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十以内的高山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竹叶青的创新方程式

中国茶企,大多立足一隅;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追求做大过程中,通常选择的是“做多”。竹叶青自2018年开始,走的却是一条“做少”的路。应该说,这是目前少有人走的路,值得关注。

导语

在茶界寒冬里,新国货竹叶青打破了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桎梏,逆势增长,为我国七万茶企的品牌建设树立了一道标杆。竹叶青之所以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备受青睐,是因为它精准消除了消费者的三大痛点,凭借创造新品类、精简SKU、全方位流量运营三条锦囊妙计,走出了一条“品质+品牌”共同发展的差异化道路。

文 / 王家宝、周阳、彭铭浩、王全丽

2020年,新冠疫情使我国茶行业受到巨大打击,也变相促进了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2021年,我国茶行业一扫疫情笼罩下的阴霾,“补偿式购茶”需求强劲。截至5月13日,我国早春茶已早早售罄,量采春茶实现了产销平衡;茶叶的均价也实现了增长,平均增长幅度在5%-15%之间,甚至一些名优茶品价格增长超过了25%。

作为我国唯一入选品牌登榜《全球十大高端名茶》的竹叶青,近期表现尤为亮眼。在疫情期间,竹叶青春茶上市首日便增长74.3%,实现逆势增长;在后疫情时代,竹叶青自2月25日开茶以来实现了终端市场两线双赢,线上线下销售同比增长近100%,高端会员达到95万人。

在动荡的茶界格局中,竹叶青之所以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备受青睐,是因为它精准消除了消费者的三大痛点,凭借创造新品类、精简SKU、全方位流量运营三条锦囊妙计,走出了一条“品质+品牌”共同发展的差异化道路。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竹叶青已完成供应链的整合,实现了原料、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协同经营的一体化建设,并逐步拓宽至旅游娱乐,进出口贸易等项目。

早在2002年,竹叶青就提出“平常心”的品牌传播策略,并结缘围棋,成为中国国家围棋队指定用茶。2006年和2008年,竹叶青被选作国礼,馈赠给普京和梅德韦杰夫。2007年,以“中西文化交流大使”的身份进入欧洲市场(图1)……

彼时的竹叶青可谓是一路高歌,在国内外发展得顺风顺水。2012年,竹叶青旗下已拥有绿茶、花茶、红茶三大品类、八大品牌的产品,几乎覆盖了高中低价,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让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意想不到的是,2013年起,竹叶青的快速增长停滞了。起初只是增长率下降,接踵而至的却是持续的负增长(图2)。为了摆脱困境,竹叶青也尝试过走“视觉系”路线,效果却不尽人意。这让唐先洪深感困惑:自己的产品曾几度作为国礼,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什么这几年销量总是上不去?

茶行业的“天花板”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近7万茶企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只有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

绝大部分是以传统手工制茶为主的初加工厂,它们位于在供应链上游,既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又难以保证茶叶品质。如果说上游供应链不规范是行业集中度低的结果,那么强品类、弱品牌现象则是茶行业的传统使然。

强品类、弱品牌主要表现为公共品牌很响,企业品牌没有跟上。如大名鼎鼎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都属于公共品牌,是一个区域共有的,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当消费者谈起这类公共品牌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进一步导致了茶叶市场鱼龙混杂,难以捉摸。有时候,甚至连老茶客都难以分辨真假,更何况是茶小白。

因此,在茶行业里,消费者存在买、喝、送三大痛点。即不知道什么是好茶、不知道好茶值多少钱以及买茶送礼时,对方不知道茶叶值多少钱。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各大茶企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茶界龙头天福茗茶主要利用产业规模化形成竞争优势,采取多品牌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策略,用网格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抢占我国传统中式茶产品细分市场。茶界“黑马”小罐茶则在互联网思维下横空出世,将产品定位于高端。用创新理念整合中国茶行业优势资源,联合六大茶类的八位制茶大师共同打造一款茶产品,统一等级与定价。重新定义了茶叶消费体验,在短短几年里零售额就突破20亿元。小罐茶的崛起让唐先洪看到了茶行业未来的空间和希望,这个市场远比他想象的大。为实现差异化,不同于小罐茶对六大茶类的雨露均沾,竹叶青将目光聚焦于高端绿茶,欲通过寻找新赛道+精简SKU+全方位流量运营等三条“锦囊妙计”,突破行业天花板。

