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味不同物质一览表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肖坤冰:“山场”与“岩韵”:武夷茶的风土条件与市场价值建构(三)

虽然武夷山当地的自然环境、制茶师傅的手工技艺都将影响到岩茶香味的最终呈现,然而最近几年以来,“山场”与“岩韵”却成为岩茶品评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当地人认为:“岩茶要是脱了韵,那真的是白讲。”然而何谓“岩韵”则是见仁见智并无科学定义。一篇介绍岩茶知识的文章如此解释道:“什么是韵呀,简单来说,就是山有山的味道,海有海的味道,你只要一闻到,或者一尝到它的味道就大概知道它是哪里产的,这就是韵。基本上高手搭一口就知道是哪个地方产的。凡是入口是散的,不整的绝对是半岩茶。香在舌前部而不能入喉的也绝不会是正岩的。”几句话清晰地表明了“岩韵”(味道)与“山场”(地理空间)之间存在紧密的对应关系,可将其理解为武夷茶生长过程中的terroir影响。

评价岩茶质量的关键在于“岩韵”,而“岩韵”是否纯正又取决于茶树生长的地理位置——terroir,即山场是否属于正岩产区。当地人认为,产于正岩的茶,岩韵正,回甘明显;反之,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则被认为是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茶叶的售价也就越低。因而,以“岩韵”为市场评判标准,在闽北茶产区事实上存在一个“正岩/外山”的空间等级区分。进一步细分,还可划分为大岩茶、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的等级结构。总而言之,“正”——代表着正宗、高质量、味道纯正、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根据当地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对茶叶进行的等级分类。茶有“岩”、“洲”、“外山”之分。“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及“半岩茶”。据陆羽“茶经”载:“种茶的土壤,以杂有烂石为最好,其次为沙质的土壤,黄土最差。”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中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清代文人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也有类似的岩茶、洲茶的划分,并指出“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

此外,根据各种历史文献与文人笔记中对武夷茶的描述,当地政府整理出了〈古茶园分布一览表〉,而表中的古茶园刚好对应了景区内的正岩产区。可见,正岩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历史文献记载的影响。

表1:古茶园分布一览表

1998年整理

资料来源: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提供

根据上述各种材料的整理以及今天市场上流行的“山场”划分,大致可以勾画出下图所示的“岩茶等级结构与山场对应关系”。

“图1:岩茶等级结构与山场对应关系”

茶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表面上出售的是有形的“茶”,但实际上人们真正消费的却是无形的“香味”,“茶叶”只是“香味”的载体而已。在汉语语境中,人们常常习惯将“香”和“味”混为一谈,统称为“香味”,但实际上“香味”一词本身已经是一种多重感官的建构,它既包括嗅觉的“香气”,也包括味觉的“滋味”。官方标准的岩茶评审包括对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的评定,这五项因子涵括了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四种感官,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然而,在非正式的品茶场合,茶人们最爱讨论主要是“香气”与“滋味”。但“香气”绝非独立于其他感官经验的单纯嗅觉,“滋味”也绝非仅仅是味蕾接触到茶汤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品茶人的经验世界中,人们需要充分调动眼、耳、口、鼻、舌等各种身体器官去综合性地体验“茶”这一物质,这种综合感官甚至包括触觉——叶底的“鲜活”程度需要手指的感受、干茶的含水量需要手掌掂量。虽然人们在评论茶香时,都是在某一具体时间和地点下的个体感觉(sensation),但这种瞬时性的感觉却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文化与历史过程加诸(impose)于个人身体的影响。正如Durkheim所言,个体的、私人的“感觉”必须经由一套共享的观念项目“conceptualcategories”的过滤之后,才能转化为可以交流与理解的集体表征。

从当地的历史过程来看,武夷茶的名动天下与儒家文人的文辞赞美不无关系。以下三段对“茶香”的描写分别摘自董天工《武夷山志》,梁章鉅《归田琐记》与及郭柏苍《闽产异录》:

