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巴蜀茶文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第二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一杯融合、向上的茶


       2月5日晚,来自海内外的茶人朋友们云相聚在“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通过这样一场特别的“茶人春晚”,为这个世界端上了一杯温暖而和平的茶。数十万的茶友通过人民网以及茶道新生活等多个媒体平台收看了本次直播,共品“同一个世界,同一杯茶”。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37

  “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食品安全网“全国茶叶安全信息中心”、茶道新生活主办,茶道新生活承办,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四川省荣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政府、四川省旺苍县人民政府、福建省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云南省勐海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今大福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米仓山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等协办,并获得了来自茶行业内外的大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48

  “我的家乡,我的茶”——这是“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的主题。本次活动的总策划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吴垠女士介绍:“在这个疫情和经济下行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动荡的时代,实际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定,我们与土地相连,它就是我们生命安顿的根。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53

  而在今年这种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家国情怀来得更加地强烈而又有感触。通过这样一个主题,既显示了我们的一种来自土地和家乡的荣誉感,同时也传递了一杯茶可以温暖所有人的无边界的状态,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在一杯茶里,心安就是故乡,一杯茶可以连接起所有的人,找到家的安顿和舒适感。”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858

  去年首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以“天、地、人、和”为篇章,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演绎茶的精神内核让许多茶友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今年的表演将茶人和茶的关系以及茶生活化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02

  王德如震撼全场的开场鼓点《开春》敲出了茶人们对新春及春茶的期待和喜悦之情;邱阳、周军贯穿全场的朗诵,表达了茶人对天、地、人、茶的无限依恋并歌颂了茶和人的关系;而由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副教授小峤(陈艺峤)编排,由小峤、苏君仪、林森、王佳琦演艺的吉他弹唱和拉丁舞则表现出了茶人与茶之间如恋爱般的温柔与缠绵;周蕊的竖琴和国乐大师方锦龙的琵琶弹奏是茶人对家乡茶的思念;冯佳界清澈的歌声与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表现出了茶人的质朴与细腻。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13

  在长达6个多小时的直播当中,来自广东电视台的主持人徐靓女士和刘学先生以及茶道新生活的创始人吴垠女士与来自茶产区以及海内外的茶人代表以及跨界茶友隔空开启了茶话会。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17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23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27

  结合精心打造的舞台表演,2021年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为茶友们先后献上了三杯不同的茶:“一杯健康的茶“、“一杯关系的茶”和“一杯安顿的茶”。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31

  去年以来好几次关于“茶水能治疗新冠”的言论传播虽然带来部分茶人短期的兴奋,但对茶行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让普通消费者感到困惑。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施旭光先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与健康研究室主任孙世利博士从不同的维度提醒大家用客观和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茶叶的健康功效,再次向广大茶友们说明目前茶叶对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的功效并没有得到证实,并提醒大家要“知性饮茶”:多喝茶,能提升免疫力,也就是能扶正,也能预防身体疾病并且让身体更容易康复,但并不是药。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35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先生、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总编张昆峰先生从科研及媒体监督的角度探讨了备受关注的茶叶食品安全问题,号召大家参与“全国茶叶安全中心”的共建;而极飞科技传播经理徐芊芊则分享了高科技无人机在帮助实现科学化管理基地的应用,表达了可持续发展农业在科技和数字之下新的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39

  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女士、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明先生、湖南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伟群先生作为茶产区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家乡的茶的特点。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43

  东方船品牌咨询机构CEO王郁斌先生、科特勒集团中国区总裁曹虎先生、曼哈顿资本投资公司 (杭州) 总裁王进先生、广州注意力传播集团董事长马苏格先生分别从品牌、年轻消费者洞察、资本以及传播等多角度为茶行业提供了专业的发展建议。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47

  “网红县长”、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灿平先生与今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苏建良先生分别就直播风口以及市场变化的应对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50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教授王旭烽女士以及来自湖北武汉的茶友鱼乐为大家分享了疫情期间茶所传递的温暖以及给个人带来的抚慰。

  潮州工夫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香白先生、《巴蜀茶文学史》作者刘昌明先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前先生、广州点心协会会长郑志强先生分别介绍了“潮州工夫茶文化”、“四川茶馆文化“和“广州叹茶文化”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茶生活文化。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55

