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生普的茶底汤色茶味的转化过程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普洱生茶品鉴,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普洱生茶因特殊制程工艺,有其自身独有的色、香、味、气、韵、境。而其它茶类只注重色、香、味、型。而品鉴普洱茶时,要全神贯注地调动人的手、耳、眼、鼻、口、喉、脑、肺、胃等可感知器官和全部味蕾细胞及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脑门腔、腹腔等人的中空地带,以感知香韵、气场、气道和韵以及抽象境界,开动脑子,分析思考所感知的结论,并就结论分析归纳出其原料内质,制作加工,仓储存养三环节之真实状况,评定整个产品品相之优缺点,给出综合评定。



所以,品鉴普洱茶需具备全面系统的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物理热学、物理光学、机械学、天文地理等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能准确把握茶性。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生历练,练达人情世故,对接人待物、礼仪仁孝、国学精粹、哲学、政治经济学、茶界局部市场及整体市场脉搏动态,以及美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领悟和享受根植于茶性基础之上升华而出的社会人生艺术哲学感受。由此可见,要能真正读懂普洱艺术,享受普洱茶品鉴的乐趣十分困难,除需拥有较长时间积累的切身体验和经验之外,更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人生艺术素养,才能达到普洱艺术品鉴的极高境界。总之,对于普洱茶艺术品鉴来说,一个人的知识和人生素养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书到用时方恨少,活到老,学到老,老也学不完。



通常情况下,茶认识你,你不知道茶是常有的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能知七分已是功力非凡,在茶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我们必须常有一颗敬畏茶的心,只有如此才会进步。因此,这里还有必要重申普洱茶的茶道内涵:静、怡、和、真。静是进入茶道必经之路,没有平静的心是不能感悟茶道之精髓,茶之灵性,茶的细微之别是多么的微妙。无静别读茶,心生浮躁别读茶,似读非读,只会浪费光阴和时间。只有静,并沉浸在茶之味、气、韵、境时才会顿觉茶之奇,茶之妙,领略茶里的鬼斧神工之意,喜悦之情从天而降,愉悦不可言表。从怡悦中,分享阴阳之调合,万味协调之美,宝鼎大和,和谐平衡之道,顿悟万流归宗之真,足矣……

    现就生茶品鉴艺术从色、香、味、气、韵、境六个方面阐述如下:

 

普洱之色

①鲜叶颜色:从嫩芽黄绿或金黄开始逐步进入一叶翠绿,二叶深绿,三叶碧绿,四叶墨绿。叶越老,颜色越深,嫩梗颜色浅,老梗颜色深。

②毛茶颜色:芽头灰白色,一叶带灰色,二叶渐黑,三叶油黑,梗油黑微红。毛茶整体应灰黑而油亮,条索清晰且色泽多样而鲜活,整体干爽而易于脆断。要特别注意,毛茶整体翻绿灰白或现红现黄过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要么是杀青锅温过高,时间过长,往绿茶工艺方向靠,致使扬香过度,不利于长期转化,梗及叶片现红是因杀青不够或鲜叶受挤压发酵所致。


还要注意,鲜叶只能静置萎调,不能摇青提香,它会向青茶工艺发展,也不允许将杀青揉捻后的芽条高温捂堆过度,向黄茶工艺方向发展,这时毛茶整体现黄。总之,普洱茶艺术有其严格的工艺制作要求,如擅自发明创作,穿插任何其它工艺都会影响普洱毛茶色泽,致命损伤普洱艺术的生命力。本人认为干毛茶不宜长时间摆放,即所谓老茶新压做法。这样从颜色上可以误导消费者,好似老茶,但就其茶内质破坏极大,滋味空淡且漂浮,气道散柔而无力道。

③成品颜色:普洱茶艺术作品对饼、砖、沱等形状要求特别严谨,一般采用配方或部分“纯料”(一个山头原料,综合性较好)打堆均匀后一口料压制,形状美观规整,条索清晰,颜色自然油亮,黑灰相间其中,芽叶梗完整顺畅,松紧适度,长期收藏宜紧不宜松。毛茶越新鲜越好,果胶丰富,易于粘合且自然鲜活,滋味凝聚而融为一体。


生普只做春茶,这是艺术品质之基本要求,拼配只做春季不同区域的横向拼配,成品颜色无太大色差为好。随着普洱茶存放时间的变迁,颜色渐渐地由青夹黑转变为灰黑、深黑、油黑,普洱茶越老颜色就越深越厚重且油亮匀净,很老的好茶表面缝隙间会有极少白色结晶体。如遇灰白,像面粉般散入其间,可能是白霉,曾经湿霉过,即使加以处理或“退仓”都会留有痕迹,进一步开汤检验,湿霉则无处藏身。最严重时可能出现“金花”黄霉,建议最好不要饮用,对身体有害。


必须注意不论新老成型普洱茶在用锥子撬动饮用时,如发生粘软无声,说明水分过高,要及时晾干处理。如可听到脆断响声,证明该茶正常,水分不高,新茶干燥到位,进行包装无妨,老茶存放极好,这时用耳听声也是甄别普洱成型茶最简捷的方法。总之,经长时间观察,并积累足够经验,也能从外观颜色上把普洱茶看穿一些基本情况。但最终鉴别还是要开汤验定。如外观颜色反常时,一定要慎重。



④汤色:在汤色上,普洱茶也反应了一些茶质的基本情况,正常好的毛茶越新,初制才刚刚完成一周内,颜色略绿且青味较重,仍属正常。一月后开始明显转黄,这时将及时压制,越早越好,这是保证茶性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加以保留的最有效措施。既鲜爽又使茶质及茶性表现力极强的最佳方法。


普洱艺术作品完成制作时,开汤应金黄透亮,在雨季制作会影响其透亮度。有极少的红叶梗,汤略红,问题不算太大。要避免红得过多,则是“红茶化”所致,有酵香溢出。如汤水还呈现碧绿,且有豆香或栗香溢出,普洱茶可能“绿茶化”,会影响后期转化,导致生命力下降,转化非常缓慢,且滋味呆滞难化。汤色太黄有可能“黄茶化”。汤色太青,香气过扬,有可能“乌龙化”。


总之,只要不符合普洱茶制作规程,加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工艺,都将产生汤色异常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会产生香气外溢张扬,滋味飘逸浅薄,呆滞不化,收藏不易转化的恶果。从汤色不断转化中,即汤色不断从浅黄-深黄-金黄-红黄-浅红-金红-栗红,这就是普洱艺术汤色正常变化的途径。正常科学储存情况下,汤色之变化一定要有,且变化越大越好,时间则与管理水平及仓储环境有关,它们是不能完全确定和一致的。


但也要特别注意绝不是以汤色深浅来确定茶之正常陈老,茶汤颜色有很大的欺骗性,如以“做老”的人为刻意处理,汤色变化非常快,好似老茶,但随颜色的快速转变会带走普洱茶的最好的营养成分并消弱滋味层次和真气。显而易见,这些笨拙的不良手法只会蒙骗部分刚开始接触普洱茶的人。当然,加以一定的科学管理,既在适当的时间内产生更有效的转化,还保留了茶的最佳滋味特征,这才是普洱艺术要研究的科学养茶最为珍贵的重要课题。总之,从汤色上也可对普洱特性窥见一斑,但最终裁定还要落实到滋味、气场、韵及境界中去。



