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开片茶具官窑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古陶瓷鉴定技巧

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 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

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

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

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这就是鉴定工作中的要点,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①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④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古,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兰本,其制作受该兰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⑤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作旧方法我们下面要详讲),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⑥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份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⑧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蕴。

⑨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⑩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举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还将其作得象是出土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适当参入一些铅粉,涂于器表,红700℃左右炉中烧烤,即可能现泥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三、作金丝铁线: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生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便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形。

四、过去仿古作伪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种种: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到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的。

茶界百科 说说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为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官窑

官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南宋官窑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饮茶风行现状,在青和润上大做文章,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为厚釉青瓷,而且胎体绵薄,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样雅丽。在装饰上一改前朝产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绘的烦琐格调,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术釉,这一别开生面技术的运用,比国外足足早了六百多年。

哥窑

哥窑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龙泉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哥窑创烧于五代,全盛于南宋,以烧青瓷而闻名。产品薄胎质坚,坯胎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黑灰胎有“铁骨”之称;釉层饱满,色泽静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黄等色,以灰青为主,粉青最为名贵。以纹片为装饰,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纹片形状多样,大小相间者,称为“文武片”;有细眼状者称“鱼子纹”;似冰裂状的称“百圾碎”。还有蟹爪纹、鳝鱼纹、牛毛纹等多种。哥窑的另一个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因而享有“紫口铁足”的美称。

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川样,因古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酱、绿釉等瓷器。定窑的发展,到北宋时达到极盛。定窑采用覆烧技术来烧造瓷器。定窑产品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器皿装饰多用刻花、印花等手法。北宋后期,定窑还曾为官府烧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识。定窑产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窑全面停烧。

汝窑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境内,原系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窑,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窑烧制供御青瓷,史称“民窑汝瓷”,在河南临汝民间烧制印花青瓷,称为“临汝窑”。汝窑造型规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装饰纹样为重,以釉色釉质见长,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称为“葱绿色”。

钧窑

钧窑是北宋至金时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为古属钧州,故名。钧窑作为北宋晚期的青瓷窑场,打烧造技术独辟蹊径,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各异原理,烧成了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改变了单色釉瓷的历史,这是陶瓷史上的一个大突破。其釉色细润,胎骨灰色,以色彩斑澜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纹装饰,是青釉瓷器的别格。


清代帝王的日用茶器都什么样?


现代人所说的“茶器”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器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清初的几代帝王,不仅勤政,且都是艺术控,很注重生活品质,尤其喜寄情山水,即便不能出外巡游,在宫廷内庭院的生活也很是惬意。起居图无论帝后嫔妃,茶器形象到处可见。“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是乾隆皇帝对饮茶的评价。


 乾隆·瘿木手提式茶籯


乾隆·竹炉山房


在中国各地博物院,珍藏有历代的茶器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清宫的茶具珍品,一起来看看。



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红「比德」「朗润」二印。盖面画转枝番莲纹,纽面绘盛开莲花一朵,纽侧则饰朵花一周。 敛圆口,弓形把,曲流,圆顶盖,盖侧一通气孔。盖足外壁涂金外,内面全施绿彩。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乾隆皇帝他不但到茶区观看采茶,他对烹茶也颇有研究,非常讲究水质和茶具。诗作不但赞赏用无锡第二泉水冲泡的玉乳名茶和唐宋官窑越瓷茶具,也指斥了汉武帝妄想成仙以秋露为饮之事,更讥讽了李林甫不识玉乳,为讨好皇上而千里劳累选送荔枝的愚蠢。



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碗内白地无纹,外壁一面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一士人坐于屋内,一僮旁侍,屋外桥边二人驻足交谈,一人指向屋内,远山苍润,小桥流水,皴石茂林,烘托出一幅清朗宜人的山水人物图景。碗壁另一面墨书「连村多绿树,长日转黄鹂。」前后红彩书「竹石」、「山高」、「水长」三印。胎质细腻,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此碗釉彩设色以青绿为主、黄蓝为点缀,是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图画,为宫廷画匠所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



珐琅彩开光仕女图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红、蓝描绘锦地花,颈周绘波涛纹,壶腹两面开光,一面画仕女弹琴,一仕女坐观、并拨琴弦,另二幼童在侧围观;另一面绘三仕女围坐几前,二人对奕下棋,一人坐观。盖顶画莲瓣,盖面加饰五蝠,盖沿、底边饰以卷草、莲瓣纹等吉祥纹饰。胎骨略重,珐琅彩上多杂质斑点。壶底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代彩绘瓷器的纹样,包罗万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式被广泛运用,吉祥图案,寓意深刻。此茶壶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时社会文化的提高和繁荣。壶盖上蓝彩中的红色蝙蝠纹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蝠"幸福"的奇异对应,是俗常的价值祈愿,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反映。



蓝地粉彩连年福寿纹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全器以粉彩描绘纹饰,盖面花纹为四朵转枝莲花,中间各加饰蟠桃,盖纽为珊瑚红所绘盛开莲花一朵,盖纽周围则饰如意纹一周。壶颈绘圈点纹一周,肩饰如意纹,壶腹两面各画莲花一朵,围绕三只口衔四颗蟠桃的蝙蝠,底边莲瓣纹一周,壶流及把手亦饰缠枝莲纹,纹饰分线均描绘金边。壶内外均以蓝彩为地,壶底蓝底中央留白内朱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款。



