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琳工夫产品

找到约106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名茶百科】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其以高超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和独特、优秀的产质,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曾与福安县“坦洋工夫”,政和县“政和工夫”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而驰名中外。

 

据史料记载,“白琳工夫”盛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迄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1851年,董天工在《武夷志》中,已载有“工夫”茶名,其制法起源于福建各地。当时,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广收白琳、翠郊、石番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再以特殊工艺标准精制后,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之闻名于世。

观其形,细长弯曲色泽黄黑;闻其味,清气鲜纯毫香沁心;汤色明亮,醇和甜美。这便是素以形秀有峰、金黄毫显而闻名于世的“白琳工夫”。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福建省地方标准《白琳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福鼎顺利召开

2023年9月12日,《白琳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福鼎市顺利召开。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刘绍文主任委员、福鼎市茶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兴华、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钢、福鼎市白琳镇人大主席谢时鸣、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郭丽以及来自福建省农林大学、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鼎市等涉茶部门人员及茶企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钢主持,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良绥介绍该标准的立项背景及意义,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蔡清平介绍该标准的编制情况。

会上,白琳镇人大主席谢时鸣代表白琳镇党委、政府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福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福鼎市茶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兴华表示“福鼎白琳工夫”是我市茶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多元茶产业组成结构的主体。在发展白茶的同时,促进红茶的发展,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问题,制定标准要体现“福鼎白琳工夫”的特色所在之处。各位专家、代表集思广益,就标准的制定及框架和内容展开热烈的探讨,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刘绍文主任委员作会议总结,进一步明确了该标准对今后福鼎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促进白琳工夫红茶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下一步,牵头单位要认真总结大家的讨论意见并进行修改,将加工技术规范与产品标准相融合,确保标准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福鼎白琳工夫”是工夫红茶,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白琳工夫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几百年历史。明代(万历)《福宁州志》十七卷载:“茶山园俱有,唯白琳多”;清代(乾隆)《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见,早在明清时期,福鼎白琳就因产茶著称而载入史册。“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合称“闽红三大工夫茶”,而“白琳工夫”曾位列三者之冠,深得英国女王的喜爱,英国皇家博物馆至今还存有“白琳工夫茶”藏品。观其形,细长弯曲色泽黄黑;闻其味,清气鲜纯毫香沁心;汤色明亮,醇和甜美。这便是素以形秀有峰、金黄毫显而闻名于世的“福鼎白琳工夫”。刘绍文主任委员指出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标准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规范性、引领性的功能,抓好标准化工作,制定“福鼎白琳工夫”红茶栽培管理、采摘、加工、产品、消费、品鉴等标准化体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借此次机会赋予“福鼎白琳工夫”新的时代定义,助推福鼎茶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平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史: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茶

白毫茶的起源

福建东北与浙江毗邻,群山起伏,万壑争奇,福鼎太姥山,是誉满福建的游览地。崖林之间,茶树丛生。唐代陆羽《茶经》说道:“永嘉县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今为温州,东临东海,“三百里”应指这里。所产“绿雪芽”在清代就被视为茶中珍品,周亮工在《闽小记》曾提到太姥名茶“绿雪芽”。今呼为“白毫”,香色俱绝,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与金埒。卓剑舟编著的《太姥山全志》有这样的记载:“陈焕,湖林头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上述记载,说明白茶产地,源自太姥。”

太姥娘娘

另有一种传说:早在一百多年前,福鼎柏柳乡过笕村有一茶农,在其宅舍颓墙上,发现一株小树,状似茶树,技茎较直,叶张幼芽比普通茶茁壮,叶瓣底面绒毛茂密,叶心豪壮如针,不敢断定是否茶类,采送茶庄鉴别,茶师检验确为茶中上品,要予高价收购,并问及产地,茶农不肯实告,回家后,嫁接培植,并在村内推广。

上述两说不一,并录待考。

柏柳村

白茶的繁殖与销售

若干年后,白茶相继在柏柳、翠郊、磻溪、湖林、白琳、郭阳、黄冈、果阳等乡广泛流传种植,辛亥革命前后,年产已达五千箱,当时每箱重量为二十五斤,即每百斤分装四箱,故名“二五”箱装。实际多系“土针”(普通茶的毫针),每箱仅掺入几两白茶,外销价格每百斤一百六十两(银币)。

白毫银针

白茶性凉味淡,功能清脾提神,祛除心火,调理胎毒治疗麻疹,为茶中上品,是治病良药,据西洋报导,欧洲资产阶级因日夜应酬,精神疲劳,火气上升,眼红心跳,饮用白茶,立见奇效。因此,虽然产量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却享有盛誉。

二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销路中断,福鼎白茶,积压在洋行达三年之久,最后每担以六两贱价出售,茶商破产,茶农卖妻鬻子的惨事,时有所闻。

二十年代末期,年产量达二千箱,银针含量也增加到百分之三、四十,价格每百斤高达四百两,若为纯白毫针,则每百斤售价近千两,这是福鼎茶区最景气的时期。白茶产地环绕在太姥山周围,故称“太姥白毫银针”。

此后,出口逐年下降,至一九三四年已无人问津,因而茶树砍作燃料,茶园翻种地瓜。一九四零年和一九四一年虽有几百箱出口,也只是昙花一现,以后便完全绝断。

白毫银针

白琳工夫的沿革

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历史悠久,兴起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迄今有一百三十多年。初用土茶(普通茶叶)制造,一九二六到一九二八年间,资本雄厚的南广帮(南帮指闽南资本家金泰等,广帮指广东资本家广泰等),在白琳开设茶馆,收购红茶,本地茶商则以包庄精制获得蝇利(包庄即按南、广帮规定的质量价格承包制造),起初,人们都认为白茶与普通茶不同,叶张厚,有绒毛,无法揉软发酵;纵能改制红茶,价格也远远不如银针。

白琳工夫

一九三零年,白茶停止收购。当时福州高丰茶行经理吴少卿选购一些安徽祁门红茶,正在开箱检验,福鼎合茂智茶行老板袁子卿在场,品其茶味醇郁芬芳,色泽鲜红似桔,比起福鼎“白琳工夫”(红茶标)尚胜一筹。袁认为这和品种、土壤、气候有关,闽茶望尘莫及。事有凑巧,袁回鼎时,有一翠郊茶贩吴德康,收购的白茶青卖不掉,未加细心管理,堆在一起发热变红,想冒充红茶出售,袁见其色泽近似祁红,遂悉数收购并自行提取大白茶鲜嫩叶料试制,他先将白毫茶青放在日光下晒到六七成干,用手揉软,搓成一团团,置于茶篓内,盖以布袋,发酵三小时许,抖散晒干,按功夫茶操作过程,精制五十二箱,运到高丰茶行,外商一经鉴别,立时成交,得价比红茶标高一倍。

白茶改制红茶的高利润刺激了上海华茶公司,于一九三四年派人来白琳监制,定名为“桔红”,此为白茶改制红茶的开端,它的品质特征,代表“白琳工夫”高级茶的独特风格,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此后又兼制“莲心”、“白牡丹”、“银针”、“白毫猴”、“旗枪”等多样的茶叶品类,畅销南洋群岛和全国各地。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茶为本县经济作物中的大宗产品之一,早在清朝就誉满国外,抗日战争前,全县总产量曾达三万多担。但茶园生产与国际市场的兴衰息息相关,百多年来受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产销情况,起落无常,解放前夕,总产下降为一万担。

直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才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密植高产茶园有1.35万亩,大白茶、大毫茶有2.59万亩,198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为78564亩,总产量达54818担,成为全省五个主要产茶县之一。

来源:福鼎白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