⑤叶底颜色:新普洱生茶冲泡时叶底颜色为青绿,长时间冲泡后发灰白,如现一丝黄,则代表生态好,海拔高,采摘不频繁,是极好的茶质。古树茶:芽头大,梗粗而长,芽叶间距较长,嫩的芽叶现茸毛。变异茶的茶底翻红或紫,野茶无茸毛,齿少而间距大,颜色紫红或绿红。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老生普的颜色渐渐地从青绿-黄绿-浅黄-深黄-黄红-栗红转变。


老生普茶汤在公道杯和白瓷杯边会出现明显的“金圈”,这是色黄素的表现,是因为茶汤整体颜色红浓,更能衬托出茶杯边沿部位的金黄。总之,从生普叶底颜色上可窥视生普陈老转化程度及一定茶质好坏和树龄及品种的状况。当然也必须结合香、味、气、韵、境的综合表现,才能最后评定。所以,认定或评定一款生普是需要全方位的分析和品评。


品是重中之重,但其它因素也极为关键,随便丢去某一个因子都会导致评定出现误差。综合全貌观察和品定普洱生茶,除品鉴师具备高超的品定经验外,还需全神贯注、仔细认真不遗漏任何死角,众多因子相互作用,并综合归纳分析概定出准确的结论。这是十分高超的技艺和灵性通达之境,是人茶对话的至高境界。

 

普洱之香

香就是指令人愉快、舒适的气息和味感的总称。香气是某种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而引起的感觉,其它茶类如红茶、黄茶、青茶、绿茶都以香气挥发张扬为主称之为气香,主要从鼻腔嗅觉感知。



如酵香、青草香、豆香、栗香、花香、鸡汤香等。这些工艺制程以高温提香为主,香气比较明显。日本呎村章二研究表明:茶叶复火30分钟,其温度以130℃时香气为最好;复火40分钟时,其温度120℃时香气为最好;复火50分钟时,香气最好的温度是110℃。如普洱茶按此工艺,酶早已钝化,酶的钝化温度在80℃,这样何谈普洱茶之生命?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普洱茶只讲求生命,而不追求香气,一切高温制程普洱茶艺术完全严加避之。那么难道说普洱茶就是一种不香的茶吗?全然不是!


其一,普洱茶前体物质(鲜叶)是香的重要物质基础,且根据叶片大小,普洱茶依次出现小叶种最香(如倚邦茶、曼松茶等),中叶种很香(如景迈茶、勐宋茶、贺开茶等)大叶种略香(如勐库茶,老班章茶等),当然还有环境(如高海拔等因素)。


其二,晒青制程决定普洱茶的香是最持久和最内敛的,这是因为日光干燥法,概无高温制程,又是最为自然的茶,依赖于大自然,无任何人为温度控制和刻意之力,乃是天公作美,最具自然特色。香的特点是:阳光、铁锅及少许的糊味之香加上茶香、花香等浑然一体,好似野蜂蜜般,略带甜味。这种香任何茶类无法媲美,这就是普洱茶香之魂。


其三,烟香。轻微的烟香经过长期储存后渐渐退变成普洱茶特色风味,俗称“云南味”。烟香增多了香的层次,但烟味过重,会非常燥口且难以退尽。其四,普洱之香主要是香味,而不仅仅是香气,气与味之别相差甚远,香气张扬漂浮不稳,香味收敛沉稳持久,简单的说:香味是将香收敛于茶汤之中,或藏于茶汤之内。所以,普洱之香的内涵是汤香,而不在于气香,是侵于味蕾细胞及身体之中而方能深刻感知之香,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嗅觉器官就能完全感知之香。


总之,普洱茶的香,是汤中之香,口舌唇齿,口腔喉咙,入身入体之香,而不是漂浮在嗅觉表面的体外之香。品普洱茶之香,不是摇头晃脑,随便嗅嗅就可以了,而必须是用全副身心喝进口,咽下肚,才能悉心品饮那悠久绵长的唇齿留香、口腔挂香、喉腔藏香。那种香,韵致妙曼,余香不尽,美妙神奇,既稍纵即逝,又不断涌现,余波不绝。

 

 

普洱之味

味是茶的滋味,滋味也叫味道,它是十分直接和具体的作用在人的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肠胃中的感觉,这里称味觉。味觉在口腔中的唇齿、牙龈、舌尖、舌面、舌底、舌根、上颚以及喉头、喉底为主要感知部位,特别明显,而胃、肠、腹及体感会较弱,不易感知。茶的滋味主要有:香味、酸味、甜味、苦味、涩味、鲜味、陈味、烟味、汤性、粗杂浊味以及馊闷味、湿味、霉味等,各种味道都与化学成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前面章节有所论述,这里就不一一阐述。只从每种味道所表现的茶叶原料内质特征和产品的艺术价值方面做一简述。



香味。普洱茶香、汤香的滋味。如前所述,普洱茶香有着自己的独有特性:一、初制主要决定茶香。二、不同工艺的加入会带入不同的茶香。三、只有按普洱茶初制制作要求为标准,才能制成完全意义上的普洱茶茶香。四、普洱茶茶香的特性是:①内敛,香收敛于汤中,以汤香为主,气香为辅。②香持久、挂杯,沁人心脾,有极强的渗透性,是任何茶类都不能比拟的。③香非常沉稳,不张扬,不浮夸,不外漏,绵绵悠长。



不同原料内质表现不同的香,纯料的香纯净通透,配料的香变化丰富,层次多样,层出不穷。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的香依次增高,叶片越小香越高。栽培型,过渡型,野生型的香依次出现更为生态之变化,从“家”到“野”,再到向“野花香”方向递增,当然对人体血糖降低作用也依次增强。大树茶与小树茶的香是不尽相同的,树龄越小香就越张扬,越高,越浅,越短,越草;树龄越大香就越稳(含蓄),越藏(不显山露水),越深(深沉过喉入肺),越悠长,越木(有如沧桑古木)。海拔高变速大、轻灵,海拔低变速小、呆闷。


纬度低香稳而柔绵,纬度高香扬而刚硬。不同的新老有不同的香,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鲜香减弱,香越来越收敛,香从刚逐渐转柔,从扬至收,从强至弱,从新至陈。不同的储存环境导致有不同的香,储存不当会出现湿或霉变,香就无从而谈。

总之,香味是普洱艺术极为重要的指标,汤香又是其主要的特性,汤香越内敛稳沉,越藏而不露,越深邃,越木质化,灵动性越好,变速性越高,渗涎性越好,扩张度越强,越绵柔,越悠长,则艺术价值就越高,品质也就最好。

 


酸味。是与生长环境及品种和储存有一定关联的,某些地区土壤、海拔、纬度等生态环境的原因造成茶叶内质有酸的特性,还有一些品种或变异种都会出现茶质偏酸。这里要特别注意高温储存也同样会产生茶品质偏酸,但就其酸味,不可一概而论。轻微细微的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品饮乐趣,会产生更佳的生津效果,让人的两颊唾液流淌不止,有如垂涎三尺之佳意。



甜味。是普洱茶主体滋味,甜味大大地改善整体茶品质。甜味让茶汤更加宽厚,更加协调,极大丰富了茶汤内涵,冲泡初期甜味伴随苦涩及各滋味之间的协调作用,增加茶汤厚重感,让茶汤主体厚滑,而又不显现其自身之甜,但当苦迅速消退到冲泡后段时,甜味不断出现,越来越强,与涩共同演绎了茶汤后段精彩片段,直至谢幕。这种衬托它人,忘我的责任担当,直至最终的执着和坚持是甜味品行最值得赞美的地方,古树茶的甜味更是将此种精神演绎得尽善尽美。