茶叶末六联瓶

【清朝】

年号:乾隆


此品造形奇特,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着中央的主瓶。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黏贴的过程是对准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



五彩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清朝】

年号:康熙



壶身呈四瓣瓜棱壶身,圆口,曲把,短流,盖边作四瓣莲瓣形捲唇、带圆形纽,纽顶一通气圆孔。盖面绘秋葵及蓝菊,卷唇盖沿或伤缺后涂饰嫩绿色;壶外壁两面棱区画桃实,桃花,月季,另二面流把周边则绘折枝月季花。器面全施透明釉,内面则为紫砂素胎。



五彩四季花盖碗

【清朝】

年号:康熙


盖碗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带盖。碗外壁画四季折枝花卉纹,有牡丹、月季、野菊;菊花、茶梅等;盖外壁亦绘月季、莲花、菊花、梅花等四季折枝花卉纹,器内及盖内各饰月季及莲花一朵。



白瓷描金鏤空帶托茶杯

【清朝】

年号:不详


外层镂空雕花,于菱形四角点饰金彩,口足间金线四道,竹节把上,每节均饰金纹二道,内层白釉无纹;杯托盘口折沿亦镂空雕花,与杯身相同纹饰,盘内白釉无纹。杯底、盘底各有双红边三角形图案,三角各书「A.R.F」内印英文字母「1901」「DORE」「SEVRES」等款识,杯底、盘底圈足旁各刻划英文字母「SGR」等。



仿雕漆珊瑚红釉银里盖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碗及盖内外均包银,外壁于素胎时雕刻成仿雕漆绣球纹锦地纹饰,口沿雕回纹一周,足边莲瓣纹,施透明釉烧成后,再挂珊瑚红釉,二次低温烧成。碗底白瓷地上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

【清朝】

年号:乾隆


茶壶整体造型仿自竹节,椭圆形壶身,围饰弦纹一圈,矮圈足,壶嘴塑成三节竹节曲流,壶把则为两枝细长竹枝缠扭成形。盖为椭圆拱形,上贴饰竹叶两丛,盖纽亦为双竹枝相扭成拱桥式,盖顶正中一小通气圆孔。紫砂泥质地较细,颗粒微粗,含黑、黄砂点。壶底印铃「陈荫年制」篆刻方印。


陈荫年为乾隆中期宜兴制陶名家,生卒年不可考,善制竹节把壶,此为本院清宫旧藏器中,唯一遗有宜兴陶工名款的紫砂茶壶,余均施彩或腹上雕漆。此壶久用,里外遗留旧有茶汁痕迹,故壶面罩有一层光泽,其受宝爱可想而知,也可能是乾隆品茗御所竹炉山房中煎泡茶器之一。



冬青釉茶叶罐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直口,短颈,丰肩,硕腹,通体均施青釉,釉色匀净淡雅,质坚细腻。


雍正时期青釉或青花茶叶罐尤多,可见雍正皇帝素好品茶。



吹绿茶杯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撇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浅绿釉,釉色嫩绿淡雅,釉面满布细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一般称此匀净淡绿微泛黄色者为吹绿,或形容其吹之可破的娇嫩感觉,或因其以吹釉枝法制成而得名。吹绿色正是雍正朝低温铜绿釉的代表釉色,多见于小品器类。


文物尺寸:口径:9.2cm  底径:3.5cm  最高:5.9cm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茶叶罐

【清朝】

年号: 康熙


纹识描述:盖面青花绘一蟠螭,盖壁饰六字三种不同书法的「寿」字,加饰青线三道,罐肩满画如意纹,罐腹则饰山水人物画,云松下二老者,一抬头持杖遥指飞翔而来的仙鹤,另一老者及一背罐童子亦仰面迎望飞鹤,罐腹上下各饰回纹一周,足边则为转枝叶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同类造型亦有锡制茶叶罐。



青花开花御制诗文茶壶

【清朝】

年号: 嘉庆


余隙及盖面把、把、流均绘转枝莲纹,盖纽一半涂青、半留白,颈饰卷草纹,底边莲瓣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钟

【清朝】

年号: 嘉庆


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粉彩万寿无疆花蝶盖碗

【清朝】

年号: 同治


碗内白地上满画粉彩梅花、蝴蝶,器、盖内外口沿及底边、圈足均画回纹一道,碗、盖外壁黄地上四圆形开光万字内各书「万」「寿」「无」「疆」,并围以如意云纹;开光间以蝙蝠、桃实、盘长等纹饰,寓意万寿无疆。盖圈足内及碗底朱红「长春同庆」四字二行楷款。



粉彩紫藤花鸟纹蓝地盖碗

【清朝】

年号: 道光


碗底及盖足内白釉无纹外,余均施蓝地粉彩,碗内及盖内均绘紫藤花卉纹;碗外壁及盖面则饰紫藤花鸟及月季花。蓝地施釉浓淡不匀,布满开片纹,紫藤花及月季花分施粉彩,紫、粉红、绿、粉绿等色料堆朵深厚,紫藤花房均以赭色钩边。道光年间不少以「慎德堂制」为款识的各种器物,盖碗尤多。此器满画纹饰,华丽大方,然与清盛期乾隆官窑相较,则略嫌粗糙,蓝地凹凸不匀,画工亦无前代之精细。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