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医茶文化

找到约325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茶文化之源管窥:唐代茶圣陆羽的水质资源优化思想浅析

摘要:本文的要义在于浅析陆羽的水质资源优化思想和唐代茶文化勃兴的内在联系,从水文化视角揭示茶与水、茶文化与水文化二者的主次、重叠、交叉关系,认为水文化实乃茶文化之源头活水,“茶水民族”早已成为一个永久性的中华民族指代符号。论述了陆羽的水学思想、茶学思想与大禹治水精神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子的水思想、孔孟儒家的水思想和老庄道家的水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对水质资源分布及其优劣与否和纯净及污染情况极为重视,首创鉴水分类和优劣标准,深化与提高了唐人对水质资源优化的认知度,强化了唐人自觉保护名泉和水质的意识。此外,中茶文化对外传播,其中也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水思想和水意识、水科学。

关键词:茶文化;水文化;陆羽水思想;水质资源优化;鉴水分类和标准;文化传播

本文的要义是浅析陆羽的水质资源优化思想和唐代茶文化勃兴的内在联系。唐宋以后,阐述水与茶或水文化与茶文化之关系可抵要端者,当以自诩“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的浙江钱塘著名茶人、明代茶文化家许次纾所论最为至要,他在《茶疏·择水》中明确提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许氏又言:“余尝言有名山则有佳茶,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吾两浙、两都、齐鲁、楚粤、豫章、滇、黔,皆尝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发源长远,而潭此澄澈者,水必甘美。” 许氏“无水不可与论茶”之论,发人所未言,或可从不同视角有助于我们揭示茶与水、茶文化与水文化二者的主次、重叠、交叉关系。实质上,茶产于山水之间,山水之自然地质属性决定茶之品位与品性,而水文化实乃茶文化之源头活水。

在以往的中华茶文化研究中,鲜有透过水文化史视角,将水文化作为茶文化之源的系统论述。我们都知道,水、阳光和空气——自然资源三大元素构成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生命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所在。水作为一种自然元素,不仅是人之生命永恒依托的物质资源,更是人达至超然于物外的精神资源。人类文化学者认为,水文化是人类文明初始的母体文化,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史。人类文明生产史和生活史最早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水,人类古代文明的起源也大都发源于江河湖海水流域一带。例如,世界文明史上所言的五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发源于今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今西亚的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古希腊文明发源于今欧洲的爱琴海诸岛,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中国是茶文明和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人陆羽《茶经》记叙中国西南部的原生茶树为乔木,直径可达“一尺两尺乃至数十尺”,而其中“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世界茶文明史上有关野生茶树最早的明文记载。中国西南部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多样,水资源极其丰富,雨水充沛,也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先民种茶、饮茶与艺茶的起始地,以及中国茶业、茶经济最早的起始地。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卷一《巴志》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这说明,此地此时所产之茶已纳贡王室。

茶文明从西南部的山水之间走出来,汇入中华文明长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千百年来茶水待客、邀友品茗、无茶不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和礼仪礼俗,茶水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的心性、精神与性格,“茶水民族”早已成为一个永久性的中华民族指代符号,并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学术研究结论。以往我们谈茶文化,谈水文化,谈中华民族发展史,谈中华文明发展史,往往都是各自作为一个单独命题来论述的,很少讲“茶水文化”、“茶水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而这关系到我们怎样重写中华茶文明史,怎样更好地把中华茶文明写入中华文明史。

这是诱发笔者思考和重点考察“陆羽的水质资源优化思想和唐代茶文化”这一命题的起因之一。

起因之二,陆羽《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他认为,凡用山水,最好选取乳泉或石池漫流之水,至于湍急的山水最好勿饮,如长喝此水,几可使人患颈疾(先秦时,即已知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土地、水质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左传·成公六年》:“土薄水浅,其恶易觏……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而由几处溪流汇合后积蓄于山谷之水,虽看上去澄清,但因水不流动,从暑热之日到霜降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即水质可能已被污染,故用此水,必须要先挖开缺口,流放掉那些沉积多日的污水,引来上游下泄的新鲜泉水,然后才可取之饮用。凡用江河之水,须到距离有人居住的远处去取水。凡用井水,则要从人们日常汲水的井中去打水。与陆羽生活于同时代的唐诗人刘长卿在《送崔处士先适越》诗中有言:“小江潮易满,万井水相通。”这很能说明此一时代唐人对水的有关认识已很深刻。

