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水中有茶中国茶道

找到约159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读王琼新书《茶修》

舒曼:于一杯茶中构建生活的仪式感

读王琼新书《茶修》

阅读好友王琼的新著《茶修》,拂面而来的一股禅韵清风和茶香的气息。“茶修”不仅是当代茶文化的一种表述,亦承载着作者在行茶年代所感知与经受的以茶作为修行的生活风景,并且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所呈现出一种事茶者与习茶者的人生精神面貌。在这精神面貌的背后,应运而生出一套知行合一的培训体系——“茶修”。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大大小小有关茶与茶生活的体验机构中,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圆练之作——且已公开出版的培训“体系”,不过是凤毛麟角,而能真正领悟到茶道精髓真谛的茶文化教学模式,更是寥寥无几。我以为,有了这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茶修培训与体验展现了广阔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并有一股追求精致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从茶修精神到茶修宗旨,从茶修理念到茶修美学,再到茶修哲学,《茶修》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它所体现的教学体系架构,明确地引导学人在“茶德”温润下踏上实现生命意义的茶修之路。《茶修》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在“和、静、通、圆”的精神下,尊循“借茶修为·以茶养德”之宗旨,谨记“日日行茶·时时修持”之理念,倡导“生活艺术·生命质感”之美学,运用“能量在心·技艺在手”之哲学的修行之书。正如作者所言:这些“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修身、养德、觉悟的载体”。

1996年王琼创立“和静园”成为了茶人的那一刻,就把茶文化的能量——尤其是茶文化精神层面中圣贤思想,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提出茶修到践行茶修,直至传播茶修,均是在泡好和享受一壶茶的基础上,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来观照当下、安顿当下、关注当下,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与一杯茶相约,到与一杯茶相和”,王琼始终在思考着《茶修》可容空间与视角导向,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和反复咀嚼中自然会有悟入。

让自己的生命与茶的美好相契合,让你动容,让你感同身受,让你以“修”的方式把茶与自己的成长连接起来,并通过一杯茶安顿己心,放下执念,享受久违的那份心安而得当下之欢喜。这实在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细读《茶修》,我一直怀有这样一种明晰的感受,那就是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素来就有庆幸自己遇到茶文化的复兴时代。这杯茶融入在作者的生命中,让作者不仅找到了通往外界,更是通往自己的内心——“每天留给自己一段泡茶的时间,把自己放进壶里,把茶放进心上,一切都会悄悄地改变”,作者如是说。

茶修之“修”,表达了“让热爱生活的我们,愿意从一杯物质的茶开始,去了解茶性,明了茶与水、茶与器、茶与人的美妙连接,去找到一杯茶最佳的表达方式……并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践修,那么一杯物质的茶就在修的过程中变得‘可载道,可传道’了。”

茶修之“修”,凸显了“既是个人的生命修行,又是时代当下的文化需求与精神供养;既是连接美好的纽带,又是传递智慧与能量的桥梁。”

“你”也好,“我”也罢,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都是在时光洪流中跋涉,唯独关爱当下一杯茶、把握当下一杯茶的人,在“时时修持”的当下世界里,才能体现生活的艺术和生命的质感。耐人寻味的是,茶,并非宗教,但却成了作者一生的信仰。我以为,这或许是作者把书名定格为《茶修》的主要原因。

试想,在当前这个世界里,若能让人真正把心安顿下来给自己冲泡一杯茶,并用闲适的心情去体味茶之韵,享受一份淡然和宁静,让自己的心境如同一片鲜活的茶叶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走,这实在是太难了。《茶修》一书,让生活与一片叶子最大能量化的发挥,更是刷新了学人的内心感知。读罢令人余味悠长,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如同见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引人思考的是,在一杯茶里实现生命的意愿,依托茶修来滋润精神成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只是因为这杯茶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角。

茶修,从物质方面论,作者认为“于有形的物质层面是方法和系统——是以茶为核心的礼仪方寸,是行茶仪轨及茶师十律等具体修习的脉络,是将诸多实修的方法长期践行,形成美好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美好结果”;而从精神方面论,作者以为“于无形的精神层面是境界和智慧——是以茶为载体接引的圣贤思想、文化体系和时代需要,是给人以认知的导向、践修的路径和智慧的启迪”。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温馨地强调了“茶修”的重要性,让人在“茶修”的世界里懂得世俗,却不庸俗,保持着做一个真实的洒脱而自在的自己。

