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茶种植成本

找到约48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钱义荣:安吉白茶种植“带头人” “服务群众永不止步”

他是安吉白茶种植“带头人”,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老百姓种茶的顾虑;他是农业“百事通”,农民们遇到任何种植方面的问题都会找他帮忙解决;他还是安吉白茶“推销人”,推动安吉白茶打出了响亮的品牌……

钱义荣(前)在指导村民学习种茶技术。受访者供图

他就是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农业农村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钱义荣。1987年,18岁的他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吉乡镇做农技员,从此扎根乡村,服务“三农”30余年,今年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

走进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连绵起伏,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

时间回拨到20多年前,黄杜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乡里离县城远,靠山吃不饱。1997年,溪龙乡决定发展安吉白茶产业。然而,因当时整体收入水平低,“白叶1号”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失败概率高,村民们顾虑重重,种植意愿不强。

作为乡农业办公室的负责人,自己不种谁敢种?钱义荣站了出来。冒着可能没有收成的风险,他说服家人,带头试种了7亩安吉白茶。接下来两年里,他跑农科院、找懂行人,边学边种边摸索,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白叶1号”获得成功。

试种有了收益,钱义荣又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耐心帮农户算看得见的经济账,让大家树立信心。对于一些想种茶却没钱没技术的困难群众,钱义荣为他们担保贷款,并手把手教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安吉白茶在溪龙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家家户户靠一片小小的叶子致了富。

安吉白茶产业不断做大,带动溪龙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乡白茶种植面积2.2万亩,亩均产值3.3万余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8万元。

“茶叶修剪要注意哪些”“茶园里的小飞虫要怎么防治”……采茶季过后,黄杜村万亩茶园迎来管护期。一垄垄茶树间,钱义荣耐心指导从各地赶来“取经”的茶农。在他们心中,钱义荣不仅是致富“领头人”,更是“双脚沾满泥土,脑中充满智慧”的现代农业“百事通”。

“遇到茶叶病虫害、施肥等问题,钱义荣要跑到山上现场指导。寒冬酷暑,只要有需要,钱义荣都第一时间赶去,他是农民身边的贴心人。”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

从茶苗试种到万亩茶园,溪龙乡茶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次,茶园大面积暴发虫害,出现大量黑刺粉虱,大家都焦头烂额,急得团团转。”盛阿伟介绍,“正常年份一亩安吉白茶最少能产鲜叶50公斤,而当时有农户40亩茶园只采了35公斤鲜叶,拿到市场上还无人问津。”

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钱义荣判断此次虫害的暴发与滥用农药化肥有关。因为施药过多或用了菊酯类等广谱性农药,茶园里蜘蛛等黑刺粉虱的天敌遭遇了灭顶之灾,黑刺粉虱大量繁殖,最终酿成虫灾。这一判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后来给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钱义荣积极倡导生态种植,指导茶农合理使用药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他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茶园管理办法,使原来的害虫小绿叶蝉变成茶农增产增收的好帮手,还建立安吉白茶农事规范电子手册,让每一户茶农有了操作指引……如今,万亩茶园茶树的茶龄虽然已接近30年,但依然绿意盎然、高产高值。

安吉白茶打开市场后,钱义荣又开始谋划茶产业“后半篇文章”。他推动抱团发展,牵头成立由规模茶企组成的安吉白茶茶产茶商会;他倡导安吉白茶溯源认证,牵头完成全乡1005户3889块共计19510亩规模茶园的电子茶园证确权工作,大幅增加安吉白茶附加值……

2018年,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作为专家组成员,钱义荣多次奔赴捐赠地义务蹲点、帮扶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种植基地多为地偏路远的贫困村,十几个小时车程是常有的事。“看到茶苗茁壮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钱义荣说。他先后30多次赴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和贵州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等3省5县种植基地,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

心愿最终变成现实。“村里茶叶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村容村貌、百姓生活也因为‘白叶1号’越变越好。”湖南古丈县翁草村党支部书记石流堂说,这两年在钱义荣实地指导和视频教学下,村民不仅学到了规范化种植、高标准管护技术,还摸索出了茶旅融合的新路子,村民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服务群众永不止步。”面对荣誉,钱义荣坚定地说。(记者 孟祥夫)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20日06版)

来源:人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白茶中的王子——九龙大白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松溪县是闽北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是中国白茶的四大传统产区之一。而“百里松荫碧长溪”的松溪就是古时北茶入闽的主要水上通道,茶文化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评为全省“茶叶状元县”,那时提出的“南有安溪、北有松溪”,指的就是茶叶。

近年来,松溪县委、县政府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新时代茶业发展思路,高度重视松溪九龙大白茶为代表的生态茶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三品一标”基地培育,先后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九龙大白茶之乡”等国家级荣誉。

