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品饮泡茶法

找到约1,13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审评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的目的与方法之比较

一般我们常见的茶叶的泡法可分两大类,即审评泡茶法和品饮泡茶法。

在一些评茶比赛的现场或是茶叶审评室,评茶人员们会通过“审评泡茶法”从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对茶叶进行综合鉴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找出茶叶的不足之处;“品饮泡茶法”则是茶友们为了更好的享受一杯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一款茶品的优点,品享到一杯好茶。两者目的不同,泡茶方法也有一定差异。


一、“审评泡茶法”的目的与方法

“审评泡茶法”的目的是用以了解茶的品质特征,其要求较系统,包括评茶人员的专业能力、审评的环境、茶样的摄取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审评过程的具体方法为:

1.称茶样:用电子秤或者天平准确地称取3g重量的茶叶,放到评茶杯中。红、绿、黄、白茶茶水比例为1:50,一般称取茶样3g,用水150ml。青茶茶水比例为1:22,一般采用110ml的茶瓯,称取茶样5g。


审评用具:计时器、审评杯、审评碗、样茶秤(如图从左向右)


2.注水:将开水(100℃)从高处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这样可以使沸水中带入大量氧气,得到更理想的冲泡效果。


3.冲泡:盖上杯盖,浸泡5分钟。要用计时器准确计量浸泡时间,这个时候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开来。青茶第一泡为2分钟,第二泡为3分钟。


4.出汤:将评茶杯连着盖子按紧,将浸泡好的茶汤从审评杯中倒出。必须把评茶杯中的最后一滴茶也倒到茶碗里,最后一滴茶汤的浓度高,对汤色、滋味能起到一定影响。最好能找到类似品质的茶叶作比对,这会让你更容易判断茶样的品质。


5.看汤色:首先看茶汤,因为随着温度的下降,茶汤的色泽容易发生变化。汤色主要是看茶汤的明暗。


6.嗅香气:闻香气分为热嗅、温嗅和冷嗅。热嗅主要是闻茶叶中是否有异味,温嗅主要是闻茶叶香气特征,冷嗅是闻香气是否持久。

7.尝滋味:用汤勺舀起茶汤,连着空气一起含进口中,让茶汤布满舌面,仔细体会舌面的感受。


8.评叶底:最后看叶底。叶底除了可以看茶叶采摘的匀整度和老嫩度外,有时从叶面上也可以发现加工中的不足。

这样的泡茶方法,我们称之为“审评泡茶法”,通过赏外形、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来了解茶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在高温和长时间浸泡的情况下,茶叶的缺点更易显现。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都要通过“审评泡茶法”来决定。


二、“品饮泡茶法”的目的与方法


“品饮泡茶法”的目的是为了将茶表现得更好,泡出更好喝的茶供人享用。在品饮冲泡时,我们要尊重茶的个性,要以它的现状作为欣赏、接纳与享用的对象。


通常情况下,一般绿茶、红茶、普洱等在1:50左右,即3g茶可用150ml水来冲泡;乌龙茶茶水比在1:30左右。具体投茶原则上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说法,细嫩的茶茶汁析出少,可适量多放些,粗老的茶可适量少放。


一般高级细嫩茶如名优绿茶、细嫩祁红等,水温最好在80-95℃;其他茶类如普洱茶、乌龙茶等,可用100℃水冲泡。

由于制茶方法、制茶原料等不同,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冲泡方法,只有充分了解了茶的品质特征,深入理解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及浸泡时间等对茶汤的影响,用适合它的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及浸泡时间来冲泡它,才能泡出好喝的茶。


我们用一张表格来总结审评泡茶法与品饮泡茶法的不同:

茶有各种不同的风味与特性,“审评泡茶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了解了茶的品质特征及优缺点,我们就更容易把茶泡得好喝,在“制茶”时,更容易把茶做好。而“品饮泡茶法”,是为了更好的欣赏茶,享用茶,把茶的色、香、味发挥的更好,更加协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茶友们有兴趣,也不妨自备一套专业的审评杯和审评碗,在品饮某款茶前,可以先用审评泡茶法来了解这款茶的特性。如得到这款茶特点是偏淡,那么在品饮冲泡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茶水比例或是延长冲泡时间来协调。