苦味。苦是茶之本,茶之魂。苦是甘的本源,是甘之父,无苦何来甘,人生也不过如此。从这种意义上,苦味是滋味的主调,但苦又是那么的多样,有恶苦,有干苦,有燥苦,有麻苦,有刺苦,这些苦是由茶种和茶过于枯老或储存不当带来的。但另一种苦则是那样的优美,招人着迷。苦而化,苦而柔,苦而绵,苦而长,苦而厚,苦而深,总之是那样的悠长,那样的缠绵,那样的深藏不露,那样的难以忘怀。

涩味。涩味会让茶生津,若苦是阳,那么涩则是阴;苦是父,涩是母;苦是夫,涩则是妻。苦是那样的刚烈,而涩是那样的柔弱,它们是如此的夫唱妇随,不离不弃,上善若水。当然涩味也有其美的不同阶段:年轻时,涩有时是如此的舒展大方,又是那样的突变而富有动感,是如此的缠绵悠长,极具韧性。此时,苦早已消退,涩却伴随甜直至终点,这与伟大的母爱和何差别?

值得留意的,苦和涩还会产生普洱茶的渗涎性。渗是茶性的穿透力或深入度,涎是茶性扩散力或漫延度,主要表现在苦的力度和深度,涩的张力和弥漫。渗涎性越好,回甘深而悠长,生津,垂涎三尺而妙曼。

 

鲜味。鲜味是新茶的特质,优良制作更会带来茶汤之鲜爽滋味,随着储存时间增长,鲜味不断下降,转变为陈味。


陈味。陈味是老茶的特质,科学的储存更有利于普洱茶转化,转化的前提是普洱茶具有生命性,生命性致使普洱茶“越陈越香”。而转化的实质则是酶促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基因转化等化学变化。而此种化学变化又是靠温湿度环境科学手段改变而达之。这种转化不是“后发酵”,它可称之为“后熟转化”,有打磨成熟之意。这是老茶的实质,切不可“以讹传讹”,称之为“存放发酵”。陈也不是“旧味”,陈可称为老味或熟味较为妥帖。



烟味。烟味是季节因素和加工工艺外在带入,前面已做过论述。这只是说明少许的烟味在新茶时表现为不太好的滋味特质,粗杂刺激而燥口,弊多于利。烟燥味有时会被误读为“很苦”的错觉,但在老茶中则是优点:不仅增加了层次,还具有滋味特色,利多于弊。



汤性。俗称水路,水路有细密、松散。细密松散主要源于品种,小叶种最细密,中叶种居中,大叶种松散;水路有浓淡,浓淡主要源于季节,春茶最浓,秋茶居中,夏茶最淡;水路有宽厚窄薄,树龄越大水路就越宽厚,树龄越小,水路就越窄薄;水路有润滑,茶越老水路越润滑,反之亦然。汤性是鉴别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粗杂浊味。粗味是粗老叶原料所致,杂浊味是茶原料不相配,相克混杂乃至工艺制作粗糙不精而至。馊闷味主要产生捂闷,工艺失败而至。湿味和霉味主要都是存放不当而造成的。总之,这些不好的滋味导致普洱茶劣变,无任何品饮价值,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在整个普洱艺术过程中必须杜绝。

 

普洱之气

普洱茶之气,可统称为茶气,而茶气又是那样的抽象,但又如此的具体,它随滋味而动,滋味决定茶气,茶气反应滋味,滋味易感知,茶气漂浮不定,不易捕捉,但它确实存在。茶气与滋味同行,又在滋味之外,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常脱离于滋味之外,灵动而漂浮。具体地描述为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①气场:以“扩”为主的表现方式。主要指扩张范围,不同茶叶品种,表现不同。如小叶种气场窄,中叶种居中,大叶种气场宽。古树茶气场靠口腔后部,基本过喉,树龄越大越入肺,侵入丹田。小树茶气场靠口腔前端,树龄越小越靠前。野生茶气场表现得更为宽厚等。



②气道:以“聚”为主的表现方式,有聚与力量的冲击感知,主要与茶滋味的强度和紧压茶这种加工工艺有关。紧压茶的出现,诚然与法国白兰地一样。当初,法国将葡萄酒运往北欧瑞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路途遥远,运输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除12℃左右的酒精浓度有效成分外,其余部分约80%多在运水,由此为提高运输效率,发明夏德朗蒸馏技术,将酒精浓度为12℃左右的葡萄酒通过蒸馏提高到70℃左右再运往北欧,当货船到达荷兰鹿特丹港时,荷兰人不明其意,将其直饮后,惊呼“可以燃烧的酒”,意译为“白兰地”。“白兰地”由此得名,名扬天下。


普洱茶异曲同工,古时人背马驮,路途遥远,树枝拉挂,散毛茶体积过大,极不易于运输,运输效率过低,由此发明了蒸压技术,将散毛茶压制成紧压茶。由此,不仅提高了马帮运输的效率,还使普洱茶重新获得了紧压茶的效能,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保留香味和滋味,便于存放和携带;二是通过机械重力改变茶原有分子排列,再次进行更为充分的“揉捻”,使茶性、汤性更为改观,且汤水更加厚重圆润,茶气凝聚,气道劲猛,有如卢仝“七碗茶诗”的意境和感受(诗见下文“普洱之韵”)。我猜想,卢仝写此诗,喝的是普洱茶吧?因为唯有普洱之茶气,方有卢仝七碗茶诗中强劲茶气之功力!

 

普洱之韵

韵主要是指余意未尽之意,简言之“后味”,既滋味是在饮时捕捉,而韵是在饮后显现。而普洱茶最彰显的是后味,以余韵悠长而闻名天下。回甘和生津是普洱艺术价值韵的主要表现,任何茶都有苦涩,所以任何茶都能引起回甘生津,这是茶的基本展现。但普洱茶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普洱茶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决定的,这种普洱韵主要表现为:一是回甘生津特别悠长;二是原料、配方、工艺决定其回甘生津的时间长短和平衡;三是储存决定回甘生津的转化;四是品质决定回甘生津在人体部位的反应,越好的品质越产生体感,且体感越深,余留时间越长,越舒服,而体感越好,则说明茶品质越好。唐代诗人卢仝茶诗《七碗茶》中的内容:“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的正是喝好茶而产生的体感,体感越好,说明茶越好,越有韵味。


总之,检验普洱茶艺术价值,韵是极为重要的决定指标,通过韵,可以裁定普洱茶品质高低,普洱艺术创作从韵中可得以全面体现。

但是残留在人们口腔中的麻、刺、燥、挂、粘等情况是不好品质的表现,虽有余香,不可用韵而赞美之。

 

普洱之境

境是指境界,这是非常抽象的,境是全方位认知普洱茶艺术的全部概况,对原料、配方、工艺技术存储环境及时间等各种细节能作出高超的解码感知,概定其品质要害的优缺点,作出该茶品质要点,进行质的评判。



那么普洱茶之境是如何进行感知的?主要通过毛茶条型、颜色、紧压成品色泽、汤色和浓艳度、茶的型状、味的具体情况、气场状态、韵的余留深浅和时间长短等一系列情况综合分析和归纳而得到的。还有是一部分专业的概念升华分析所得,如:香、味、气的力度,聚合度、密度、舒展度、渗涎性、变化速率、平衡度、深浅度、协调性等极为抽象而具体的经验感知及评述、鉴定。此述难以言传,谨存意会。

