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越陈越香,正在变成套利者的工具

著名茶学权威刘勤晋有一次接受中央台的采访,那时候普洱茶最火,越陈越香正在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刘教授说:“什么是越陈越香,不过就是想推广他的假老茶。”

2018 年召开普洱茶高峰论坛,刘教授说过类似的话:“我去香港,某某某请喝茶,一边是他越想越香的假(百年)老茶,没一片真的,一边是茅台酒。”

当时,桌子上的都是普洱茶历史,生产,销售,真正的参与人,管理人,有省公司的领导,部门经理,下属茶厂生产车间主任,要么是垄断香港茶叶市场的商家,最晚的也是港台商,也是中茶勐海二块牌子的代理商,,这些人既是历史的亲历者,要么是现在每一款大名鼎鼎生产人,销售人。

普洱茶当时是行内生产,行内销售,即使是现在的科研单位,教育机构也完全不了解。以前普洱茶属于外贸系统,而现在属于农业系统,完全是两回事。

在场一位专家,年纪大了,估计就比较固执,我们也没有请他,他听说了,非要来,某会长给我讲,我说来就来吧,无非多一个红包,多一个房间,多几餐费用。

会议日程短,想法是让真实的了解普洱茶情况的人多说一些,就没有安排多余的。专家,其实不是普洱茶的专家,他要讲,而且讲的是完全外行的话,坚持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专家的理论来源于何处?

我估计核心价值这个语文概念也没有弄懂,核心价值其中有一点是必须的,也就是独有的,别人无法复制的,才可能称为核心价值。

越陈越香只是一个商品属性,白酒有,红酒有,霉豆腐,火腿,奶酪。。。都有,大家都有的,又怎么撑得起“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即使是茶叶类,湖南黑茶,湖北青砖,四川边销砖,陕西茯砖,不都是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

普洱茶荒唐的地方在于,大家有文凭有学历,有职称,喜欢两天普洱茶,就真以为自己是专家。刘教授毫不客气,理都不理会。还是昌金强老师打圆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真善美”,满场喝彩。与会的人都知道上台发言人的份量,也知其含义所指。

普洱茶为什么假茶特别多?

根源在于这些所谓的越陈越香的骗人理论。这一段网络一窝蜂声讨某人,我看了看,很多 98以前的山头茶,70 年代的茶,毫无疑问是一眼假。但是,为什么一眼假会受到市场追捧呢?

这是不是值得思考呢?打假是打了现象,结果打跑了李君,会来邓君,这又有什么用?

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前面讲了,2008 年之前的市场是就结果而结果,所以,市场讨论热烈的是各种仓储的概念,干仓、湿仓、港仓,昆明仓,大马仓、肇庆仓、北美仓等等仓。原因是当时生产的产品单一,原料来源更是只有台地茶,即使是易武的古树,绝大部分也矮化了,台地种植,今天有人喝易武2007 年的茶品,感受都一样,涩感难化,原因就是在于台地种植这种方式。

所以,台地茶都是如此宣传,仓储三十年才能喝。这就肯定“越陈越香。”普洱茶的茶客平均年龄 40 岁,买来茶放三十年,也就七十岁了,这中间人不能有风吹草动,仓储不能有风吹草动,关键概念不能波动,不能消失。

这,真的是孙子存茶,孙子喝,关键还是一群智商不高的孙子。

要苦涩平衡好,苦涩化的开也罢,选大树茶,古树茶,树幅大,遮阴效果好的茶树即可,为什么这波人不选这样的茶树,而是拼命要拉长仓储概念呢?

拿古树茶,仓储的时间也就会短很多。

这算不算常识?

刻意异化成时间茶,目的何在?

判断的标准,选择的标准,变成了时间?

这算不算荒唐?

概念是概念,概念背后隐藏的是茶品,否则发明概念的人目的又何在?传播者继承了这些概念,还以为这就是普洱茶的文化。海哥讲过一件事,卖 88 青的茶商在西安茶博会当场被人砸了摊子,原因是自己创造了干仓 88 青,又继续做了好几批同样概念的茶,心理的想法就是这样的,反正都是干仓,你也喝不懂的。反正都是越陈越香,总有你好喝的一天的。。。

来源:吴疆说普洱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