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摘”到“成茶”,最快四小时抢“鲜”

春节假期刚过,川南气温比成都平原明显暖和一些,但清晨一大早的风微冷,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漫山遍野的茶树已经迎着春光吐露新芽。茶农穿梭茶垄间,熟练地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眼要尖,手要快,捏住尖,直接摘。”36岁的茶农杨锌腰挎茶篓,双手游走在茬茬新绿之间,娴熟地采摘春茶鲜芽,一捏一提间,鲜嫩的茶芽便滑入茶篓。

新摘的鲜叶

年味还没有散去,眼下已是纳溪特早茶采摘、制作两旺的高峰期。“当天采摘的鲜叶当天就要抓紧炒制加工,第二天便可进入市场销售,让大家在‘正月间’就能喝上今年的新茶,赶的就是个‘早’字。”杨锌说。

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的纳溪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雨热条件好,纳溪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地区,开采时间比川内的其他产茶区要早7—10天,比国内的其他产茶区要早30—40天。最早一批特早茶赶在除夕前就可以采摘,制作特早茶供应节日市场需求,卖个好价钱。

采摘鲜叶

目前,纳溪区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28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77亿元。

杨锌炒茶一般从下午开始,上午是上山摘茶的时间。鲜叶摘回后要经过萎凋才能进行炒制。

炒茶的第一个环节叫做“杀青”。杀青一定要裸手翻炒,这是手工制茶的关键。观形状、闻香气……在裸手翻炒中,杨锌总能精准地把控炒锅的温度,感受茶叶的形状。

炒茶中的杨锌

“炒茶要求的是每一道工序都要发挥稳定,才能保证最终成品的质量。”杨锌说,鲜叶从采摘到炒制成茶,最快只需要4个小时。

下午6时许,新茶炒制完成。“饱含温情的清水”倾泻而下,青绿色的茶片便在杯中旋转,待慢慢停下来,叶片已然舒展开来,杯中水渐渐有了绿色,沁人心脾。

茶香中,杨锌也打开了话匣。他所在的护国镇梅岭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规模发展茶叶种植,每年2月初就开始采摘制作手工茶。他父亲是一个“老茶人”,从事手工茶制作已有40多年。生在茶树下的杨锌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对茶叶有种特殊的感情。

2014年,杨锌与泸州早茶有了“缘分”。当年,他在哈萨克斯坦工作,正是在此期间,杨锌对产自家乡纳溪的特早茶有了新的认识。那天,公司一个对中国名茶颇有研究的领导喝到杨锌从家里带去由父亲手工制作的特早茶后赞不绝口:“这个茶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但却比某些名茶口感还要好,喝起来绵柔且回味悠长。”听到这一评价,杨锌喜不自禁。

2015年,杨锌辞职回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手工茶制作技艺。如今,杨锌凭借自己对制茶独到的见解,专门学习手工茶艺的他,基本掌握了整套手工制茶工序,现已经能独立做茶了。而他这几年制作的特早手工茶,虽然量不大,早有口碑。

“我刚回来时,我们的特早茶每斤交茶商只有2000元左右,如今我炒制的手工茶最高能卖到上万元。”在“理工男”杨锌看来,尽管纳溪特早茶品质优良,但仍处于产业的供应端。“没有品牌,也没有做到全产业链发展。”这些年,杨锌一边炒茶,一边继续自己的工程设计,对于家里特早茶的发展规划,早已胸有成竹。他自学包装设计和网络直播,希望加强对纳溪特早茶的品牌包装,对纳溪特早茶进行推广和宣传,探索茶叶销售新途径,帮助纳溪的茶产业从“初级加工”迈向“中高端市场”。

作者:徐昭磊 刘浩然 陈晋渝

来源:川网传媒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