普洱茶泡前必修课


想要真正读懂普洱茶,享受普洱茶品鉴的乐趣并不容易,除了需要拥有较长时间积累的切身体验和经验之外,更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人生艺术素养,才能达到普洱品鉴的境界。

就普洱茶生茶来说,特殊的制程工艺使得其自身有着独特的色、香、味、气、韵、境,其它茶类则只注重色、香、味、形。所以在品鉴普洱茶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地调动人的手、耳、眼、鼻、口、喉、脑、肺、胃等可感知器官和全部味蕾细胞,以及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脑门腔、腹腔等人的中空地带,来感知香韵、气场、气道和韵及抽象境界,开动脑子,分析思考所感知的结论,并就结论分析归纳出其原料内质、制作加工、仓储存养三环节之真实状况,评定整个产品品相之优缺点,给出综合评定。所以,品鉴普洱茶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自然科学,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生历练,以及美学、艺术等,才能领悟和享受根植于茶性基础之上升华而出的社会人生艺术哲学感受。

生茶品鉴

之色

干茶颜色

芽头灰白色,一叶带灰色,二叶渐黑,三叶油黑,梗油黑微红。毛茶整体应灰黑而油亮,条索清晰且色泽多样而鲜活,整体干爽而易于脆断。要特别注意,毛茶整体翻绿灰白或现红现黄过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要么是杀青锅温过高,时间过长,往绿茶工艺方向靠,致使扬香过度,不利于长期转化,梗及叶片现红是因杀青不够或鲜叶受挤压发酵所致。还要注意,鲜叶只能静置萎调,不能摇青提香,它会向青茶工艺发展,也不允许将杀青揉捻后的芽条高温捂堆过度,向黄茶工艺方向发展,致使毛茶整体现黄。

茶汤颜色

在汤色上,普洱茶也反映了一些茶质的基本情况。普洱茶完成制作时,开汤应金黄透亮,在雨季制作会影响其透亮度。有极少的红叶梗,汤略红,问题不算太大。要避免红得过多,则是“红茶化”所致,有酵香溢出。如汤水还呈现碧绿,且有豆香或栗香溢出,普洱茶可能“绿茶化”,会影响后期转化,导致生命力下降,转化非常缓慢,且滋味呆滞难化。汤色太黄有可能“黄茶化”。汤色太青,香气过扬,有可能“乌龙化”。总之,只要不符合普洱茶制作规程,加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工艺,都将产生汤色异常情况。汤色不断从浅黄—深黄—金黄—红黄—浅红—金红—栗红,才是普洱茶汤色正常变化的途径。

叶底颜色

新普洱生茶冲泡时叶底颜色为青绿,长时间冲泡后发灰白,如现一丝黄,则代表生态好,海拔高,采摘不频繁,是极好的茶质。古树茶:芽头大,梗粗而长,芽叶间距较长,嫩的芽叶现茸毛。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老生普的颜色渐渐地从青绿—黄绿—浅黄—深黄—黄红—栗红转变。总之,从生普叶底颜色上可窥视生普陈老转化程度及一定茶质好坏和树龄及品种的状况。当然也必须结合香、味、气、韵、境的综合表现,才能最后评定。

生茶品鉴

之香

香就是指令人愉快、舒适的气息和味感的总称。香气是某种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而引起的感觉,晒青制程决定普洱茶的香是最持久和最内敛的,这是因为日光干燥法,概无高温制程,是最为自然的茶。普洱茶香的特点是:阳光、铁锅及少许的糊味之香加上茶香、花香等浑然一体,好似野蜂蜜般,略带甜味。这种香任何茶类无法媲美,这就是普洱茶香之魂。其次,烟香。轻微的烟香经过长期储存后渐渐退变成普洱茶特色风味。烟香增多了香的层次,但烟味过重,会非常燥口且难以退尽。普洱之香主要是香味,而不仅仅是香气,气与味之别相差甚远,香气张扬漂浮不稳,香味收敛沉稳持久,简单地说:香味是将香收敛于茶汤之中,或藏于茶汤之内。所以,普洱之香的内涵是汤香,而不在于气香,是侵于味蕾细胞及身体之中而方能深刻感知之香,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嗅觉器官就能完全感知之香。

生茶品鉴

之味

味是茶的滋味,滋味也叫味道,它是十分直接和具体的作用在人的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肠胃中的感觉,这里称味觉。味觉在口腔中的唇齿、牙龈、舌尖、舌面、舌底、舌根、上颚以及喉头、喉底为主要感知部位,特别明显,而胃、肠、腹及体感会较弱,不易感知。茶的滋味主要有:香味、酸味、甜味、苦味、涩味、鲜味、陈味、烟味、汤性、粗杂浊味以及馊闷味、湿味、霉味等,各种味道都与化学成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香味

普洱茶香、汤香的滋味。普洱茶香有着自己的独有特性:一是初制主要决定茶;二是不同工艺的加入会带入不同的茶香;三是只有按普洱茶初制制作要求为标准,才能制成完全意义上的普洱茶茶香;四是普洱茶茶香的特性是:①内敛,香收敛于汤中,以汤香为主,气香为辅。②香持久、挂杯,沁人心脾,有极强的渗透性,是任何茶类都不能比拟的。③香非常沉稳,不张扬,不浮夸,不外露,绵绵悠长。

不同原料内质表现不同的香,纯料的香纯净通透,配料的香变化丰富,层次多样,层出不穷。香味是普洱茶极为重要的指标,汤香又是其主要的特性,汤香越内敛稳沉,越藏而不露,越深邃,越木质化,灵动性越好,变速性越高,渗涎性越好,扩张度越强,越绵柔,越悠长,则价值就越高,品质也就最好。

酸味

酸是与生长环境及品种和储存有一定关联的,某些地区土壤、海拔、纬度等生态环境的原因造成茶叶内质有酸的特性,还有一些品种或变异种都会出现茶质偏酸。这里要特别注意高温储存也同样会产生茶品质偏酸,但就其酸味,不可一概而论。轻微细微的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品饮乐趣,会产生更佳的生津效果,让人的两颊唾液流淌不止,有如垂涎三尺之佳意。

甜味

甜味大大地改善整体茶品质,甜味让茶汤更加宽厚,更加协调,极大丰富了茶汤内涵,冲泡初期甜味伴随苦涩及各滋味之间的协调作用,增加茶汤厚重感,让茶汤主体厚滑,而又不显现其自身之甜,但当苦迅速消退到冲泡后段时,甜味不断出现,越来越强,与涩共同演绎了茶汤后段精彩片段,直至谢幕。

苦味

苦是茶之本,茶之魂。苦是甘的本源,是甘之父,无苦何来甘,人生也不过如此。从这种意义上,苦味是滋味的主调,但苦又是那么的多样,有恶苦,有干苦,有燥苦,有麻苦,有刺苦,这些苦是由茶种和茶过于枯老或储存不当带来的。但另一种苦则是那样的优美,令人着迷。苦而化,苦而柔,苦而绵,苦而长,苦而厚,苦而深。

