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产业的冬天

找到约433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疫情下,茶产业的“危”与“机”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引发的疫情席卷全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节奏放缓。茶叶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对即将到来的产销旺季,茶产业将面临哪些“危”与“机”呢?
 
一、疫情对茶产业的影响:

1、生产环节
全国早春茶产量相对不高,采工需求量不大,可以本地区消化。加上近日的倒春寒的影响,为延迟采茶工作,争取了时间。
从疫情防控进程与各地春茶上市节奏判断,对 3 月中下旬以后开采的区域影响尚不确定,可能会面临采工短缺的问题,部分茶青不能及时足量采摘,预计单芽和一芽一叶原料茶产量有可能下降。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地道路解封,采工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部分茶园开采,各企业在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下有序的复工,并根据茶园的生长情况和可以调动的生产资源,适当的调整茶叶产品生产结构,减少单芽和一芽一叶的采制或加大机制茶的产量。总的来说,疫情可能会对茶叶产品结构有影响,但全国春茶总产量不会下降,茶叶市场总供应量仍会比较充足。

2、流通、销售环节
疫情发生以来,各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采取闭店措施,减少人员聚体,同时受物流业务停滞的影响。线上线下渠道交易均受影响同比下滑,传统实体渠道受影响相对较大。
近日部分早春茶已上市,但疫情控制正值攻坚战时期,早春茶卖不出去。针对此情况,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重点打造“重点产茶县春茶(干毛茶)集采信息平台”,由当地政府推荐优质企业,协会和政府来给企业做背书,企业做承诺,方便产销双方对接,促成茶叶的交易。截至目前,全国7个省区已开始早春茶采制的26个县(市)的172家优质加工单位,通过当地政府或行业组织的推荐入驻该平台。


同时启动另一个公益扶贫茶项目,让茶叶百强企业和一些贫困县对接,把区域县域品牌和知名品牌做个联动,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响应协会号召陆续启动。为帮助茶农,全国各产茶大省也都积极开展各类产销对接活动,促进茶叶流通。
国务院常务会多次部署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影响,多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客户端上线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服务专区,全力保障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有序复工复产,度过难关。

3、茶馆、茶饮行业的影响

疫情发生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第三产业 。茶馆和茶饮因是非刚需产品,为保障顾客与员工的健康安全,实行闭店管理,一个多月时间销售额大幅下降,甚至达到90%以上

在此期间,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员工修炼自身内功,做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同时加强疫情期间对客户的关心和互动,做好客户管理,构建和巩固自身私域流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抓住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反弹。

4、培训行业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教育部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线下培训,同时号召“停课不停学”。全民大规模宅家接受学习,对茶文化在线教育的普及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各与茶相关的培训机构也将目光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迅速兴起了茶文化线上培训小浪潮。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大众消费者的茶文化科普知识介绍;另一类是行业内人士的自身学习提升。多数机构借助这种方式,塑造品牌,争取线上用户。
课程集中爆发的同时也展示出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质量良莠不齐,随意性强,缺乏逻辑性,运用技术不够熟练,平台使用单一等。各培训机构还需加强内功修炼,打磨课程形成自己的特有的课程体系。
针对未来茶文化线上培训的前景,由于茶有其特殊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实操环节,需要较多的互动,而这些是无法在线上完成的。此外,由于线上的消费者都是碎片化的时间,所以线上学习更适合一个个小专题、小模块,而不适合系统性的茶文化学习。疫情将茶文化线上培训掀起一个小高潮,但未来茶文化培训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走线上推广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路子。

5、茶叶出口的影响

疫情对茶叶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疫情期间,国内对国际的物流运输业务停滞,且茶叶出口企业复工晚、招工难,茶叶企业出口进度及经营成本将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主要的茶叶进口市场可能会强化对我国出口茶叶的检验检疫,降低我国茶叶的境外通关速度,甚至有的国家受疫情影响可能会抵制或减少中国茶叶的进口。

不过,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也得到了积极消息。美国茶叶协会主席近日向其全体会员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提到,协会对进口茶叶产品对人的病毒感染风险基于以下三点进行了评估:

(1)茶叶:由于从始发地到目的地的运输时间一般较长,传播风险很低;

