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盏茶的工夫

找到约300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在一盏茶里品读一座城的文化脉动

一盏茶 一座城

——大众茶馆的回归与价值

今年4月2日,福州市政府印发《福州市大众茶馆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利用已建成的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景区等场所率先打造15个以上大众茶馆。

何谓“大众茶馆”,根据《方案》中描述“开设让普通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的,具有品茶论艺、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的大众消费场所,营造最放松的环境和最多的人间烟火气。”

衡量一座城,如果仅是高楼林立、川流不息间奔波忙碌的身影,那未免丧失了太多的精彩。城市作为人群的聚集地,既要有生产劳动,也要有生活情趣。

放下脚步,寻找“最放松的环境和最多的人间烟火气”,大众茶馆以它的亲民、简便、市井,理所应当成为百姓最好的去处。茶既出于草民,不能仅为贵者所享,普及于民,惠及于民,理应是茶最好的归宿。

坦洋工夫,何以位列“闽红”三大工夫之首?

位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社口镇西北部的坦洋村,是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茶叶产区遍及寿宁、周宁、霞浦、柘荣及浙江泰顺县,区域跨五县,方圆数百里;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在1881~1936年的50 余年间年均出口量达10000余担(约500多吨)。其中,1898 年出口量高达4.2万担(约2100吨)。

由于坦洋工夫产区分布最广,茶叶产量和出口量最多,被列为福建三大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红茶之前茅。

坦洋工夫:新旧“功夫”,美美与共

“工夫红茶”,因工艺繁琐、费时费工、技术性强而得名。所以,制作工夫红茶,拼的正是“功夫”——技术。

从2004年起,福安除栽植菜茶外,从茶科所引入了金牡丹、丹桂、金观音、黄观音等新品种。这些新秀的入列,打破了茶类的界限,也因此诞生了花果香型坦洋工夫。而且,在制作上也适当地融入了摇青工艺。

旧“功夫”,新“功夫”,分别塑造出了截然不同的品质风格。前者内敛质朴、中规中矩,后者张扬华丽、时尚新潮。但,无论如何,它们美美与共,让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历史名茶盛开在世界红茶的“花花世界”里。

张毅的“和星”秘籍

盛夏的傍晚,在忙乱间隙侧目望去,武夷山的阳光早已从浓烈转为无力,一杯茶自主人右手边递出,入口,先是一层醇和饱满的茶汤浅浅的晕开在舌面,片刻,回甘便随之而来,带着湿润岩壁的气息与糯糯的清甜感一同温存的贴在舌面,久久不散,人生妙哉。

茶香销晚夏

在热情似火的盛夏,我们更多会忆起被绿意和竹林包围的野山。只要轻声念起山川的名字,仿佛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已经没过了脚踝,知了在树上为我们不停歌唱,晚间的微风拂过,是理想中适宜的温度。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何以销烦暑?茶里觅清凉!

“剪花”茶装:两大“非遗”的相遇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盛大开幕。作为国家级“非遗”浦城剪纸的省级传承人,“剪花嫂”周冬梅用鲜活喜庆又不失质朴敦厚的浦城剪纸向外宾们展示了中国民间工艺之美。

她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将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尽情地“拥抱”现代文创,让“剪花”盛开在了茶叶包装、茶杯、盖碗、手机壳、手袋……源自生活的剪纸,又以焕然一新的面目回归生活,“非遗”也“活”了起来。

美到适可而止

金锋青,浙江温州人,生于1981年,自幼习画,爱茶嗜茶,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二十余年,有着极为鲜明的设计风格。他以视觉设计师的身份跨入陶瓷领域,并创立原创陶瓷品牌“拙烧”。

作为“拙烧”主理人,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自由自在的创作,从形式、文化、材料、烧制工艺,都不局限于现有的,只为做出一件爱不释手的陶瓷作品……”他的陶瓷作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态,多以茶壶、茶入、茶则等中国茶器为主,富有创意与个性,具有独特的视觉、灵魂和极高的审美思想。

美到适可而止

金锋青,浙江温州人,生于1981年,自幼习画,爱茶嗜茶,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二十余年,有着极为鲜明的设计风格。他以视觉设计师的身份跨入陶瓷领域,并创立原创陶瓷品牌“拙烧”。