陆羽把“精、行、俭、德”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一部分,告诫事茶者和饮茶人的品性、德行为之首要,这些源于人性中本自具足的品性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过程中再度激活。不是吗?只要有茶在,不必担心外面的喧嚣,也不必烦心窗外的寒冷,用心去泡好一壶茶,何尝不是在温润和洗涤着心灵。

关于茶修,作者给予了许多赋予智慧语言的见解,其终极走向就是“在习茶的过程中,把自己修成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人,一个具有幸福能力的人。”也就是旨在通过一杯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对话,这样的“对话”颇有藉茶悟禅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体现了人生难得有“放下”心态的精妙所在。茶修,能让人的生命获得内外自在的因素恰恰是在诸多规矩里成就的方圆——如:从“君子九容”到“茶修十德”、从“精行俭德”到“茶师十律”、从“廉美和静”到“茶席六要”以及从“儒释道医”到“行茶十式”等等。

由于茶与禅具有同一兴味,故有“禅茶一味”之说。茶修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构成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文化与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在人性深处精神层面彼此趋同,这到让我想起了禅茶文化的“品格”有“五个统一”,即“是生活与信仰的统一,是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是存在与超越的统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统一,是觉悟与奉献的统一。”这应该是一种有深刻意味的探究,契合了《茶修》一书的五个章节,亦可视作“茶修”之根本。诚如明海法师对之解读:这样的统一,是“从物欲中转身,从偏执中转念,回归自心本具的宁静与安乐”。

一份闲情,一缕茶香;一处雅致,一分静修。生活中的一杯茶也需要靠智慧启迪抑或是启悟人生。总而言之,《茶修》是作者用生活的妙笔蘸着一杯浓香的茶汁,经过五年多的践行,成全读者精神思索和茶修实践。

(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6月22日石家庄清茗斋)

茶情,茶道,茶境,以茶论人,茶通人性,以茶识人~

一壶茗茶,满屋馨香品茶不像喝酒那般,一杯入口,激情顿起,越喝越热闹。 

品茶,是越喝越安静,让人心灵沉淀。茶道是生命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 

适量的茶配适量的水,茶水又碰到品茶的人。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 

飘飘然,淡淡然,喝茶的时候给人的一种感悟。一道茶情,乃乎茶的随和与平常。 

小登大雅之堂而不娇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贱。由此洗浇人生旅途中的轻浮。 

一道茶情,更是一道人生。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烙印,藏在每个人的底蕴与思维中。

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道、境三种茶文化。

 

一为敬茶之情。

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以示敬意宾客,使其各杯茶过七分。以此应“茶七分,酒满杯”之言。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要懂得为自己、为别人留有余地,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二为论道之情。

志同道合,品茶言欢,煮茶论道,溯茶源,品茶香,论茶质谈世事。道,谓之茶之道,人之道。茶如人,须层层品鉴,方可窥其金玉或之败絮。

饮茶,工序之多,其要求严格至发丝,不能苟同马虎,如沏普洱生茶,其水温必须达到百度,除暖母壶、品茗杯、闻香杯等前序外,注水更需要高冲低斟,使母壶内茶叶翻腾,香气溢出,紫砂内壁吸纳茶香,同时将附之茶迹浸入沸水中,更添茶香。

 

三为饮茶之境。

境,指的是茶文化固有的氛围,包括装修装饰的风格。

遵其中式传统风格为主体,加入局部现代因素,并将其和谐统一,浑厚稳重,内敛藏锋,暗合中庸之道。

止渴消暑之处,即是茶境。

小屋闲坐,得棋敲经纬,风过竹响,引泉汲水,涤杯洗壶,啜饮小品,停杯看花,此为茶之何境?

心致安宁之处,即是茶境。

赏茶的乐趣,可以品尝茶味、品论茶源、品闻茶香,也可以赏茶形、观茶色、赏茶态万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赏茶方式,而喜欢同一茶类的人却有相似的个性。以茶论人,人竟可以茶来分类!