  台湾茶农余三和、安溪茶农陈两固、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武夷岩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国英、原安化县政协主席伍湘安、香港茶艺协会会长叶荣枝 、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协会理事长萧慧娟、新加坡和谐茶会会长李自强、台湾紫藤庐创办人周渝、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导演王冲霄跟茶友们分享了他们的生活中的那杯茶是如何将自然、家乡和情感相连的。

微信图片_20210207201958

  这种“云思想”的多元茶话会形式是本次的茶会与去年最大的不同,也是承办本次茶会的茶道新生活团队的一次积极的尝试。

  “无论是节目的角度还是观点呈现的维度,事实上我们都在试着构建一个立体的世界,它带着物质带着精神,带着科学,同时也带着情感和人文,带着思索,带着理性,带着探索,但同时也带着关切,温暖和情谊。”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02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女士表示,让许多茶友们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是冲着看节目去的,竟然还收获了不少硬核的知识点,还有不少网友一边看着直播,一边在留言区里就开始记笔记和写总结了。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05

  本次活动得到了行业内许多茶友们帮助与支持,纷纷发来了视频祝福,预祝活动圆满成功。而与此同时,组委会也邀请这些茶友们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我的家乡,我的茶”,这些分享将通过茶道新生活的官方视频号陆续与大家见面。在活动的进行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先生发来了他观看此次直播的感受:“传播茶产业正能量,要让更多的人爱上茶!”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10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教授王旭烽女士留言评论说:“第二届茶人春晚今晚直播,感觉很高效,而且又找到了一条人际关系的交流通道。这几天我天天在看一套特别有意思的书。今年是来不及说了,留着明年介绍吧。总之茶言茶语顺耳听,好山好水等香茗。”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16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民俗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悦先生写下一则《茶人春晚即兴》,诗中云:“春晚再齐聚,群星现视屏。每岁多创意,今春别有径。防疫揭首篇,茶界势干云。品牌在建设,铮言又倾听。乡茶是至味,思念寄深情。众艺精彩至,清音暧人心。主持妙语出,铿锵三人行。网络传万里,世界享香馨。”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20

  吴垠女士表示: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虽然遇到了包括疫情在内的很大的挑战,茶道新生活仍然坚持做了这件事情,并且持续向上向善向前,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他主办、协办单位及很多个人的支持,感受到了大家想要去推动和影响世人更加爱茶的这种状态,希望将这杯带着丰富文化内涵且温暖的茶端给大家的同频共振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共建了。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23

  “中国茶人新春茶会将于大家年年见,办成一个有思想,有交流,有分享,有文化,有情感,有欢乐的年度活动,持续成为一个大家表达和收获的平台、持续地提供更多的养分给做茶人,爱茶人,促进茶人之间更多的融合和交流,给爱茶人更多的有趣、喜悦和欢乐;共同见证和推动茶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共享一杯茶的交流和友谊!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28

  让一杯茶,能以不同的形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给人陪伴与温暖。”

微信图片_20210207202031

  2021中国茶人新春茶会主办、联合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食品安全网全国茶叶安全信息中心

  茶道新生活

  【联合主办单位】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

  四川省荣县人民政府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政府

  四川省旺苍县人民政府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

  云南省勐海县人民政府

  广东省潮州市农业农村局

  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

  安徽省祁门县茶业局

  【承办单位】

  茶道新生活

  【协办单位】

  今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

  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青鸟种子

  中华文化促进会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小产区认定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茶艺国际传播中心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

  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

  广东省茶叶学会

  广东省品牌研究会

  福建省茶叶学会

  内蒙古茶行业协会

  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浙江大学茶叶发展研究院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院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

  内蒙古万里茶道研究院

  华夏北欧协会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

  香港茶道协会

  南洋印记茶文化协会

  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

  广州图南生活美学酒店

  【支持媒体】

  人民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语部

  中国食品安全网

  广东电视台

  广州电视台

  茶道新生活

  茶源地理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普洱》

  《茶道》

  《茶博览》

  《赢周刊·中国茶商》

  茗边头条

  湖南电视台茶频道

  《中华茶韵》

  亚太茶业

  《中国茶业用品》

  《茶情报》

  兴茶传媒

  说茶传媒机构

  陕茶网

  《徽茶》

  华夏徽茶网

  《中国茶叶》

  《Tea茶》

  《茶艺普洱壶艺》

  茶阅全媒体

  天下茶友网

  中华茶友集结号

  中华名茶网

  《是茶文化》新媒体

  红网茶频道

  【第二届中国茶人新春茶会组委会】

  【组委会名誉主任】

  陈宗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仲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国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组委会文化顾问】

