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紫笋茶

找到约23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浙江《紫笋茶的前世今生》《茶经》宋本新书发布会

8月20日,《紫笋茶的前世今生》《茶经》宋本再造新书发布会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举行。

“《茶经》是中华茶文化的开源之作。希望通过这次《茶经》宋本再造新书发布,让古籍重新散发生命力,以茶文化的力量撬动茶产业、茶科技进一步发展。”长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刘月琴介绍,《茶经》现存最早版本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南宋咸淳九年《百川学海》本茶经,距今已近800年。“作为目前茶文化史上最珍贵的版本,希望通过这次再造,让后世了解茶文化时能有权威参考,更好传承茶文化。”发布会上,线装书局社长王利明说。

为讲好陆羽在湖州写《茶经》背后的故事,让大运河诗路文化带上湖州茶文化这颗明珠更加耀眼,由浙江省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编著的《紫笋茶的前世今生》也相继出版。“翻阅本书可以简浅地了解千年来长兴紫笋茶的生发脉络,历代茶人故事和茶产业发展的痕迹。”该书特约专家、茶文化学家、古籍整理学家穆祥桐介绍,作为“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茶之源”文化艺术普及专题工程图书,面世之后,将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文化精神”的茶文化进一步被人所熟知。

据了解,作为中华文化名茶,紫笋茶发展至今,已开发出紫笋茶前世今生系列产品,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五种制茶工艺,散茶、袋泡茶、混味茶等饮用方式,紫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长兴紫笋茶非遗传承人按《茶经》三之造的内容,重现了唐代紫笋贡茶茶饼的加工工艺,进一步丰富长兴紫笋茶内涵。

“目前顾渚村紫笋茶总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优质茶叶50吨,总产值达6000万元,孵化了4家省茶叶龙头企业,注册茶叶商标12件,村民人均茶产业收入达8000元,年人均收入达4.9万元,超省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53%。通过一片叶子带动了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水口乡乡长倪跃锋介绍。

“以茶、旅、文、康融为一体,打造一二三产联动的高效的长兴茶产业非常具有潜力。”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湖州市茶产业联盟首席专家龚淑英认为,长兴紫笋茶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与优秀的茶叶品质,通过做强公共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化完善营销体系,实现三产的融合并进,将是长兴紫笋茶未来的高速发展之路。

据悉,目前长兴县茶园总面积已达15万余亩,近年来,通过新建名茶连续自动化加工示范生产线,辐射带动区域年新增名优干茶760吨,新增产值9620万元,全年春茶产量2510吨,南方嘉木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之薪,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来源:新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三茶”统筹发展 紫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杨亚静

杨亚静,国家一级茶艺师、评茶师、长兴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会长、长兴县紫笋茶产业农合联理事长,四十余年一直从事在紫笋茶事业工作的第一线,是长兴紫笋茶事业坚定的守护者。

技艺精湛有创新

一是传统技艺创新发展。2005年开始通过研究《茶经》《茶酒论》等经典专著,历经多次试制,2008年恢复并创新了大唐贡茶——紫笋饼茶的加工工艺,并成功复原了陆羽煮茶法和唐代茶艺《大唐宫廷茶礼》。同时,设计了适合现代人品饮紫笋饼茶的三种冲泡方式,目前紫笋饼茶已在嘉兴、苏州、杭州、北京等地有品牌经销商,并获得了“2020年湖州市金牌特色产品伴手礼”“2018浙江省旅游商品大赛湖州赛区精品奖”等荣誉。

二是产品创新提升价值。由她监制的紫笋茶产品多次在省、市、县级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奖”,并在2022年的“中茶杯”评比绿茶组中获得“特别金奖”。此外,她不断研制开发由紫笋茶鲜叶加工而成的紫笋茶系列产品,从长兴红韵(紫笋工夫红茶)到白美人(紫笋年份白茶),广受市场好评。其中,长兴红韵在2022年“浙茶杯”名优红茶评比中获得“金奖”,是浙北地区唯一一家获得金奖的产品。

