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正山小种茶汤表面有一层油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图解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上“青楼”的全过程

桐木关,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物种博物馆。


它位于武夷山腹地,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每年雾日多达100天以上。



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C,日照较短,霜期较长,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持嫩性高。


两省交界之处。


空气中满是植物和土壤混合的新鲜味道。


桐木的茶树


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茶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这里的土壤由侏罗纪兜岭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化而来,保护区内山高林密,随着四季的变化,落叶、枯萎的植被成了茶树天然的绿色肥料。



山里溪水流淌下去,汇集成穿越武夷山景区的九曲溪,更是纵贯福建省的闽江源头。


茶树在哪里?好像无处不在的样子啊,考考眼力,找找茶树。



安静坐下来,你会听到毛竹生长的声音。



正山小种红茶的原料为武夷菜茶群体品种,野生、半野生。不同于人工栽培的规则茶园,更不同于工整的机械采摘茶园,这里的茶树自然生长在竹林、针叶林和阔叶林里,满眼看去似乎找不到茶树,又似乎无处不在。无以伦比的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采摘的难度——只能依赖人工。


包裹茶树的青苔,是令骨灰级茶客们心醉的“枞味”主要来源。



采 茶


这里每年只做一季茶,5月份,山里会有一种繁忙且欢乐的气氛。正山小种不会采嫩芽,一般采半开面3-4叶,嫩梢比较成熟,糖类含量高,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少,苦涩味不易显,有利于茶汤滋味形成。





不急切不早采,耐心待天时——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这里的很多生活细微之处。


这样陡峭的深谷两壁,我连站立都困难,但采工……她们像从来就生长在这里一样从容。采摘地点与制茶场所往往距离遥远,需翻山越岭。采茶路也大多不那么好走。



像这样的“路”,当地挑工也可以满担青叶100多斤健步行走。春天茶季,晴天难得,采茶做茶更是竭尽全力。


制茶——新工艺红茶时代


桐木关红茶(正山小种),超过400年传统,更有过改变世界的辉煌历史,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仅是近些年才被人认识。传统正山小种制法,由于工艺繁琐考究,耗时耗工成本高昂,如今难得一见。


今天,即使在桐木关,也大多与世界各地一样,使用可控性更好的室内萎凋槽……



溪水左手边的巨大木制建筑物,据说建于100多年前,是现存世界最大的“青楼”。在茶界,它是传奇,是膜拜的对象,但在当地,它只是静静地安于一隅,看时间变迁。即使在繁忙的茶季,由于传统制法的凋零,青楼也远远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有记载:“桐木关村生产的正宗正山小种红茶,品质优异,卖价最高。清咸丰五年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销量为26万担。1838年广州出口的武夷茶 30万担1.5万吨,红茶占24万担。





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叶74万担,其中武夷红茶和工夫红茶共出口63万担。


其时,茶叶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源源流入中国,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 ”


遥想当年,红茶贸易是何等辉煌,现在,还能否从这座落寞青楼中体会到点滴昔日的荣耀?



这座最著名的大青楼,上下4层结构,不设楼板,用木条隔开,横档每隔4-5厘米一条,上铺青席,供摊叶用。岁月沧桑,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财产,村民共用。


正山小种制茶季


松烟香、桂圆味是它的显赫标志。正山小种条索粗壮紧直,身骨重实,不带毫芯。汤色红艳,香气高爽持久,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明亮,呈古铜色,叶张柔软厚实……




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茶。



据称,公元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已通过福建的海运集团远销至荷兰,在英国《茶叶字典》中:武夷(BOHEA)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WU-1)所产的茶,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IA BLACK TEA)。




武夷茶早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在国外的称呼。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正山小种首次输入英国,公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为妻,饮红茶之风由凯瑟琳公主传入英国皇家,引发英国茶文化。


中国红茶的税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10。英国茶叶丰厚的贸易利益还引起了两次英荷战争和波士顿茶叶事件为导火索的美国独立战争。



难得的好天气,青楼上已经有了刚刚采回来的青叶。青楼底层,已经开始用松柴点火。巨大的青楼今天会有些忙,青楼第3层,青叶摊放。大约50平米的青间,摊放了不到百斤的新鲜青叶。


