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藏茶

找到约1,700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西藏茶产业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近年来,西藏茶产业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林芝市,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叶子”,株株茶树撑起了广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脱贫攻坚的一方天地。5月29日,记者从西藏茶文化协会了解到,目前林芝市察隅县和波密县已完成2万多亩茶叶种植,预计到年底前将完成5万亩茶叶种植,2023年将实现10万亩的种植规模。茶产业在吸引游客前去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

  为了整合西藏的茶叶企业,打造西藏茶叶品牌,帮助西藏茶产业走出西藏,2016年,自治区农牧厅成立了西藏茶文化协会,协会的成立在宣传西藏茶产业的同时,在助推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藏高度重视发展茶产业,坚持茶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把茶产业作为促进林芝市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自2018年以来,林芝市始终把茶叶种植作为茶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次聘请茶叶技术顾问实地指导。动员当地农牧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帮助群众实现增收的同时,在加工及销售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西藏茶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姚永奇介绍,茶叶种植对土壤、海拔、湿润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林芝市波密县和察隅县气候湿润,雨水充沛,享有“雪域江南”的美誉,且土壤酸碱值及所含矿物质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姚永奇说,目前,林芝茶叶种植基地平均海拔大多在2200米以内,近两年,农牧科研部门正在着手攻克此难关,如果2200米的海拔高度试种成功,将会大大增加茶树可种植面积。接下来还会进行海拔2900米及以上海拔高度的种植尝试。

  3月中旬以来,察隅县和波密县的万亩茶园种植地里,就有农牧民开始采春茶。姚永奇介绍,茶叶种植后,一般四至五年才能长成茶树,农牧民每年通过采摘茶叶,增加收入。目前,西藏特有的茶叶有藏地春茶、红茶、黑茶、雪域秘茶等10多个系列27个品种。

  此外,记者了解到,茶产业在吸引游客前去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林芝易贡茶场将旅游休闲区与户外观光旅游相结合,形成集镇,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姚永奇说,下一步,协会内其余的30多家会员团体也将陆续打造以茶为文化主体的休闲旅游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姚永奇向记者介绍道,茶产业涉及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围栏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能带动约2.5万名农牧民就业,平均每人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另外,企业在租借土地种植茶叶的同时,也会支付土地流转费。每年我们还会指导农牧民种植、采摘、销售茶叶,使农牧民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西藏茶文化协会还在自治区文物局旁打造了一个三层楼的西藏藏茶展示展销中心,预计6月30日竣工,7月1日投入使用。

  (责编:廉梦歌、柴济东)

  原标题:林芝市大力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西藏茶从何而来?寻找西藏茶的起源

  在西藏,人人爱茶。酥油茶、甜茶、清茶……茶,无时无刻不浸润着老百姓的生活。可是,西藏原本是不产茶的。二者之间的故事究竟从何开始呢?那就要从西藏茶从何而来说起。

  人们总是喜欢从民间故事中寻找历史的“真相”。关于西藏茶文化起源最有名的传说是“神鸟衔茶救国王”。该故事中,茶最早是作为药出现的。

  但传说归根结底不是真相。为此,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来拨开云雾,寻找答案。

  赵国栋是西藏民族大学的一名教师,因为对茶的喜爱,2009年走上了研究西藏茶文化的道路。最早他从社会学角度入手研究。为了挖掘相关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刚开始起步很难,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很少。”赵国栋说,“而且发现很多科普性的资料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我萌生研究西藏茶文化念头的原因之一。”

  十几年来,他相继出版了《茶叶与西藏》《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西藏茶文化》等8部专著。在《西藏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阶段》中,他这样写道:现代考古已经证明,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当时正值西藏的古象雄王国时期,内地的茶叶已经传播到了现在的阿里地区。但西藏流行喝茶并不是从那时开始的。茶叶实体的传入比喝茶行为的流行要早。

  西藏茶风盛行,但却一直没有人在这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赵国栋也是看到了这点,才更加坚定寻找西藏茶文化答案的决心。