 

A. 白茶 

白茶是充满阳光味道的茶,爱白茶的人也充满活力能勇于接受各种挑战。有良好的理财观念,很会持家,擅长规划自己的人生。

 

你不易和别人起摩擦,于己于人的要求都不算太高。你的个性非常温柔,是个体贴的人,不会挑剔朋友或恋人太多的缺点,你时常像他们的家人一样去关心对方。

B. 黄茶 

黄茶出自独特的闷黄技艺,其自古便是文人骚客的心头好,小众却别具一格。爱黄茶人虽然不多,但全是“真爱”,自然他们也是像黄茶一样,数量不多却个性独特。

 

个人能力非常出众却很低调,而且热衷于工作,做任何事都相当自信与自满,理想非常高。具有客观观察自己的能力,能仔细分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世界充满了希望,相信本身的能力,洋溢着充沛的才华,不畏惧战斗而且勇猛果决,喜欢在胜利与光荣的气氛中,享受成功带来的意义。

 

C. 绿茶 

绿茶像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讲究嫩。爱绿茶的人喜好追求新鲜事物、有潜在的完美主义倾向,善于推测未来的演变,认真而朴实,拥有多愁善感的个性。

 

具有大地给人的信赖感,不会轻易被人影响,也不喜欢去影响别人的想法。拥有丰富的知识,对神秘的事很感兴趣,做事一丝不茍,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D.乌龙茶 

乌龙茶间于绿茶的醇和清甜和红茶的鲜甜浓醇之间,又有花茶的芬芳幽香,味道多样却简单。

 

爱乌龙茶的人,有很强的审美意识,对爱非常敏感,不但洞察能力强、喜好平衡,拥有像风一般自由自在的智能、脑筋灵活敏捷,是个能多方面捕捉事物的思考者。非常了解对方在想些什么,天生平易近人。同时会避开平衡失调的人生波折、生活与交际,而采取中庸之道,不走极端。

 

 E.红茶 

红茶算是茶里性子最温柔的一种。爱红茶的人温柔、体贴、散发母性的光辉。像液体一样具有顺应环境的本性,对周围的感觉十分敏锐,而且预知能力很强,但带点情绪化和感性的特质。

 

懂得斡旋各种关系,不喜欢与人起争执,而且多愁善感,很善于照顾家人,但也容易受别人影响。总能给周边的人带来踏实感和正能量。

 

F. 黑茶 

黑茶是深沉的茶。爱黑茶的人通常低调,谦虚谨慎。学问丰富,非常聪慧且极富理性。自我防卫本能很强,性情温和值得信赖,但拥有忧郁的性格。平常看起来很温驯,可一旦决定要做的事,都会充满斗志,迅速采取行动。

 

有种稳重平实的处事态度,做事非常积极认真,不但对事物的看法富有建设性和洞察能力,更具备丰沛的生产力,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达成目的。

品茶从选茶、煮水、暖杯、注水、洗茶、倒茶、递杯、闻香、品饮、放杯。而人生从婴儿啼哭吮奶,蹒跚学步,识字学语,读书立志,成家立业,老有所为。茶与人有相似之处。喝茶的人有着共性和个性,共性是爱喝茶,惜茶,个性是对各种茶的喜好。人有人品,茶有茶性。茶通人性,以茶识人。

 

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悟茶,悟情,悟人生。珍惜现在的一切,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包括生活的点点滴滴。

 

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茶道与茶艺

  温一壶热热的茶,在雨夜、在夏日的黄昏里,邀二、三好友,促膝品茗,自是中国人熟悉的待客或生活的一环。

  喝茶,是中国人在旧日农业社会中一种暇余的消遣习惯,因农业生活单纯、休闲时间多,喝茶不只能杀时间,更能藉此一家人团聚共叙联络感情,并且在闲谈中,或彼此切磋学术、或消除一日辛劳,真可谓一举数得。

  时代巨轮并未湮没茶香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品茶是一门相当高雅的艺术,喜爱喝茶的人,能从品茗中体会出“茶”所蕴含的风范与风格,并且视茶茗为心灵的享受。由于茶艺讲究和平、宁静,所以对忙碌紧张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股纾解的力量。因之,虽然当今工商业发达、科技文明,但中国流传已久的饮茶习惯并未被时代所淘汰。

  虽然随西风东渐,外来的咖啡和可乐曾风光一时,但真金不怕火炼,历经长久的考验,“茶”终于又收复那片薪传已久的失土。而今,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特辟品茗室招待客人,讲究气氛的家庭也常以茶代酒,可见茶的魅力非但未见稍减,更让人有种“倒吃甘蔗”及“好酒沉瓮底”的感觉。

  “茶”道出中国人的个性及胸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良药苦口”都是中国古老的至理名言,因之在跨跃入茶艺的门坎中,也可窥出中国人“吃若”及“耐劳”的民族习性。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品茗的意境,不只是陶醉在馥郁甘醇之中,更使人有如置身高空仙阁、顿觉尘念俱消,而在浸润茶艺的气氛间,并培养中国人谦冲的胸怀;中国历来的民族性也就在年代的累积中,由茶中孕育着一份恬然,与世无争,及洞悉透察人世的超脱物外的人生观。