不同于日光萎凋和室内送风萎凋槽萎凋,传统正山小种采用青楼松烟加温萎凋。这样的智慧固然因为本地春天多雨少晴的客观条件,但也能使鲜叶在萎凋阶段就直接吸收烟味,使毛茶烟量充足,滋味鲜爽活泼。




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困难,成本高昂,所以被更多人简化掉,只是保留后期松烟熏焙。


但传统茶人认为简化版制作会让松烟味浮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内质,只有如此的青楼萎凋,才能让松烟更加深刻地参与到日后茶叶内质的缓慢转化中,才可以让成茶的松烟香深沉持久……




底层燃烧松木的烟,穿透数层楼上来了。中间每间隔大约20分钟,有一次翻动青叶。


萎凋叶,已经有悦人花香飘散出来。


萎凋目的在于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使细胞膜的韧性增大而富弹性。从外形看,叶面积缩小,生硬变柔软。


从内质说,发出兰花香气,叶色变软。除了物理变化,还需要有适度的化学变化,提供更多的可转化为红茶香味的有效物质。


萎凋为下面的揉捻、发酵创造了条件。如果萎凋不够,叶片水分过多涨力大;水分过少,则叶片干硬。两者都不容易通过揉捻卷成所要求的形状,甚至容易揉成碎片。




经过揉捻、解块的茶叶放入箩筐室内渥红(发酵)。揉捻过程中把一部分细胞内含物挤出来,在茶叶自身酶促作用下,使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氧化作用,发生深刻质变。红茶经渥红加深冲泡后的色度,发展香味达最高峰,减少茶青叶的涩味。


现代科技可以检测到的香气物质,绿茶中有大约100种,而经过发酵的红茶,却可以达到300种以上!


红茶汤色的成因,与渥红时氧气的充分供给很有关系。


红茶理想的制茶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高湿度+流通的空气。但这些条件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一般温度高则湿度不够,如空气湿度低,会引起堆面叶水分蒸发,叶汁比堆内叶子浓,渥红就不均匀。


堆面叶子氧化过度,就会逐渐变黑,而部分氧化不完全,则茶汤有青味。如水分过多,通气不好,也会影响渥红。


但桐木关的发酵基本采用室内静置方式,而没有其他地方的盖湿布+喷水,是因为前面所说桐木关的自然气候条件——高湿多雨,山风、气温适宜,这是天赋的优越条件。



看茶汤,右边更是明显渥红均匀,叶底较明净,汤色明艳。



发酵到位的茶叶,散发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清凉气息,沁人心脾。


熏焙是形成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特征的重要步骤,它即可使湿坯干燥至适度,又在干燥过程中吸收大量松烟香味,使毛茶具有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和类似桂圆汤的甜爽活泼滋味。


复揉叶被薄摊在水筛上,每筛大约2kg的样子,置于青楼第一层的焙架上,倾斜鱼鳞状排列,热松烟均匀穿透叶层。


薄摊湿坯。



上焙,湿坯熏焙。



地面两排青砖是烟道,松烟开始从下面烟道上来。


关闭空间,人已经在里面待不住了,焙间内气温大约有60度左右。


浓烈的松烟穿过巨大的4层青楼而上,直达屋顶,透过瓦片。



在这世界唯一的桐木关、唯一的正山小种制作地,看看这孤独的灯光,这是最繁忙的制茶季。可以了解,现在市场上传统熏焙的桐木红茶正山小种有多么稀缺。


夜里,安静得可以听到昆虫的叹息,邻家的做茶师傅,每年制茶季,夜夜如此情景,人几乎没有机会睡觉。


天亮了,青楼的火也熄灭了,清晨,松烟散去,焙间也渐渐冷却下来。


制茶,又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5点多,采茶工已经进山采茶了。今天,他们将步行山路两个小时才能到达采茶地点,再见到他可能要等到傍晚。



水筛上的正山小种毛茶,色泽已经初见端倪。



毛茶下焙。


传统青楼松烟熏焙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生产不安全(防火),但那种天地人、时间的味道……它的迷人之处,在那些细腻感性的资深茶友眼中是无法取代的。




