后也要与其他茶具一同清洗,以免留下茶垢,有碍观瞻。

8、平时不泡茶时,水盂可以用来盛放茶杯,将茶杯归置于水盂,简洁,节省空间,是近年来的一种新用法(如下图)。

水盂除基础功用外,对茶友来说,更带有观赏陈设的性质。因此,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选,包括其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等等。

接下来小懂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盂,快来看看吧,总有一款适合你!

紫砂

段泥装饰

原矿紫泥外用段泥装饰。

陶土水盂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

瓷水盂是最常见的水盂,其易清洗的特点受大众所喜爱。

寿山石镂雕工艺,雕花卉图纹,交织缠绕,雕工流畅自然,娴熟到位。

和田玉

绿松石

绿松石属优质玉材,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欧洲人称其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绿松石是国内外公认的十二月生辰石,代表胜利与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誉。

由于金属容易生锈,铜制水盂的观赏性要大于实用性。

水晶

水晶是稀有矿物,宝石的一种,石英结晶体,在矿物学上属于石英族。水晶文化历史悠久,古人曾赋予它一串极富美感的雅称:水玉、水精、水碧、石英等。以此制成水盂,有镇宅、辟邪、挡煞,净化全身,去除病气,趋吉开运的美好愿望。

玳瑁

玳瑁是一种海龟科的海洋动物。这里指其背部的甲片。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有药用价值。但站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上,小编极力倡议尽量避免流通动物角制品。

玛瑙

玛瑙也作码瑙、马瑙、马脑等,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以此材质制成的水盂晶莹剔透,手感滑润。水盂外部圆雕花卉、缠枝图案,刻画细致,巧妙无比。

玻璃

玻璃水盂透明厚重,做工规整。观赏实用俱佳。

老酸枝水洗,包浆有老气,木质纹理,密度和光泽,雕刻寿桃水洗,大气流畅。

贝壳

天然贝壳制成,精妙巧饰,生趣盎然,生动可玩,收藏亦可。

 

角雕

 

水盂按釉色图案可分为以下几类:

青花

青花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缠枝连理

缠枝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作为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

景泰蓝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瓷器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技术,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瓷器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用这种技术制作的瓷器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粉彩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绿彩描金

绿彩描金属于色地描金瓷,也就是釉上加彩,是陶瓷的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

人物

山水

花鸟

虫草

单色釉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酱釉

青釉

红釉

黑釉

炉钧釉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图为素炉均釉。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结晶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

汝窑

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钧窑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赞美之。这是因为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哥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

龙泉窑

照形古朴,经典的青瓷,冰裂纹开片,有玻璃质感,口部卷草纹、底火石红明显。

漆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水盂按器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鼓形

竹形

船形

方形

蟾形

圆形

盂形

六边形

桃形

鞋形

叶形

莲池双鱼

莲蓬

荷叶

螭龙

马蹄

梅花坑

撇口

如意

三足

折腰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