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树上的花需要处理吗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果大小,能判断是春茶或秋茶吗?

茶树有果子,有人说能从果子的大小多少,来判定茶叶是春茶、秋茶还是夏暑茶,那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呢?真的能够判断出是春、秋茶吗?


首先,要想知道茶果的大小能否作为判断春茶、夏茶和秋茶的依据,就要看不同季节的茶果在大小、颜色等外观上是否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茶果吧。

茶果的生长发育

茶果是茶树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茶树从花芽形成,开花、结出果实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经历一年半的时间。

在每年的5-6月份,茶树春梢开始分化;10-11月份,茶树开花。而11月份至翌年3月份,幼果成长,果壳变硬,果重微增。第二年6-7月份,茶果急剧增大增重,在外观上果皮的颜色由“淡绿→深绿→黄绿→红褐色”,果皮硬度也在增加;第二年8-9月份,果皮变为黄褐色,此时茶籽已经达到黄熟期。第二年10月份,果皮呈棕色或紫褐色,开始从果背裂开,这时种子为蜡熟期。



也就是说茶果的生长发育经历两个阶段,前期未发育完全时,茶果的大小与发育时期有关;而在第二年6月份之后,茶果的果重增加极微,茶果发育完全后,种皮呈现棕褐色或黑褐色,此时茶果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其包含的茶籽数量来决定的。

茶果的形状有哪些?

比如说含有一颗茶籽,茶果是球形的;如果含有两个茶籽,则茶果是肾形的;如果含有三粒茶籽,则茶果呈现为三角形;含四粒茶籽的茶果为方形;如果含有五粒茶籽,则茶果为梅花形。

此外,由于茶树果实的生长发育周期长,每年的6-12月份这6个月的时间中,一方面,当年的茶树开花和授粉,另一方面,上一年的茶树果实发育形成了种子,也就是说茶树当年的花与上一年的果同时生长,这正是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也就是说,在春季茶树会有新生的茶果,也有可能夹杂着上一年未采摘或未处理的茶果,因此,茶果不能作为判断春茶、夏秋茶的确切依据


为什么很少看到茶树果实?


每年10-11月份我们虽然可以看到遍山的茶花,但是我们能收获到的果实却是非常少的,这是由于茶树的结实率只有2%-4%。影响茶树结实的因素除了花粉本身的因素外,还会受到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倒春寒、反季节等不良气候。


另外,茶树是叶用为主的植物,我们所喝的茶叶都是茶树的芽叶部位加工而成的,而茶树结果是茶树生殖生长的过程,茶树的定期修剪也是为了阻止茶树的生殖生长,阻止茶树结果,从而使茶树进行营养生长,增加茶树的利用价值。而且茶叶的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都会有筛分和风选的工序,就是会剔除非茶类夹杂物,一般是不会含有茶果、茶籽以及茶梗等夹杂物的。


综上所述呢,茶叶中如果有夹杂茶果等夹杂物,可以作为判断季节茶的参考,还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来判断


当然,茶友们都会对春茶有一种执念,总是想买到春茶最好了,那么重点来了,我们我们要怎么判断买的茶叶是春茶、还是夏茶、还是秋茶呢?


春茶和夏秋茶的区别与区分


春茶、夏茶和秋茶主要是根据茶叶采摘和加工的季节不同而划分的,大家热衷于春茶,一方面是由于春茶的内含物质丰富,营养价值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春茶的香气和滋味等品质好,茶叶香气清香高扬,滋味鲜纯回甘。


而夏秋季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也就是说根部输送的营养成分有一部分被生殖生长的花果(当年的花芽,隔年的茶果)吸收,因此夏秋茶叶片的营养成分不如春茶丰富。有研究表明,一芽三叶新梢氨基酸含量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


区分茶叶季节,我们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鉴别,干茶和内质。以绿茶为例,我们可以参考下表进行判断。


绿茶春、夏、秋茶干茶、内质对比


茶叶的品质好坏除了与原料的季节有关,此外还受到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茶叶加工遵循的原则是“看茶制茶,看天做茶”。


比如红茶,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而发酵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春季的温度较低,偶尔会有倒春寒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不利于发酵的进行,对红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会在气温较高的春末和夏季进行采摘和加工。我们常说的春茶情结其实也就是对绿茶而言较多一些。


参考资料:

1、《茶树栽培学》,骆耀平,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茶谱》,宛晓春,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版。

茶果大小,能判断是春茶或秋茶吗?