(2)喷雾干燥提取物:由于喷雾干燥过程中温度高,传播风险很低;

(3)液体提取物:大多数液体提取物要么经过巴氏杀菌,要么经过超高温灭菌处理,所以传播风险几乎为零。

评估结论认为,外界没有必要担心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进口茶叶产品传播。美国茶叶协会的评估结论充分体现了科学和负责的态度,对中国产品是一种信任和支持。我们也将继续与国际茶界加强联系沟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情况,正面宣传中国抗击疫情的有效进展,及时向企业通告信息,提升茶叶出口信心。

 
二、疫情下的危机应对

疫情是不可抗拒的黑天鹅事件,并不会长久持续存在。从疫情发生以来的网络舆情监测数据来看,茶叶保健、健康功能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疫情过后,社会和商业活动将会重新变得有序而充满活动,一定程度的消费反弹也是必然的。对茶产业来说,积极应对当下,努力布局未来,抓住“危”之下的“机”

1、茶叶生产方面加快生产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调整茶叶品类结构,降低对早春茶和手工名优茶的依赖。优化区域布局,降低生产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提高类似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2、倡导产品多样化开发、延伸产业链、跨界合作(比如四川航空携手奈雪打造“空中茶馆”、江小白和乐乐茶联名推出奶茶、小罐茶推出的世界首款0酒精“威士忌”-大红袍·威士忌等)来增加经济效益,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茶业业态创新多元化,实现产业提升升级。

3、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疫情虽导致大量的企业一定程度的损失,但也恰是品牌营销的好时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倡议书》,号召会员企业结合实际,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捐赠防疫急需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医护用品,积极为疫情地区防控书困解难。茶叶行业积极行动,全力支持配合党和政府工作。

截止目前,已有186家企业捐助总计价值7600余万的防护物资。疫情当下,一个优秀的品牌,除了凭借精良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现品牌魅力,公益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温情与积极的正能量,传递品牌的态度与温度。

4、积极拓展线上渠道。短视频红利期正当头,疫情催生出全民主播浪潮,在这种趋势下,茶农线上直播卖茶,把直播间搬到了茶园和加工车间;茶企、零售业把茶室挪到了线上;培训老师们把培训室移到了各种微课、直播平台。形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企业主的窘境,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下,各位还应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流量。

5、布局全球市场。新冠肺炎病毒在我国肆虐后,又蔓延至全球。市场释放出了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茶叶是健康饮品的代表,而中国茶叶的保健功效得到了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201911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国际茶日”,将在全球范围内对饮茶消费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这也是推广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对茶叶企业而言是一个发展机遇。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来不会到来。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喝茶“论道”,共谋发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茶产业加油!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疫情下,茶产业的“危”与“机”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引发的疫情席卷全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节奏放缓。茶叶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对即将到来的产销旺季,茶产业将面临哪些“危”与“机”呢?

图片描述  

  一、疫情对茶产业的影响:

  1、生产环节

  全国早春茶产量相对不高,采工需求量不大,可以本地区消化。加上近日的倒春寒的影响,为延迟采茶工作,争取了时间。

  从疫情防控进程与各地春茶上市节奏判断,对3月中下旬以后开采的区域影响尚不确定,可能会面临采工短缺的问题,部分茶青不能及时足量采摘,预计单芽和一芽一叶原料茶产量有可能下降。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地道路解封,采工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图片描述  

  目前,部分茶园开采,各企业在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下有序的复工,并根据茶园的生长情况和可以调动的生产资源,适当的调整茶叶产品生产结构,减少单芽和一芽一叶的采制或加大机制茶的产量。总的来说,疫情可能会对茶叶产品结构有影响,但全国春茶总产量不会下降,茶叶市场总供应量仍会比较充足。

  2、流通、销售环节

  疫情发生以来,各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采取闭店措施,减少人员聚体,同时受物流业务停滞的影响。线上线下渠道交易均受影响同比下滑,传统实体渠道受影响相对较大。

  近日部分早春茶已上市,但疫情控制正值攻坚战时期,早春茶卖不出去。针对此情况,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重点打造“重点产茶县春茶(干毛茶)集采信息平台”,由当地政府推荐优质企业,协会和政府来给企业做背书,企业做承诺,方便产销双方对接,促成茶叶的交易。截至目前,全国7个省区已开始早春茶采制的26个县(市)的172家优质加工单位,通过当地政府或行业组织的推荐入驻该平台。

