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原生态茶正山小种一盏茶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第14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开幕

6月15日上午,以“干净黔茶·全球共享”为主题的第14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在湄潭茶博会展中心主会场举行。

本届茶博会由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主办,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遵义市人民政府承办。

开幕式上,发布“中国小叶苦丁茶产业·余庆指数”,进行了贵州茶产业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为贵州双手采茶比赛“金手指”获奖者以及十佳“贵州绿茶”示范门店、十佳“贵州绿茶”品牌企业、十佳“贵州绿茶”出口企业、十佳“贵州绿茶”宣传推广工作者、十佳“贵州绿茶”最具影响力企业颁奖,并为“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中国贵定云雾山茶叶公园”授牌。

今年茶博会以“线上为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继续沿用“1+N”办会模式。据悉,为期3天的茶博会还将举行“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揭牌仪式、贵州茶叶出口发展论坛、云展馆及展示展销、茶叶企业直播带货等活动。

如今,茶产业正以“贵州速度”奋力赶超,700万亩茶园生机勃勃,5814家加工企业竞相而上,300万农民以茶为业……小小一片茶叶,印刻了贵州千万茶农因茶致富的幸福笑脸,承载了贵州茶产业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见证了贵州由茶产业大省向着强省迈进的铿锵步伐。

2021年,全省茶产业稳步向前、再破新高。产量46.99万吨、产值57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4%、13.32%。这一年,贵茶出海,迎风破浪,逆势上扬,全年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93.75%和124.14%,增幅均为全国第一;出口均价达到36.57美元/kg,荣登全国榜首。这一年,贵州茶产业捷报频传,全省11个县入选2021年度全国茶业百强县,湄潭县连续2年位列百强县榜首;“都匀毛尖”以40.2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方阵。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W)

相关链接:

愿得茶香飘四海 不负青山不负人

——在第14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的致辞

(2022年6月15日)

李 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黔北仲夏可寻芳,湄江河畔焙香茗。在这万木葱茏、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的茶海湄潭,出席第14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共续茶缘、共话茶事、共谋茶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和828万老区人民,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遵义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正在观看直播的茶友们、网友们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贵州是世界古茶树起源地和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众星云集的干净黔茶中,遵义茶以其“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鲜明特质独占鳌头、独具芬芳。雨后烹茗千家醉,风过黔北带茶香。今天,让我们以巍巍青山为屏,坐斟湄江一壶春,细烹遵茶敬贵人。

遵茶底蕴厚重,邂逅遵茶就是邂逅历史、邂逅人文。有文字记载的遵义茶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候的古夜郎便有了初级的茶叶市场交易。此后数百年,遵义茶始终在云烟浩渺的大山深处淬炼精华。自开辟茶马古道后,遵义茶从山高水长的云雾中走了出来,开始在中华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滋养沉淀。茶圣陆羽著《茶经》,盛赞遵义茶“其味极佳”。“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作词称赞“品高闻外江”“都濡春味长”。民国时期中央试验茶厂落户湄潭,更让这方美丽山水成为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圣地。如今,在黔北大地上仍有数十万株古茶树,用一枚枚芬芳的叶片,述说着遵义茶纵贯古今、婉转悠长的故事。

遵茶得天独厚,品味遵茶就是品味生态、品味自然。遵义位于神奇的北纬27°绿飘带上,坐拥“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独特优势。正是这种适宜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以奇妙的造化汇聚在一起,成就了遵义茶形美味佳、鲜香浓醇的特点。千百年来,躬耕着这方土地、守护着这方生态的遵义人种茶饮茶,更爱茶敬茶。遵义人种茶只种生态茶、有机茶,遵义人做茶只做匠心茶、干净茶,遵义人卖茶只卖良心茶、放心茶,这是遵义人的君子之诺,更是遵义茶的硬核底气。好茶必须原生态,遵茶喝出健康来。遵义茶不仅是天地的珍宝、自然的馈赠,更蕴藏着茶人的赤诚、匠心的传承。

遵茶生机勃发,分享遵茶就是分享幸福、分享未来。茶产业不仅是遵义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更是我们的富民产业、希望产业。目前,遵义累计发展茶园面积200万亩,拥有大小茶企1500余家,茶叶年产值160多亿元。遵义市不仅荣获了“圣地茶都”的美名,湄潭县更是位居中国茶叶百强县榜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始终把茶产业作为遵义践行“两山论”的重点产业、样板产业来打造,坚定不移做大茶规模、提升茶品质,用心用情服务茶企业、创新茶科技,不遗余力做强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我们非常希望与天下茶人茶商,共享这份绿色红利、共闯这片发展蓝海。我们始终坚信今日的心手相牵,必将赢得美好未来。

愿得茶香飘四海,不负青山不负人。茶博会是天下爱茶人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扬文、以茶兴业的舞台。我们真诚地希望借此机会畅叙友谊、深化交流,热忱地欢迎大家多到“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品茶赏茶、投资兴业,共同推动合作之路越来越实、越走越宽,共同推动遵义好茶风行天下、香满人间,共同推动中华茶道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最后,让我们以清风一缕、茶香一盏,共同祝愿本次茶博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广大茶友、网友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来源:遵义发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鉴普洱茶

 

