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茗茶茶道

找到约36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浅析中国茶在俄罗斯茶叶市场

相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俄国人饮茶的历史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同样占有重要位置。俄罗斯人饮茶始于17世纪,茶经中国传入俄罗斯仅仅300年,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并受到俄罗斯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已然成为独特的俄罗斯茶文化。到如今,俄罗斯俨然成为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    


俄罗斯年进口茶叶约20万吨,价值两亿美元,俄罗斯茶叶市场尚未饱和,正以每年5千吨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供应国为斯里兰卡,进口量占俄年茶叶进口总量的近42%。其次是印度,进口量占25%,排在第三位的是印度尼西亚,我国茶叶占俄市场份额由原先的8%下降到7%。在俄罗斯普通家庭里,不但一日三餐有茶,还要喝上午茶和下午茶。作为最普及的大众饮品。当地市场里摆满了不下百种品牌的茶饮,电视黄金档茶广告的频率不逊于酒类、药品和化妆品。


虽然俄罗斯茶叶发展空间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如何尝试培养、开发俄罗斯的茶叶市场,是需要有一个良好思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产茶国,有1000多种茶叶、百种保健茶,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有很大的出口潜力。


俄罗斯茶叶市场分析:


一、茶叶需求特点 


(一)大多俄罗斯人都知道中国茶,有三分一以上的人群喝过中国茶,对绿茶、红茶、普洱、乌龙茶等茶叶品种也有所了解。 

(二)中国茶叶在俄罗斯享有较好的信誉,质量好,助健康。 

(三)俄罗斯人购买中国茶叶的途径主是是茶叶专卖店和超市。以家庭消费为主,其次是办公场所消费。

(四)俄罗斯人主要通过专业展会认识中国茶,其次为广告、专业杂志和新闻报道。

(五)部分俄罗斯人对茶道表演、茶知识讲座和中国茶具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外,中国民乐、书法、陶瓷、漆器等也是他们的关注点。

二、俄茶叶市场的现状


(一)茶叶品种多样化发展,市场容纳度较大


从饮用茶叶种类来看,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民众喜爱红茶,红茶在俄罗斯占有约86%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来,俄罗斯人在保留饮用红茶习惯的同时,对其它种类茶叶的接纳水平也明显上升,消费数量和比例都在增加。随着减肥风和保健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知道并开始尝试绿茶、花茶、乌龙茶。俄罗斯百姓尤其是知识份子知道绿茶、花茶不加糖更有益健康,因此对有保健功能的茶叶特别青睐。此外,新口味的茶叶,如混合茶和果味茶也对消费者有很大吸引力。


(二)茶叶市场零售网络发达


在超市、贸易市场、社区食品店,还有路边的饮料售货亭都卖茶叶,莫斯科的茶馆有2600多家,大都经营良好,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三)包装茶叶市场品牌集中度高


俄罗斯市场销售的主要是包装好的袋泡茶。有资料显示,市面上大约有200多个茶叶品牌,中国品牌20多个,但并未有较知名的中国品牌。中国出口以散装茶为主,一般由当地经销商或贸易商加工贴牌,也是导致中国知名品牌较少的原因,可以考虑在当地直接建立销售点。



三、展望与建议


(一)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政治局势趋于平稳,经济复苏和增长,这将为扩大茶叶进口提供有利条件。


(二)制定战略计划,开展国家及地方营销


俄罗斯市场上目前以浙江、湖南的茶叶居多,品种单一、单兵作战,因此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对外统一而强大的品牌形象。以地方或者省份为单位开始注重当地茶叶对外品牌的统一建设,以此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茶产品的推广。


(三)提高出口茶叶品质,开发多样化产品


1.加强质量管理,丰富产品种类。降低农残和其它污染物,杜绝以次充好,达到进口国的标准。

2.开发适合当地习惯的口味及包装,推出带有中国特色的茶饮吸引客户。


(四)发扬中国茶化,推动茶叶销售


中国的古典音乐演奏、书画表演结合茶艺表演无疑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二是宣传中国茶文化,三可以促进茶叶及相关产品的销售,比如:茶具、茶食、书画等   


首届莫斯科中学茶艺大赛决赛现场


俄罗斯是一个喜欢创新的民族,他的茶文化不断求新求变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有饮茶的历史,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希望通过茶这个媒介,让俄罗斯消费者在品尝中国茶的同时,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而更喜欢中国的茶道及文化。


