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宁德绿茶

找到约23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天山绿茶的 “前世今生”

宁德“天山绿茶”声名远播,十九世纪曾远销欧美,在现代茶业界更是无人不知,《中国茶业志》把它称为“福建绿茶中的珍品”“烘青极品”。1982年到2000年间,天山绿茶五次被评为福建绿茶第一名,以其窨制生产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1988年、1989年获得全国茶叶最高奖项。

  “天山绿茶”以外形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三绿”著称,毛茶条形紧结、肥壮,茶香长久,滋味浓醇回甘,有“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点。传统手工制作为“一晾、一炒、二揉、二焙”,近代采用机械,仍用“晾青、杀青、揉捻、烘焙”的工艺制作。

1

“天山”和“正天山”

许多人并不知道“天山”位于何处,也不知道此处为何能产一等好茶,甚至有人认为“天山绿茶”有掠美新疆天山之嫌。

  天山 ,实为宁德县(现蕉城区,下同)洋中西部山区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岭,是伞溪和漈头洋溪、桃花溪和龙潭头溪的分水岭,山岭绵亘约10公里,地跨章后、漈头两村村域,有天山顶山和天山两处高峰,海拔分别为1134米和1104米。山岭两侧分布着章后、漈头、芹屿、邑堡、留田、南坪等数个行政村百余个自然村,这便是天山绿茶的“原产地”。分布于主峰附近海拔900米至1000米的铁坪坑、外天山、里天山、梨坪等数个自然村,为核心产区,茶业界人士习称为“正天山”。

  已知“天山”之名,最早见于1940年福建省《民政月刊统计副刊·福建产茶种类之研究》,文载,“宁德所产之清水绿、炒绿,水色俱佳……以天山所产为上……”。当然,在此之前“天山绿茶”久已成名。所以“天山绿茶”并非现代茶业界人士推销打造的名称,而是原产历史品牌。

蕉城区野生大茶树,树高3.5米,树幅5.2米,基部直径0.53米,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发现的最大的野生茶树。

2

“天山绿茶”与野生茶

天山绿茶原产地,是从未被工业染指的地域,生态原始。在主峰天山顶山下,至今仍有数处高山沼泽,其中一处被名为“中心湖”(方言“中心芦”),其周围分布着一些俗称为“菜茶”的“地方有性群体小种茶树”的种群。天山山脉位于大陆与东海的迎风坡上,又为崇山深涧分割,雨量丰沛,云雾荫蔽,植被茂密,土层深厚,地涌清泉。除气候条件外,土质十分适合茶树生长,方圆几十里范围里,数处发现野生茶树,证明这里是人工驯化茶叶的起源地之一。

  1979年10月,茶业界人士在海拔700米至800米的虎贝乡姑娘坪村森林中发现野生茶树群落。 2007年到2009年,郑康麟、吴洪新等人4次进山考察,再次发现大片野生大茶叶群落。其中一株桩头直径53厘米,次生主枝6枝,高5.3米,树幅5.2米,茶叶有着浓烈的水蜜桃香气。植物学家杨世雄考察这株野生茶后,认为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茶树”。此外,在霍童的小坑村、八都的洋头村等地都发现了野生茶树。在洋中镇天山、青潭、留田,洪口乡库山等地,还分布着一些半野生的小乔木和半乔木型的地方有性群体茶树。这些都是优异的茶叶种质资源。茶业专家推断,因为闽东有着野生茶资源,千百年来,经过先民的驯化栽培,逐渐传播,包括天山一带,很早前就形成了古老的茶区。近年,蕉城区茶业界据此申报“中国茶树同源演化区域”,获得认可。

3

“天山绿茶”的渊源“支提茶”

天山与霍童、虎贝、九都等乡域临近,与著名的霍童支提山山水相连。其地域相接,气候相似,土质相同,“天山茶”是宁德县西部、北部山区茶叶的代表,广泛地说,“天山茶”的产茶区,范围也可以包括石后、洋中、虎贝、九都、霍童等乡镇的山地茶区。天山茶的前身,就是明代地方志中所载的“支提茶”。

