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竹叶清茶的功效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香飘旧京的东鸿记茶庄

“1950年6月9日的清晨,我同梅先生到了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远东饭店。那天晚上,晚风透进了纱窗,把一天的暑气都吹散了,使我们恢复了旅途的疲劳,感到头目清明。我们两个人对坐在沙发上,沏了一壶东鸿记的茉莉双薰慢慢地喝着。”

这是许姬传先生写于《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的一段话。文中的“梅先生”,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二位聊天时喝的茶,是东鸿记的茉莉双熏。东鸿记茶庄的旧址,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头路北。想当年,那可是北京城最高档的茶庄之一。像梅兰芳先生这样的社会名流,买茶时的首选必是这一家。现如今,北京城知道“东鸿记茶庄”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至于老二位喝的茉莉双薰,恐怕京城爱茶人也很陌生了。

旧时繁华的大栅栏,曾经茶叶店吴德泰、张一元、东鸿记、西鸿记均位于此。何大齐绘

喝茉莉花茶是粗鄙?

中国名茶种类繁多,老茶庄的包装上动辄就是“兴国岩茶”、“密云翔龙”、“太平嘉瑞”、“洞庭碧螺”、“景谷普洱”等等不一。可实际上销得好的,不过是花茶、清茶与红茶三类而已。这其中,自然还是花茶最受欢迎。梅兰芳先生,祖籍本是江苏,口味上也偏向南方。北京淮扬菜的老字号玉华台,就是梅先生经常光顾的饭庄。可别看他吃饭口味清淡,但喝茶还必须是花茶才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京水质偏硬所致。就是再上等的龙井香茗拿北京的水一沏,也是汤色黯淡、索然无味了。只有茉莉花窨制的香片,开水一沏真是沙口解渴,醒酒提神,一时愁尽,两腋生风。再加上茉莉本身清香无比,本身就有开窍醒脑的功效。所以茉莉花茶提神明智的功效,比一般绿茶要强很多。

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茶叶罐。(作者自藏)

现如今,有些人总认为北京人爱喝的茉莉花茶粗鄙,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要知道,老北京茶庄的茉莉花茶制作相当繁复。含苞待放的茉莉花,一层层搅拌进上等的绿茶当中。一到夜里,茉莉花苞依次绽放。而那一股股清甜的香气,则就浸入了茶坯当中。所以茉莉花茶香入茶骨,绝非香精茶能比得了。

像梅先生光顾的东鸿记,最拿手的茉莉双薰就更讲究了。所谓“双薰”,即表示此茶是加倍熏制的工艺,就像中药里的“双料”是一个意思。今人常常将“双薰”解释为熏制两次,那可是大差离格了。要知道,上等的茉莉花茶熏制五六次都不算新鲜。只熏两次,那可不是东鸿记茶庄的出品要求了。

现如今的北京人,大都对东鸿记茶庄非常陌生,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东鸿记便告歇业,过早退出了北京的茶叶市场。但提起东鸿记的资方瑞蚨祥,想必就是人尽皆知了吧?话说至此,也许会不禁引起大家的疑问:瑞蚨祥是鼎鼎大名的绸缎庄,位居老北京“八大祥”之首,什么时候又改卖茶叶了呢?其实您有所不知,卖茶叶还真是瑞蚨祥的老本行,瑞蚨祥绸缎庄与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瑞蚨祥西鸿记绸缎店广告

瑞蚨祥孟家的百年茶缘

老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说法。这几家老字号,在旧京都极其出名。尤其是瑞蚨祥绸缎庄,影响更是遍及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那时“瑞蚨祥”三个字就和如今的奢侈品牌差不多,穿在身上既高贵又时尚。

瑞蚨祥的东家,是山东章丘旧军镇的孟氏家族。孟家在晚清民国开设的绸缎庄很多店名都有一个“祥”字,如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庆祥、谦祥益、益和祥、隆祥、瑞蚨祥等。时人通称为“八大祥”。据说孟家的先祖,早在明代就是大富商。但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两位在瑞蚨祥服务了五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谈,清代嘉庆年间孟家在山东的买卖已很成规模。当时的字号是“万蚨祥”,一个门脸里有五个柜,经营铁锅、棉布、丝绸,还附设金店,经营钱庄业务。

在清嘉庆年间,孟家分为四房,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原先祖上的土地是共有的,周村万蚨祥的买卖也是共有的。随着财富的积累,孟家四房就开始各自向外发展。按今天的商业用语说,就是在总公司的基础上再开设若干子公司。首先是三恕堂在济南开设了庆祥布店,以后又在天津、保定开了分店。接着其恕堂和容恕堂在济南、北京、沈阳开设了瑞生祥钱庄、瑞增祥布店;矜恕堂在济南开设了泉祥茶店和瑞蚨祥布店。以后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相继衰落,只有矜恕堂一枝独秀大发财源。

所以矜恕堂孟家的商业版图,一直就是分为瑞蚨祥与泉祥两个系统。其中瑞蚨祥系统主营布业,而泉祥系统主营茶叶。泉祥茶庄,并不是一家茶店,而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我这些年陆续收到过几十件泉祥系统的茶叶包装罐,根据上面的信息,大致梳理出了泉祥的商业版图。首先是泉祥茶店,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开设在山东济南西关估衣街。后来买卖越做越大,泉祥也就走出了齐鲁,逐步进军京津冀。

