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早清明与福鼎白琳功夫、福安坦洋功夫齐名

八都吴山,地僻偏远,然因其位处高山之巅,云气环绕,这里的茶也就名闻一方了。

正是阳春三月时节,山花烂漫,往八都灵山寺的方向直上葱茏六百旋,车经过最后一个让人心惊的“回头弯”之上便见吴山村了。泊在高山坳中的村子早已弥漫在茶的清香和茶事的喧腾之中——隆隆的茶机把平日的鸡鸣声堙没;往来于村中巷道的不是背着笸箩向茶山走去的村姑老妪,便是挑着一担茶青回来的青壮年农民;那些原本人口日稀空落落的房前屋后,也堆放着成堆的茶青;村巷交汇处、店铺旁,一把硕长的杆秤,拉开了一个个小茶市,大大的秤砣吊起的是山村人一年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的场景,村中的老人打小从解放前的记忆里就有。

吴山村有1300多人口,环村的一大片风水林像慈祥的长者荫翳着这里的子子孙孙,使得这个高山之巅不见溪河的村庄三口古井清泉不断,滋养着村中吴、刘、彭三大家族数百年来和睦相处。据说,因着最初村庄布局象一个巨大的罗盘,村名原为罗盘里,后来吴姓的人渐多,村就改名为吴山了。这些年来,山里人走出去的渐渐多了起来,诺大的村子平日里就600多人常住。茶叶就像一把哨子,春风吹响它的时候,许多山下的人就呼啦啦地回来了。采茶的、贩茶的、制茶的,把昔日宁静的村庄闹腾起来了。

吴山制茶专家刘雷发回忆,吴山原来有的是土话称做“篱笆茶”的品种,也叫“岩头茶”,叶片儿较短,一般要到立夏才能开采,茶味鲜爽。让吴山人引以为豪的是另一种颜色绿中带黄、叶片儿向背边微微蜷曲的“早清明”品种。

虽然时间还没过一个世纪,但故事的主人公已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姓吴,且称吴伯吧。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春天,高山上的村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喝酒猜拳闲懒中,这天,勤劳的吴伯像往常一样到山上放牛了。天寒地冻,供牛儿采食的草并不多,吴伯赶着牛儿翻到了吴山上另一座向阳的山坡。在人迹罕至的灌木丛林,吴伯突然发现,一株半人多高的野茶树抽出了黄嫰嫩的新牙,清香弥漫,这让一路走来疲惫的吴伯顿觉神清气爽。这些纤细的茶尖儿可比吴山茶园里的篱笆茶足足提早了两个节气冒出呢。吴伯十分欣喜,连挖带拔,扛回了这棵茶树,种在了吴山篱笆茶的园地之中,分株栽种,因为节气未到清明就发芽,村里人就叫它 “早清明”。只是 “早清明”茶好,香浓,但因为是小叶种茶,产量不高,新栽种的也是如此。那时没有嫁接杂交技术,但大自然是天然的调配师,这株野茶承沐了吴山云雾生根发牙,春来冬去结的籽落地后长出的茶树,每年春天虽然比母茶晚了七、八天出叶,但较吴山本地的篱笆茶也要早半月之多了,而且也吸收了吴山篱笆菜茶产量高的优点,亩产干茶能达100多斤。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个新生的“早清明”和“半清明”的茶种在吴山广泛种植。不久后便声名远播,与福鼎白琳功夫、福安坦洋功夫齐名了。

家家种茶,户户制茶。那时,煮饭菜的油锅一洗便是杀青的茶灶,手搓脚揉,当年二十岁出头的吴良贤便是种茶和制茶的能手。他采用“S”型的密植方式取代原来“一”字型疏植法,提高亩产量。制茶是个赶工的活,产量高了,他反复琢磨,研制出螺旋式的杀青机,可高温操作,且一人可同时兼管三个茶灶,省时又省力。也因此,年纪轻轻的他,评上了县劳模,解放初作为吴山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出席了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随会他带上了两斤自产的 “早清明”茶给中央领导,后来还收到中央寄来的感谢信。这成了老人一生中最灿烂的一笔。那本他珍藏了60年的大会材料,关于他的人物事迹中介绍到:……吴山1954年每亩茶叶的平均产量高达143.1折,为全县每亩平均产量(33斤)的4 倍多……那时,吴山成了远近闻名的茶乡,不说宁德四邻八乡,连松溪等地都有人前来取经。

茶好茶多,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销路。那时,宁德县城水陆两条往福州的茶路已开通,并形成了靠脚力生活的茶帮。但海风吹不到偏远的吴山村,这里茶叶多年来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直到一位叫刘永昌的村民挑起了茶路。


人多地少,也许是迫于生计,刘永昌年青时到山下的八都镇帮人看店铺。八都山海交汇,店铺是各种信息的汇集点,这无疑拓宽了刘永昌的见识和胆略。后来,他就成了解放前村里贩茶到福州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茶叶季节,家家户户收购茶叶,有的三五斤,有的一两担,统一放在吴良贤家里(与刘永昌是妻弟关系),择个好日子,他组织了村里年青力壮的挑工十来人,挑着百多斤的茶担,下吴山,经八都、七都到宁德城关,往白鹤岭再翻山越岭去福州,一趟来回至少都要七八天。那时,商路并不太平,刘永昌和他的挑工们往往故意穿着破衣烂裳,以防被山贼盯上。躲得了山贼,却躲不了时运。解放前夕,当刘永昌又一次不远千里把凝结着吴山日月精华和脚夫们汗水的茶叶送到福州茶行时,这次却领不回一块银元,甚至连前几次几乎比纸还贱的国民党金元券也没有——那个茶行资本家举家漏夜逃到香港去了。只留给刘永昌一张写着差茶叶款折黄金六两的欠条,刘永昌临终时,把欠条留给了儿子。世事流转,几十年后,这张欠条终究只是当年父辈开辟吴山茶路的见证,再无兑现的可能。


至此,吴山茶没了销路,沉寂了几年。

解放后,吴山人种茶、制茶的产业,也随着时代和市场而起起落落。但就像那株有缘让吴山人发现的“早清明”一样,茶叶,注定成了吴山一张清香的名片。从历史走向现在,还将联系着未来。 “现在吴山年产茶叶3000担,是这里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村里的当家人把茶叶作为一项重要发展项目。而让刘永昌也许没想到的是,当年他走出的第一条茶路,仿佛成了一个指引,更多的茶商,包括他的儿孙们,从制茶到开茶庄,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走向海外了。

2017年9月15日,蕉城区茶业局宋岸伟、孙智敏等人到八都吴山对吴山早清明老茶树种子资源进行考察保护,分别选取吴山早清明茶树品种的花、叶、果实、枝进行测量记载。进而分析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特性。

保护是最好的传承。2018年,吴山早清明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名录,设立保护和利用区域,开发种苗培育基地,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不施化学农药技术模式,传承名优茶制作工艺,让珍稀历史名茶焕发时代生机,让更多人喝上吴山早清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