  王旭烽 

茅盾文学奖得主、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基地主任 教授

  陈香白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兼学术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

  王开岭 央视《看见》主编,著名作家

  王冲霄 央视《茶一片树叶》《本色中国》总导演

  姚国坤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茶文化著名学者

  金坚范 中华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团咨询委员

  余悦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民俗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力 中国茶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

  【组委会主任】

  孙忠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朱宇清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委、副总编、中国食品安全网总编辑

  殷建豪 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用文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

  周国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包静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

  【组委会副主任】

  封槐松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阮建云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陈永昊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与宣传部部长

  陈勋儒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原云南省政府副省长

  孙蔚 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

  陈栋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

  唐劲驰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长

  王岳飞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张黎明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

  操君喜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副所长

  曹藩荣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

  王贵卿 原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文标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深圳市华巨臣实业集团总裁

  欧阳道坤 中国茶业商学院院长

  陈书谦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蔡金华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

  黄波 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

  【组委会执行主任】

  吴垠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

  【组委会执行副主任】

  戴学林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陈文品 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系、茶学系主任

  刘琪 内蒙古茶行业协会秘书长

  纪洪涛 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

  刘国英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 成渝双城携手共进 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助力重庆市大足区“如意大足·茶艺茗香”

北有敦煌,南有大足。大足,除了闻名世界的石刻之外,还有上千年的茶文化历史。

为助力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由政协重庆市大足区委员会牵头,联合大足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委等举办的“如意大足·茶艺茗香”活动,于2022年2月14日在大足区雍溪镇雍溪古戏楼盛大开幕,拉开了大足区2022年“委员传承文化”系列活动的首场秀。

政协重庆市大足区委员会特邀请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参与此次活动,携手共建双城经济圈。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覃中显带队,副秘书长、文旅专委会主任、华夏茶学校董会主席余良,办公室主任敬多多随队参与此次活动。为助力重庆市大足区的这次茶界盛事,协会文旅专委会组织了成都万萍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始人、四川华夏茶艺培训学校执行校长万萍带领的茶艺直播冠军李嫣然、专业导播陈钢老师一同前行,在活动现场直播成都区域产的帮扶茶叶和重庆大足主办方提供的地方名优特色产品。

同时,协会还邀请了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芙蓉门掌门刘昌伟同赴大足参与助力此次茶界盛会。

“如意大足·茶艺茗香”活动以“茶”为主题,全面融入大足石刻文化、海棠文化等特色文化,带动大足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大足特色旅游品质,助力大足区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创新活力、辐射能力,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

当天的“如意大足·茶艺茗香”文化传承活动,嘉宾们齐聚一堂,围绕茶艺、花艺、乐器、川剧、诗画、美食等来诠释“如意”。现场分为体验区、文创展示区和表演区,把大足特色茶叶、金丝楠木茶台等进行了集中展示,同时也请书法家创作关于大足茶文化的书法作品,在现场进行展示。有茶艺师全程讲解茶艺,现场可品尝古龙云华茶、玉龙白茶等;金丝楠木茶台的主人,也讲解了与茶文化、茶台相关的故事。

现场有专属的石雕、竹雕、木雕等文创产品、鲜花展示区,同时配有工作人员介绍文创产品、花艺、雕刻技艺等。整个现场布局用纱幔隔开,辅以鲜花、芦苇等造景,灯光多用暖黄柔和的色调,让嘉宾们沉浸式体验大足特色文化和产业。整个活动现场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向海内外进行同步转播。同时,由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文旅专委会组织的华夏茶学直播团队在本次直播中不仅推广了川茶代表“帮扶茶叶、茶科技速溶茶粉”,同时为重庆大足的古龙名优春茶、金丝皇菊做了线上推广。通过线下交流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以茶为媒,全方位的展示了“如意大足”的美好形象!宣传销售重庆市大足区的茶叶、鲜花、糕点、石雕、竹雕、木雕、蜂蜜、文创产品、酒店民俗折扣券等特色产品,吸引了大量粉丝参与互动。

直播中特邀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覃中显就关于“川渝茶文化交流及其未来规划”与华夏茶学万萍校长同台交流。

