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80年代花香普洱价格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茶香里的城市迭代

南方茶叶市场所在的芳村茶叶市场片区是全国品类最全、交易量最大、辐射面最广的茶叶集散地。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芳村大道西,一把高悬的“紫砂壶”雕塑成为了这里的地标,指引着往来经过的人来到飘香四溢的茶叶世界。洞企石路的街头巷尾,装卸茶叶的货车日日穿梭频繁。蓝天白云下,南方茶叶市场里呈现出一片“彩色的”存在: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花茶、黄茶等品类次第铺排。

每一间铺位都有一段奋斗故事,每一壶苦茶都品得出回甘。依托千年商都的流量优势,天南地北的茶商们自发聚集在芳村,形成了以南方茶叶市场为核心的中国茶业大本营。市场的活水冲泡出香飘四海的茶,茶业江湖经历了风生水起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千年商都的城市迭代。

近年来,传统批发市场屡受现代商业模式冲击,商户们对茶业品牌化、规范化的需求前所未有高涨,一股股新力量发起了对行业的新探索:茶叶价格指数破茧而出,开启了“线上平台+线下交易”的标准化运作模式;品牌茶饮店势如破竹,茶商逐步拉近与终端的距离,一个多层次的渠道体系正在形成。

2021年,芳村茶叶市场将迎来新蝶变。一场更新改造即将启动,改造后的市场将复原水秀花香的岭南生活场景,形成兼具消费、研发、体验、环茶产业等多元功能板块,促进文商旅全面融合的新格局。可以想见,一场产业迭代与城市更新相互促进的序幕已经拉开。正如茶商们所期待的,无论是茶杯里的生意还是人生,终将苦尽甘来。

聚与散


30年成就全国交易量最大茶叶集散地

“十三行外水西头,粉壁犀帘鬼子楼。风荡彩旗飘五色,辨他日本与琉球。”一首竹枝词道出了一口通商时期的粤海关盛景。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一艘艘外国商船从广州启航,驶向一片蔚蓝。船舱里,茶叶、彩瓷和丝绸满载而归,成为“大航海时代”中国出口贸易三大件。彼时,以十三行为中心,海外商品贸易的辐射范围延伸至全国各地,经广州出口的货物种类达80余种,奠定了这座全球流量城市的重要地位。

林庆艺的先祖便是当时活跃在粤闽两地的茶商,自嘉庆年间,林氏家族已开始经营茶庄。上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林庆艺与一批茶商从五湖四海聚首芳村,自发地在此经营起茶叶贸易。

“茶叶在山区、丘陵地带产值高,能拉动当地农户收入,对脱贫攻坚作用很大。”他是家族中第一个在广州扎根的人,沏上一壶武夷岩茶,林庆艺边喝边讲道。在老家福建,林庆艺眼见的多是茶山与茶厂的忙碌。近年来,机械化运作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占据了很高比重,从前的师傅带着徒弟做,演变成了师傅带着机器做。

采青(鲜茶叶)、做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这些步骤都不再需要人工,机器会跟随着老师傅的生产节奏进行。当师傅做好一个样本时,机器已批量产出了一批优质茶叶。

一杯茶里牵系着整条产业链的民生。如今,茶叶生产已开始从源头提质增效,大大降低了原料供应成本。“但也无需担心机器会抢了茶农的饭碗。”林庆艺透露,目前,很多茶产区正在尝试做茶庄,将茶山的采茶活动与当地文旅活动深度结合,实现文商旅一体发展,带动茶农增产增收,相当一部分茶农年收入可达15万-20万元。

茶叶从原产地走进千家万户需要经过一个地方——芳村。眼见着零星商铺渐渐壮大到成行成市,林庆艺感叹:此前,他的父辈要在福建漳州港装卸茶叶。相比之下,广州的流通枢纽优势便是他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作为茶商谁不想来芳村开店?””林庆艺说,“在千年商都做生意成本要低得多,依托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进出口流量优势,广州茶叶流通成本低,即便是小额贸易也能享受即发即走的便利。