图片描述  

  同时启动另一个公益扶贫茶项目,让茶叶百强企业和一些贫困县对接,把区域县域品牌和知名品牌做个联动,目前已有多家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响应协会号召陆续启动。为帮助茶农,全国各产茶大省也都积极开展各类产销对接活动,促进茶叶流通。

  国务院常务会多次部署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影响,多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国务院客户端上线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服务专区,全力保障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有序复工复产,度过难关。

  3、茶馆、茶饮行业的影响

  疫情发生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第三产业。茶馆和茶饮因是非刚需产品,为保障顾客与员工的健康安全,实行闭店管理,一个多月时间销售额大幅下降,甚至达到90%以上。

图片描述  

  在此期间,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员工修炼自身内功,做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同时加强疫情期间对客户的关心和互动,做好客户管理,构建和巩固自身私域流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抓住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反弹。

  4、培训行业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教育部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线下培训,同时号召“停课不停学”。全民大规模宅家接受学习,对茶文化在线教育的普及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各与茶相关的培训机构也将目光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迅速兴起了茶文化线上培训小浪潮。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大众消费者的茶文化科普知识介绍;另一类是行业内人士的自身学习提升。多数机构借助这种方式,塑造品牌,争取线上用户。

图片描述  

  课程集中爆发的同时也展示出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质量良莠不齐,随意性强,缺乏逻辑性,运用技术不够熟练,平台使用单一等。各培训机构还需加强内功修炼,打磨课程形成自己的特有的课程体系。

  针对未来茶文化线上培训的前景,由于茶有其特殊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实操环节,需要较多的互动,而这些是无法在线上完成的。此外,由于线上的消费者都是碎片化的时间,所以线上学习更适合一个个小专题、小模块,而不适合系统性的茶文化学习。疫情将茶文化线上培训掀起一个小高潮,但未来茶文化培训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走线上推广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路子。

  5、茶叶出口的影响

  疫情对茶叶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疫情期间,国内对国际的物流运输业务停滞,且茶叶出口企业复工晚、招工难,茶叶企业出口进度及经营成本将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主要的茶叶进口市场可能会强化对我国出口茶叶的检验检疫,降低我国茶叶的境外通关速度,甚至有的国家受疫情影响可能会抵制或减少中国茶叶的进口。

  不过,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也得到了积极消息。美国茶叶协会主席近日向其全体会员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提到,协会对进口茶叶产品对人的病毒感染风险基于以下三点进行了评估:

  (1)茶叶:由于从始发地到目的地的运输时间一般较长,传播风险很低;

图片描述  

  (2)喷雾干燥提取物:由于喷雾干燥过程中温度高,传播风险很低;

  (3)液体提取物:大多数液体提取物要么经过巴氏杀菌,要么经过超高温灭菌处理,所以传播风险几乎为零。

  评估结论认为,外界没有必要担心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进口茶叶产品传播。美国茶叶协会的评估结论充分体现了科学和负责的态度,对中国产品是一种信任和支持。我们也将继续与国际茶界加强联系沟通,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情况,正面宣传中国抗击疫情的有效进展,及时向企业通告信息,提升茶叶出口信心。

  二、疫情下的危机应对

  疫情是不可抗拒的黑天鹅事件,并不会长久持续存在。从疫情发生以来的网络舆情监测数据来看,茶叶保健、健康功能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疫情过后,社会和商业活动将会重新变得有序而充满活动,一定程度的消费反弹也是必然的。对茶产业来说,积极应对当下,努力布局未来,抓住“危”之下的“机”:

  1、茶叶生产方面加快生产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调整茶叶品类结构,降低对早春茶和手工名优茶的依赖。优化区域布局,降低生产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提高类似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2、倡导产品多样化开发、延伸产业链、跨界合作(比如四川航空携手奈雪打造“空中茶馆”、江小白和乐乐茶联名推出奶茶、小罐茶推出的世界首款0酒精“威士忌”-大红袍·威士忌等)来增加经济效益,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茶业业态创新多元化,实现产业提升升级。