九龙大白茶是这样被发现的

1868年(同治七年),松溪九龙大白茶母树在双源村九龙岗被发现,民间称为“九龙茶”,树龄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1965年被松溪县茶叶技术人员发觉,1981年县茶科所对它进行优良单株选育,1998年被审定为省级优良茶树品种。2009年九龙大白茶列入省级优异种质源保护目录,并在松溪县郑墩镇双源九龙岗设立九龙大白茶省级优异种质源保护区。

早年,九龙大白茶更多被制作成绿茶、红茶,而松溪茗博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光发,他眼光独到,最早发现九龙大白茶非常适合做白茶,在2015年就与农户签订保护协议,将这片仅有一亩多地的特有原生树种资源保护起来,并将九龙大白茶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如今全县九龙大白茶种植面积已达近万亩。九龙大白茶因其芽壮毫显、汤水鲜爽甘醇,是制作高端白茶优质原料,被业界称为“白茶中的王子”。

九龙大白茶

点燃茶农增收致富新希望

日前,在祖墩乡的有机生态茶庄园,记者看到这里一行行茶树满目葱翠,茶树丛中穿插着山樱花、红枫、紫云英等景观绿植映入眼帘,成为松溪县新的茶旅融合示范点。“我们深化茶旅融合,打造茶林草共生的生态有机茶山,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改善的不仅是茶叶的生长环境,还有效推动茶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松溪县龙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荣富表示,该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合作社和农户的九龙大白茶茶山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施有机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先后带动6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我在谢荣富的技术指导下,2020年种植九龙大白茶86亩,截至今年3月29日,已销售茶青8万余元,预计全年收益达20余万元,种植的第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祖墩乡坑口村茶农陈尚青开心地说道,此外他还在山上种植猕猴桃,养殖香猪、鹅、鱼等农副产品,种养结合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

茶平乡刘屯村刘连沐在松溪县武夷美嘉食品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下,种植九龙大白茶3亩,通过精心管理,今年第三年,亩均收益截至目前达1.3万余元,效益可观。

九龙大白茶目前茶青价格连年上涨,已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优异茶树品种。溪东乡东源村杨得送在2019年11月种植九龙大白茶7.5亩。“第二年茶青销售收入4000余元,今年茶青最高卖到每斤150元,收入已达60000余元,茶园种植每亩成本3000余元,已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截至目前亩均收益8000余元。”杨得送乐呵呵地说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缕茶香承载的是国计民生、百姓安乐。近年来,松溪县的茶农开始陆续新改植九龙大白茶,销售的茶青得到市场认可,种植茶树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收购价格最高每斤可达200元,点燃了茶农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三茶”融合发展

从一片“叶”到一条“链”

松溪优美的生态环境赋予松溪九龙大白茶上佳的品质特征,具有“家境好、基因优、形英俊、富内涵”四大独特之处,其香气高扬,内质多样,甘、醇、鲜、爽,深受消费者喜爱,品种的优势赋予产品迷人魅力,凭借品质、滋味和特色工艺,松溪九龙大白茶产业走出了一条亮眼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松溪县着力发展以九龙大白茶为代表的生态茶产业链,努力做好“三茶”融合这篇文章,茶产业目前初步实现从一片“叶”到一条“链”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涵盖了松溪生态茶、青瓷茶杯、硬木茶桌、茶盘、松溪茶刀、百年蔗茶点、抹茶新茶饮以及茶文化版画等产品端,做好做强“茶叶+”的文章,延伸链条,大幅提高茶产业附加值,打造茶产业升级版,促进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九龙大白茶的文化基因就是品质与创新,在坚守过硬品质的基础上,秉持传统、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建设九龙大白茶苗圃基地,繁育优质茶苗,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九龙大白茶,力争到2025年全县九龙大白茶茶园面积突破2万亩,着力为九龙大白茶产品生产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来源。

“我们打算在一些销售区的省会城市做推广窗口,目前已在福州、北京、西安、郑州等各大城市,设立松溪九龙大白茶分销和推广中心,争取让更多的消费者和茶客品饮到纯正的松溪九龙大白茶。”副县长、县“三茶”统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亮说道。

下一步,松溪县将深入推动“三茶”融合发展,大力推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发展模式,深化对接陈宗懋专家团队服务站、高峰专家服务团等高层智库资源,不断拓宽营销渠道,让松溪生态茶更好地“走出去、香起来”。

来源:今日松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乡村振兴:安吉白茶提速数智化

导语

农业品牌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近日,《中国名牌》杂志刊发了数篇聚焦于乡村振兴和区域品牌的文章,其中多个是由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团队担纲其品牌战略规划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吉白茶、丽水山耕、盐池滩羊等。本公众号今日起转发《中国名牌》杂志的该系列专题文章,第一篇为《安吉白茶提速数智化》,讲述安吉白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数智化实践。当前,研究院团队正在编制安吉白茶未来五年的品牌战略规划。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吉白茶的品牌雄心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

从一棵茶树到全国十强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起源于“白叶1号茶树”,它原产于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余米的桂家场,唯一一丛树龄逾百年的野生形态的白茶丛。