莫斯科国际茶业博览会


2019.11.22-24将在俄罗斯莫斯科索科利尼基会展中心举办国际茶业博览会。


展会得到了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俄罗斯文化部、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部、莫斯科市政府、莫斯科消费者市场和服务部、莫斯科工商会等俄罗斯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将组织茶业及茶文化产业企业参加,以专业、创意、多元的策展优势,提供更广阔的茶产业商贸交易平台,打造一个品牌与质感并进的国际性展会。展会现场将针对举行包括国际茗茶时段、茶艺表演、品牌营销策略研讨会及买家论坛等多场活动,促进茶行业贸易及文化交流。


展馆介绍:


索科利尼基会展中心,是一个世界级的商务平台,是俄罗斯最大的国际展览场所,展馆总面积超过65000平方米。中心的基础设施符合国际最高质量标准,已通过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中心还是AIPC(国际会议中心协会)成员以及俄罗斯展览交易会联合会的成员。每年,会展中心都接待百余场大型活动,包括展览会、会议、论坛、政党代表大会等。中心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包括俄罗斯和国外的著名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


展区面积:5000平方米

五大展区:1.茶叶展区:各类茶叶及制品

                 2.茶具及衍生品展区

                 3.茶叶包装、设计、配件等展区

                 4.文化创意类展区

                 5.漆器、陶瓷等工艺品展区


莫斯科的茶馆有2000多家。带有中国元素的陶瓷茶具、餐具、建盏、漆器、雕像等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茶叶包装、设计等配套产品市场需求也相当旺盛。


增值服务

1.  协助展商在俄罗斯推广、寻找代理商 ;

2.  展会现场提供公共的俄语翻译;

3. 协助办理参展签证;

4. 现场免费国际茗茶时段、茶艺表演,展示企业形象;

5. 设立俄罗斯(中国茶)海外展销中心,提供第三方检测、商检、报关、退税、清关、法律援助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确保参展茶企可简单、便捷、放心的开展对外商贸活动;

6. 举办茶文化高峰论坛、邀请专家现场评选、颁发茶叶、茶具、包装设计等优秀奖项。


媒体宣传

1.联系俄罗斯联邦工贸部、莫斯科政府文化部、消费者市场和服务部、莫斯科对外经济关系部对展会的信息支持

2.9月1日起在公司互联网资源上将参展企业资料及时上线,展前对接茶叶进口商、采购商及市场

3.向目标客户群发送邀请,给专业访客打电话、发短信通知

4.在公共场所放置广告牌及导航

5.在俄罗斯电视、报刊杂志、电台进行宣传预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国茶艺70年扬帆之路

中国茶艺70年发展与变化

作者:丁以寿

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职务。

茶艺复苏(1949-1979)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各地茶文化发展普遍低迷。期间,只有在福建武夷山和安溪地区、广东潮汕地区,传统的工夫茶艺尚能维持。

当代茶艺复苏始于台湾地区。1951年,林馥泉出任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积极宣传饮茶文化。1974年,公会成立“台茶宣传委员会”。林馥泉从总干事位置退下,改聘为专门委员,领导“茶叶宣传小组”,宣传推介茗饮。年底,首次在台南市茶商公会举办台茶宣传会,设泡茶示范,特别重视用水用具与泡法。同年,林馥泉还应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的邀约,参加并协助蔡荣章举办“味茶小集”活动。同时,李友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国茶馆”,热心推动茶艺活动,多次提供“味茶小集”活动场所,开台湾当代茶艺馆的滥觞。

如今,各类功夫茶大赛已举办多届。


1977年8月14日,钟溪堓、林炳煌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中国功夫茶馆”,嗣后林馥泉、蔡荣章二人先后加入管理阶层,为当代茶艺发轫期的重要人物。1978年9月4日,中国功夫茶馆在《中央日报》刊出整版广告。其中林馥泉撰文谈到:“中国称‘茶道’为‘茶艺’,是单纯在讲究饮茶之养生和茶之享用方法。”蔡荣章在中国功夫茶馆工作期间,在《民生报》开辟“茶艺”专栏,宣扬茶艺。


