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巴蜀茶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巴蜀茶时期

作者介绍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安康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神农本草》介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安康位于秦岭以南,古时因地处华山之阳,亦称华阳,是神农尝百草最近便的地方。茶马贸易、征课纳税时代,安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安康这个古老茶区焕发青春,探究其历史,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一、巴蜀茶时期

神农氏出生在宝鸡。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世本·帝系编》:“炎帝即神农氏。”宝鸡姜水是炎帝的诞生地,宝鸡是炎帝的故乡、生息地,但宝鸡土壤属碱性,不产茶。

陕南是神农尝百草最近便的地方。据唐太宗赐李姓的宰相徐懋功即李勣、苏恭《本草》记载“茗苦荼茗味甘苦……出山南金州梁州汉中山谷新附”,与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粱州生襄城、金牛二县山谷”,互相印证了金州、梁州、汉中山谷是“神农尝百草”最近便的地方。

安康的巴人最早生产贡茶。巴国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最早生产贡茶。巴国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终止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巴国在陕西南部汉阴、安康一带活动,史称“此时巴子国都城已迁汉阴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的公元前1135年,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于巴地的庸、蜀、羌、牙、微、卢、彭、濮等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所产之茶被列为贡品。

《华阳国志·巴志》原文如下: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腹(今重庆奉节),西至棘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今彭水)。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苎、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安康西城阁远景

《华阳国志·巴志》中的汉中,辖区包括安康,在今汉江北岸西城阁设西城县。考古发现,在汉水上游地区的城固、勉县、安康等地都发现有巴文物。最有价值的巴文物是1986年在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商周遗址中发现的史密簋,簋底铸铭文记载了在周王朝担任“师”之职的巴人师俗,和在周王朝担任“史”职的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受周王嘉奖的史实。1974年,安康月河北部出土虎妞镦于,以及巴式剑、戈、矛和青铜乐器,也是巴族文化的实物依据。在今汉阴建都的巴国,使安康成为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成为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优势大品种之茶叶系列报道二:打响巴茶品牌,扩大区域影响力

前不久,“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第一批)”评审结果公示,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罗村牌绿茶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入选茶叶品牌之一。而在去年的“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我市秦巴茗蘭·尚剑”“金枝玉叶绿茶”“天岗银芽”同样也获得了“四川名茶”称号。

近年来,我市着力彰显“高山、生态、富硒”特色,突出巴中茶叶富硒、高锌、高氨基酸的绝佳品质,成功打造全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顶”,通过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共建战略,闯出了一条以打造公用品牌为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茶业发展新路子,正朝着优质川茶基地、全国重要的高山有机富硒茶供给地、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基地迈进。

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宗茶生产车间

优化产品结构“一杯茶”更具竞争力

6月28日上午,在平昌县邱家镇凉风垭社区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筐筐新鲜的茶叶被送上流水线,10余名工人对茶叶进行萎凋、做青、炒青、烘培等工艺后,茶叶的清香弥漫在整个车间。这里是全市目前设备最先进的大宗茶生产线,就在一个多月前才刚刚投入使用,投资上千万元。

简单来讲,大宗茶就是大众茶,是指产量大、大众都能消费的茶叶,其中夏秋茶是大宗茶的主要原料。在各地强调明前茶或者春茶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利用大宗茶,无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从5月19日到现在,每天加工鲜茶叶一两万斤,但这还远没有达到满负荷状态。”该公司副总经理周宏伟介绍。

在这条生产线投产之时,市政府相关领导在调研时就表示,四川蜀茶秦巴茗兰有限公司大宗茶的投产,对巴中市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里程碑意义,提高了单位产品产出效果,是对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探索。

周宏伟介绍,与春茶相比,夏秋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花青素等苦涩味成分明显增多,口感差,加之市场培育力度不够,消费者多偏爱春茶。同时,鲜叶的人工采摘成本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偏低,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益低下。一直以来,夏秋茶采摘量和利用率较低,因此开发利用夏秋茶尤为重要,这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明前茶虽然价格高,但产量小,而且一般只能手工采摘。传统的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里的大量夏秋茶,会被商贩以低价收走一部分,剩下的大量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掉。”茶农朱敏成说,现在夏秋茶被开发利用,每亩茶园至少可以增加1000元收入。