     一个人总有多重身份,往往,隐秘的身份比外显的身份更有趣。说远一点,那个叫做嵇康的铁匠,还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那个叫黄公望的卜者,还能画几笔淡雅的水墨。说近一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其实是一流厨师;一个天天上街买菜的邻居大妈居然是投资高手。
       辛卯年秋日的一天,深圳举办“新生代普洱茶”品鉴会,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各家著名茶场、茶厂、茶庄、茶商提供的入围产品经过多次筛选,今天要接受一批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专家的终极评判。一排排茶艺师已经端坐在铁壶、电炉、瓷杯前准备一展冲泡手艺,一本本品鉴书也已安置在专家们的空位之前。品鉴书上项目不少,从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方面都需要一一打分。众多媒体记者都举起了镜头,只等待着那些品鉴专家在主持人读出名字后,一个个依次登场。
       品鉴专家不多,他们的名字,记者们未必熟悉,但普洱茶的老茶客们一听都知道。突然,记者们听到一个十分疑惑的名字,头衔很肯定:“普洱老茶品鉴专家”,却奇怪地与我同名。仔细一看,站出来的人竟然也长得与我一模一样。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身份的无奈“漏风”。本来,我是想一直秘而不宣偷着乐的,没想到这次来了这么多“界外记者”。这次和我一起“漏风”的,还有我的妻子马兰,她在文件上标出的头衔也是“普洱老茶品鉴专家”,但她觉得我们两人既然一起“漏风”就不必一起亮相了,便躲在茶桌、茶客的丛林中低头暗笑。其实,几乎所有的高层专家都知道,她在普洱茶的品鉴上,座次还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人们一旦沉浸于自己的某一身份,常常会忘了其他身份。每当我进入普洱茶江湖,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的人。当然也会看一些与普洱茶有关的文章,那也只是看看罢了,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这次在深圳“漏风”之后,就有朋友希望我以自己的文笔来写写普洱茶。
       这就要我把两个身份交叠了,自己也感到有点唐突。我说,本人对文章的要求极高,动笔是一件隆重的事。但是,隆重并不是艰深。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高与至低“首尾相啣”,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禅宗大师就会朗声劝阻,说出那句只有三个字的经典老话:“吃茶去。”这就是让半途迷失的人回到起点。因此,如果由我来写一篇谈普洱茶的文章,一定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普洱茶的“核心机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由过于痴迷的茶客来回答。这正如,只要是“戏迷”,就一定说不清楚所迷剧种存在的根本意义。能够把事情看得比较明白的,大多是保持距离的客观目光。
       在我认识的范围内,两位离云南普洱很远的东北科学家,盛军先生和陈杰先生,对普洱茶所作的科学研究令人钦佩。这一点,就连云南籍的普洱茶专家沈培平先生,也赞誉有加。
       因此,我希望茶客们也能听听有关普洱茶研究的当代科学话语。即便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概念,仍然不妨暂时搁下杯壶,硬着头皮听下去。中国的饮食研究,不能老是停留在浅层分类和外相表述上。
       为了沟通的方便,我们可以先在科学思维和一般思维之间找一个共同的入口,那就是发酵。谁都知道,普洱茶和其他茶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发酵。绿茶可称为“不发酵茶”,乌龙茶、红茶可称为“轻发酵茶”“半发酵茶”或“单发酵茶”,普洱茶则可以称为“后发酵茶”“长发酵茶”。在普洱茶里边,生茶又可以称为“自然发酵茶”,熟茶又可称为“人工发酵茶”。你看,一说“发酵”,几乎把所有的茶种都涵盖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发酵”呢?简单说来,那是人类利用微生物来改变和提升食物细胞的质地,使之产生独特风味的过程。平日我们老在暗中惦念的那些食物,大多与发酵有关,例如各种美酒、酸奶、干酪,豆腐乳、泡菜、纳豆、酱油、醋等等。即便是粮食,发酵过的馒头、面包也比没有发酵过的面粉制品更香软、更营养。在医学上,要生产维生素、氨基酸、胰岛素、抗生素、疫苗、激素等等,也离不开发酵过程。
       发酵的主角,是微生物。
       一说微生物,题目就大了。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才几百万年,而微生物已存在三十五亿年。世界上的生命,除了动物、植物这“两域”外,“第三域”就是微生物,由此建立了“生命三域”的学说。这些无限微小又无限繁密、无比长寿又无比神秘的“小东西”,我们至今仍然了解得很少,却已经逼得当代各国科学家建立了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等分支组成的生物工程学来研究。尽管研究还刚开始,奇迹已叹为观止。听说连开采石油这样的重力活儿,迟早也可以让微生物来完成。真不知道再过多少年,这些“小东西”会把世界变成什么样。
       在我们还没有动用科技设备折腾它们之前,这些 “小东西”一直在自然的乐园里忙碌着。而云南,则以特殊的方位、地形、气候和生态,成了它们乐园中的乐园。就说云南的普洱茶吧,那些在原始山林中生长了千百年的乔木大叶种古茶树,始终被一大批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菌群陪伴着,呵护着,喂养着。从茶树的根,到茎、叶、花,一处也不曾懈怠。否则,哪会存活得那么健康又那么久远?
       微生物菌群天天摄取着太阳能,裂解着细胞壁,分解着有机物,分泌着氨基酸,激活着生物酶,合成着茶氨酸,这就是发酵。结果,激活的生物酶有利于消食,茶多酚有利于降低胆固醇,汀类物质有利于降脂,茶色素有利于减少血粘度,泛酸、胱氨酸有利于解酒护肝,果胶物质有利于除毒,而种种综合因素又能抑制糖尿病的“靶标”,有利于降低血糖,减少尿酸,防止老年痴呆……
       当地的茶农凭着经验知道,普洱茶的好坏,决定因素是一批用肉眼看不到的小生命。陈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地茶农发现自己家的茶叶出现了大问题,便会诊断道:“茶虫子”病了。他们所说的“茶虫子”,就是微生物菌群。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普洱茶移植到经纬度近似的其他省份生长就不对了?为什么云南茶区相隔不远的每一座山,出品都不一样?这些问题,就像问茅台酒为什么只能出在贵州仁怀一个特定的小地方而不能四处酿造一样,答案是共通的:只因微生物菌群有异,又不愿意整体迁移,因而构不成同样的发酵。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凭着发酵方式的不同,来具体划分普洱茶与其他茶种的基本区别了。绿茶在制作时需要把鲜叶放在铁锅中连续翻炒杀青,达到提香、定型、保绿的效果,为此必须用高温剥夺微生物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因而也就不存在发酵。乌龙茶就不一样了,制作时先鼓励生物酶的活性,也就是用轻度发酵提升香气和口味后,随即用高温炒青烘干,让发酵停止。红茶则把发酵的程度大大往前推进了一步,比较充分地待香待色,然后同样用高温快速阻止发酵。这就是说,乌龙茶和红茶虽然也曾与发酵邂逅,但很快洒泪诀别于炉边,不再往来。至于清清纯纯的绿茶,则从未与发酵约会。
       普洱茶也会有一个翻炒杀青的过程,但时间很短,翻炒时茶叶被不断抛离锅壁,在空气中冷却,因此叶片的温度不会超过60℃的界限,微生物也就不会被杀死,发酵过程延续下去了。即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通过人工发酵来制作的熟茶,也不让“渥堆”的温度超过界限。更重要的是,在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中,先要经过一次次重力揉捻,使微生物进入茶叶,然后又要用紧压的方式变成饼、团、沱、砖的形状,使今后的长期发酵获得一个稳定的温床。
       照理,在普洱茶的各种发酵温床中,砖形更便于密集存放和搬运,但是,为了微生物菌群在发酵过程中能够流畅运行,还是让饼形的数量大大超过砖形。这让我联想到田径运动场、摩天大转轮。
       普洱茶在制作完成后的这种发酵,被专家们命名为“第二次自然接种”,又被茶客们俗称为“后发酵”或“长发酵”。如果温度、湿度和贮存环境适当,这种发酵就在长年累月之间无声无息地让茶品天天升级。因此,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茶品,也会在微生物菌群的辛勤劳作下,成为永久的半成品、不息的变动者、活着的生命体。发酵过程可以延续十几年、几十年,形成一个从今天走回古典的“陈化”历程。这一历程的彼岸,便是渐入化境,妙不可言,让一切青涩之辈只能远远仰望,歆慕不已。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美学上的有趣对比。
       按照正常的审美标准,漂亮的还是绿茶、乌龙茶、红茶,不仅色、香、味都显而易见,而且从制作到包装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打理得美轮美奂。而普洱茶就像很多发酵产品,既然离不开微生物菌群,就很难“坚壁清野”、整洁亮丽。从原始森林出发的每一步,它都离不开草叶纷乱、林木杂陈、虫飞禽行、踏泥扬尘、老箕旧篓、粗手粗脚的鲁莽遭遇,正符合现在常说的“野蛮生长”。直到最后压制茶饼时,也不能为了脱净蛮气而一味选用上等嫩芽,因为过于绵密不利于发酵转化,而必须反过来用普通的“粗枝大叶”构成一个有梗有隙的支撑形骨架,营造出原生态的发酵空间。这看上去,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
       但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绿茶只能浅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练一点的乌龙茶和红茶也只能神气地挺立三年,便颓然神伤。这时,反倒是看上去蓬头垢面的普洱茶越来越光鲜。原来让人耽心的不洁不净,经过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转化、分泌、释放,反而变成了大洁大净。你看清代宫廷仓库里存茶的那个角落,当年各地上贡的繁多茶品都已化为齑粉,沦为尘土,不可收拾,唯独普洱茶,虽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焕发。二七年春天从北京故宫回归普洱的那个光绪年间出品的“万寿龙团贡茶”,很多人都见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这就是赖到最后才登场的“微生物美学”,一登场,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终于翻案。这就是隐潜于万象深处的“大自然美学”,一展露,连人类也成了其间一个小小的环节。于是,千年古茶树——无形微生物——当今饮茶人,构成了一组似远实近的生命链,融会贯通。
       说到这里,我想读者诸君已经明白我所说的普洱茶的“核心机密”是什么了。