孟家先是在天津锅店街设立了泉祥鸿记总店,又在天津英租界设泉祥鸿记分店,目的是与天津大茶庄正兴德分庭抗礼。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外大栅栏,泉祥又设立了东鸿记茶庄、西鸿记茶庄两个商号。至于泉祥的大本营山东省,开的店铺就更多了。例如在青岛市高密路设立了泉祥茶庄,在烟台设鸿记栈茶庄,在周村设泉祥茶庄。在济南除西关估衣市街有泉祥茶庄老号外,还在院东大街设泉祥鸿记东号,经二路纬三路设泉祥西号,院西大街设鸿记茶栈(日伪时期迁移至经二路纬五路,改称泉样鸿记茶庄第一支店)。以后,在经二路纬九路西购妥房产,准备再设纬九路分店,终因“七七事变”爆发而被搁置。由此可见,孟家其实相当善于经营茶叶。只是瑞蚨祥后来成了享誉京城的“八大祥”之首,以至于孟家的茶叶生意反而渐渐为人所遗忘了。

孟家经营的茶庄,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原来泉祥在创业初,实行两条腿经营的思路,既做茶叶生意,也经营杂货。由于杂货业竞争激烈,毛利实在太薄,所以后来就专心于茶叶板块了。早期的泉祥主营来自皖西地区的黄大茶、绿大茶等品类,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泉祥茶庄竟然靠黄茶起家,今天的爱茶人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确,时至今日黄茶被人视为珍品,价格更是动辄几千元一斤。其实黄茶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像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这样的黄芽茶,历来产量极低,价格更是不菲,绝非寻常人家享受之物。但像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黄大茶,物美价廉,适合大壶闷泡,早年间就是百姓的口粮茶。尤其是山东地区,一直保留着饮用黄大茶的习惯。

当然,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孟家茶庄经营的茶类也越来越多。笔者收藏有一份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长270mm,高210mm),其中罗列经营类目为:“茉莉香茶小叶”、“茉莉香茶大叶”、“清素嫩茶”、“珠兰花香茶”、“红茶杭菊花”、“苜莉香茶末”六大类共计129个花色品种。而在另一张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中(长225mm,高210mm),更是分为了“茉莉香茶小叶”、“花碧螺类”、“茉莉香茶大叶”、“茉莉香茶大方”、“茉莉香龙井”、“清素嫩茶”、“素碧螺类”、“素六安茶小叶类”、“素六安茶大叶类”、“细珠兰香茶”、“珠兰大方茶”、“细红茶类”、“大红茶”、“普洱茶”、“菊花类”、“苜莉香茶末”十六大类,共119种花色。茶类齐全的程度,就是今天的一般茶庄也望尘莫及。

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

这么多的好茶,都是哪找来的呢?其实不管是泉祥的价目表还是茶叶罐,都会在醒目处表示“自设茶厂福建、浙江黄山、竹岭、六安”的字样。这不起眼的一行字,就揭示了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即深入产区把控货源。我曾听山东、北京两地茶界的老前辈们,聊起过不少孟家茶庄里高手的故事。例如当时孟家请来负责南方业务的经理叫李竹轩,常驻福州南台制茶厂,亲自指导收购、加工、调运等事宜。李竹轩对窨制茉莉花茶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在同行中久负盛名。他经营上素有稳准的特点,所以孟家经营的花茶不但成本低质量高,而且货源丰富稳定,从不会脱档断供。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华北最受欢迎的品类。把控住了花茶的生产,茶庄的生意就算成功了一半。另一经理马镇南也是能人,他对选购素茶坯有丰富的审评经验和极高的鉴别能力。他对茶叶春采或秋采,产地和茶质,一经观察和冲泡品尝,即可准确地判定好坏。泉祥派马镇南常驻杭州,当地茶行经纪人知道他的水平高,从来不敢稍有欺骗。因此泉祥在江浙总能收到正路货色,而且价格合理,利润空间较大。

孟家旗下的各大茶庄不仅茶叶种类齐全,而且价位也涵盖了高、中、低不同的档次。从上文提及的价目表中我们可以获知,其中既有售价二十四块大洋一斤的顶级龙井——狮峰奇品,也有售价大洋九角六分的口粮花茶——双窨毛峰。换句话说,泉祥鸿记既能满足高档消费的需求,也乐于做平民百姓的生意。您说这样的生意,能不红火吗。现如今一些茶店,茶叶价格标的愣贵,动辄就是大几千甚至数万元一斤。您要找几百一斤的茶叶,人家会淡淡地回复您一句:我们家不做那种给大众喝的茶。言外之意,人家的客户非富即贵,咱们老百姓就不该进门。殊不知,不立足大众,不回归生活,这茶叶生意是做不长久的。单从这一点来说,老茶庄有太多值得今日商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了。

激烈的商业战斗

孟家的茶叶生意,全盛时遍布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其中孟家在北京的茶叶生意,又是起于何时呢?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中段开设了鸿记皮店,主营皮货新衣,同时兼营茶叶。笔者收藏有一只“鸿记茶庄”的铁皮贴纸茶叶桶,上面写的地点与鸿记皮店相同。由此可见,瑞蚨祥孟家在北京最早的茶叶店应叫“鸿记茶庄”,是附属于鸿记皮店的门市。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事,北京亦人心惶惶,很多企业都不敢经营,甚至倒闭。唯独瑞蚨祥,不只照常营业,而且还在大栅栏尽东头开设了鸿记茶店。1918年,孟家又扩充了皮店生意,并将原先依附于皮店经营的茗茶业务分离出来,又新开了一个茶店。这样一来,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就有了两家茶店。为了加以区别,位于大栅栏东头的便称东鸿记,而位于大栅栏西头的则称西鸿记。人们从东口进大栅栏,马上能看到东鸿记。若是从西口进大栅栏,便能遇到西鸿记。您瞧,合着只要逛大栅栏,就一定会从孟家的茶叶铺经过。大栅栏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孟家的茶叶店也就占据了最好的商圈,生意自然红火。