  日本于茶艺中另辟蹊径

  擅于由模仿中汲取菁华、再变化改善的日本一向予人“短小精悍”的印象。无可讳言这个民族,是具有令人敬佩的精益求精精神及对事物认真严谨的态度。中国的茶在进入日本国度后,不仅被吸收,更且焕发出另-番新面貌,而以更精美的包装,赋予茶的新造境,而变成了日本人的茶道。

  重视茶道的日本人,将茶室视为崇高的地方,日本武士进入茶室,必须先卸下刀剑,一般茶室的门不是非常低矮,就是挂上门帘,武士进门必先低头,象征喝茶前,须先清心、静心,也可看出品茶端在于一心。唯有心定、心静,方能悟出高奥的茶道。

  茶虽然发源于中国,可是目今我们品茶的风气与学问,却远逊于日本。因为日本擅于钻研事物,所以只要他们执着于某一事,就会百分之百的投入精力;此点,我们可以从日本制的糖果见出端倪,一颗小小的糖果,日本人也会以最精细的糖衣包装。对于茶,日本很早就把它称之为“茶道”,喝茶成了修身养心性与学习礼仪之道。因此其国人饮茶风气甚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无不饮茶。

  中国人的茶“艺”

  中国人称研究品茶的学问,及其方法或技术,谓之“茶艺”。

  由中国的文史,再到茶艺的连系中,我们可知“艺”的涵义甚广,凡文或武都可并容于中。中国对一切事物通常怀有相融相通的精神,这种兼容并蓄的宽阔胸襟,运用在茶品上,就成为博义的茶艺。

  既然茶的一切仪节统称为“艺”。就给了茶艺极度的自由,可不受任何太僵化的格局或形式所束缚,每个人可拥有他独特的品味、泡法;您品您的茶,我喝我的味道,个人可执守、浸润在自我-方的天地中,邀游在自己的心灵境界中。若幸能逢上知己,也可以敞开心屝,乐在其中,甘苦自尝。所以中国人的茶艺,没有-定的喝茶规则、标准,也没有一套奉为圭臬的经典可遵循。这种道地道地的中国风喝茶,正十足地表现了中国人的习性及民族风格。所谓的随缘、顺其自然,更表露无遗的表现在茶“艺”上。

  日本人的茶“道”

  日本人的茶道虽传自我国,然其“修身养性、正礼法、规习俗”的茶道思想,却比我们早订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曾败得落花流水的日本,如今辉煌的经济成就,除了让国际人士刮目相看外,更教人折服于他们的韧性与耐力。也不得不为他们的那股坚毅精神,及严谨的民族性所震撼。一般人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很好奇,也一直摸不透是何种力量、权威,可让人摒除对生死的疑虑,而能在一念剎那之间,以利刃证明心中的那份坚持、执着。

  而日本人的这种武士道的个性,便完完全全地融入“茶”中。日本所谓“茶道”,就是把关乎茶的所有技术、泡法及仪节,订出一套完整划一的准则,一道道的手续,不容-丝的轻忽随便,喝茶到这种严谨的地步,已不是-种轻松的休闲方式,因此日本人的喝茶心情,与中国的喝茶心境自是大异其趣。

  “艺”、“道”揉合的新风貌

  无论是中国的茶艺、或日本的茶道,同样都对茶投入了相当的兴趣及精力,并以各自的特色、风格发挥出专属于自己的品味及格调。

  中国的茶艺,摄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自然豪爽、能容乃大。正如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在看透无数历境后的超脱,自由放任,不受拘束,但也由于太奔逸而不易捉摸,自然显出漫大无当、难以循从之虞。

  而日本的茶道,除了十足地表现出日本人的拘谨,放不开的保守、认真外,当然也显示出,他们对事物严谨执守的民族习性。正如他们之所以有今日“经济王国”之冕,也就是得之于他们那种不服输的认真,而此点不正是我们该好自省思,学习之处?

  透过茶的“艺”与“道”,去推究中、日的性格、习性;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古老的哲理“中庸”。若我们能从茶的反省中,走出了一条茶艺与茶道调和统整的路,既能保留发扬原有的优点,又能摒除己身的缺点,相信未来的中国,必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吕传彬(重庆)】

找到约15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