楼上已经见到最早下山的青叶,新的一轮制茶开始。



焙的正山小种毛茶,乌黑油润。


松烟熏焙使正山小种红茶具有典型的松烟香,鲜爽活泼的品质特征。


据初步分析,具甜烟味的愈疮木酚和丁子香酚在小种红茶酚类抽提物中的含量,比在木材烟气冷凝物中的含量还高,这可能是正山小种红茶具桂圆汤味的重要物质。


几个月后,这一季的茶叶会历经无数繁复工艺完成精制过程!因为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内质,会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


在长时间的静置陈放、复火过程中,起初的松烟香与优秀丰富的茶叶内含物质相互作用,烟焦味完全散失,继而转化为桂圆干香。


茶友评测:2019年一任天真大德:慈悲萦怀,大德至正

  冬日有三绝:一则月华映玉砂,其二朔风旅天涯,这三嘛,便是妙水烹香茶!

  浮云吹作,世味煮成。皎皎冬日,这品茗之喜,围炉之乐,要得要得!

  茶水总关情,叶草皆有灵。这世间千般美好,都有禅意。既然遇见,便是缘。

  一片“大德”,见山川,见风月,古树纯粹,味厚韵长,着我佛青眼,得岁月宠爱。

  它穿越万里关山,霞霭烟岚而来。一盏之内,香韵尽殊;两汤之外,轻重悉异。润秀敷舒,融漾醇徐,法相森严,四隅周正。

  品饮它,是自在,是简约,是空疏,是不可说。

  达摩祖师曾言:空寂无圣乃大德。

  破执,方至正极;无相,才显厚德。

  大性为真

  今天品饮的茶是“大德”熟茶,由云南“一任天真”公司鼎力出品。品相“天真”,价格“一任”,定位应该高于“圆融”,是一任公司熟茶体系力作中的力作!

  去年有幸品饮过“小雅”生茶,今番再试“大德”,由小至大,从雅到德,自“诗”向“佛”,生熟嬗变,感谢平台眷顾,感激厂家垂青!

  老子曾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木心也说:所谓元气,便是孩子气。

  草木一秋,人活一世,从爬行到直立,从青葱到茁壮,从热血到练达,从偏激到悲悯。所谓成熟,不过是千帆历尽后的返璞归真。

  天真,是茶人必要的气质,是通往大师之路的不二法门。用孩童般的“净”去观世界看人生,用稚子般的“真”去收毛料做香茗。

  寂寂山林,入世烟火,迂回时光,不动声色。

  森森秘境,高山阔野,赤诚坦荡,知行鉴德。

  而这一款又一款香茶,便是李总用“天真之心”写给这世间最美的“情书”!

  大满若缺

  浮生若梦,幻质非坚。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

  人物虽异,心性息同。三乘六凡,皆如一子。但,苦乐迥异,高下悬殊,惑业未断,生死未出。

  佛与诸物,同生天地,发大悲心,行放生业,曲垂方便,令种善根。至是:佛视众生皆为佛,众生视佛皆同众生也。

  可称:大德。

  一曲梵音,一世浮萍,一段风清,一卷月明。捧茶收心,我佛慈悲!

  此茶名曰“大德”,正面包装赭石红色,端庄沉稳,笑佛隐隐。左手使念珠,右手持“降魔印”。此手印寓意佛祖成道之前,为众生牺牲自己,惟大地可证明。

  茶源草木,而草木之本亦同样源于大地厚土。由此可见,此手印设计真是妙至毫巅。

  笑佛乃未来佛,是带给人间幸福与祥和的“福佛”。但见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笑口常开。

  大肚能容天下事,厚体方是智慧“门”。

  “大德”两字是高僧墨宝,法度谨严,朴实无华。搓后出锋,劲挺利落,停再下注,有若悬石。尽得雍容挺拔之旨。这“大”字,人上一横,斩钉嚼铁,自立人间;这“德”字,心上无横,少中见足,大满若缺。暗含佛家至理!

  右上拓“天真”之印,中间植苍苍之树,整体观之,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修身立德,泽济天下。

  背面包装是传统手法,信息齐备,可验正身,不复多言。

  这饼茶是单层棉纸包装,看来也是“一任”公司的一贯风格。如果厚里再加一层薄,当会更佳!

