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而美

找到约7,928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200公里走廊因茶而美 ——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咸丰纪实

“今年到8月底,我们一家已经收入2万多元。”依托种植茶叶,咸丰县唐崖镇村民何永洪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咸丰县地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五区叠加”的特殊区域。34年前,农业农村部与千里之外的恩施“结亲”,在咸丰夺取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路上,农业农村部一路同行。2015年8月,新一轮中直单位定点扶贫启动,农业农村部一如既往扛起定点帮扶政治责任。

扶贫之风所及之处,致富之路随之开启。在农业农村部的帮助下,咸丰建基地、强龙头、做链条,围绕茶叶这片“小叶子”,做足产业“大文章。今年4月,经湖北省政府公告,咸丰县正式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真正实现了“茶乡因茶而美,茶农因茶而富”。

茶产业从“无序”走上正轨

茶产业是咸丰的主导产业,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市场引导,产业无序发展。

让茶叶成为当地脱贫的一把“金钥匙”。2005年,农业部(机构改革后为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制了规划,明确重点扶持发展咸丰茶叶产业,建设以白茶、乌龙茶、红茶为主的3个重点茶叶种植区,打造200公里茶叶走廊带、7个重点茶叶乡镇和62个重点茶叶村,咸丰茶叶产业发展从此走上正轨。

2006年,农业农村部挂职干部王晓红在咸丰县带领各级干部一起筹集资金,引进乌龙茶品种,建设乌龙茶加工厂,率先发展茶叶规模种植,产生效益后再将茶园退还农民。在正向效应引导下,农民种茶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全县茶叶面积不断增加。咸丰被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确定为优势茶叶区域。

产业初具规模,引来企业关注。2017年,浙江安吉茶叶集团的落户,为咸丰茶产业发展注入“新血液”,不仅大力建设优质育苗基地,还建立了专业代建代管移交的TOT模式,提高了白茶的种管水平,大大缩短了见效周期。

经过多年发展,咸丰实现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黑茶兼具,成为湖北乌龙茶、白茶第一县。

“在咸丰能买到我需要的所有产品,品质也很好,每年经我手卖到浙江的咸丰茶过亿元。”浙江松阳茶商钟超华毫不隐讳地说。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质的保证。咸丰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分别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将提高技术含量贯穿于茶叶生产、加工、研发全过程。县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乡镇专业管护服务队、村级技术指导员三级联动的技术队伍,对茶农在育苗、种植、管护、采摘等生产环节进行全过程指导,以规范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打造“唐崖茶”区域公共品牌

有了好茶叶原料,还需要好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工艺。前些年,因自身加工能力弱,茶农大量鲜叶未能实现就近加工,影响了茶农的经济收益。

“明明质量不错,却卖不出好价钱,这使茶农很吃亏。”茶叶种植户覃文洪说。

针对这一现状,咸丰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利用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加工企业在传统制茶工艺基础上完成清洁化改造,并引进应用了一批自动、规范、安全的生产机械,提高了加工效率与环保水平。目前全县已引进和培育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9家、茶叶加工企业93家,吸引投资超过15亿元。

有了好工艺,还得有块好“牌子”。农业农村部积极搭建展销平台,支持咸丰开展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开拓,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型公益活动等平台上,咸丰茶叶频频亮相。

依托“唐崖土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咸丰打造“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制定了“唐崖茶”产品的标准和规范,聘请专业机构深度策划区域公共品牌营销推广,统一全县茶叶包装标识,提升“唐崖”的美誉度。

“以前我们的茶企都打着自己的品牌各自为政,现在整合品牌后抱团发展,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咸丰县茶叶局局长姚健说。

4月29日,咸丰县唐崖茶市正式开业,30多家茶企入驻,武陵山区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初具雏形,咸丰茶叶的故事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农民和企业“拧”成一股绳