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立夏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种处宜日、宜凤而畏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各岩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等处。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崇境东南山谷、平原无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若夫宋树,尤为稀有。又有名三味茶,别是一种,能解酲、消胀,岩山、外山各皆有之,然亦不多也。

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竞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竟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种而已。山中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号称名种者,实仅得小种也。又等而上之曰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约茶树与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与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类推。此亦必须山中之水,方能发其精英,阅时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装有各种大瓶中间,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其用小瓶装赠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

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岩产者,性独温。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为次品。九十九岩,皆特拔挺起。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洁,又胜他山;草且芳烈,何况茗柯。其茶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受东南晨日之光也。“岩茶”、“洲茶”之外,为“外山”,清浊不同矣。九十九岩茶,可三瀹;“外山”两瀹即淡。武夷各岩著名者:“白云”、“仙游”、“折笋”、“金谷洞”、“玉华”、“东华”;余则“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

“莲子”、“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及“洲茶”,采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味则浅薄。又有“三味茶”,别是一种,能解酲消胀。

凡树茶,宜日、宜风,而厌多风。日多则茶不嫩。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

武夷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香浓、味厚。立夏后为“二春”,无香、味薄;夏至后为“三春”,颇香而味薄;至秋则采为“秋露。”

梁章鉅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的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并强调“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梁是举人,爱做笔记小说,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抚,所以他的这段评价影响极大。今人概括武夷岩茶的特征为“活、甘、清、香”四个字,并以此作为“岩韵”的标准,其最初就是源自《归田琐记》。从三篇文章出现的时间来看,董天工的《武夷山志》应该是成书最早,其次依次为粱章鉅的《归田琐记》及郭柏苍的《闽产录异》。从内容来看,三篇文章都依照茶香、茶味的淡薄将茶叶分为了几等,如花香、小种,岩茶/洲茶、内山/外山、山南/山北,以及采摘时间上的头春、二春、三春之分……尤其是董文与郭文,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在遣词造句上略有不同。芳烈、浅薄、浓、淡、厚这些评价茶香、茶味的字词在三篇诗文中都反复地出现,成书时间更晚的《闽产录异》无疑大大借鉴了《武夷山志》中董天工对茶叶的分类和口感的描述。而后世之人在评价武夷茶的香味时,又借助于这些传世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素”以阐释自己对武夷茶的理解。这种借助于共同词汇的理解与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们想要与他人分享的是个人的“感觉”,而这种“感同身受”却不可能由一个人直接传递给另一个人,而必须要通过交谈来分享这种经验,通过语言和词汇的表达再现。这些语言和词汇的意义是小区的说话者通过对言语的约定俗成而建构起来的。这些集体表征(representation)就像是连接各种个人意识的桥梁,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因此,当文人们创作诗词歌赋的时候只是抒发一种个体“感知”,是个人的感觉器官对各种数据无意义地、暂时性的接收。然而,当现在的武夷山人继续“引经据典”使用这些词汇评茶时,其前提条件是假设生活于此环境中的人群共同体都能够理解这些词汇,并由此引发对方的同情(sympathy),因此这些词汇此时已经转化为一种为集体持有的、持续的表征。

除了正岩与外山的区分之外,武夷茶的花名也多不胜数。据上个世纪40年代的调查资料,“三坑两涧”中的慧苑坑岩茶厂的茶树花名尽多达280种。仅仅一个岩的茶叶就有着如此名目繁多的花名,但这些花名是否真的具有各不相同的口感差异,就连调查者茶学专家林馥泉本人也表示了怀疑,他更倾向于将之理解为茶商们实施的一种营销策略。“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多巧立名目,是以每一岩厂均有名丛数十株至数百株,其茶名实不胜枚举。至于单丛奇种中,多于茶叶包装时,各包加以名称,俗称为花名,以眩惑顾客。”笔者更倾向于将武夷岩茶众多“花名”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以及社会上层对市场消费之需求。茶之所以由一种山茶科植物叶子成为“茶”(或说,茶之所以成为文化中的一项“物”、一种消费商品)并非浑然天成,而是文化的成员与物(茶树叶)长期密切互动的结果,使得茶叶从原料转而成为一个社会主要饮料与商品。

