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景大好到完全式微,当年的日本普洱茶市场发生了什么?(4)

上篇文章中我们说到,在中茶方和日本进口商的共同努力下,普洱茶终于扭转了此前的“霉菌茶形象”,中茶方更是定下了由总茶司统一管理日本市场的基调,次年连续展开的几场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民众对普洱茶的认知,不断涌现的精制茶品,也让云南普洱茶取得了与品质相符的价格。

然而,潜力巨大的日本普洱茶市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其香气不但征服了日本的民众,也引来了各种各样的“狂蜂浪蝶”...


一拥而上的各省普洱茶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初期的摸索阶段,各地的市场都弥漫着一种焦躁狂热的氛围,当时中茶方考虑到品种适宜等问题,从未向四川、湖南、贵州、江西和海南下达特种茶生产任务,然而这些省份的茶叶公司都在暗中发酵特种茶。

早在1981年,四川省茶司就在实验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当年即出口607吨,随后数年的出口量都维持在了五百吨出头,带动了其他省份以中小叶种烘青和炒青工艺生产普洱茶的狂潮,1983年,湖南出口253吨,1984年,江西出口20吨,1985年,贵州出口8吨,1986年,重庆出口17吨,湖南出口150吨,1988年,海南出口8吨....

有茶友可能会感到疑惑:总茶司不是各省茶叶公司的上级机构吗?这些茶叶是怎么绕开总茶司的管理和运输体系,出口日本的?答案就在香港。

最先察觉这点的是四川省茶司,其特种茶部经理单建中发现以四川小叶种渥堆发酵而成的普洱茶,香港本土市场和东南亚市场都不喜欢,后来却有一些做外贸的香港客户大量购入,一打听才知道,这些茶都转口去了日本。

1988年11月13日,中茶司总经理李嘉志同志在与广东省茶司经理的交谈中,了解到肇庆支公司从去年开始做普洱茶出口业务,主要销往的就是日本,今年出口额可达250万美元,而这已是普洱茶在日本最后的辉煌。

香港人喝了几百年的云南普洱茶,对茶叶知根知底,对这些来自其他省份的普洱茶不屑一顾;东南亚华人从小就泡在六堡茶的茶罐里长大的,自然也能喝出茶叶的好坏;就连引进销法沱不久的法国人,也能凭借从红酒中锻炼出的敏锐嗅觉,将出口到欧洲的重庆沱茶等茶叶拒之门外;而从未接触过发酵茶的日本人,却被这些铺天盖地的“瘦身茶”、“减肥茶”迷花了眼,无从分辨。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涌入日本市场的中小叶种烘炒青“普洱茶”数量不断增多,日本市场里怀疑云南普洱茶特殊功能的议论越来越多,很多冲着普洱茶特殊功效的消费者,在发现这些茶不但无用,而且奇苦无比时,都不再接受普洱茶,这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普洱茶销日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到后来,在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下,品质优良,市场稳定的云南普洱茶也深受其害,比如上篇文章中聊过的以高等级原料精心发酵而成的“421”,一开始确实销路很好,但后来却在日本舆论和市场的排斥声中大量滞销,最后只能在更名为“75421”后低价销往香港。

再比如此前日本茶商定制的这款“减肥砖”,其背面压上了日本法规不允许的“减肥”字样,后来市场受阻后,这个日商就借着法规的理由拒收了,这批货只好一直积压在仓库,只有少部分处理到了香港,因为这件事,特种茶部还受到了批评。

眼见市场被搅混,之前长期经营云南普洱茶的日本进口商也坐不住了,派人到北京总茶司了解情况,并透露他们公司此前专门做过实验,验证了云南普洱茶有减肥降脂和改善便泌的作用,客户们也都很满意。

然而,现在整个市场都充斥着无用发苦的普洱茶,日茶方又在让媒体打压普洱茶,日本人际信息传播量本就不大,很依靠媒体去获取信息,如今有关普洱茶的负面舆论铺天盖地,好东西也被埋没了,如果中茶方再不想办法解决问题,日本进口商将终止合作,放弃普洱茶的经营业务。


而中茶方也是有苦说不出,改开初期,在地方干的热火朝天之时,中央财政却日益捉襟见肘,1981年中央向地方紧急借款70亿,此后十余年更是连年借款,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借无还,搞得地方省份连发牢骚。

到1993年,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比重下降到22%,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当年的全国财政会议上发出警告,照这个趋势下去,到2000年中央财政就要垮台,国库告急,北京总茶司统一管理日本市场的美好愿景,在地方强势,中央弱势的背景下宣告破灭。

狂欢背后的残局

管是管不了,那能不能让其他省份的茶叶公司改进工艺,提高品质呢?要知道这些苦水般的茶叶,最大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工艺,普洱茶的晒青工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给云南大叶种原料带来了光化学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蒸发水分、生成茶香、改变外观上,更体现在品质蜕变上。

当光波穿透到茶叶内部并不断传播时,会不断被吸收,并转变为持续的热量,再加上茶叶内部尚存的水分,此时茶叶内部就具备了湿热反应的条件,能让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快速氧化、聚合和降解,起到弥补杀青不足,进一步消除茶叶的“青涩味”,并降解各种苦味物质,使茶叶品质趋向“甘醇平和”的作用。


在当时,茶叶是可以换取外汇的重要资源,其中绿茶的地位之不必多说,而红茶是全球市场最大的茶类,为了满足内需,换取外汇,当时各产茶省份都多以红茶和绿茶为主,晒青茶制作较少,这是不了解制茶原理所导致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图省事,使用烘干机高温烘干茶叶。

这些以错误的烘青和炒青工艺做出的茶叶,名义上打着普洱茶的旗号,实际上是类似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碧螺春等一类的过期绿茶,在氧化反应下,这些茶存放越久,茶汤越浑浊,口感越酸腐苦涩,品饮价值也越低,长期存放后,只能得到一团发霉的脏物,换句话说,这些茶已经不属于晒青毛茶范畴,口感和功效自然也无从谈起。


由于缺乏史料,我们无从得知当年总茶司是否向各省茶司提出过改进建议,各地又是否听取意见,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抵是没有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普洱茶市场已然遭受重创,全然不见10年前如火如荼,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过,混乱繁杂的市场之下,亦有一线生机,原来,此前从云南普洱茶的功效中获益的一些日本客户与地区,都成了云南普洱茶的忠实客户,依然在喝普洱茶,只是在包装和广告宣传上,都打上了一行大大的字体:中国云南省直输入。

多年以后的今年,中国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而日本却一步步地滑入了“失落的三十年”,只是不知是否还会有人记得,在泡沫崩裂前的虚假繁荣中,除了炫目的霓虹灯和狂热的市场外,还有一抹曾驻于舌尖的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销日战专题完)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