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版纳茶人家

找到约7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云南春茶上市价格遇冷!过山车般涨跌,却成屯茶最好时机?

  “降价后又突然涨价,对于品牌茶企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机遇。”昆明北市区雄达茶城,临沧古树人家总经理余世刚说道。  

  “影响肯定很大。但在普洱江湖,我一定会走下去。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我内心的热爱,二是坚信品牌的力量。”位于南市区恒大华府倮倮茶空间的老板张宗群,则如是表态。

  “明前茶,贵如金”,每年清明节前,都是茶农采摘春茶的好时机,各大茶城和茶企都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今年,清明已经过去十多天,冷清的态势方略微有所回暖。  

  清明节过后,各地茶山开始大面积采茶,本以为茶叶的价格会继续下降,上市后,却出现了局部反弹的现象,部分茶价格呈稳步上涨趋势。

  虽有不少茶企近期已经倒闭,但也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危”中有“机”,持乐观和坚定态度。

  屯茶机遇?有人欢喜有人忧

  春暖花开,新茶吐绿。“懂茶的人都知道,茶山的人流量最能反映每年茶叶市场的行情好坏。”临沧古树茶余世刚说。  

  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盛产普洱茶,往年,3月5日左右,茶农们就开采台地茶,而古树茶要等到3月20日,25日左右会大面积开采。  

  普洱镇沅县坐船过澜沧江到临沧昔归村采茶的工人

  一个月前的茶山,相比往年,显得简直是两个地方。在这个时间段,为提前抓住“春天的气息”,许多茶农本该已经开始采茶,各地的茶商和工厂也开始上山收茶,整个茶山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然而今年,茶山上的茶农好不容易等来了复工,赶着点采好了茶,却没有等来收茶的人。

  采好的茶,没有人收,有加工条件的农户就自己加工,没有的只能低价卖给周边工厂,平常可以卖四五块一斤的普通茶叶,今年只能卖两块多。望着满山的茶叶,许多茶农欲哭无泪。  

  不仅是茶农损失惨重,对于茶商来说,这场“噩梦”从春节就开始了。

  对于产业链终端的零售商来说,春节向来是一年中礼品茶销售的黄金时期,许多茶商春节不回老家过年,坚守门店,就是为了这个时候卖个好价钱。但今年春,特殊时期,大家都响应号召宅在家里,茶城根本就没有人,两个月下来,这些包装精致的茶,积了一层薄薄的灰,也没有卖出去。  

  屯茶机遇?有人欢喜有人忧

  停工停产期间,对许多茶叶加工工厂造成了极大影响,资金回流困难。艰难复工后,也企图能在春茶季时搬回一局,但市场不乐观情绪仍在蔓延,销售困难是主要问题。  

  好的方面是,宅家经济对于居家茶叶消费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商务茶叶需求量却大幅减少。

  但小编在业内走访了解到,对于以批发为主且具有较好口碑的品牌而言,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

  余世刚上周刚从茶山回来,两天后,便又匆匆赶往临沧。“特殊形势下,茶叶整体价格降了大约10%左右,当时我们业内很多人都以为保守估计至少要降20%。” 

  余世刚介绍,近期茶叶市场极为低迷,不少业内人士预估价格还将继续下跌,但谁也没想到,干旱,却成了一个重大的转机。干旱使得茶叶产量有所下降,但品质却大大提升,因此,形成了茶叶价格的立刻回暖。

  “临沧茶区刚开始因为没茶商或游客来,高端茶也有所降幅,后期因为版纳茶区减产严重,突然涌现好多茶商,甚至版纳本地做茶的都来临沧茶区购买原料,所以价格突然上涨。”他说。

  此前,在茶叶市场不太乐观情况下,各大企业纷纷转向打品质这张安全牌,如此确实保险。但仍有部分有实力、现金充裕的企业,趁着茶叶价格低,屯茶试图赌一把。  

  在整体经济大环境都不好的情况下,对于屯茶的人来说,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赌赢了就是机遇,赌输了那就是血本无归。目前茶叶已趋于稳定了,与去年同期相比,高端茶价格也已经恢复。显然,现今的局势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趁低价屯茶的人也已经小赚了一笔。

  不走电商就是死路一条?