  打开包装,检视茶饼。200克小饼,压制非常非常紧实,接触过一任茶的朋友当能感同身受。

  茶饼远望似圆日,饱满,幽润,暖暖内含光。大气端厚,内飞浅压,表面布纹清晰。条索圆滚肥硕,金芽蜿蜒闪亮,具“大德”之容。

  背面茶窝深邃,金显贵气,黑现深沉,正反品质如一。

  内票与茶饼一般大,行楷小字,书茶品简介,事事尽意,大德不言。

  取茶确实费了一些气力,茶窝处下刀,干茶作响,很是坚韧。内外一口料,德之所系,绝无欺瞒。

  凑近深闻,干茶显香,熟香禾香,微甜气息。

  极醇,极正,有克制感,性透温良!

  称茶9克,干茶醒茶一天,隔天品饮,盖碗冲泡,全程开水,计十二汤。

  都说熟茶是寒冬的知音,而我愿为“大德之奴”,香茶知己。

  大味其正

  90℃水洗茶一次。茶汤是迷人的宝石红,通透,细看杯底稍有沉淀。

  100℃水润茶一次,茶水汤香暂不显,闻盖碗,有一丝丝堆味儿。熟香醇醇,稍凉再闻,堆味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甜木香,里面稍带熟香。

  润茶水这般色泽,平生第一次见。醉人的酒红,摄人心魄。

  茶汤淡淡甜香,凉后是微微熟香,品一小口,微微苦底,触舌即化,汤具粘舌感。

  一二三汤,以5秒为基础,然后依汤次适当延时,最后2汤加盖子闷泡。

  茶香清淳平稳,不浓不亢,轻柔平和。含一口茶汤,可感厚度中等,圆润。用舌头搅动,茶汤有灵润的跳跃感,不是布朗系的那种厚锋趋向。

  初入口,不苦不涩,舌面无感。冲喉的一瞬间,微苦底由喉底向外渐次显现,后发制人。而且苦不是混入整体的茶汤中,有一种托底感,沉入汤感与口腔的底层,轻灵而来,不厚沉,不凶猛。

  茶汤稠度中游,包裹感有,稍稍粘舌。

  喉润感显,香韵升腾,绵绵生发,无甜。几分钟后,喉的略深处才生出润甘。这性情韵道令人玩味生趣。

  水路细滑,空空如也,口腔里感觉舒畅宽阔,而不是收敛。两腮内侧及舌尖稍有清凉感,舌下微微生津,回甘缓缓,韵迟但深沉,醇和之中,蕴藏着智慧与空灵。

  这是一款有“大智慧”的好熟茶。区别于勐海系,自具品格,自立高标。

  混汤,金圈显,深邃,汤润感非常棒,米甜香、淡木香、熟香,融合交织,微苦,几乎入口即化。

  喉底留甜,口腔留存润感突出。生津轻轻,回甘浅浅,韵深,绵长且悠远!

  四、五、六汤,这款茶的香气非常有特点,不高也不扬,但极醇柔。

  凑近盖碗深闻,只是淡淡木香,一点点甜香,如林中隐士,山外高人,内蕴剑啸江湖,外表洞箫呜咽。

  茶汤厚度保持,润感延续中有提升,粘稠度稍逊。

  金圈更盛,汤色无双,娇美瑰丽。

  汤柔、细,滋味甜醇,水路阔达,禾香为主,甜香入水,淡淡木香衬托。细细品味,有一点点果甜的风格。

  到六汤,甜度上升明显,留存上佳,生动协调,生津清晰,喉韵美好沉长。

  这茶喝着太舒服了,愉悦度非常非常高。不是那种雄浑品性,是醇正中带着三分轻巧,个性极为鲜明!

  混汤,柔糯,甜润,醇和,慈悲。

  苦底非常轻微,入口即甜,温柔暖心,香韵裹舌挂齿,自由体贴,甜柔纯雅。

  均衡沉稳,大成之饮!

