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重庆市茶叶振兴计划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重庆市第五届斗茶大赛暨川渝茶叶品牌联展活动正式启动

渝见好茶·共赏雅器。第十六届中国(重庆)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重庆市第五届斗茶大赛·川渝茶叶品牌联展(简称:第十六届重庆茶博会)即将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南坪)隆重举办。

4月7日,重庆市第五届斗茶大赛暨川渝茶叶品牌联展新闻发布会在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顺利召开。组委会相关领导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同时,就重庆市第五届斗茶大赛·川渝茶叶品牌联展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各界人士作出汇报。

图片来源:华龙网

出席嘉宾

袁德胜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

费寒农行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陈茂秀山县政府副县长

向飞华巨臣茶博会总经理

许玉华巨臣茶博会项目管理中心总监  

发布会要点速览

紧扣“推动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建好成渝双圈”主题,严格把关大赛各个环节,借助华巨臣茶博会平台,把本次活动办出特色、办出风采、办出水平,进一步提升“川渝茶”品牌影响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袁德胜

秀山今年预计加工干茶超1万吨,综合产值超18亿元。借助此次斗茶大会良好契机,从展现秀山茶叶硬实力、展示秀山茶叶高品质、唱响“秀山毛尖”好品牌三个方面加强营销推荐。

——陈茂

农行重庆分行通过捐赠定点帮扶资金和投放信贷资金的方式,推动秀山茶产业的提档升级。

——费寒

第十六届重庆茶博会规格全面升级、规模持续扩大,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作用,激发茶叶消费潜力,促进川渝茶产业、茶经济比翼齐飞。

据悉,本届大赛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指导,重庆市茶叶学会和秀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深圳市华巨臣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承办,得到了重庆市乡村振兴局、江北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大力支持。

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作大赛介绍。他坦言,本届大赛将于4月上旬启幕,共有报名及资格审查、初赛、复赛暨首届武陵山茶文化节、决赛、颁奖及展示品鉴、第十六届中国(重庆)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川渝茶叶品牌联展以及获奖产品展示展销7个环节。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主要有“内容更丰富、展示时间更长、‘三茶’有机融合、区域协作更深入”等特点。

01内容更加丰富

本届大赛复赛环节,邀请了湖南、贵州、湖北3省相关县市共同参加。决赛颁奖及展示品鉴环节,将在江北区观音桥商圈设立数千平方米的展示品鉴区,为每个区县、原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设立展区,规模是往年的十倍以上。

02展示时间更长

整个活动贯穿至全年,在茶叶公益直播平台、全市各网红打卡点、客运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帮扶馆等地进行线下展示展销,同步在线上展示展销获奖产品。

03“三茶”有机融合

本次大赛将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在第十六届重庆茶博会上开展有院士专家出席的茶产业高峰论坛、茶艺展示、茗星茶艺师川渝分赛、茶叶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场直播带货等活动。

04区域协作更深入

为落实《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会展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精神,本次活动将邀请四川省组织涉茶产区及企业参展参会,集中宣传展示川渝茶文化,促进川渝两地茶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图片来源:华龙网

他表示,小小茶叶,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重要产业。组委会将竭力发挥政企联动的最大效用,紧扣“推动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建好成渝双圈”主题,严格把关大赛各个环节,借助华巨臣茶博会平台,把本次活动办出特色、办出风采、办出水平,进一步提升“川渝茶”品牌影响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秀山县政府副县长陈茂介绍秀山茶产业发展有关情况


▲农行重庆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费寒介绍支持重庆茶产业发展的有关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六届重庆茶博会期间,将同期举办川渝茶叶品牌联展,计划展示展销面积达30000㎡。规划川渝品牌馆、全国名茶区、中华品牌展区、普洱茶/黑茶区、白茶区、老茶一条街、港澳台/国际展区、茶器美学区、紫砂区等展区。

川渝品牌馆设280个国际标准展位共5000㎡,其中,重庆区域3000~4000㎡,围绕区域公用品牌展示,设置永川秀芽、三峡天丛、南川大树茶、秀山毛尖、巴南银针、荣昌陶以及奉节、万州、江津、武隆、大足等展区;四川区域1000~2000㎡,设置蒙顶山茶、泸州特早茶、雅安藏茶、巴中云顶等区域公用品牌展区。