同在芳村30余年的韦品忠来自广西,在他的店里,红茶、绿茶、花茶等均有销售。作为一名白手起家的茶叶批发商,几十年间,依托快进快出、薄利多销的模式,他建立起一张覆盖全国的渠道批发网络。

“茶叶批发在芳村约有70%占比,批发商拥有茶厂资源和庞大的订购量,可以比经销商拿到更具价格优势的茶叶。”韦品忠认为,对批发商而言,货如轮转的南方茶叶市场即是对交易的最好诠释,行情好的时候,他一年可销售约4万担茶叶(1担为100斤)。

长久以来,荔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挥着集散枢纽、聚集互补、体验展示等多重功能。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高速流转,带来了财富的迅速累积。从南方茶叶市场几十万元的店铺转手价来看,这里依旧是商户们梦寐以求的根据地。

中国茶城看广东,广东茶城看芳村。30多年的坚守,成就了这片全国品类最齐全、成交量最大、辐射面最广的茶叶集散地。南方茶叶市场所在的芳村茶叶市场片区,占据全国普洱茶交易量的80%,包括23家茶叶批发市场及8处茶叶经营户集结地。其中,批发市场内共有经营主体2859家。

经过批量交易以规模聚势能,再经渠道传播辐射影响力,芳村茶叶市场形成了销售、展示、品鉴为主要模式的初级形态。随着行业的日趋成熟和层出不穷的新业态,茶商们也在从各自领域出发,尝试着将“量”的优势升级为“质”的价值。

破与立


“广州标准”成全球市场“晴雨表”

承接自十三行的商脉绵延不断,早在民国初年,西关已铺开一张分工明确、辐射力强、专业化高的商业网络,形成了聚集式经营的商业模式,商家与市民都能在一条街中寻到各自所需。

如今,芳村茶叶市场聚集着1.2万商户,拥有20多个茶叶、茶具及茶工艺品批发市场。商业的繁荣引发愈加细化的产业分工,从采摘到加工,从包装到物流,从推广到销售……每碗茶都体现着全产业链的智慧。

陈军日在南方茶叶市场经营十余年,如今先行一步率先转型为茶叶经纪人。“有天,路过一家房地产中介,看到琳琅满目的价格贴在窗口,公开又透明,我心想为什么茶业不能这样做呢?”陈军日这样问自己,直到东和指数平台上线的那一天。该平台专门发布普洱茶的实时交易价格,同时,为市场提供不同品类普洱茶的参考价,已成为全球普洱茶交易的专业工具与参考指标。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刘少群表示,市场越成熟对于规则的需求就越迫切,规范的交易标准能够让运作更加透明。“特别对于普洱等具有保值属性的品类,因其具有流通功能常被人们用来投资、珍藏。因此,在茶叶的等级和价格方面要建立起行业标准。”刘少群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助于将芳村茶叶市场推向全球,同时增强其客户黏性。

在很长时间里,普洱茶的交易价格并不透明,仅满足了小部分茶商的私利。在刘少群看来,这样的利益固化需要被打破,才能使整个市场健康发展,否则势必成为转型的一大阻碍。

市场走向公开、透明本是件令集体受益的好事。然而,新生事物一诞生便引来行业热议。“建立东和指数是希望信息更流通,交易更阳光,很多卖家刚开始却不理解。”陈军日回忆,随着公开价格体系的建立,市场成交量成倍攀升,卖家们才品尝到公平交易的甜头。

现在,东和指数平台日访问量达150万,可显示1400多种普洱茶交易价格,已成为全球普洱茶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规范价格标准只是第一步,随着指数平台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广东东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军日和他的团队又启动了关于真假标准、交易标准的规范化管理。

在东和茶叶总部,一层大厅摆满了等待质检的一箱箱茶叶,这是东和发货前的关键步骤。“观、拆、验、闻”四个大字就贴在墙上,质检师们不停拆开外包装查验,每一箱茶叶都要在此“闯关”成功才能流向市场。此外,这里还提供免费的茶叶真伪鉴定服务。