但孟家开设东西鸿记茶店,可不单单是为了卖茶,更是为了击垮谦祥益绸缎庄。茶叶铺,怎么能挤倒绸缎庄呢?原来当时和瑞蚨祥竞争最为激烈的商家,就是谦祥益。谦祥益也是八大祥之一,东家也姓孟,而且同属山东章丘旧军镇人。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两号的实力势均力敌。因此,两家之间的商业战斗也就更为激烈。晚清时期,瑞蚨祥开设在大栅栏,是北京商业最好的地段。谦祥益开设在背街上,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便也企图挤进大栅栏来。瑞蚨祥看到这一点,所以就步步为营,使谦祥益无法插足。例如当谦祥益正想买大栅栏西头的地皮时,瑞蚨祥先下手为强,在该处开设了西号;谦祥益正想买中段的地基时,瑞蚨祥又先走一步,开了皮店;并把车场也买了下来盖起了西栈。以后开设的茶店,目的也是用来堵谦祥益的扩张。

东鸿记茶庄茶叶罐上的广告语。(作者自藏)

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作者自藏)

鸿记茶店成往事

那时候的前门大街一带,可谓是茶庄林立。像森泰、永安、庆林春、张一元等,都是东鸿记的竞争对手。为了竞争,东鸿记运用独家的熏制技术,让顾客还没走到茶叶铺,老远就能闻到茶香。那不但是茶的清香,更有花的甜香。谁要是打门口一过,就能舌底生津。真可以说比广告招牌都管用呢。

值得一提的是,东鸿记茶庄的广告做得格外文雅。笔者收藏有一只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贴纸茶叶罐,其正面有着这样一段广告语:

“盖闻茶之为物也,云蒸霞蔚得宇宙之精华,玉垒金沙挹山川之灵秀。烹鹤岭之雪芽,汤泛竹叶。瀹蒙顶之云英,香浮乳花。一瓯资舌,宿酒顿解。三盌啜罢,齿颊余香。诵东坡之诗,鼎鸣松雨。读玉川之句,腋生清风。古之文人韵士,莫不嗜此。诚以茶性清洁,有悦志怡神之功,涤烦醒睡之益。近世以来,茶乃大备。本庄业此有年,于焙制之决颇有心得。非敢自诩出色,而货精味美差堪自信。世有陆卢之癖者,当以先尝为快。”

一份广告,愣是看不出丝毫铜臭味。反而引经据典,并请书法家抄写,处处透着文雅。这样文绉绉的遣词用句,可绝不是为了打动贩夫走卒,而旨在吸引社会上流人士。另外笔者的收藏中,还有一份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由此可见,当时东鸿记的客户人群已经扩展到了旅居北京的外国人当中。

一方面,有瑞蚨祥的资本为后盾。另一方面,孟家又是经营茶叶的行家里手。因此,东西鸿记两家茶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据《北平市茶叶同业公会职员表》记录,东鸿记用工多达30人,西鸿记用工为28人。这样的经营规模,在北京百余家茶庄中无出其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瑞蚨祥旗下的东鸿记是老北京最大的茶庄。

1952年茶柜亏损业不抵债,于11月间停止营业,资方想遣散职工,又怕遭到公会反对,遂提出五柜大合并,拟利用合并后职工内部矛盾分化职工。情况反映到上级公会,当即指示瑞蚨祥基层公会在职工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全体职工同意,通过劳资协商会议向资方进行说理斗争,由资方保证不解雇职工,遂于1953年3月间实行五柜合并。

五柜合并后,改编企业组织形式,由独资改为合伙,统一领导。原瑞蚨祥东号改为北京总店,原西鸿记(即西号)改为第一门市部,原鸿记皮货店改为第二门市部。三号皆经营布呢绒皮货业务,全部资产归总店统一登记,会计、货物由总店统一掌握,人事统一调配(包括资方劳方)。东鸿记、西鸿记两茶店歇业,人员合并到三号,房屋出售作为投资,加速资金周转。自此,东西鸿记茶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东西鸿记的故事,也就成为老北京茶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往事了。

编辑:晓林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茶业史上的传奇往事:香飘旧京的东鸿记茶庄

“1950年6月9日的清晨,我同梅先生到了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远东饭店。那天晚上,晚风透进了纱窗,把一天的暑气都吹散了,使我们恢复了旅途的疲劳,感到头目清明。我们两个人对坐在沙发上,沏了一壶东鸿记的茉莉双薰慢慢地喝着。”

这是许姬传先生写于《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的一段话。文中的“梅先生”,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二位聊天时喝的茶,是东鸿记的茉莉双熏。东鸿记茶庄的旧址,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头路北。想当年,那可是北京城最高档的茶庄之一。像梅兰芳先生这样的社会名流,买茶时的首选必是这一家。现如今,北京城知道“东鸿记茶庄”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至于老二位喝的茉莉双薰,恐怕京城爱茶人也很陌生了。

图片旧时繁华的大栅栏,曾经茶叶店吴德泰、张一元、东鸿记、西鸿记均位于此。(何大齐绘)

01、喝茉莉花茶是粗鄙?