  闽东一地茶叶何时成为饮品不可详考,但在晋代的墓葬中,就有茶具出土。以蕉城区来说,唐代之前就有一些著名道人远道而来,不避艰险长住霍童山修真,现代著名汉学家施舟人认为,这与当地有着丰富的包括茶叶在内的药用野生植物资源有关。唐末,高丽僧人元表隐居于虎贝那罗延窟,后回高丽,韩国现代学者崔锡焕、朴现圭等人认为,元表法师从霍童山带回华严经的同时,也带回了“禅茶”文化。在宁德县临海的飞鸾一带,古窑址中曾发掘出北宋时代的精美茶具“免毫盏”,证明此时饮茶已被赋予文化品位。宋代《三山志》记载,当时宁德县设职官六名,内中有“巡检”一名,专司“巡捉私茶盐矾”,可见茶叶已经是普遍的商品。自宋代以来,文人墨客提及“茶”的文字不绝于各类志书、诗集,清晰地勾勒出宁德县古代社会中茶的普及。

  自北宋初支提寺肇建后,霍童山有了“支提山”之名,这一带山区所产的优质茶叶逐渐被称为“支提茶”。明朝万历年《宁德县志》记载:“茶,西路各乡多有,支提尤佳。”明代文人谢肇淛在《五杂俎·物部》中写道“闽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茖”。清乾隆《福宁府志》更明确地记载,“茶,郡县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

  有专家认为,此时“支提茶”,有可能是史籍上所记载的“腊面茶”和“芽茶”。前者属于蒸青茶、团饼茶,后者是生晒制成。

  到十九世纪“五口通商”之后,随着福州商港开放,茶叶成为闽东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宁德“西路各乡”的茶园大量开辟,质优量少的“支提茶”遂隐于历史风尘中,以“天山茶”为代表的西部山区所产绿茶,不再是少数文人雅玩的珍品,而是行销万里,换回白银,其名声替代了“支提茶”。因此说,“天山绿茶”即是脱胎于“支提茶”,也可以说国际商业贸易的历史机遇,成就了真正的天山绿茶。

4

“天山绿茶”扬名

自古以来,有一条大道,出宁德县城,经由石后乡的石壁岭,逶迤向西北,抵西乡洋中镇,再越鞠多岭通往章后、南坪、际头、留田等地天山茶产区,路途在七八十里左右。此路再经虎贝乡,还可通往古田,乃至建瓯、建阳等地。这是一条“盐茶之路”。明朝之际,茶叶已成为宁德县西部山区的主要农产品。明万历县志载:“茶,西路各乡多有……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高岗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其获利不让桑麻。” 1874年,传教士哈钦森到宁德石后乡一带,亲眼见到山坡上的层层茶园形状如“巨大如糖塔”“简直身处茶区”。在此时期大量对外输出茶叶的基础上,清政府于1898年主动开辟宁德三都澳的“福海关”。此后几十年间,闽东绿茶由此出口欧美,该口岸出口的茶叶最高年份达到全国出口量的30.19%,“天山绿茶”得以扬名,蜚声海内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抗战初期,宁德县西部山区洋中、石后、虎贝等地产茶量约在一万担(50万公斤),约占全县三分之一左右。1941年,福州沦陷,天山茶销量剧降,此后均不起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产销复兴。上世纪五十年代, 天山绿茶制作由炒青改为烘青。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谓“正天山”所产茶叶,售价高于平均市价数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宁德茶厂建立,开始创制特种绿茶和高级特种茉莉花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宁德茶厂的努力,采用“正天山绿茶”为原料,经过“六窨一提”工艺,精制成“天山银毫”,经“五窨一提”精制成“天山春毫”,成为全国有名的品牌。其中“天山银毫”在1989年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天山茶的名声达于鼎盛。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茶区引进多种大白茶与高香品种,因制作工艺不同,形成系列。到2000年前后,“天山茶”主要名品还有诸如“天山雷鸣茶”“天山雀舌茶”“天山凤眉茶”“天山清水绿”“天山毛尖”“天山银芽”“天山毫芽”等数十种,均以其优良品质,被收录于上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茶经》中,后又录于2004年版的《宁德茶业志》中。用天山绿茶窨制成的“天山银毫”和“天山银毫”则成为闽东一地乃至全国最好的茉莉花茶,数获国家和省部级茶业评选大奖,也成为当时出口茶叶中的珍品。

洋中鞠多岭(资料图片)