如今,中国普洱走进了东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受到了海外买家的肯定。广州市荔湾区南方茶叶商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芳村已有6家规模较大的指数平台公司,实时在互联网上发布茶叶交易信息。

破除旧的市场规则,树立新的市场标准。从零散的个体经营,到成行成市的规模化运作,南方茶叶市场走出了一条自我变革的道路,逐步建立起茶叶价格、交易、质量的“广州标准”。

自此,从芳村输出的便不仅仅是一包包茶叶,更是一套具有权威性的标准与规则。整个芳村茶业界实现了从自发性向规范性的转变,市场完成了线上与线下交易渠道的整合。

不仅茶商们在“抱团取暖”,事实上,芳村茶叶市场一直都以行业协同发展为目标。1997年,广州市荔湾区南方茶叶商会成立,商会不断促进茶叶产销区交流,助力茶业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为调动行业自律提升市场规范化程度,商会还推动成立了南方茶叶市场法律顾问工作室,及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有效维护了商户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的市场秩序。

创与守


全产业链提升 全方位服务

光阴流转,当一茬茬新芽又出山时,茶商们也在传递着行业的接力棒,芳村茶叶市场在岁月中迭代焕新。

择一事,终一生。对于茶商而言,将茶业作为祖业并不鲜见。

90后女孩林丽丽成长于南方茶叶市场的黄金时代,见证了父辈们栖风宿雨的劳碌。在她的记忆中,童年的南方茶叶市场是车水马龙的货车和络绎不绝的访客。“当时的大宗茶叶交易都聚在芳村,各种品类的茶叶百花齐放。”林丽丽回忆说。

近年来,一批90后新生力量步入茶行,作为茶业的继承人,他们在茶香中成长,自小便坐拥家庭基业。“从告诉我好好学习不要做茶,到让我好好学习帮家里做好茶。”八方茶园总经理、90后女孩林欣告诉记者,父辈们对子女从事茶叶生意,经历了观念上的转变。

这样的转变传递着两代茶人对行业的新期待。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一点,茶行的90后们深有感触。“我们发现,90后主流消费者的消费场所不是批发市场,他们宁愿在家门口就近消费,而且一定要买自己熟悉的产品。”林丽丽认为,种种趋势背后反映的是品牌的价值。

2013年,经过一番思想碰撞,林丽丽成功劝说父亲与台湾投资人联合开办“广清茶业”,将业务范围从原料出口扩大至茶饮生产。后来,广清成为某知名连锁茶饮店指定原料供应商。“这是一个创造需求的时代,打价格战没有意义,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东西付更高的价格。”林丽丽认为,在注重品质和体验的时代,批发市场必须从功能与品牌两方面谋求出路。

作为立顿的供应商,韦品忠也深知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为跟上终端市场的消费节奏,他将茶叶线上销售部分交给了90后的儿子打理,店里的散装茶叶穿上了精美的“外衣”。最近,韦品忠还与部分茶厂签订协议,决定从源头运营,将资本投入到全产业链条的各环节中。

如今,转型先转观念已成为商户们的共识。林庆艺接过家族的武夷岩茶生意,却不想再延续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他思考着公司的转型,开始实践全员股东的管理方式。“总是依赖血缘传承企业是走不远的,只有让利益最大化,才能让公司更有活力,让人才留在茶叶行当里。”林庆艺说,令他感受最深的转型压力便是茶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这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中国茶业大本营——芳村,茶商们总能率先感知市场的沉浮。近年来,商户们积极投身转型发展,从渠道整合到品牌孵化,大家不再局限于批发市场的中转功能,更多体验式、消费性项目纷纷出现,为塑造品牌打下基础,成为了茶叶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去向何方?2021年是关键的一年。

随着荔湾区启动山村、葵蓬村的更新改造,位于其中的芳村茶叶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刘少群认为,茶业的兴旺离不开茶文化的推广。