从中我们也可以窥知,陆羽对唐代的水质资源分布及其优劣与否和纯净及污染情况可谓极为重视,知晓水品之优劣与水资源环境、人体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并形成了其关于水质评价的认定标准,其中包含了唐人对水质资源优劣与否及环境变化与保护的初步科学认识,以及引导人们开始重视对水资源、水品质的科学认识和环保理性意识。当代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丁文在《唐人品水重山泉》一文中曾指出,品水标准系自“陆羽首创”,其“鉴水总分三类:山水、江水、井水”,其“鉴水优劣的标准有二:一是流动,‘流水不腐’;二是无污染”。

以今天的现代水质科学技术知识来分析山泉水矿物质成分和测定天然饮用水技术标准,十分容易。但在唐代陆羽所提出的鉴水品水标准,却是首创性的,它开创和确立了中国古代饮用水之标准。更为重要的是,“陆羽的品水标准为后世人所认同”,“自宋元以后直到近代,出现了以卖水为业者,所卖之水皆为山泉水”(丁文:《唐人品水重山泉》)。这是我们认识陆羽水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相比而言,在数百年后的明代,许次纾《茶疏·择水》云:“江河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洌。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则苦浊不堪。盖云伤劳,岂其恒性。凡春夏水长则减,秋冬水落则美。” 陆树声《煎茶七类》云:“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直言:“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得八分。”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水部》云“水为万化之源”,“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浓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贪淫有泉,仙寿有井,载在往牒,必不我欺”;“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显然,明人对唐人陆羽关于水质的优劣和纯净与污染评定标准以及唐人对水质资源优劣与否及环境变化与保护的认识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继承和发展。以此略考明代的饮用水认知与评定标准和方法,无疑带有新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认识特点。此与明代城乡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条件相对等,也说明相比唐代而言,明代的茶产业和茶饮对水质、水资源、水环境影响的要求要严格得多,因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其诱导因素或许更为复杂和多样。这是茶文化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此不赘。

起因之三,《唐全文·陆文学自传》记载:“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陆羽的一生与山水相伴,其知水、识水、亲水、爱水颇深。他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品鉴天下名泉佳水,对水质之优劣对茶味的影响颇有心得体会,故其煮茶时极重所选之水,曾依次将天下名泉划分为二十等级。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载:

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 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 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 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 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

此乃唐大历元年(766年)陆羽游扬州大明寺时所发生之事,因陆羽品水时识破军士取水不实,而引出李季卿命人把陆羽口授的茶水品第依次记下之事。此即后世所传的陆羽所排定二十等次的宜茶之水。不过, 一生嗜茶的唐代才子张又新《煎茶水记》言:“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由此恰可证明,陆羽排定的二十等次宜茶之水曾经后人一一品鉴,或勘定无误。唐人对与茶学、茶艺、茶饮有关的问题,从不轻信所谓权威定论,而是要事必躬亲,去实践,去亲历。这是唐代茶文化极为可贵的品质。也正因此,《煎茶水记》又称《水经》,文虽不足千字,但对陆羽《茶经·五之煮》内容却是有所突破的,张氏更重水品,其文对水品的记载也更详、更清晰。这似可表明,唐人对水质资源优化的认知度在陆羽的引导下开始走向自觉。

关于被陆羽列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寺石泉水,陆羽游无锡惠山时曾作《游慧山寺记》(《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慧山,古华山也。……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

寺在无锡县西七里……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罛甓,渊沦潺湲,濯漱移日。……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长洲,东泊江阴,北淹晋陵,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

夫江南山浅土薄,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余顷。此山又当太湖之西北隅,萦耸四十余里,唯中峰有丛篁灌木,余尽古石嵌崒而已。……叵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虎丘平眺郡国以为雄,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开邃宇,飞檐眺槛,凌烟架日,则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为最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之洪注云。

“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因了陆羽《游慧山寺记》洋洋洒洒和绘声绘色的激扬文字而名扬天下,天下嗜茶品泉者接踵而至,历代不衰。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泉水最多的国度之一,与人文和旅游记忆有关的名泉大大小小以千数计,遍布全国各地的泉水之甘美、之纯洁,名闻遐迩;另一方面,在唐代茶饮和茶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自陆羽评定名泉之后,人们对天下名泉的认知度和喜爱度超越前代,以名泉水沏佳茗,无形中深化与提高了唐人对水质资源优化的认知度,逐渐强化了唐人自觉保护名泉和水质的意识。然仍不免有好事者,他们对名泉的喜好达到超出人之正常理性约束的癫痴程度。例如,据唐代无名氏《玉泉子》记载,唐宰相李德裕因最爱饮惠山泉水,竟命人千里“铺递”至京师,供其品饮。此事虽然荒唐奢侈,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名泉意识以及名泉文化已在唐代社会各个阶层普及开来,并带动唐代饮茶须以佳水配之的风尚。