20世纪70年代,安吉县林业工作者发现了此茶树。1980年8月,县政府拨款予以保护。1981年成立了浙北茶树良种选育课题组,1982年4月,课题组人员从该野生茶树丛上剪取插穗537支,在县林科所进行短穗扦插,成活288株。1983年3月,成活茶树移植于良种对比试验小区,种植82丛,成活75丛,结束了白茶1号只此一丛的历史。1987年,安吉白茶开发基地试验课题组成立后,从试验小区母本上剪取插穗继续繁殖,至1990年底,在县林科所建立了基地5.6亩。

1990年到1995年,安吉县溪龙乡已有安吉白茶上百亩。1996年,安吉全县可采茶园已达200亩,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2004年4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安吉白茶”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9.1万亩,年产量675吨,产值6.75亿元。安吉白茶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75元,增收比重占据了全县农民人均总收入的近20%。

2014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达17万亩,种植户15800余户,茶叶加工企业350家(其中经工商注册的200家),安吉白茶产业链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次。其年产量达1800吨,产值20.16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800多元。2019年11月15日,安吉白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1年,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5.17亿元,连续十二年入选全国十强。

这一组数字勾勒出安吉白茶40余年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这一农业品牌的品牌基因。

从靠天吃饭到大数据种茶

谈及安吉白茶品牌的未来发展,安吉县委常委、安吉县副县长项侃文表示:“安吉白茶未来将采取更多数字化、品牌化建设的创新举措。因为用数字化的方式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既有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白茶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品类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一种借鉴。”

说到安吉白茶的数字化,就不能不提到安吉县笔架山农业高新区(以下简称农高区)。过去,茶农往往“靠天吃饭”,以安吉白茶的开采期为例,茶农往往靠井水冒气、桃树开花等现象来估算何时开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安吉县笔架山农高区经过研究认为,茶叶大数据的建立能帮助茶农找到更科学的开采时间。在出现极端天气时,茶叶大数据也能提前预警,让茶园做好防护措施。

一杯茶里有大约200片茶叶,如果能对小小的茶叶进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管控,推广到其它农产品一定不成问题。为此,从去年10月开始,笔架山农高区与阿里云、甲骨文超级码合作,试点建设安吉白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实时滚动着的“数据大屏”,大屏连接着茶园里的小型气候站、土壤检测等物联网设备,从茶园管理到茶叶流通,茶园、茶企的最新动态一目了然。这也是此项试点的成果之一。目前,安吉县共有20.56万亩茶园,其中安吉白茶规模面积17万亩,年产近400万斤茶叶。

每年4月是安吉白茶一年一度的采茶季,茶企忙得不亦乐乎。去年采茶季,有26万外来采茶工来到安吉。采茶工的流动性大,在用工高峰期,管理一直是个难题。于是当地茶企鼎泓茗安吉白茶有限公司,采用了一套最新的采茶工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对采茶工的作业进行完整的记录和管理,保证鲜叶入筐时做到可追溯,比过去的纸笔录入更精确、可回溯,对来年招散工也有参考价值。

从茶园种植、茶叶采摘,到炒茶、包装、仓储、流通,如今安吉白茶的生产全流程溯源数据,也通过阿里云区块链服务被安全存证。目前,已有四家安吉本地的茶企为安吉白茶“上链”。消费者只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来源的茶基地,和采摘、摊青、杀青、分选、回潮、理调等13个加工环节的溯源,确认买到的是安全放心的安吉原产白茶。

当然,这些变化只是个开始。今年,安吉县笔架山农高区还计划打通安吉县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数据,并招聘大数据和电商运营人员,从鲜叶品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原产地保护几个方面,提升安吉白茶的美誉度。

大数据成为安吉白茶透视市场的千里眼、保障品质的显微镜,更是拥抱世界的翅膀。

从人均增收7600元到走向国际

根据相关抽样调查,去年安吉白茶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600元,今年或将达到8000元以上。安吉县首批5家示范性智慧茶园生产效率平均提高80%、运营成本下降45%。以宋茗工厂为例,该工厂的日产能已达到20吨,而人工成本降至原来的10%。

“我们不仅要让安吉白茶带动安吉县当地老百姓的增收致富和共同富裕,还要让安吉白茶带动相对比较落后的内陆地区乡村的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甚至于还要让包括安吉白茶在内的安吉县农产品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项侃文表示。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安吉县创新实行“母子”商标品牌管理,形成“政府引领、协会监管、共同参与”的协作品牌管理体系,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重认可和保护,并在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注册,列入全国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并正式纳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数据采集品类,安吉白茶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如何进一步实现“村强民富,景美人和”?“安吉县的领导班子要强,村镇的集体经济要强,这样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民富就是老百姓要共同富裕;景美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在乡村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出和谐、和睦。这才是美丽乡村的精髓。”项侃文感慨道。

作者/《中国名牌》全媒体记者  陈璠  蒋硕

转载自/中国名牌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8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