涩味

涩味会让茶生津,当然涩味也有其美的不同阶段:年轻时,涩有时是如此的舒展大方,又是那样的突变而富有动感,是如此的缠绵悠长,极具韧性。陈年时,苦早已消退,涩却伴随甜直至终点。值得留意的是苦和涩还会产生普洱茶的渗涎性。渗是茶性的穿透力或深入度,涎是茶性扩散力或漫延度,主要表现在苦的力度和深度,涩的张力和弥漫。渗涎性越好,回甘深而悠长,生津,垂涎三尺。

鲜味

鲜味是新茶的特质,优良制作更会带来茶汤之鲜爽滋味,随着储存时间增长,鲜味不断下降,转变为陈味。

陈味

陈味是老茶的特质,科学的储存更有利于普洱茶转化,转化的前提是普洱茶具有生命性,生命性致使普洱茶“越陈越香”。而转化的实质则是酶促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变化。而此种化学变化又是靠温湿度环境科学手段改变而达之。这种转化不是“后发酵”,可称之为“后熟转化”,有打磨成熟之意。这是老茶的实质,切不可“以讹传讹”,称之为“存放发酵”。陈也不是“旧味”,陈可称为老味或熟味较为妥帖。

烟味

烟味是季节因素和加工工艺外在带入,少许的烟味在新茶时表现为不太好的滋味特质,粗杂刺激而燥口,弊多于利。烟燥味有时会被误读为“很苦”的错觉,但在老茶中则是优点:不仅增加了层次,还具有滋味特色,利多于弊。

汤性

俗称水路,水路有细密、松散。细密松散主要源于品种,小叶种最细密,中叶种居中,大叶种松散;水路有浓淡,浓淡主要源于季节,春茶最浓,秋茶居中,夏茶最淡;水路有宽厚窄薄,树龄越大水路就越宽厚,树龄越小,水路就越窄薄;水路有润滑,茶越老水路越润滑,反之亦然。汤性是鉴别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粗杂浊味

粗味是粗老叶原料所致,杂浊味是茶原料不相配,相克混杂乃至工艺制作粗糙不精而至。馊闷味主要产生捂闷,工艺失败而至。湿味和霉味主要都是存放不当而造成的。总之,这些不好的滋味会导致普洱茶劣变,无任何品饮价值,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在整个普洱茶生产过程中必须杜绝。

生茶品鉴

之韵

韵主要是指余意未尽之意,简言之“后味”,即滋味是在饮时捕捉,而韵是在饮后显现。而普洱茶最彰显的是后味,以余韵悠长而闻名天下。回甘和生津是普洱茶价值韵的主要表现,任何茶都有苦涩,所以任何茶都能引起回甘生津,这是茶的基本展现。但普洱茶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普洱茶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决定的,这种普洱韵主要表现为:一是回甘生津特别悠长;二是原料、配方、工艺决定其回甘生津的时间长短和平衡;三是储存决定回甘生津的转化;四是品质决定回甘生津在人体部位的反应,越好的品质越产生体感,且体感越深,余留时间越长,越舒服,而体感越好,则说明茶品质越好。总之,检验普洱茶的价值,韵是极为重要的决定指标,通过韵,可以裁定普洱茶品质高低,普洱茶创作从韵中可得以全面体现。当然,残留在口腔中的麻、刺、燥、挂、粘等情况是不好品质的表现,虽有余香,不可用韵而赞美之。

普洱熟茶

的品鉴

前面综合阐述了普洱茶生茶的品鉴因素,再说一下熟茶的品鉴。实际上,品鉴熟普与品鉴生普是比较类似的,在此基础上,品鉴者还需根据感知,分析归纳出一款熟普茶品的原料内质结构及配方、渥堆发酵工艺及精制水准、仓储存养的真实状况,并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综合评定。

与生普相比,熟普在滋味、外观条形、叶底及汤色和香气、韵境等方面都和生普有着较大区别,因此,熟普的品鉴又和生普的品鉴有所区别。而这种区别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熟普品鉴必须紧紧抓住对渥堆工艺的感知。原因很简单,熟普的一系列滋味、外观、汤色、香气、气韵等特质,主要就是由渥堆工艺产生的。所以,熟知渥堆工艺机理,全面理解熟普渥堆实质是品鉴熟普的基础。

熟普渥堆的实质是以微生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微生物的胞外酶,微生物热以及微生物自身的物质代谢等的组合作用,使茶叶内含物质发生极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塑造了熟茶特有的品质风味。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体内物质代谢旺盛,同时分泌出各种胞外酶,成为有效的生化动力,作用于渥堆叶内的各种相应底物。同时由于微生物代谢释放的生物热,堆温常高出室温(12℃~25℃),有升有降,35天左右,维持在40℃~70℃之间,这种温度又促使胞外酶和原酶作用效率的提高。因此,渥堆中以酶促反应为主,微生物的呼吸代谢热与茶坯水分相结合的湿热作用为辅者共同推动了渥堆叶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变化。

以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糖、咖啡碱等为主体的茶叶滋味物质,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原酶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为主要动力,发生氧化、聚合、降解、分解、转化,使儿茶素和氨基酸的总量,组分减少或内部组分比例改变,嘌呤碱内部相互转化,有机酸增加,这些鲜、甜、酸、涩、苦、醇味物质综合协调,形成了熟普醇和微苦微涩的口感。

多酚类物质在微生物胞外酶和原酶的作用下,部分氧化聚合形成了水溶性的有色物质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残余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儿茶素的氧化产物等与未氧化的黄酮类及氨基酸和糖类的缩合产物综合作用,形成了熟普黄褐的外形,叶底色泽及橙黄红的汤色特征。

茶坯中固有的挥发香气成分及各香气物质,如糖类、氨基酸、脂肪、类胡萝卜素、萜烯类、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等,在强烈的湿热作用及渥堆中微生物分泌的各种胞外酶和原酶作用下,发生转化、异构、降解、聚合、偶联等反应,形成了以萜烯醇和酚类为主体的香气组分与配比。

尽管渥堆在品质形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它工序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熟普的品质,有如茶坯湿热的温度及时间,还有杀青、揉捻、晒青、干燥等外源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以上阐述了普洱熟茶的渥堆实质及由此而带来熟普滋味、外观条形、叶底及汤色和香气改变的实质。总之,渥堆发酵在减弱滋味强度的同时,产生了熟普的醇和、厚滑、柔爽品质特征。将刚寒劲猛的生普转变为柔暖优雅的熟普,既暖心又养胃。

品质上佳的熟普,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一般熟普。一是绝无堆味,即馊闷味;二是绝无草辛味,即堆辛味;三是绝无酸麻布味;四是更无泥腥霉味。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7月刊

作者|邓艳波

图|杨晓茜 段兆顺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知识普及、茶叶起源,对世界影响

一、茶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曾经有印度等一些国家想申报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但是最后都被否定了,因为他们引种茶的历史最多才有三百多年。经国内外专家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现在仍有大面积的千年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就是活着的证据。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为云南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茶树王,树龄达3200年、胸径达1.84米,基围需5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现在还郁郁葱葱。2015年,在凤庆县茶文化艺术节拍卖会上,用该树上采摘的鲜叶制作成的100克红茶以12.8万元、100克晒青茶以35万元的价格成交;迄今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密度最大、抗逆性最强、唯一可以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注:专家鉴定结论)为云南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马雪山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平均每个样方(62平方米)的野生古茶树多达19棵,最大的1号野生大茶树树高达16.8米、胸径达1米。云南省是国内外现存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树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市、保山市和东岸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临沧市现存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树最多,达80多万亩。