“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要人们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范增平《茶艺学》)。1940年,胡浩川首创“茶艺”一词,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林馥泉、娄子匡、蔡荣章等人的推动,终于使得“茶艺”一词被确立和传播开来。


茶艺复兴(1980-1999)


1980年,林馥泉在台北“有记名茶”开办“茶艺讲座”,并出版《识茶小集》共5册茶书。同时,在《大华晚报》以“浅说识茶”“茶艺讲座”为主题发表茶文。


2009年陆羽茶艺中心茶事活动照片。


蔡荣章则在天仁茶业董事长李瑞河的支持下,于1980年12月25日在台北市衡阳路成立“陆羽茶艺中心”,致力茶艺文化的宣传,开设茶艺讲座,出版《茶艺月刊》杂志,系统地传授茶艺知识,对于推动茶艺专业化经营有很大的影响。


1982年9月,在台北市茶艺协会和高雄市茶艺协会的基础上,中华茶艺协会成立,并创办《中华茶艺》杂志。此后,茶艺在台湾迅速推广,并出版了一批茶艺书藉。如吴锦城、刘汉介《中国茶艺》(1983),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1983),蔡荣章《现代茶艺》(1984),黄墩岩《中国茶道》(1984),吴智和《中国茶艺论丛》(1985)和《中国茶艺》(1989),张宏庸《茶艺》(1987)和《台湾传统茶艺文化》(1999),等等。


1988年,范增平到上海等地演示现代茶艺。1989年,台湾天仁集团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李瑞贤、蔡荣章等一行访问大陆,先后到北京、合肥、杭州演示交流茶艺。以此为发端,现代茶艺在大陆各地逐渐兴起和流行。1996年,童启庆《习茶》出版,这是大陆第一本茶艺著作。


童启庆著作《习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茶馆业也随之发展。但不能重复旧时的那种老式茶馆,于是,新式茶艺馆应运而生。一位从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回来的管寿龄,在台北市仁爱路开设了一家“茶艺馆”,同时经营茶叶和艺术品的买卖及餐厅业务,1979年取得正式经营执照,可以说是现代“茶艺馆”的起源。到1983年时,台北市大约有80家茶艺馆。随后的几年间,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到了1987年,台湾地区的茶艺馆就达到了500家左右,并成立了中华茶艺业联谊会(后改名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茶艺馆开始起步。最早的是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馆设立的“福建茶艺馆”,而后上海、北京、杭州、厦门、广州等城市相继出现了茶艺馆,并传播到许多城市。


正是鉴于当代茶艺的蓬勃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茶艺繁荣(2000年以来)


21世纪以来,茶艺从业人员日众,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的亮丽风景。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规范茶艺师职业要求。


无论是茶艺理论还是茶艺实践,都成绩斐然。理论方面,主要有童启庆《生活茶艺》(2000),范增平《茶艺学》(2000),张宏庸《台湾茶艺发展史》(2002),蔡荣章《说茶之陆羽茶道》(2005)和《茶道入门——泡茶篇》(2007),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2008年)和《茶艺》(2014),余悦主编《中华茶艺》(2015),乔木森《茶席设计》(2005),静清和《茶席窥美》(2015);实践方面,除继承传统的武夷、安溪、潮汕工夫茶艺外,台式工夫茶艺大行其道。同时,传统的盖碗茶艺、壶泡茶艺不断得到完善,玻璃杯泡茶艺以其简易、优雅而广为流行,混饮茶艺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总之,当代茶艺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兴盛局面,茶艺表演成了各种茶事活动中的保留节目。


茶艺培训受到重视。


茶艺教育方兴未艾,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不仅有全日制大中学校教育,还有非全日制的本专科函授、自学考试等。在本科层次的茶学专业中,普遍开设茶艺课程,部分高校还设有茶艺或茶文化专业方向。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设有茶艺专业。中小学的课外茶艺实践、少儿茶艺也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在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各种茶艺培训学校、机构中,既有茶艺师职业资格培训,也有纯粹出于爱好兴趣学习茶艺。各级各类茶艺教育,在茶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开展。


全国各类茶艺赛事活动频繁。全国性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已举办过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茶艺大赛已举办过四届,家庭茶艺赛、少儿茶艺赛也时有举办。其它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茶艺竞赛更是经常举办。这些茶艺赛事扩大了茶艺的社会影响,有力地促进茶艺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茶艺的传承与创新。