占领用户心智:竹叶青的三条“锦囊妙计”

“营销之父”里斯和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说过:“如果不能在这个领域争得第一,那就寻找一个可以成为第一的领域。”研究表明,通常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大脑中的品牌更容易让消费者形成长久记忆,在消费者心中,谁是第一,谁就是最好的。这就凸显了占领用户心智的重要性。竹叶青通过创造新品类、极简化SKU、全方位流量运营等差异化战略,一步步地占领用户心智。

占领用户心智的第一步在于创造新品类。当时叫“竹叶青”的有很多,不仅有竹叶青酒、竹叶青茶,还有竹叶青蛇。甚至在竹叶青茶的源点市场四川,大部分用户对于“竹叶青”的首要印象仍然是绿茶品类之一。若只比品类,竹叶青是难以与成名已久的“龙井”“碧螺春”媲美的。但好在竹叶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专用权,这意味着只有竹叶青公司才能生产竹叶青茶。

于是唐先洪兵行险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造新品类——从原先的品牌、品类都是“竹叶青”,置换成了“竹叶青”作品牌,新立“峨眉高山绿茶”作品类。这不但使竹叶青高山茶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是巧妙避开了与“龙井”等平地茶的直接竞争,开拓出一条占领用户心智的新赛道。剩下的,只需要去告诉消费者,竹叶青牌峨眉高山绿茶,不仅营养价值高,更是高山绿茶中的排头兵。

这就得先回归产品本身。为保证原料品质,竹叶青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推进上游供应链建设,促进原料品质提升,实现与基地农户的双赢。为统一产品品质,竹叶青投入近亿元打造定制化名优茶生产线,实现了加工的数字化控制;并由中国制茶大师刘祥云监制把关,开发出高温短时连续化提香技术,将茶芽的含水量控制在3.0%以内,远低于7.0%的国家标准;还率先创立了除氧充氮独立4g小袋包装,配合竹叶青的三段低温保鲜储存技术保证了全年品质稳定,解决了茶叶储存难题……

2018年12月,“源自峨眉高山,问鼎中国十年”成果发布会在成都举办,竹叶青对外发布了高端绿茶的三大标准——高山、明前、茶芽。凭借着产地,原料,工艺,品质,销量五大领先,竹叶青连续11年在全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达芬奇曾说:“简单就是终极的复杂。”乔布斯也以“三七法则”贯彻苹果的整条产品线。研究发现,相对于简单和复杂而言,大脑会优先选择简单的事务进行理解,在处理复杂的事务时,大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让人更容易产生疲惫感。

竹叶青曾有多达十六款产品,涉及三大品类。为适应高端绿茶这条新赛道,竹叶青给产品做起了减法,通过极简化的SKU占领用户心智(图3)。

图3 竹叶青改动前后产品配置

整个过程并不顺利,在起初的讨论中,精简SKU引起了部分高管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其他茶类的利润也非常高,如果只做竹叶青,把低端的砍掉,真能解决问题吗?”当时的唐先洪力排众议:“产品太多,顾客就需要做出选择,就像我们自己去店里买茶一样,如果产品太多反而更难做出选择。” 入职十余年的四川拓展中心总经理汪义兵也是做减法的支持者,他说:“以现在营业员的水平很难去掌握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茶叶,面对客户时也难以找到介绍的重点和方向”。

于是,在众多产品中,竹叶青砍掉了“宝顶雪芽”绿茶、“红茶坊”红茶、“花毛峰”花茶,只保留了“竹叶青”绿茶、“碧潭飘雪”花茶以及“君临天下”红茶。根据产品的质量等级,推出论道、静心、品味三个系列,线上线下全国统一零售、明码标价,并以单品“论道”作为竹叶青的销售重点,重塑SKU。

要想占领用户心智,流量可谓必不可少。如果说寻找新赛道,精简SKU是竹叶青在修炼内功,那么全方位流量运营就是它修炼的外功。

第一个维度是名人口碑种草。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就是把竹叶青吹向全国大江南北的东风,而大量的流量恰恰掌握在少数名人大咖手中。于是,竹叶青不断通过与头部明星、文化名人等互动实现圈层沟通,打出名人背书的组合拳。行业专家陈宗懋院士,文化名人蔡澜、吴晓波,娱乐明星冯绍峰、刘嘉玲、高晓松等大咖纷纷被其圈粉。“我非常喜欢这个茶,喝进去以后有一种清新,在嘴里有回甘,看着茶嫩嫩绿绿,一根一根的竖在杯子里,特别有春天的感觉。”冯绍峰如是说。刘嘉玲也大赞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色香味俱全”,表示“这杯春茶竹叶青一定要与梁先生以及王菲等好友分享。”著名茶学家、中国工程院士陈宗懋更是指出:“竹叶青作为最好的高山茶,其营养价值比平地茶更高。”

