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所以重大科技专项集成大叶茶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与配套设施,示范成效显著

近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项目通过了现场验收。项目立足云南大叶茶资源与品种、云南生态、茶品类与品质、品牌等优势。从国际化的角度开展研究,集成大叶茶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与配套设施,示范成效显著。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针对云南茶园存在化肥和农药施用不合理,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有待提升,山地茶园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劳动力缺乏等产业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在茶园养分管理技术方面:一是针对云南主要茶区施肥不合理(不施、少施和过量)问题,通过茶园大面积区域取样,对云南茶园土壤开展全面体检工作,通过多指标测定分析,摸清了云南茶园土壤养分的盈余与亏缺状况及其区域分布特征,结合模型分析和产茶区域管理特点,明确造成云南各茶区土壤养分差异的关键因素,为云南茶园健康土壤评价和科学精准施肥提供重要依据。二是针对云南茶园养分管理失衡、树冠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低产、低值、低效等生产问题,探明了云南典型茶园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并明确了制约茶树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构建适于云南典型茶区养分高效施用技术模式,并针对性提出适于滇西红茶、滇南绿茶等主要茶区肥料最佳施用量、施用时期及配套技术等,为茶园科学施肥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茶叶专用肥、新型缓释肥及施肥技术装备的应用,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茶园肥料浪费和面源污染,提升茶园土壤质量,阻控土壤酸化,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增加了茶农收益。在茶园绿色防控方面:通过普查全省茶园病虫及天敌发生情况,鉴定出茶树害虫及天敌资源50份,筛选出高效控害功能天敌2种。通过调查摸清云南茶园病虫防控现状,明确云南主产茶区茶园内主要靶标病虫,推动茶园病虫害防治从化学防治为主向绿色防控转变。针对茶园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基础薄弱,茶叶生产上普遍存在盲目用药的问题,建立茶园主要病虫害长期监测点,通过多年系统调查,摸清了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蓟马、茶谷蛾等的发生规律和防治适期,针对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蓟马、黑刺粉虱等重大害虫,从茶园生态系统出发,集成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为核心、应急防治为辅助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改变了过去单虫单病的传统用药防治,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降低了茶叶农药残留“卡脖子”风险,进一步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在茶园轻简化设备研发及配套技术集成方面:针对山地茶园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等问题,研发了适宜云南茶区标准化茶园内使用的轻简化机采、机剪、机耕、除草等装备10件,并集成相应的配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成本。

该项目的实施,以滇南绿茶和滇西红茶为实施的核心区域,形成了适于该地区环境和茶类特点的茶园养分管理模式。针对云南主要靶标病虫茶小绿叶蝉、茶细蛾、茶饼病等,集成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为核心、应急防治为辅助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建立绿色生产示范基地8个,其中,核心示范面积3000余亩,高标准生态茶园1万余亩,辐射带动400余万亩。通过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在云南茶区的推广应用,提升了茶叶产量和品质,有效促进区域茶产业绿色发展,取得良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以来,形成绿色高效施肥技术2套及绿色防控技术3套;鉴定茶树害虫及天敌资源50份,筛选出高效控害功能天敌2种;开发茶园轻简化装备10件(套);构建茶园土壤数据库1个;开发病虫识别APP平台1个。项目实施后,主产茶区茶园绿色生产技术到位率明显增加,“绿色兴茶、质量兴茶”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茶叶品质和综合效益实现双提升,促进产业增效和茶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茶园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茶园轻简化设备示范现场



茶园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