茶艺的现实与未来


茶艺业的发展,为茶行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就业机会。茶艺服务业和茶艺培训业以及相关联的茶器具业、茶建筑空间设计业等所形成的产值,对整个茶行业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同时,茶艺业的间接贡献也不容小觑。茶艺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饮茶的普及化、大众化,扩大了茶叶消费人群,提升了茶叶人均消费量,让“茶为国饮”落到了实处。茶叶消费的扩大和提升,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茶艺整体发展的态势较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问题之一: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文化与艺术素养有限,导致创新能力不够,茶艺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之二:部分从业人员食古不化,一味模仿古代茶艺,或谓恢复,实际上是照搬照抄,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问题之三:目前茶艺存在一些表演化、舞台化的倾向,一方面动作或造作、或“夸张”,违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茶艺+的成分较多,茶艺与歌舞、武术、瑜伽、书法等杂糅,不伦不类;问题之四:茶艺教学、培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良莠不齐,误人子弟不在少数。高学历、高素质从业人员更是缺乏,制约着茶艺的健康发展。



茶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茶艺从业人员,优化茶艺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和培训第三方认证和评价制度;其次是要让茶艺回归生活、美化生活,让茶艺走进家庭、学校和社区;最后,加强茶艺创新,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茶艺形式和内容。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监制/赵光辉  本期编辑/京 京

近70年来中国茶艺发展历程

  作者:丁以寿
  一、茶艺复苏(1949-1979)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陆因长期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茶文化低迷。期间,只有在福建武夷山和安溪地区、广东潮汕地区,传统的工夫茶艺尚能维持。
  当代茶艺复苏始于台湾地区。1951年,林馥泉出任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积极宣传饮茶文化。1974年,公会成立“台茶宣传委员会”。林馥泉从总干事位置退下,改聘为专门委员,领导“茶叶宣传小组”,宣传推介茗饮。年底,首次在台南市茶商公会举办台茶宣传会,设泡茶示范,特重用水用具与泡法。同年,林馥泉还应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的邀约,参加并协助蔡荣章举办“味茶小集”活动。同年,李友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国茶馆”,热心推动茶艺活动,多次提供“味茶小集”活动场所,开台湾当代茶艺馆的滥觞。
  1977年8月14日,钟溪堓、林炳煌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中国功夫茶馆”,嗣后林馥泉、蔡荣章二人先后加入管理阶层,为当代茶艺发轫期的重镇。1978年9月4日,中国功夫茶馆在《中央日报》刊出整版广告。其中林馥泉撰文谈到:“中国称‘茶道’为‘茶艺’,是单纯在讲究饮茶之养生和茶之享用方法。”蔡荣章在中国功夫茶馆工作期间,在《民生报》开辟“茶艺”专栏,宣扬茶艺。
  “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们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范增平《茶艺学》)。1940年,胡浩川首创“茶艺”一词,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林馥泉、娄子匡、蔡荣章等人的推动,终于使得“茶艺”一词被确立和传播开来。

