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茶博会把脉2019年茶产业形势

如果将深圳茶博会当作中国茶界的春晚,那么广州茶博会就是这场春晚的预演。如央视春晚早已成鸡肋,我们已经不想再看,但不看却又生怕失去点什么;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茶博会也是如此,虽一年不如一年,但总得还要办下去。


主角就是主角,除了二层普洱专场,底楼和三楼精品区都有普洱茶的影子。


我一直对中国做普洱茶的群体佩服的八体投地(五体肯定不够),对他们的敬仰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能将不到云南百分之五的古树茶放大到一万倍,纵使全国茶人日日喝、夜夜喝都喝不完,他们定是用了当年周恩来向尼克松介绍的那款“粮食放大器”了,不然怎么会让占云南茶产量百分之九十五的台地茶销声匿迹了呢?


人们喜欢阿迪达斯,世界上就不止阿迪达斯一家做“阿迪达斯”;

人们喜欢香奈儿香水,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一家香奈儿做“香奈儿香水”;

人们喜欢喝老班章,云南就不止一棵古树茶产“老班章”。



云南的古树茶资源明显还没完全开发利用出来,但哪怕再增加一倍的量也难以改变古树茶(或高杆、高树)僧多粥少的现状。


未来五年,普洱茶(当然特指古树或好喝的普洱)依旧会是茶叶界最具活力、最有战斗力的主力部队,没有任何茶可以替代。但源头市场如同江湖帮派的地盘已经成型定局,不是你想进就能进,哪怕你花重金也未必能拿到好货。


金融普洱的泡沫已经在迅速变大,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破,但一定会破,如同台湾大师忽悠大陆人的老茶一样,只是时间问题(会专门写一篇有关金融普洱的文章)。


作为广东人自己的主场,本土的红(英德红茶)、绿(河源、清远、梅州绿茶)、青(凤凰单丛)、混(柑普茶、陈皮)欢聚一堂。广东人喝茶天下无敌,做茶(生意)却不是太上心(普洱收藏家不算)。


几兄弟做的茶基本上都卖在家门口,英德红茶除了珠三角有少量卖给了各地尝鲜的茶客;凤凰单丛是潮汕人的口粮茶,他们也是最大消费群体,特有的高香在近五年内也在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小青柑的火爆带火了新会柑普茶产业,使得温吞很久的广东第一宝——陈皮开始大放异彩;至于广东绿茶真的是身在深山无人识,只是靠近广西、江西那几个地区自己玩玩罢了,很难融进高端的珠三角消费圈。


此处总结一句,未来新会陈皮会火,但不能玩火自焚(会有后续文章深度揭秘)。



在这个冬天能让人着迷的,只有茶界两大偶像派普洱+白茶,堪称一哥、二哥。


一哥场面最大,二哥紧追其后,从装修的调调来看,俩哥们还是富得流油。一哥上面说了,且说二哥。在绿茶看来,白茶采下一晒一萎凋一烘干就完事了,加工比我们简单,却卖的比我们好,严重不服气啊!我们一藏过年就完蛋,你白茶却越存越值钱,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你绿茶还真别不要不服气,全国980个产茶县中有至少有970个产绿茶,谁稀罕啊!可白茶呢,大家只知道福鼎、政和,说起产量比一哥还少呢。鱼塘的鱼少,抓鱼的挺多,白茶不火没有天理,但是,商人重利轻工艺,如果不控制白茶绿茶化的不良势头,白茶几年内必有一劫。


曾几何时,红茶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燃遍全中国各大茶区、各大产茶县,导致祖国江山一片红,结果红过了头。一阵吹嘘热捧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打回原形,回归平静。但毕竟前几年打下的江山总要去坚守去巩固,而经过几年调教的消费者却已经变得比白骨精还精,不要说货比三家,他们可以货比十家,他们既要茶好喝,又要价便宜,天下哪有这等好事啊!但,在衣食父母面前,比品质、比价格、比服务。


反正一句话,未来几年的红茶市场很残酷。



乌龙茶最大的看点就是时不时在一潭死水的茶圈踢出一个令人咋舌的乌龙球。铁观音元气大伤,内功尽失;永春佛手好似小家碧玉用不出门;漳平水仙时不时出去打工,认识好多城市;凤凰单丛如梁启超式的青年才俊,得到了不少人的仰慕追捧;冻顶乌龙隔海打牛,一直认为自己最厉害;只有武夷岩茶闷声不响发大财。


很多地方表示愤愤不平,TM的我们那里岩石比你们武夷山好,上面也种有茶,茶叶品质也很好,为什么就卖不出你们岩茶的价格呢?