在此,颇值一提的是,在陆羽《茶经》问世之前,年长陆羽五十岁的唐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浙江宁波人陈藏器通过刻苦研习各类本草医书和中医药理论及诊治方法,撰著《本草拾遗》十卷,其中他从“本草茶疗”之概念出发,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著名论断,并动手调配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秘方为人治病。据《三秦志》所言,当时“病家云集,门庭若市”。而且,陈藏器曾以药茶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治好了旁者无法治愈的怪病。为此,唐玄宗昭告天下,赐陈藏器为“茶疗鼻祖”。更为重要的是,陈藏器在《本草拾遗》特别指出,从山地溢出的矿泉水为“玉井水”,此水“味甘平,无毒”,而且久服可“令人体润,毛发不白”。所谓“玉井水”,陈藏器《本草拾遗》言:“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十《昆仑山》载:“昆仑山有柰,冬生子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轻柔能腾虚也。”可见古人对玉井水的水质有清醒认识,对其保健功效颇为推崇。

陆羽一生博学多能,除茶学之外,于诗文、音韵、小学、书法、戏曲、史志、旅游、地理、考古、水学、农学、工学、医药、饮食等方面多有涉猎,成就不俗,在唐代文坛活跃一时,而且曾流寓浙江,他撰写《茶经》时,对浙江宁波人士、著名中医药学家陈藏器的学问与卓识,不可能未有所闻,亦不可能未有所习所得。例如,《茶经·七之事》引用与茶食、茶疗和茶药有关的古籍药典计有《神农食经》、《晋书》、《搜神记》(干宝)、《食檄》(弘君举)、《食论》(华佗)、《食忌》(壶居士)、《尔雅注》(郭璞)、《杂录》(陶弘景)、《后魏录》、《本草》、《枕中方》、《孺子方》等等。

在陆羽《茶经》问世后,唐人竞相传抄,推动唐朝饮茶之风遍及各地。《新唐书·隐逸·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在如此“尚茶成风”的影响下,文人墨客鉴于陆羽对山泉水的品鉴和推崇,特别是他对水质资源优化标准的界定以及水质特性的高度概括,让唐代士子和茶人从中感受到与此前不同的更值得称道的茶饮审美享受。这期间,更有推波助澜者,如唐常州刺史独孤及撰《慧山寺新泉记》:

此寺居吴西神山之足。山多小泉,其高可凭而上。山下灵池异花,载在方志。山上有真增隐客遗事故迹,而披胜录异者,贱近不书。无锡令敬澄字深源,以割鸡之余,考古案图,葺而筑之,乃饰乃圬。有客意陵陆羽,多识名山大川之名,与此峰白云相与为宾主。乃稽厥创始之所以而志之,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

其泉伏涌潜泄,潗漝舍下,无沚无窦,蓄而不注。深源困地势以顺水性,始双垦袤丈之沼,疏为悬流,使瀑布下钟。甘溜湍激,若酾醴乳。喷发于禅床,周流于僧房,灌注于德地,经营于法堂。瀑潺有声,聆之耳清。濯其源,饮其泉,能使贪者让,躁者静,静者勤道,道者坚固,境净故也。夫物不自美,因人美之,泉出于山,发于自然,非夫人疏之凿之之功,则水之时用不广。亦犹无锡之政烦民贫,深源导之,则千室褥裤。仁智之所及,功用之所格,功若响答,其揆一也。予饮其泉而悦之,乃志美于石。

因了唐代文人墨客的交口相赞,名泉以诗文褒扬而驰名天下,所以,唐代咏茶与山泉佳水的名诗名文不绝于口,在唐山水田园诗之外,别具一格。例如,储光羲《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陆龟蒙《谢山泉》:“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皇甫冉《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寺有泉兮泉在山,锵金鸣玉兮长潺潺。作潭镜兮澄寺内,泛岩花兮到人间。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处处萦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无冬春。任疏凿兮与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偏依佛界通仙境,明灭玲珑媚林岭。宛如太室临九潭,讵减天台望三井。我来结绶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且复迟回犹未去,此心只为灵泉留。”

