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十大名普洱茶内飞图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普洱茶的时代秀

中国人自古擅于修史,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史官,然而普洱茶这个远在云南边地的小茶种,显然是不入史官法眼的,在清代以前的正史里难觅普洱茶的踪影。关于普洱茶的记录也只散见于一些文人的风物文章里,直到清代才有阮福的一篇小文《普洱茶记》为普洱茶命名。所以,我们很难系统地去学习普洱茶的历史,当然这并不妨碍大家热爱普洱茶。我们从普洱茶的历史长河里拎出一些关键词来,让大家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厘清普洱茶历史的脉络,当然这些脉络都是粗线条的,笔者在此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普洱茶的历史做出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明代:“普洱”两个字出现

普洱茶得到命名,是在明代。

普洱茶的出现,和普洱建制的设置直接相关。今普洱市中心地区思茅区、宁洱县一带,宋代大理国时期称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普日”为“普耳”,属元江军民府之车里宣慰司地,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称“普洱”。因普洱产茶,这里的茶,就被称为“普茶”或者“普洱茶”。

地理标识的出现,虽让普洱茶获得了最初的身份证,但仅仅凭借一个原产地的“普洱”名号,尚不足以让普洱茶成为名茶。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茶叶在技术革新、茶种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了过去的一些蔽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明代,通过一系列统治制度的建设和大规模移民政策的实施,明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南的直接统治,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在此时期获得了重要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云南茶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云南开始出现了一比较有名气的茶类,如昆明的太华茶、大理的感通茶和湾甸茶、永宁“剪刀粗茶”、车里的“普茶”和昭通的“乌蒙茶”。

这些茶中,普洱茶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盖过了其它茶类,成为云南茶的代表。万历《云南通志》载:“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还只是简单说明车里的“普耳”一地产茶,而万历年间博学广识的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则已经提到云南“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说明当时在云南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属“普茶”。而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更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的重要记载。这里的“西番”就是指西藏。这说明在明代,普洱茶除了行销云南全省之外,主要销售地点就是藏区。此外,方以智的记载还值得留意——这是“普洱茶”一名最早见于文字的记录。

此外,在明代,普洱茶还形成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制作工艺——“蒸而成团”的团茶。也就是说,在明代,普洱茶工艺初步成型,成为压制茶。这一工艺,一举改变了明代以前普洱茶的粗糙样貌。而普洱茶的主要原料——大叶种茶,也是天然最适合制作紧压茶的茶种。普洱茶若以散茶、绿茶的形态出现,在早已被内地茶、江浙、福建茶定义了的中国茶谱系中,作为大叶种茶的云南茶毫无优势可言,不仅形态粗陋,而且霸气的味道也很难让人接受。而一旦蒸压成紧压茶,原先的劣势就成了优势,不仅形态美观,而且味道通过蒸压工艺和一定时间的陈放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开始甘爽可口了。正是因为紧压团茶的制作工艺展示出了普洱茶的优点,普洱茶开始成为贡茶,受到朝廷赞赏,除了藏区之外,每年还有少量普洱茶销往内地,天启年间达到了每年400多担。

正是在明代,普洱茶得到命名,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证,惊艳亮相。但普洱茶得到命名后,直到清代,才进入自己古代时光里的黄金时代。

清代:“普洱府”的设置

清代在云南建立更加巩固的统治,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普洱茶获得了更大发展。清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同意五世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州(今丽江永胜)建立茶叶市场。清乾隆十三年,丽江府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商人领引后赴普洱府买茶贩往“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其时,贩茶入藏,每驮抽税银四钱五分,年解银三百七十九两五钱二分,相当于八百四十三驮。藏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普洱茶开始作为大宗商品开始大量进入藏区,进入内地。为了规范市场,清政府规定云南藏销茶为七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重七七四十九两。据《清朝通典》记录,当时政府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卖茶一担,则每年卖茶3000担,每担是100斤。清代每斤重是596.82克,则每年由政府课税后销往内地和藏区的茶叶有179吨。普洱茶商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到六大茶山种茶、贩茶。其中石屏人很多到了易武茶区,他们的后裔现在仍在易武茶区种茶、制茶。

清代普洱府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普洱茶的生产和贸易,极大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清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背景下,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雍正同意,于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设立了普洱府。普洱府辖宁洱县、威远厅(今景谷)、他朗厅(今墨江)、思茅厅(管辖今思茅区及六大茶山)、车里宣慰司。车里宣慰司本来管辖十二版纳地,设普洱府时将江内六版纳归普洱府直接管辖,车里宣慰司辖区只剩下江外六版纳。普洱府成立的同年,还在思茅设茶叶总店负责管理六大茶山茶叶贸易及相关贡茶事宜。普洱府的设立,扩大了普洱茶产区,尤其是将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江内六版纳,也就是今日版纳州勐腊县境内所谓的“古六大茶山”地区划归普洱府思茅厅,使普洱府成为茶叶的集中产区,也使普洱府的政治中心普洱府城(今宁洱县城)、思茅厅一带成为普洱茶最重要的集散地。

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的命名之作

在中国,一种真正的名茶,是离不开诗词歌赋的。一种茶,如果仅只停留在普通人的生活日用层面,而得不到社会上流阶层,尤其是文人雅士的认可和青睐,并进而将其镶嵌在诗文里面,是不可能获得精神文化的因子,真正成为名茶的。普洱茶成为名茶,同样走过了相似的道路。清朝中叶之前,虽然有过明代谢肇淛、方以智、清代檀萃、曹雪芹等著名文人的书写,但他们的书写是零散的,影响力尚较为有限。名重天下的普洱茶在期待着一位有心的著名文人,为它写下第一篇专门介绍的文字。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年),25岁的阮福写下《普洱茶记》这篇800余字的小文,奠定了普洱茶成为名茶的基础。

普洱茶在当代复兴之后,各类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书籍大量出版,可谓汗牛充栋,阮福的《普洱茶记》一定是被引用最多的,尤其是开篇第一句“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既是为普洱茶定位,也是对普洱茶在清代中期时在中国茶格局中的真实地位进行描述。在清代,普洱茶已经以贡茶的身份跻身上流社会了,故宫博物院的仓库里保存上百年,至今仍然外观完好并具备品饮价值的人头贡茶、普洱茶膏等不仅真实见证了这段历史,而且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的独特属性。