中国名茶种类繁多,老茶庄的包装上动辄就是“兴国岩茶”、“密云翔龙”、“太平嘉瑞”、“洞庭碧螺”、“景谷普洱”等等不一。可实际上销得好的,不过是花茶、清茶与红茶三类而已。这其中,自然还是花茶最受欢迎。

梅兰芳先生,祖籍本是江苏,口味上也偏向南方。北京淮扬菜的老字号玉华台,就是梅先生经常光顾的饭庄。可别看他吃饭口味清淡,但喝茶还必须是花茶才行。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京水质偏硬所致。就是再上等的龙井香茗拿北京的水一沏,也是汤色黯淡、索然无味了。只有茉莉花窨制的香片,开水一沏真是沙口解渴,醒酒提神,一时愁尽,两腋生风。再加上茉莉本身清香无比,本身就有开窍醒脑的功效。所以茉莉花茶提神明智的功效,比一般绿茶要强很多。

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茶叶罐。(作者自藏)

现如今,有些人总认为北京人爱喝的茉莉花茶粗鄙,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要知道,老北京茶庄的茉莉花茶制作相当繁复。含苞待放的茉莉花,一层层搅拌进上等的绿茶当中。一到夜里,茉莉花苞依次绽放。而那一股股清甜的香气,则就浸入了茶坯当中。所以茉莉花茶香入茶骨,绝非香精茶能比得了。

像梅先生光顾的东鸿记,最拿手的茉莉双薰就更讲究了。所谓“双薰”,即表示此茶是加倍熏制的工艺,就像中药里的“双料”是一个意思。今人常常将“双薰”解释为熏制两次,那可是大差离格了。要知道,上等的茉莉花茶熏制五六次都不算新鲜。只熏两次,那可不是东鸿记茶庄的出品要求了。

现如今的北京人,大都对东鸿记茶庄非常陌生,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东鸿记便告歇业,过早退出了北京的茶叶市场。但提起东鸿记的资方瑞蚨祥,想必就是人尽皆知了吧?话说至此,也许会不禁引起大家的疑问:瑞蚨祥是鼎鼎大名的绸缎庄,位居老北京“八大祥”之首,什么时候又改卖茶叶了呢?其实您有所不知,卖茶叶还真是瑞蚨祥的老本行,瑞蚨祥绸缎庄与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瑞蚨祥西鸿记绸缎店广告

02、瑞蚨祥孟家的百年茶缘

老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说法。这几家老字号,在旧京都极其出名。尤其是瑞蚨祥绸缎庄,影响更是遍及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那时“瑞蚨祥”三个字就和如今的奢侈品牌差不多,穿在身上既高贵又时尚。

瑞蚨祥的东家,是山东章丘旧军镇的孟氏家族。孟家在晚清民国开设的绸缎庄很多店名都有一个“祥”字,如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庆祥、谦祥益、益和祥、隆祥、瑞蚨祥等。时人通称为“八大祥”。据说孟家的先祖,早在明代就是大富商。但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两位在瑞蚨祥服务了五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谈,清代嘉庆年间孟家在山东的买卖已很成规模。当时的字号是“万蚨祥”,一个门脸里有五个柜,经营铁锅、棉布、丝绸,还附设金店,经营钱庄业务。

在清嘉庆年间,孟家分为四房,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原先祖上的土地是共有的,周村万蚨祥的买卖也是共有的。随着财富的积累,孟家四房就开始各自向外发展。按今天的商业用语说,就是在总公司的基础上再开设若干子公司。首先是三恕堂在济南开设了庆祥布店,以后又在天津、保定开了分店。接着其恕堂和容恕堂在济南、北京、沈阳开设了瑞生祥钱庄、瑞增祥布店;矜恕堂在济南开设了泉祥茶店和瑞蚨祥布店。以后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相继衰落,只有矜恕堂一枝独秀大发财源。

所以矜恕堂孟家的商业版图,一直就是分为瑞蚨祥与泉祥两个系统。其中瑞蚨祥系统主营布业,而泉祥系统主营茶叶。泉祥茶庄,并不是一家茶店,而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本文作者称这些年他陆续收到过几十件泉祥系统的茶叶包装罐,根据上面的信息,大致梳理出了泉祥的商业版图。首先是泉祥茶店,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开设在山东济南西关估衣街。后来买卖越做越大,泉祥也就走出了齐鲁,逐步进军京津冀。

孟家先是在天津锅店街设立了泉祥鸿记总店,又在天津英租界设泉祥鸿记分店,目的是与天津大茶庄正兴德分庭抗礼。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外大栅栏,泉祥又设立了东鸿记茶庄、西鸿记茶庄两个商号。至于泉祥的大本营山东省,开的店铺就更多了。例如在青岛市高密路设立了泉祥茶庄,在烟台设鸿记栈茶庄,在周村设泉祥茶庄。在济南除西关估衣市街有泉祥茶庄老号外,还在院东大街设泉祥鸿记东号,经二路纬三路设泉祥西号,院西大街设鸿记茶栈(日伪时期迁移至经二路纬五路,改称泉样鸿记茶庄第一支店)。以后,在经二路纬九路西购妥房产,准备再设纬九路分店,终因“七七事变”爆发而被搁置。由此可见,孟家其实相当善于经营茶叶。只是瑞蚨祥后来成了享誉京城的“八大祥”之首,以至于孟家的茶叶生意反而渐渐为人所遗忘了。