       细算起来,人类每一次闯入微生物世界都非常偶然。开始总以为一种食品馊了,霉了,变质了,不知道扔掉多少次而终于有一次没有扔掉。于是,由惊讶而兴奋,由贪嘴而摸索。
       中国茶的历史很长,而由微生物发酵而成的普洱茶究竟是什么时候被人们发现,什么时候进入历史的?
       那么,就让我把普洱茶的历史稍稍勾勒一下吧。
       中国古代,素来重视朝廷兴亡史,轻忽全民生态史,更何况云南地处边陲,几乎不会有重要文人来及时记录普洱茶的动静。唐代《蛮书》、宋代《续博物志》、明代《滇略》中都提到过普洱一带出茶,但从记述来看,采摘煮饮方式还相当原始,或语焉不详,并不能看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普洱茶。这就像,并不是昆山一带的民间唱曲都可以叫昆曲,广东地区的所有餐食都可以叫粤菜。普洱茶的正式成立并进入历史视野,在清代。
       我在上文曾写到清代帝王为了消食而喝普洱茶的事情。由于他们爱喝,也就成了贡品,既然成了贡品,那就会风行于官场仕绅之间,还要严选品质和茶号,精益求精。普洱茶,由此实现了高等级的生命合成。从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这些年代都茶事兴盛,而我特别看重的,则是光绪年间(1875年-1909年)。主要标志,是诸多“号级茶”的出现。
       “号级茶”,是指为了进贡或外销而形成的一批茶号和品牌。品牌意识的觉醒,使普洱茶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经典时代”,以后的一切活动也都有了基准坐标。
       早在光绪之前,乾隆年间就有了同庆号,道光年间就有了车顺号,同治年间就有了福昌号,都是气象不凡的开山门庭,但我无缘尝到它们当时的产品。我们今天还能够“叫得应”的那些古典茶号,像宋云号、元昌号,以及大名赫赫的宋聘号,都创立于光绪元年。由此带动,一大批茶庄、茶号纷纷出现。说像雨后春笋,并不为过。
       我很想随手开列一批茶号出来让读者诸君嚇一跳,看看即便在交通艰难、信息滞塞的时代,一旦契合某种生态需求,也会喷涌成一种不可思议的商市气势。但是,我拿出来的一张白纸很快就写满了,想从里边选出几个重要的茶号来,也不容易。刚勾出几个,一批自认为比它们更重要的名字就在云南山区的老屋间嗷嗷大叫。我隐约听到了,便仓皇收笔。
       只想带着点儿私心特别一提:元昌号在光绪元年创立后,又在光绪中期到易武大街开设分号而建立了福元昌号,延绵到二十世纪还生气勃勃,成为普洱茶的“王者一族”。这个茶庄后来出过一个著名的庄主,恰是我的本家余福生先生。
       就像我曾经很艰苦地抗议自己的书籍被盗版一样,余福生先生也曾借着茶饼上的“内票”发表打假宣言:“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号……”,我一看便笑了,原来书茶同仇,一家同声,百年呼应。
       茶号打假,说明市场之大,竞争之烈,茶号之多,品牌之珍。品牌的名声,本来应由品质决定,但是由于普洱茶的品质大半取决于微生物菌群的微观生态,恰恰最难说得清。因此,可怜的打假者们不得不借用一般的“好茶印象”来涂饰自己的品牌。例如,这家说自己是“阳春细嫩白尖”,那家说自己是“细嫩茗芽精工揉造”,甚至还自称“提炼雨前春蕊细嫩尖叶,绝无参杂冲抵”云云,其实是以绿茶的坐标扬己之短,避己之