▲往届精彩

茶香川渝,盛事将启!诚邀大家相约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南坪),共襄茶业盛会,共享茶香茶趣!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快车道

今年春茶生产实现开门红,全区春茶产量800吨,产值达到1.3亿元,“四面绿针”“猫山鹰舌芽”“猫山吟翠”等产品累计获得各类优质名茶称号30余次……这是昨日区农业农村委传来的好消息。

江津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种茶记录,至今在我区蔡家镇清溪村木皮槽尚存百年以上古茶树数百株,区内以“茶”字命名的地名10余处。

近年来,我区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茶叶作为脱贫重要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来重点打造,坚持以“硒”为媒,强基地、育品牌、重科技、促融合,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4.5万亩,茶叶产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快车道。

强基地

坚持向规模要效益

科学规划是效益的基础。我区把茶叶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重要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利用中央和市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退耕还林、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等农业和林业项目资金,发展和巩固基地建设规模。

近3年来,我区整合农业、农综、国土、交通等项目资金,整体推进交通、水利、休闲观光等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显示,我区新修公路和人行便道100余公里,改建蓄水池70余口,新修灌溉管网50公里,大部分茶园在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基本具备机械化作业条件,预计到2025年,全区茶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年产值达3亿元。

考虑茶叶生长习性和土层、土壤含硒量等自然条件,我区重点打造以“四山两坪”为核心的茶产业发展区域。目前,核心区茶园面积已达3.2万亩,占全区种茶面积的71%,猫山茶园上榜《重庆茶园地图》,成为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农旅深度融合的重要示范窗口。

育品牌

坚持向质量要效益

我区实施农业品牌计划,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合作,打造“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打造“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自有特色茶叶品牌,扩大影响力。

在打造品牌的同时,组织企业参加茶叶博览会、农交会、富硒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拍摄“江津硒茗·四面绿针”“一江津彩·茶叶”等专题宣传片推荐江津富硒茶叶。

“康崃硒牌·猫山鹰舌芽”201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茶叶博览会绿茶类斗茶赛金奖,“康崃硒牌·富硒绿茶”在重庆市第十一届“三峡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大宗茶类一等奖,“康崃硒牌·瓮红”还于201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斗茶赛红茶类金奖,“四面绿针”先后获评“重庆市十大优秀茶叶产品”、十一届“三峡杯”名优茶金奖、2016年和2020年重庆市“十大名茶”荣誉称号。

目前,全区累计注册茶叶商标35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富硒茶叶商标5个,先后认证富硒茶叶、绿色茶叶10余个,“四面绿针”“康崃硒牌·猫山鹰舌芽”“猫山吟翠·猫山红”“骆崃云雾”等产品多次获得优质名茶称号。

重科技

坚持向创新要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区聘请西南大学、重庆市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茶叶专家为茶叶顾问。举办茶叶论坛,邀请全国各地知名茶学专家为富硒茶精深加工、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方面出谋划策。

提高农户种植加工技术和开展社会化服务是我区茶叶增效增收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将茶叶种植加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将茶叶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切实提升基层茶农的管理、制茶、营销水平,也有效解决了茶园生产管理小散乱的问题,推动了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通过推广富硒茶叶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高效技术,有力保障了茶叶品质。

2020年,猫山茶叶产业园基地成为西南大学西农茶叶公司在重庆市内的首个合作基地,产品质量得到业界认可。

强链条

坚持向融合要效益

每年的五六月,江津猫山、骆崃山等地就会发出邀请函,诚意邀约八方来客打卡茶园,体验采摘之乐,感受茶艺之美。

这是我区茶旅融合战略的具体举措。充分依托深厚的长寿文化底蕴,以“花道文化、茶道文化”为内涵,打造1500亩集旅游、观赏、休闲游乐、养生度假、亲子互动为一体的“猫山茶叶旅游路线”。“猫山茶叶旅游路线”被评定为全市精品茶旅线路。自2015年猫山富硒茶叶产业园举办富硒采茶文化节以来,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茶农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1000余名茶农实现靠茶脱贫、靠茶致富,仅嘉平镇就有40户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富硒茶产业成为广大茶农的绿色银行。