有人说能从茶果的大小多少来判定茶叶是春茶、秋茶还是夏暑茶,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茶果。

茶果的生长发育

茶果是茶树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茶树从花芽形成,开花、结出果实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经历一年半的时间。

在每年的5-6月份,茶树春梢开始分化;10-11月份,茶树开花。而11月份至翌年3月份,幼果成长,果壳变硬,果重微增第二年6-7月份,茶果急剧增大增重,在外观上果皮的颜色由“淡绿→深绿→黄绿→红褐色”,果皮硬度也在增加;第二年8-9月份,果皮变为黄褐色,此时茶籽已经达到黄熟期第二年10月份,果皮呈棕色或紫褐色,开始从果背裂开,这时种子为蜡熟期。

也就是说茶果的生长发育经历两个阶段,前期未发育完全时,茶果的大小与发育时期有关;而在第二年6月份之后,茶果的果重增加极微,茶果发育完全后,种皮呈现棕褐色或黑褐色,此时茶果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其包含的茶籽数量来决定的。

茶果的形状有哪些?

如果含有一颗茶籽,茶果是球形的;含有两颗茶籽,茶果是肾形的;含有三颗茶籽,茶果呈三角形;含有四颗茶籽,茶果为方形;含有五粒茶籽,茶果为梅花形。

此外,由于茶树果实的生长发育周期长,每年的6-12月这6个月的时间中,一方面当年的茶树开花和授粉,另一方面上一年的茶树果实发育形成了种子,也就是茶树当年的花与上一年的果同时生长,这正是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在春季茶树会有新生的茶果,也有可能夹杂着上一年未采摘或未处理的茶果,因此茶果不能作为判断春茶、夏秋茶的确切依据。

为什么很少看到茶树果实?

每年10-11月份虽然可以看到遍山的茶花,但是能收获到的果实却是非常少的,这是由于茶树的结实率只有2%-4%。影响茶树结实的因素除了花粉本身的因素外,还会受到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倒春寒、反季节等不良气候。

另外,茶树是叶用为主的植物,我们所喝的茶叶都是茶树的芽叶部位加工而成的,而茶树结果是茶树生殖生长的过程,茶树的定期修剪也是为了阻止茶树的生殖生长,阻止茶树结果,从而使茶树进行营养生长,增加茶树的利用价值。而且茶叶的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都会有筛分和风选的工序,就是会剔除非茶类夹杂物,一般是不会含有茶果、茶籽以及茶梗等夹杂物的。

因此,茶叶中如果有夹杂茶果等夹杂物,可以作为判断季节茶的参考,还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来判断。

当然,茶友们都会对春茶有一种执念,总是想着买到春茶最好了,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买的茶叶是春茶、夏茶还是秋茶呢?

春茶、夏茶、秋茶的区别与区分

春茶、夏茶和秋茶主要是根据茶叶采摘和加工的季节不同而划分的,大家热衷于春茶,一方面是由于春茶的内含物质丰富,营养价值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春茶的香气和滋味好,茶叶香气清香高扬,滋味鲜纯回甘。

而夏秋季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也就是说根部输送的营养成分有一部分被生殖生长的花果(当年的花芽,隔年的茶果)吸收,因此夏秋茶叶片的营养成分不如春茶丰富。有研究表明,一芽三叶新梢氨基酸含量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

区分茶叶季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鉴别:干茶和内质。以绿茶为例,可以参考下表进行判断

茶叶的品质好坏除了与原料的季节有关,还受到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茶叶加工遵循的原则是“看茶制茶,看天做茶”。

比如红茶,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而发酵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春季的温度较低,偶尔会有倒春寒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不利于发酵的进行,对红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会在气温较高的春末和夏季进行采摘和加工。我们常说的春茶情结其实也就是对绿茶而言较多一些。

来源:懂茶帝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阿萨姆到云南,世界茶树起源争论的误区

茶树原产于中国之说法,19世纪之前没有争议。有争议始自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发现有野生茶树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印度起源说的论据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而没有人提出中国有野生茶树;印度阿萨姆种茶树长得“野”,树高叶大,而中国种茶树材矮叶小。其结论是:印度种是茶树原种,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

针对印度起源说的挑战,中国的植物学、茶叶专家在中国境内,尤其是云南,找到了数量颇多的野生型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乃至过渡型大茶树,有力地证明了茶树起源于中国。但问题真的是这样吗?