  3、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疫情虽导致大量的企业一定程度的损失,但也恰是品牌营销的好时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倡议书》,号召会员企业结合实际,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捐赠防疫急需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医护用品,积极为疫情地区防控书困解难。茶叶行业积极行动,全力支持配合党和政府工作。

  截止目前,已有186家企业捐助总计价值7600余万的防护物资。疫情当下,一个优秀的品牌,除了凭借精良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现品牌魅力,公益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温情与积极的正能量,传递品牌的态度与温度。

图片描述  

  4、积极拓展线上渠道。短视频红利期正当头,疫情催生出全民主播浪潮,在这种趋势下,茶农线上直播卖茶,把直播间搬到了茶园和加工车间;茶企、零售业把茶室挪到了线上;培训老师们把培训室移到了各种微课、直播平台。形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企业主的窘境,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下,各位还应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流量。

  5、布局全球市场。新冠肺炎病毒在我国肆虐后,又蔓延至全球。市场释放出了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茶叶是健康饮品的代表,而中国茶叶的保健功效得到了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国际茶日”,将在全球范围内对饮茶消费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这也是推广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契机,对茶叶企业而言是一个发展机遇。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来不会到来。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喝茶“论道”,共谋发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茶产业加油!

  本图文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贵州茶产业的四个“十年”

德江永志茶业公司茶园基地

 立冬过后,贵州700多万亩茶园相继进入冬季管护。茶园里和往常一样热闹,茶农忙着剪枝、松土、施肥,为来年的春茶开采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在大山深处“巴掌大”的茶园一路扩张,从几十万亩扩展到100万亩、500万亩,直至700万亩茶海绿浪滔天。
  后来居上的贵州茶,在中国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连续5年位居中国茶园面积第一,成为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出口中心。
  今天的贵州,茶产业已成为43个县的主导产业,惠及贫困人口49.85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到8641元,其中贫困茶农人均年收入4985元,人均增收526元;今天的贵州,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30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乡镇有233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行政村有78个,以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茶区为主的武陵山区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

  
回顾贵州茶产业四十年巨变,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填满无数茶人与茶企的前赴后继。

凤冈永安镇田坝村  罗逸  摄

第一个十年:三个老农一台戏

位于黔北的湄潭,曾经拉开现代中国茶产业的开端。带着中央实验茶场的基因,湄潭拥有贵州最强的科研队伍——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拥有贵州面积最大的茶园——湄潭茶场。

看着国营茶场的职工捧着金饭碗,距离湄潭县城10公里的核桃坝村非常羡慕,他们也想靠茶叶吃饭。

核桃坝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1年,村支书何殿伦带领4名党员,与省茶科所签订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试验合同,成功育苗56万株,将茶苗分给乡亲们种植。

短短几年,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1988年,核桃坝村人均产粮50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50元,分别是未种茶前的6.25倍和15倍。  

与湄潭毗邻的凤冈,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永安镇的田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过生产队长的陈仕友却叫大家改变发展思路,种植耐旱的茶叶。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从湄潭背回八分地的茶苗,挨家挨户“劝种”,结果拉了30多户才种完;197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他带领30多人爬上荒山,种了50多亩茶;80年代,他在田坝推广无性系良种。

经过数十年的折腾,陈仕友和他的陈氏茶庄已成为凤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当年的田坝人也不曾想到,50多亩茶园历经40年发展,已经变成近4万亩的茶海之心,国家4A级景区。

1980年11月,年近五旬的毛克翕,背着行李来到距雷山县城14公里的丹江镇洋排村觉散苗寨的山坡上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茶叶。

早在1971年,毛克翕在炒茶时,发现了一些球形颗粒由多瓣曲卷的茶叶片抱团组成,他突发奇想,要将茶叶做成茶球。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只有产于海拔1400米以上云雾缭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清明新芽,茶叶的高果胶质含量才能让茶球紧实饱满。

做成茶球后,他又发明了四次烘炒技术。经过10年的钻研,1982年,毛克翕生产出第一批茶球,命名为“雷山银球茶”。“雷山银球茶”一经问世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成为国家机关接待用茶。

思南县茶叶园区,茶农正在进行机采作业 李大勇 摄

第二个十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每年4月,从湄潭到凤冈、从普安到晴隆、从黎平到雷山、从贵定到平塘,踩着贵州春茶开采的节奏,来自安徽、河南、浙江、福建的客商挤满了各个茶叶主产县城的旅馆。