孟家经营的茶庄,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原来泉祥在创业初,实行两条腿经营的思路,既做茶叶生意,也经营杂货。由于杂货业竞争激烈,毛利实在太薄,所以后来就专心于茶叶板块了。早期的泉祥主营来自皖西地区的黄大茶、绿大茶等品类,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泉祥茶庄竟然靠黄茶起家,今天的爱茶人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确,时至今日黄茶被人视为珍品,价格更是动辄几千元一斤。其实黄茶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像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这样的黄芽茶,历来产量极低,价格更是不菲,绝非寻常人家享受之物。但像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黄大茶,物美价廉,适合大壶闷泡,早年间就是百姓的口粮茶。尤其是山东地区,一直保留着饮用黄大茶的习惯。

当然,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孟家茶庄经营的茶类也越来越多。本文作者收藏有一份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长270mm,高210mm),其中罗列经营类目为:“茉莉香茶小叶”、“茉莉香茶大叶”、“清素嫩茶”、“珠兰花香茶”、“红茶杭菊花”、“苜莉香茶末”六大类共计129个花色品种。而在另一张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中(长225mm,高210mm),更是分为了“茉莉香茶小叶”、“花碧螺类”、“茉莉香茶大叶”、“茉莉香茶大方”、“茉莉香龙井”、“清素嫩茶”、“素碧螺类”、“素六安茶小叶类”、“素六安茶大叶类”、“细珠兰香茶”、“珠兰大方茶”、“细红茶类”、“大红茶”、“普洱茶”、“菊花类”、“苜莉香茶末”十六大类,共119种花色。茶类齐全的程度,就是今天的一般茶庄也望尘莫及。

03: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

这么多的好茶,都是哪找来的呢?其实不管是泉祥的价目表还是茶叶罐,都会在醒目处表示“自设茶厂福建、浙江黄山、竹岭、六安”的字样。这不起眼的一行字,就揭示了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即深入产区把控货源。我曾听山东、北京两地茶界的老前辈们,聊起过不少孟家茶庄里高手的故事。例如当时孟家请来负责南方业务的经理叫李竹轩,常驻福州南台制茶厂,亲自指导收购、加工、调运等事宜。李竹轩对窨制茉莉花茶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在同行中久负盛名。他经营上素有稳准的特点,所以孟家经营的花茶不但成本低质量高,而且货源丰富稳定,从不会脱档断供。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华北最受欢迎的品类。把控住了花茶的生产,茶庄的生意就算成功了一半。另一经理马镇南也是能人,他对选购素茶坯有丰富的审评经验和极高的鉴别能力。他对茶叶春采或秋采,产地和茶质,一经观察和冲泡品尝,即可准确地判定好坏。泉祥派马镇南常驻杭州,当地茶行经纪人知道他的水平高,从来不敢稍有欺骗。因此泉祥在江浙总能收到正路货色,而且价格合理,利润空间较大。

孟家旗下的各大茶庄不仅茶叶种类齐全,而且价位也涵盖了高、中、低不同的档次。从上文提及的价目表中我们可以获知,其中既有售价二十四块大洋一斤的顶级龙井——狮峰奇品,也有售价大洋九角六分的口粮花茶——双窨毛峰。换句话说,泉祥鸿记既能满足高档消费的需求,也乐于做平民百姓的生意。您说这样的生意,能不红火吗。

现如今一些茶店,茶叶价格标的愣贵,动辄就是大几千甚至数万元一斤。您要找几百一斤的茶叶,人家会淡淡地回复您一句:我们家不做那种给大众喝的茶。言外之意,人家的客户非富即贵,咱们老百姓就不该进门。殊不知,不立足大众,不回归生活,这茶叶生意是做不长久的。单从这一点来说,老茶庄有太多值得今日商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了。

04:激烈的商业战斗

孟家的茶叶生意,全盛时遍布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其中孟家在北京的茶叶生意,又是起于何时呢?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中段开设了鸿记皮店,主营皮货新衣,同时兼营茶叶。笔者收藏有一只“鸿记茶庄”的铁皮贴纸茶叶桶,上面写的地点与鸿记皮店相同。由此可见,瑞蚨祥孟家在北京最早的茶叶店应叫“鸿记茶庄”,是附属于鸿记皮店的门市。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事,北京亦人心惶惶,很多企业都不敢经营,甚至倒闭。唯独瑞蚨祥,不只照常营业,而且还在大栅栏尽东头开设了鸿记茶店。1918年,孟家又扩充了皮店生意,并将原先依附于皮店经营的茗茶业务分离出来,又新开了一个茶店。这样一来,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就有了两家茶店。为了加以区别,位于大栅栏东头的便称东鸿记,而位于大栅栏西头的则称西鸿记。人们从东口进大栅栏,马上能看到东鸿记。若是从西口进大栅栏,便能遇到西鸿记。您瞧,合着只要逛大栅栏,就一定会从孟家的茶叶铺经过。大栅栏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孟家的茶叶店也就占据了最好的商圈,生意自然红火。

但孟家开设东西鸿记茶店,可不单单是为了卖茶,更是为了击垮谦祥益绸缎庄。茶叶铺,怎么能挤倒绸缎庄呢?原来当时和瑞蚨祥竞争最为激烈的商家,就是谦祥益。谦祥益也是八大祥之一,东家也姓孟,而且同属山东章丘旧军镇人。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两号的实力势均力敌。因此,两家之间的商业战斗也就更为激烈。晚清时期,瑞蚨祥开设在大栅栏,是北京商业最好的地段。谦祥益开设在背街上,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便也企图挤进大栅栏来。瑞蚨祥看到这一点,所以就步步为营,使谦祥益无法插足。例如当谦祥益正想买大栅栏西头的地皮时,瑞蚨祥先下手为强,在该处开设了西号;谦祥益正想买中段的地基时,瑞蚨祥又先走一步,开了皮店;并把车场也买了下来盖起了西栈。以后开设的茶店,目的也是用来堵谦祥益的扩张。