文化深厚有传承

一是多渠道弘扬紫笋文化。2008年4月,她参与录制CCTV4《走遍中国》栏目“寻找《茶经》”节目,介绍紫笋饼茶的全套加工工艺流程,亲自演示大唐煮茶法;同年5月,所制作的紫笋饼茶作为有茶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的官方礼品,馈赠中外宾客;2017-2019年,作为世界禅茶雅会中国方代表团,跟随著名茶文化研究学者寇丹先生赴韩国首尔、山东等地参加世界禅茶大会,将中国的古老优秀的茶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是不遗余力做好传承。2013年至今,作为茶文化发源地长兴县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水口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茶文化教育任课老师,组织并培训茶艺师、评茶员近千人,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其学生王燕、潘影多次参加省市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青年工匠”“湖州工匠”等荣誉。2011年负责浙江省非遗紫笋茶制作技艺培训项目,共培训紫笋茶制作技艺高级工40余人;2016年至今为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艺技师班授课《大唐煮茶》,培训近400人;2023年作为《典籍里的中国》之《茶经》技术指导老师,负责唐代煮茶拍摄指导。

供稿:农科中心经作站

来源:湖州农业农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紫笋茶凭什么成为了古代帝王钟爱的贡茶?

大唐茶贡院

“千金买断顾渚春”。

浙江长兴顾渚,东近太湖,重峦叠嶂,冬无寒冬,夏无酷暑。

唐代湖州刺史张文规称:“茶生期间,尤为绝品。”

一缕茶香越千年,跨越唐宋元明清。

陆羽《茶经》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

紫笋茶因此而得名。

顾渚紫笋茶,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就已成为有名的贡品茶。

紫笋茶进贡线路图

元代《牟献陵阳集》中有句“唐中叶以后,顾渚茶岁造万八千斤,谓之贡焙”。可见当时顾诸茶不仅质量高超,而且数量也很可观。

经陆羽之后,许多名人雅士,如杜牧、白居易、颜真卿、苏轼、王十朋等都为顾渚紫笋茶吟诗作赋,赞誉不已。

然而自清顺治三年(1646)长兴知县刘天运“豁役免解”后,紫笋茶日渐式微。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重获新生。

1979年长潮张岭茶场摘茶

1979年长潮张岭茶场制茶

1979年长潮张岭茶场炒茶

为了让紫笋茶香飘世界,长兴茶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了《紫笋茶的前世今生》(详见文末),并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作序。我们从中节选部分内容,希望透过书中文字,穿越千年历史,追求茶道和茶圣的足迹,探寻紫笋茶的前世荣光与今生美好。

茶香缕缕越千年,一芽一叶总关情

生态茶园

顾渚山的茶源于何时植采,难以定考,在陆羽发现顾渚茶之前,它一直是“土茶”的存在。恰是这款莫名土茶,令当年34岁的陆羽欣喜不已。

唐潮十二坊

“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从此,“土茶”摇身变为贡茶。

茶山春色

又一句,“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让顾渚山的紫笋茶名声显赫,扬名立万。一时间顾渚山成为天下名山,各路官宦名流、文人逸士纷至沓来。皇家需求催生了上流时尚,文人介人造就了文化现象,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由此发祥。

今生好年华 不负顾渚春

有人说清明时节,是一片茶叶的最好年华。读书如品茶,这句子读起来像手捧一盏好茶,让人闻香心动。

我素来爱茶,有缘来到长兴安度此身,便尤怜紫笋。

顾渚紫笋,唐时名茶中数一数二,明代时因茶的兴起,又成为江南一枝独秀,清初尚且续贡,之后悄无声息地离开皇家,默默在山野里独自芬芳。

《茶经》中

紫笋贡茶加工工艺

有人说清明时节,是一片茶叶的最好年华。读书如品茶,这句子读起来像手捧一盏好茶,让人闻香心动。

清明时节,也是一片紫笋的最好年华。若有雨水,在山野春天里,每一处茶园都有一种蓬勃的生机,那一颗颗刚冒头似乎还毛茸茸的嫩芽,又是谁的素手堪摘?

生命遇到茶 草木也放光

顾渚山谷紫笋茗,

芳香唐代已扬称,

清茶一碗传心意,

联句吟诗乐趣亭。

清明时分,在云雾袅袅的顾渚山脉上,长兴茶农们开始满怀希望地采摘下第一片茶树上的嫩芽。散落在山边的村庄,每天进出的茶鲜叶篓筐,给春日的长兴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这一片片摊在竹匾上的茶树叶子,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

寿圣寺

紫笋茶茶产区里的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一段故事,故事里是紫笋茶山里的日月山水,风土人情,更是一代又一代茶人毕生追求巅峰口感的那份笃定和坚守。

尽管它容颜变迁,而不变的,是它引以为傲的甘洌芬芳。

来源:茶贵人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