芙蓉门掌门刘昌伟带来的长嘴壶茶艺表演赢得了现场嘉宾们的热烈掌声。

活动中,主办方还特安排主持人对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覃中显进行了专题采访。覃会长讲到,成渝两地一家亲,巴蜀文化同根同源,茶文化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四川有蒙顶山、峨眉山,大足也有巴岳山脉,其所产硒锶茶与广汉“赵坡”、峨眉“白芽”、雅安“蒙顶”并称蜀茶四大珍品。以茶为媒,推动成渝地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深度融合,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覃会长表示,他将带领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团队与大足区进行长期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巴蜀茶产业的发展。

活动前,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一行在重庆市大足区古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广林的陪同下,参观了公司古龙茶园基地和茶叶生产现场。目前,大足区在以古龙茶为龙头的茶产业发展中,茶叶种植面积已超过1万亩,年产名茶近500吨,总产值7000余万元。特色茶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茶农的收入也得到大幅提升,亩均增收2000多元,户均增收3200元。

除了古龙茶,玉龙镇、邮亭镇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展茶产业,已经形成了安吉白茶、龙山秀芽、玉龙山甘露、玉龙山松茗、玉龙山毛峰、玉龙山春露等一系列产品。部分镇街将全力打造有机茶园、富硒茶园,同时按照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融合的工作思路,利用大足旅游优势,开展茶研学旅游。并且,通过合作社提供技术和茶叶收购服务,带动了村(社区)有条件的群众大力发展茶产业,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将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机遇,与重庆市大足区共享茶业盛会,以茶叙情,共同实现资源互补、成果共享,携手重现千年巴蜀茶文化辉煌。

来源: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割据一方的几大云南古国,为什么都没有完成看似简单的驯化茶种?

书接上文,在濮人成功驯化出栽培型茶树之前,云南地区先后存在诸多文明,其中不乏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族团,但他们却都未完成驯茶和种茶,那么,战国时期至东汉末年的这800年间,割据一方的几大云南古国,为什么都没有完成看似简单的驯化茶种?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当年云南四大族团的概况及茶叶利用史,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史料,文物等物证的相对匮乏,云南的族团,古国等古代史领域仍留有诸多谜题,这篇文章旨在让茶友们了解濮人种茶的相关背景知识,对这一云南茶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形成大局观和宏观理解。


大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滇文化代表之一

氐羌族团与古滇国

我们先来了解下如今云南彝、白等族的共同祖先——氐羌族团,早在春秋晚期,氐羌人就从陕、甘、川等西北地区一路南下,进入云南,公元前278年,楚国将军“庄蹻”率军讨伐滇池后,被秦军断了回家的后路,选择自立为滇王,在如今的滇池一带建立城池,并与当地的氐羌人等民族融合共存,后世称这一割据政权为滇国。


贮贝器

古滇国是融合了先进楚文化与滇文化的文明,来自楚人的那部分,使其擅长青铜冶炼,留下了不少形态精美,形态独特的青铜器,比如“贮贝器”的盖面上就浇铸了古滇人当时祭祀、受贡、征战、狩猎、出巡等场景,再比如今藏于云南省博的镇馆之宝——牛虎铜案,也出自古滇人之手。


古滇人也继承了很多氐羌文化,其以“天”为原始崇拜对象,称天为颠,以高山为天,由此演化出了自称为滇、山顶为巅、头顶为颠、头疾为癫等文化,其后裔彝族、白族则以山鹰为天,滇池的含义也正是天之池或鹰之海,中原人则称其为“滇濮”。

《史记·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汉书·西南夷传》记载,秦国一统七国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以积薪烧岩的办法开山凿岩,打通了一条通往云南的“五尺道”,实现过对古滇国的短暂征服,秦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征西南夷,滇王拱手降汉,武帝赐下滇王金印后,将滇国归入益州郡之内。


滇王金印

濮越族团与哀牢国

与古滇国的民族融合情况相似,哀牢古国也是由“濮”,“越”两大族群共同建立的(学界称其为濮越族团或濮闽族团),其中“濮”自然是属于孟-高棉语系的云南濮人,而“越”则是属于壮傣语族的傣族祖先。

傣族先民是从华南的百越地区迁徙到云南的,《史记·西南夷列传》称其为“滇越”,文明程度也比尚处于采集文明的濮人更高一些,当两大族群在云南相遇,便逐渐融合形成了主从关系,濮人也从血缘关系更密切的孟-高棉族团慢慢脱离,成为傣族先民进入云南后最早的依附民族。(这种主从关系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此处仅作说明,没有其他含义)