唐人尚山尚水、尚茶尚艺,所作咏山泉诗文虽不免仍有仿效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的影子,但此时的唐人笔墨之下更多地是凸显隋唐大一统文明时代新气象,他们尽情讴歌的山泉直抵唐山水文化和唐茶文化精神之魂魄——有泉水流动不止“年年长自清”的生命回响,有流泉潺潺“此心只为灵泉留”的生命观照,唐人的水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与升华。这正是唐代茶文化横空出世的根基所在。

起因之四,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将所考的唐代茶区总括为山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大主产区,并一一辨析各地所产茶叶之优劣等级。

那么,从陆羽水学思想形成基点出发,我们如何对唐代茶区的形成以及唐茶文化的奠基作出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合理、科学地解读?

首先,水文明是华夏民族建立夏国家文明体的母体记忆,《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理天下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修建排灌水利工程,以利民垦田种植。此为古史传说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治理工程,中国古代水思想和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及利用起步于此。大禹是中华民族水治理和水思想的先行者,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代代相传,这无疑是陆羽水学思想形成的基点之一。

其次,在春秋战国思想家中,《管子·水地》提出,地者和水者都是万物之重要思想,强调:“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 孔子从社会历史和伦理教化出发,将水之形态和性能与人之精神和道德相联系,开创儒家水思想体系。他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等发人深省的睿智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宝贵思想资源。老子和庄子建构了道家水思想体系。老子《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对水之种种境界的无限延伸和提升,包含着无比深刻的思想,也奠基了中国水文化得以破除水功利唯一性的超然品质。《庄子·天地》篇提出,“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内化了中国人从水思想中自觉升华人生境界的通路。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对水利的利用和开发从防洪排涝转向农田灌溉——修建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特别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兼有防洪和航运的双重功效,带动农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理当是构成陆羽水思想形成的另一个基点。

再者,魏晋南北朝以来,农田水利的重点开发和利用向江淮流域转移。在南朝,太湖流域已是天下闻名的富饶地区,“亩值一金”。至唐代农田水利建设又达至一个兴盛阶段,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唐代修建的水利工程达1130多项,“安史之乱”后在江淮流域的水利建设更是取得了新的大发展,长江流域一跃取代黄河中下游而成为全国农业经济优势区位地带,先进的水利开发和利用造就出江南鱼米之乡。这是构成陆羽水思想的又一基点。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况下,历经历朝历代的水利与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治理,至唐代,在世界上领先的中国先进水生产力终于花开花落,形成了《茶经》上所说的八大茶产区(涵盖今川、鄂、湘、赣、皖、苏、浙、闽、桂、粤、黔、豫、陕等省域)。由此,大唐茶叶种植业获得迅速发展,手工制茶作坊日渐发达,推动茶叶流通商品化和茶饮普及化程度日益加深,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唐代茶产业区域化和茶加工制作与保存专业化,茶业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经济门类,唐中期之后随着茶叶生产及流通的规模化,征收茶业赋税渐成定制。茶在唐代很快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饮料,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品茶饮茶渐成风俗,茶事日盛。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列入唐代贡茶的计有十四品目名茶。其中,产于吴越之地的“顾渚紫笋”和西蜀之地的“蒙山紫笋”甚为唐皇室所喜爱,命在顾渚山和蒙山监制督造贡茶。顾渚山和蒙山均有泉水,可谓顾渚贡茶和蒙山贡茶成为唐代贡茶佼佼者的立身之本——好山好水产好茶。

同时,陆羽在《茶经·一之源》提出饮茶者应作“精行俭德之人”,他将自己的水学思想与茶学思想与管子思想、孔孟儒家思想和老庄道家思想相融合,开启唐茶文化精神内核,一方面预示唐茶文化正式奠基,另一方面自《茶经》问世亦标志茶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此后,唐人抄茶书、著茶书、读茶书、谈茶书,蔚成风气。

