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紫砂壶与普通紫砂壶的区别及优点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天生不一样”,对于几百年历史的紫砂就有这一现象,在不同的温度之下紫砂壶展现出的颜色肌理也千差万别。

  柴烧是我国陶瓷最古老的窑烧方法,可上溯至千年。紫砂壶最早也是利用龙窑柴烧的烧制法。考古发现,宜兴紫砂壶早期烧成,是与其他粗陶一起混烧。壶体表面受火不匀,粘有釉油。在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提到“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意思是从李茂林等人开始,烧制茗壶使用匣钵,使烧制过程中壶不再受到其他釉泪杂质的入侵,保持壶体受火均匀,表面干净。

  现在的紫砂壶,由于现在基本都为电窑,气窑烧制,温度控制比较稳定所以其受热均匀、外形色泽较为统一,成品也有较高的保证。但是为什么还要用柴烧呢?柴烧是古老的工程与创作者的心的修炼,当火焰时而强烈,时而柔缓周旋在窑中,流串在作品四周。创作者用最原始的动物本能,静心感受着窑,大气与星体运转的微妙的互动,沉睡在大地中多年的陶土,经陶艺师们的历练,成型,入窑,让火与木灰作用于它的身上,融入作者的心血,烧出有浓烈归属感且耐人寻味的作品。

  柴烧加上紫砂,既具备了柴烧古朴的美感,有具备了紫砂工艺的细腻。

  所谓柴烧,是指在紫砂壶烧制过程中完全使用木柴为原料,燃薪烧柴,从头至尾都运用最传统和古老的方法,无任何添加,遵循源于自然出于自然。

  在柴烧过程中,火焰和灰烬直接窜入窑内。火焰流窜在坯体上烙下吻痕,灰烬落入壶面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火痕与灰釉的偶然性,形成独特的自然美。

  如同凤凰涅火重生,紫砂壶经此一役,表面留下水墨画般的染色变化,层次丰富、深浅不一,温润多姿,浑厚、质朴、古拙,令人着迷。

  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协调关系,一般要烧窑三至五天,期间需要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每窑要烧掉3~5吨木柴,出窑成品率只有30%~60%。

  柴烧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不重复且难预期烧窑的效果。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有把握,最后呈现的也都是随机性的效果。不到开窑,谁也不能预料会有什么样的收藏,也无法想象成品会有什么样的精彩。

  对于如此随性的柴烧作品来说,制作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灰等共鸣的交响曲中,结合在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中。创作者对这一原始古老制作技艺的坚守、传承、执着精神,更是柴烧壶背后无法估量的价值。

  柴烧紫砂壶的烧制使柴火与紫砂陶坯直接相熔,通过无添加的自然烧制,温度缓慢增高,逐步产生远红外线的能量。这使紫砂壶气孔率提高,极大地维护了紫砂壶胎体自带的“双重气孔结构”,使其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更强。

  而且柴火烧制导致紫砂泥的结构被改变,其中的氧化铁还原成低价铁,即所谓的原生铁,也是人体可以吸收的铁。除此之外还有十多种丰富的人体所需矿元素,如钙、镁、钾等。

  用柴烧茶具过滤后的水,PH值已转化成弱碱性。冲茗时会释放铁离子,软化水质,有效激发茶汤的品质和香气,使茶味道更加甘甜醇爽。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正是这无限的不可预知的无数可能性,这古老传统的原始技艺,这粗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使得柴烧作品在紫砂壶中独树一帜,窥之惊艳。

  柴烧的紫砂壶,成品率高吗?

  只要是柴烧,成品率都不可能高,主要是柴窑的温度不容易把控。

  柴烧紫砂和柴烧一般的瓷器,难度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紫砂泥的受热性达不到瓷泥那么高,所以紫砂柴烧更容易烧坏烧变形,对烧窑的经验和技术有极高的要求。

  柴烧紫砂壶优点

  与现代化的气窑、电窑、煤窑等烧制方式相比,古老的柴烧相对来说稳定性弱许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正是如此,柴烧产生窑变时在陶瓷器具上留下火痕、灰釉等独特的元素,成就了包括柴烧茶具在内的每一件柴烧器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质朴、浑厚的柴烧紫砂壶,还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重回本源的自然美,这也令许多柴烧爱好者痴迷不已。

柴烧效果

  柴烧紫砂壶的美,不仅存在于外观,其对茶汤的软化、对茶汤品质的激发等方面,更是值得肯定。紫砂里面含有的大量氧化铁,经过缓慢的柴烧以后可以更好地改变水质。科学已证明,经过柴烧氧化还原法烧制的紫砂茶具具有改变水质的功效,使紫砂器皿起到软水、柔水的作用,也唯有柴烧烧制的紫砂才能达到这一最佳效果,从而切实提升了茶叶的口感和茶汤醇厚的质感。

  柴烧作品的形成:

  主体窑采用龙窑。因为热气流由低向高走,为充分利用热能,龙窑,一般具有15度-30度的仰角,龙窑烧制可以分为升温和烧制两个阶段,升温阶段在窑口的窑炉以煤为燃料烧,时间大概为20小时;温度达到400度之后,就“上龙背”通过龙窑两边的鳞眼依次投竹烧制,一般一个鳞眼烧200斤柴(两担)、半个小时,最低温度在1170度左右。鳞眼除了投柴,也用来看火,就是通过坯的颜色判断窑内温度。烧制的控制温度与烧制品的材质和大小有关,靠近龙头的地方放泥性重的小型器,烧制温度较低,龙尾则烧制大件日用陶(砂性重的夹泥制作),所需温度较高。

  目前尚在使用的前蜀龙窑,并不是烧紫砂壶的专用窑,而是用来烧日用陶的,所以较大较长,窑尾空间高度达1.8米,所以窑尾需要换热能更高的松枝,烧制温度可随烧品需要,通过投柴数量和时间控制,最高可达1300度。在烧制的关键期(发生化学反应期,整窑总计时间为20小时左右,每个鳞眼部分有效时间也就十多分钟)龙窑是通过人工投放柴草烧制,又是半开放的,烧制过程中,大量空气可以通过鳞眼进入窑内,柴(干湿、种类、数量)、人(操作方式和经验)、天(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等影响烧制效果的因素最多,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最不可控,所以龙窑烧制成品的效果最不稳定,但富于变化。烧成效果不规制、火刺明显(因为有明火,火焰喷到的地方局部温度较高,一些颗粒崩开),偶有窑变效果,是龙窑烧成品的特点。

  因为窑内可以出现局部氧化和局部还原的气氛,所以真正意义的窑变,只有龙窑才能烧出。因为前蜀龙窑主要是烧日用陶,温度较高,所以低温烧结的外山料,一进龙窑就会现原形,不是起泡就是出针眼(因为很多“紫砂泥”需要用化料化装成紫砂泥,所以一般的化料泥也不耐温度,无法龙窑烧成)。

  柴烧的紫砂壶与普通紫砂壶区别:

  1、气孔的区别,一般用柴烧,再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是大小不一,又一定层次感,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气孔大小均匀密集。

  2、柴窑烧出陶器温度差异大,各类高温低温粗陶釉呈色不易控制,易烧出深深浅浅的效果。形成气氛影响壶体呈色。电窑,气窑可以恒温控制,因此烧出颜色稳定。

  3、柴烧木材(松,竹,各种木等)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因此烧成的陶瓷产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文章、图片来源于:云南乔普茶叶公司

评论 / 1

我哩迈迈迈…
#145350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天生不一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