东鸿记茶庄茶叶罐上的广告语。(作者自藏)

图片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作者自藏)

02、鸿记茶店成往事

那时候的前门大街一带,可谓是茶庄林立。像森泰、永安、庆林春、张一元等,都是东鸿记的竞争对手。为了竞争,东鸿记运用独家的熏制技术,让顾客还没走到茶叶铺,老远就能闻到茶香。那不但是茶的清香,更有花的甜香。谁要是打门口一过,就能舌底生津。真可以说比广告招牌都管用呢。

值得一提的是,东鸿记茶庄的广告做得格外文雅。本文作者收藏有一只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贴纸茶叶罐,其正面有着这样一段广告语:

“盖闻茶之为物也,云蒸霞蔚得宇宙之精华,玉垒金沙挹山川之灵秀。烹鹤岭之雪芽,汤泛竹叶。瀹蒙顶之云英,香浮乳花。一瓯资舌,宿酒顿解。三盌啜罢,齿颊余香。诵东坡之诗,鼎鸣松雨。读玉川之句,腋生清风。古之文人韵士,莫不嗜此。诚以茶性清洁,有悦志怡神之功,涤烦醒睡之益。近世以来,茶乃大备。本庄业此有年,于焙制之决颇有心得。非敢自诩出色,而货精味美差堪自信。世有陆卢之癖者,当以先尝为快。”

一份广告,愣是看不出丝毫铜臭味。反而引经据典,并请书法家抄写,处处透着文雅。这样文绉绉的遣词用句,可绝不是为了打动贩夫走卒,而旨在吸引社会上流人士。另外笔者的收藏中,还有一份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由此可见,当时东鸿记的客户人群已经扩展到了旅居北京的外国人当中。

一方面,有瑞蚨祥的资本为后盾。另一方面,孟家又是经营茶叶的行家里手。因此,东西鸿记两家茶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据《北平市茶叶同业公会职员表》记录,东鸿记用工多达30人,西鸿记用工为28人。这样的经营规模,在北京百余家茶庄中无出其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瑞蚨祥旗下的东鸿记是老北京最大的茶庄。

1952年茶柜亏损业不抵债,于11月间停止营业,资方想遣散职工,又怕遭到公会反对,遂提出五柜大合并,拟利用合并后职工内部矛盾分化职工。情况反映到上级公会,当即指示瑞蚨祥基层公会在职工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全体职工同意,通过劳资协商会议向资方进行说理斗争,由资方保证不解雇职工,遂于1953年3月间实行五柜合并。

五柜合并后,改编企业组织形式,由独资改为合伙,统一领导。原瑞蚨祥东号改为北京总店,原西鸿记(即西号)改为第一门市部,原鸿记皮货店改为第二门市部。三号皆经营布呢绒皮货业务,全部资产归总店统一登记,会计、货物由总店统一掌握,人事统一调配(包括资方劳方)。东鸿记、西鸿记两茶店歇业,人员合并到三号,房屋出售作为投资,加速资金周转。自此,东西鸿记茶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东西鸿记的故事,也就成为老北京茶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往事了。

编辑:晓林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之妙道与茶之三美——中国人饮茶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谈茶之道,谈茶之美,就从一首著名且有趣之“茶诗”谈起吧。茶诗早已是中国诗当中的特定品类了,这也许就是“诗茶合一”吧。唐代诗人元稹有次品尝新茶后,写下了一首形式新奇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乱岂堪夸。

这首诗妙,每句字数,从一到七渐次铺开,终形成了塔状,又以诗题(茶)为韵,在诗之表现形式上堪称精绝。诗句所咏,极为切题:从茶这个字开始,从其叶的香嫩品质荡开思绪,联想到茶与“人”(诗人与僧人),茶之“形”(白与红)与“色”(玉与纱),又极尽精工地描摹了煎茶制茶之“前”(铫煎黄蕊色)“后”(碗转曲尘花)过程,进而上升到品茶的文化层面,暮邀明月、晨对朝霞,最终进入历史长河,茶后“洗尽古今人不倦”,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审美享受,此乃何等“美事”也!

所以说,茶,不仅帮助中国人洗尽了“尘心”,还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之精进。茶,其实无非就是中国人饮料嘛,但就是这个“吃茶”简单之事,竟被中国人“啜”成了生活的艺术。“啜茶”这个“啜”字,甚妙,那就是茶要一口一口地去“品”。

所谓茶中味道,是说茶味关乎道,它不是茶的生理之滋味,而更是人生的况味!

茶,始终在生活当中呈现,既可以自己独饮,也可以款待友朋。东瀛的《广辞苑》就解释:“茶道是以茶汤修养精神、探究交际礼法之道”,原本在日本叫作“茶汤”而江户时代初期才开始叫“茶道”,茶汤仅就“饮”而言,而茶道就有了沟通之义。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林语堂先生就曾幽默地说过中国人“最爱喝茶”:在家中喝,上茶馆也是喝;开会时喝,大家讲理也喝;早饭前喝,晚饭后也要喝,有了这“清茶一壶”,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了。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所谓“茶宴”,是以茶代酒来宴请宾客。从“竹下忘言”、“一树蝉声”两句来看,赵莒的茶宴举办,大概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其中,宴会上品的紫茶,在唐代饮茶风尚中被视为上品,陆羽在《茶经》卷上也曾言,茶以“紫者上”,而“绿者次”。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三五好友寤坐清谈,比之于“竹林七贤”的痛饮狂啸,更是另一番风味,魏晋文人通过吃药喝酒入迷狂,唐宋之士则以品茗之清雅为尚。

诗中所说的“羽客”,指修仙的道人,“流霞”则是道教传说中神仙的饮品,据说“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早在南朝,饮茶就已摒弃了羽化升仙的目的,而是借茶清心降躁,这里说的“全胜羽客醉流霞”,更说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乐,比那些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更具价值,这就是“生活美学”之境。

【从饮之“味”到茶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俗生命活泼起来,让世俗生活充满趣味?