你还真别不服,天下制茶工艺集大成者莫过于铁观音与武夷岩茶前者成就于做青,后者成就于焙火。武夷岩茶基本属于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的角色,你爱买不买,我总共就这一亩三分地,走过路过的我一人一两还不够分呢。绿茶易仿,岩茶难学,铁观音输在失去本真,而武夷岩茶至少还能保留完整的魂魄,况且还有天朝5个爱思(AAAAA景区)金字招牌罩着,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但是,武夷岩茶低端货的利润会越来越薄,高端茶(依旧会是奢侈品)价格会越来越高。因为穷人要为不景气的日子精打细算,而富人会为用不完的金钱为所欲为。


作为茶叶家族老大,绿茶如同近两年的股市一样绿,很不景气;不是卖不掉,而是利润太低。你别看他们最忙,却是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绿茶产区实在太大,品类实在太多,保质期实在太短,价格实在太透明,竞争实在太大。


未来几年的绿茶产业依旧会以价格取胜、会以质量取胜,依旧会是价格第一、质量第二。中国绿茶格局依旧基本是江南茶区做领袖,西南茶区做代工,其他地区做本地(绿茶是最能体现当地人喝当地茶的地域饮食文化农产品,当然不产茶的地方除外)。



中国绿茶无论从品种繁育推广、加工制作、市场营销都是江南茶区占主导,而且由江南茶区的主要生力军浙皖茶商引领着西南茶区的加工路线。谁的影响力大,谁的茶品走的越远。


这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浙江的龙井,加工点几乎遍布了贵州、四川、湖北几个最大的绿茶产区。这种现象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的是单品茶类的影响力越大、市场占比越大;坏的是会严重削弱原产地茶产业的发展,这是一柄双刃剑。就如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很大,但由于加工技术滞后、自我发展市场能力薄弱,一旦市场大趋势不好(离开外来茶商的参与),就会严重制约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我经常会说茶产业发展繁荣程度与产业品质成反比(特指绿茶市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贵州绿茶的品质会普遍(但不是绝对)优于浙江茶品。


关于绿茶可以总结成一句话:未来绿茶走向虽然还是以价格为主导,但归根结底的出路还是要以品质来取胜,安全、好喝会成为最终的王道。当然不单是绿茶,也包括全部茶类。


黑茶类除了熟普(我从不把生普归类于黑茶)日子最好过外,其他都还是眼前一抹黑。如果说六堡茶还能仰仗南洋华侨支撑市场,雅安藏茶、湖北青砖还能靠边销茶旱涝保收,而安化黑茶的现状就比较尴尬。



作为湖南最大的产茶县,拥有雪峰山脉、武陵山脉,冰碛岩、云台大叶、七星灶等诸多优质元素造就的世界独一无二的茶叶产区,安化黑茶相对于同样具有独特地理条件及独特加工工艺的武夷岩茶来说,境遇简直是天壤之别。自从当年熟普当红时搭了一把顺风车以后,就再也没有风生水起的能耐了(当然,除了华莱健)。


我几乎喝过安化各大山头的毛茶、千两、茯砖、黑砖、天尖、薄片,总结出了安化黑茶一蹶不振的几个原因(只是个人观点而已)。


一、粗老的原料


我们绝大部分的茶都取嫩芽叶加工,而安化黑茶除了天尖,其他必需要用成熟粗老料才有那种安化黑茶独有的风味。中国茶不管是自饮还是送礼,绝大多数茶客都没有逃脱绿茶语境下的细嫩概念。喝惯了安化黑茶还好,若初次喝的或者送礼的一般很难接受,粗老、廉价货是众多茶客对安化黑茶的第一印象。



二、“不讨喜”的口感


我倒是最喜欢安化毛茶,喜欢它的烟香和甘冽。由于制作过程中会采用趁热揉捻马上渥堆、七星灶烘烤的工艺影响,安化黑茶基本会有沤味及烟熏味。这是大部分茶客不容易接受的味道,就如湘西腊肉一样,湖南人一天都不能少,很多地方却吃不惯同样道理。安化黑茶“湘味”太重,很难融进不同生活习俗的圈子。


安化人应该早就知道上面所说的道理,于是安化黑茶祭出最大的卖点就是“养生牌”。于是,一时间安化黑茶被吹成一切茶类里面最保健、最防病的“神茶”。但是茶毕竟不是红牛、不是打点滴,一喝马上见效,又加上反伪科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茶有了正确的认知后变得越来越理性。所以,安化黑茶市场逐渐变冷。


说到底,其实安化黑茶的市场本来就没这么大,前些年大跃进式的盲目发展形成了泡沫,有太多人在吃一块大家认为很大其实并不大的蛋糕。所以,经营者都感到难以填饱肚子,安化黑茶必须要有一次大洗牌后才会有新的生机。


黄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进六大茶类?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众茶,小到随便一个绿茶单品可以压垮它、小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茶客都不认识它。于是黄茶开始绿茶化,如霍山黄芽等一些黄茶追求绿茶的清香以吸引客户,不然没有太多人买账。其他一些黄茶只能在原产地狭窄的空间、被绿茶包围的夹缝中勉强生存。


黄茶,若不是六大类茶的标准给它罩着,早就黄了。


至于专治“有钱缺智商”的“老茶”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只要你敢卖,就有人敢买。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大环境不太好,经济太疲软,官方管控矫枉过正导致了消费力后劲不足。


套用一句官话,2018年是最难过的一年,而2019年将会是更难过的一年。


但不要灰心,任何牛市都有熊股,任何熊市也会有牛股,大家努力吧!


2019,中国茶产业从业者们加油!

授权转载自「啖茶论道」,作者:书卷弯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