不得不注意光绪和茶业的宿命。
       浩劫过去,茶香又起。只要茶盅在手,再苦难的日子也过得下去。毕竟已经到了二十世纪,就有人试图按照现代实业的规程来筹建茶厂。一九二三年到勐海计划筹建茶厂的几个人中间,领头的那个人正好也是我的本家余敬诚先生。
       后来在一九四年真正把勐海的佛海茶厂建立起来的,是从欧洲回来的范和钧先生和冯绍裘先生。他们背靠中国茶业公司的优势,开始试行现代制作方式和包装方式,可惜在兵荒马乱之中,厂房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重建又千难万难。他们到底有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产了多少?销往何方?至今还说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十年后战争结束,政局稳定,一些新兴的茶厂才实现规模化的现代制作。从此,大批由包装纸上所印的字迹颜色而定名的“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等品牌陆续上市,五彩斑斓地开启了“印级茶”的时代。
       那又是一个车马喧腾、旌旗猎猎、高手如云的热闹天地。“号级茶”就此不再站在第一线,而是退居后面,安享尊荣。如果说,“号级茶”在今天是难得一见的老长辈,那么,“印级茶”则还体力雄健,经常可以见面。
       无奈海内外的需求越来越大,“印级茶”也撑不住了。普洱茶要增加产量,关键在于缩短发酵时间,这就产生了一个也是从偶然错误开始的故事。有一个叫卢铸勋的先生在香港做红茶,那次由于火候掌握不好,做坏了,发现了某种奇特的发酵效果。急于缩短普洱茶发酵时间的茶商们从中看出了一点端倪,便在香港、广东一带做了一些实验。终于,一九七三年,由昆明茶厂厂长吴启英女士带领,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以发水渥堆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熟茶。熟茶中,陆续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品牌。
       当然,也有不少茶人依然寄情于自然发酵的生茶,于是,熟茶的爆红也刺激了生茶的发展。在后来统称“云南七子饼”的现代普洱系列中,就有很多可以称赞的生茶产品。从此之后,生、熟两道,并驾齐驱。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普洱茶还严重缺少科学测试、生化分析、品牌认证、质量鉴定,因此虽然风行天下,生存基点还非常脆弱,经受不住滥竽充数、行情反转、舆情质询。日本二十几年前由痴迷到冷落的滑坡,中国在二七年的疯涨和疯跌,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二八年由沈培平先生召集众多生物科学家和其他学者集中投入研究,开启了“科学普洱”的时代。
       我用如此简约的方式闲聊着普洱茶的历史,还是觉得没有落到实处,就像游离了一个个作品来讲美术史,才几句就心慌了。然而普洱茶那么多品牌,有哪几个是广大读者都应该知道的呢?它们的等级如何划分?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一些“经典品牌”的排序中,把握住普洱茶的历史魂魄?



       为口感排序,非常冒险。
       尤其是,任何顶级形态都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而每种高度都自成峰峦,自享春秋,更不易断其名次。为普洱茶的峰峦排序,还遇到了特殊的困难,那就是,抵达者实在太少,难以构成广泛舆论。大家甚至都知道哪几位老兄藏有哪几种品牌,说高说低,都有“挟藏品而自重”“隐私心而待沽”之嫌。因此,大家往往只默默地排序于心底,悄声地嘀咕于壶边。说大声了,怕遇冷眼。
       好像都在等我。
       因为我嫌疑很小,胆子很大。
       那么,就让我来吧。
       我对“号级茶”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宋聘”;
                     第二名:“福元昌”;
                     第三名:“向质卿”;
                     第四名:“双狮同庆”;
                     第五名:“陈云号”。

       我对“印级茶”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大红印”;
                    第二名:“甲乙级蓝印”;
                    第三名:“红印铁饼”;
                    第四名:“无纸红印”;
                    第五名:“蓝印铁饼”。