中国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这说明中国从炎帝神农时代就开始发现茶、利用茶,距今已近5000年。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最早大规模栽种和利用茶叶的是古濮人。“濮人”是中国古代对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称。通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茶已在中国人生活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物质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精神生活中的风雅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都已离不开茶,并留下大量的著述、诗词、故事。


二、茶对世界的影响


茶是迄今唯一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原产地为中国的农产品。从汉唐时代开始,中国茶叶和茶文化随着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深受欢迎,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都源于中国。茶叶也随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引种到世界许多适宜种茶的国家,现在世界上主要种植茶叶的国家都分布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如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当今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只位居第三。


中国茶叶还对近代大国兴衰产生过重大影响。如随着与中国的茶叶、陶瓷、丝绸贸易产生了巨大的逆差,英国等国家为平衡贸易,赚取巨额利润,包藏祸心地将鸦片输入中国,并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入侵中国,使中国国运开始衰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1773年,因北美人民不满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波士顿人塞缪尔·亚当斯率60人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该事件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终使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并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强国。

三、中国茶的分类


中国茶树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繁多的种类,基本的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两大类。栽培型的又依据植株形态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依据叶片大小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有的还依据植株形态、种植地域、内含物质的不同,将茶树细分成更多不同的种类。其实,茶叶是农产品,随着移植地域光热水土的变化和栽培方法的不同,同一品种茶叶的植株形态和内含物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不必太在意茶树过细的分类。


中国茶叶制成品的分类标准也很多,最有影响的是按照制作工艺将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和红茶6大类。这一分类排序还暗含了汤色由浅到深,发酵程度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茶性从性寒、性温到性热等3条不同的分类线索。任何地域、任何种类茶树上采摘的鲜叶,只要按照对应的制作工艺,都可以制成这6类茶品,只不过看该茶的芽叶型状及内含物质更适合制作哪一类茶而已,如用产自江南的小叶种茶青制成绿茶为上品,制成普洱茶则品质欠佳;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普洱茶为上品,制成绿茶则品质欠佳。“茶靠那片山”,依据不同地域茶青的生物特性,通过市场经年累月的检验,制茶者和消费者共同选出了最适合制作这6类茶的茶区,并都用产地加以冠名,如绿茶类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白茶类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黄茶类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青茶(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凤凰单丛”;黑茶类的“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红茶类的 “滇红”“祁红”等等。

现在社会上追捧喝古树茶、乔木茶,认为台地茶、小树茶不好,但基本上说不清楚科学依据,不知道如何区分。个人认为只要依据有性和无性两种不同的栽培方法进行划分,可以说得比较清楚。所谓有性栽培,指直接用茶树上结出的茶籽育苗后进行移栽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茶树有主根和主干,随着时光的流逝,茶树的主根和侧根都深入土壤达几米甚至十几米,主干若不加以修剪,可以长成高达一、二十米的高大乔木。粗长的茶树根从土壤中源源不断吸收大量有机养分,即便不给茶树施肥,树根吸收的养分也能保证茶树茁壮成长,茶芽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多,比较耐泡,并且不容易发生虫害(尤其是栽种在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基本不会发生虫害),一般不需使用农药驱虫,制成品也就较少有农药残留。缺点是因自然授粉的粉源不一致、授粉不均匀,导致茶苗的性状不稳定,同一茶园的茶树会出现品种、性状不一致的情况,加之茶树侧枝较疏散,发芽率低,发芽不齐整,单产较低且采摘难度大,大规模制茶时易出现规格、品质不一致、不稳定情况。所谓无性栽培,是指用所选中茶树的枝条进行扦插育苗后移栽的方法。此法在清代巴蜀地区就已开始使用,但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家为提高茶叶单产和保持茶叶性状稳定,才开始大规模在全国推广。此法种植出的茶树没有主根,植株多为灌木,为保持水肥,需在经过平整的台地上密植栽种,故称台地茶,优点是茶园长势齐整、单产较高、可以用机器采摘,且茶叶性状稳定,较容易保证大规模制茶时规格、品质的一致和稳定。缺点是因茶树只有须根,扎入土壤的深度较浅,加之发芽多,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般无法保证茶树的茁壮生长,需要靠施外用肥料才能保证发芽率,进而导致茶芽生长快,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减少,不耐泡。因此,我们大致可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栽种的茶树划为大树茶(距今约50年以上),之后栽种的茶树划为小树茶,而百年以上的在植物学上可以称之为古树茶;将采用有性栽培法的茶树划为乔木茶,采用无性栽培法的茶树划为台地茶。对没有办法对茶叶内在品质和安全性作科学检测的消费者来说,自然是选择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栽种的,特别是选择高海拔茶区出产的古树茶、乔木茶,滋味更醇厚、更耐泡、更安全。


四、普洱茶的常识


(一)普洱茶的产区。


许多当代人以为普洱茶是一种新的茶种,其实普洱茶古已有之。据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是用产自现今澜沧江流域南段两岸的云南省临沧市、西双版纳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茶区所产的大叶种茶制作而成的茶产品。所以,至少从唐代开始,茶商们从云南西南地区收购茶叶后,组织浩浩荡荡的马帮,一路翻山越岭,经年累月,进川入藏,沿茶马古道,将茶叶销到四川、西藏、新疆、内蒙等牧区,成为以肉食为主的牧民消脂去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活必需品。之所以被称为“普茶”,是因为现今普洱市内有一个地方在古代名叫“普”,这个地方出产食盐,小茶商们将来自各地的茶叶收购汇集后,用马匹驼到“普”这个地方,卖给大茶商,然后换回食盐,驼回茶区卖给茶农,“普”便逐渐成为古代云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从这里销售出去的茶便统称“普茶”。其实,位于现今临沧市凤庆县内的鲁史古镇,也是古代“普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据《徐霞客游记》记载,这位明代大旅行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西南就是到了凤庆,并在鲁史古镇一位梅姓老人家留宿,梅姓老人以“普茶”中的“太华茶”招待他。鲁史古镇至今还集中完整地保留了624户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深嵌马帮马蹄印的石板路,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在“普”这个地方设置“普洱府”,并开始将“普茶”进贡朝廷,自此,“普茶”名称变更为“普洱茶”,并从牧民生活必需品变成皇宫、京城达官显贵的心头好。普洱茶进贡朝廷一直持续了近200年,直至清朝覆亡。故宫博物院成立时,从宫中发现大量普洱茶,其中有的已保存了150年,但仍然可以开汤饮用。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到的“闷一壶普洱茶吃了去”,可以窥见在清朝,不仅在宫廷,在富贵人家中,喝普洱茶也是很流行的。随着清朝的覆亡,国内除牧区仍然保留喝普洱茶习惯外,其它地区则普遍流行喝绿茶、青茶(乌龙茶)。进入当代,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普洱茶开始在生活富裕起来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圈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开始流行起来,进而得到因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广东人的青睐,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风靡全国。现代许多人以为普洱茶只产自普洱市,都是因思茅地区撤地设市而起。普洱市的前身叫思茅地区,随着普洱茶在国内的火热,2007年思茅地区撤地设市时,将市名改为“普洱”,一时混淆了大家对普洱茶产地的认知。好在随着普洱茶知识的普及,这种认识正逐渐被纠正。