在邱家镇石龙村,村民沈瑞华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内利用机器采摘茶叶。他使用的是一台手握小型茶叶采摘机。随着机器掠过茶树巅,一片片茶叶被割下装到尾部的白色大布袋里。“这个机器每天采摘几百斤鲜叶没有一点问题,效率是手工的上百倍。”沈瑞华告诉记者,采摘一天可领120元的工资,他相当满意。

《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明确,我市将统筹培育大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茶叶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和深加工协同发展。扶持中小型茶叶企业新(改扩)建标准化初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提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茶、红茶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

同时,支持罗村茶业、金枝玉叶、秦巴茗兰等骨干茶企引进茶叶精制加工设备、工艺,促进茶叶产品由初制加工向精制加工转变。加大茶业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力度,着力引进国内茶业大企业、大集团来巴建设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车间。到2026年,全市新(改扩)建初加工厂50个,新增智能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5条,新培育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5家,其中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经作中心主任李艳红介绍,我市正坚持绿茶为主、红茶为辅,芽茶减量做精、优质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提质扩量、夏秋茶适度开发的思路,大力推广优质茶机采精制,培育优质茶机采、加工示范企业。到2026年,全市优质茶机采率提高到50%以上,真正让茶叶变“金叶”。

南江县元顶子茶场


做响茶品牌构建发展“护城河”

盛夏的南江县云顶镇,绿涛似海。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从山脚盘旋而上,茶香四溢。这里是南江县大叶茶的集中栽种区域。早在1985年,南江大叶茶就被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四川省四大地方良种之一。

在云顶镇,当地已累计发展茶叶2.6万余亩,投产茶园1.7万余亩,茶农占比达90%以上。整个镇内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1家、加工企业5家、种植大户32户,带动40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茶叶年产值达1.3亿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6000元,茶产业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巴中茶叶品质优势具体在哪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管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巴中绿茶内含物丰富,品质好,氨基酸、茶多酚、锌含量等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未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历史上,川北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享有“川茶品质看巴中”的美誉,“生态、有机、富硒、高锌”等已成为巴中茶叶的标签。

为加快推进精制川茶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川茶精品,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宣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川茶发展质量效益,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公示关于“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第一批)”评审结果,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罗村牌绿茶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入选茶叶品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罗村茶是通江县特产,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各类名茶中,罗村茶以其色绿、香高、味醇、形美而独具风格。

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经理陈诚告诉记者,公司以“罗村”品牌为载体,主要有“罗村茗眉”“罗村雀舌”“罗村绿茶”等品牌茶叶。近年来,罗村茶因其优异的品质,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有机产品认证等,并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八届“峨眉杯”优质名茶一等奖等100余项荣誉。

名茶还需有名牌,做好茶品牌是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巴中茶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巴中茶产业仍存在着诸如品牌建设需加强、市场占有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中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我市在茶产业上一直努力弥补的短板——聚力打造“巴中云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巴中云顶”茶品牌价值被中国优农协会估价为63.39亿元,并荣获“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四届中国茶博会“有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认为,强化品牌策略和完善品牌体系建设,有利于茶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构建发展“护城河”。同时,加大茶叶品牌推广力度,聚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一家做大一家,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巴中茶叶产业发展。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农委主任刘明的认可。“巴中茶叶的品质很好,但品牌一直没有做得很响亮。”刘明建议,茶叶品牌做强做大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全市的茶企应该避免各自为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茶文化,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技能人才,规范和统一品种、品质、品牌,培育和壮大巴中茶的核心拳头产品,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品牌建设上,《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明确目标,实施品牌分级打造,制定“巴中云顶”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健全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梯次择优选择15家以上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巴中云顶”公用品牌,支持重点县打造地方区域品牌。到2026年,全市力争培育出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单品茶叶品牌。