如果这款茶偏苦,在冲泡时就降低一点水温。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不了解茶,不小心把茶泡坏了,而错估了这款茶的本质。掌握好审评泡茶法,会让我们在品饮过程中更清楚、更客观、享受更多。当然,专业审评和品质鉴定方面的事情,更多的是由生产企业做在前面,在产品包装上注明通常的冲泡建议即可。


1备,2选,3泡,万能的“三步走”泡茶法!

泡茶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先把技术学好了,才有资格谈艺术,泡茶要熟稔于心,才能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飞跃。
刚开始接触茶的朋友,对泡茶毫无概念,面对茶无从下手;而一些泡茶有一定时间的老手,往往只会按自己的习惯来泡茶,每当有人请教时,却说不清。
今天小编便给大家分享一个万能的“三步走”泡茶法,按这个思路和步骤来泡茶,一定不会错!


一、备水
1.水质对茶汤有很大的影响
山泉水、过滤水、纯净水,都是比较适合用来泡茶的。而自来水因为水质偏硬,且可能会因为含有漂白剂之类的,泡茶容易产生异味,泡出来的茶口感差一些。
2.煮水要求把水完全煮沸
煮水工具有饮水机、电热水壶、陶壶、玻璃壶、铁壶、银壶等等。为了保证饮用的安全性,煮水的最低要求就是煮沸,不需要沸水冲泡的茶也要先把水煮沸再凉下来。注意有的饮水机大概烧到90℃就会跳到保温,并没有完全烧开。
3.每种茶类的水温不同
以普洱茶为例,水温需要100℃
二、选器
要想泡好茶,首先要选对茶具。茶具有材质上的不同,一般分为瓷、陶、紫砂、玻璃;茶具还有形态上的不同,分为小壶、大壶、盖碗、杯。
普洱茶为例:用盖碗、紫砂壶最佳
普洱茶用瓷质盖碗冲泡,可以真实呈现其细腻的香气和滋味。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茶,用紫砂壶能够吸收一些仓储产生的不愉悦的气味,茶汤喝起来更加顺滑和温润;而普洱茶小编一直喝的是压箱底品牌,很适合大众的口味,个人也非常喜欢压箱底普洱茶的口感,据了解,压箱底普洱茶主要是做中高端的茶品,尤其是普洱熟茶,不仅口感醇厚,还有保健价值对我们健康很有好处,这是茶友们了然于胸的事实。


三、冲泡
备茶
从茶罐里取出适量的茶,置于茶荷内观赏一下色泽、形态,干闻香气,对茶有个大致的了解。
温器
温杯洁具的顺序是,先把沸水冲入壶或者盖碗,接着倒入公道杯,然后倒入茶杯里,这样有助于茶具达到合适的温度,泡茶味道会更好。温热过的茶壶,可置入干茶,趁热闻香。
润茶
醒茶的目的主要是让茶叶温润、开展,缓缓苏醒,有利于正式冲泡时达到最佳的品饮效果。用80℃的水润茶,当茶舒展到一半的程度即可出汤弃掉。润茶最好不用沸水,否则浸出太多茶味导致第二泡茶变淡。
冲泡
不需要沸水冲泡的茶,可以先把水倒入公道杯,水温降下来了再冲泡。至于冲泡的时间,要在实际泡茶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和调整,基本的原则是前三泡时间比较短,接下去依次递增。
总结:按“ 备水-选器-冲泡 ”这三步走,是不是把泡茶的基本思路理清楚了呢?接下去只要勤于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泡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同样的茶,不同的人能冲泡出不同的味道,这也是茶的有趣之处。

茶的饮法演变

唐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纵观几千年的饮茶史,总体发展过程是由混饮走向清饮、由实用走向实用与艺术并行。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自古至今,茶饮的存在可谓丰富多彩,其核心包括两方面,即茶的饮食方法和冲泡方法。