       我对“七子饼”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七子黄印”;
                   第二名:“七五七二”;
                   第三名:“雪印青饼”;
                   第四名:“八五八二”;
                   第五名:“八八青饼
”。

       写完这些排序,我在大胆之后突然产生了谦虚,觉得应该拜访几位老朋友,听听他们的说法。
       先到香港,叩开了柴湾一个巨大茶叶仓库的大门,出来迎接的正是白水清先生。在堆积如山的茶包下喝茶,就像在惊天瀑布下戏水,非常痛快,因此每次都会逗留到午夜之后。今天一看,喝茶处已经装修一新。
       白先生对普洱茶的见识,广泛而又细致。原因是做了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当初很多场合是不能“试泡试喝”的,只凭两眼一扫,就要判断一切,并由此决定祸福。这种长年训练,使他的眼光老辣、迅捷而又全面。我甚至建议他编一部《白水清普洱茶词典》出版,因为他有这种知识贮备。说起“号级茶”,他首先推崇当年的四个茶庄: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宋聘号。在品牌上,他认为最高的是“红标宋聘”,口味浓稠而质量稳定。其次他喜欢“向质卿”的高雅、鲜爽,“双狮同庆”的异香、霸气。“福元昌”和“车顺号”,好是好,但存世太少,呈现得不完整,不方便进入队列。此外,他还欣赏几个茶庄,例如江城号、敬昌号等等。
       何作如先生在普洱茶上,是很多高人的“师傅”。很多年前我只要和金庸先生、白先勇先生聊天,他每次都来泡茶,我们三人不知道他拿出来的茶是何等珍贵,现在想来还十分惭愧。他坚守茶的等级,并以此展现身份。对于低等级,他一见扭头就走,理也不理。他把“号级茶”分了“四线”,这是我迄今见过对“号级茶”的最精细划分。一线三名,“宋聘”“双狮同庆”“福元昌”;二线两名,“陈云号”“仁和祥”;三线三名,“本记”“敬昌”“同兴”;四线也是三名,“江城号”“黄文兴”“同昌号”。除了这“四线”外,他直陈自己所要求的普洱茶境界,那就是一喝便产生“直坠丹田”的强烈体感。要达到这一境界,他主张以原生态的制作方式走生茶之路,不做太多加法。他还非常重视冲泡技术,讲究水质、水温、投量、壶型、间歇等等关键细节。
       沈培平先生对现代普洱茶发展的贡献,人所共知。那天我在飞机上正好与他邻座,就聊了起来。他是一位宏观的管理者,既有科学思维,又有敏锐口感,因此对各种品牌都有一种鸟瞰的高度。他对“号级茶”的排序,一口气列了十名:“宋聘”“福元昌”“向质卿”“双狮同庆”“陈云号”“大票敬昌”“同昌号(黄文兴)”“江城号”“元昌号”“兴顺祥”。他对“印级茶”排了六名:“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蓝印铁饼”“广云贡饼”。他对“七子饼”排了九名:“七子小黄印”“七五七二(青饼)”“雪印”“月印”“八六五三”“七五八二”“八五八二”“七五四二”“八八青(七五四二)”。除此之外,他还提供了自己对熟茶的排名:“紫天”“八中熟”“南宝砖”“文革后期砖”以及对“新生代普洱茶”的排名:“易武春尖”、“橙中橙”“紫大衣”“九九易昌”等等。他的目光,童叟无欺。
       张奇明先生开设的大可堂茶馆,专供普洱茶,早已成了上海极重要的一个文化会所。有的茶客甚至摹仿西方人着迷星巴克的语言,说自己平日“如果不在大可堂,就在去大可堂的路上”。很多朋友看到那里有一方由我书写的碑刻,以为是我开的。其实,我只是一名常去的茶客。张奇明先生对“号级茶”的排序为:“宋聘”“陈云号”“向质卿”“大票敬昌”;对“印级茶”的排序为:“大红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甲乙级蓝印”“大字绿印”“蓝印铁饼”;对“七子饼”的排序为:“黄印”“七五七二”“雪印”“八五八二”“八八青饼”。
       王家平先生在网络微博上的署名是“茶人王心”,据说投情颇深,读者也不少,可惜我不上网,看不到。算起来,只要我在北京期间,与他喝茶的次数特别多。每次看到他胖胖的手居然能灵巧地泡出一壶壶好茶,深感惊讶。他对“号级茶”的排序为:“宋聘”“陈云号”“双狮同庆”“向质卿”;他对“印级茶”的排序为:“红印”“蓝印铁饼”“甲乙级蓝印”“无纸红印”;他对“七子饼”的排序为:“八五八二”“雪印”“八八青饼”。
       另外,我还分头询问了一些优秀茶艺师如姚丽虹、黄娟、海霞她们的排序,几乎也都大同小异。可见,在口味等级上,高手们分歧不多。
       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虽然说得如此痛快淋漓,但是,“号级茶”已经越来越少,谁也不能经常喝到了。“福元昌”现在存世大概也就二、三十小桶吧?“车顺号”据说只存世四片,我已侦知被哪四个人收藏了。都是我的好友,但他们互相不说,更不对外宣扬。怕被窃,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怕的是,一番重大的人情,或一笔巨大的贸易,如果提出要以尝一口这片老茶作条件,该如何拒绝?
       珍贵,不仅是因为稀少。“号级茶”的经典口味,借着时间的默默厮磨,借着微生物菌群的多年调理,确实高妙得难以言表。
       邓时海先生说,福元昌磅礡雄厚,同庆号幽雅内敛,一阳一阴,一皇一后,构成终端对比。在我的品尝经验里,福元昌柔中带刚,果然气象不凡,同庆号里我只中意“双狮”,陈云号药香浓郁,也让我欣喜,但真正征服我的,还是宋聘。宋聘,尤其是红标宋聘而不是蓝标宋聘,可以兼得磅礡、幽雅两端,奇妙地合成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冲击力,弥漫于口腔胸腔。
       我喝到的宋聘,当然不是光绪年间的,而是民国初年宋家与袁家联姻后所合并的“乾利贞宋聘”茶庄的产品。那时,这个茶庄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每次喝宋聘,总是多一次坚信,它绝非浪得虚名。与其他茶庄相比,宋、袁两家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这当然很重要,但据我判断,必有一个真正的顶级大师一直在默默地执掌着一部至高的品质法律,不容有半点疏漏。
       照理,堪与宋聘一比的还有同兴号的“向质卿”——一个由人物真名标识的品牌,据说连慈禧太后也喜欢。但奇怪的是,多次喝“向质卿”,总觉得它太淡、太薄、太寡味,便怀疑慈禧太后老而口钝,或者向家后辈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隔代衰退”。到后来,不管到哪一个茶室,一听这个品牌就兴味索然。没想到有一天夜晚在深圳,白水清先生拿出了家藏的“向质卿”,又亲自执壶冲泡,我和马兰才喝第一口就不由得站起身来。那口感,是一种充分柔爽中的充分堂皇。而且,还有一种大空间的洁净,就像一个老庭院被仆役们洒扫过很久很久。无疑,这是典型的贡品风范。但是,如果要我把它与宋聘作对比,我还会选择宋聘,理由是力度。
       我对“印级茶”的喜欢,也与力度有关。即使是其中比较普及的“无纸红印”“蓝印铁饼”,虽都还只是中年,却已有大将风度。在京城初冬微雨的小巷茶馆,不奢想“号级茶”了,只掰下那一小角“红印”或“蓝印”,再把泉水煮沸,就足以满意得闭目无语。当然也会试喝几种“新生代”普洱,一般总有一些杂味、涩味,如果去掉了,多数也是清新有余,力度薄弱。那就只能耐心地等待,慢慢让时间给它们加持了。