贡茶,普洱茶名重京师

清代,普洱贡茶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大大提高普洱茶制作工艺,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普洱茶的品牌档次,使普洱茶开始成为中国的著名茶类。普洱茶成为贡茶,开始于明代,但没有形成完善制度,影响力有限。清代康熙年间,普洱茶再次成为贡茶,到雍正年间普洱府设置之后,进贡普洱茶成为云南的“成例”,也就是云南总督府的一项固定的政治义务。由于长期进贡皇宫,普洱茶成为皇帝、王公大臣的喜爱之物。皇室除了自己品饮之外还将普洱茶赏赐功臣及外国使节等。宫廷的喜好,在京城时尚潮流中具有引领作用,于是,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普洱茶就开始“名重京师”了。

那重到了什么地步呢?重到了连皇室都要把普洱茶作为宝贝,赠送给外国使节,以显示皇恩和炫耀天朝地大物博,盛产各种珍奇玩好的地步。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噶尔尼勋爵和副使斯当东爵士为首的800多人的使团访问大清帝国。对普洱茶来说,这次访问是一个重要插曲。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宴待英国使节团,并按照惯例在接见之后赠送了大批礼物,以显示天朝的富有和恩德。

在所赐礼物中,最多的就是普洱茶,其中有普洱女儿茶、圆茶、普洱茶膏等,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到18世纪末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799年,清人檀萃撰写《滇海虞衡志》时提到普洱茶,这时的普洱茶已是“名重天下,……普洱茶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的一种盛况了。此时的普洱府城,已经是一座砖砌的大城,清政府在城中设有茶局,专办“茶引”(茶的营业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等事务。每年三千担的交易量(这只是官方法定的合法交易量,实际上交易量远不止此),吸引着来自秦陕西、山西、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的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和商业会馆,对普洱茶进行收购、加工、精制、包装、运输等业务。

普洱茶得名于明代,鼎盛于十八世纪的清代中叶,并在这个时期登上中国名茶的文化殿堂,繁荣了百年之久。十九世纪中叶后,近代中国开始衰败,到十九世纪末,曾是中国“茶瓷丝三位一体”,代表和象征着传统中国至高无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地位之一的整个中国茶都开始衰落,消退了昔日的无限荣光,失去了在世界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普洱茶又何能幸免?光绪十三年(1908年),云南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徒抢劫一空,而早已焦头烂额苟延残喘的朝廷也无暇追究,云南地方政府也因此借机停止了交纳普洱贡茶这一事项。从此,普洱贡茶绝。而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古代的普洱茶,开始成为一个必将日益远去的传说。

民国,老茶号的黄金时代

民国年间,云南的传统普洱茶商号在继承古老传统的同时,注入了崭新的现代商业意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国三年(1914), 普洱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成为传统普洱茶产业的中心。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仅在思茅城区就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 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制茶商号22家,年制茶1万担左右(旧衡制100老斤为一担)。众多茶庄商号中,“雷永丰”最负盛名,位列思茅八大茶号之首。

民国年间,普洱茶产区扩大,特别是今日所谓“江右(外)六大茶山”,也就是勐海茶区的崛起(那时叫“佛海”),开始和传统的“江左(内)六大茶山”,也即勐腊易武倚邦茶区并驾齐驱,并大有超越之势,极大改变了普洱茶产区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变化,加上民国十五年(1926),思茅暴发瘟疫,普洱道署为避瘟疫,由思茅迁回宁洱,众多商号茶庄也陆续迁往倚邦、易武、江城、勐海,开始把制茶场所设在原产地,只在思茅设置经营总部。

民国年间普洱传统制茶业的兴旺,还“制造”了一批著名的制茶师傅,当时最有名气的就有刘渭成、朱根林、燕益庆、余长福、周小舟等人。这些制茶师傅们,开始对茶叶分级,把晒青毛茶分为“春尖”“谷花”“细黑”“老黄叶”四个等级,再用各等级毛茶掺内飞揉制成专销藏区的紧茶、专销省内外各地的砖茶、圆茶,不经揉制的春尖、谷花两种散装生茶,则运往昆明代销的茶庄,再加精选,分别加入茉莉、菊花等,再销往省内外各地,是为一等茶。那时的普洱“一等茶”,竟然用来做花茶,这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但却说明,那时的消费者心中,还是绿茶为王,只有最好的普洱茶才有资格做绿茶里的花茶。

四大茶厂

普洱茶现代产业之滥觞

民国年间,除了大批传统茶庄商号之外,一批现代机制茶厂的建立和运作,是普洱茶产业最值得纪念的事情。

1938年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成立,冯绍裘、范和均、郑鹤春等著名内地茶人来到云南,和云南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了顺宁(凤庆茶厂前身)、佛海(勐海茶厂前身)、康藏(下关茶厂前身)和复兴(昆明茶厂前身)等云南中茶公司旗下的民国云南四大茶厂。四大茶厂和云南中茶公司近十年间的成功运作,极大推动和整合了云南的现代茶产业,也使普洱茶的现代产业意识相比民国之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而这批现代茶厂的建立和运作不是偶然的,这说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古老的普洱茶产业已经具备现代产业性的根基了。

民国年间,普洱茶的现代产业物质根基,即原料基础初步建立了。

从晚清政府1908年大力倡导现代茶产业开始,云南各地开始了又一个茶叶种植的浪潮。1908年前,相比清中后期,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有极大缩减,但从1908年开始,特别是民国初年,不仅原来的普洱茶主产区普洱、版纳等地的茶叶种植面积开始回升与扩大,临沧的凤庆、云县、镇康等地区和保山腾冲等地区的茶叶种植也开始发轫壮大。正是在民国年间,今日普洱茶区的资源开始得到整合,开始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正是在民国年间,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右(外)六大茶山”迅速崛起,超越传统的普洱“江左(内)六大茶山”,成为云南茶的重要主产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原来绝对边缘的江外临沧、缅甸边境范围茶区发展壮大为与普洱、版纳云南茶三大茶区并列的重要茶区之一。总之,民国年间云南现代种茶业的兴起,奠定了云南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原料基础。

正是在云南茶叶种植业极大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批具有现代性的茶厂、茶业公司实体建立了。特别是云南中茶公司和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的成功建立和有效运作,使云南第一次具有了一个现代性的茶业公司和几个初步现代化生产的茶厂。现代茶业公司的建立,是现代性的资本、原料、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聚集与整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说明这些因素都已成功聚合了。这在云南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重大的成就。而这一成就,成为了民国年间云南茶留给后人的巨大遗产。