  改变方向,转攻线上茶叶市场,是许多茶商首选的自救方式之一。

  云南籍著名茶文化学者、茶业复兴创始人周重林也表示:“茶行业不转型就死了,活不下去。”根据他的观察,没有人流量,开网店、直播带茶是最好的选择,网上根本不愁卖,部分线上业务成熟的店家几乎没受丝毫影响,销量还提升了不少。  

  上个月,倮倮普洱创始人张宗群也尝试着在抖音上开始了直播,虽然效果甚微,却让她看到了更多可能,尤其是在留意到罗永浩的直播后。“线下的人气没恢复,消费没恢复,注重仪式和体验的茶市场就很难恢复。现在是人气和消费大部分都去到了线上,所以,我们的经营策略就必须有所转变。”  

  虽然主要是做古树茶原料供应端,且现阶段线下经营并未受太大冲击,但余世刚表示也会尝试线上,“肯定要发展线上,现在趋势就是这样。”

  毋庸置疑,特殊时期下,直播带货和电商对于茶商来说肯定是一针“强心剂”,扩大销售渠道,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缺乏客流量带来的伤害,但茶行业真正的问题是仍要回归到线下。  

  资料显示,由于国内茶园面积稳步增长,产量也逐年上升。自2013年,中国茶叶产量已达192.4万吨,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中国茶叶产量增长至258万吨,2013-2017年,国内茶叶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2018年底,中国茶叶产量达到了261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5%。  

  也就是说,纵观国内整体茶叶市场,茶叶产量已经维持十年连续增长,虽然出口量也在增大,但产量过剩仍是突出问题,茶叶市场已是一片红海。云南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情况同样如此。

  除此之外,茶叶品质难以制定标准,市场缺乏规范,这些缺陷是无法只依靠线上渠道来解决的。  

  分析者认为,眼下来看,今年采茶成本上升将是必然问题,高档茶市场量会减少,所以价格应该会有小幅提高,但总体还是会与去年持平,而低价鲜叶茶暂时不会出现大的反弹,具体价格还要综合进出口情况及市场观望情绪来看。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线上销售渠道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要注意避免线上打价格战,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的情况。(来源:云南24小时 文/贺贺)

福元昌复兴沙龙回顾

4月13日,正值傣族泼水节来临之际,

一群资深茶人相聚在告庄福元昌,

一起讲述这个春天的茶山故事。

告庄有700多家茶叶店,

此刻,正是忙春茶的时候,

本地茶商与外地茶商都将告庄作为中转节点,

向东可去古六山,向西可去江内六山。

茶山的见闻、茶商的思考,

在第127期复兴沙龙上有了新的表达。

聂素娥:今天来的都是很资深的茶人,恰巧今天又是傣历新年,非常高兴各位莅临福元昌告庄体验店参加由周老师亲自主持的复兴沙龙。今天报名参加沙龙的茶友很多,但是好多都被堵在了路上。我们边聊边等其他茶友。

黄总、陈总也是非常资深的做茶人,跟我们一样,很早就跑茶山。我们是版纳人,2005年就在南糯山建了第一个茶厂,算起来我们真正跑茶山是从2004年开始的。今天晚上我们喝的是2018年的两款小产区头春茶:一款是易武茶区的代表,一款是布朗山的代表,我先不说是哪个小产区,正好“一柔一刚”。

刚刚在跟陈总聊到了,其实在西双版纳,我们作为本地人,我们是最早跑茶山的那一批人。2004年开始跑茶山,但是就像陈总说的以前上茶山完全就是“玩”,不像现在会为了追求更极致的茶,不断地跑。以前都是百家茶,黄总应该也是最了解这个情况。大家分寨子分得不那么清楚,去到布朗山,以前我们就是贺开、新班章、班盆、老班章、老曼峨这一条线收回来,没有名山名寨的概念,混拢全部做成一款“布朗”茶,不像现在,每个寨子甚至每个茶园分得那么细致。