  最初,茶是以药用形式存在的。后来慢慢出现在食物中。最后才是大范围饮茶的出现。“茶叶最早传入西藏的时候,是作为汉地的一种珍贵稀有物品,统治者和大贵族把茶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小心翼翼地保存。”赵国栋介绍,“《唐国史补》中记载,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已经有了唐朝许多产茶地的茶叶,所以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已经不是茶叶传入的问题了,而是揭示了当时吐蕃赞普已经有了多种茶叶的现象。但同时,赞普依然对烹茶之事感到陌生。也就是说,在赤松德赞赞普之前,茶叶作为饮料在吐蕃并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众所周知,唐朝时流行‘煎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煎茶法为西藏酥油茶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和启示。”自此,茶叶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起了饮料的角色,并开始被慢慢接受。

  茶马古道

  让西藏与茶结缘

  西藏原本不产茶,却因茶马古道,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输送茶叶,是西南边疆、西北边疆与内地马匹与茶叶互换(即茶马互市)的重要纽带。狭义而言,茶马古道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地区的复合性文化,其地域范围涉及西藏、四川、云南、青海、湖南、陕西等多地。茶马古道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以其为纽带形成了城(村)镇发展、贸易往来、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发展、民族交流与融合、音乐文化交流等。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马帮商人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烈日当头,昏昏欲睡,便找了一个地方稍事休息。当他吃下糌粑、牛肉干时,与他相对而坐的茶商递过水壶,那是一壶泡了一种特殊植物的水,解渴解乏还解腻。当他来到茶商的家乡时,才发现这里到处是那种散发着清香的植物。便将其带到家乡,一时间备受欢迎。甚至出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现象。

  以前西藏消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历史上,四川及周边地区是内地茶叶输入西藏的核心区域,这种供给状态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其中,以四川雅安最为著名。后来,人们所说的“藏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专指从雅安来的茶。“四川茶在进入西藏之前,它的运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雅安到康定和康定到西藏。”赵国栋介绍。当时茶叶背夫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西藏茶的起源,源于美好的民间故事,也源于科学的探索,更源于那一条真实存在的茶马古道……

  “茶债粮”

  只为那一口偏爱

  数年如一日研究中,让赵国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实用性是茶叶在西藏社会生活中不可取代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础。

  采访中,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在普兰采访的时候,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那里的人特别爱喝茶。但是很早以前生活水平都不高,有钱人家才会有茶。为了喝上茶,很多人会去别人家借茶,或者用粮食去换,所以就出现了‘茶债粮’的现象。但是,这样的代价很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债’得起,当地人便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用当地一种植物代替。”

  这种植物名为“邦加”,口感不如茶,但也有提神醒脑的效果。“邦加”一般生长在深山,寻找它并不容易。“前几年夏天去过一次,试图寻找当地人口中的‘邦加’,花了5个小时爬山,最终被一条奔腾的河挡住了去路,寻找未果。我想有机会再去找找看。”赵国栋说,“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只要能喝到这种植物泡的水,一切都值了。”

  但这一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仅每天都能喝到茶,而且有了产自本地的茶。

  易贡茶场,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新篇章……

  (责编: 常邦丽)

  来源: 西藏日报

西藏茶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

  

位于雅鲁藏布江拐弯处的西藏墨脱县果果塘茶场。(新华社记者觉果2020年8月31日摄)

西藏茶产业的形成

从唐代开始,在对边境区域的治理中重视“羁縻(jīmí)”之策的运用,即通过多种手段对边疆区域加强联系和控制,其中“以茶羁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且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张荫棠提出“茶宜自种也”的口号。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西藏曾经尝试种植茶树并生产茶叶成品,但最终仍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林芝地区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提出“茶宜自种也”口号之前,张荫棠做了较为充分的调查,发现从前西藏多次“派人到川采买茶子”,但是由于当时严格控制茶籽外流,“关卡亦盘诘綦严”,并且存在把炒熟的茶籽售给藏商的现象,所以植茶并未成功。

随后,张荫棠大力推进西藏自植茶树。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二十九日,张荫棠因藏商阿旺落布到打箭炉购买茶种以及觅雇工人之事,专门给四川总督致函,表明已有实际行动。但1908年,张荫棠离开西藏,晚清政府已岌岌可危,自植茶树之事也就被同时搁置。但按现在资料来看,当时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宣统三年(1911),有人在察隅河沿岸发现了一种“粗茶”。和先前张荫棠调查形成的当地无茶的结论相对照,这些“粗茶”可能与他推行西藏自种茶树有关。