民国年间,云南茶的现代管理、运作、技术基础,也就是人才基础初步奠定了。现代性茶业公司的建立,除了原料、资本、设备等物质因素的有效聚合外,离不开管理、运作、技术等智力资源的聚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民国云南茶业具备开始现代性茶业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虽然云南在现代茶产业的智力投入上起步较早,派出了朱文精、陈洪畴等最早的现代茶业留学生,并且,他们回国后也在云南地方政府支持下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很少取得实绩。但不容忽视的是,这方面的努力,为云南茶准备了一批技术上的人才。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范和均、冯绍裘、郑鹤春等一大批现代茶业技术和管理的著名专家来到云南。他们到来之后,又在内地招募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来到云南。这批内地专家和成熟技术工人的到来并与云南本土的专家与技术人才相结合,使云南的现代茶业具备了人才智力上的初步基础,使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得以顺利运作。而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的顺利运作又促进了大批云南现代茶产业技术人才的产生,为日后云南的现代茶产业生存与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八中茶”

普洱茶最经典的品牌LOGO

民国年间,普洱茶的现代品牌意识开始觉醒。

民国年间,云南茶的品牌系列得以拓展。民国以前,云南茶的主要品牌是“圆茶”(今日所谓的传统“七子饼茶”),民国年间,在“圆茶”的基础上,云南茶又出现了碗形紧压沱茶,并开始成为消费者广为认可的云南普洱茶又一种重要茶品。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云南红茶又以优异的质量获得极大声誉。与此同时,云南宝洪茶也有一定声誉。也就是说,民国年间,在1905年贡茶消逝之后,表面上,普洱茶走下宫廷的神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更为广大的民间,云南茶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品牌系列也有极大扩展,走出了普洱“圆茶”单一系列的格局,成为普洱“圆茶”(七子饼)、普洱沱茶、滇红三大品牌系列并驾齐驱的格局,极大增强了云南茶的品牌实力。与此同时,云南中茶公司的建立和其对自己品牌的管理与维护,极大地提升了云南茶的品牌意识。

遗憾的是,民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一个时代,政局极不稳定,这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一系列事业的发展,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南洋交通受阻,兼之疟疾流行,道路不靖,商旅裹足,通货膨胀,茶叶销售跟不上飞涨的货币,加上众多商号和茶厂为资金困扰,生产更为困难,导致普洱茶产业衰落,各种茶庄商号和茶厂公司纷纷歇业。1948年,苦苦挣扎的最后一家普洱茶传统商号——以何璞生为庄主的鼎春利茶庄也歇业,传统的普洱茶庄就这样拉上了最后的幕布。与此同时,民国云南四大茶厂的勉强经营也接近尾声,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及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云南中茶公司进入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时代,民国普洱茶时代正式终结。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1952年7月,当时的中国茶叶总公司下发通知,启用“中茶牌”商标,也就是八个红色的“中”字围绕着一个绿色的“茶”字,俗称“八中茶”,这也是云南普洱茶最经典的商标。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茶叶包装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俗称为“印级茶”。

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下面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如今,“八中茶”商标是中粮集团下属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茶叶产品的专属商标。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商标号,饼茶用4位数字,头两位是该产品创制年份,第3位是毛茶等级,第4位是茶厂编号。当时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

当代

渥堆发酵技术,普洱熟茶诞生

从1950年到20世纪80年代,普洱茶古茶园遭到破坏,产销量大幅下滑,最致命的是失去了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和价值,沦落为茶的原料产地,堪称普洱茶觉醒之后的迷失年代或者黑暗年代里。但事物的发展却是复杂而奇妙的,正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在这个所谓的黑暗年代里,现代普洱茶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诞生了。

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老茶的需求,1973年昆明茶厂在厂长、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分别派出技术骨干组成考察小组赴广东学习发酵技术。后来在借鉴香港、广东做湿仓加速发酵方法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出了普洱熟茶。20世纪70年代末,云南终于实现了普洱熟茶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发明,是普洱茶黑暗年代里的巨大突破,它开创了普洱茶熟茶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在1979年2月,云南普洱茶界还由吴启英女士领衔,制定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现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茶唛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茶砖;7552的含义为75年、5级茶,勐海茶厂出品的饼茶;8653的含义为86年、5级茶、下关茶厂出品的沱茶。),由省公司下发到各大茶厂,成为全省普洱茶试行生产的规范。从此,云南普洱茶产业在生产工艺上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为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复兴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21世纪初:四大国有茶厂改制,普洱茶全面复兴

普洱茶在1984年之前,都是由国家统购统销,以外销为主,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也都属于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开始缓慢苏醒,但前行的步履一直无比艰难。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营茶厂纷纷改制。现在普洱茶的四大茶厂,都是起身于原云南省茶叶公司,由国营茶厂改制而来的。2004年,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和普洱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昆明茶厂在1994年停产,直到2006年才恢复生产。改制后,这四家茶厂目前分别是:昆明茶厂(现名:云南中茶茶业),下关茶厂(现名:下关沱茶集团),勐海茶厂(现名:大益茶业集团),普洱茶厂(现名:云南普洱茶集团)。

民营资本的强势注入,让这些曾经一度面临倒闭的茶厂获得了新的生机,同时,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民营茶企诞生,完全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产品,普洱茶逐渐恢复生机活力,开始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1996年,普洱茶年产量不到1万吨,2006年,已经扩展到8万吨左右。在短短10年里,普洱茶的年产量几乎年年翻番。2007年,狂飙突进的普洱茶经历一次价格大跳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之后直到2015年度的7年里,在全国茶市普遍不景气的背景里,普洱茶却逆势上扬,价格和产销量都大幅增长。据统计,2015年云南省茶园面积已经扩张到近60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36万吨,其中普洱茶12.9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600多亿元,其中普洱茶的产值也超过了100亿元。

也是乘着中国茶文化全面复兴的东风,普洱茶在21世纪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普洱茶这个特立独行的茶类,“越陈越香”“百年古树”“收藏投资”等等概念,不断颠覆着人们对茶叶的固有思维。在短短10多年间,普洱茶从一个鲜有人问津的小茶类,发展到如今产值过百亿的大茶类,在此过程中,也因普洱茶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创富奇迹,云南数百万的茶农因为普洱茶实现了脱贫致富。

和产销量的增长相比,普洱茶品牌影响力的强势崛起更加引人瞩目,成为近十余年里中国茶叶界最热门的话题。如今的中国大地凡有茶台处,必饮普洱茶。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2月刊