5

天山绿茶贸易

洋中籍茶业专家周玉璠撰写的《古代闽东茶叶史略》一文介绍,在清朝末年,闽东的天山绿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名茶产地,也形成了贸易集散地,“宁德县西乡天山山麓的洋中镇,乃‘天山绿茶’的中心集散地。”茶商收购茶叶后,装袋装包,用人力肩挑到沿海濂坑村的铁砂溪码头,船运至三都澳口岸,装上轮船,经此出口世界各国或中国北方;或者直接人力肩挑到福州的茶庄、茶厂加工制成花茶。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近百年时间,宁德县西部、北部山区绿茶销售旺盛。据周玉璠、缪品枚分别统计,三都澳福海关开关后,1899年到1936年,口岸年均出口茶叶近11万担,天山茶产区距三都码头,路途较近,大量茶叶经此出口外地。1933年,一份《京粤线福建沿海内地工商业物产交通要述》档案,记载当时“宁德出产茶为最大宗,每年全县进款一百万元,多产于西部一带”。

  对于茶农与商人来说,茶叶的收益,从清代早期“不让桑麻”,到清末、上世纪上半叶,多数年份都属于收益很好的产品。1933年,每担绿茶约合60个银元,1935年,民国政府币制改革,此时宁德每担毛茶“山价”20.10法币。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货币贬值,但据1946年底出版的《闽茶》记载,这一年宁德县的茶叶“春分嫩绿在地每担”价格达十六七万元,在天山茶区所产绿茶,价格高于平均价。故而《闽茶》介绍,“一时农村金融顿形活跃,农工商人,咸额手称庆”。

  据乡老回忆,洋中一带最多时有近百家的茶庄、茶行,有些外地商人长住天山绿茶产区。如清同治咸丰年间,有俗称“京邦”的北方茶商驻此购茶,至今在天山的鞠多岭头,尚存“全祥”茶庄遗址房基。有的茶商在宁德县城、福州等地,专营西部山区所产绿茶。这些产自宁德县西部山区的绿茶,多以“天山绿茶”为名头。早期的茶商,在沟通宁德一地与福州的贸易的同时,传播了西方文化如基督教,后期茶商大多也得风气之先,有着雄厚的财力与不凡的见识。这其中,当地茶商较为著名的有洋中村的周洪烈,莒溪村的冯仲杰等人。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美国侨领冯近凡,就是茶商冯仲杰的儿子。

  150多年来,以“天山绿茶”为代表的蕉城区西部、北部山区茶叶长盛不衰,其天生的优良品质和茶农、茶商的勤勉,给万千民众带来生计,为当地百姓积累了财富,也增加了地方文化的涵意,在新时代,更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


文章来源:闽东日报

| 甘 峰 文/图 |

2023年蕉城区春茶开采节暨宁德天山白茶公共品牌发布会隆重举行

大梦蕉城(李娜 阮传龙 余汕康)4月3日,以“三茶统筹·问道天山”为主题的2023年蕉城区春茶开采节暨宁德天山白茶公共品牌发布会在蕉城区赤溪镇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茶商、茶文化爱好者相聚于此,共庆茶盛事、共谋茶产业、共话茶未来。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原会长陈绍军,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省农业厅原厅长张立先,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姜绍丰,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宁德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杨培钦,宁德市政协二级巡视员郭专,蕉城区委书记何必良,蕉城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陈绍曦,福建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潘文毅,宁德市供销社主任黄国生,蕉城区政协主席陈秀莺,宁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宁德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辉,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威江,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高级评茶师苏峰,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中国茶叶学会感官审评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郭雅玲,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应根,宁德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道兴等领导专家参加发布会。

姜绍丰代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向2023年蕉城区春茶开采节暨宁德天山白茶公共品牌发布会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蕉城区高度重视茶叶品牌打造,提出发展白茶为主,兼顾绿茶、红茶的发展思路,在巩固“天山绿茶”“天山红”地理标志基础上,全力打造“宁德天山白茶”。“宁德天山白茶”,既突出了花香蜜韵的品质特征,更迎合了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步成为茶叶市场的新生力量,一定能走出一条茶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一定能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新的跨越。

何必良代表中共蕉城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向莅临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他说,好山好水出好茶,蕉城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百强茶叶县”。近年来,蕉城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做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篇文章,绝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成就了蕉城茶与众不同的优良品质,特别是宁德天山白茶正以其特有的“花香蜜韵”被市场广泛接受与认可。当前,全区上下正奋力书写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力争用五年时间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让“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