西藏易贡茶场工人在采摘茶叶。(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进入20世纪30年代,西藏贵族擦绒?达桑占堆曾在山南的隆子县加隅地区的加却俄村(珞巴族人聚居村)尝试开园植茶,并雇佣英人作为技术指导。当时,开辟出了一定规模的茶园,并达到了产茶的能力,但由于当地群众的破坏而未能持续下去,最终未能实现西藏规模化地自产茶叶。西康建省时期也大力推进了在西藏种植茶树工程。1953年,从西康省引进的200公斤茶籽运抵昌都,并在波密、左贡、察雅、贡觉、类乌齐、八宿等六县境内种植。1956年,察隅县建成茶园,察隅县日卡通村和日马村试种茶树也得以较好地成活,同时察隅县也引进了苹果、李子等果树苗木。但此次引种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并未真正形成规模化茶叶种植与生产能力。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和后续部队的一批干部和战士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1963年和1967年陆续引进茶籽,分别在察隅的沙玛、波密的易贡、林芝的东久试种,获得成功。从1964年开始采摘制茶,试制了毛峰、眉茶、碧螺春等茶叶,经评审,品质较好,但由于缺乏管理和加工技术,没能得到发展。在下察隅沙玛、嘎雅、沙穷,上察隅知巴、宗巴、米古、必达、本堆等地也留下了不成规模的茶园。

茶场的采茶工人。(人民网次仁罗布摄)

至1982年,国家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扩大了林芝易贡农场中的茶叶种植面积,使产茶面积达到2108亩。茶业成为易贡农场的主打产品。易贡农场坚持多元种植、多种经营的方针,特色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察隅、波密两县从昌都地区划归林芝地区(即现在的林芝市)隶属,易贡茶场也随之由林芝地区统辖管理。随后,墨脱县、察隅县也逐渐推进了茶园开辟和茶产业发展。

现代茶产业建设

涉茶政策与科技项目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确定了全国支援西藏的62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林芝地区有9个,共涉及投资12880万元。这9个项目分别为:米林县南伊电站建设项目、林芝宾馆建设项目,东久林场建设项目,八一电厂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朗县中学建设项目,易贡茶场建设项目,林芝县粮油加工厂建设项目,米林县、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项目,边境县、贫困县建设项目。其中的易贡茶场建设项目由云南省援建,于1994年10月开工,总投资1100万元。

西藏易贡茶场。(新华社记者孙非2021年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经原林芝地委、行署和自治区经贸体改委批准,原来为林芝地区直属国有企业的易贡茶场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成立“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当时茶场总面积为44867亩,其中茶园面积为2108亩,林地面积10930亩,农耕地2958亩,牧草地22084亩,另外还有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和待利用土地。2015年,林芝推行“实验区专项”重点项目,在获批的6个专项中有茶叶专项项目:“林芝地区茶叶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种植技术研究”。6个项目打包项目经费共800万元。2017年,林芝市编制了《“十三五”林芝市茶产业专项规划》。2019年12月又编制了《2020—2030年林芝市茶产业总体规划》,进一步科学规划了“三县两场”和鲁朗管委会的茶产业发展。

西藏易贡茶场的工人在制作砖茶。(新华社记者孙非2021年4月1日摄)

依托项目形式,林芝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茶产业在其中既是受益者,也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可从两条线来看待林芝产业体系。一是“两节加一季”,即“桃花节”“雅江节”和“生态旅游季”;二是“一带四基地”,即:藏猪繁育养殖加工基地(以巴宜区、工布江达、米林、波密县为中心),药材种植基地(以巴宜区、米林、波密、工布江达、察隅县为中心),茶叶种植基地(以波密的易贡茶场和墨脱县为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以巴宜区为中心,各县城郊区域为补充)。这种产业体系展现了林芝生态优先、依靠科技的发展思路,最大化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成就