作者|杂花生树

图|段兆顺 李一波 樊韦

故宫观茶记——中国茶文化之形成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9月2日至11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的起源时代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是说茶作为饮料,发端于神农氏,周公旦作了记载而闻名于天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等人都喜欢饮茶。饮茶形成风气,在唐朝达到了鼎盛,在长安、洛阳两京以及荆州、渝州一带,更是家家户户都饮茶。


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展览现场

茶原产于云贵高原,后来顺江而下传入四川。就在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第二年(永和十年),东晋人常璩完成了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与《越绝书》一起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时,巴国曾经派出军队跟随周武王作战,并参加了在牧野的大决战,为周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周王朝建立后,巴国就成了周朝的属国。巴国向周王朝进贡,贡品有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等,其中就包括了“茶”。此时巴蜀已成茶业生产中心,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梅维恒、郝也麟在《茶的真实历史》中记载,“蜀人制茶在今成都以南100英里(约160公里)的乐山地区”。巴蜀人民对茶的热衷,至今可从成都一带林立的茶馆中得到印证。茶馆各式各样,已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的装修古朴优雅,一壶茶,三两朋友,临窗而坐,谈商务,叙友情,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有的包间里摆着麻将桌,三五好友一边“搬砖”一边品茶;也有的就在公园里,几百只竹椅露天摆成一大片,蔚为壮观,每当太阳好的日子,成都人都会坐满这些竹椅,一边乜眼晒太阳,一边啜饮滚烫的茶水。十多年前,笔者前往成都,与作家麦家等人小聚,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大众露天茶馆的声威,颇感震撼。四川其他城市的状况,也大抵如此。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蒙顶山是有史以来世界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就开始在名山区境内的蒙顶山栽种茶树。唐宋时期是蒙顶山茶的极盛时期,唐玄宗时期蒙顶山茶被列为贡茶。一直到清代,蒙顶山茶一直是给皇宫的贡茶,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收藏着清宫的蒙山茶,还收藏有来自四川的名山茶、仙茶、陪茶、观音茶、春茗茶、青城芽茶、菱角湾茶、灌县细茶、邛州茶砖等贡茶。此外还收藏有普洱茶等来自云南、贵州的贡茶。这些古老的茶叶,都在“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得到了呈现。


普洱茶

但四川盆地四周被群山所包围,使得茶文化的输出成为一条险途。直到东周末年,公元前316年,周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周慎靓王时期,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只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蜀,把蜀王降为侯,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从而拥有了天府之国的丰厚特产,有了对抗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战略优势。伴随着蜀国并入秦国版图,茶文化才由蜀传入秦。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三国时期,饮茶之风已由四川等地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魏国张揖所撰《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荆巴间”,就是四川、湖南、湖北。后面几句,是讲制茶工艺与效用:把茶叶采下来制成茶饼,如果叶子已老,就用米汤来调和,再制成茶饼。每欲品茗时,先炙烤茶饼,使它变成红色,再捣成碎末,放到瓷器内,以沸水冲开,或者加入葱、姜、橘皮,搅拌后饮用。如果用它来醒酒,可以使人精神到难以入眠。

三国两晋,茶的芳香开始缭绕在长江下游。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

《茶经》转引晋代卢琳所撰《晋四王起事》的记载说:“八王之乱”时,晋惠帝被司马伦幽禁于金墉城,受尽凌辱,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时,宦官用瓦盂盛上茶水,献给晋惠帝喝。

瓦盂,就是盛饭菜的土碗,说明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的,茶具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

这次特展上,展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晋代茶具,有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青釉五盅盘等古老的茶具。

除了上述茶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安徽的珠兰茶、银针茶、梅片贡茶,来自福建的武夷茶、莲心茶、小种花香茶、岩顶花香茶,浙江的龙井茶、阳羡茶、碧螺春茶、灵山茗茶,以及来自江西、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的贡茶。这些贡茶虽然均出自清代,但从中也可以看到茶叶种植已经由最初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辐射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知茶的人

《茶经》中提到的晋代饮茶者中,刘琨位居第一。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二人友情不一般,以至于常常“共被同寝”,而且都心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一天半夜时分,祖逖闻听荒野鸡鸣,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与刘琨一起到屋外舞剑练武。从这个“半夜鸡叫”的故事里,脱胎出“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典故。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写:“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愦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大意是:日前收到你寄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所需要的。我心中烦闷时,常要依赖好茶来排解,你可为我多置办些。


仙茶

东晋时,陆纳迁太常,徙吏部尚书,谢安常来串门儿,而陆纳仅以水果和茶水招待。陆纳的侄子陆俶看不过眼,偷摸儿给客人准备了珍馐美馔,他还以为叔父会夸他会来事儿,没想到谢安走后,陆纳把侄子臭骂一顿,说他败坏了自己清廉的名声,还下令把侄子打了四十大板。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以茶水待客的事例,饮茶已成为精神清洁的象征。

所以,陆羽后来在《茶经》里写道:“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与陆纳同时代的官员桓温也主张厉行节约,做扬州牧时,每次宴请宾客,只摆出七盘茶和果品,再无他物。这事记在《晋书》里。

但在晋代,最知茶的人,非杜育莫属。杜育是西晋一位天才少年,长大成人后,生得一表人才,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代男神的意思。他曾官至右将军,又任国子祭酒,但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他那颗俊美的头颅也在“八王之乱”的刀光剑影中被活活地砍掉了,死时大约只有三十岁,以至于在浩浩一百三十卷《晋书》里,连个传记都没有,只是在别人的传记中,才偶尔露个小脸,比如在《刘琨传》中有记:“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也,琨与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在《苟晞传》中,苟晞在上表时提到一句“前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并见攻劫”。假若他没有写下《荈赋》,他在历史中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他留下了一纸《荈赋》,就彻底地改变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足以让杜育这个“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称雄于世,让世人无法忽视他伟大的创造力。《荈赋》全文今已不存,只剩下残编断简,存文如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萧翼赚兰亭图》(摹本,局部)

《荈赋》的伟大,在于它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次完整记述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第20页,三联书店2021年版)。有人从这篇短短的文字中总结出八个“第一”:第一次记载茶的种植生长规模;第一次描述高山环境出产好茶;第一次记载采摘秋茶;第一次阐述煮茶的择水;第一次阐述陶瓷茶器宜茶;第一次描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第一次涉及初步茶道思想与茶美学;第一次阐述茶的功用。