(二)普洱茶的分类。


在6大茶类中,专家将普洱茶归于黑茶类,并按发酵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生茶(生普)和熟茶(熟普)两种。生普是指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在铁锅中翻炒变软,然后人工揉捻使其成条索状,在阳光下晒干成为晒青毛茶,将晒青毛茶用蒸汽蒸软后迅速紧压成饼、砖、沱、瓜等不同形状,再晾干包装而成的茶制品,故普洱茶又被称为“紧压茶”“饼茶”“砖茶”“沱茶”“瓜茶”。古代的普洱茶都是生普,之所以紧压成饼、砖、沱、瓜等不同形状,是因为过去云南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离销区又路途遥远,为解决晒青毛茶松散难于大规模运输的问题而发明的制作方法。由于生普是所有茶类中最完整保留了茶叶活性的茶品,饼、砖、沱、瓜等形状虽然给饮用带来一定的不便,但不经意间为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转化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随着存放时间越来越长,生普逐渐开始发酵转化,汤色逐渐从清亮变成红浓明亮,滋味逐渐变得越来越醇厚、顺滑,并有一股独特的陈香味,消脂去腻的功效也越来越明显,普洱茶爱好者趋之若鹜。生普的这一后发酵特性,使保存得法的生普陈年老茶滋味丰富多变,增加了普洱茶的文化属性,变成了“可以喝的古董”,在当代价比黄金,又使生普成为一种极具保值、增值潜力的商品,无数人疯狂买茶存茶。熟普制作工艺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发明的,是茶叶专家从安化黑茶制作工艺中得到启发,为加速晒青毛茶陈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将一定规模晒青毛茶加水加温后进行渥堆发酵而成的茶制品。经过1至2个月的高温高湿渥堆发酵后,晒青毛茶的内含物质迅速转化,功效上达到了生普需自然存放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效果。但经过渥堆发酵,晒青毛茶的活性会降低,长期保存的潜力没有生茶大,所以茶界有“存生普、喝熟普”之说。生普品质的优劣主要靠晒青毛茶的品质和后期存储的环境条件,而熟普品质的优劣主要靠渥堆发酵的技术,故普洱茶界也有“生茶靠品质、熟茶靠工艺”的说法。熟普汤色、功效虽然快速达到了陈年生普的效果,但也失去了生普在岁月时光洗礼下一点一点变化,慢慢滋养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普洱茶发烧友们多追逐陈年生普的原因。现代有人认为只有用云南澜沧江流域南段区域茶区的大叶种茶制作成的才叫普洱茶,这实在是一大错误。其实,用云南地域保护范围内茶区的鲜叶,只要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制品都是普洱茶,只不过云南澜沧江流域南段区域大叶种茶因内含物质最丰富、水浸出物最高,利于后发酵,陈化出的老茶滋味最醇厚顺滑,为普洱茶的上品而已。这与天下皆产葡萄酒,以法国波尔多出产葡萄酿出的为上品是同一道理。

(三)普洱茶的存储。


要使生普后期发酵转化出独特美妙的滋味,除晒青毛茶的品质外,仓储的条件至关重要,否则好原料也会被存出劣质货。古人的生普都是干仓存放的,但现代有了干仓茶、湿仓茶之说。据专家研究,存茶的核心条件是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空气湿度65%-70%、空气洁净无异味的环境最有利于生茶转化出好茶品。所以,简单地划分,可将湿度低于75%的存茶环境称为干仓、高于80%的环境称为湿仓。随着普洱老茶市场的火爆,有的无良商人为追求暴利,等不及自然陈化,将生茶存放到高热高湿的地方,让其快速发酵,甚至用发霉变质的湿仓茶烘干后冒充陈年生普,忽悠顾客,导致老茶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无从辨别,上当受骗。针对这一市场痛点,一些精明的商家开始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打造专业的普洱茶存储仓库,帮助茶厂、茶商和购茶较多的茶客专业干仓存放普洱茶。当然,消费者若拥有的普洱茶数量不多,不必非要到专业茶仓去存放,储存在自己家里即可,量稍大的可以单独用一房间存储,但房间内必须无异味,并随时注意观察房间内湿度的变化,有条件的可在屋内放置湿度计帮助观察。北方人家普遍空气干燥、湿度不足,可在存茶的屋内摆放一台加湿机或一桶水加以改善。南方人家夏季特别是“梅雨季”,往往湿度过大,茶容易发霉变质,故要经常查看,一旦发现湿度过大要及时翻动晾晒,有条件的最好在存茶的屋内摆放一台除湿机加以改善。除大环境外,普洱茶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内部小环境。有的消费者喜欢将厂家的外包装除去,一片一片地将普洱茶摆在架子上,这很不利于普洱茶的后期陈化。正确的方法是尽可能将同类的茶叶收纳集中装入纸箱、陶罐等透气的容器中存放,构建利于普洱茶相互作用,促进后发酵的小环境。


(四)普洱茶的功效。


中华药祖神农用茶解毒的记载说明,中国先民最早是把茶作为一种解毒的药物来加以利用的,至今在临沧凤庆民间还沿用着猪、鸡等家畜食用掺有老鼠药的食物后,用生普茶汤加猪油、红糖进行解毒的土方。云南是产烟大省,云南人吸烟的比例远高于全国,但云南人因吸烟而发生相关疾病的比例并没有高过全国,这可能与云南抽烟的人都喜欢喝普洱茶有关。由此可见,生普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茶界有“盛世普洱”之说,指的是普洱茶只有在社会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流行。这主要是因为普洱茶有优于其它茶类的消脂去腻、降“三高”的功效,只有生活富裕起来,肉食摄入量大,“富贵病”多起来后,普洱茶才会被人们喜爱。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去看那些枯燥的检测和实验数据,从前面讲到的川、藏、疆、蒙等牧区从古到今一直饮用普洱茶,并达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清朝只在上流社会流行喝普洱茶以及当代普洱茶从马来、印尼、港台→广东→全国的流行路径图,就可以清楚地印证这一点。道家养生讲究辟谷吞津,“津”即口水,是帮助人更好消化吸收的不可或缺的体液。很多人喝了普洱茶尤其是喝了好的生普后,都会有满口生津,需不断吞咽口水的现象,这也是普洱茶有益身体保健最直观的证据。“禅茶一味”,喜欢禅修的人,生普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五)普洱茶的选购。