此前,广州曾提出“一市一会一馆一园”的概念,即茶叶交易市场、广府茶叶博览会、广府茶叶博物馆和茶叶产业园区。目前,广州正在打造白云山茶趣园、从化吕田晴耕雨读茶园、华南农业大学茶园等文商旅融合,产学研兼备的游乐型茶园。

改造后的芳村茶叶市场也将恢复水秀花香的岭南生活场景,将茶文化与岭南特色建筑、粤剧乐曲文化相结合,形成体验消费、技术研发、环茶产业三大板块。除了现有的交易、仓储、集散、品鉴功能之外,还具备茶艺培训、展示、研发、质检、品级认证、旅游博览、文化体验等全产业链全方位服务能力。

一个全新的茶叶市场正在广州西悄然蝶变,茶叶市场的转型升级正是广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的缩影。随着专业市场的蝶变,千年商都也一次次迭代升级。2021年,荔湾区将进一步聚合辖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商贸”战略,以国内大循环赋能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以岭南文化赋予商贸业鲜明特色,打造茶业、中药材、水产、花卉等产业品牌中心。通过持续推动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引领城市产业迭代升级,勇当广州国际时尚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地。

原标题:茶香里的城市迭代

注:内容来源南方日报,记者郎慧、冯艳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芳村茶叶市场:茶香里的城市迭代

芳村大道西,一把高悬的“紫砂壶”雕塑成为了这里的地标,指引着往来经过的人来到飘香四溢的茶叶世界。洞企石路的街头巷尾,装卸茶叶的货车日日穿梭频繁。蓝天白云下,南方茶叶市场里呈现出一片“彩色的”存在: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花茶、黄茶等品类次第铺排。

每一间铺位都有一段奋斗故事,每一壶苦茶都品得出回甘。依托千年商都的流量优势,天南地北的茶商们自发聚集在芳村,形成了以南方茶叶市场为核心的中国茶业大本营。市场的活水冲泡出香飘四海的茶,茶业江湖经历了风生水起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千年商都的城市迭代。

近年来,传统批发市场屡受现代商业模式冲击,商户们对茶业品牌化、规范化的需求前所未有高涨,一股股新力量发起了对行业的新探索:茶叶价格指数破茧而出,开启了“线上平台+线下交易”的标准化运作模式;品牌茶饮店势如破竹,茶商逐步拉近与终端的距离,一个多层次的渠道体系正在形成。

2021年,芳村茶叶市场将迎来新蝶变。一场更新改造即将启动,改造后的市场将复原水秀花香的岭南生活场景,形成兼具消费、研发、体验、环茶产业等多元功能板块,促进文商旅全面融合的新格局。可以想见,一场产业迭代与城市更新相互促进的序幕已经拉开。正如茶商们所期待的,无论是茶杯里的生意还是人生,终将苦尽甘来。

聚与散

30年成就全国交易量最大茶叶集散地

“十三行外水西头,粉壁犀帘鬼子楼。风荡彩旗飘五色,辨他日本与琉球。”一首竹枝词道出了一口通商时期的粤海关盛景。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一艘艘外国商船从广州启航,驶向一片蔚蓝。船舱里,茶叶、彩瓷和丝绸满载而归,成为“大航海时代”中国出口贸易三大件。彼时,以十三行为中心,海外商品贸易的辐射范围延伸至全国各地,经广州出口的货物种类达80余种,奠定了这座全球流量城市的重要地位。

林庆艺的先祖便是当时活跃在粤闽两地的茶商,自嘉庆年间,林氏家族已开始经营茶庄。上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林庆艺与一批茶商从五湖四海聚首芳村,自发地在此经营起茶叶贸易。

“茶叶在山区、丘陵地带产值高,能拉动当地农户收入,对脱贫攻坚作用很大。”他是家族中第一个在广州扎根的人,沏上一壶武夷岩茶,林庆艺边喝边讲道。在老家福建,林庆艺眼见的多是茶山与茶厂的忙碌。近年来,机械化运作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占据了很高比重,从前的师傅带着徒弟做,演变成了师傅带着机器做。

