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红茶产业发展现状与进出口

一、我国红茶生产情况

红茶是全球消费量最多的茶类,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80%,而在我国红茶消费比重约为10%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内白领阶层逐渐地与国外交往日益增多,受欧美茶叶消费习惯影响,感到喝红茶具有一种时尚感,同时部分年轻人加入到饮茶队伍,并且选饮红茶这种易于接受的清甜型口感,因此红茶在国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1-2020年间国内红茶产量从11.1万吨一路增长至27.62万吨,产量增长了一倍有余。特别是在茶饮领域红茶更是一枝独秀,我国市面上的红茶饮料品种如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红茶饮料以及调制奶茶如统一阿萨姆等由于口感浓郁、气味鲜明,更能得到青少年人群的青睐。红茶在饮料、烘焙、酒类等食品加工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红茶需求的进一步提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2019年红茶我国产量为25.83万吨,约占国内茶叶产量的9.3%,位列青茶与绿茶之后。现阶段国内红茶的茶树品种丰富,囊括了大、中、小叶种,囊括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等等。而在生产模式方面国内红茶的农户分散生产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产业扶贫推进与农产品市场化的深入,我国红茶产业正向产业化经营生产模式转变。在消费方面我国以中小叶种为主,而海外以及一些茶饮店使用的主要以红碎茶为主,由于中外茶饮消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一直未能有所提高。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红茶主产地分布

我国的红茶产地众多,其中福建、云南、湖北、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红茶产地,云南红茶产量约占国内总产量的21.9%。各地的红茶均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立品牌,如福建的正山小种、闽红工夫;广东的英德红茶;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湖北的宜红;浙江的九曲红梅等等。大叶种红茶的代表就是滇红,小叶种有小种红茶,闽红工夫,而中叶种的代表是祁红。由于近年来我国红茶产能快速增长、趋于饱和,而国内市场需求短时间内难以进一步扩张,预计未来红茶产量增速将放缓,未来陕西、重庆、河南等地依托产业扶贫积极拓展红茶市场,逐渐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区。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红茶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三、我国红茶进出口情况

我国红茶进口量基本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15-2020年国内红茶进口量从1.88万吨增长至3.54万吨。而由于海外红茶消费品种和口味不同,出口在国内红茶产量的比重不大,出口量基本保持平稳。现阶段国内红茶进口逐渐从以进口优质茶、精制茶为主向进口茶叶原料转变,同时红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渐提高,由出口原料茶叶为主向出口成品茶、精制茶转变。目前国内红茶出口面临的问题在于国内红茶质量标准与国际不接轨、传统工夫红茶与国际消费主流不相符与可能存在的质量贸易壁垒均会对我国红出口贸易产生阻碍,导致红茶出口增速放缓。

资料来源:海光总署,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国际红茶市场,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是我国红茶出口的主要竞争对象以及我国主要的红茶进口来源。2020年国内红茶进口当中,40.9%来自于斯里兰卡,而28.4%的进口红茶来自于印度。欧美发达国家偏好消费红茶,而且是高品质的红茶,他们主要进口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的红茶。而非洲国家地区主要偏好消费绿茶,所以进口中国的绿茶。中国的红茶在加工技术、质量、品质方面远远比不上斯里兰卡、肯尼亚的红茶的品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红茶出口竞争力弱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海光总署,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相比于国外的茶企而言,国内的红茶产业产业化程度依然比较低。在加工技术方面,我国加工技术的智能化、定向化调控尚较欠缺,在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方面仍与印度、肯尼亚等红茶生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不同领域研究进展不一,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等虽已开发成功,但还处于小实验阶段,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品种上国内市场较为杂乱,全国已有16个省份(直辖市)生产红茶,其中不少为绿茶主产区域,该区域中一般未建立专用的红茶原料基地,亦未种植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直接采用绿茶品种进行红茶生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品质。

我国红茶产业发展遇到的挑战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来源:华经情报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