途径自然有很多,饮茶在中国人看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更是通过饮之“味”过渡到茶之“道”。“尘心洗尽兴难尽”!实在是道出了千古茶道最精微、高妙的神髓——洗尽尘心,也就是把那些扰乱人的心绪、桎梏人的自由的世俗功利目的涤荡干净,剩下的,也就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本身之价值的赤子之心了,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兴”吧。有如此兴味,如此真性情,方能体验茶之美,妙悟道之境!

清代人陈金诏《观心室笔谈》中所言尤为精辟:“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旋煮旋啜,其色自白。若极嫩之碧萝春,烹以雨水文火,贮壶长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香清,纯是一种太和元气,沁人心脾,使人之意也消。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酌独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迟,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不足,稍缓已过,个中之妙,以心受者自知。茶必色香味三者俱全,而香清味鲜,更入精微。须真赏嗜者之性情,从心肺间一一淋漓而出。”

中国茶道“洗尽尘心兴难尽”的超越境界,就融会贯通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最终从心肺间“淋漓而出”,这是何等的“真性情”也?!从茶叶(茶色贵白)、茶水(泉清)和茶具(瓶洁)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烹以雨水文火)、茶汤的观察(贮壶长久)与品味(其色如玉)、茶香(味甘香清)的玩索,每一个步骤,其实都在物质性、技艺性之中融入了“生活美学”的体验。

《观心室笔谈》还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的审美标准,要求每一客人,人手一壶,独酌独饮,这才是“茶趣”呢,为何呢?空间上的理由,乃是壶小,使茶香不散,茶味不迟;从时间上,也要把握得不早不晚,早则不足,稍则已过,用心才能感受其“妙”道。如今中国人泡绿茶往往以大壶为主,但在与茶人的交往当中,以小壶冲之,的确更有兴味。

我有位云南茶人,曾复原了《清稗类钞》当中记载的喝茶方法,该功夫茶使用了三个壶:一冲茶一淋杯一洗杯,还使用了“以巾覆之”的方法,也就是冲茶后用茶巾覆盖在茶壶上面(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覆以巾),味道果不同!但是感觉所饮春茶,涩味尽除,中空有味,回甘涵咏……这就关乎所谓“色香味三者俱全”,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视觉嗅觉味觉),才能心领神会,由此才能香(“清”)味(“鲜”),从而进入“精微”之境界。品茶,就是从色、香、味等感官积极体验出发,中经身体器官的畅适,而最终实现“意消”与“心受”。

茶道,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过程高过结果,同时,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这是我的独特看法,也许更切近于茶的本质。

中国人的茶道,始自唐,光大于宋,肇极于明清,近代以来虽稍有衰歇,但嗜茶、品茶、尝茶的风气绵延不绝,近年来又有中兴之势,茶的复兴(特别是普洱茶的兴起)成为了当今“生活美学”重兴的急先锋,“生活美学”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念支撑,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学堂就已以“生活美学”为核心培养出五千多中国茶人。

古人历来重人品,既有诗品与人品合一论,也有“茶品”与人品合一论:饮茶可以见出人品、境界的高低,又可以促进人品、境界的提升。茶人合一,乃饮茶当中的一种境界,这当然也是高层次的理想的。其实,饮茶与人的道德、境界之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嗜茶如命的人中,也不免有贪财好利之徒。更应看重的,还是茶道、茶艺的过程具有的“洗尽尘心”的可能性。品茶为人摆脱世俗桎梏、重返生命的自由之境打开了一扇门,至于能否实现这种境界,则要看品茶者本人是否情愿了。

【“三合其美”的审美体验】

茶,其实有“三美”,但三美却不一定非要仰仗名茶、名水与名器,那么,“茶之三美”话源何处?

《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申子平、黄龙子和玙姑坐而论道,“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竟已扑鼻”。申子平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子平大为惊异,问这是什么茶叶,如何烹制,为何这么好吃?玙姑说:“茶叶也无甚出奇,本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做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所谓“三合其美”,就是茶、水与煮茶的火候、器具。

好茶未必是名茶,野茶也是美的,因为其味也厚;水也是美的,愈从高处取就愈美;还有烹茶的火候,煎茶的器具,亦是美的。在传统观念中,茶属“木”,泉为“水”,炭为“火”(无论是鲜用的“松花”还是如今仍用的“核桃炭”),茶具为“金”(金属质的茶壶)、“土”(陶器制的茶杯),所谓“三合”,实在是包罗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行相生相偕,则全其美;相克相悖,则成其恶。品茶的学问,实在大焉!