采青(鲜茶叶)、做青、摇青、炒青、揉捻、烘焙……这些步骤都不再需要人工,机器会跟随着老师傅的生产节奏进行。当师傅做好一个样本时,机器已批量产出了一批优质茶叶。

一杯茶里牵系着整条产业链的民生。如今,茶叶生产已开始从源头提质增效,大大降低了原料供应成本。“但也无需担心机器会抢了茶农的饭碗。”林庆艺透露,目前,很多茶产区正在尝试做茶庄,将茶山的采茶活动与当地文旅活动深度结合,实现文商旅一体发展,带动茶农增产增收,相当一部分茶农年收入可达15万-20万元。

茶叶从原产地走进千家万户需要经过一个地方——芳村。眼见着零星商铺渐渐壮大到成行成市,林庆艺感叹:此前,他的父辈要在福建漳州港装卸茶叶。相比之下,广州的流通枢纽优势便是他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

“作为茶商谁不想来芳村开店?”林庆艺说,“在千年商都做生意成本要低得多,依托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进出口流量优势,广州茶叶流通成本低,即便是小额贸易也能享受即发即走的便利。

同在芳村30余年的韦品忠来自广西,在他的店里,红茶、绿茶、花茶等均有销售。作为一名白手起家的茶叶批发商,几十年间,依托快进快出、薄利多销的模式,他建立起一张覆盖全国的渠道批发网络。

“茶叶批发在芳村约有70%占比,批发商拥有茶厂资源和庞大的订购量,可以比经销商拿到更具价格优势的茶叶。”韦品忠认为,对批发商而言,货如轮转的南方茶叶市场即是对交易的最好诠释,行情好的时候,他一年可销售约4万担茶叶(1担为100斤)。

长久以来,荔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挥着集散枢纽、聚集互补、体验展示等多重功能。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高速流转,带来了财富的迅速累积。从南方茶叶市场几十万元的店铺转手价来看,这里依旧是商户们梦寐以求的根据地。

中国茶城看广东,广东茶城看芳村。30多年的坚守,成就了这片全国品类最齐全、成交量最大、辐射面最广的茶叶集散地。南方茶叶市场所在的芳村茶叶市场片区,占据全国普洱茶交易量的80%,包括23家茶叶批发市场及8处茶叶经营户集结地。其中,批发市场内共有经营主体2859家。

经过批量交易以规模聚势能,再经渠道传播辐射影响力,芳村茶叶市场形成了销售、展示、品鉴为主要模式的初级形态。随着行业的日趋成熟和层出不穷的新业态,茶商们也在从各自领域出发,尝试着将“量”的优势升级为“质”的价值。

破与立

“广州标准”成全球市场“晴雨表”

承接自十三行的商脉绵延不断,早在民国初年,西关已铺开一张分工明确、辐射力强、专业化高的商业网络,形成了聚集式经营的商业模式,商家与市民都能在一条街中寻到各自所需。

如今,芳村茶叶市场聚集着1.2万商户,拥有20多个茶叶、茶具及茶工艺品批发市场。商业的繁荣引发愈加细化的产业分工,从采摘到加工,从包装到物流,从推广到销售……每碗茶都体现着全产业链的智慧。

陈军日在南方茶叶市场经营十余年,如今先行一步率先转型为茶叶经纪人。“有天,路过一家房地产中介,看到琳琅满目的价格贴在窗口,公开又透明,我心想为什么茶业不能这样做呢?”陈军日这样问自己,直到东和指数平台上线的那一天。该平台专门发布普洱茶的实时交易价格,同时,为市场提供不同品类普洱茶的参考价,已成为全球普洱茶交易的专业工具与参考指标。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刘少群表示,市场越成熟对于规则的需求就越迫切,规范的交易标准能够让运作更加透明。“特别对于普洱等具有保值属性的品类,因其具有流通功能常被人们用来投资、珍藏。因此,在茶叶的等级和价格方面要建立起行业标准。”刘少群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助于将芳村茶叶市场推向全球,同时增强其客户黏性。