图为“普洱茶之父”张宏达教授

世界茶树起源的三个层面

世界茶树的起源问题,其实是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野生茶树的起源;二是人类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三是人类充分驯化茶树的起源。初步驯化与充分驯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其表现在:初步驯化并没有深度改变野生茶树的生物学特征,还是以野生的原始性状为主。也就是说人类虽然利用与驯化茶树,但茶树还是野生茶。充分驯化,是指深度改变了野生茶树的生物学性状,让其由野生茶树变成为栽培型茶树。举个近似的例子,充分驯化好比野狗变成了家狗,野猪变成了家猪。初步驯化好比,野狗养起来,只能算家养的野狗,而不能算家狗。要让野狗变成真正的家狗,人类需要至少驯化上千年。

许多人将这三个层面混为一谈,从而片面得出中国是世界茶树唯一起源中心,这是不对的。真实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是野生茶树起源中心之一,是初步驯化茶树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充分驯化茶树(栽培型)的唯一起源中心,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与传播中心。

白马非马举三个茶种,即茶(小叶种)、普洱茶(阿萨姆大叶种)、滇缅茶(伊洛瓦底野生茶)来说明一下。

茶树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广泛种植的“茶”与“普洱茶”。广义的是山茶属茶组植物,有四十多种(不同科学家分的种数不一样),除了栽培型的茶与普洱茶之外,还有许多茶树的近亲——野生茶。滇缅茶就是众多野生茶中的一种。

通常的栽培型茶树为“茶”与“普洱茶(原称阿萨姆茶)”,茶就是小叶种,普洱茶就是大叶种。滇缅茶,是野生茶,属于栽培型茶的亲缘植物,也就是茶、普洱茶的近亲。茶(小叶种茶)原产中国没争议。有争议的是普洱茶。

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型大叶种大茶树,认为其是栽培型茶树的祖先,将之命名为阿萨姆茶,进而认为印度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中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经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订正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因而有人将他称为“普洱茶之父”。这里的普洱茶,不是通常人们接触到的商品意义上的一种云南地方名茶——普洱茶,而是植物分类学、茶树品种意义上的普洱茶。

后来,中国茶叶专家在云南澜沧的邦崴发现介于野生与栽培之间的过渡型茶树,让茶树驯化链条进一步完整,从而更加座实了栽培型茶树起源中国。

我们通常栽种的茶树,以“茶”和“普洱茶”为主。“茶”是指栽培型小叶种,“普洱茶”是指栽培型大叶种。而大叶种与小叶种的分化很早,远在人类驯化出栽培型茶树之前。也就是说,大叶种与小叶种存在不同地区独立驯化的可能。

据资料显示,2018年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茶基因组测序的文章,其中一个结论是:小叶茶和大叶茶分化的时间是38-154万年。

图为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多样化中心(根据闵天禄1992绘制)

巴蜀农耕文化的加持与栽培型茶树的诞生

但是问题来了,栽培型茶树起源中国,不等于栽培型驯化之前,只有中国才有野生型茶树,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才驯化与利用茶树。滇缅茶,作为一种野生茶,国际上因最早发现于缅甸伊洛瓦底江,而叫伊洛瓦底茶,张宏达考察后,发现云南与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是主产区,故更名“滇缅茶”。事实上,野生茶资源不光云南有,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横断山区及其周边,涉及了中国西南诸省、缅老泰越,以及印度的东北部,都发现了野生茶树,它们都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带。

第一个问题,是说野生茶不仅起源于中国,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横断山区及周边。第二个问题要说的是,不只是中国人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缅老泰越印的先民,其实也在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只是他们停留在原始的初级阶段,不像中国进入了中高级阶段,驯化出了栽培型茶树——茶与普洱茶。

