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么样知道自己能不能喝茶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普洱茶投资分析:2024到底还能不能存茶?如果能该怎么玩

在普洱茶市场里,始终有那么一群真爱粉,无论行情如何,碰到喜欢的茶都会将其纳入囊中。而这个群体中的许多人,存茶的目的并不是非要去追求多高的收益,他们想的更多的则是能不能通过存茶来解决自己的喝茶问题。比起用茶去换钱,他们更倾向于以茶换茶。那么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当下普洱茶市场的环境对真正的喝茶人来说并不算友好,收藏领域的金融气息过于浓厚,而喝茶的氛围相比十年前要差上许多。这也导致很多被贴上“收藏茶”标签的产品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一名藏家,如果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入手了这些茶并且打算长期持有,那么未来会蒙受不小的损失,因为垃圾永远是垃圾,放的再久也还是垃圾。


市面上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若想从这一众产品中去分辨哪个值得收藏,哪个不值得。别说茶客做不到,就连活跃于市场中的大佬也是如此。以前找茶叫淘金,现在找茶叫猜谜——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那些风评特别好的茶叶质量到底怎么样。不信你去芳村走几圈,那些呼声特别高的茶有哪个不是交口称赞,喝过它的人有谁不说它好。但它是不是真的好,对此我深表怀疑,因为某世在暴雷前,其产品的口碑交口称赞,暴雷之后瞬间沦为市场的垃圾茶。茶到底怎么样,其实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真想藏茶,最好就是能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喝茶人,大家聚在一起不必跟风市场,但凡觉得不错的茶在圈子里多分享分享,如果大家都觉得好,那就值得收藏。如果多数人觉得不行,那最好就不要入了。

所以2024年普洱茶还值不值得收藏,我的看法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存茶喝茶的圈子。找到就能,找不到就再看看。至于市场流行什么,真不必太过在意。

文:天火

喝茶的玄学和真知

所有的事情都非空穴来风

只是风吹着吹着

带着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气息

遇见了花则芬芳四溢

遇见了粪则臭气熏天

最近写的文章点破各种歪风。也怕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就是市场上各种言论和观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正如引言的话,所有的事情确实并非空穴来风,我反对的是过度放大一些概念,有很多伪大师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片面的放大这些概念而从不谈限定条件,才会让很多概念被过度解读。

今天就谈谈茶界玄学——不玄的一面

1

山场

被过度解读的判断山场能力

有些人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巴不得把自己形容的可以隔空断山场,听声辨产区。这种过度表演化的判断能力是虚假的,判断山场是一个需要多条件限制下的判断能力,并非大师表演的看一眼就知道了。

其实辨别山场的能力本质上并非是你有多么超出常人的能力,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就好比你奶奶打麻将多了,能够顺手摸摸就知道是什么牌,其实是一样的,没必要为自己脸上贴金子。

可以辨别山场的真实一面

山场很大程度决定了一款茶的价格和受到追捧程度,有着极大的市场效益,所以山场特点也是被关注最多的。那么市场上就存在很大一个争议,到底山场能不能喝的出来?

我的答案是,少部分人在一定限定条件的前提下,是可以无限制接近正确答案的。

先说限定条件

这个限定条件有一个前提,就是认可特定山场是有一定特征表现的,可能是叶片形态,也可能是香气浓淡类型不同,也可能是制作成干茶带有一定的特点,不一而同。根据我的经验来看,确实是有的。

那么实际的限定条件就是需要保持山场特点,不能因为工艺等问题造成特点不显露。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但你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特征猜测还有意义吗?这个特征也是需要长期大量训练,接触才能掌握的,并非简单的喝,还得结合眼睛看很多细节特点,包括一个地区的工艺偏向,品种特点,原料的特点等等,那你才有可能结合喝去猜测,如果一个山场的茶叶做的没有特点,烘干的时候全烘成烟焦味,茶叶也都碎了,你觉得那是对山场的判断还是蒙答案?

那么为什么叫无限制接近呢?

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干扰,存放的年限,特征的弱化,工艺走向的影响等等,都可能会带来很多复杂的干扰,再加上有可能非同一山场出现品质特点接近的情况,那么都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

所以,如果你的样品能保证正确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多样本的训练,并且仔细感受香气,滋味,叶型,叶片厚薄,汤色特点,成品颜色,工艺习惯等等带来的影响,是有完全可能大概率猜对的。

2

茶气

被过度解读的茶气

各位或许都经历过或者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台上大师说你看,这款茶茶气很足,喝完身体立马就能其反应了,一股气走遍全身,脚底如涌泉。

这时候喝茶的可能同感的赞同,没感受的一脸懵逼。更过分的是有些大师把这种体验上升到一种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的一种元气,我觉得这样的形容就是表演大于实际体验了。

好比你路过一个龙卷风,你摆一套姿势,这风是你刮的吗?

