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道艺术

找到约1,46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石一龙痛批“中国茶道”

这世上不存在类比论证。比如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镜像与公知。

但面对日本的“茶道”,我们台湾地区大多数人便显得尤其不自信,亦步亦趋地也搞出一套所谓的“中国茶道”,确实令人厌恶。

这不止在一个方面透露出中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不自信。

我只说一句:“通常,外界认为茶文化源于中国,这是历史史实,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勿须以这些小道为其正名。”

所谓“茶道”乃东瀛人对中国茶文化一种艺术性的引申与扩张,这种“艺术性”引申外延的意义究竟几何?在我看来,并不重要。

诸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首创,世界其它地区的饮茶与种植茶叶的史实,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即便也有微量的印度、非洲等地区的起源说。但茶文化中国说似乎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从时间坐标来看,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从茶的功能性而言,有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交际说。

但依任何一种说法溯源,都无法将中国茶文化的本源与“茶道”二字勾连上什么关系。

从古人的视野,到现代人的茶桌上,茶的本质就是一种“饮品”,就是其饮用属性。尽管今天的茶被称为“国饮”,但它始终无法脱离“生活”的本体。

与理想主义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相对应,“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被人们奉为“生活七事”。

茶以外的“茶道”,其实不过是一种繁琐而多余的茶事,一种与茶无关,或者附庸茶饮而出现的花样。日本的茶道如此,中国如今茶道与茶道培训更是丑态异常。

“茶道”在日本的最终形成,势必是结合了日本民族“物哀”的人生观念。这一点,早已与中国茶文化的初衷相去甚远。

十二世纪时,日本的荣西禅师最先把中国的饮茶习惯传入日本。在他的《吃茶养生记》下卷“吃茶法”中记载:“极热汤以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小(少)虽随意,但汤少好,其又随意……”说的就是宋代寺院的点茶法。

宋代特别是南宋,寺院众多且多在山地,因此种茶吃茶便是寺院禅修以外主要的修为一种。可以说,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肇始于寺院。

据我的一位朋友研究:寺茶主要用来供佛、待客、自饮和施茶。《蛮瓯志》记载:“觉林院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

惊雷荚、萱草带、紫茸香,应该都是寺茶种类名称,这条记载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寺院茶礼的三个层次,表现出庄严、繁复、一丝不苟的仪式感。对于僧众,茶事非常重要,品茶的过程成为参禅悟道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此基础上,品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大凡设有“茶堂”,并选派“茶头”,专门负责茶事活动。寺院时常举行由僧徒、香客、施主诸方人士参加的茶宴,寺僧创造的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以及衍生而出的斗茶活动由此走出寺院,在社会上开始流行。

朋友曾撰文指出:禅宗高僧习惯以语言机锋表达思想,使人开悟,茶也随手拈来,不时被用于妙语交接。《五灯会元》里面就有这样的例子,如“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更不消说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这一典型。

宋王朝鼓励三教融合,儒释道彼此影响渗透,文人官员与禅僧们的频繁往来成为当时文化风尚,大家来到寺院,品茗交流中体悟佛理,寻找出世之路径。

发展到今天,喝茶更趋向其本身固有的那种味道,即宁静、健康与生态。日本人从我们这里学会文字,只取偏旁来形成自己的文字;从我们这里学会去喝茶,然后抽取其中的仪式感来形成自己的“茶道”。而今,我们又把日本人的“茶道”奉为喝茶的“经典”主义,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以自全真性。”喝茶本是一件简单、随性,生活化的事,只需一把香茗(勿论黑白红绿,还是岩茶、普洱茶,只要是健康、生态、能喝的茶都是愉悦的),一把茶壶、一盏茶杯、一罐山泉,足矣!