查看茶叶质量

强化推介擦亮巴茶名片

“高山、生态、富硒”造就了巴中茶叶芽肥叶嫩的绝佳品质。我市被列为全国富硒绿茶优势产区、千亿川茶产业川东北名优富硒茶核心产区,巴中茶叶品质成为川茶“三大名片”之一。如何擦亮这些名片,是打响巴茶品牌的重要途径。

6月29日一早,元顶子茶场副场长张伯海来到茶场加工车间,参加2022年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前培训活动。和他一起的,还有其他7名来自各县区的选手。培训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选手需在茶叶炒制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手工制茶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炒茶、揉茶、泡茶……年近五旬的张伯海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每一个动作。

“这样的学习机会难得,也是向外展示我们茶叶、茶文化的好机会。”张伯海说,品牌的价值是靠市场来说话的,不仅需要“墙里开花墙外香”,更需要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品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而去参加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也正是这样的目的。

对于积极推介巴中茶品牌的重要性,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钧直言:“巴中的茶,品质是没得说的,明前茶基本能卖到每斤上万元,有机茶的价格也在每斤三四千元,还不愁销路。”余钧曾将公司的产品带到江浙一带,很快售罄。

巴州区清江镇大观梁生态茶园负责人何冬梅这些年来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广西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很多客户都是在推广产品时认识的,现在都成了公司的稳定客户。”何冬梅说,坚持“走出去”很有必要,这不仅仅是推广茶叶,还可以看到与其他企业的差距,促进公司转型升级。

在打响巴茶品牌的道路上,平昌县更是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平昌青芽”区域公共品牌,按照“名茶创品牌、毛峰争市场、大宗茶增效”理念,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推进平昌茶产品整体发展。充分利用茶博会、农博会、西博会等节会,展示展销平昌茶产品,全面提升平昌茶市场知名度。通过线下建立平昌茶专卖店、直销店、体验店,线上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同时利用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媒体强化宣传报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

为加快茶旅融合发展,我市还积极打造一批集红色文化、巴人文化、农耕文化、茶园康养、茶事体验于一体的精品茶旅路线。通过挖掘巴中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收集汇编巴中茶歌、茶史、茶诗、茶赋、茶艺、茶事,提升“巴中云顶”品牌内涵。


据了解,我市已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在茶事活动举办、产销衔接、品牌宣传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巴中茶叶宣传、推介、营销深度和广度。创新举办“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重点围绕茶叶交易市场、茶商代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高巴中茶叶在西北、华北等目标市场的影响力。深入推进巴中茶叶“五进”活动,全面开拓本地市场和农村潜在消费市场。同时,我市还将扶持重点茶企在大中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建立“巴中云顶”网上销售平台,鼓励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开采节等新型营销、宣传。计划到2026年,全市新建“巴中云顶”专卖店15个。

巴中的茶叶,正在进入千家万户。

记者手记:茶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是形象的展示,是产品、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茶方面,一提起江苏就会想到碧螺春,一提起西湖就会想到龙井,同样安徽的毛峰、福建的铁观音等早已被大众普遍认可,这正是不断加强品牌建设的结果。

一直以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点被很多人熟知且深信。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这一观点正在被丢弃,而是积极主动地打响品牌、强化推介,茶业发展也应如此。

南江县云顶镇村民王俊种植了几亩茶叶,每年清明前后,他都会采摘茶叶芽自用。如果拿到市场售卖,这些茶叶至少可以卖到四百元一斤。但如果交到当地茶叶公司,每斤鲜叶可以卖到一百多元,再经过加工,这些金贵的明前茶售价则可能增加到近万元,这也正是茶叶公司对茶叶赋予了品牌价值的体现。

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资料显示,巴中茶叶的品质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历年来,我市茶叶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历史上,巴中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享有“川茶品质看巴中”的美誉。单就这一点来说,过硬的茶叶品质,让我们具备了打响品牌的牢固基础。

“巴中的茶叶质量真的很好,但品牌似乎不怎么响亮”“要想在川茶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加大品牌建设”……采访中,无论是茶农,还是茶叶公司,甚至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品牌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巴中茶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了一些较为知名的品牌,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要让巴中茶产业异军突起,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这一关尤为重要。