       说到力度,我不能不表述一种很深的遗憾。普洱茶的口感,最珍贵、最艰深之处,就是气韵和力度。但是,科学家们研究至今,还无法说明气韵和力度的成因。有人说,茶中之气,可能来自于一种叫“锗”的成分,对此我颇有怀疑。我想,锗,很可能是增加了某些口味,或提升了某些口味吧?应该与最难捉摸的气韵和力度关系不大。虽然最难捉摸,但一上口就能立即感知,而且是一切老茶人的共同感知,这是何因?依我看,秘密还在那群微生物身上。天下一切可以即时爆发的气势,必由群体生命营造,可惜我们对这种群体生命,还那么无知。把原因归之于锗,好像是以化学替代了微生物学。
       除了气韵和力度,普洱茶的特殊香型也还是一个谜。过去有一种幼稚的解释,以为茶树边上种了某一种果树就会传染到某种香型,这种说法已被实践否定。据现在的研究,普洱茶的香气,是芳樟醇(也即沉香醇及其氧化物)在起作用。这种说法可能比较靠谱。但是,普洱茶除了樟香之外的其他香型如兰香、荷香、枣香、青香,那是芳樟醇范围里边的不同类别,还是出现了其他什么别的醇?
       还有,科学家认为,普洱茶的防癌作用主要是靠茶红素,但是,我们对茶红素又了解多少?它究竟是什么?何时能分解出来?
       又有科学家设想,普洱茶的最好原料是千年古茶树,那些茶树为什么千年不凋,仍有产出?除了微生物的辛劳之外,是不是还有一种“长寿基因”?如果是,那么,这种“长寿基因”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存在着、转换着?
       这样的问题,可以无休无止地问下去。
       很快我们发现,有关普洱茶的很多重大问题,大家都还没有找到答案。因此,最好不要轻言自己已经把普洱茶“彻底整明白”了。记住,就在我们随手可触的某个角落,那群微生物正交头接耳地在嘲笑我们。而且,它们确实也有足够的资格嘲笑。
       由此想起几年前,闫希军先生领导的天士力集团听到了“科学普洱”的声音,便用现代生物发酵工艺萃取千年古茶树中有效无害的成分提炼成“帝泊洱”速溶饮品,为普洱茶的功能化、便捷化、国际化打开了新门户。在香港举行的发布会上得知,为了研究的可靠性,他们曾经一次次动用上百只白老鼠做生化实验。我随即在发布会上站起来说,自己是一百零一只白老鼠,无意中也接受了实验,而且还愿意实验下去。
       但是,我更想在实验中把自己变小,小得不能再小,然后悄悄溶入那支微生物菌群的神秘大军,看它们如何从原始森林的古乔木大叶种开始,一步步把普洱茶闹腾得风起云涌。
       当然,对我来说,普洱茶只是一个观察样本,只要进入了微生物的世界,那么,我对人类和地球的感受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于是,我再由小变大,甚至变成巨人,笑看茫茫三界。
       对不起了,普洱茶,我所关切的事,毕竟要比你大得多。

第十届西部茶博会优选展商之白茶篇

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珍品,满披白毫、如银似雪。在六大茶类中,白茶工艺至简,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近年来,白茶产业蓬勃发展,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等品类都涌现出大批爱好者,白茶已是当前茶叶市场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明珠。

10月26日-30日

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浐灞)

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

暨第五届丝路陕茶文化推广周盛大启幕

同期举办西安茶器美学设计展|凤凰单丛茶文化节

白茶至简,茶人至诚

全国知名白茶茶企齐聚长安

邀你共赴一场清新茶约!

