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承:黔茶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片茶叶,承载的是全省数百万茶人的努力和希望。四十年来,黔茶事业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在学习中反思,在进步中总结,靠安全、品质、标准取胜,符合贵州茶产业之路,贵州茶产业的崛起已成事实,黔茶之路,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自信之路。

 

贵州安顺茶园/邹景丰 摄

 

四十载黔茶裂变之路


直到今天,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在世界上占有如此大的体量,都是始料未及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深深影响了各行各业的整合及发展,如果有人说,十几年前就预料到今天黔茶的规模和现状,我认为他是在说大话。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发展,离不开全球的产业布局。庆幸的是,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尤其是茶叶,是符合大众需要的,也是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


黔茶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贵州是世界茶叶原产地之一,黔茶的基因很好,历史上陆羽说“黔中生思州、夷州、播州、费州……”一共11个州。这些地方交通闭塞,使得贵州茶叶一直在默默无闻。在抗战时期,中国茶叶科研所搬到了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也搬到湄潭,贵州开始了大规模种茶。50年代到70年代,贵州茶叶在国内市场及出口领域,都以“味精茶”闻名。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茶产业也进行了结构调整,这个时候黔茶大概有20多年没有及时调整市场结构,算是黔茶的“沉寂期”,所以在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有一段时间错过了战略调整关键期。

 

90年代前,公有制茶厂占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在2000年以后,公有制茶厂逐步萎缩。直到2006年,我们引导农民为主体,通过村、乡(镇)、县来集中发展茶叶种植,打造所谓的专业村、乡镇、县。2006年,全省基本开启了贵州茶叶种植史,每年新增种植的面积都是50万亩以上。2010年左右,随着食品安全要求的提升,我们意识到要从源头把控好品质安全,开始加强对质量安全的管控、对专业化、标准化的推进。现在,贵州有700多万亩茶园,以合作社、规模家庭农场、企业为主体的,拥有的茶厂茶叶面积在1/3以上,有200多万亩,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贵州茶的兴盛,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有先天的生态优势和历史积淀,是发展好黔茶事业的必然,但我们仍需要在前进中摸索、学习、反思、总结,任何好局面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


在省茶办成立之前,我和很多专家就去全国调研,通过对比茶产业发展得好的地区,去摸索贵州茶的发展之路,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并抢抓“东茶西移”的机遇,这是贵州人民自行走出来的黔茶道路,“东茶西移”的战略调整,并不是靠等、靠要,而是我们站在“金山银山”上,去践行出来的。在上世纪,贵州有茶的地方,千山万壑,造成了规模化种植茶叶的难度。贵州的山头之间,交通不便,在茶山上种茶,同样艰难。


贵州700多万亩茶叶,有数万座大山,我到过非常多的茶山,有青壮年在种,有留守老人和儿童在,也有半路转型的商人在种。我有一个感悟,这几十年来,贵州茶最早是在山顶上,零散分布,现在是大家主动在山腰去种,山脚去种,自发地去种,这一上一下,是老百姓的自发选择,这山上到山下,从上往下栽,是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过程,是将生态优势变为产品优势的过程,老百姓们对黔茶事业的践行和热爱,正是这些细节体现出来的。

 

做大众喜欢的干净茶


2007年贵州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贵州省茶产业规模发展迎来关键期,往后的十年,贵州茶产量增加了10.8倍,产值增加34.2倍,135万农户470万茶农走上了精准脱贫的后发赶超之路。


这十多年来,我们在研究“老干妈”辣椒的模式中,总结这种快消食品在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有如此高的占有量,除了配方和营销之外,是基于一个基础,大量品质稳定的菜油和辣椒,这两个农产品都是靠实现规模化发展得来的。茶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品质安全可靠的规模化,我平时提得最多的关键词是“坚守”“干净茶”,生态安全就是要靠坚守,要耐得住寂寞,我们坚持不施除草剂,坚持用有机肥,坚持不打药,坚持自然生态平衡,在茶园建设上,要林中有茶、茶中有林。


生态上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一年四季茶山的山清水秀,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都非常好。贵州的老百姓依靠山清水秀和辛勤劳动,把茶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做大众的放心茶,要怎样才能让多数人喝到?首先要有量,才有市场占有率,其次是要有标准,有标准的前提还是要有量。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我省推动茶产业的核心,十多年来我们稳扎稳打,致力于推进茶园的规模化、集中度、无性系建设,才有快速发展的黔茶产业,在最近短短7年的时间里,我省茶叶的种植面积做到了全国第一,十一年前,贵州茶园面积公布是102万亩,小型茶园缺乏管护,很多贵州人几乎每年就喝下春茶,而今天,大家随时都能喝得到得实惠的好茶,春茶不再是“高端礼品”了。


坚定黔茶的道路自信


贵州茶从基地到加工到市场到一二三产业融合,整个产业链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由于茶的自身特性,耐寒、耐瘠薄,在管护力度上相对果林、菜园较为容易,属于“轻劳动”型产业,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茶产业关乎农业、林业,可以保持水土,延伸开来更能建设美丽乡村,以茶促旅,拉动地方产业布局。


茶行业的产业链较长,很多地方还在按种茶、制茶和卖茶一条龙来服务。在我看来,以后的分工和专业度会更加明晰,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让种茶的回归种茶,制茶的回归制茶,卖茶的回归卖茶,包括现在有一批企业只实现粗制和出口,一部分企业逐步实现精制和拼配,更大型的加工厂去做精制、提香、拼配,这就实现了标准化的建设。2014年,贵州省提出茶产业三年计划,要求认清基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创建品牌等方面在三年时间内按计划完成。现在三年期限已过,贵州茶圆满实行了计划任务并正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个更高的发展和规划,就有更专业的分工模式和规模化。


继往开来,只要我们坚定目标,黔茶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作者:胡继承;来源:贵茶杂志社、黔农在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