在收茶、贩茶的过程中,这些外地客商逐渐发现,贵州这个多云雾、寡日照、高海拔的山区,茶青质量不是一般的好,但制茶工艺却很落后。于是,不少茶商带着资金、技术和设备,决定在贵州的茶山上大干一场。

江苏人蒋庆松1993年开始到贵州收茶,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贵州是中国品质最好的茶区,尤其是贵州绿茶。

给予他信心的是羊艾毛峰。

1997年,蒋庆松将羊艾毛峰带到江苏市场,独特的香气、新鲜诱人的口感立即得到江浙一带消费者的肯定,当年的羊艾毛峰库存一扫而光。1998年春茶季,羊艾农场每天为蒋庆松提供500公斤干茶,这些干茶通过客运航班发往江苏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溧阳茶叶批发市场。随着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羊艾毛峰在全国出现了一茶难求的景象。

本世纪初,福建人叶文胜背着一口炒锅到湄潭加工茶叶,几年后,他的加工作坊升级为盛兴茶叶公司。在当地茶农的帮助下,叶文胜利用当地“黔湄系列”品种,结合福建政和功夫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工艺,摸索制作出湄潭特色的红茶产品“遵义红”,完成了湄潭茶叶与福建工艺的完美结合。

湖南的黄红缨来得要晚一些。2012年,黄红缨带领创业团队,从湖南来到瓮安县最偏远的乡镇建中镇,4年时间种下1.2万亩茶。上万亩按有机标准种植的茶园被划分为33个区域,并实行网格化管理。

如今,建中已经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黄金芽种植基地,开发的绿茶、白茶、黄金芽、红茶、黑茶“五彩茶”系列产品远销欧洲、中东,成为贵州茶企的后起之秀。

吴长春  摄

第三个十年:本土企业的崛起

1988年,湄潭县政策落实办工作人员谭书德如愿以偿地调入湄潭县茶叶总公司,把“铁饭碗”换成“金饭碗”。

谭书德很快成为联系茶农与茶商的二道贩子,走村串户把茶叶收起来,统一交给茶商。善于学习的谭书德从中寻找到了商机,从承包改造低产茶园入手,1999年谭书德建成了湄潭最大的茶树扦插苗圃基地,2001年成立湄潭县栗香茶叶有限公司。

出生于湄潭核桃坝村的金循,骨子里便带着茶基因。1996年,湄潭县举全县之力,加速发展茶企业,中学教师金循放下教鞭,成立了湄潭县兰馨制茶厂。最初的兰馨,为外地茶企做茶叶代加工,贴牌后被销往全国各地。

“在琳琅满目的茶叶柜台前走一走,很难发现贵州自己的茶叶品牌。”作为茶人,金循说,他心里始终不是“滋味”。2001年,金循将兰馨制茶厂改制成了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栗香与兰馨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湄潭茶企中的一对双子星。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萌芽到90年代的野蛮生长,从一口炒锅到多功能制茶机,大小不一的贵州茶企,一路跑进21世纪——到2017年,全省500多家茶叶企业,其中380多家是具备规模化、标准化雏形的加工厂。

贵定县云雾镇茶农采茶  徐庆一 摄

第四个十年:领跑从面积扩张开始

2007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2015年达到300万亩。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

但是在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102万亩,排名全国第十位,产值、产量更是在十位以后。大多数的国营茶场,经营惨淡。

贵州茶叶要发展,必须上规模。有了大规模,才有大制造,有了大制造,才有大品牌,成为贵州茶人的共识。

说干就干,从2008年开始,贵州大量引进无性系国家级良种,从最初的10个重点县推广到43个重点产茶县,第一年便完成了3年的种植任务。

到2013年,贵州已经种下611万亩茶园,茶园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从此,贵州在全国的茶叶版图上拥有了话语权。

从2013年到2017年,贵州稳稳地坐在茶园面积第一的位置上。

2018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八届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上,贵州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发表主题报告:贵州茶园面积连续5年保持第一,今后还要年年保持第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贵州茶有理由做得更好!

来源:贵州茶香   北京茶世界

找到约42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