作为“拙烧”主理人,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自由自在的创作,从形式、文化、材料、烧制工艺,都不局限于现有的,只为做出一件爱不释手的陶瓷作品……”他的陶瓷作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态,多以茶壶、茶入、茶则等中国茶器为主,富有创意与个性,具有独特的视觉、灵魂和极高的审美思想。

将进茶

七碗流风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不知道的福建,报人与茶

一个是中国最古老最普通的饮品,衍生出的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一个是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当报人遇上茶,茶香滋养了报人精神,报人则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福建是中国茶叶主产区(肖文凤 供图)

报与茶的渊源

19世纪末,世界茶叶格局发生了大洗牌,原本占据世界茶叶贸易总量80%以上的华茶,遭遇了英国人的阻击。他们一边向中国输入鸦片,一边想方设法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开辟新的茶叶基地。华茶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出口话语权就此丧失。

同样在19世纪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作为舶来品,终于实现了中国化的过程,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近现代史。

报人与茶的交集,可不是“一杯茶、一张报”那么简单,其间的玄妙之处早已注定——1872年,《申报》于上海创刊,其创始者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最初来中国原本是从事茶叶贸易,后来才转行办报。

《申报》创始者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最初来中国原本是从事茶叶贸易。

翻阅徐明新所著《福建新闻史》,发现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的福建,报与茶的渊源,同样匪浅。

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初,福建出现了为茶叶贸易服务的《茶讯》(Tea Information)。1866年以后的二十年间,福州茶叶出口超过广州、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各国船只驶闽运茶叶遽呈争先恐后之状。”

《茶讯》由福州英商天祥洋行、德商禅臣洋行联合其他经营茶叶的洋行创办,主要刊载福建与外商的茶叶贸易市场行情,系周报,除刊登茶叶市场信息,有时也报道外国人关心的时事消息和地方新闻。

在中国茶文化久远漫长的发展史上,历代文人最先培养起对茶这种饮料的独特感觉。他们最先体会茶之神韵,同时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内涵,引领茶文化的潮流。而报人不仅是文人知识分子,其职业还有特殊性——报刊作为面向大众的广泛性读物,除了传递新闻信息,在思想文化传播与教化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时代洪流奔腾,报业与茶业都走上了奋发自强的道路。

功夫茶(肖文凤 供图)

茶香滋养报人精神

茶是绝佳的文化载体。一方面,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文人墨客皆以饮茶为雅趣。另一方面,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亦是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是最平凡朴素的日常。在不少报人的世界里,茶如影随形,称得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报业先驱、福建闽侯人林白水(1874—1926)的笔致如大江奔流,抨击时弊、为民请命,文风犀利,敢怒敢言,被誉为逢恶必顶的“独角兽”。

林白水(1874—1926年),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来源:中国记协网)

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发现口袋里没钱,他说道“给我一盏茶的工夫”,便伏案疾书,一篇千言文章就搞定了。他让仆人将文章送去报馆、要现钱,然后请朋友吃饭。一盏茶的工夫究竟是多长时间已无从考证,从其脱口而出中,可以推断喝茶是他平日里的习惯。

饮茶既可疗嗜睡,又令人常醒觉,因其味清、性俭,更是被赋予了正直、清廉以及智慧明觉的含义。

报人或三五好友点烟、沏茶、唇舌交锋,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下,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或独坐书斋,轻啜慢品一盏清茶,在平展夷畅的心境中以新闻记者的眼光来记录、洞察社会,用文字留下形象的社会真实。

茶叶可饮可食,茶香可浓可淡,但报人茶盏中荡漾的,是共通的家国情怀。

一张报纸,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细微处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生于福建永安的邹韬奋(1895—1944)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出版家,由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及创办的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

邹韬奋(1895—1944年),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来源:光明日报)

《生活周刊》(来源:上海徐汇发布)

“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是邹韬奋的办刊宗旨,受到裨益的,包括日后的“茶界泰斗”张天福。

张天福(1910—2017年),福州人。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来源:东南网)

在南京读书期间,张天福成为《生活周刊》的忠实读者,思想上深受其鼓舞和影响。他有一本伴随一生的《生活日记》,这是《生活周刊》对经常订阅杂志的读者的馈赠,封面上烙印着他“立己立人,强国强种”的座右铭。