随着产业项目的推进,林芝市茶叶种植面积在2015年达到8113亩,其中易贡茶场面积为3820亩,墨脱县为4293亩。已经形成产茶能力的茶园全部集中于易贡茶场,面积共有2200亩。当年,林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1.2%。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87元和10703元。当年的文化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15家。茶产业的效益日趋明显,以墨脱县的背崩乡背崩村为例,2017年仅仅茶青的收益就接近60万元。2017年,墨脱县已经建成茶园90个。2015-2017年累计采摘茶青62.57万斤,为当地群众累计增收1842.66万元。

西藏易贡茶场加工车间的工人在进行茶叶摊青。(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做好品牌建设是一项重要策略。目前林芝市有生产加工的涉茶企业11家,有主要茶叶品牌4个:“雪域茶谷”、“墨脱茶”、“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包含10大系列29个产品。在产业和文化宣传上,采取“林芝茶叶”公共品牌大战略,整体提升林芝茶产业和产品形象,除了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茶博会外,还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七套、十一套播放“源自林芝、西藏好茶”的茶叶宣传广告。在经营模式上,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有效整合本土企业、招商引资引进的龙头企业以及个体农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产业发展的内力强劲。

各地茶产业发展概况

波密茶产业

波密县位于林芝市东部,处于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的交界处。东邻昌都市八宿县,北靠昌都市洛隆县、边坝县,西接那曲地区嘉黎县、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南连林芝市的察隅县、墨脱县、巴宜区。

2016年,波密县生产总值达到17.41亿元,同比增长13.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36元,同比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75元,同比增长12%。以“雪域圣茶公司有机茶叶基地”为平台,推进了易贡、古乡8000亩有机茶叶种植基地建设,实现了高原有机茶叶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2021年古乡索通村“茶叶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乔那自然村、加措卡自然村共23户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吸纳了238.5亩耕地进入村集体,扩大了茶叶种植。截至2021年2月,全县共建有9个茶叶种植基地,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0708亩,带动群众增收2192万元。共引进了4家企业,建成了3个茶叶加工点,另有1个茶叶博览馆。

西藏易贡茶场。(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易贡农场是西藏最大的茶场,也是最早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茶场。茶场产出了大量西藏名茶,主要茶叶产品有珠峰名茶、易贡云雾茶、珠峰圣茶(共5个品种)以及珠峰圣茶保健茶,包括珠峰红量天圣茶、珠峰虫草圣茶、珠峰藏红花圣茶、珠峰人参果圣茶、珠峰雪莲花圣茶、珠峰虫草茶胶囊,等诸多细类。目前,易贡茶系列已经形成了高中低档次分明,绿茶、红茶、黑茶等茶类为主的产品系列。

西藏易贡茶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生产的特色茶砖。(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墨脱茶产业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全县下辖7乡1镇,46个行政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墨脱县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均气温达18.4℃,适宜茶树生长。高标准有机茶园主要分布在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和达木珞巴民族乡一带。

2013年,墨脱县把茶产业确立为县里的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建成高标准有机茶园4293亩,拥有茶树品种10个,有5个品种得以大规模推广种植。在《墨脱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指引下,2015年在墨脱镇墨脱村邦塘建设集生产、加工、研发、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厂房。制定了《墨脱县茶叶基地后期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加大对茶园的建设与管理,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茶园管理。

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的茶园。(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17年3月31日摄)

墨脱茶树终年得到雪山融水与天然泉水灌溉,叶质柔软翠绿,叶肉饱满、香气持久,茶叶内富含茶氨酸、茶多酚等多种营养物质。2020年,墨脱全县产值达到7亿元左右,增长幅度在10%以上,茶产业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墨脱已经建成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56个,总面积达到16926.36亩,仅2019年新建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23个,面积达到8000亩,实现了“一人一亩茶”目标;主要茶树品种有6个品种。2019年,墨脱采摘茶青25万斤,给群众带来了606万元的直接增收。

察隅茶产业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部,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全县总面积为3165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00米,下辖3乡3镇、96个行政村和1个吉公居委会,共有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十个民族和僜人。察隅气候四季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优越的农牧业发展条件。

西藏的茶场种植的茶叶。(人民网次仁罗布摄)