这八个第一,足以令杜育和他的《荈赋》被铭记于史,千秋不朽,因为他是“站在人类茶学文明的原始荒原上,视野之内,再无他人”。

正是有了《荈赋》,人们才把西晋视作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时代。

“这分明是甘露啊”

西晋以来,中国茶文化悄然开启了它的旅程,然而,一直到隋唐以前,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依然是酒,茶还没有占据主流的位置。《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则记载,是说东晋初年,司徒长史王濛喜欢饮茶,所以他每次都用茶水来款待客人,然而,那时很多人不习惯喝茶,接受不了茶水的苦涩寡淡,但王濛却热情无比,这让他们感到很痛苦,每次去王濛家之前都会说“今日有水厄”——今天又要体会喝茶的厄运了。


蒙山茶

关于两晋之间酒与茶的双重变奏,邓子琴先生在《中国风俗史》中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第三、第四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

到了南北朝,江山变得更加不可复识。在一片刀光剑影之中,茶的命运细若游丝却绵延不绝,饮茶之风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在上层社会和僧道阶层影响越来越大。陆羽《茶经》从古文献中引了这样一条,“《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宋录》中的“宋”,是指南朝宋。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都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之子。他们一起前往八公山,寻访昙济道人。昙济道人不是道士,而是著名佛教徒,“道人”是对修道之人的泛称。昙济道人用茶水来招待他们。刘子尚饮后,说:“这分明是甘露啊,怎么是茶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甘露具有某种特殊的意涵。《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甘露是天地合一的结果,是“因德治而出现的祥瑞”。西汉贾谊《过秦论》说:“甘露既降,朱草萌芽,心不枯萎,绝处逢生。”有了甘露,才有万物滋生,才有人世长寿。莫非这超脱尘俗的茶水就是传说中的甘露吗?

南北朝时期,皇帝王公对茶的崇拜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齐武帝萧赜临死前在遗诏中说:“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在他的灵位上置放杀牲作祭品,只需摆上饼果、茶饮、干饭、酒脯就可以了。

精美绝伦的茶具

犹如暴风骤雨之后是晴空丽日,历经三百多年混战的中国,终于走向了统一和繁荣。三百多年的战争,刺激了这片东亚大陆上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从北方苦寒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黄河边的洛阳,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推行汉文化,同时也在中原文明的精耕细作、细润绵密中,吹进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野之风、雄悍之力。“北方的辽阔粗犷、狂放的生命激情,与南方发展得纤细精致、缛丽委婉的情思,忽然得以合流。”(蒋勋:《美的沉思》,第152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邛州茶砖

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让中国的河流成为一张彼此交错、可以互相抵达的大网,将曾经破碎的版图,通过漕运经济紧紧连接在一起。在这种物质大流通中,茶文化也获得了向北发展的契机,和姜、橙子、荔枝等“新鲜事物”一起,出现在北方人新奇的目光中,茶这种清淡的饮品逐渐为北方人所接受,“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茶叶市场的大增,带动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茶的真实历史》一书中说:“唐中叶以前,蒙山茶因稀而贵,一匹绢丝甚至买不到一斤茶。随着北方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蒙山茶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数十年后,蒙山新茶在集市上随处可寻。据说,‘关隘而西,山岭而东’的村民可以数日不食,却不能一日无茶。当地有民谚云:‘一个茶芽七粒米。’茶叶质轻,便于运输,不易变质,是很好的经济作物。”

1987年,考古工作队在清理法门寺佛塔时发现了地宫,打开了这座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不仅发现了世上仅存的一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还出土了多件金银茶具,其中就包括了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有茶笼、茶碾轴、茶碾子、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等。“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展出这些精美器物,重现了公元9世纪中国茶文化的流光溢彩。

哲学与艺术之饮

在唐朝,酒和诗是那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酒的唐朝,就像没有诗歌的唐朝一样寡然无味。王维诗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诗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青春、诗歌与酒,那么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这才是大唐气象,那么的雄姿英发、洒脱张扬。


珠兰茶

李白与杜甫的相识,就是在洛阳的一次酒局上。那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一个没有名气的文艺青年。酒局开始后,没有人介绍杜甫是谁,杜甫只能敬陪末座,一言不发,还是李白注意到这个被人冷落的青年,见他风清骨俊、气宇不凡,就向旁人打听此人姓名,听说是杜甫,就主动端起酒杯走到杜甫面前,说:“让我借花献佛,向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杜子美敬上一杯酒。”一句话,令杜甫感动得几乎流泪,由此开启了二人之间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

在唐代,茶宴也在僧人、士人中逐渐流行。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与酒比起来,茶的素洁清淡更能体现精神上的清雅脱俗。唐代画家阎立本绘有一卷《萧翼赚兰亭图》,只是真本已不见踪影,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是三件宋代摹本,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的画面上各有五人,分别是辩才和尚(左侧执挥尘坐于禅榻)、萧翼(坐辩才和尚对面的长凳上)、一名小僧人(在辽宁省博物馆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中位置不同),重要的是,在辩才身后,辽宁省博物馆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本都有两名仆人正在专注地烹茶,这个烹茶的场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本中是没有的。其中,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正要搅动“茶汤”,旁边的童子则弯着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然后向宾主敬茶。

春光明媚、清风逐人的日子里,曾任左拾遗、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的吕温与朋友们在一起修禊共饮,客人中有南阳邹子、高阳许侯,还有二三才子,所饮之物,也不再是曲水流觞里的酒水,而是以茶代酒,煎茶分酌,沫浮素杯,色如琥珀一般。吕温信手写下一纸《三月三日茶宴序》,成为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全唐文》中,描写茶宴活动的文章,仅此一篇: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吕温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都作出了生动的描绘。在唐代,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经非常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文人们通过“不令人醉,微觉清思”的品茗活动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中澹闲洁,韵高致静”的心灵境界。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杜牧、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诗人都写过茶诗。宋代欧阳修、蔡襄、苏轼、苏辙、梅尧臣、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也都写过许多茶诗。有学者指出,魏晋至南朝的急遽演变中,华夏道释儒开始融合,茶与主流文化开始融汇,茶宴也正式成型。而到了唐朝,才是茶饮大步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于是,在皇皇大唐的风华中,茶从普通饮品升华为高雅与文化之饮,从解渴之物升华为哲学与艺术之饮。

(展览和展品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作者:祝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8日16版)

(来源:光明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杭州品茶生活行业点评和改革传播活动发布会在杭召开

  

杭为茶都,每一年的杭州都因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变得独特而瑰丽。不仅引领茶行业提升与改革升级,更使杭州稳居茶业态创新高地。