有些人喝口茶还得像个老中医“望闻问切”,洋相百出。更有甚者,闻杯乱舞,故弄玄虚,错失泡茶的时机、水温等等,还俨然一副资深专家的模样,宣扬“茶道”之玄,高谈阔论,却一点儿也没有自己真正的体悟。

其实,完全没有看懂喝茶的本真。“茶道”的商机粉墨登场,混淆爱茶者的视听。我曾陆续发表关于批判茶艺与茶艺师的文章。其中就明确了我对喝茶的态度。

每当我目击诸多茶道馆中一些相貌不凡的少女,接连表演所谓的“茶道”、茶艺。我深感惋惜:一方面是惋惜好端端一泡茶,被她们表演到“人走茶凉”,口味全无;另一方面则是惋惜这些美丽少女,竟被这所谓的“茶道”羁绊得俗不可耐,疯疯癫癫。像个行走江湖的老巫婆,练就一套糊弄人的把戏,每次表演,总是念念有词,重复那些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陈词滥调。

台湾人搞起来的这套所谓“中国茶道”,实际上效仿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从唐人陆羽《茶经》里,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早期茶文化的影子,即“喝茶的仪式感”。日本人将这种“喝茶的仪式感”加以提炼,深度艺术。其实作为一种茶文化的传播需要,这种提炼的艺术,我们可以接受与理解。

不仅仅是“茶道”。日本还有歌道、书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与“茶道”共同组成“日本八道”,乃是延续中国古代的“六艺”。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是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所以其代表性文化均以道命名。

我们不但没有寻找渊源,删繁就简,反而在“茶道”二字上大作文章,甚至打着“中国”文化之名胡乱传销,甚至一些对茶痴迷到走火入魔的人,以钟表计算泡茶的时间,完全丧失传统中国“经验主义”的美德。

事实上,古往今来,喝茶的精神(真正的中国茶道)从未改变,喝茶喝的是这一份安逸,喝的舒服就是本真。

泡茶亦是如此,无论普洱、龙井、大红袍,还是岩茶、单枞、铁观音,你习惯怎么泡、怎么喝,怎么泡、怎么喝方便,你就怎么泡、怎么喝。简单自然,从心所欲就对了。

当然,因为茶特有的中国文化品质,我们在喝茶时,难免融入一些趣味和情怀。

我最早喝茶的记忆,就是父亲用洋铁皮口缸泡制的安徽绿茶,今天我热衷普洱茶,难免会有怀旧之慨。

而喝茶的情怀,便要从我的“诗心”讲述,我曾沉迷写诗,也有诸多发表。我喜欢简明自然的诗,而与喜欢的诗一样,我喝茶,也喜欢从简泡制,从简品饮。

如杜子美的“寒夜客来茶当酒,黄泥小炉火初红”,白居易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苏东坡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简单而颇有深意。

喝茶,与人生一样,最重要的是喝了解渴,喝了健康,喝了肠胃舒适,喝了自己开心、欢喜。

所以,所谓茶道,其实是自己喝茶的某种体悟。这种生命体悟与喝茶人各自的经历、味蕾、经验、情绪息息相关。

有人说:“酒是一群人的落寞,茶却是一个人的狂欢。”其实,茶之道,亦是生活之道,无论怎样,都离不开随性、随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习惯于一个人在深夜长守一杯普洱茶,执一卷书,看人间繁华和落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者,这是我认知的茶道吧。

彩农茶: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名家汇聚首届国际"工夫茶"论坛,探讨中国茶道之源起!

有潮汕人的地方,

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可谓是家喻户晓的,

它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是中国文化里的一块“活化石”,

其深厚的地域情怀流淌在

每个潮汕人的血液里,

也温暖着海内外华人的心!



12月16日, 由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承办,茶道新生活策划并协办的首届国际“工夫茶”论坛在2018深圳秋季茶博会上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潮州工夫茶——现代中国茶道之源起”为主题,吸引了大批工夫茶爱好者。




论坛嘉宾包括: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女士;世界茶联合会总会会长吕礼臻先生;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先生;前揭阳市博物馆馆长、潮学研究学者孙淑彦先生;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茶艺裁判员叶汉钟先生;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董事、艺术总监萧慧娟女士;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专业博士黄剑先生;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博士丁绍莲女士;《茶艺·普洱壶艺》总编辑罗英银女士;茶道新生活社长、《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担任本次论坛主持。


现场嘉宾包括:深圳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杨文标先生;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市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文国伟先生;深圳市君采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永明先生;潮州枞馫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映丰先生;深圳市东启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肖巧璇女士;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茶艺竞赛裁判员林晓虹女士


“潮州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先生为本次工夫茶论坛发来贺词:


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精神是“和”,也是以家庭以个体为传承和传播的,是交流情感和认识世界的最好的载体之一。既然是“和”,大家都来认识,研究,推广工夫茶,就是一件“和和美美”的事!预祝“国际工夫茶论坛”圆满完成,而且,年年开办!