受访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市将茶叶作为优势大品种之一,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但也存在着特色不明显、龙头企业不足、品牌效应不高等问题。中国茶叶品类繁多,在竞争中我市应深入研究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的关系,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出具有巴中特色的茶叶品种。同时,做强卖点,加强品牌宣传,丰富茶文化内涵,挖掘、讲好巴中的茶叶故事,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全市将支持企业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积极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名茶评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力争举办“中国高山茶产业发展峰会”,扩大巴中全域高山生态茶产业影响力。借助茶博会、农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积极举办新品发布、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等。融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光雾山—诺水河等特色旅游,差异化建设茶旅特色小镇、精品园区,串联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线路,这也正是我市打响巴中茶叶品牌的有效路径。(记者 严波)

来源:巴中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你不知道的信阳毛尖的秘密(2):茶叶是如何传播到信阳的?

  信阳毛尖是我国传统绿茶,跻身于全国十大名茶之列。信阳茶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产地,之前茶百科人分享过信阳毛尖茶3个你不知道的秘密一文。但是信阳茶区并不是茶叶的原产地,那么问题来了。


  中国茶的原产地在云南、贵州、四川地区。那么,茶叶是如何传入信阳的呢?


  古代,茶是可饮用的、能治疗百病的药材,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自然而然地向四方传播。



巴蜀茶传人信阳的基本路线和轨迹


  云贵川之茶在传播的过程中,东西都受到高山大川的限制,向北传播是它的顺畅途径。茶由云南和巴蜀之地出发,向北首先推进到西北方向的雅安,再向北沿川陕大道推进到陕西南部。茶在陕南的传播遇到了秦岭的阻隔,无法也不可能再向秦岭西北气候严酷的地区推移,于是就沿发源于陕南的汉水而下,来到了河南当时的义阳郡和光州,也就是今天的信阳地区,继而又向东传入了安徽。这就是巴蜀茶传人信阳的基本路线和轨迹。


那么,是什么推动着巴蜀之茶的这种传播呢?


  信阳的茶学者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贡品茶的出现、茶成为商品进人贸易领域以及战国末期频繁的战争是巴蜀茶传人信阳的主要动力。


贡茶是茶传播的先导


  巴蜀之茶第一个成为西周王室的贡品可以说是茶传播的先驱和榜样。


  公元三千多年前,以陕西为活动中心的周族逐渐强大,周武王姬发联合各地诸侯会盟于盂津,渡过黄河,一举推翻了殷朝最后一个残暴的君王一殷纣王的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


  在周武王伐纣的这次战争中,巴蜀之师加人了反纣联盟,支持了武王,所以周武王把巴蜀这位宗亲封为子爵,并把巴地分封给他。巴王获此封赐感恩戴德,从此年年向西周王室进献贡品。在众多的贡品中,除五谷六畜、桑蚕蔴纻、鱼盐铜铁、灵龟巨犀、山鸡白雉之外,还有茶。



  茶能够成为向朝廷进奉的贡品,充分证明茶经过长期的演化此时已不再是野生之茶,而是一种经过加工的珍贵饮品。同时也证明,这时茶在巴地已经十分盛行,不仅是黎庶百姓的生活必需,也是王室朝廷不可少的用品。


  这一时期,茶的重要可以从“葭萌”这个以茶命名的地名得到体现。《华阳国志》载,西周时期,蜀王把一个名叫“葭萌”的弟弟封在汉中,这座城邑也被名之为“葭萌”,蜀人称茶曰葭萌,蜀王以茶名人,又以人名地,可见茶在四川人心目中的地位。这时的周王室不仅把茶作为饮品,也作为“三宿”、“三祭”之用。史书《尚书.顾命》记载:  王(周武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茶之神圣不言而喻。


  公元前770年,周朝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时期。巴蜀的贡品之茶自然被送到了河南洛阳。这时洛阳的周围并无茶树,也不产茶制茶。朝廷把茶带到这里,作为高贵的饮品和祭祀礼仪之用,必然引起民间的羡慕和仿效,引起种茶的强烈愿望。