  七、八、九汤,宝石光华,面洒金辉。

  茶汤淳淳润润,香气轻冉,文雅之风。汤感仍凝聚,骨力健韧。稠度略降,韵感沉沉。

  水路自由宽阔,气劲十足。喉深处留纯纯果甜,口腔挂薄膜。韵足气丰,通体舒泰。

  混汤,茶汤珠圆玉润,金圈茂盛,如血残阳,烟霞盈山。

  甜柔适口,饱满细滑,如稠如练,滴滴精华。体知温热,一股暖流默默游走,隆冬时节,感同三春。

  十、十一、十二汤,茶汤略薄,茶味淡,厚度下降较明显,沁甜。

  甜感从舌尖贯穿至喉下,淡淡禾香相随。韵仍平稳,滋味轻灵,甜而动人。

  品饮结束,这一品真是:鲸抛细饮,百杯芳醇,断虹千维,大星明灭。

  大隐生根

  茶底颜色很正,乌褐带少许褐红,有一两个没泡开的“小团”。

  十二次滚水轮回,茶叶仍显油润非常。肥厚,丰腴自不必说,肉眼可见。

  就这“活性”,行家里手一眼“望穿”,真正体现出用料的高级和工艺的精湛。

  熟茶之大味,必以真技衬底;熟茶之大隐,必以实料作根。

  大德不言

  这款大德熟茶,用料考究,技艺精深,立意高古,风味卓然。是“一任”公司熟茶品质的又一巅峰。

  此茶在营销上,将普洱与佛门弘法结合,更显企业供养天地的纯良底色和李总悲天悯人的兼济情怀。

  愿“一任”公司,心藏慈思,怀涌大德,成泰山重,自仰清风!

  人道至诚,意绪绵绵,众生如仪,血脉赓续。

  大德品定,简叙“衷肠”。

  其香:这款大德,干茶以禾香熟香为主,全程挂杯香清浅,淡木香,微甜香。

  汤香沉浓,节奏紧凑,有亦步亦趋天衣无缝之感。浓而不烈,醇而不扬。

  从一汤起,香沉入水,禾香熟香淡木香抱团凝聚,没有一种显得出挑突兀。中后段甜香显现,米麦甜至微果甜。

  整体是均衡中正,协调意浓。德行合一,内敛醇沉。

  其汤:汤感纯正,稠润,丝滑。六汤前,茶汤粘齿感明显。

  汤感韵律不胜在厚重浑厚,胜在柔中见长,和中见宽。水路绵滑,口感细腻,拥有丝绸一般的质感,相当高级。

  茶汤力度感中游水准,它的出彩处是每一汤的凝聚感和生命力。

  盈寸之地,慈悲之境,天骨开张,有寻丈之势!

  其味:此茶滋味饱满丰盈,口感扎实细腻,这种上乘表现一直延续到十汤。

  前段浓醇,周正,甜一丝丝。

  中后段甜感扶摇直上,但不喧宾夺主,甜的恰到好处。

  十二汤之后的表现,不敢妄猜。但可预见,在生命力范畴之内:其体易销,其韵难灭。托付大野,永留不绝。

  其韵:此茶韵感宽阔通达,喉韵沉长甘润,几可与生茶媲美。回甘缓迟,生津清晰。

  口腔香韵成团,留存较持久。细细思量,口腔里有一种舒张感,韵律长阔,天高地远。

  品饮过程,体感极舒适。从二汤起,茶气捭阖,温热感从喉至胸,再下行至腹。

  意气风发,周身舒泰,愉悦感非常高。这种气韵是宽正,是纯阳,是干净,是纯粹。

  得大自在,参上乘禅,真是:心如无波水,气若出岫云。

“茶圣”陆羽的人生故事,惊叹

公元735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唐朝的智积和尚路过一座小桥,听到桥下有群雁哀鸣之声,智积好奇地走了过去,看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卫护着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男婴。

智积将男婴抱回了寺中。这个容貌丑陋的男婴便是后来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陆羽。

一  陆羽的童年

男婴因脸上有瑕疵,被唤作“季疵”。

积公嗜好饮茶。季疵在积公身边奉茶煮水,日复一日,渐渐学得了艺茶之术。

一日,积公为季疵占卦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于是,积公为季疵定姓为“陆”,名“羽”,字“鸿渐”。

季疵从此有了一个正式的新名:陆羽。

陆羽对佛家经典并无兴趣,九岁的时候,曾这样问积公:“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后无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