公元前5世纪初,濮越族团建立起哀牢古国(本质上为部落联盟),其盟主国为“勐达光”(中心盟国),首领被尊称为“哀牢”,《史记》则称其为“乘象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宣布归附汉朝,后中原政权在此设永昌郡。

濮越族团的影响力还不止于此,在如今的德宏、缅北一带,濮越人以勐卯(今瑞丽)为中心,建立起比哀牢古国更强盛的部落联盟,也即云南古代史中著名的“勐卯古国”。

汉族入滇引起的连锁反应

继氐羌族团的古滇国,濮越族团的哀牢国和勐卯古国之后,最后一个登场的是以汉族为代表的“南中大姓”,自“秦开三尺道,汉通西南夷”后,汉人开始进入云南,汉武帝时期建立益州郡后,汉族移民以屯垦戍边、逃难迁徙的形式聚居在滇东北,一部份夷人也依附其中。

在南中(中原政权对滇东北和蜀南一带的统称)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派来的太守,本地的土著夷酋、根深蒂固的大姓,彼此之间相互争斗,又相互依存,逐渐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南中大姓”。

在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止是蛮夷被汉化,也有一些深受夷人影响的汉人,举个例子,受《三国演义》及各种影视剧文化影响,诸葛亮南征时七擒的孟获,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蛮族,但据学界研究,真实的孟获并非外夷,而是被夷化后的当地汉人豪强,属于“南中大姓”势力。

由于文化先进,技术发达,汉族抵达云南的时间最晚,但影响却是最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所造成的对其他族团的冲击,进而导致的一系列链式反应。

汉人在云南扎稳脚跟后,随即选择南下西进,被挤压的氐羌族团只好向着濮越族团的势力范围迁徙,正好此时又发生了“哀牢王柳貌归汉事件”,失去自由的哀牢人又要面对来自氐羌人的威胁,两个族团就此结下了梁子。


哀牢王柳貌示意图

七年之后,新一任哀牢王“类牢”宣布反汉,东汉随即从洱海周边调集氐羌人进入哀牢平叛,反汉失败后,濮越族团的势力进一步收缩,氐羌族团也得到了在哀牢北部发展的机会。

受到压迫的濮越族团,大部分都选择再次迁徙,其中一部分远走怒江以西,在这里重新建立了“勐达光”(后称掸国),一部分投靠了由濮越族团建立的勐卯古国,还有一些则深入滇南,驱赶走此地的高棉人,占据了这里大部分土地。

这些地方,正是如今的版纳、临沧、普洱一带,这里现在也是傣族、布朗族、佤族的聚居地,还有一部分当年因各种原因依然留在当地的高棉人后裔,其他民族一般称其为“本人”,即本地人的意思。

古滇四雄均未植茶

到这里,我们已经将东汉末年之前的云南势力简要介绍完毕,这其中有离巴蜀文明(最早驯化出茶种)很近,发展较好的氐羌族团(古滇国等);有被称为“水稻专家”,农耕发达的濮越族团(傣族先民和云南濮人);有兴起较晚,但实力最强的汉人势力(南中大姓);也有“本地人”孟-高棉语族(高棉人)...

这么多的势力,都有哪些接触并消费茶叶?又有哪些有引种茶叶?是否有成功培育出栽培型云南大叶种茶树的?

我们先来看最早来到云南的势力之一——氐羌族团,迄今为止,虽然没有文物、史料等实物能直接证明以古滇人为代表的氐羌族团会饮用茶叶,但结合巴蜀文明的影响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茶虽然不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上层古滇人喝到巴蜀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举个例子,与古滇国不远的四川广汉市西北部,曾出土过令世界震惊的三星堆文明,这不止是因为那些青铜器飘逸超脱的造型,更在于这些青铜器的化学成份与四川乃至华夏文明范围内的地区都不同,却与同时期的米坦尼、迈锡尼等地中海青铜文明使用的一致,都是来自大月氏国(今阿富汗)。

(注:三星堆青铜器矿源的说法不一,有“瑞昌铜岭商周矿冶说”、“金道锡行说”等,“阿富汗说”为其中之一,这里仅作副证参考)

更直接的证明是,通过碳年龄测定后,之前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发现的一组有机残存物,被认定为是距今约1800年的茶叶,这表明在公元3世纪左右,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生存环境严酷的西藏古象雄王国,而文明程度相当,运输更加方便的上层氐羌族团,消费来自巴蜀地区的茶叶也是非常合理的。