扶贫产业发展得怎么样,核心是看带动贫困户效果如何。

头戴帽子,手持剪刀,麻利地将苗床杂草除去,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村民石金银正在浙江安吉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茶园里务工。“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石金银笑呵呵地说。像石金银这样在茶园务工的当地农民有300多人。

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与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利益链接,尤其是针对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户,给予了长期就业岗位。

抱得紧,才能走得远,农户与企业逐步拧成“一根绳”。咸丰探索推进产业链齐全、利益链紧密的茶叶扶贫模式,吸引和鼓励市场主体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打造“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目前,90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200多个农民合作社和2.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

在单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咸丰还采取“一企一村、一企多村、多企一村”等形式落实“千企帮千村”,积极探索企业直接带动的扶贫模式。101家企业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扶持66个重点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实现“帮扶式”扶贫。

目前,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8万余人,亩均茶叶收入7000余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增收产业、脱贫产业。

来源: 湖北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临沧临翔:因茶而富 因茶而美

峰连天际边,茶香云间绕。如果在初夏时节走进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马峰腰村万亩茶园,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三五成群的茶农或身背茶篓穿梭于茶树间采茶,或手拿农具进行茶园管护……一幅生机盎然、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我们村对茶叶进行改良嫁接之后,每亩产量比以前翻了至少四番,以前一亩茶收入大概七八百元,现在每亩至少收入三四千元。”在马峰腰村余家组片区的生态茶叶基地,村党总支书记余新艳和笔者算起了茶叶收入账。

“除了对品种进行改良,村里还要求我们在种植和管护茶叶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保证茶叶绿色有机。”马峰腰村村民余仕先家有12亩茶地,目前已经全部完成改良嫁接。他告诉笔者,茶叶不但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提升了,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以前一年的茶叶收入只有两三万元,现在可以达到十多万元。”

近年来,马峰腰村坚持绿色发展,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引进适宜品种,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科学化管护、规范化生产,提升品牌效应、更新经营理念和消费方式,持续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将茶资源转化为茶经济,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小茶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马峰腰村茶园

马峰腰村茶叶加工厂是临翔区2019年沪滇协作项目,总投资646.1万元,其中沪滇资金396.2万元,厂房面积共3000平方米。2022年千年古茶有限公司承租经营马峰腰茶厂后,以农户茶园为基础,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在企业的帮助指导下,全村申报有机茶园4800亩,使马峰腰村每公斤新叶增收入1至1.5元,带动136户脱贫户种茶,每户平均增收约300元。2023年,马峰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96万元。

“加工厂就在家门口,采摘的茶叶很快就能卖掉,还能在加工厂打零工,如今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村民莫光跃说。

村民因茶致富,村庄因茶而美。马峰腰村的生态茶园建设仅是临翔区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翔区积极推广以草抑草、以草治草、大豆间种等绿色防控技术手段,厚植茶产业生态底色。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维护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保障了生态平衡,为打造“干净茶”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临翔区绿色茶园认证2.7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5.55万亩,到2025年,将力争实现茶园100%绿色化,有机茶园面积达50%以上。

来源:临翔区纪委监委,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因茶而美、因茶而兴 湖北赤壁“茶旅融合”渐入佳境

湖北省赤壁市位于北纬30度,是茶叶生长黄金地带。赤壁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青(米)砖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是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的“万里茶道源头城市”。如今,赤壁千年砖茶正重新焕发活力,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增收铺就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图为赤壁市的万亩茶园。汪孝文摄新华网发

近日,新华网采访团队随着“共话乡村振兴,携手面向未来”2022年中蒙媒体线上联合采访活动走进赤壁,看到一片片碧绿的茶山,连绵不断,羊楼洞古街上茶香氤氲,游客纷至沓来。

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改革开放后,随着黑茶行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赤壁青砖茶产业开始步履维艰。