Bourdieu指出在文化实践领域,贯穿着将基本需求与原始冲动加以净化、优雅化与理想化的宗旨,以形式压倒功能,以凸显出其卓越的审美性特征。茶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雅茶”,也是“油盐柴米酱醋茶”用于解渴之“俗茶”。固然“品茗”是饮茶之道中的一种层次,然而“解渴”才是人们喝茶的最原始动机。达官贵人的“品茗”明显弱化了其解渴的基本需求,转而追求其艺术化的审美功能。茶汤被盛于精致的“若深杯”中,杯盏容量如“胡桃大小”,器物的形制决定了“品茶”方式只能是“小口啜饮”——标准品饮方式为用唇舌将茶汤吸啜入口中,待停留片刻再慢慢吸啜入喉,且“啧啧有声”。“小口啜饮”相应地也对茶客的身体作出了规训,其特殊的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杯的方式被称之为“三龙护鼎”。当品饮者正襟危坐,以指头小心翼翼捧着一盏茶汤慢慢啜饮入喉之时,这种身体实践无疑已经使“饮茶”仪式化了。而劳动阶层饮茶则主要是解渴,现在武夷山当地茶农家里仍然会使用一种很大的粗陶壶和粗瓷大碗——这也决定了其喝茶方式必定是大口吞饮。Bourdieu在分析鉴赏力与文化消费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指出,鉴赏力(taste)并非天然禀赋,而是社会等级区分的结果。上流社会通过将生活风格化(stylization),从而将“优雅”与“粗俗”区分开来,并建构出一套正统的(legitimate)鉴赏标准。茶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商品,不同的品饮方式既反应了人们不同的社会阶层,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区分。因此,品茶不仅仅是生物感官意义上的品味,同时也是一种体现的(embodied)社会区分。社会品味(socialtaste)的正统性一旦建立以后,又会影响到人们对味道的感知(senseoftaste)。因此,味觉感知与社会阶层区分始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建构过程。茶叶——这种在自然属性上并无贵贱分野的植物叶子——由于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饮茶实践,相应地也在人与周围环境、建构性的身体感官差异中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等,茶的雅俗之分实乃是社会阶层结构之物化表现。

从地理文化空间来看,武夷山为东南著名的风景胜地,同时也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自唐宋以来,就不断地有文人慕名到访,朱熹曾在此开设书院讲学,著书立说,奠定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发源地的地位,此后吸引了大批的文人羽流到山中游玩或暂居。由此,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和文人笔记。关于武夷茶的诗词文赋历朝历代都有,数量巨大,在本文中无法一一例举。这些诗词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武夷茶:一是“九曲溪”、“溪边”以及武夷山风景区内的三十六峰的某些峰名常在文人的书写文本中出现,从而为“正岩”山场的空间范围奠定了基本的雏形。其次是在这些诗文中,云、雨、雾、烟霞等自然景观,清寒、泠然、灵、腻、芳润等感官描写,形容器物之精的金、玉、圭璧等用词,以及形容嗅觉香气的梅、兰、馥、馨等字词都不断地反复闪现。这些诗文所运用的语言作为一种隐喻﹙metaphor﹚象征,既勾勒出了“名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美好,同时也是文人隐士们内心环境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化的环境(mindfulenvironment),“清、雅、高、洁”正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正如当地政府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时声称的那样,“武夷岩茶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茶名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武夷岩茶的原产地,自然性和人文属性决定的地理人文景观。”