在很长时间里,普洱茶的交易价格并不透明,仅满足了小部分茶商的私利。在刘少群看来,这样的利益固化需要被打破,才能使整个市场健康发展,否则势必成为转型的一大阻碍。

市场走向公开、透明本是件令集体受益的好事。然而,新生事物一诞生便引来行业热议。“建立东和指数是希望信息更流通,交易更阳光,很多卖家刚开始却不理解。”陈军日回忆,随着公开价格体系的建立,市场成交量成倍攀升,卖家们才品尝到公平交易的甜头。

现在,东和指数平台日访问量达150万,可显示1400多种普洱茶交易价格,已成为全球普洱茶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规范价格标准只是第一步,随着指数平台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广东东和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军日和他的团队又启动了关于真假标准、交易标准的规范化管理。

在东和茶叶总部,一层大厅摆满了等待质检的一箱箱茶叶,这是东和发货前的关键步骤。“观、拆、验、闻”四个大字就贴在墙上,质检师们不停拆开外包装查验,每一箱茶叶都要在此“闯关”成功才能流向市场。此外,这里还提供免费的茶叶真伪鉴定服务。

如今,中国普洱走进了东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受到了海外买家的肯定。广州市荔湾区南方茶叶商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芳村已有6家规模较大的指数平台公司,实时在互联网上发布茶叶交易信息。

破除旧的市场规则,树立新的市场标准。从零散的个体经营,到成行成市的规模化运作,南方茶叶市场走出了一条自我变革的道路,逐步建立起茶叶价格、交易、质量的“广州标准”。

自此,从芳村输出的便不仅仅是一包包茶叶,更是一套具有权威性的标准与规则。整个芳村茶业界实现了从自发性向规范性的转变,市场完成了线上与线下交易渠道的整合。

不仅茶商们在“抱团取暖”,事实上,芳村茶叶市场一直都以行业协同发展为目标。1997年,广州市荔湾区南方茶叶商会成立,商会不断促进茶叶产销区交流,助力茶业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为调动行业自律提升市场规范化程度,商会还推动成立了南方茶叶市场法律顾问工作室,及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有效维护了商户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的市场秩序。

创与守

全产业链提升 全方位服务

光阴流转,当一茬茬新芽又出山时,茶商们也在传递着行业的接力棒,芳村茶叶市场在岁月中迭代焕新。

择一事,终一生。对于茶商而言,将茶业作为祖业并不鲜见。

90后女孩林丽丽成长于南方茶叶市场的黄金时代,见证了父辈们栖风宿雨的劳碌。在她的记忆中,童年的南方茶叶市场是车水马龙的货车和络绎不绝的访客。“当时的大宗茶叶交易都聚在芳村,各种品类的茶叶百花齐放。”林丽丽回忆说。

近年来,一批90后新生力量步入茶行,作为茶业的继承人,他们在茶香中成长,自小便坐拥家庭基业。“从告诉我好好学习不要做茶,到让我好好学习帮家里做好茶。”八方茶园总经理、90后女孩林欣告诉记者,父辈们对子女从事茶叶生意,经历了观念上的转变。

这样的转变传递着两代茶人对行业的新期待。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一点,茶行的90后们深有感触。

“我们发现,90后主流消费者的消费场所不是批发市场,他们宁愿在家门口就近消费,而且一定要买自己熟悉的产品。”林丽丽认为,种种趋势背后反映的是品牌的价值。

2013年,经过一番思想碰撞,林丽丽成功劝说父亲与台湾投资人联合开办“广清茶业”,将业务范围从原料出口扩大至茶饮生产。后来,广清成为某知名连锁茶饮店指定原料供应商。“这是一个创造需求的时代,打价格战没有意义,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东西付更高的价格。”林丽丽认为,在注重品质和体验的时代,批发市场必须从功能与品牌两方面谋求出路。