砚峰山人李闻海先生为本次工夫茶论坛发来贺词: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据考证,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唐宋时期已有十分完整详善之茶事记载,韩潮流域乃至沿海一带民众亦多喜饮茶,并逐渐将之发展为内可品春赏秋、涵养修德之风雅趣道、外为交朋待友、诚敬亲睦之最佳礼仪,其文化内涵已远非茶之本身养生功能之单狭,盖因自古以来茶就素有“待君子,清心身”之意境。祝国际工夫茶论坛圆满成功!




会议伊始,华巨臣有限公司总裁杨文标先生为特别嘉宾颁发“永久顾问”的奖牌


潮州工夫茶是集茶艺、茶道、茶文化、茶俗、茶生活一体的中国茶道精神的传承和生活化的载体。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中国茶不断的进行演变和演化。


论坛嘉宾精彩分享


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女士


中国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老师首先做题为《工夫茶与活化石之活》的演讲。“既然是活化石一定是活的,不要用任何死板的法则把它定死了,这样它就不是活化石了。”她从工夫茶的物质和技艺的传承、精神层面的承袭以及工夫茶应该如何把化石再活化方面切入,分享了她对工夫茶如何符合当代精神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与生活融合的看法。


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专业博士黄剑先生


事物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都是有迹可循的。论坛上,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博士黄剑先生给我们分享《中国现代茶道形成的历史脉络》。黄剑先生认为,在中国的茶叶史上,有两次称之为革命性的茶生活:第一次是在宋代,第二次是明代。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茶系生活进入很长时间的断层。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当时好的工夫茶基本上都是出口的,出口最大量的国家是美国。黄剑先生认为“我们与民国时期的茶叶差距不是紧缩了,反而差距更大了。”并借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结束了演讲。


从历史走向现代传承,需要更多标准化、可量化和可感知的东西,包括茶汤的口感、滋味和样式等,如何让消费者在品茶时感知茶汤中丰富的内涵,这是整个茶产业需要思索的问题。


那么,工夫茶该如何冲泡?在如今百花齐放的茶艺冲泡方法中如何确立标准呢?


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茶艺裁判员叶汉钟先生


潮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叶汉钟先生跟我们分享“在今天的时代,如何让工夫茶标准化”。叶汉钟先生认为文化传承需要标准,而茶艺要确立标准需要遵循历史和科学依据。潮州工夫茶包含了种植、栽培、生产、加工、烹和品饮环节,而潮州工夫茶艺在于烹和品饮,特别是烹制环节,所以才突出一个“艺”。今天的茶艺加入了很多夸张的表现方式,但这并不是标准。真正的茶艺标准需要吸收更多文化和科学,如心理学、美学、设计、哲学的思想等理论来共同完善。


宋脉文氏杯·首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金奖得主,来自马来西亚唐艺轩的Teoh Willliam先生


为了给茶友们立体呈现工夫茶的冲泡方式,论坛特邀宋脉文氏杯·首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金奖得主Teoh Willliam现场为茶友演示工夫茶泡法。



论坛环节


茶道新生活社长、《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


吴垠:

王旭烽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播,有请王老师与大家分享茶文化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王旭烽:

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能涵括技术型的东西,也能容纳宗教、教育理念,甚至哲学层面的内涵。茶文化可从民俗学美学和哲学三个层面去深入理解。随着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化舞台,茶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饮,可以成为与国际不同文化族群讨论传播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结构不同,中国文明更重视“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中国人做事更注重“情理结构”。在传播过程中,“方便”是比较重要的。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茶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教具都是比较方便操作的。泡茶时,人会参与其中,这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和学习都是十分方便的。


吴垠:

您在世界各地走,中国的工夫茶在世界华人的状态是怎样的?