回到前文中所提及的关于武夷岩茶众多“花名”的问题,如此煞费心思的“花名”显然更属于“雅茶”之范畴。“花名”的命名原则极其混乱,有的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如半天腰、不见天等;有的以茶树叶形命名,如金钱、金柳条等;还有的以制成品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百瑞香等,至于名字的来历则都有不凡的传话传说,比如众所周知的“大红袍”的传说。客观而言,在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中,不同茶株所产之茶的“香味”差异实在是微乎其微,然而一旦茶树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花名以后,其有别于其他茶的独特之“香”就被合理化了。因而,“花名”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品茶者理解(makesenseof)不同的“香”。这些香气既有真实的嗅觉感官,同时也得益于当地人的刻意命名、分类、描述所建构出来的“香”。

文章来源:《“山场”与“岩韵”——武夷茶的风土条件与市场价值建构》,《中国饮食文化》(THCICore,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第12辑,2016(4)。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原文标题为:肖坤冰:“山场”与“岩韵”:武夷茶的风土条件与市场价值建构(三) —— “山场”:闽北山区空间结构形成的历史过程

来源:坤冰观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山场”与“岩韵”:武夷茶的风土条件与市场价值建构(一)——引言与相关理论综述部分

肖坤冰:“山场”与“岩韵”:武夷茶的风土条件与市场价值建构(二)

收藏级精品白茶欲购从速,看看谁是妙贡堂今年最佳收藏潜力王?

  接近年中,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各大品牌及源头厂家发布的调价通知,近年来福鼎白茶受到市场热捧,2020年虽然因疫情的原因经济大环境有所波动,但作为大健康产业的白茶因为其独特的功效和品饮价值逆势上扬,成为茶叶市场中突围的“黑马”。

  而在白茶品类中,妙贡堂白茶凭借其前瞻性的市场决策,坚持将收藏级精品作为企业制茶标准,成为业内首家定位收藏级精品白茶的企业,并且通过其突出的品质优势,吸引了大批茶商茶客入手收藏。

  ▌妙贡堂白茶,坚持收藏级精品的定位,立足于磻溪、管阳及太姥山三大福鼎白茶高山优质产区,只选择8%最优质的春茶原料,传承与发扬福鼎白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并结合企业独有的“精致日晒”和“活性碳焙”技术潜心制茶,全线布局干仓存储环境,恒温恒湿专业化管理,所出茶品款款精品,兼具品饮价值、功效价值与长远的收藏增值空间。

2020年8月1日
妙贡堂白茶产品将全线调价

  鉴于目前妙贡堂产品稀缺性及价值转化特点,妙贡堂特根据每款产品不同特性也于2020年7月1日对外确定调价幅度,并于2020年8月1日起开始执行

妙贡堂2020年全线产品价格增长幅度一览表

  - 妙贡堂产品中涨幅最大 -
  五韵、王府山、旷世大野

  ▌妙贡堂产品涨幅最大:五韵、王府山、旷世大野

图:妙贡堂五韵系列三年价格趋势

  五韵系列确实是自品牌发布以来最受关注的产品,产品无论是从选料、工艺、口感、转化空间还是包装设计上都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这些产品的销售量本身也是不负众望。

  继而品牌陆续推出的荒野系列产品中的旷世大野、王府山等茶品依托于企业独家掌握的荒野古树白茶资源重磅出世,在市场中荒野白茶热度兴起的高峰之处凭借其优异的品质为广大茶商茶友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和绝佳的口感体验。

  ▌无数茶商茶友因五韵成为妙贡堂的忠实粉丝。

  好茶难得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但不管大家当初对它有多高的评价,如何称赞,如今都已经是一件难求,这也给不少错失良机和新关注品牌的茶友造成不少遗憾。但过去已是历史,在未来的投资上还需从中吸取教训,务必把握先机!