茶的饮食方法

茶的饮食方法大致有三类。

食用法。较早的以茶当菜,如战国时期晏婴的“茗菜”,在如今云南等少数民族如哈尼族、基诺族等的“凉拌茶”“盐腌茶”,浙江的“青豆茶”等吃法中,仍可见其遗俗。另外,与谷物类粮食一起煮或冲,称之为羹煮法的,如魏晋、唐代的“茶粥”及元代的“玉磨茶”等。这种“半流质”的形态,以“饮而食”为主流的方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代,以健康理念为先导,茶的食用形式的内容又有不少新的开拓,如“抹茶蛋糕”“茶香月饼”“茶叶口香糖”“茶酒”等。

混饮法。即加入茶以外的植物一起饮用的方式。如三国“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张揖《广雅》),唐代尚存的陆羽所谓“痷茶”及加有其他调味料的混饮。当代,如桂花龙井、玫瑰红茶、陈皮普洱等,均属此类。混饮法往往带有“药用”的痕迹。

清饮法。即不加其他物质,单纯品饮茶汤。这是自唐代以来直到当代最主流的一种方式。虽然清饮只用茶叶,但其具体品饮方式却是非常丰富多彩,如唐代的煮茶法,宋元的点茶法,明清到当代的泡茶法。三者又衍生出各自的风格与品味方式,富有生动的娱乐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茶的冲泡方法

从茶的冲泡方法来看,主要有煎煮法、冲点法和撮泡法三大类主流方式,但三大类主流方式并不因朝代不同而有截然分割,而是并行不悖,只不过因茶品、社会阶层、使用目的以及地域、民族的饮用习惯不同而呈现出主次关系、抑扬关系和消长关系。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煎煮法。煎煮法可能与茶的药用和混饮法有关,应是比较古老的一种饮茶方式。到了唐代,煎煮法大多用于清饮,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程式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典型茶道。如唐代陆羽《茶经》所述,有炙茶、碾茶、过筛、煮水、投茶、育华、分酌等程序。陆羽全面总结和改进了以往的饮茶方式,把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如怎样调味、如何测温等作了相应规定。更重要的是,《茶经》把煎煮茶汤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对与此相关的水源、燃料、器物,以及对茶汤的质量把控方式都作了明确规定。自陆羽著述了《茶经》以后,“茶道大行”,人们不仅知道了怎么生产茶,也知道了如何煎煮、品饮和欣赏到一碗高质量的茶。如此,大大促进了饮茶者的骤增,使茶成为“比屋之饮”,在促进了茶艺的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又反推了茶叶生产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冲点法。冲点法主要用于清饮。冲点法可视为“煎煮法”的简化版,主要过程与煮茶法相类似,区别是不用茶釜先烧水再下“茶末”煮,而是直接在碗里用沸水冲“茶粉”而饮食之。冲点法虽起于晚唐,但以宋代最典型,简称“点茶”,如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的记叙。宋代的点茶、斗茶与分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点茶茶汤表面形成丰富的泡沫,要求洁白而持久,因此具有一定的品鉴价值。斗茶是一种以点茶方法进行的技能竞赛活动,既有一定的功利性,同时也是一种清雅的时尚。由实用到艺术的性质转换,以高超的调膏、注汤、茶筅击拂技艺,使茶汤幻化出绘画或书法等物象或意象。这种活动在宋代被称为冲点法 “茶百戏”“汤戏”“分茶”。宋代的点茶法是日本茶道的源头。

撮泡法。又称为“瀹(yuè)泡法”。明代茶叶制造上不再先将茶捣碎压饼,而以散茶原叶为主,品饮上推崇茶的天然之味。因此,在品饮方式上有较大改变,突出表现在饮茶改“点茶法”为“撮泡法”。撮、泡二字,高度概括了这种泡茶程序的简便性。其快捷的手法,带来了茶的真香、真味、真色的自然呈现,因而很快受到品茶者的欢迎,直到今日,撮泡法仍然是主流。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学会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0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