王旭烽:

工夫茶在华人世界里十分兴盛,这个传统一直被保留着。茶不仅好看,而且易学,不仅能让人在味觉和精神方面得到滋养,而且能勾起人们灵魂深处对故乡的眷恋。


吴垠:

吕礼臻先生几十年来都在从事茶文化及推广工作,请吕先生与大家分享一下工夫茶在台湾地区的演变和现状?


世界茶联合会总会会长吕礼臻先生


吕礼臻:

小时候喝茶的方式,我们称为“老人茶”,因为都是年纪大的人在喝,后来才知道原来叫“工夫茶”。早期的台湾茶以外销为主,茶叶从日据时代就是台湾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来源,但那时外销是求量,与现在精致化的要求不同。台湾茶真正精致化是从1975年开始的,为了推广,因此工夫茶就派上了用场。


泡茶方式演变成现在的茶艺。茶艺不仅是一个技术,它还是学识、经济、历史、文化的包容体,也是工夫茶的底子,但工夫茶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工夫”。泡茶方式标准化的前提,需要对茶汤有一定的共识。每个人对口感要求不同,中国人以客为尊,因此在操作上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我们中国人喝茶是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将喝茶方式向外推广,其实是让西方世界也能享受一杯简单的茶。


吴垠:

吕老师的分享我想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用”。不管是美学、艺术,都是基于“用”去发展和演变。在日常生活中,一杯茶汤适用于满足客人的需求,并且在“用”里传达轻松愉悦的感受。余悦老师也是几十年在从事茶文化和茶艺推广工作,请余老师谈谈一杯工夫茶于当下中国人的意义?


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先生


余悦:

潮州工夫茶是现代中国茶的源起。20年前我去美国,看见唐人街有很多人喝工夫茶,在泰国、韩国、日本也是如此。中国人在外只要能喝工夫茶,就能找到自己的同乡和知音,并且能很好地生活,这实际上是工夫茶在发挥着作用,同时表明了工夫茶的魅力和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夫茶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制茶工艺的改变给工夫茶的品饮带来影响,而工夫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需要制定标准。


在当代生活中,工夫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一种自我心灵的修养,又能成为连接人际关系的纽带,其多样化的功能性会在生活中慢慢突显出来。海外华侨喝工夫茶,更多是将思国、思乡之情融入其中,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随着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一杯中国茶,不仅温暖着中国,同时也在温暖着世界。


吴垠:

余悦老师的深思可以用“变”来总结,从潮州工夫茶的流变演变到工夫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的求变思变。作为一个茶人,在传承中国茶文化过程中,既要保持一个茶人喝茶时的静心,同时也要在传承中思变和创新。请来自马来西亚的萧慧娟老师分享工夫茶对海外华侨的精神意义。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董事、艺术总监萧慧娟女士


萧慧娟:

喝茶在太平盛世可以很讲究,但在100年前马来西亚泡茶的印记里,更多是苦中作乐,它源自于我们对身份的认同和在当地生存的必要,因此工夫茶在马来西亚被非常正统地保留了下来。在马来西亚,茶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沟通媒介,它很生活化,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马来西亚买茶可以少量化,比如买一泡,2克左右,有钱没钱都会喝茶。


区别于国内的不断创新,海外同胞更多的是对于100年前整个生活的传承和守护。在国外,中国传统文化被牢牢抓住并传承着,丝毫不放松。对于中国茶文化,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多是热爱和拥抱它。


吴垠:

这里有一个词特别打动我,叫做“苦中作乐”!一支烟也好、一杯酒也好、一泡茶也好,都是美妙的载体,即使买一泡茶也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茶味。


请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博士丁绍莲女士与大家分享工夫茶背后的精神传递以及人文关系,以及如何将茶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旅游规划中?