不过,氐羌族团世居的滇北地区,至今没有发现大型古茶树群落资源,以及与茶有关的文物、纹饰,而在彝、傈僳、哈尼、阿昌、拉祜等氐羌族团后裔中,最早的茶传说也不过是明显受到了汉文化影响的“武候遗种”和“孔明兴茶”,并没有像濮人那种从远古时代流传至今的茶史诗。

古人对其的记载也是如此,唐朝《蛮书》中那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被公认是云南植茶史的文字记录开端,也说明了当时的上层氐羌后裔在模仿初唐茶风时,也并不在当地种茶,而是依靠滇南茶山供给。

因此,综合目前所发现的各项证据来看,陆离认为在东汉末年之前,氐羌族团虽然会偶尔消费巴蜀茶,但并不种茶,也就没有引种蜀茶,更没有培育出栽培型大叶种茶树。


属氐羌族团后裔的彝族老人,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对比,大家觉得有相似之处吗?

而汉人势力的情况如何呢?首先,“南中大姓”的上层饮茶一事肯定是板上钉钉,西汉时以茶为药,《神农本草经》也将茶列为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的上品药材,茶是当时在中原社会中上层里普遍流行的饮品,南中的太守、官吏等上层自然都会有所接触。

那么,比氐羌族团文明程度更高,实力更强的南中汉人,是否会从巴蜀地区引种茶叶呢?这个问题相对难把握,一方面,滇北昆明、大理古时就有感通茶这一名茶,也有与蜀茶同源的“小叶茶种”。

另一方面,又缺乏证据能间接或直接证实当时的滇北已经产茶,再加上驯化茶种,培育茶树是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系统性工程,南中地区的政局又一直是动荡不安的,综上所述,陆离保守认为在东汉末年之前,云南的汉人势力并没有规模种茶,更没有完成培育出栽培型大叶种茶树的重任。

既然实力较强的氐羌族团和南中汉人都对植茶不感兴趣,那实力较弱,对滇南情况了然于心的“本地人”孟-高棉语族,又是否会对植茶产生兴趣呢?这里我们采用假设的方法来反证。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孟-高棉语族所处的滇西南一带,拥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以采集游猎为生的孟-高棉语族,也一定会有采摘和食用野茶的习惯,这属于之前提到过的“初步驯化茶种”阶段,但在“充分驯化茶种”上,各个方面的验证都得向了否定的结果。

上文提到,孟-高棉语族(孟人、高棉人)的文明中心在如今的柬埔寨一带,滇西南已经是他们的势力边缘,如果高棉人在东汉末年之前已经培育出了栽培型茶树,那如今的柬埔寨等地区应该有遗存下的大片古茶园,再不济也会留下一些种茶痕迹。


高棉人遗存下的著名建筑奇观——吴哥窟

如果说曾经种下的茶树可能会随着人的迁徙而被雨林泯灭,那当地人也一定会有古老的茶俗和茶食,但这些都没有被发现,更何况当古滇国兴盛和汉人迁入云南知识,高棉人还没有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社会条件,并不具备培育栽培型古树的条件。

可能的对象被一一排除后,最后只剩下居住在哀牢古国,依附于傣族先民的云南濮人了。与孟-高棉语族的情况相似,云南濮人也在充分利用野生型茶树,但现有的史料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在东汉末年以前,濮人尚未培育出栽培型茶树。

哀牢古国是一个与周边国家常有贸易的势力,东晋时期记录中国西南地区的《华阳国志》,以及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中,都留下了当地“宜五谷蚕桑,出矿产宝货,珍奇异兽”的记载,甚至连濮竹,桐华布,兰干布等琐细特产都有收录,唯独却没有产茶方面的记载。


此外,有关云南产茶的最早文字记录《蛮书》中,也说“银生城界诸山”,“诸山”已经被认定在今普洱一带,而不在永昌这一哀牢故地,实际上哀牢古国也没有留下栽培型古茶树、文献古籍,民俗史诗等任何记载,因此,目前所掌握的证据只能证明,哀牢古国时期的云南濮人尚未开始植茶。

那么,濮人又是在什么原因下才开始种茶的?为了让茶友们更全面,更容易地理解濮人植茶的全貌,下篇专题文章,将采取“濮人是不是云南最早的茶农?为什么是濮人最早植茶?濮人是如何完成植茶的?”的顺序和大家一同探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