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之人共同的无奈:满怀期待存茶,最终存成废茶!原因何在?

茶,不同地方仓储出来。

转化后,风格差别非常大。

一位广东的茶友,前几年买了2019年的大中山古树。

在家里仓储3年后,没味道了,再也喝不出若只如初见的感觉。

老杨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又给茶友寄了一次2019年大中山的古树。

茶友喝完之后,非常愉快地说:就是这感觉,入口清凉甘甜、汤感饱满滋味足茶气强,生津快、回甘久。


茶友喝着倒是舒服,可越喝越纳闷: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存的怎就喝着没感觉了?

老杨隔着屏幕一个劲地摇头:不知道,一模一样的茶,怎会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茶友发起了一连串的问号,说:怎么会这样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茶叶仓储,广东茶友说广东仓储的好,云南茶友说昆明干仓存出来的才好。

其实,两地各有风格。昆明仓储的茶,虽然转化很慢,但是,茶叶的香气等原生滋味保留得很好。在昆明存放十几年的茶,冲泡出来仍然有馥郁的花蜜香。

广东存的茶,转化很快,存放几年后,花蜜香弱了,但喉韵非常好。

两地的气候环境,决定了存茶转化不一样。

就老杨自己的感觉,在广东喝云南仓储的茶,有点镇不住海鲜的腥味,还是广东的茶喝着带劲。

在昆明喝广东刚拿过来的茶,感觉茶叶里有海风吹过的湿味,但喉韵又特别深,口味特别重。在昆明存一段时间,喝着又很舒服。

总之,茶叶仓储没有高低贵贱,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仓储,需要行业标准

普洱茶的仓储,目前还是一片混乱。

至今,茶行业还没有研究出一个标准,让存茶的温度湿度有一个共识。

比如,最适合葡萄酒储存的温度是12-14℃,最适合的湿度是65%-70%。

普洱茶肯定也有最适合仓储的温度湿度,既要保证茶叶原有的香气,还要保证转化出来汤感厚、喉韵深,还不能有杂味,这才是最好的仓储效果。

只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共识。没有仓储的共识,一片混乱。

真要说哪里存的茶最好,家乡存出来的茶最好。

存茶,不能存了个寂寞

茶友存茶,总有把茶叶存废了的事情发生。

然而,作为一个打算在茶行业混一辈子的人,难免会想:茶叶存废掉的损失,真的应该由茶友来买单吗?

既然行业还没有仓储标准,茶客又面临存茶变废的困境,只有一个招了!

很多普洱茶玩家也喜欢葡萄酒。红酒世界里,世界顶级名庄拉图是个另类。

拉图酒庄的负责人觉得:消费者购买葡萄酒后,都希望可以马上饮用,期酒交易使拉图很多酒没到适饮期就被喝了。所以,酒庄在合适的时候,才发布接近适饮期的葡萄酒。

说白了就是:新的不卖,自己先存着转化,到了适饮的时候,再卖给消费者。

普洱茶与葡萄酒一样,真的应该让茶客去存茶吗?

一个爱茶的茶商,对茶都有很深的感情,一旦进入茶行业做茶,就是一辈子的事。

既然做茶做的是长线,为何不把路走的长远一些。如果茶企已经具备了活下去的基础,对喜欢喝鲜爽和水路细腻的新茶的茶友,可以把新茶卖给这类人。

但是,大多数存茶只为了喝的茶友,茶商可以把茶存在昆明,等茶叶转化出不错的品质,再卖给茶友。

如此,茶友拿到茶的时候,就能品鉴一款茶的巅峰状态。


而不是一个劲地鼓励茶友存,说:新茶好喝,存出来更好喝。新茶不好喝,存出来就好喝了。

更不是一个劲地鼓吹越陈越香,茶叶要存30年才喝。人生有几个十年,为了一杯茶等30年,只怕存茶打开时,茶叶存废了,心累了也无痕。

普洱茶的确能越陈越香,随着时间陈化,汤感厚、喉韵深。

然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前提是:树龄大(原料好),工艺正确,仓储卫生。

而越陈越香,也是有限的:相比绿茶红茶等茶类,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但这个周期不是永远,而是几十年。

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能越陈越香的东西,有某种共性:

雪茄、红酒、普洱茶,都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但是,能陈化二十年以上的红酒和雪茄非常少,远远不到1%。

相比雪茄和红酒,普洱茶越陈越香具有普遍性,至少大多数山头茶都能存5-10年。但是,动不动茶叶存30年、50年才喝。这纯属忽悠。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终究还是忽悠不下去了!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