  这时茶会从宫廷王室走向民间,在洛阳周围地区传播,并寻找适宜种植之地。所以,贡茶是茶传播的一种示范和先导,促进了茶之传播。



  周末,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巴地是否仍向东周王室进贡茶叶也未可知,朝廷就近种植茶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在信阳找到适宜种植之地是有可能的。


  时至今日,在信阳的茶乡,茶农们仍保留着把茶作为祭品的古老习俗。茶农们每逢祭奠先人,就把酒、茶、肉摆在灵位和遗像前供奉。这种习俗与我国茶原产地云南、四川地区的习俗相似,与周王室把茶作为祭品相互呼应。信阳茶由巴蜀产地传人在这里得到了某种印证。


战争使茶的传播拓展


  东周和战国末期,秦与六国之间相互攻伐,征战连年,频繁的战争和人口的迁徙把茶带到了各地,带到了许多互不往来交流、从未种过茶的地域,使众多的荒地被拓展成为丰茂的茶园。


  仍以巴蜀为例,当时的四川有巴、蜀、苴等小国,巴国以东部的重庆为中心,蜀国则以西部成都为中心,各国之间矛盾很深,战乱不已。


  野心勃勃的秦惠王看准了这个可乘之机,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了蜀国,接着挥师东进,又一举灭了巴国和苴国。秦在这次战争中扩大了疆土,还把巴蜀包括茶在内的珍奇物产掠回了陕西。


  此后,秦继续向东扩张,沿函谷大道进入中原,并多次在河南的广大地区作战,又把巴蜀之茶从陆路带进了河南乃至信阳。



  秦在中原征战的同时,也在江南开辟了战场。公元308年,秦派司马错率兵伐楚,夺取了楚滇东郡, 灭了楚国,于是茶顺长江直流而下,传向了东南各地。为了经略岭南,秦疏通运粮小道,开凿秦渠,联通了湘江与漓江,使云南和巴蜀之茶沿水路迅速传遍华南。秦始皇还发动五十万大军镇守五岭,军士与当地土著杂居,使饮茶之俗也渗透到当地住民之中。


  我国茶学家庄晚芳在《饮茶漫话》中说:


  在春秋战国后期,我国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人口的大迁徙,特别秦统一中国之后,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四川、云南的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及饮用方法,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这是陕西、河南成为我国北方古老茶区的原因。


贸易给茶传播开道


  茶叶作为商品进人贸易流通领域,使它的传播有了正常而又畅通的渠道。


  据考,茶在战国时期就已成为商品。到了西汉末年,谏议大夫、著名的辞赋作家王褒写的《僮约》证明,茶已成了风靡市场的重要商品。


  王褒在《僮约》中说,他买了一个僮仆为自己做一些杂役,他与僮仆签订的“合同”中列举了僮仆所要做的各种杂役的内容,其中两项杂役就与茶有关,一个是“烹茶尽具”,一个是“武阳买茶”。“烹茶尽具”即是说,童仆要经常为主人烹茶,事前将茶具准备齐全,事后将茶具洗涤干净;“武阳买茶”,则是到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去买茶,供主人饮用。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时的巴蜀地区茶叶已经高度商品化,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说明,至少在武阳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茶叶市场。


  西晋时,张载的《登成都楼》一诗,描写当时的成都“ 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是一个规模更大的茶叶贸易集散和茶馆林立饮茶成风之地。茶叶作为商品使它沿着流通渠道走向四方,到处播撒着自己的种子。



  在茶叶贸易中,水路运输优于陆路。


  发源于陕南的汉水是长江以北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一条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汉水流经陕南,进入湖北,注入长江。河南信阳有许多河流,河道纵横密布,皆注人汉水。


  信阳、罗山一带是最靠近汉水的地方,也是自然条件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作为商品的茶叶顺汉江而下,与沿岸各地进行贸易的同时,也提醒和吸引这时的人们开始种茶,于是大批的茶种茶树也通过汉水来到信阳,在这里扎根繁衍,使信阳逐渐成为我国长江以北重要的茶产区。

找到约7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