  继五韵系列之后几年品牌的成长过程中,妙贡堂又有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推出,而妙贡系列、臻藏系列,当属妙贡堂所有产品线中最具潜力的“新宠”,还有高山蜜露、旺世贡享等,更是因稳定的转化而一举成为冲出重围的“黑马”。

  - 妙贡堂产品中最具收藏潜力 -
  妙贡系列、臻藏系列

  ▌妙贡系列

  妙贡系列与五韵系列都拥有着妙贡堂品牌标杆系列的称号,在五韵之后,妙贡系列包装上延续五韵“祥、和、泰、安”的品牌文化风格,并以妙贡堂品牌“妙贡”二字命名,更是承载了企业“收藏级精品”定位的担当。

  产品原料无论是牡丹产品还是寿眉产品,都带有高山春茶原料的标签,工艺考究,口感上更是将妙贡堂“鲜、香、醇、润”的品牌风格逐步深化。

  如今妙贡系列产品线已由最初的妙贡本纪完善至壹号、贰号三款,款款当属精品,并独具品牌性价,是了解妙贡堂品牌精品的必藏之选,更具未来转化增值的无限潜力。存量实属不多,藏饮务需尽早!

妙贡壹号开汤测评
妙贡贰号开汤测评 

  ▌再开妙贡系列的时候着实会被其转化惊艳到,虽说三款茶都有着“鲜、香、醇、润”的品牌风格,但在转化上却有着各自特色的方向,而现在可以说真是到了三款茶绝佳的品饮期。

  贰号的牡丹韵越发明显,甚至可以与当初的本纪相互对比,而汤感也更加的柔滑稳定;壹号的香气更偏向蜜韵,花香扑鼻,浓郁程度在闻、品、感几个维度都表现突出,特别是杯底的留香,持久且舒适。

  ▌妙贡堂 · 妙贡系列 · 妙贡本纪

  ▌本纪是三款茶中原料等级最高的,2018年高等级的白牡丹嫩叶抱芽,形似花朵,形美而香丰,当初品鉴就已经鲜香夺人,再经过1年时间转化的沉郁牡丹香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此次针对妙贡系列的调价幅度也根据上市时间和转化空间的对比确定到19%和8%,这个系列的价值空间相信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已经心中有数,无需多言,未来价值几何,就让我们就静观其变,尽早入手,则多获收益。

  ▌臻藏系列:

  福鼎白茶在经过合适的仓储后可以转化出参香、药香等多个维度的滋味特点,这也让偏好收藏的茶客对年份这个数字十分着迷。近年来前往福鼎寻找优质老茶的茶商明显增多,但做旧作假实属泛滥,真正传统工艺存储良好的老白茶十分难得。

  ▌市场上老白茶鱼龙混杂,作假做旧不能轻易分辨,对消费者身体和经济损害极大。

  妙贡堂致力于收藏级精品白茶的供应,当然对年份臻藏系列投入更大的精力,对每个年份系列的茶品通过干仓存储转化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的把控上甚是严格,这也是品牌长久以来在臻藏系列上累积了姣好口碑的缘由。

  累计到现在,妙贡堂已经有6款年份臻藏系列产品面世,也分别揽获了属于自己的粉丝人群。而品牌库存中,七年宝·1131、五年臻藏·太姥白露、五年臻藏·管阳之春、九年陈早已一件难求,仅剩近期发布七年臻宝·高山牡丹、五年臻藏·1431还有为数不多的少量库存,若要入手,真需及时!

妙贡堂 · 五年臻藏 · 1431  

  ▌五年是收藏的最佳入手时期,也是白茶中“由药至宝”的转化期,此时的陈韵特征初显,只有大多资深的茶客才能从其茶汤的活性中判断其未来的价值,所以若是真遇上了一款好的五年茶,价格上绝对是所有收藏年份中性价比最高的。

妙贡堂 · 五年臻藏 · 1431  

  ▌2020年1431上市时品鉴特征:经过数年的转化,茶味陈韵初显,而且茶汤略过口舌即可感觉到无比的鲜活灵动,透彻的甜中伴有清新的毫香,香气似花似药,清幽中有马上带给人豁然开朗的满足感。五年臻藏·1431最初发售时给人的印象就是“既念旧,又喜活”。