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品名多如牛毛,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几十、几百、几千到几万元的都有,让消费者很难选择。“好喝就是硬道理”,口感是选茶的第一法则,最简单的方法是只选入口后自己感觉好喝的茶。若要买到各方面都不错的普洱茶,可采用4步法进行选购。第一步是观汤色。好的普洱茶,无论生普、熟普,还是新茶、老茶,开汤后茶汤必须是干净、清亮的(即便是几十年的老生普,虽然汤色红浓,但放到光线下看仍然是透亮的),那些汤色发浑发暗的绝不是好茶,坚决弃之不要;第二步是察口感。茶好不好,全在口中的感觉。好的生普,最突出的特点是几杯茶汤入口后,舌面便会开始生津,俗称回甘,越好的茶生津越猛烈持久,如产自临沧双江勐库的“冰岛茶”,即使停止喝茶,生津还可以持续一个小时以上。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生普会有轻微的苦底,但入口片刻后即化为生津,若苦底持续时间过长或舌面不生津,则为一般的茶叶。若出现口腔发麻等感觉,则可能有安全隐患,坚决弃之不要。生普老茶因随着生茶存放时间的延长,内含物质逐渐转化,舌面生津的感觉会逐渐减弱,但会逐渐转化为陈香、顺、滑、甜等其它令人舒服的味道,所以,不会生津的老茶不一定是差的茶。熟普的特点是茶汤入口滋味甘甜、顺滑,口腔感觉很舒服。若茶汤入口后感觉寡淡无味,则为一般的茶。若出现怪味、霉味或口干情况,则多为湿仓茶、劣质茶,坚决弃之不要;第三步是是闻杯香。这主要是在选购生普时使用。好的生普尤其是古树茶,前几泡除茶汤香气外,普遍都还有挂杯香,即喝尽茶汤后闻茶杯的内壁,会有一股蜜香或花香,茶越好香味越浓烈持久。若茶杯内壁香气很淡或没有香气,则茶的品质一般。若有怪味、霉味,则为劣质茶,坚决弃之不要;第四步是看茶底。叶底肥嫩有活性的为佳。识别生普老茶和熟普的同样看茶底,生普老茶的茶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返青,熟茶的茶底则不会返青。消费者选购生普时,还要注意避免两种经常犯的常识性错误,一是喜欢选条索齐整,看上去很漂亮的茶,其实古树茶如前面提到的原因,是很难有条索齐整情况的;二是喜欢选芽头较多甚至全是芽头的茶,其实芽头成熟度不高,内含物质种类偏少,好的普洱茶多用一芽二叶的鲜叶制作。


现代人们流行选购名山头出产的普洱茶。茶是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决定了选择名山头茶是一个简单的选购好茶的方法。因为名山头茶往往是经过市场实践检验后公认的好茶。经过大浪淘沙,目前普洱茶界公认的4大名茶山为临沧双江勐库茶山、西双版纳勐海布朗茶山、临沧临翔邦东茶山、普洱澜沧景迈茶山。这4大茶山内各自又分为许多小茶山,不同的小茶山出产的茶品质也不一样。按市场公认度和价格从高到低排列,第一名为勐库茶山的冰岛茶、第二名为布朗茶山的老班章茶、第三名为邦东茶山的昔归茶、第四名为易武茶山的易武茶。这4大普洱名山名茶,以清明节前出产的茶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第一名的冰岛茶,单株大古树茶价格高达7、8万元一公斤,几百年古树茶茶达2万元以上一公斤,第四名的易武茶许多也要3、4千元一公斤,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现在市场上遍地是冒充这4大名山名茶的茶品,所标价格与上面的价格进行对照,绝大多数连买原料的价格都不够,怎么可能是真品。其实,选择喝普洱茶主要是选择它的保健功效,只要干净、无异味的即可。消费者可以按照名山名茶→名山内其它小茶山出产的茶→普洱茶主产区(临沧市、西双版自治纳州、普洱市)出产的茶→普洱茶主产区以外茶区出产的茶这一选茶顺序,根据自己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和口味喜好进行选择。

五、茶的品饮常识


(一)“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中国人平时经常约朋友“喝茶去”而非“品茶去”,其实“喝茶”与“品茶”大有不同。单从古人造字角度看,“喝”茶与“品”茶各有讲究,“喝”只有1个“口”字,1杯茶一饮而尽谓之“喝”;“品”有3个“口”字,1杯茶分3口饮尽谓之“品”。所以“喝”茶只是达到解渴、保健效果,对茶的独特香气、滋味往往饮而不知其味。只有通过“品”,将少量茶汤入口,并停留片刻,让自己的味觉充分感知茶的滋味,才能很好享受唇齿留香的美妙感觉。同一泡茶叶,“喝”和“品”的滋味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拥有一泡好茶约朋友分享时,应该对朋友说“品茶去”而不是“喝茶去”。在选购茶叶时,为了能对茶叶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是“品茶”而不是“喝茶”。当工作时或器具不就手时,可以“喝茶”,但当自己有闲暇和器具就手时,建议尽可能“品茶”。有闲情逸致和追求养心怡性的人,应该“品茶”而不是“喝茶”。


(二)泡茶器具的选择。


“喝茶”还是“品茶”,与泡茶所用器具大有关系。大多数人自己一个人泡茶时,尤其是在上班期间,经常是将茶叶直接投入自己常用的茶杯中加水饮用,人多时则用诸如飘逸杯、大茶壶等比较大的茶具进行冲泡后分给其他人,此种方法只能称之为“喝”茶。若要“品”出茶的好滋味,泡茶工具最好选用小盖碗或小茶壶(紫砂最佳),冲泡时用盖子盖好,这样能让茶叶香气留存其中,加之内部温度上下一致,易泡出茶的好滋味。品茶用的杯子最好选用小的白瓷杯或玻璃杯,以便欣赏茶的汤色。


(三)水的选择及冲泡手法。


“喝茶”还是“品茶”,与所用的水和冲泡手法大有关系。消费者“品”茶时,大可不必像古人和发烧友那样追求雨水、雪水、露水、泉水等等需要耗费功夫弄到的水,用市场上的纯净水和矿泉水即可,但最好不要用自来水,因为茶是最吸异味的,自来水内含有漂白粉等物质,会对茶的滋味造成极不好的影响。若只有自来水可用,也必须让水多烧沸一会,并打开烧水的壶盖,让化学物质挥发掉。“品”茶时最好每泡都用90-100度的水,这样能让茶的香气和内含物质能充分释放,所以建议每次烧水时不要注入过多的水,以免水变凉影响出汤质量。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较低,可采用煮的方法改善,牧区的人们多用此法。在无法确认所泡之茶是否干净和有无农药残留的情况下,建议第一泡茶汤都倒掉,以确保安全。普洱茶因为是紧压茶,加之存放时间较长,需要醒茶和洗茶,将茶泡散开利于出味以及将保存过程中可能附着上去的灰尘等杂物清洗掉,所以头泡茶汤都倒掉不喝。大部分茶类的茶的香气是指茶汤的香气,但普洱茶除茶汤有香气外,还特有挂杯香,并且在最初几泡最为明显,所以头泡茶汤直接倒掉可惜,可将其倒入闻香杯、品茶杯、公道杯,稍停留一会儿倒掉后,享受杯底留存的茶香并鉴别其储存环境和状况。泡茶时,若要追求出香和出味快,注水时抬高水壶,让壶嘴与盖碗(茶壶)保持一定距离,让水快速注入,使茶在盖碗(茶壶)中翻滚,这样冲泡出的茶香浓味厚。若要茶出香和出味慢一点,可将水壶嘴搭在盖碗(茶壶中)边沿的一个位置,让水徐徐注入,不让茶叶翻动,这样冲泡出的茶香幽味柔。茶在盖碗(茶壶)中泡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茶的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对少,一般来说,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少的要时间泡长一点,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多的就要时间泡短一点;头几泡时间需短一点,后几泡时间需长一点;喜欢喝浓茶的泡长一点,喜欢喝淡茶的泡短一点,具体需消费者可以根据茶性和自己对茶汤的浓淡喜好进行选择,并通过实践来掌握。需要提醒的是,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内含物质和水浸出物最高的,最为耐泡(如冰岛茶可以泡二三十泡),所以冲泡时,一是投茶量不宜过多,一般3小杯盖碗7、8克即可;二是泡的时间不能过长,特别是前几泡10秒左右就要出汤,否则茶汤就会苦涩味过重,影响了口感。


茶,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消费日报网,岳峰矫正)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