第二个维度是关于跨界联动。2019年,世界媒体巨擎Discovery探索频道远赴峨眉高山专访竹叶青,打造纪录片《溯源世界绿茶》,实地见证竹叶青峨眉高山世界绿茶之源的4000年文化与历史。通过平台引流,媒体深度解读,微信微博扩散等方式,纪录片首映礼激发了全民热情,配合国内外媒体覆盖总计9600万人次,微信微博曝光达1711万余次,纪录片全网视频播放量达158万余次,在春茶上市前夕抢占用户心智。

第三个维度是关于硬广规划。除了口碑种草和跨界联动外,竹叶青还充分利用了楼宇广告、央视广告,梳理“连续11年高端销量遥遥领先”的信任状。在2019年3月3日的首届峨眉高山春茶节举办期间,竹叶青的楼宇广告投放覆盖了1400万成都人群;竹叶青的央视广告则围绕茶叶的销售旺季——春节和春茶节,选择在高收视金品栏目中插入广告,精准触达高端人群。

在碎片化时代,竹叶青就是以这种方式找到稀缺的中心化场景,并在中心化场景中为消费者建立品牌共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对竹叶青有感知,认为竹叶青是品牌而非品类的顾客,从2018年的28%上升到2019年的48%。

这三条锦囊妙计的背后,是竹叶青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十亿到百亿价值重塑的大目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竹叶青仍需“上下而求索”。

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当竹叶青的战略布局在线上线下不断扩张,它能否抓住这份黄金时代,突破茶饮行业天花板的阻隔,实现百亿大目标?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界茅台”如何做到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领先?



01

困局

 中国茶行业亟需一个领导者 


白酒有茅台,香烟有中华,但是唯独茶叶,却没有一个代表性的品牌。


中国的茶叶产量占据全球的四成左右,但是中国品牌的茶企占据的比例却不足10%。国内7万多家茶企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屈指可数。而横向对比白酒市场,我国白酒生产企业只有大约2万家,但其中上市企业多达1500多家,营收超10亿的有17个,还有5家营收突破百亿。


这背后,是中国茶叶“有品类、无品牌”尴尬又混乱的无奈现状。


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说起茶叶谁都能唠上两句,但是真正能被记住的品牌却是少之又少。就拿前几年被炒得热火朝天的金骏眉红茶来说,它本是武夷山正山茶业公司研发出来的新品种,但是在2013年却还是被法院判定为“茶叶通用名称”,从而沦为了区域公用品牌。


而公共品牌则意味着诸多家茶厂共享历史资源,每一家都过得很不错,但是每一家都规模不大。


市场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消费者更多地依赖关系营销而非品牌信任度,茶企小而散,品牌推广乏力,无法重点出击,也就难以做大做强。


正如西湖龙井虽然家喻户晓,但却没有一个知名的龙井企业。在高达2000亿的市场中,缺乏的是一个能够作为行业标杆、起示范作用的龙头品牌。


每个人都在跃跃欲试,但每个人都难以突破桎梏已久的行业壁垒。中国茶行业亟需一个领导者,带领行业突破困局。




02

破局

 恪守三大标准,取得五大领先实践成果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8年底。


12月26号,在竹叶青公司召开的战略成果发布会上,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启品牌化运作的茶企,竹叶青正式将2018年作为其新战略元年,以行业领导者的身份重新定义高端绿茶的标准——高山,明前,茶芽。


什么是标准?