  二、茶艺复兴(1980-1999)
  1980年,林馥泉在台北“有记名茶”开办“茶艺讲座”,并出版《识茶小集》共5册茶书。同时,在《大华晚报》以“浅说识茶”、“茶艺讲座”为主题发表茶文。
  蔡荣章则在天仁茶业董事长李瑞河的支持下,于1980年12月25日在台北市衡阳路成立“陆羽茶艺中心”,致力茶艺文化的宣传,开设茶艺讲座,出版《茶艺月刊》杂志,有系统地传授茶艺知识,对于推动茶艺专业化经营有很大的影响。
  1982年9月,在台北市茶艺协会和高雄市茶艺协会的基础上,中华茶艺协会成立,并创办《中华茶艺》杂志。此后,茶艺在台湾迅速推广,并出版了一批茶艺书藉。如吴锦城、刘汉介《中国茶艺》(1983),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1983),蔡荣章《现代茶艺》(1984),黄墩岩《中国茶道》(1984),吴智和《中国茶艺论丛》(1985)和《中国茶艺》(1989),张宏庸《茶艺》(1987)和《台湾传统茶艺文化》(1999),等等。
  1988年,范增平到上海等地演示现代茶艺。1989年,台湾天仁集团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李瑞贤、蔡荣章等一行访问大陆,先后到北京、合肥、杭州演示交流茶艺。以此为发端,现代茶艺在大陆各地逐渐兴起和流行。1996年,童启庆《习茶》出版,这是大陆第一本茶艺著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茶馆业也随之发展。但不能重复旧时的那种老式茶馆,于是,新式茶艺馆应运而生。一位从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回来的管寿龄,在台北市仁爱路开设了一家“茶艺馆”,同时经营茶叶和艺术品的买卖及餐厅业务,1979年取得正式经营执照,可以说是现代“茶艺馆”的起源。到1983年时,台北市大约有80家茶艺馆。随后的几年间,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到了1987年,台湾地区的茶艺馆就达到了500家左右,并成立了中华茶艺业联谊会(后改名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茶艺馆开始起步。最早的是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馆设立的“福建茶艺馆”,而后上海、北京、杭州、厦门、广州等城市相继出现了茶艺馆,并传播到内陆许多城市。
  正是鉴于当代茶艺的蓬勃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三、茶艺繁荣(2000年以来)
  21世纪以来,茶艺从业人员日众,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的亮丽风景。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规范茶艺师职业要求。
  无论是茶艺理论还是茶艺实践,都成绩斐然。理论方面,主要有童启庆《生活茶艺》(2000),范增平《茶艺学》(2000),张宏庸《台湾茶艺发展史》(2002),蔡荣章《说茶之陆羽茶道》(2005)和《茶道入门——泡茶篇》(2007),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2008年)和《茶艺》(2014),余悦主编《中华茶艺》(2015),乔木森《茶席设计》(2005),静清和《茶席窥美》(2015);实践方面,除继承传统的武夷、安溪、潮汕工夫茶艺外,台式工夫茶艺大行其道。同时,传统的盖碗茶艺、壶泡茶艺不断得到完善,玻璃杯泡茶艺以其简易、优雅而广为流行,混饮茶艺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总之,当代茶艺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兴盛局面,茶艺表演成了各种茶事活动中的保留节目。

  茶艺教育方兴未艾,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不仅有全日制大中学校教育,还有非全日制的本专科函授、自学考试等。在本科层次的茶学专业中,普遍开设茶艺课程,部分高校还设有茶艺或茶文化专业方向。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设有茶艺专业。中小学的课外茶艺实践、少儿茶艺也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在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各种茶艺培训学校、机构中,既有茶艺师职业资格培训,也有纯粹出于爱好兴趣学习茶艺。各级各类茶艺教育,在茶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各类茶艺赛事活动频繁。全国性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已举办过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茶艺大赛已举办过四届,家庭茶艺赛、少儿茶艺赛也时有举办。其它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茶艺竞赛更是经常举办,这些茶艺赛事扩大了茶艺的社会影响,有力地促进茶艺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茶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茶艺的现实与未来
  茶艺业的发展,为茶行业提供大量了工作就业机会。茶艺服务业和茶艺培训业以及相关联的茶器具业、茶建筑空间设计业等所形成的产值,对整个茶行业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同时,茶艺业的间接贡献也不容小觑。茶艺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饮茶的普及化、大众化,扩大了茶叶消费人群,提升了茶叶人均消费量,让“茶为国饮”落到了实处。茶叶消费的扩大和提升,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茶艺整体发展的态势较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问题之一: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文化与艺术素养有限,导致创新能力不够,茶艺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之二:部分从业人员食古不化,一味模仿古代茶艺,或谓恢复,实际上是照搬照抄,没有新意,不能与时俱进;问题之三:目前茶艺存在一些表演化、舞台化的倾向,一方面动作或造作、或夸张,违背生活常识。另一方面茶艺+的成分较多,茶艺与歌舞、武术、瑜伽、书法等杂糅,不伦不类;问题之四:茶艺教学、培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良莠不齐,误人子弟不在少数。高学历、高素质从业人员更是缺乏,制约着茶艺的健康发展。
  茶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茶艺从业人员,优化茶艺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和培训第三方认证和评价制度;其次是要让茶艺回归生活、美化生活,让茶艺走进家庭、学校和社区;再次,加强茶艺创新,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茶艺形式和内容。(作者:丁以寿。本文原载《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图网络。)

原文标题:中国茶艺70年



找到约35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