杭州,因茶而美,因茶而盛。一年一度的杭州品茶生活行业点评和改革传播活动发布会于2021年1月29日再次盛装亮相。本届发布会从“茶杭州、杭州茶、杭茶人、杭茶会、茶全球”五个方面提炼事件、人物、品牌进行现场颁奖,这些杭州茶事活动现象级的对象无疑成为了杭州茶事活动高规格、高级别、高层次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立足于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活文化、城市文化、行业文化、品牌文化,是杭州最具城市生活特质和品位的标志性及影响力活动之一,自2005年起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已成为引领杭州城市生活的风向标。


为进一步引领茶行业提升与改革升级,使杭州稳居茶业态创新高地,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受杭州市改革研究与促进中心的指导与委托,根据《杭州点评和改革传播活动工作方案》的部署,通过行业主导、专家引领、市民互动、媒体宣传,结合专家评审以及大众点评产生2020年度“现象、品牌、人物、区块、茶空间、事件”点评榜单,并进行专场发布展示杭州生活品质和城市品牌,为杭州生活品质年度总点评推荐内容。


品质生活,茶美杭州。“茶”这一极具东方魅力的文化载体,在杭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此次发布的2020杭州品茶生活行业点评榜单以五大方面为纲,分别从六大维度展示了杭州这一年来品茶生活涌现的诸多现象,正是这些区块、这些人物、这些品牌、这些空间和这些活动让杭州这座品茶之都的形象丰满和鲜活起来。


2020杭州品茶行业点评


【现象一】:茶叶助力乡村振兴脱贫致富

杭州茶产业是都市农业的优势产业,占浙江省茶产值的20%,在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茶产业进一步延伸,在茶文化广泛传播与加速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也为其他县市分享了宝贵的“杭州经验”,在城市对口帮扶助农的工作中,杭州“茶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杭为茶都”的地位日益显现。

品牌:紫金普洱

人物:许亚洲(浙江大学景东挂职副县长)

活动:浙江大学对口支援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以“紫金普洱”茶项目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点评语:一叶茶舟,从东海之滨划向彩云之南,民族共兴,汉彜人民联手打造出

"紫金普洱"的响亮品牌。浙江大学景东挂职副县长许亚洲,代表浙江大学对口支援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以“紫金普洱”茶项目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更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实践案例。堪称智慧茶项目,浙滇山海情。

(点评语撰写人:王旭烽)

【现象二】:打造茶文化高质量传播新路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茶事活动不得不转为线上传播,茶界专家学者纷纷开启了线上免费直播科普茶叶知识的公益活动,茶行业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齐头并进,加大宣传力度推出精品茶旅路线、不懈推进茶行业与文旅行业融合进程,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正搭载高质量传播的新路径正走上现代化道路,从而历久弥新。

品牌:茗边、茶频道

区块:鸠坑茶原产区、茶都茶教育圈

人物:张炳新、孙状云、汪荪

茶空间: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学堂

活动:电影《龙井》在西湖龙井村举行开机仪式、“5.21”国际茶日系列庆祝活动、征集发布浙江省十条精品茶旅路线、第二届杭州都市圈茶艺师邀请赛

点评语: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茶文化传播及品牌推广,在新冠疫情的施虐下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茗边、茶频道

鸠坑茶原产区、茶都茶教育圈构成的茶产业传播机构,及以张炳新、孙状云、汪荪等茶人为主体的传播者,在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学堂为核心主体的一系列茶空间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茶文化传播,而电影《龙井》在西湖龙井村举行的开机仪式,“5.21”国际茶日系列庆祝活动、征集发布浙江省十条精品茶旅路线、第二届杭州都市圈茶艺师邀请赛等金点子活动,更为今后的茶文化传播,建立了广播的通道。

(点评语撰写人:王旭烽)

【现象三】:助力疫情,发展“直播带货”助农电商新模式

每年3、4月份正是每年春茶上市的季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地区茶叶流通受阻。为帮助茶企和茶农走出困境,不少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带头直播带货并在网络走红,成为为茶产品拓宽销路、农村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

品牌:艺福堂茶业、顶峰牌茶业、嗏玛道

人物:李晓军、胡晓

茶空间:艺福堂直播间、老树茶馆、嗏玛道Teahouse

活动:第七届中华茶奥会“县长说茶擂台赛”、“县长来直播”龙井茶专场抖音直播活动、市妇联“巾帼带货?爱心助农”龙坞茶镇淘宝直播活动

点评语:助力抗疫,直播带货,茶业界电商冲锋在这一新模式的最前沿。商业流通,网红打造,切实投入因新冠疫情影响的新茶流通受阻,帮助茶企和茶农走出困境,率先带头直播带货并在网络走红,成为为茶产品拓宽销路、农村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艺福堂茶业、顶峰牌茶业、嗏玛道等企业一马当先,李晓军、胡晓等企业带头人亲身体验,艺福堂直播间、老树茶馆、嗏玛道Teahouse等纷纷成为新的网红点。第七届中华茶奥会“县长说茶擂台赛”、“县长来直播”龙井茶专场抖音直播活动、市妇联“巾帼带货·爱心助农”龙坞茶镇淘宝直播活动,更是成为党政机关直接带领茶人,直接打造网红的示范。新的契机,新的亮点,就这样被前赴后继地创造出来。

(点评语撰写人:王旭烽)

点评对象简介

【品牌】

1.紫金普洱:2016年,浙大吴朝晖校长在亲临景东指导工作时提出“紫金普洱”的设想,即立足该县古树茶资源优势,优化茶产业链管控,促进精准扶贫。从2017年作为浙大120周年校庆纪念茶开始,紫金普洱持续受到浙大师生和广大校友的喜爱,连续四年供不应求。

2.茗边:茗边头条,自2014年3月诞生以来,一直践行做一流行业专业媒体传播平台的初心与梦想:纵览茶界大事要事趣事,以行业观察者的身份,365天不间断全方位、全视角关注行业资讯及信息,去伪存真,过滤信息源,传播正能量,成为了业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行业媒体和茶界新闻资讯的头条。

3.湖南卫视茶频道:湖南卫视茶频道(chapindao)是湖南电视台为满足万千茶友量身打造专业以茶为主题的频道,是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全面对接茶产业,传承中华茶文化的电视直播平台。茶频道播出“快乐人生,品茗天下”的频道口号,既包含着品茶的快乐,也寓意着休闲养生的中国式雅致生活,深度参与在杭的大型茶相关赛事与活动,为杭州茶文化推广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力量。