中国人在茶树进化史中,为什么能在两三千年前率先抵达驯化的中高级阶段,最关键的因素是巴蜀先进农耕文化的加持。两三千年前,古蜀人与巴人,让原始的野生茶树驯化与利用事业迈向了全新境界,让其由野生型逐渐变为栽培型,并让巴蜀大地成为世界茶文化起源的中心地带。由巴蜀而江南,而福建两广,再到云南,再到印度、斯里兰卡,最后到全世界,这就是世界茶树种植与加工文明,三千年来的传播路线图。

阿萨姆也是中华血脉,茶树存在不同地区独立驯化的可能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东北诸邦,尤其是阿萨姆邦,不仅仅受印度文化影响,其人种是蒙古人种,其地是印度、西藏、缅甸、云南文化的交汇之地。很长一段时间,阿萨姆邦是独立王国,是中国德宏、缅甸密支那的傣族北上,建立的傣族国家。后来是缅甸势力范围,再后来属于英属印度。

阿萨姆的中国血统很浓。故,我们没有必要全盘否定阿萨姆驯化茶叶的历史。阿萨姆,是傣族建的国,傣族在两三千年前住在金沙江流域,跟古蜀国非常亲近。后来南迁,在先秦两汉建有哀牢国。再南迁,居住在现在的地方。公元十世纪左右,南诏衰落,傣泰掸老民族开始势力扩张。13世纪,傣族在德宏的一支,北上占领孟养(今缅甸克钦邦),进而进入现印度东北地区,建立傣族阿洪王国。阿萨姆源自阿洪。说白了,阿萨姆也是中华血脉。

最后援引科学研究成果说明一下,茶树驯化起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和高连明等人的团队利用23对核基因组微卫星(SSR)标记对采自中国和印度的392份茶树种质资源(包括古茶树、茶树老品种和现代栽培品种等)开展了栽培驯化起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可以分为3个遗传分组(茶树类型),即小叶茶(主要分布于中国除云南以外的各省区)、中国大叶茶(主要栽培于云南省及周边国家)和印度大叶茶(主要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地区),这三个品种很可能是在中国云南,东南部和印度阿萨姆三个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起源的,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很有可以是小叶茶的栽培驯化中心,而云南西部或南部与印度阿萨姆地区分别是中国大叶茶和印度大叶茶可能的栽培驯化中心(Meegahakumbura et al.,2016)。也就说在人们知道茶饮以后,上述三个地方独立培育了自己的茶叶品系。

延伸阅读之一:山茶属的茶祖植物与栽培型大叶茶、栽培型小叶茶、野生茶

本节文字摘选自周浙昆写的《漫话茶叶——何为茶?(上)》《漫话茶——茶的起源(下)》两篇文章。周浙昆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主任。

作为茶叶的植物全部来自山茶属茶组(Camellia section Thea)。根据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科研究的专家闵天禄教授的研究,全球的茶组植物共有12种和6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东到日本南部,西达藏东南,印度阿萨姆及缅甸,越南北部,生于海拔130-2000的山坡或沟谷灌丛(闵天禄,1992. 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云南植物研究,14:115-132)。而中山大学张宏达先生认为茶组植物有32种,3变种(张宏达,1984. 茶叶植物资源订正。中山大学学报,1984)。

在茶组中利用最广泛的就是茶(Camellia sinensis),茶又有两个变种,一个是茶原变种(C.sinensis var. sinenisis)也称小叶茶,另一变种是普洱茶(C.sinensisvar. assamica)也称为大叶茶。

小叶茶与普洱茶都经过长期广泛的栽培和选育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栽培品种,但是其基本特征还是可以辨析的。小叶茶植株相对矮小,小枝和叶片无毛或几无毛,叶较小,相对较薄,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花较小,花梗细瘦;叶片小,外面无毛;子房密被绒毛;花柱无毛,先端浅裂;果较小,扁球形,果皮薄。大叶茶植株相对高大一些,为小乔木或乔木,小枝和叶背沿中脉和叶柄通常被柔毛且宿存,叶相对宽大,较厚,先端渐尖。通俗说小叶茶叶子较小,较薄,而且无毛,叶片的顶端是秃的;大叶茶叶子较大较厚而且被毛,叶片的顶端有尾尖。