标准,就是一个行业的最高规则,就是所有人都将生活在这套语言体系之下,就是规矩。


这意味着,一个真正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中国茶叶品牌终于出现了。



竹叶青正是因为过去20年坚持以三大标准要求自己,而取得了五大领先实践成果:产地领先,原料领先,工艺领先,品质领先,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遥遥领先。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竹叶青的——


竹叶青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茶叶企业。


而经济学家吴晓波则称之为“竹叶青成为中国过去十年来绿茶行业最优秀的品牌。”


但是在20年前,当28岁的唐先洪在1998年接掌竹叶青时,面对的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企业。


品类众人抢,品牌无人推。峨眉山虽然产好茶,可是商家争用茶名、商标,大量仿冒、假造的“竹叶青”茶充斥市场、面对这样的困境,第一步是先把川茶行业品牌立起来。


而明确商标的归属权,则是竹叶青得以“杀出重围”破局的第一步。


但1999年9月,国家工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对茶叶“竹叶青”商标注册不当一案作出终局裁定,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独家拥有“竹叶青”商标的专用权。


这意味着从此竹叶青得到了独家专属的特权,不再局限于某种农产品,而是成为了一个可以有更大影响力的品牌。



随后,唐先洪铸造品牌护城河的同时牢牢抓住口碑,开始了长达16年的直营店模式。


放弃散装茶,用袋装茶提升保鲜度;选用最好的原料,满足中国人用“眼睛”喝茶的心理;引入知名广告策划、包装设计公司,率先拿出销售收入的12%-15%做营销推广;建立装修风格标准化的直营专卖店,打造品牌意识。


这些在现在看来很常见的手法,在20年前却可谓首屈一指。


就这样,竹叶青不止立起了自己的牌子,也让许多创新做法成为了行业惯例。


03

造局

 竹叶青的高端品牌化之路 


城墙守住了,下一步就是谋发展。在这条路上,竹叶青做了三件事。


1.抓住品牌高端特性,做好口碑营销


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市场会长期处于标准混乱的状态?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间涉及的利益关节太多。从茶农、茶商到品牌,分散的节点让标准难以推行,品牌化更是无从谈起。


想用品牌稳固市场,第一件事是先立好品牌自身。


而直营店的模式不止保证了面向C端的渠道单纯,售价稳定,和茶农的紧密互利关系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建立,从而保持稳定较高的产品质量,获取客户的较高认可。


在代言人的选择上,竹叶青也是另辟蹊径。


没有签约曝光量更大的娱乐明星,而是选择长期跟国家围棋队合作。华人三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聂卫平和古力都是竹叶青茶的代言人,茶弈相通,利用关键领袖打造口碑,让品牌能够拥有消费者的信任感。


 

2. 消费者分层,针对性品牌传播策略


消费者是有层隔的,这一点在茶叶市场尤为显著。


大众喝茶牛饮解渴,爱好者喝茶品味,资深人士喝茶怡情,因此竹叶青在产品层面推出了品味、静心、论道三种不同档次的茶叶,在营销层面也做出了不同的策略。


面向普罗大众,选择高曝光的方式,推出“庆祝高端销量10年领先,竹叶青邀您喝国礼茶”的活动。活动期间在全国所有竹叶青门店,顾客只要上门均可品尝竹叶青最高产品等级的“论道”产品一杯,增强品牌知名度;


面向有一些认知基础的爱好者,更强调文化输出,在成都宽窄巷子的竹叶青论道馆举办名人文化论坛,在互动中获取更多消费者信任;


面向更为核心的高净值人群,则采取更进一步的深度交流。和玛莎拉蒂携手,推出竹叶青高山绿茶评鉴会玛莎拉蒂专场活动,争取在更多交互点上和潜在客户群体产生关联,激发更深的身份认同。



层层深入,各个击破,不断加深自己的品牌认知,竹叶青在打造品牌知名度上做足了功夫。

 

3. 定位品牌高度,夯实高端绿茶领导者地位


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高端绿茶的领军者。


为什么一定要走高端路线?


用吴晓波的话说,“中国已经真正进入到一个新国货时代,速度本土文化不断苏醒,未来真正有市值有空间的,是来自于中国两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中国绿茶走上高端之路,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消费升级,消费者需求高端品质的当下,卖茶叶已不仅是卖茶叶,而是在售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愿意为了生活的美好去为这样的商品买单。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2004年成为中国国家围棋队指定用茶;2006至2008年间,作为国礼,先后赠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两任俄罗斯总统;2018年,CCTV授予其“国茶经典”的称呼。而现在,正如商业巨子江南春在会上所说,“如果说,茶是中国名片,竹叶青就是中国的国礼之选。”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能够将品类做成品牌的茶企,竹叶青不仅连续十年高端销量领先,现在更加作为领导者输出高端绿茶三大标准,成为了拥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而他的下一步目标也非常清晰——上升到精神层面,将自己和国家意志结合,成为比肩茅台、中华的国家名片。