4.艺福堂茶业: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是杭州市2008年首批大学生创业企业之一,位于风景秀丽的“中国茶都”——杭州,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经营各种名优茗茶、花草养生茶及现代创新茶产品的“互联网+茶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艺福堂旗下拥有实实在在做好茶—艺福堂、为茶设计美物—雅集、专业调配组合型花茶—以美、中式文化茶礼—茶都、谷物代餐茶食—五谷聚、精制江南茶食——西子春六大品牌,经营各种名优茗茶,花草茶、花果茶,组方茶饮品、谷物饮品、泡茶器具等茶生活产品。艺福堂曾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中国茶业品牌传播力十强企业、CCTV中国品牌榜入围品牌、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名牌产品、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等。

5.顶峰牌茶业:顶峰茶业起源于 1997 年,中国茶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顶峰茶业主要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营销等工作, 致力于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顶峰茶业开拓了“互联网 +” 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建立自有品牌的电子商务平台。2015 年,参与制定西湖龙井茶行业标准。2016 年,成为 G20 杭州峰会唯一一家来自茶行业的高级赞助商,其西湖龙井茶和九曲红梅茶成为峰会指定产品。2017 年,公司西湖龙井茶作为“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五国峰会定制茶礼,并获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品鉴用茶称号。2019 年,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创新峰会指定用茶。

6.嗏玛道:成立于2012年,“吃茶”健康产业引领者,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现代化科技型公司,以茶爽养生含片为核心的新零售O2O平台。专注于茶及茶衍生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以吃茶系列产品为特色,茶健康产业的新零售运营平台,旨在引领健康的方式与生活理念。

【人物】

1.许亚洲(浙江大学云南景东挂职副县长):他是一名扶贫干部。一年半以来,他立足当地古茶树和古树茶资源优势,用心用情用力,助力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他投身茶产业发展,引导当地企业实施“采摘-加工全程不落地”理念,提升茶产业品质,引领传统普洱茶的“饼饼、坨坨、球球”向现代快销和日化应用转变,出现了小方砖、挂耳茶等具有网红元素的新品,推动当地获得“2020年茶业百强县”;他投身茶产业宣传推广,疫情阻击战期间通过“县长直播带货”销售茶产品,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华茶奥会“县长说茶”竞赛项目中,获得金牌说茶县长,他投身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仅2020年,浙江大学合作企业生产的“无量”牌古树晒红、古树红和校友纪念茶紫金普洱在杭州茶友圈和浙江大学校园销售1100万元以上,带动626户卡户成功脱贫摘帽。他就是浙江大学挂职干部,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副县长许亚洲。

2.李晓军:艺福堂茶业创始人,2008年创办了艺福堂茶业,连续12年领跑茶叶互联网各大电商平台。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做健康茶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客户消费数据库,打通互联网+茶叶销售的前端与后端,在市场大数据的背景下,实现工厂智能化订单式生产,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资源分布,坚守“一生只做一件事、实实在在做好茶”初心,忠于“让更多的人喝上更多的健康好茶”使命,持续创业,深耕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选茶变得更简单。不断提升企业运营能效,逐步满足全球化经营,为打造世界一流的茶品牌而孜孜奋斗。

3.胡晓:现任杭州顶峰茶业有限公司和杭州胡安泰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拱墅区政协委员和拱墅区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她所经营的的企业团队已是中国茶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在做好杭州茶产业经营的同时,她将产品拓展至全国六大茶类及茶器茶具,并在茶生产、茶流通之外进一步开拓茶文化、茶文创、茶教育、茶旅游,形成茶产业闭环。

4.张炳新: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原巡视员, 长期在岗协助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茶产业发展并分管茶博会协调小组办公室,现为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亲自组织指导中华茶奥会等全国性大型茶事活动的持续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推动杭州茶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了一份不可忽视的力量。

5.孙状云:孙状云,怀着践行做一流专业媒体传播平台的初心与梦想,自2004年进入茶媒体行业,曾担任过十年《茶博览》杂志负责人,并负责相关运营工作。2014年成为《茶讯》杂志、《茗边》公众号的创始人,至2020年,已成为拥有《茗边头条》、《茗边副刊》、《茗边智库》大型专业网站、《茶讯》月刊、《茗边—茶生活美学》系列丛书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及茶媒体平台的主编。他发起成立《全球茶情报告》资讯平台,并成为执行主编;受聘为中国发展研究院农业农村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研究员……他以专业人士、专业媒体的眼光进行茶产业的深度报道并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被誉为“茶界的笔杆子”。每年有2/3的时间深入茶产区第一线,用媒体人的坚守与梦想撰写了一篇篇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的专业文章,深受业界好评,极具影响力。

6.汪荪:小原流花道家元教授,师从川澜老师,是国际花道协会上海支部成员。安徽省黄山市德茗舍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国家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员,国际武林斗茶大赛裁判员。 长期以来, 汪荪孜孜不倦的服务于各方有缘茶人,共建天天好茶好心情的生活理念,以柔软的力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遵循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传递一种风雅淡然的生命姿态和美学价值,以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赋予古典的茶文化更为新颖、时尚的表现形式。

【区块】

1.鸠坑茶原产区

2020年,以省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的鸠坑茶种分布图——《鸠坑茶种族谱图》正式在杭州发布,其显示,杭州市淳安县鸠坑乡鸠坑茶种先后被浙江省内各地和湖南、江苏、云南、安徽、甘肃、四川、湖北等国内省份及日本、越南等十多个国家引种。鸠坑因茶而香,因茶而声播远扬。据史料记载,鸠坑茶在唐代就已经名传京都长安,为此朝廷每年要到远距京城四千多里外的睦州征贡鸠坑茶。因其后来遍布全球,鸠坑种也被称为“母亲茶”。在浙江,几乎一半的茶叶原种都是鸠坑种,可以说是茶的‘老祖宗’。《鸠坑茶种族谱图》发布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通过资源整合、转化、创新,引发新的效应,为鸠坑茶市场拓展,鸠坑茶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打下基石。

2.茶都茶教育圈

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也是这天上午,由省农业农村厅和省供销社共同主管筹备、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承办的浙江茶业学院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挂牌成立,首批80名在职研修生班学员同时举行开学典礼。至此,杭城茶专业教育实现全面涵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及社会民办大学,茶都茶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首次完善,这将为社会不断输送各层次茶行业人才,促进杭州茶行业健康繁荣发展。