华南农业大学生态旅游规划中心博士丁绍莲女士


丁绍莲:

在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人通过使用物、消费物,建立人与物之间关系,再通过物这个媒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茶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人本身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从物到媒介,更高的是饮茶的过程当中茶和体验者的融合。茶对社会关系的生产、再生产,对社会文化的强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在喝茶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交流和分享,把过去没在一起的时间,通过喝茶的行为拼接和缝合在一起,重新构成一个整体。茶是在不断演变的,从简单的商品到媒介,人和茶的融合把茶的哲学精神融合在自身的品格和人格里面。


吴垠:

丁绍莲女士从理论的角度重构了一杯茶背后所承载的人、器、物和关系以及社会人文的整体架构,接下来请同样是做研究的黄剑博士分享茶器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中山大学历史学近代史专业博士黄剑先生


黄剑:

这其实更多是“问器于道”的过程。我来到广州后特别喜欢喝工夫茶,用过很多民间的器物,但很多杯子的贴唇度是不够的,所以我喜欢用小口径的直线,其外翻的幅度刚好和唇型贴得特别紧密,每天与它会有几百次的亲密接触,而这种亲密接触何尝不是一种性感。在谈到人文精神的时候,大家一直在谈传统,但在人文和器物的选择时,其实是可以展现出很活泼的一面。


吴垠:

真正的人文思想其实可以去体会、感受、甚至亲吻的方式来触及。那么,接下来让孙淑彦馆长与大家分享与潮学和工夫茶相关的轶事。


前揭阳市博物馆馆长、潮学研究学者孙淑彦先生


孙淑彦:

工夫茶历史悠久,其中一个革命性的时间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潮汕的祠堂建得最多也最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赚钱回家乡搞建设。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工夫茶的发展。潮汕现存的博物馆中,最早发现的是明代的茶壶,到了嘉庆年间才有现在最流行的茶壶。工夫茶杯是直筒和向外偏的,有冬夏用之分。潮汕人喝工夫茶重在品饮,喝工夫茶是小杯小口的品,大杯都不是工夫茶杯。


吴垠:

请叶老师谈谈工夫茶在标准化、艺术化和生活化之间该如何平衡?


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茶艺裁判员叶汉钟先生


叶汉钟:

标准化就是人家觉得舒服,里面需要有更多文化和美感。潮州工夫茶要在“情理之中”,“理”是标准,“情”、美学和心理学等属于艺术部分。标准化的东西要加上“情”,没有“情”就没有了生命力,而工夫茶就是潮汕人“情理”的升华。


吴垠:

最后,请本身在台湾生活,也常行走、走访在南洋、潮州等地的罗英银女士与大家分享几地工夫茶的异同。


《茶艺·普洱壶艺》总编辑罗英银女士


罗英银:

谈茶叶的价值没有谈到台湾,那么将会失去色彩。中国经过两次茶叶的改变,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明代,它同时也改变了泡茶的形式和方式。台湾的茶文化不是从产业起来的,是从文化开始启动的。


台湾的当代美学或者台湾的当代茶艺,因为有了茶的创新,已经离开了工夫茶的形式。台湾在演绎工夫茶的时候,将日本的美学融进来。台湾从器开始谈工夫茶,一个器,如闻香杯,从民间到了国际,里面的精神就被国用和美化了,并且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哲学。


现场嘉宾合照


9位嘉宾在一泡可以让我们传承千年的工夫茶里,从茶的器物、空间美学、人文、冲泡技艺到大家演绎的人文思想方面做了一个立体的概括,首届国际“工夫茶”论坛在此落下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缘起于2015年,当时《茶源地理》记者团队走进潮州,被当地随处可见的,浓厚的工夫茶文化深深吸引——“潮州是个大茶馆”,由此诞生了《茶源地理 潮州》,那是去书写潮州和潮州工夫茶最早的一本书。之后,《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女士有缘与深圳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深圳茶促会会长杨文标先生以及深圳茶促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永明先生聊起工夫茶,大家对工夫茶的意义、价值都抱有很深的情感,觉得应该去做一些弘扬工夫茶的活动,所以就有了这次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和工夫茶的论坛。他们希望这个论坛可以透过一杯工夫茶去完整演绎中国茶文化。


吴垠女士总结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现代茶道之源起的定论,在大家日常的行茶、事茶过程中已经被接纳下来,希望大家共同以工夫茶为基础,持续的去演绎和再创中国新茶道的现代文明。”


如今国际“工夫茶”论坛已成立,希望未来有更多茶界专家参与进来。从一杯茶汤开始,从确立、解构、体验等从不同角度解读这杯“工夫茶”,为茶友打开茶世界和茶文化的大门,共同推动“工夫茶”的发展,让“工夫茶”走向国际!


部分图片提供:华巨臣茶博会

找到约1,42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