作为立顿的供应商,韦品忠也深知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为跟上终端市场的消费节奏,他将茶叶线上销售部分交给了90后的儿子打理,店里的散装茶叶穿上了精美的“外衣”。最近,韦品忠还与部分茶厂签订协议,决定从源头运营,将资本投入到全产业链条的各环节中。

如今,转型先转观念已成为商户们的共识。林庆艺接过家族的武夷岩茶生意,却不想再延续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他思考着公司的转型,开始实践全员股东的管理方式。“总是依赖血缘传承企业是走不远的,只有让利益最大化,才能让公司更有活力,让人才留在茶叶行当里。”林庆艺说,令他感受最深的转型压力便是茶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这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中国茶业大本营——芳村,茶商们总能率先感知市场的沉浮。近年来,商户们积极投身转型发展,从渠道整合到品牌孵化,大家不再局限于批发市场的中转功能,更多体验式、消费性项目纷纷出现,为塑造品牌打下基础,成为了茶叶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去向何方?2021年是关键的一年。

随着荔湾区启动山村、葵蓬村的更新改造,位于其中的芳村茶叶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刘少群认为,茶业的兴旺离不开茶文化的推广。

此前,广州曾提出“一市一会一馆一园”的概念,即茶叶交易市场、广府茶叶博览会、广府茶叶博物馆和茶叶产业园区。目前,广州正在打造白云山茶趣园、从化吕田晴耕雨读茶园、华南农业大学茶园等文商旅融合,产学研兼备的游乐型茶园。

改造后的芳村茶叶市场也将恢复水秀花香的岭南生活场景,将茶文化与岭南特色建筑、粤剧乐曲文化相结合,形成体验消费、技术研发、环茶产业三大板块。除了现有的交易、仓储、集散、品鉴功能之外,还具备茶艺培训、展示、研发、质检、品级认证、旅游博览、文化体验等全产业链全方位服务能力。

一个全新的茶叶市场正在广州西悄然蝶变,茶叶市场的转型升级正是广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的缩影。随着专业市场的蝶变,千年商都也一次次迭代升级。2021年,荔湾区将进一步聚合辖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商贸”战略,以国内大循环赋能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以岭南文化赋予商贸业鲜明特色,打造茶业、中药材、水产、花卉等产业品牌中心。通过持续推动批发市场转型疏解,引领城市产业迭代升级,勇当广州国际时尚之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地。(文:郎慧 冯艳丹/图:吴伟洪/来源:南方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茶圈揭秘丨广州芳村普洱茶炒作史全起底。

30年前一个茶商以10块一饼的价格,购入了一批88青饼,直到05年还无人问津,而现在已经涨到了12万一饼,泡成茶一口就要好几千!

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普洱茶,现在要7200万一件,折算成一斤就是100多万,我们这些普通人奋斗一生才能企及。

这场可怕的豪赌,在芳村已经不分昼夜地狂欢了十几年,每天都有人日赚斗金,但更多人倾家荡产!

从曾经的一片荒村,到现在年成交额几十亿的“茶叶华尔街”,芳村到底是怎么办到的?今天就来揭秘赌徒们的失乐园——芳村!

一朝发迹的芳村

1956年,正值三大改造的攻坚阶段。国家轻工业部整合了一些民营香料厂资源,在广东芳村附近兴建了一座国营香料厂,而芳村本地人,则主要负责栽培茉莉花,以供应香料生产。

但当时全国只有两家香料厂,导致芳村生产的茉莉花,产量严重过剩,这时有村民灵机一动,将这些茉莉花晒干后与绿茶掺在一起,打造了“芳村牌”茉莉花茶。

当时的茶叶可是稀罕物件,而芳村的茉莉花茶既有茉莉的花香,又有茶叶的清甜,很快就在全国各地一炮走红,芳村也由此名声大振。

在那时国内的茶叶市场还比较混乱,而芳村不仅通过茉莉花茶发家,还借此掌握了茶叶市场的第一手信息。到了80年代,芳村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茶叶集散基地。  