张宏达先生在分类中,把小叶茶和大叶茶(普洱茶)分布作为两个独立物种来处理。

在茶组植物中除了茶这个种以外,还有些种类被当地群众用作茶叶,据说有些种类的香味远胜于栽培茶。

目前已知茶组植物被使用的类群有:普洱茶(大叶茶)(C.sinensis var. assamica),大理茶(感通茶)(C. taliensis), 广西茶(C.kwangsiensis), 大苞茶(C.grandibractenta),厚轴茶(C.crassicolumna),秃房茶(C. gymnogyna)和毛叶茶(C. ptilophylla)等几种(闵天禄,1992)。有一些种类如毛叶茶据说不含咖啡因而含可可碱,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亟待开发利用茶叶种质资源。

小叶茶栽培范围比较广泛,大叶茶使用范围主要在云南,而大理茶的使用范围在主要在滇西一带,而且种类使用的范围也更为狭窄,基本上就是一些区域性运用。

延伸阅读之二:阿萨姆邦曾经是傣族建立的独立王国

本节文字摘选自《印度阿萨姆邦傣族文化交流之旅》,作者为蔡晓晃。

阿萨姆邦最早居住着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0世纪,蒙古人(貌似为蒙古人种)穿越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4世纪左右,蒙古人(貌似为蒙古人种)建立东辉国(东方光芒之地),在中世纪时期名为迦摩缕波王国,公元7世纪左右迦摩缕波王国达到最鼎盛的时期,统治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孟加拉湾的广大土地。之后,王国便进入混乱不堪的岁月。

根据阿萨姆傣文献《阿洪莫兰吉》(记载傣阿萨姆历史最早的史书)记载,公元1218年,召弄思嘎法[sə ka fa]率领九千人从勐卯(德宏瑞丽)出发,经过嘎弄勐晚(陇川)、勐腊(盈江)、勐低(梁河)、宏章、丙闷、南鸠(伊洛瓦底江)、邦洒、尚贵、勐各……迪巴姆、南景、南迪瑙(江)、勐哈绷等地方。十三年之后,才定居在阿萨姆邦。

思嘎法率领九千人从盈江进入密支那(现属于缅甸),跨过伊洛瓦底江一直往西,进入阿萨姆邦东边靠近缅甸的崃白盖[lɔi Pat kăi](史迪威公路的起点)。他们在崃白盖[lɔi Pat kăi]一带居住了一段时间,现在那附近还有傣族居住着。过去傣阿洪自称为“罕傣”[xam tăi]。“罕傣”[xam tăi]是“傣语”之意,“傣语”怎么成了族称?这一问题还待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阿洪[ʔa hom]是当地摩兰人对傣阿萨姆的称呼。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是“永不败”的人。这与傣阿萨姆英勇善战的精神是相符的。

那时期傣阿洪[ʔa hom]王朝权力空前高涨,兵将打战非常勇敢,被当时统治新德里的莫卧儿王朝视为是对他们的挑战。因此,先后17次派兵征讨傣阿洪政权,然而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公元1671年,莫卧儿大军在最后一次出征中和傣阿洪军队在萨莱伽特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最终傣族军队在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的率领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也因此获得了不朽的盛名,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精神和很多轶事,例如,讲述他的亲叔父因玩忽职守而被他斩首示众的献身精神的历史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传颂着。这些传说故事如今已经成为傣阿萨姆历史和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18世纪中期,被傣阿洪统治的信奉毗湿奴教派的莫阿马里亚人掀起反对傣阿洪统治的斗争,“勐叻笋罕”傣族王国——阿洪[ʔa hom]王国,开始走向衰落。此时,缅甸趁阿洪王国衰落之机攻打阿萨姆邦。阿萨姆邦王子请英国人帮助,打败了缅军。随之,阿萨姆邦便沦为英国殖民地。从此,这个由勐卯弄傣族迁入印度建立的王国结束了傣族长达600多年的统治。阿洪人也从此由统治民族沦为被统治民族。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阿萨姆邦成了印度的一个邦。阿洪人又随之成了印度属民。因此,印度学者罗梅希不拉哥哈因认为:事实上,阿萨姆邦中世纪早期的历史是属于阿洪人的,阿洪王国的出现,使印度东北部整个历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另一位印度学者JN普坎则称: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历史就是阿洪人的历史。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6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