如何让千年茶乡重新焕发生机?赤壁市委副书记、市长葛军介绍,赤壁市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文化基础,适时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的发展战略,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2年以来,赤壁市大力鼓励农民种植茶叶。在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新店镇花亭桥村5组村民郑先军瞄准茶产业,承包了村里的集体茶厂和上百亩茶园,成了村里的种茶大户,不仅提高了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村里贫困群众就业。但因管理不到位,郑先军起初的经营并不顺利。

2017年,咸宁市启动“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与花亭桥村结对帮扶,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扶持种茶大户,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茶业企业不仅彻底解决了郑先军茶厂的销售问题,还向郑先军提供肥料、茶苗和种植管理技术,帮助茶园恢复产量,提升质量,渐渐地,郑先军的茶园兴旺起来。

“种植大户遇上龙头企业,不仅给个人带来收益,更能让全村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花亭桥村干部介绍,花亭桥村曾是赤壁市2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有776户4000余人,其中贫困户有115户400余人。通过企业帮扶,2020年底,花亭桥村脱贫摘帽。

截至2021年年底,赤壁市茶园面积达到16.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8万吨,带动从业人员3.5万人,带动5000多户茶农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茶农参与,茶叶成为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叶子”。


图为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智能化种植茶园。柯皓摄新华网发

一千年前,赤壁青砖茶曾沿着万里茶道走出国门,风靡欧亚。然而,市场波谲云诡,青砖茶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中,一度错失市场发展良机,面临困境。

重新找回市场,突破口还得在市场里找。近年来,赤壁市的青砖茶企纷纷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创新。

2020年初,蒙古国向中国赠送3万只羊,同年12月8日,湖北省向蒙古国捐赠了一批抗疫物资和1.5万份“川”字青砖茶,留下“羊来茶往”的佳话。

青砖茶还是“老味道”,但是青砖却变成了“轻砖”。常规茶砖一块重1.7千克,而这1.5万份“川”字青砖茶则是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在2020年推出的新产品,巧克力型便携式青砖茶。

因新颖、轻便的特点,在湖北省选择回赠礼物时,这款“巧克力”青砖茶被一眼相中。用董事长金莉的话说,就像是“瞌睡遇到了枕头”,“重量减轻了,价值却提升了,吨价是原来的三到五倍。”

青砖变“轻砖”,看似工艺的更新,实则是思路的巨变。赤壁青砖茶已开发出茶饮料、茶食品、茶医药、茶服装、茶日化等100多类300多种衍生产品,古老砖茶在新时代“玩”出了新花样。


图为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青砖茶生产线。柯皓摄新华网发

为不断延伸产业链,赤壁市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投建赵李桥砖茶产业园、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组建了赤壁青砖茶研究院和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建成了湖北省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青砖茶大数据中心)。


图为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黄勇勋摄新华网发

截至目前,赤壁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42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2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赤壁青砖茶产业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

百亿产业渐成长,千年砖茶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初秋时节,午后的赵李桥镇羊楼洞古街少了一分燥热,青石板路面上,当年鸡公车运茶时辗轧出的辙痕依然清晰可见,街道两旁墙体斑驳的明清老宅显露着年月的沧桑。修缮过后的古街,茶香缭绕,不时有网红主播在古街上拍视频“打卡”。

图为羊楼洞古街。柯皓摄新华网发

随着赤壁市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如今的羊楼洞聚集商铺100多家,吸引了周边居民以及外来创业者近300户,吸纳就业千余人。

“生意特别好的时候,甚至要在露天摆饭桌。”古街上“和缘居”餐饮店负责人孙和清高兴地说:“能在家门口就业,真不错!”

茶旅融合发展,羊楼洞人气越来越旺,带动了周边水果采摘、精品民宿等业态一片兴旺,吸纳了当地大批人员就业。

目前赤壁市改造和新建的茶旅景点达10个、茶旅线路5条,已经形成了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茶文化主题休闲度假区域,其中《万里茶道源头“寻源”之旅线路》入选2019年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打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葛军说,赤壁乡村因茶而美,因茶而兴。过去,青砖茶是赤壁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来源:新华网武汉(赵梦琪、但唐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701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2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