在销售渠道上,我区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经营模式,多方引进浙江赶街网、深圳“淘实惠”等电商平台,建成以重庆富硒网为龙头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菜鸟县域智慧物流+”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二级配送全覆盖。开设茶叶销售门店40余个,产品远销俄罗斯、蒙古、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今年春茶期间,嘉平等镇的10家茶企、茶农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播春茶生产,搭上网络快车,仅猫山区域就有20%茶叶通过网络销售;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电商年均销售额1000余万元。

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基地生态化、产业集群化、加工机械化、发展融合化、品牌市场化、市场国际化”要求狠抓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品牌效益、拓展销售市场、发展跨界融合,持续推动我区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记者:周娅邓浩董志慧

通讯员:刘学

来源:二三里客户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为:我区富硒茶产业进入提质增效快车道

科技工作者日, 第七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代表(二)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会组织举办中国茶叶学会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通过学会官网官微宣传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迹,弘扬科学精神,激发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七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代表:曾亮、陈佳、黄海涛。

曾亮

教授

曾亮,女,汉族,1980年10月出生,湖南常德人,民盟盟员。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1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5篇(其中中科院1区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13篇;封面论文5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2)、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中国茶叶学会“帝芙特杯”青年科技奖、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届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优秀裁判员、西南大学“十三五”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西南大学2016-2018年度优秀教师;独立译著、副主编和参编教材9部;为企业开发产品12个,实现企业产值增加1亿余元;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在渝贵川推行夏秋茶加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3年累计推广面积900余万亩,新增产值130余亿元,新增纯收益36余亿元。

兼任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茶叶专委会秘书长、重庆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第三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第一届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第一届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茶叶标准与检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编委委员。

陈佳

副研究员

陈佳,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市厅级、自治区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等各类科技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广西科技开发计划项目3项、广西农业重点项目1项、市级科技开发项目2项、自治区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3项。参与茶树品种选育研究工作,参与选育的“尧山秀绿”、“桂香18号”获得广西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印发的全国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桂香22号”获得广西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主持和参加制定广西地方标准12项,其中以第一起草人制定的地方标准4项;标准技术涉及品种选育、苗木繁育、高效栽培、茶叶加工、生态茶园、野生茶保护利用等方面,获得广西重要技术标准项目2项、市级重要技术标准项目3项。获得授权专利证书29件,其中第一发明人专利10件。主编《广西茶树品种与配套技术》茶叶著作1部、参编《广西野生茶树资源集锦》等著作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20篇。

在广西大部分茶区参与推广广西自主知识产权茶树品种及快速育苗、高效绿色种植栽培、名优茶加工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和三等奖1项(排名第2),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推广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2、4),中国茶叶学会科技三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3)。

黄海涛

高级农艺师

黄海涛,男,高级农艺师,200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专业,从事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现为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杭州市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主持承担10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研究论文61篇,其中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35篇;参与编写著作5部,副主编2部;获得杭州市科技奖励7次,育成茶树新品种4个,授权专利5件,参与制定标准3项。入选杭州市131人才二层次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21年获得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

主要从事浙江地方茶树种质资源鸠坑种、龙井群体种等的收集、保护、鉴定和新品种选育工作。累计收集和保存地方资源200多份,育成高香优质茶树新品种4个,并为龙井茶等地方名优茶产业提供适制品种技术研究和产业服务,筛选适制良种,制定配套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推动地方茶树良种化和产业发展。

其次开展茶树抗寒和霜冻灾害防御研究,先后获得了市科委农业科研攻关、省科技厅基础公益和省农业厅协同推广等项目的资助,从茶园冻害调研分析、抗寒品种筛选、防冻措施和灾后恢复等问题入手展开了详细研究,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倒春寒”解决方案,以第1完成人发布《茶园霜冻害防御技术规范》地方标准1个,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农村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各1次,成果为浙江茶区早春低温冻害防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向青年茶叶科学家们学习!

来源:

中国茶叶学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