我们04年最早跑南糯山跑得最多,当时太喜欢南糯山的生态环境,就在南糯山建了第一个茶厂。这么多年,其实更细化的去跑茶山,是在“古树纯料”兴起后,茶友们的关注和市场需要一些更精细化的产品,我们细分茶园。我们长期深居原产地,这几年看着市场起起落落,也在茶友们对古树普洱的这条追寻之路上一同感受。福元昌一直专注“正山纯料”,以前做的是大产区的概念,“南糯”就做成“大南糯”“布朗”就做成“大布朗”,没有去划分寨子。

这几年,精分寨子,精选茶园,着力打造品牌。其实伴随着这几年的跑山,我们也看到了茶叶更精细化之后,茶农炒茶制茶的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茶农的成长,在工艺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把茶交给他们来做是非常放心的。现在,我们更多的心血是花在品牌的打造上。在山上建初制所,建立自己的茶园基地,找一些更精细的原料。我们生在原产区,长年累月深入产地,细分茶园,我们对茶山的茶园有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这两年,我们会更追求茶树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国有林里面的茶园我们会非常偏爱。在品牌的打造上,我们通过去细分精分茶园,立足茶山。

2008年,我们就在贺开建立毛茶初制所,去年,我们建立贺开博物馆,并做了民宿,这个博物馆是我们真正扎根茶山的见证。2013年,我们在南糯山开始建立自己的茶园基地。并陆续在易武、倚邦建立古茶园基地。今年还有个在茶山建茶仓的计划,这些都是我们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想要去掌握掌控一些山头的资源为我们自己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这么多年茶山跑下来,现在我们把所有的经验跟积累放在品牌的打造上。对于一个品牌,我们仍然要讲原料,讲工艺,但是这些对我们常年在产区的人来说,都不是重点了。未来,我们希望给大家呈现更多的东西,属于福元昌老字号的一些标签。比如,我们的“老字号味道”,今年在茶山建茶仓的计划,我们称为“茶山仓”。在原料跟工艺日渐成熟后,茶仓是一个未来发展更精细化的追求,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现在市场上更多的是“广东仓”“东莞仓”“昆明仓”,其实我觉得在西双版纳藏茶就非常好。对此我们是有做过研究了,比如景洪,我们所有从2000年左右开始做的产品都放在景洪仓储,我觉得景洪就非常适合于藏茶,在我们自己手中储存下来的这些纯料茶的品质,口感都非常理想。

2018年,我们福元昌在做好扎根茶山的各种准备后,会更深入的去研究“茶山仓”,我觉得这个是体现一个品牌价值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将来,无论哪里的茶友喝到的,不管是福元昌还是益木堂的,10年或20年的老茶,我们存放在版纳的老茶,品质就是那么好。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品牌的未来,是更精准,更个体化的品牌体验。

作为福元昌,一个是茶山资源,一个是古茶基地建设,再个就是扎根茶山的情怀。将来,我们有自己的仓,既有当季新茶,又有当地特色仓储的老茶,都是福元昌“老字号的味道”。普洱茶有那么好的生长生态环境,我们当地有那么优良的自然环境,我一直说的“生于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它的第二次生命也应该在版纳得到升华。”所以这个茶山仓,我们今年开始打造,也许会在南糯山,也许会在贺开,3年,5年,10年我们便会看到它的效果。

那天我跟黄总交流我们要一起干,以后我们在西双版纳的“茶山仓”,可能会比“广东仓”更个性,更受欢迎。我就希望我们福元昌的粉丝茶友,将来能够喝到我们在茶山满满负氧离子的自然环境中,转化出来的各种老茶,我觉得这也是普洱茶品牌以后的一个方向,今天来的都是资深茶人,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会更有价值。

作为我们品牌,我自己的定位是:深耕茶山,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最后要给茶友们呈现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今天挑选了易武和布朗的头春古树来跟大家分享,我们也可以聊聊工艺,品鉴一下小产区茶的特点,接下来请周老师来跟我们聊聊。