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茶产业的发展政策,推进三茶统筹发展,坚持多品牌发展战略,紧跟市场导向,坚持多茶类发展,突出打造天山白茶公共品牌,统筹推进天山绿茶、天山红茶发展,让蕉城天山茶叶迈向更广阔的市场。随着今年春茶采茶季的到来,蕉城区以“三茶统筹·问道天山”为主题,举办2023年蕉城区春茶开采节暨宁德天山白茶公共品牌发布会,旨在进一步提升宁德天山茶叶公共品牌形象,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当天,蕉城区区域公用品牌宁德天山白茶标识正式开启,区委常委、副区长叶斯颖就“宁德天山白茶”品牌形象进行了详细解说。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潘文毅还为福建省茶叶流通协会蕉城工作站成立授牌。此外,当天还举办了宁德天山白茶沙龙活动,与会专家共话宁德天山白茶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大梦蕉城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徽茶·展会】重磅!福建·宁德将再组最大展团参展第十三届西安茶博会

2019年6月1日-4日,福建宁德市将再组最大展团参展第十三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规模空前,全市9个县市区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悉数参展,近百家宁德茶企集聚一堂,设置展区 1800平方米。宁德市展区公共部分统一以“喝好茶,到闽东”为主题,展区设立以闽东各县(市、区)为单元。突出当地优势公共品牌和特色产品,重点介绍各大茶产区风采、各类茶文化、各茶企产品,充分展示各地的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

宁德山清水秀,发展茶叶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宁德产茶历史悠久,是著名茶叶之乡,在全国、全省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带动了全市三分之一人口、70%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近年来,宁德茶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在广大茶人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宁德产茶历史一千七百多年,六大茶类宁德就有绿、红、白、乌等四大茶类以及再加工的茉莉花茶和工艺茶,茶类之多为全国各地市之最。传统名茶“坦洋工夫”、“白毫银针”、“天山绿茶”等闻名海内外,驰名中外的“闽红三大工夫”,闽东占其二,1915年“坦洋工夫”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白毫银针”位列世界白茶之首,“天山银毫”茉莉花茶获国家质量金奖。全市拥有国家级良种17个,省级良种12个,是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二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市茶产业实力持续增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茶叶主产区前列,现有茶园86.48万亩,茶叶产量9.98万吨,毛茶产值35.48亿元;拥有各类茶叶市场主体400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第八轮省级龙头企业47家,省级以上示范社19家。福安、福鼎、寿宁、周宁、蕉城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安、寿宁入选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坦洋工夫为代表的红茶产业集聚中心、以福鼎白茶为主的白茶产业集聚中心以及全市范围的多茶类名优茶产区。以“坦洋工夫”为代表的红茶和“福鼎白茶”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红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11%和全省的48.79%,绿茶占全省的42.73%,白茶分别占全省的八成和全国的六成以上,在全省、全国地位突出。“仙洋洋”品牌的茶浓缩液、茶粉以及多家茶企数十种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进一步丰富了茶叶品类。

四是茶叶质量优质安全。宁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红茶工作组和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茶叶电子商务工作组先后落户我市,全市获批“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福安是“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市”,福鼎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所有具有一定规模、品牌和包装标识的茶叶生产主体正加快建立“一品一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五是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市委、市政府“以茶类整合打造具有闽东特色的茶叶公共品牌”以来,福安、福鼎、蕉城、寿宁分别获得“中国红茶之都”、“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全市茶叶类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5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件。“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绿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福鼎市被批准筹建“全国福鼎白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是茶叶市场占有率高。宁德茶叶产品在全国茶叶主销区深受青睐,带动培育了一大批营销队伍,宁德茶商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庄、茶店和茶叶公司达2万多家,创办大型茶叶专业市场10多家,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专卖店、加盟店等遍布全国各地,拥有10万多人的营销队伍。辖区内重点产茶县大都建立了茶叶一条街或初级茶叶交易市场,茶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茶叶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目的地达46个国家和地区。

七是现代茶业有序推进。自2008年设立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以来,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近23万亩,完成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700多家,建成初精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73条;茶园道路硬化1884公里;推广绿色防控面积约20多万亩次。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茶旅的逐步兴起,4家茶企列入省级现代茶庄园建设试点,福鼎点头镇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福安着手社口镇坦洋工夫智慧谷建设,六妙白茶庄园、新坦洋天湖山茶分别荣获农业部“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四星和五星级称号。

来源:西安茶博会官微

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找到约23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