在2018年的发布会上,竹叶青不仅邀请了多位茶叶领域的专家学者,还同时邀请了吴晓波、蔡澜、江南春,以及天猫食品总经理月铭。


一方面,有专家权威背书,证言其五大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联手天猫布局新零售。利用大数据优势快速使品牌下沉,实现通路快速补充覆盖和精准营销;利用智慧门店的建设,实现消费者在门店3公里以内的精准快速地配送订单,从加入购物车的瞬间商家就可以开始调配货源,多元触达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同时,还携手文化、财经名人,从情感和宏观经济的角度实现品牌拔高。布局之广,竹叶青问鼎国际茶叶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


而最为重要的是,会上发布了竹叶青的五大领先成功,以及高端绿茶"三大标准"——高山、明前、茶芽。


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的定立明确了游戏规则,也为五大领先竖起了行业度量衡。



04

结局

 剑指百亿,代表中国茶走向世界 


结局不是结束,而是对上一阶段局势的总结,寻找新的落点。


从创办到商标之争,到口碑营造,再到逐步高端,竹叶青前2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品牌从无到有再到“成年”的过程。而竹叶青的新目标,则是顺应消费升级,输出中国奢侈品。


在2006年,当竹叶青在以“论道”拿到了中国茶行业唯一一张摩纳哥国际顶级奢侈品展入场券后,唐先洪就有了要做奢侈品名茶的念头,要代表中国奢侈品走向世界。



而随着消费升级来临和销售渠道改进,茶叶行业此前的消费区域化壁垒有望被打破,这些深植产业链整合和不断完善以确保产品品质标准化的品牌茶企,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而将竹叶青打造出奢侈品的构想,也逐渐有了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讲竹叶青的故事?


因为越接触到商业,就越觉得,想要把一个品牌立起来实属不易。


众所周知,2018年的冬天是前所未有的难熬,不论是之前最被资本界看好的ofo小黄车,还是猝然离职的锤子老罗,一个品牌的兴起看上去风风火火,但是想要在风口中站稳,并不容易。


“用心做好一件事,将它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才能将制好茶变成心里的一种道。”


做茶如此,营销如此,做企业亦是如此。

(来源:营销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安吉白茶)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历史渊源

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

1930年,在安吉县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刘益民、程雅谷等在4月4日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工艺特征

安吉白茶是一种特异的茶种,它是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属绿茶类。安吉白茶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其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十足,香气高而持久。

工艺流程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特别要求,其中鲜叶只能用春茶前期二十来天的鲜叶,采摘一芽带一片或二片真叶,不带奶叶、鱼叶。由于叶片极薄,茎梗粗,杀青理条对温度有苛刻要求,否则非焦叶即红梗。做到叶不焦,梗不红,而又要保持叶张完整,除要求有正确的温度外,还要保持苛刻的湿度,需要较高的手感和手法。

安吉白茶因枝头刚长出的嫩叶缺少叶绿素,色白如玉,被安上“白茶”的名,但在制作工艺上却是实实在在的绿茶,杀青必不可少。安吉白茶的主要制作工艺分为如下几点:

(1)采摘

安吉白茶应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勤采、净采。明前茶要求一芽一叶。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摊放

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避免阳光。摊放目的,一是提高安吉白茶品质。二是便于炒制,摊放时间手抓柔软为宜。

(3)杀青

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通过高温250—300℃左右,破坏酶的活性。防止红梗、黑梗。茶叶下锅后听到炒芝麻似的爆声即为杀青适温。投叶量:七槽每锅1.6斤,时间2分钟。

(4)理条

杀青后,逐步提高转速,锅内温度降低,时间3分钟。

(5)烘干

初烘:烘干机温度100℃左右,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

(6)保存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6%以内,放入冰库,温度0—5℃。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

传承保护

安吉白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一棵茶树变成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吉白茶不仅美了生态,更让农民增收致富,让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安吉白茶作为一个成功的茶产业,是安吉白茶“文化底蕴、品种特征、产业类型”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发展史,也是安吉县长期以来以品牌塑造作为切入点的一个品牌由弱到强的产业发展史。

2011年,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2022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一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来源:极白茶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