T5032/T5036

福鼎白茶展团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2022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鼎“世界白茶发源地”、“世界白茶文化产业科技中心”称号,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白茶类唯一)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福鼎全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5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1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3万吨,全市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38.91亿元。截至目前,福鼎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超2800家,全市共有730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SC许可,455家茶叶企业获得福鼎白茶证明商标使用授权,国家、省、市、县级茶业龙头企业224家。


T3020

政和白茶

政和县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茶事典盛,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说。早在宋朝,政和就是北苑贡茶主产区。政和县原名关隶县,公元1115年,宋徽宗喝了关隶进贡的白茶,龙颜大悦,将其年号“政和”赐给该县,政和县成为全国因茶得名唯一县。宋代熊蕃有诗赞曰:“修贡年年采万株,于今胜雪与初殊;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足见其品质之上乘。茶界泰斗张天福对政和白茶曾给予高度赞誉称:“政和白牡丹名茶,形色香味独珍”。


T2081

中茶蝴蝶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50年,是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全资的专业实业公司,主要经营白茶、茉莉花茶等。公司经过73年的经营,已形成国际品牌业务、国内品牌业务、国内外饮料原料业务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近期推出的“金中茶?蝶韵幽兰”、中茶巧白金系列、老树白茶系列、“蝴蝶千承茉莉”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T1166

绿雪芽

绿雪芽,既是福鼎大白茶母树“绿雪芽古茶树”,亦是古时白毫银针的代名词,更是千载传承,一脉同根的现代茶企绿雪芽。以“涵养大地,关爱生命”为品牌理念的绿雪芽,早在2000年就在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福建福鼎太姥山上开辟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始终坚持茶园的有机产品管理。绿雪芽拥有2个唯一:唯一一个以白茶母树“绿雪芽”命名的品牌;唯一一个拥有离白茶母树最近的连片、连续有机化管理的生态有机茶园。

T1035

鼎白茶业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是由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传意先生创立的白茶专业企业,前身为国营八斗茶厂,始于1950年。为了最大程度呈现白茶的“大道至简”与“来自阳光的味道”,鼎白坚持以传统72小时日光、自然萎凋、低温慢焙工艺与5%以下含水率干茶入库作为标准。“以正心正念做好茶,用一杯鼎级白茶滋养中国人”是每个鼎白人的奋斗目标。  

T1143

白大师

福建白大师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集福鼎白茶研发加工、销售及运营推广为一体的茶叶品牌,全国加盟商已突破1200余家。化繁为简,塑造全新闷茶文化简单三步闷好茶,解决了喝茶繁琐以及没时间受空间限制喝茶的痛点,贴近快节奏下的生活方式,塑造“轻奢、悦己、精简"的高品质生活。消费升级时代,白大师通过构建和开拓便携式白茶的应用场景,致力于让更多人喝上福鼎白茶,研发了小方片、方片壶闷泡杯、闷享杯等系列产品,创造闷茶新体验。以“让喝茶变得更简单”为愿景,用标准和创新体验打破传统茶业的发展瓶颈,助推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T1037

隆合

隆合茶业创始于1993年,是一家长期专业从事白茶、红茶、茉莉花茶等多种茶类生产、研发、技艺传承、茶文化和生态农业观光的综合性企业。隆合茶业是政和白茶、政和工夫两大名茶非遗技艺传承企业,倾力打造了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制茶空间-萎凋廊桥,秉承“严守传统,坚持标准”的制茶理念,专注品质,精益求精。并被选为中国白茶十强、白茶行业领军品牌、中国白茶高尚品牌。  

T1083

广福心道

广福心道是集生态种植、科技研发、加工生产、连锁经营和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白茶全产业链实力品牌。获得过福建省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白茶十强品牌的称号。广福心道布局福鼎磻溪黄金产区钻石茶园3500亩、生态茶园2万余亩,以1957国营茶厂60余年底蕴,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加盟营销体系,深受广大茶业精英认可与支持。蛟龙腾霄、凤瑞今古是广福心道名村落系列双标杆作品,以“一村一品一品一味”为选品理念,缔造专注福鼎白茶高端藏饮的划时代名茶。  

T1026

大荒茶业

大荒茶业凭借地理、环境、养护、树龄四大优势打造出全国唯一茶林共生模式的森林荒野老树白茶品类,大荒白茶山目前已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并被命名为“老茶树群落核心保护区”。


T1088

誉达白茶

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系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建有茶叶生产基地11000亩和标准化厂房20000多平方,目前已通过HACCP、GAP、QS认证和无公害基地等认证。连续十六年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功勋茶叶企业”之一,被福建省科技厅评为“科技型企业”,被中国海峡两岸交流协会评为“中国白茶十强企业”,2019-2022年被福鼎茶产业发展小组评为茶产业纳税超百万企业。经国内权威机构评定“誉达”品牌价值为6.38亿元。  

T1097

奇古枝

福建奇古枝茶业,福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国茶业百强企业、G20二十国集团青联理事单位。以“大国礼茶”为品牌定位,国际盛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产品入选上合元首峰会国宴菜单、泰国皇室御用产品等,礼遇87国元首政要,助力37场国际盛会。秉承“为世界制作健康好白茶”的初心使命,以东方福茶,礼世界宾客。

T1086

长品白茶

福鼎长品白茶有限公司创始人庄长品先生1986年开始从事茶行业,2005年用自己的名字“长品”注册品牌名,立志将白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让“白茶宜长品”。在他的带领下,长品茶业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专注于白茶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21年成为中国高铁品牌冠名商、CCTV中国央视展播品牌。


T1092

德勋號

德勋號是福建省董德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白茶老品牌,起源于1893年董德勋创办的[乾昌號],曾在19世纪经海丝茶路将福鼎白茶销往世界各地。本次展会,德勋號将携带多款热门产品,首发新品亮相,还有“抽盲盒,得白茶”活动,供茶客品鉴福鼎白茶的毫香蜜韵。