  茶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就差这么几个月,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中期年份茶收藏转化的魅力所在。这款五年茶原料年份为2014年,因年初疫情的原因推迟到2020年上市,名为五年,实则六年,从转化时间上就比其他五年系列更长,如果说早两个月1431的活性还不好判断,那么现在再开汤,通过与当初的对比,基本就可以确定这款茶未来的转化空间了。

  - 妙贡堂产品中收藏潜力“黑马” -
  高山蜜露、旺世贡享

  ▌高山蜜露:

  在妙贡堂产品体系所有的散茶品类当中,转化最为稳定的当属高山蜜露。高山蜜露原料选择的是2018年的早春高山白牡丹原料,芽叶细嫩,外形妍美,遵循妙贡堂制茶5.6%-6.2%的干度标准,高山蜜露走水均衡,内涵物质转化良好。

  初品时茶如其名,韵清似露,汤感醇正,并且细润柔甜富有活性;再品时依然能够清晰可见的品味到茶料的嫩度,汤感柔润稳定,只是经过时间的转化,管阳高山气息更甚,香气层次也更加富足,实为茶品难得的造化。

  ▌2018年高山蜜露上市时品鉴特征:毫香花香浓郁,口感甜爽韵清似露,汤水细润活性显,典型的高级福鼎白茶风味。

  ▌2020年高山蜜露品鉴特征:毫香清晰嫩香显,柔润稳定韵更清,高山茶气更浓强,入口似蜜有回甘。

  高山蜜露与日剧增的口感魅力让我们对其未来的价值有着更加美好的期待,若有足够的收藏空间,的确应该成为收藏客们白茶收藏的首选。

  ▌旺世贡享:

  生肖系列在所有收藏茶类中并非新兴名词,而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和收藏文化底蕴的代名词。在茶叶收藏中流行这样一个说法,“生肖茶一年一藏,藏的却是长达十二年的眼光”。

  的确,生肖茶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甚至与我们自己,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品饮、养生、馈赠、投资、收藏,生肖茶在藏茶人的眼里拥有了更加多元的意义。

  “旺世贡享算是妙贡堂品牌成立以来最好喝的寿眉了”,这句话,每一个妙贡堂茶人都可以这么骄傲的对大家说。为什么呢?你喝过一次就知道了。

  旺世贡享刚发售时口感并非惊艳,但其独特且优质的原料以及工艺让大家对其有着极高的期待,果然,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仓储转化,旺世贡享的活性足以让人啧啧称奇,其花香韵味转化的惊艳程度,甚至比山韵更胜一筹。

  ▌2018年旺世上市时品鉴特征:浓醇香高,汤水较细柔,饱满度高,春茶丰富的内含物质汇聚杯中,春香明显。

  ▌2020年旺世品鉴特征:春香扑鼻入茶汤,花香茶香层次丰富多变,汤滑水柔,物质丰富,汤感活性极佳。

  春寿眉和其他季节的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满口的春香,众所周知,这种溶于水而有韵的春香并非易得,它需要姣好的原料以及制作工艺作为支撑,而后期的转化中若要保持这种春香茶韵,则需要更为严格的仓储环境。

  说起来简单,倘若一款茶真的具备这些条件,其转化活性与价值真就不是市场一般的茶所能比的了,而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没理由不选择我们的旺世贡享了。

  距离2020年8月1日正式调价仅剩20天,自调价通知发布迄今为止,五韵系列、臻藏系列等多款产品纷宣售罄,因其市场稀缺性与产品价值转化的同步提升,新的价格体系调整实至名归。

  对于藏茶的人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让你的茶叶和你一起变富,感恩广大茶友的支持与信赖,妙贡堂茶品价值增值真实可见,未来,妙贡堂将与你一路同行。

  妙贡堂这么多款茶品中,哪款是你心中的收藏潜力王呢?下方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参与百万派茶样活动,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公众号并回复“百万白茶”获取茶样并找到玲珑,赶快入手你心中的最佳收藏潜力王,早藏早受益!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