张天福和他发明的揉茶机(武夷山融媒体中心 供图)

沿着自己订立的座右铭,张老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恢复和发展福建茶叶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则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彼此滋养、互相成就,算得上报与茶之间的一段佳话了。

邓拓,(1912-1966年),福州人,当代杰出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即便在文中写道“白开水最好喝”,但不得不承认,他以前也喜欢喝茶,并且很讲究品茶。(来源:福州新闻网)

邓拓主编的《晋察冀日报》(来源:福州新闻网)

浮沉煎熬是必然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老祖宗造此字,抑或是告诉人们“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吧。

人在草木间(福建嵛山岛采茶时节)。供图:徐新民

人们常说,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来自茶农,第二次来自制茶师,第三次来自茶艺师。

其实,这也是茶所经历的三次“磨难”。茶树,在自然中,栉风沐雨,砥砺风霜,还有杂草、病虫害的侵袭。采下后,或晒,或揉,或摇,或碰,或炒,或焙,历经磨难,从一片树叶变成一枚茶叶。或煮,或煎,或泡,浮浮沉沉,接受沸水的洗礼,重新丰盈饱满,鲜妍的色泽,沁人的芬芳,甘醇的滋味,茶的新生。

茶叶晒青(王震潭 供图)

都说浮生若茶。人生的际遇亦如茶,只有历尽浮沉与煎熬,才能沁出醇厚的茶味。

林清玄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主编、主笔等。但此刻,我们更愿意称他为:一个很懂得“品茶品味品人生”的作家。

林清玄(1953—2019年),祖籍漳州,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来源:搜狐网)

从3岁开始,林清玄就得到了茶香的浸染。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一个盛行饮工夫茶的地方。先祖自明末渡海迁台,到他已是第13代。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饮茶是闽、台两地的生活日常,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林清玄家中院子里有一张石桌,上有一把铸铁大茶壶,下面还有炉子。父亲和邻里乡亲耕作归来,常常围桌而坐,一人端一只小茶壶,对着壶嘴啜吸茶汤,酣畅淋漓。

啜完茶,茶壶通常不会收起来,放着次日母亲来整理。年幼的林清玄,觉得大人们围在一起喝茶,有说有笑,茶壶里一定是好东西,便等大人们走了以后,把壶里剩下的茶汤吸干净。好奇也好,偶然也好,他与茶的缘分就此结下,纵贯于他60余载的人生。

生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人品尝到的是甜蜜,有人品尝到的是苦涩。“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在林清玄清新幽远、空灵流动的笔下,不只是满溢的茶香,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一杯清茶慰岁月,偷得安闲做诗文。(武夷山融媒体中心 供图)

走过兵荒马乱,当我们回首报人与茶的往事时,是多么庆幸拥有了如今的淡定从容。今日的中国正借助报人、媒体,将茶和茶文化分享至全世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提供一个可以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维持和谐友善关系的有效途径。正有道是:“一杯清茶慰岁月,偷得安闲做诗文。”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抹茶香

人生如茶,轻轻缀饮,于茶的意韵必寻找生命的乐章。浮浮沉沉,总是难以把握自己的尺度。


人生如梦,恍如一盏茶的工夫。

沧海桑田,尝遍世间甘苦。如梦初醒,昨天成为忘却的过去,今天谱写希望的进行曲,明天生活在美好的幢憬里。慢慢咀嚼,却忘了是怎样的开始。不得不感慨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既然所有的结局已写好,追问也好,重读也罢,只有品尝的人,才能体会。



抿一口,再苦,也有咽下去的理由。梦里梦外,渴望的都是一种茶的精神,久久地拂之不去。茶香,在闭目中诞生,也在闭目中消失。用茶香洗梦,把梦洗亮,用茶香静心,把心清明。



悠闲的深处,结缘一杯茶,人生是否也如淡淡的茶香,留下的是一种回味无穷。挽留、恳求?一向沉默的茶,却让茶香泄露了心中的秘密!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茶相似。


杯中的茶叶,有沉有浮,但都是在尽情绽放。沉沉浮浮的历程,并不全是犹犹豫豫。沉下的是过去的幽怨,浮起的是明天的希望。在沉浮中,变得韵味悠长。

一杯清淡的茶,品味人生际遇。一颗平常的心,穿越万千世界。

找到约29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