“三合”,乃是“天人之合”的学问。“天”是茶叶、是泉水,是天然之物;而人,则指茶器、火候,是人力所能掌控的。从高蹈处来讲,茶本身,就是秉承天地精神与自然情怀的,可谓是“天”“地”“人”“道”之合一。茶,本于地,得于天,乃纳地之物养,采天之阳光雨露,这是“天”道;茶农的辛劳劳作,使茶得以显身,烹茶与饮茶更是将茶化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此乃“赞天地之化育”之“人”道。

回到茶器这个“人造”问题,陆羽《茶经》所列茶器就有二十四种之多,分别供碾茶、藏茶、洗茶、煎茶、饮茶之用。到了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将茶器精简为九种,有茶焙、茶笼(藏茶用)、砧锥、茶碾、茶罗、茶匙(解茶团、碾茶、筛茶、取茶末用)、茶钤(炙茶用)、茶盏、汤瓶(饮茶用)等。稍后,茅一相专门写过一部《茶具图赞》,为器物封侯拜相,绘图作传,将所列的十二种茶具尊称为“茶具十二先生”。

明清以后,随着清茶、散茶的风行,原来专门应付茶团的砧锥、茶碾、茶罗等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冲泡茶叶用的“茶壶”。古人饮茶,越到后世,越重其冲淡自然之味,因而不断剔除各种外在的作料,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倾向,在茶器中也显现无遗。如今笔者遇到不少茶人,他们都在复原唐、宋乃至明清的各种“茶事”之法,其中,就有茶人复原重造了古代的茶炉。这种小炉子便于携带,在泉边烹茶的时候,既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用以煮泉。毋庸置疑,好的茶器与茶、水相得益彰,能给人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日本茶道就精于此道,从中土舶来的“唐物”到朝鲜传去的“高丽瓷”,皆成为东瀛茶道“素朴主义”美学之伴生品,中国茶所需之器,何不是如此呢?

晚唐诗人韩偓说,“越瓯犀液发茶香”,“越瓯”是唐代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盏,陆羽曾说,“碗,越州上”。越州茶盏好在何处?越瓷像玉一样温润,像水一样澄澈,其色青,与茶之碧交相辉映,格外赏心悦目。晚唐另一位诗人徐夤专门写过一首咏越州青瓷茶盏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在唐代为官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所以其制作工艺、成品都秘不外传,故而称之为“秘色”。徐夤用“捩翠融青”来形容它的青翠欲滴,引人生出无限遐想。“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则是说注入茶汤后的整体感官效果:茶盏青碧如玉,晶莹如冰,绿色的茶汤在其中轻轻回旋,香气氤氲,仿若绿云缭绕……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受用此等清福?所以徐夤不无得意地说,像我这样柔弱的病体,怎堪受用这“十分之福”?

【从茶壶到茶艺,品煮茶之乐】

到了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点茶”是用茶末和以开水,制成膏状,然后用滚汤冲点。热气腾腾的沸水点入茶膏,会激起纯白、细腻的茶沫,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汤花”。“斗茶”,就是三五茶友相聚,比试谁点出的汤花色泽纯白、造型多端、浮白长久,如今创新性的茶花制发是在杯中写字(如茶、风、道等字)。陆游的名诗《临安春雨初霁》中所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这种点茶游戏。

宋代点茶名手如云,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个中高手,就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雅好此道。杨万里曾观赏过蜀地僧人显上人的点茶绝技,作诗赞叹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与何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要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点出幻化万端、造型奇异的汤花,点茶人除了勤学苦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盏做了改造,那就是从青瓷,变为黑瓷。蔡襄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安烧制的茶盏色泽绀黑如漆,与白色汤花对比鲜明;纹理细密,激起的汤花匀腻;瓷胎稍厚,不易冷,汤花回旋往复的时间也就长了。看来,想在点茶中品味“芥子须弥”之趣,也须上好茶器。然而,点茶、斗茶毕竟还是以茶为戏,其看重的是茶的色,而不是香与味。要体味陈金诏所说的“色香味三者俱全”,功夫还得放在泡茶、饮茶、品茶上。明代以后,散茶冲泡成为饮茶风尚的主流,于是泡茶之器——“茶壶”又风靡一时,一直延续至今。

砂壶泡茶“盖而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以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蕴”。所以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飞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紫砂名匠,如龚春、时大彬等大名远扬。他们在明代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中大获其利,一柄紫砂壶竟然能卖到一二十两白银,还供不应求,而当时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也不过六两银子。这又是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推动力的绝佳例证,市场推动的茶的普及,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名家所做的紫砂壶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也被市场推上了天价。

茶艺之中,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汤候”,也就是煮茶时的火候。这在唐宋的煎茶风尚中尤为重要。有人说,茶之妙,全在火候,这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窥见一斑。陆羽认为,燃料最好用炭,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因为它们发火猛烈而无烟,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煮茶时要疾风烈火,煮至三沸,方可食用,但这些讲究在今天来说,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煮茶,并非单纯烧水,而是乐在其中,享受烹茶的乐趣。烧水烟熏火燎,有何乐趣?烹茶之乐,恰恰就是由此开启的。

我们且看陆羽是如何体验煮茶之乐的:“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如果还原出这一文化现场,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也就是“生活美学”的活生生的过程。从听觉上说,从水将沸时细微的气泡浮出的声音,再到第二沸时的泉涌珠蹦,最后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腾波涌浪!从视觉上说,茶末被滚烫激起,在水面上环游盘旋,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又如“若绿钱浮于水渭”、“菊英堕于尊俎之中”,真是千姿百态,妙不可言!

这就是中国“茶之道”,它独具魅力的“生活美学”韵味,如今中国人的“茶生活”当中被返本开新,譬如普洱茶在中原的普及就在寻求一种新道,为了避免与日本“茶道”区分开来,我建议还是用“茶之道”来言说中国吧,而且此道乃“妙道”也。

总而言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文汇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