T1032

云根茶业

云根茶业公司是政和规模最大的高山白茶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稳定,业务不断扩展,与多家知名企业皆有友好深入的OEM定制合作。同时,公司不断探索白茶生产、制作及储存技术的升级,省级科技特派员入驻,形成了云根茶业公司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茶科所、武夷学院茶学系合作密切,2016年,与浙江大学签约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截止2022年8月,云根白茶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拥有品牌加盟专卖店320余家,为政和白茶品牌门店数量之最,在全国白茶行业也是名列前茅。2022年,云根白茶品牌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白茶行业领军品牌”。

T1090

汉仪楼

汉仪楼位于世界白茶发源地——福鼎,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老茶收藏、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古法炭焙,三代相承”,匠心的延续使汉仪楼制茶技艺列入“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作为福鼎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有机认证的百年、古树、有机群体种野茶园守护者,秉承初心,守护着独属天岩尖的独、奇、野。


T1161

妙贡堂

妙贡堂于1994年开启制茶之路,秉持“承礼自然,谨工章法”的发展理念,现已掌握福鼎2618亩核心基地,专注“小山场,原生态”茶林共生的特色茶园,只做白茶中前8%的高端原料。在坚持古法制茶工艺的基础上,首家提出“精致日晒、活性炭焙”制茶技艺,并自设初制所、精制厂3+1供应链模式保障产品质量。高端白茶,选妙贡堂!

白夫人(福建)茶产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是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研学、销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福鼎白茶专业茶企。公司依托点头镇翁溪村近千亩生态茶园,同时拥有茶园初制厂与综合精制厂,专注茶事钻研,以高标准的白茶品质要求推进品牌建设与发展,获得业内人士诸多认可与赞誉。


T1146

林飞应

不止传承,更有超越,林飞应白茶品牌立足福鼎白茶原产地,秉承正山、正宗、正统的宗旨,以初心坚持古法制茶,以匠心做好每一泡茶,以恒心创新白茶工艺,旗下不仅拥有传统老手艺健康优质的茶品,更有金花白茶领航绽放。老手艺绽金花,可煮可泡,好喝特色,康养四季。


T1163

龙和信

福鼎市龙和信茶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白茶发源地—福鼎,创立于2021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白茶品牌建设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公司。龙和信专注福鼎白茶的产业发展,以核心产区磻溪的茶青为原料,秉承四心四正的制茶理念,师承李剑峰师傅,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只做传统正味的福鼎白茶。


T1098

永香

福建永香茶业有限公司始创于1990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产品研发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永香茶业秉持“永久诚信、香飘万里”的宗旨,开拓创新、务实进取,遵循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好茶。

T1150

品贝白茶

三代茶人,世家传承。品贝从[只做有活性的白茶]出发,开创活性白茶新高度。从1963年“顺发”字号至今,品贝已快速发展成为集茶塬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加工、销售、科研和弘扬茶文化为一体的重点龙头茶产业品牌。

T1152

姜小白

姜小白品牌创始于2015年,是一家集生态茶园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和白茶衍生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端白茶品牌,自有位于北纬27°白茶产茶带、千米海拔的高山抛荒白茶基地1000多亩、有机合作基地800亩、村企合作基地5000亩,专注高山群体种白茶的开发与保护。姜小白秉承匠心,始终坚持以高品质、高质量服务客商,被业界誉为“传统白茶的守护者”。


T1011

甘一露

福建甘一露茶叶有限公司,以荒野茶园的自然管理保证原料,以一流水平的生产线科研实力,以品牌标准打造茶文化空间服务,传承千年流传白茶文化,成就这杯自然甘露,以风和太阳为媒,以非遗传承的制茶技艺为介,汇聚山野茶乡之气,静待茶友,开启一场茶生活美学之旅。

T1105

国子白

福鼎市国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毗邻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西南方向深山之中的方家山畲族村,厂房面积2800多平方,成品仓库1000多平。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研发、销售、品牌推广为一体的白茶专业企业,还是福鼎白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许可企业、福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北京大学宁德水滴思政实践基地联系单位,通过ISO9001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T3017

长兴组团

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全镇23个村涉及产茶行政村20个,主要分布在滩龙桥、琛碛、吴村、周坞山等南部山区村。茶叶主体2574个,茶叶总面积10万余亩,全产业链产值16.5亿元。以打造“中国白茶第一镇”为目标。

T1091

华茶村

华茶村茶业,源自福鼎大白茶发源人陈焕一脉传承百年守源精神,立足福鼎白茶源头产区,不断创新进取,历经多年发展,华茶村已经成为一家集生产销售、文化传播、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茶企。四代守源,华茶传香。华茶村,坚持以福鼎白茶源生品种华茶1号、华茶2号为原料,源生产地为标准,源脉技艺为传承,为世人奉献源于正脉的白茶产品。

T1066

闽寨茶业

闽寨源自高山白茶之乡、长寿之乡——福建柘荣。闽寨白茶的核心产区坐落于北纬27°,海拔1000-1200米的太姥山主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原生态无污染,高海拔气候和充足的阳光,结合历经千年传承的制茶工艺,造就了闽寨白茶自然天成的高山滋味。闽寨白茶,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生命的滋养。闽寨白茶汲取自然精华,承载人文智慧,它带给品茗者的不仅仅是天然独特的口感,更是一种向自然致敬的生活哲学。白茶贵族,天然独有,高山凝香——闽寨白茶。

品一盏清茗,赴一场盛宴

10月26日-30日

第十届西部茶博会

与你相约长安,共品好茶!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