中茶文化相继传到海外,这其中也包含着对外传播中国古代的水思想和水意识、水科学。例如,中国茶传至朝鲜半岛,韩国茶道对水质、水量、水温和泡茶时间也有相当的讲究与要求。高丽王朝时的文学家、哲学家、茶人李奎报(1169—1241)所作茶诗云:“活水香茶真味道,白云明月是家风。”“评茶品水是家风,不要养生于世荣。”可见唐人的评茶品水之风亦传入朝鲜半岛,以“活水香茶”为品鉴标准。唐茶传至日本后,日本饮茶效仿唐朝饼茶煎饮法,讲究取水要汲取清流。日本茶道尤为重视煮水器茶釜,并视其为可登大雅之堂的茶仪礼具,日本人认为用茶釜所煮之水,其水质明显要优于一般壶所煮之水。

古来谦谦君子均以水德自居,水生万物,德行天下。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坡君子尝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茶者而言,则不可饮无茶。竹,无水不生;茶,无水不生。故君子之道,无水,不可与言竹;茶人之道,无水,不可与论茶!斯言诚哉!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克夫(石家庄),系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

茶界资讯播报第十二期:茶文化不重视,连英语考级都傻眼了?

  饮茶静人心,听茶观天下。大家好,茶友网给您带来最新茶界播报。

  不重视茶文化,英语考级都傻眼

  6月12日上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结束。这次的四级翻译考了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的介绍与功效。随后,关于四级考试内容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其实,2020年9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2020年北京高考历史卷都涉及到了茶文化知识。随着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还有“国际茶日”的设立,都彰显了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看来是时候认真学学茶文化了!

  嵊州茶叶搭上中欧(义新欧)“茶叶专列”出国门

  6月8日,长三角首趟满载着100个标箱茶叶及茶系列产品的中欧(义新欧)班列春力号--嵊州茶叶专列从浙江义乌西站启程,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预计十天后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是浙江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嵊州历来盛产绿茶,其中珠茶出口量占全国的60%。本次中欧(义新欧)班列春力号冠名企业—浙江春力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茶叶及茶系列产品的外贸型企业,年加工生产茶叶1万多吨,远销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马里等国家。

  【新会陈皮】列入广东省2021年新冠疫情预防方

  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局组织省中医治未病服务质控中心专家依据中医养生保健理念,结合广东时下气候特点,研究制定《广东省2021年夏季新冠疫情期间中医治未病指引》。

  从指引可以看到,陈皮再次被列入新冠疫情预防处方。

  这也充分说明了陈皮在预防新冠肺炎上有明显的效果。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及陈皮在新冠疫情的作用。

  治疗期用药处方中,陈皮被提及30次。

  预防期处方中,陈皮被提及31次。

  恢复期处方中,出现频次最高者为“陈皮、茯苓”,表明在抗新冠病毒肺炎处方中,陈皮和茯苓为最常用组合。

  可见,陈皮在新冠治疗期、预防期、恢复期中均有积极作用。

  本期播报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对茶友网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关注健康中国,中医茶疗先行

健康中国,茶先行

疫情肆虐,众志成城

今年1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并蔓延全国,并在多国爆发。疫情的扩散防控始终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心。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部署下,举国上下积极应对,凝心聚力,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疫“长城”。尽管确诊数据仍然在上升,但目前,疫情势头已经得到了控制,正在向好发展。

中医药防疫显身手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国家层面到各省都陆续发布了中医药治疗方案,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全国“清肺排毒汤”、广州的“透解清瘟颗粒”、上海的“麻杏清肺颗粒”等等,在临床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同时,茶疗防疫、沉香防疫、艾灸防疫、中医保健功法等中医药防疫技术也得到了各方重视。

茶疗防疫受关注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中医茶疗是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养生方式。如果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一座宝库,那么食疗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顶皇冠,而茶疗恰恰是这顶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茶疗养生充分传承了中国文化、展示了茶的健康内涵、宏扬了中医的养生精髓,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钟南山院士团队开出新冠肺炎预防凉茶处方、国医大师李佃贵开出预防代茶饮……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权威医院纷纷开出属于中医茶疗范畴的处方,陈皮茶、橘红茶等在疫情防控方面受到热捧。如何运用中医茶疗进行疫情防控,已然成为当下的热点之一。 

国民健康及人口老龄化现状

抛开疫情现状,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看我国国民健康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健康现状形势似乎有点严峻。 

1、在今后的20年,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

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病做的调查数据称,在今后的20年,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

2、慢病死亡占疾病死亡率的85%

因为慢病而引起的疾病负担占中国整个疾病负担的70%,但是这些慢病是可防、可控的,正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注意、生活方式不健康这些慢病才会发生,发生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慢性疑难不治症。