积公大怒,认为陆羽桀骜不驯,藐视尊长,便用繁重的“贱务”磨砺他,迫使陆羽回头醒悟。

陆羽虽然每日都要“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仍勤学不辍,坚持学习。

十二岁的时候,陆羽逃离了生活多年的龙盖寺,离开了智积禅师,奔向广阔天地……

此后,陆羽在戏班里做过丑角演员,后于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学成下山。

二  师徒重逢

积公作为唐朝有名的高僧,擅于品茶和鉴水,甚至能判断出谁是煮茶人。

嗜好饮茶的代宗皇帝听说后,便便下旨将积公召入宫中。

积公到宫中后,面对宫中煎茶能手所沏之茶,却觉索然无味。

代宗皇帝问起缘由,积公笑言:“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代宗忙问陆羽现在何处?

陆羽生性喜欢亲近自然,好游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甘泉。朝中百官跋涉数日,才找到陆羽,将其带入宫中。

陆羽将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煮后,奉给了代宗皇帝。

代宗轻轻揭开盖碗,一阵茶香袭来,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怡人,品尝之下,香醇回甜,代宗不由连连点头赞叹。

皇帝又命陆羽煎了一碗茶,由宫女送至积公和尚处。积公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兴奋地冲出书房,大喊道:“鸿渐在哪里?”

皇帝大吃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

积公哈哈大笑:“我刚才品的茶,只有鸿渐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知道是鸿渐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对陆羽的茶技更是叹服不已,有心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

然而,陆羽因多年饮茶,心性越发淡泊、平和,并不贪恋宫中富贵,不久便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三  恩师辞世, 陆羽作《六羡歌》

公元778年,陆羽在江西上饶依山结庐定居,开垦茶圃,环居种茶,自号“茶山御史”。为了续水烹茶,陆羽还开凿了一眼井,后人称其为“上饶陆羽泉”。

陆羽在此闲居煮茶,过着简单且怡然自得的生活。

直到公元790年,陆羽惊闻智积禅师圆寂于竟陵,心中十分悲痛,却无法赶回见恩师最后一面,便作了一首《六羡歌》明志寄怀: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译文:不羡慕黄金做的酒器,也不羡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羡慕入朝为官,也不羡慕爱富贵名利。只羡慕故乡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边。


对陆羽而言,智积禅师是恩师,也是人生难得的知己。自此之后,世间还有几人能只消一口就判断出自己所煎之茶?

……四  陆羽鉴水陆羽的鉴水之功,堪称神技。一次在扬子江畔与刺史李季卿偶然相遇,二人便同船而行。李季卿听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好,便命士卒驾小舟前去取水。士卒返回后,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便命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尝过后,才满意地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士卒叹服之余,跪地陈说了实情:原来士卒第一次取水返回时,因小舟不稳,水洒了一半,便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

从此,陆羽的名气越发传扬开来。这则“陆羽鉴水”的小故事生动阐述了水的重要性。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古人亦曾如是总结: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所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也。”这一理念自古便深入人心。当代有“煎茶水记”文化交流型茶馆品牌,将陆羽所著《茶经》的理论精髓和张又新所著《煎茶水记》的宗旨融为一体,遵循茶性的同时,尤为注重水品,力求以好水泡出一杯上品好茶!说到泡茶用水,可以教大家几个实用的小窍门。煮茶用水

泡绿茶时,泡茶用水不宜沸腾太久(古人称之为“水老”),否则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的鲜爽味便会大为逊色。在煮水的时候,往水壶里扔几片干净的竹叶,或在水面浮一张荷叶做盖,煮出来的水隐约带着清香,适合泡香味清淡的白茶。可以在煮水的时候放一两块陈香碎木,水会更加柔和甘甜,有一丝若有似无的幽香,可以用来冲泡红茶、熟普类较温和的茶。无论是泡茶还是煮老黑茶,建议都不要用自来水。自来水在水管中滞留较久,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可以在家里备一个较大的储水器,将自来水放在里面,不盖盖子或不盖严实,让氯气自然挥发,杂质自然沉淀下来,约24小时后就可以泡茶了(底部有沉淀物的水不要用)。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即使是业余人士,日常在家中也能泡出一杯好茶。


来源 | 茗儒茶道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