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阮殿蓉:从生产者的角度看新势力

  2016年12月15日14:30分,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女士做客一道茶网——发现新势力,2016·普洱茶营销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特邀嘉宾还有:澜沧古茶集团副总裁王鸿波先生、双陈普洱创始人陈永堂先生、韩国国际普洱茶研究院理事长姜育发先生。论坛从不同角度透析普洱茶生产、仓储、消费各个环节。

  

  现在就让我们从生产角度透析普洱茶营销,且看六大茶山董事长阮殿蓉女士如何破除谜题。

  主持人:请问阮总,结合目前行业现状,您认为未来普洱茶行业业态创新的新趋势在何方?

  阮殿蓉:主要还是消费人群以及品饮方式的改变,喝茶将是一种生活方式,喝茶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因此价格直观、易接受、便捷、易识别的标准化产品是未来的趋势。

  主持人:请问阮总,从品牌营销层面看,您认为导致行业竞争格局加剧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阮殿蓉:普洱茶行业竞争格局现在不是竞争加剧,而是在营销的最初期。现在表现出行业竞争格局加剧的表象是因为我们的茶行业竞争市场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以普洱茶为例,市场准入门槛低,制作门槛低,标准化不强,还有很多宣传不切实际,所谓的“大师级”自媒体遍地都是。当然还有很多投资者,对茶不是很了解,投资对象并没有面向标准化生产的厂家,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想用一根稻草的成本营销成黄金的价格上,这样就会将我们处于萌芽阶段的竞争市场带入死胡同,反而降低了消费者对茶产品的信心。

  相较于生茶跌宕起伏、老茶奇货可居的市场表现,熟茶历经40年的发展稍显不温不火。最近,普洱熟茶重新回归业界关注的焦点位置,不论是熟茶2.0,或是“熟茶+”的提法,都表明业内对熟茶升级发展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亦或是更为深切的期待。积极在科技、产品、服务等层面寻求熟茶领域的创新突破,实现品牌升级。

  

  主持人:六大茶山一直致力于建立熟茶工艺技术的标准化,请阮总结合企业实际,为我们简要讲述下熟茶的演变历程。

  阮殿蓉:最新的大益公布的罐式的稳定的发酵,有这样的几个阶段,因为我曾经在过勐海茶厂(现大益集团),对整个核心技术的发酵我有不同的观念,73年人工发酵以前,马帮论:爷爷做茶给孙子喝,我们喝到的茶叶已经经过了马帮的自然运输的发酵。马帮的消失在64年,由于第一台车的购买。在70年代以前,勐海茶厂一直有一个马车队,我当时也比较幸运,我98年到勐海茶厂当厂长时,许多赶马的老人还在世,有一位马帮队长叫:向朝福。我采访他时他86岁,整个茶厂有101匹马,一个马队有20个赶马人,101匹中有一匹是母马,剩余的100匹是骡子。他们叫“一把”,为什么叫“一把”,就是一个赶马人带5个骡子。就这样呢,就把勐海茶厂在各个收购站的茶叶运到厂里。在这个运输的过程中,这个茶叶已经发生了一个后发酵,另外,他们跟我分享了一个事,从勐海茶厂运到下关茶厂的原料总共走48站,要48天才到下关茶厂,整个马背的运输在普洱茶的历史上有个"马帮论","马帮论"是刘廷才先生提出的;还有一个论点叫热蒸论,用热气蒸产生发酵。在勐海茶厂最早和范和钧一起建厂的一位叫张存的老人。我建六大茶山时这个老人也还活着,他跟我讲:“他们在建厂时,茶叶都是先蒸过在放,放了一段时间后在制作饼。”我跟他总结了一个叫“热蒸论”,这个热蒸是不是也是后来普洱茶加剧发酵的原因;还有陈蒸说的一个“天赐论”,她认为熟茶的发酵是天赐的,勐海的地理、气候、周边的菌种导致勐海茶厂的茶出去了以后就开始发酵;张文仲的“自研论”,在60年代曾经看过广西黑茶的制作,自己也有一些研发和探讨,到1973是一个人工发酵的初期。

  主持人:据了解,目前熟茶领域出现了人工添加酵母菌发酵、数控发酵、小堆发酵等创新实验,但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请问阮总,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创新技术的?六大茶山在发酵技术上又有哪些尝试?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阮殿蓉:随着这么多年大家对安全、卫生的要求,本身普洱茶的陈香必须是建在安全的基础上的陈香,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饮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或者说它越来越精致。大家知道普洱茶的人工渥堆发酵基本是要一吨一个堆子,在发酵时难免和地面接触。六大茶山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熟茶要怎么发酵才更卫生才更安全,能够公开化,前几年我们用了一个一吨的木箱发酵,我们的茶叶可以一吨一吨的做,这样,普洱茶的熟茶发酵够安全,可以公开,用小竹筐发酵,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家对山头茶的单株,我又等不了十年、二十年的存放,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小竹筐发酵,5公斤到10公斤的发酵,大家就可以看着自己定制的熟茶发酵,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熟茶的需求。最近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是菌种发酵,我们已经取得了专利,这个菌种发酵的技术一直没有应用在大规模的产品的生产上,原因是它不稳定,原因是在菌种的接种上有不同时期,不同的天气的变化,或者是说它违背了原来的传统的人工发酵的口感的接受,我们采用了分批引用菌种植入,第一点,它解决了一个把传统的口感的菌种提炼以后引到了新兴发酵的基础上,能够把45天的发酵提到12天到15天的人工发酵的基础上;第二点,他把普洱茶的传统和现代的菌种的口感上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第三点,能够把大堆的发酵引到最小堆的发酵,我们能够满足5公斤10公斤的发酵,能够满足山头茶、古树茶能够做成熟茶。我觉得菌种发酵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觉得普洱茶应该是能够看茶、做茶的时代。

  

  普洱茶的仓储是普洱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认为是普洱茶初加工之后的深加工过程。不管是自然仓储还是传统仓储、干仓还是湿仓,还是以东莞仓、昆明仓、大马仓和北方仓为代表的地域性仓储,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普洱茶产品的不同特征表现。

  主持人:请问阮总,从原料选择、生产加工标准化等角度出发,为保证后期的转化,在生产加工环节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您说一说几个要点。

  阮殿蓉:首先,还是安全卫生,规范制作者的卫生习惯,从换衣服开始、洗手开始、每个卫生细节的控制。初制采摘过程中就要注意老嫩分开,精制过程中,拼配是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一点,入厂检验是关键,绝对不能让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大肠杆菌等基础指标超标的原料进入,如果让这样的原料入库,是对消费者最不负责的表现。

  近两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而在传统熟茶生产中相对是较难控制的,这也是企业寻求突破的重点,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主持人:请问阮总,从企业运营和生产加工技术层面,您认为未来普洱茶新势力在生产工艺提升创新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探索应用的方向?如何做?

  阮殿蓉:其实在很多消费者面前,一个简单的QS认证代表不了产品的卫生与安全,我今天一直在强调的安全与卫生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呢,是因为消费者看到的信息与实际并不是完全相符合的。目前,标准化生产的普洱茶企业我们不说,因为普洱茶制作门槛低的缘故,很多没有标准化生产的商家完全可以制作出包装精美的饼茶,在这个看颜值的年代,茶是否安全干净卫生都是未知数。所以,在未来,建立星级生产加工企业,让消费者具备评判生产加工企业的基本能力,用数据来说话,让检测优先、让企业有法可依,让消费者有据可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