周重林:董事长的话很有意思“如何让资深的老字号喝出老味道”,仓储很重要。今天来的都是老茶人,我也是03年上茶山,那时候我写的不是茶书,是旅游的书,从一棵树写西双版纳的人文,一片叶子。但是现在就发现不同了,以前是神奇的西双版纳然后才到茶树,但是现在是先讲到一颗茶树,再到西双版纳。现在大家在告庄,这个这个地方有700多家的茶店,就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这多可怕啊。就是因为茶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产物,过去我们西双版纳哪有人提到茶。像聂董事长有这样的意识,陈总这样做了多年的本地人,黄总为代表的外地人都在做这样一件事非常难得可贵。

大家都有一种责任,就是从守护版纳的树开始到守护它出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过去这是一个漫长的产业链,要多地,多种合作。但现在不一样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投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做这件事,茶叶的确让我们挣到一点钱了,让当地产区,茶农赚到了钱,也改变了以前产区不产茶的局面。就今年过完年我第一次上古茶山就是去了贺开,去了福元昌贺开茶山博物馆,非常棒,走的时候真的是依依不舍。每次上茶山你都可以看到它惊喜的变化,这是让人留恋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云南茶跟其他地方的茶不一样,那里的古茶树很值得去看去研究。像是福建茶,例如福鼎,每一年都会邀请明星,靠名人来推动茶。但是云南不是这样的。像是李亚鹏前几天到冰岛,别人都会想他是来蹭冰岛的流量呢。很多茶区要靠明星来拉动,只有云南,所有人都是茶树的陪衬。老班章茶王树年年都是明星,其他人都是过客,只有那棵树屹立千百年不倒。所以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云南茶树价值的体现。过去都加都去看南糯山那颗800多年的茶树后来死掉了,又跑去看巴达那颗1700多年。所以可以这么说如果老班章没有那颗茶王树人流量会减一大半。

现在所有人都要去拍照合影发朋友圈。我是不知道能不能活到150岁但是至少我可以有机会喝到自己藏的茶,这真的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在自己手上看着它变化,这就回到了聂董事长之前提到的从原产地的茶树保护到原产地的仓储。所以,一杯好茶,首先是要从原产地开始,从古茶树开始,从仓储开始。在我们国家,做茶一直是纯料,拼配市英国搞出来的。讲究一种纯料一种味道,更纯粹。

拼配不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是正山纯料,就像福元昌一直所追求的。“易武正山”就是易武正山,不是坝区不是江城茶。正山就是我们传统的一山一味,一个地方生产一个东西,我到茶山跑了那么多年,今年已经是第五次来了。同样的地方,每次去的感觉不一样。不同人的视觉,看到不一样的感觉。同一款茶不同时期喝有不同的味道,跟不同的人喝有不同的感觉。就是每一天看到的茶山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云南这方山水有太多的未知。

一山一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守住那些古茶树,守住老字号,因为就是一种传承,就像一说到余福生福元昌整个印象就出来了。古六山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故事。在我看来最好的普洱茶时期不是过去的皇帝贡茶而是眼前,记录好这个时代,守护好我们的东西守护者其实也对,我们叫“守山人”“守茶人”“守号人”不管是守什么就是要能够守得住。无论过了多少年,后人都会称赞我们现在的坚守。

在这个时代做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使命,我的使命是记录这个时代,聂总的使命就是发展老字号。

聂素娥:关于茶每次都可以聊很多,周老师说得好:守茶人,守山人,守号人。那么好的茶山资源,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去坚守,然后要把自己的品牌以什么样的理念与方式呈现给茶友。这种呈现方式非常重要。每个人的理念不一样,表现形式也就不一样,比如福元昌和益木堂。我们都相互关注,相互学习,把更多的好茶,尽可能的呈现给大家。普洱茶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很多不好的观念会扭转的。

周重林:其实可以让茶客自己选择茶,什么人喜欢什么茶,可以大家自己用身体做选择。

聂素娥:茶友对品质要求越高,相应的对我们企业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作为品牌更多的要去思考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给茶友呈现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去赢得市场,这几年我们就是主打正山纯料,做好做实每个山头小区域的茶。但现在对山头的竞争很大,价格、品质在竞争中都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已经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和毛茶初制所,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源头上保证品质。市场总会给我带来不同时期的引导和思考。