3、中国老年人口将超4亿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2.12亿,到2050年将达到4.8亿,老龄化水平为15.5%。老人数越多对健康需求、关注、迫切度越高,这也是健康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健康中国政策

01

    党的十八大曾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

02

     2016年8月8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文,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规划》全文近7万字,30多次提及生物医药,指出通过持续攻克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数字诊疗装备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对相关领域给予了扶持政策。

03

    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04

     同时,国家相继颁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而《中药法》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大健康产业成为蓝海

   为开辟大健康产业的商业蓝海,国内企业纷纷提出了“再创业”战略,这轮创业就是要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依托大健康行业,实现提速增量、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01

大健康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大健康是继IT业后的阳光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健康产业的年收益约为900亿美元,而美国健康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中国大健康行业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大健康行业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大健康行业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02

2020年健康产业市场总额达8万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需要改变,逐渐向“防、治、养”模式转变。而随着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治未病”的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占GDP比重将达到6.5%。

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实施中国健康战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支持下,根据(国发号[2008]710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中国茶疗联盟)于2017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钓鱼台国宾馆8号楼

联盟是全国首个专注于茶疗养生技术研究和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合产业内从事相关发展战略、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工程、生产、服务的,在行业中处于骨干地位的企业、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等相关机构,促进人类健康,提升全国茶疗养生产业整体市场形象。

▲联盟批复函

▲在第十一届中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等领导为联盟授牌

    联盟以“弘扬中医文化,推广茶疗养生,促进人类健康,提升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整体市场形象”为目标,将建设高水平的专家委员会专家库,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茶疗产业良性发展生态平台

     联盟致力于凝聚成员单位力量,整合茶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重塑茶产业商品推广渠道、建立产品知识产权体系,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的茶产业生态圈,实现茶企业、茶研究、茶文化教育共赢发展,共建茶产业联盟新生态。并致力于打造“五链融合”体系,让创新链与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等各条链融合衔接,互相交织、相互支撑,形成立体创新体系。

健康中国,茶疗先行

    中国茶疗联盟的成立,让茶产业搭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快车,中医药驶入茶产业大市场的新天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文化学者许嘉璐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一翼是中医,一翼是茶叶”,更是让中医和茶文化结合的茶疗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早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到:“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源头,远古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合编的医药巨著,在《本草纲目》问世前一直被看做最权威的医药名著。茶疗也随着这本中医学的瑰宝为先祖们的健康做着重要贡献。唐时,有关茶的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作用的知识广为流传,促使饮茶之风大兴。唐代著名药理学家陈藏器更是开门见山,在他的《本草拾遗》中称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指出茶是一种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

    在近现代,茶疗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在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谢利恒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南京药学院编的《药材学》、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等书中,都搜录了在群众中广为流行的大量茶疗方。在临床实践中,除茶叶单方外,还应用许多由茶与其他中草药配伍制成的复方成品茶,如天中茶、午时茶、减肥茶、甘露茶等。著名老中医耿鉴庭撰的《瀚海颐生十二茶》中的茶疗方,就是运用茶疗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今在群众中广为应用。近年来,许多茶学界和医学界著名专家,还对茶疗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如在《家用中成药》、《食物疗法精萃》、《养生寿老集》、《中国药膳学》、《中国药茶》等众多著作中,都有不少茶疗方搜录其中,它们都具有取材容易,制法简单,应用方便,价廉有效等特点,因而备受人们的欢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目前茶园面积和可采摘面积均是世界第一。伴随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一同起来的中国茶文化,其内涵也是博大精深,是茶道、茶艺和茶文化最早出现的国家。饮茶对于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和品茗之道的文化需求,而且也是人体的健康需求。以茶入药是先民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验的总结,茶从一开始就以其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而引人注目药用—食用—饮用,从远古到现代,茶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着历代名医的检验,并逐步得到肯定。

现代医学的大量研究证明,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清利头目、生津止渴、清热解毒、防龋固齿、去腻消食、通便利尿、化痰清肺、治痢止泻、防治辐射、强身延年等三十余功效完全可以说:茶与茶疗,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成为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极易出现免疫力下降、疲劳、“三高”等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人本身存在的惰性,像运动健身,有的缺少条件,有条件的也往往难以坚持;像食疗,也往往因为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因采购原料、烹饪加工麻烦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喝茶还能保健的茶疗养生在都市悄然兴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步替代原有的保健品、营养品以及膳食疗法,成为人们日常保健养生的首选方式,对治未病、亚健康防治有极大的作用。