2017年,察隅县依托察隅县桑昂曲宗生态有限公司、昌林养殖有限公司、阿曼陀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新增茶树种植面积2387亩,并增加多元经营。2020年又投资1432.69万元,推进了下察隅镇巴安通村、扎巴村茶叶种植项目,在两村开辟茶园面积1208.03亩(两村分别为1069.63亩和138.4亩),并建设围栏、大门等附属设施。

整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包含茶产业在内的察隅县特色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扩大茶叶种植3000亩,实现了有机茶叶种植2万亩,完成了上、下察隅茶叶粗加工点项目建设,并启动了下察隅镇茶叶精加工厂建设。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8亿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也由6.5亿元增加到11.04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4.12%。

在位于西藏拉萨的一家茶叶公司的门店内摆放着造型独特的茶叶制品。(新华社记者张京品2021年4月23日摄)

推进西藏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西藏茶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规模仍较小,产值低,科技含量低,文化附加值未充分显现,如何做好“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这篇大文章,还需要科学谋划。

笔者曾提出西藏茶产业发展的三个类型,它们是西藏不同区域内推进“三茶”统筹的重要路径。一是在拉萨等主要城市实行“原地浓缩型策略”,把当地茶文化的特色通过小型、精致的形式体现出来,譬如茶馆文化以及酥油茶文化。拉萨市目前建成的“藏茶文化体验中心”是很好的例证。二是“整合提升型策略”,主要针对林芝易贡茶场,要改变粗放式经营状态,提升茶场经营质量,运用现代科技,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产茶-游茶-品茶-康养”一体的产业新业态。三是在墨脱、察隅地区实行“建设利用型策略”,在全面规划前提下,把茶园建设与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相结合,在开辟新茶园的同时进行统筹设计。

第一,进一步打造高原生态有机茶园,以科技为基础用好生态优势。茶园是茶产业的基础,对林芝地区来说这更为重要。要进一步科学规划茶园建设,在有效防范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同时,既要在宜茶之地充分开辟茶园,又要保护好林地草场。要明确好茶是建立于好茶园基础上的,养护好高山有机茶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林芝具有茶树种植的天然生态优势,一定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利用好茶叶科技成果,坚持在茶园开垦利用中做好水土涵养,充足基肥,尽量使用有机肥料。要选择合适的茶树优良品种,科学布局茶树品种比例,形成合理的茶树品系结构。

第二,把茶史、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茶产业、茶产品。要整理好、利用好西藏丰富的茶文化,把文化融于产业发展中,促进高文化附加值的茶产品创新。譬如结合当地文化促进林芝茶食产品的创新。要坚持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西藏自有的制茶艺术,发挥好茶马古道文化中留存下来的制茶技艺,把茶资源、茶生活、茶传播、茶艺术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同时要发挥好现代科技的作用,用科技促创新,用科技增产量,用科技提质量。把文化与科技统筹于产业发展之中,统筹于乡村振兴之中。

第三,构建区内区外、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借助浙江、福建、云南等茶产业强省创造的良好市场环境打造产业的畅通循环渠道。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更是茶叶出口大国,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探索适合西藏茶产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强化与广东、浙江、四川、云南、福建等产茶大省的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科技促产业循环。要坚持茶产业的“美生态、育文化、强科技、福民生”基本发展定位,盘活乡村生产要素,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动、社会参与、茶农支撑的基本发展思路,运用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在营销中把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让茶产品走出去、走得好、走得远。

第四,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形成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至2000年底,广东、福建两省援藏项目达292个,资金投入达96670万元。这成为林芝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样,两省的援助对茶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从林芝规模茶园的开辟和发展可见一斑。同时,两省推进的人才援助更显重要,1998-2000年,广东省为援助林芝科技人才培训投入了1100万元的经费。西藏现代茶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对口支援,这从墨脱茶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中可以清晰体现出来(广东省援助)。通过援藏优势,要持续推进现代茶产业的人才建设,把好产品质量关、打造西藏茶叶的明星品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构建现代科技物流体系,全力推进西藏茶产业形成产业巨轮行稳航远。

作者:赵国栋,博士、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研究方向为西藏生态与文化,西藏茶文化。

本文选自《茶博览》杂志2022年05期,P52-P59。

图源:新华社、人民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5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