一手酿成普洱之殇

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台商到广东等地投资建厂,并为当地带去了普洱茶,由此,芳村进入了普洱茶金融时代。

1999年,随着台湾普洱茶市场崩盘,港台商人将黑手伸向了芳村,大量普洱老茶由台湾流入了当地,一场炒作大戏即将在芳村粉墨登场。

2003年,港台商人到云南茶市,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市面上所有的普洱茶;

2004年,港台资本投资了云南各大普洱茶厂,以防止其搅局。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中,100多匹满载普洱茶的老马,在北京街头招摇过市,各类普洱茶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普洱茶市场进入疯狂炒作模式,而当时的芳村,正是这场金融旋涡的中心。

2007年初,云南茶叶原料价格达到顶峰。早上背一箩筐茶叶出门,下午换一辆摩托回家,就是云南茶农们的真实写照。

厂家不顾成本地收购茶叶,营造普洱茶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

炒家们买进卖出以拉升价格,制造着普洱茶市场的虚假繁荣;

普通人把毕生积蓄压在普洱茶上,仿佛以后一生都荣华富贵。

2007年,庄家把茶价抬高的同时悄然抛货,大茶商也跟着抛货,而得不到信息的普通人,还在为抢到了抛出的普洱茶而沾沾自喜。

2007年6月,芳村大量放货冲击市场,普洱生饼一夜暴跌,大批茶商关门跑路。千万级市场就此崩盘,百万人血本无归。

无尽的炒作轮回

2009年,舔舐好伤口的芳村再次兴风作浪,推出了名山和古树茶的概念,很多普洱茶新品牌,在芳村茶商的运作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13年,经过4年的炒作运转,名山茶和古树进入爆炒期,几万元一饼的新茶层出不穷,大量新茶一出厂就被芳村不计成本地拿下,数百家厂家集中供货,都填不饱芳村茶商的胃口。

物极必反,2014年,古树茶概念认可度暴跌,芳村很多两度暴富的投机者,再次被打回原形,芳村再次进入了低谷期。

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前两次普洱炒作期,05年的普洱热,让全国人民都熟知了普洱茶这个概念,13年的古树热,也让云南本地的茶农脱贫致富。

但从16年开始的期货普洱茶,陆离只看到一群疯狂的赌徒。

2016年4月,芳村的顶级炒家,再次盯上了普洱茶,这次不抄原料,也不抄古树,而是更为暴利的线上直销。

2017年初,芳村茶市一套生普熟普,年前售价2万,年后已经暴涨到30万。

普洱厂家从公开发售日期,到市场实际到货大概要20天,而利用这段时间买进卖出的炒家们,要么一夜暴富,要么血本无归。

直到去年,芳村茶市的狂欢还在继续,19年大益在天猫旗舰店,限量发布新茶“沧海”系列,发布的第一分钟,5000提“沧海”就被抢购一空。

这时芳村的表演才刚刚开始,线下各大市场、茶友微信群和闲鱼等平台,流出大量高价收购“沧海”的虚假信息,6199元被一路哄抬至40000元。

更匪夷所思的是,连一个印有沧海包装的空箱子,就能卖小半万。没有茶叶,上游炒家就用这个空箱子,去忽悠下游想上车的炒家们,跟着自己玩把大的。

别笑这些人太傻,自古只见新人笑,何时听闻旧人哭。“茶”这个字,草、人、木,全靠一个人字支撑,茶叶卖出去了就是钱,没卖出去就是一堆草。

有人喝普洱茶,找到了一生的精神寄托;有人炒普洱茶,心性已经被人生的大起大落所摧毁。错不在普洱茶,而在于贪婪的人心!

资本永不眠,只要人的贪婪还找不到底线,只要还有人还愿意将身价性命,都压在一件小小的普洱茶上,那芳村的炒作大戏还会继续轮回!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