黄总:我先说一下,我与老字号福元昌的故事,其实我很早就认识你们了。那天还喝了福元昌的二款熟茶,非常好。你们的家具厂我去过,博物馆我也去过。很感慨,福元昌能够有这么多的点,我也在感叹,我什么时候也才能有啊。福元昌做产品很成功,给我很多启发。品种齐全,年份齐全,我们有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茶农有茶农应该做的事情。就像我做了一款产品,如何在它的产品名称,包装,品质等各个方面来传递出品牌的意思,这个才是我们区别去茶农等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益木堂有款产品叫“年华如锦”,就是把各个不同年份的,不同山头的黄片做在一起的,这个定位让这款产品很受市场的欢迎,一下子就卖断货了,这就是我理解的产品,跟茶农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益木堂的标识上就带着“茶仓”,当时的理念就是“仓”里有品种齐全,年份齐全的各种茶。跟聂总的想法一样。

聂素娥:黄总的品牌做得很好,自己做文案,名字自己取。从产品定位,到走向市场,都很不错。这都是我们要向你学习的地方。

陈天福:我原来是做橡胶的,现在转行来做茶了。走了不少弯路,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做茶方式,现在也开始自己卖茶了。

聂素娥:陈总是本地很有实力的人,所以以前有资本去大规模的收茶,玩茶。

陈天福:其实那时候,自己也不懂,人家说什么好就买什么,现在是把兴趣当成自己的事业。做茶就需要这样,如果我把这个当成一门生意,其实说实话,还不如做橡胶呢!

茶行业没有太多的标准,茶圈子也没有标准,对于信誉啊,契约精神啊都不讲究,所以,在前期坚持自己的想法,往往会很困惑。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坚持,我相信,古茶树的春天肯定是来了,因为所有体验过的茶友都会有良性的反馈,这一点很重要,茶是个体验性质的产品,客户体验好了,自然会购买,然后帮你做口碑传播。现在行业产品品质不稳定,茶友寻找好茶的意愿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坚守品质,最后终会被这些茶友找到你的。

聂素娥:陈总以前是橡胶行业的巨头,其实我内心是非常希望有更多其他行业跨界过来的成功人士进入茶行业的。他们有雄厚的资金,有成熟的实业经营思维与经验,他们进来,对于我们普洱茶将会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拉动性力量。我做茶以来,其实也走了不少弯路,十年前,也还是能收到好茶的,但以前资金不足,收点茶捉襟见肘的,这十年来,也是有很多辛酸的。

周重林:对了,关于茶商茶友收茶,其实最近我们茶业复兴发布了一片文章,就是洪漠如写的那篇《“资源诅咒”焦虑里的茶叶“难民”》,我后来是建议难民头上那个双引号能圈大一点,“茶叶难民”其实是个专有名词,很多茶友都在反应,这篇文章写到他们心底里去了。

茶友彭先生:其实我就是“茶叶难民”,我做茶交了很多学费,但我本人很喜欢普洱茶。跑茶山的事情,我原来其实也没有概念,外地茶和版纳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冒着生命危险,一路艰辛做出来普洱茶,值得我们珍惜每一片茶叶。

聂素娥:有人认为一万一公斤的茶很贵,但是一百一包的烟更贵,换算到每泡,确实如此。其实等你真正到了茶山,大家可能就会感觉到,古树茶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贵。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关注普洱茶了,也有资本大鳄开始在本地参与茶行业。我希望普洱茶能够健康发展,无论是新茶,还是在原产地建仓,保留下自己独有的味道。

周重林:对,普洱茶的仓储很重要,其实很多爱茶人和从业多年的茶商,都有属于自己的仓储吨位,只是大家没有统计。我们正在策划,将来我们其实可以来搞一个仓储论坛,对比一下大家仓库里的宝贝。

聂素娥:是的,我们每年新茶一出来,其实都会不自觉的入手很多货,看到好的,就想留。我们的现金都换成了茶,所以对于“茶叶难民”,我们是深有体会的。当然,像周老师这样的角色,其使命就是穿针引线,把当代做茶的人串起来。记录普洱茶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做一个见证者和记录者。对于一个老字号品牌来说,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每一步都尤为重要,守山,守茶,守初心,老字号的复兴我们一直在路上。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