【茶空间】

1.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茶艺培训、互动体验及品茗、餐饮、会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也是茶文化主题旅游综合体。

2.茶学堂:秉承“茶学文化、专业传承、技艺创新、雅致生活”的理念,传播系统专业的茶学知识,为爱茶人士提供学习及交流的平台。私人定制课程、茶品鉴沙龙在业界广受好评。毗邻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地理优势,使茶学堂成为了华家池人品茗聚会的后花园。

3.艺福堂直播间:2020年疫情期间,企业转变营销模式,加入直播大军,多次联手淘宝直播、抖音直播、薇娅直播,艺福堂茶产品在直播活动中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仅仅在「抖音有好货 县长来直播」龙井专场这一直播活动中便创下了480万元的销售记录。

4.老树茶馆: 为拓展和打造茶 + 茶馆经营模式,利用传统经营模式,结合茶空间理念和老树国画元素,于2019年打造出了顶峰茶业的“老树茶馆”茶空间,位于杭州西溪内,使茶与国画两种文化元素在杭州这座历史悠远、意蕴悠长的文化之城实现了美妙的碰撞和完美的结合。现如今老树茶馆中展示了其独家开发的以老树画作为题材的各种文创产品,从茶叶、杯子、扇子到环保袋,再到日历和台历,后续也将不断开发出以茶为载体新的产品。

5.嗏玛道Teahouse:嗏玛道现代茶空间专心于茶叶、茶具、茶饮、茶点、茶餐及茶文化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以龙井系列产品为特色,以现代茶空间连锁经营为载体、茶文化体验式营销为核心。嗏玛道的体验店简约舒适,以抹茶为招牌,是杭州地区把传统原叶茶和潮流创意饮品结合的典型现代茶空间,真正以茶元素为核心,将茶与饮品,茶与糕点,茶与时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现代的工艺,用年轻人喜欢的口感和呈现出形式,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茶、爱上茶。

【事件】

1.浙江大学对口支援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以“紫金普洱”茶项目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浙江大学充分发挥茶学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以茶为媒,依托无量山独特的茶树资源,利用校友资源,优化茶产业链管控,搭建销售平台,架起招商引资桥梁,科技助力景东县发展,将产业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岳飞等专家率领技术团队在景东县开展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当地茶农、茶企提高茶园管理和制作水平,成品茶品质大大提升。结合浙大校庆契机,助力茶产品场景式推广。通过“紫金普洱”茶品牌的创建与推广,建立了“校地企”相协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品牌建设与场景式推广相促进的高校助力地方精准扶贫新模式,该项目荣获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2.电影《龙井》在西湖龙井村举行开机仪式:首部以龙井茶为背景,全程杭州拍摄,世界文化遗产地名为片名的文艺电影《龙井》在杭州西湖龙井村正式开机。电影以龙井茶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旷世跨国恋情,展现千年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因茶结缘的唯美爱情故事,同时反映出中日民间因茶结缘的特殊历史。龙井茶是浙江绿茶的主导产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湖龙井茶更是被誉为杭州的金名片。电影《龙井》将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出西湖龙井茶乃至杭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对于弘扬杭州茶文化、打响茶品牌、发展茶旅游、做强茶产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浙江省十条精品茶旅路线征集发布:5月21日上午,“国际茶日”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现场首次发布了浙江十大茶旅精品线路。这十条线路,串联了各地主要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及相关旅游资源,游客朋友们可花五六天游览全程、沉浸体验,也可用一两天游览精华、休闲放松。

4.第二届杭州都市圈茶艺师邀请赛:2020年9月,黄山市人社部门开展杭州都市圈及周边产茶大市茶艺产业技能大比武,旨在积极响应贯彻市委市政府“融杭”“融长三角”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在服务于茶叶事业新的更大发展的同时,加强与杭州都市圈及周边地市技能交流合作,弘扬茶艺师工匠精神,展示茶行业技能风采,助力技能大赛实现“用技能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5.第七届中华茶奥会“县长说茶擂台赛”:中国有近千个产茶县,茶县长到茶奥会来说茶,肩负着振兴区域茶品牌,“把茶这个产业做好”的光荣使命,从生产者论茶,到消费者话茶,再到管理层面的县市长说茶,不仅推广了区域茶品牌,也是全国茶县一次产、供、销渠道的深入交流,开启了盛世茶话的最精彩华章。市县长们以宣传推广地方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茶旅游等为主题,结合茶艺展示形式进行主旨演讲,内容体现了各地区文化特色、发展成果、振兴经济、招才引智、助企助创、助旅助农等举措,通过自选主题、布置茶席茶具、编辑设计宣讲背景视频、选择音乐,将主旨演讲、茶艺展示完美地融为了一体。

6.“县长来直播”龙井茶专场抖音直播活动:2020年4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新昌县等地政府的有关领导化身“主播”,轮番上线向网友介绍本地龙井茶的产业情况、产品特点、风土人情、自然禀赋等情况。县长“直播团”吆喝起龙井茶,带货力超强,一场直播活动销售龙井茶达480余万元。

7.市妇联“巾帼带货?爱心助农”龙坞茶镇淘宝直播活动: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天,杭州市妇联“巾帼带货、爱心助农”活动走进淳安县千岛湖的茶田,开展“请把千岛湖茶带回家”的网红线上直播,帮助茶农解决“复产”和推销等实际困难,吸引了23万网友在线“买买买”,央视新闻客户端、淘宝直播官方台等多家媒体同步参与直播。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有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孙璐,杭州改革研究与促进中心杨雯,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王岳飞,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秘书长、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苏祝成,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晓云,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秘书长、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茶艺与评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教授、硕导张星海,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炳新,杭州市茶楼业协会会长邱仁明,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朱珠珍,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秘书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网总经理陈华胜,杭州城市品牌促进会副秘书长郭左辉,杭州西湖影像促进会秘书长林晓红,艺福堂茶业创始人、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李晓军,杭州茶都品牌促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茗边头条主编孙状云,杭州茶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沙建国,安徽省黄山市德茗舍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小原流花道家元教授汪荪,杭州顶峰茶业有限公司、杭州胡安泰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拱墅区政协委员和拱墅区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胡晓,茶学堂创办人、浙江大学童一家茶学培训中心资深讲师陈英,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学院讲师桂燕玲等领导与嘉宾。

原标题:品质生活,茶美杭州——杭州品茶生活行业点评和改革传播活动发布会在杭召开

注:内容来源茗边,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