近几年茶疗市场迅速扩大,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门统计,茶饮料和茶疗功能产品市场的增速可望达到25%,市场容量达到1200亿元左右。不难看出,茶疗养生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未来药食同源茶疗产品将是这个变革当中的首善之区,“茶疗市场”将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爆发点。茶疗养生能促进促进茶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

打造个性化的茶疗养生方式

    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亚健康人数约有7亿,亚健康已经严重侵袭国民体质。因此,现代医学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转变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养生文化因此蔚然成风。近年来,全国更是掀起“茶疗”养生风潮。

 目前,中国养生茶、保健茶处处皆是,虽不至于饱和,但是众多饮料企业、制药企业纷纷涉足保健茶领域,给市场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也存在了良莠不齐的隐患。许多养生茶产品功能、功效达不到要求,但是以次充好,迷惑了广大消费者。同时价格也被不法商贩炒至天价。所以就造成了消费者不明白、不信任、买不起的现状。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座宝库,食疗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顶皇冠,而茶疗恰恰是这顶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因此,养生在乎茶疗的理念,倡导健康当代中国人。茶疗将药与茶完美结合,能防疾病,能品茶趣,常饮能祛顽疾、强体魄、安心神、润喉肠、降脂减肥、益寿延年。

不管是疫情预防、康复,还是健康养生,应当是个性化的防治方案。针对广泛的亚健康人群,中国茶疗联盟正在打造人人适宜的个性化养生方式。

中国茶疗联盟通过整合成员以及行业资源,推出中华茶疗养生机、茶养室连锁产业、中医茶疗门诊、茶疗养生旅游、茶疗养生研究院、茶疗养生商学院、茶疗养生职业培训、正气讲师团、茶疗养生系列标准、茶疗养生传播体系、茶疗养生产业园、茶疗养生基金、茶疗养生博览会、茶疗养生丛书等系列项目,通过项目的运作,,帮助城乡居民体验感受中医茶疗文化,掌握中医茶疗个性化养生保健知识,推动全民养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亥去子来又一春,瘟情肆虐九州惊。有我岐黄能化疫,岂浪妖雾又重兴。防范胜于救治,中国茶疗联盟以中医药机构使命担当,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贡献力量!

中医茶疗为防疫加油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以及中医茶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的作用,有力保障全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决定联合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于2020年3月1日(星期日)下午召开“为中医发声,为防疫加油·中医茶疗在预防新冠肺炎的应用研讨会”,通过线上连线加线下会议的方式,从预防、治疗、康复等多角度出发,对中医茶疗尤其是柑普茶疗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进行研讨,并发布启动《中国茶疗养生丛书-柑普茶疗养生》编写。敬请期待!

与会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    国医大师、著名骨伤科专家、全国名老中医 韦贵康

·    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专家顾问团成员、著名中医师(养生保健专家)、前国家领导人(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孙子 胡大模

·    国医大师孙光荣传承工作室主任、世界中医茶疗健康产业发展联盟执行主席,海峡两岸中医茶疗学学科体系及教材编辑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  杨建宇

·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大健康中国联盟执行主席 黄明

·    广东省名中医,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原副院长 蒋丽霞

·    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王昌俊

·    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特)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航

·    广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原广东省、广州市多届政协委员 翁宗奕

·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 孙晓生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名医诊室”专家、“华医学”和“中医流体医学”的创始人  李朝龙

·    湖南医药学院康复医学与保健学院院长 彭进

·    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云浮市中医院)副院长 王忠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教授,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胡春福

·    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副理事长  杨仁

·    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董事长 刘梅

·    科技部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一带一路常务理事  李伯淳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医疗保健康复委员会专项部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钱锋

·    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 周邦勇

·    广东省现代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食品药品学院教授 张咏

·    知名茶学专家、华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 黄亚辉

·    “传统药茶根溯人”、“传统药茶匠” 娄宣科

·    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张黎明

·    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李勇刚

·    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蒋桦纬

·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 贺振泉

·    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正气茶疗创始人、广州正气堂堂主  杨汤群

·    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24节气读书会创始人、国家首批中医高级健康管理师  钟其理

·    中国茶疗养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广州市云鼎柑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赖惠清

·    (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来源自:正气堂文化会

找到约31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