可感知茶气的正确理解

茶气也是最被人诟病的一个概念,很多人会形容喝茶描述着打嗝,体热,出汗等等角度,去说茶有气。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气”这个词用的是否得当,仅仅针对一些人喝茶下去茶气的反应来说是不是存在的呢?

存在,但个体差异也同样存在,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受。

茶气简单理解其实主要源于茶叶两种物质作用。第一种是糖类,茶叶中含有很多的糖类物质,这些是提供生命能量的基础物质,所以当大量的单糖类物质摄入时候,会有一定的发热感。再加上茶叶中的生物碱对神经中枢兴奋中枢的作用,会让产生心跳加快,神经兴奋的作用,还可能在微观层面短时间升高血压,所以这种“气”在身体有的感觉可能就产生了。

从简单的关系来看,容易产生茶气的体验往往也是因为这些物质含量丰富,跟茶叶品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这也不能作为茶叶品质判断的直接依据。

3

喉韵

喉韵的过度解读

其实喉韵我到觉得对普通人被过度解读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没有办法分清楚愉悦的喉部体验和品质弊病带来的喉部体验。

因为感受到喉韵是需要经过一定训练的,喉咙也是有味觉受体的,如果喝茶经常关注自己身体感受的人,是可以清晰描述出喉韵的体验的。

喉韵的正确理解

喉韵的产生,主要是三类物质的感受,第一种是氨基酸,第二种是糖苷类物质,第三种是可溶性多糖。氨基酸是有鲜的感受的,所以当茶叶喝下去后,喉咙能感受到鲜甜的感觉,就会特别放松舒适。而糖苷类物质本质是一种含糖衍生物,你简单理解就是类似糖苷等多种物质,喝下去后会发生糖苷键断裂吸收热量,造成一种清凉感的喉韵。

还有可溶性多糖虽然没有滋味,但是能够增加茶汤的厚度体验,茶汤喝下去会有一种滑过喉咙的体验,相对于可溶性多糖少的,多酚类对口腔刺激性就会大一点,会让人觉得茶汤更偏粗涩。

所以,经过一定训练的人是完全很快抓住喉韵的体验的,这个除了普洱以外,岩茶,单从,绿茶中等都很常见,并不是很稀有的体验。

其实这个也是能从侧面反映物质含量高,协调性好的一种愉悦体验。

4

猜海拔,猜树龄

过度解读的典范

猜海拔树龄的正确理解

那么海拔和树龄是否有特点呢?

有,但同样需要给限定条件。

我举个例子对比大家可能就很容易判断。

海拔,比如绿茶,是较为容易判断的,比如我们黄山地区的叶子,海拔高的芽就会比较肥壮,高山茶一般是鲜叶偏黄。

那么同样是绿茶,如果给我们几款茶,那么我们通过喝看内质是否丰厚,看鲜叶芽头是否肥壮偏黄,滋味也会更醇,那么是比较容易判断哪个海拔更高的。如果很熟悉各个小产区,在罗列出小山场的前提下,也是有很大概率一一对应上的,但是在这里要去猜每个对应的是几百米的海拔就过于放大这种能力了,毕竟真正的商品茶的原料也并非完全来自于同一高度,501米和500米你觉得出了机器产地实际测量,有哪个人可能分辨?

如果是红茶,破坏了叶底鲜活特点,那么这个判断难度就会加大,但是同样看鲜叶厚薄,滋味,香气,同样有一定概率的。

树龄,也是可以的,其实很多茶树龄大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木质味,同样限定条件就是不能重修剪,如果很多树有着每年重修剪,或者台刈的情况下,这些老树龄的特点将会不复存在,而且这里面不去看茶树生长状态,有时候十年左右没有修剪的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木质味。

那么我们再变态一点,能否做到像视频一样判断这个海拔到底是300还是400?500还是600?树龄是50还是100?

给与足够多的限定条件一样是有可能,但你放心这个人一定不会在你身边出现,因为这需要植物学经验,也需要多一个地区足够熟悉,甚至是需要看到鲜叶、看到茶树的前提下,我相信有人能做到无限接近猜测,但你放心,这种人绝不会出现在卖茶给你的那位大师,因为这是另外一个专业体系,跟市场上的茶,没有关系。

5

看茶辩品质

过度解读的看茶辨品质

我曾经看过别人讲茶说自己可以听听干茶的声音就知道品质怎么样,其实在很大程度来说,这个夸张了。

正确解读

其实声音能够反映出茶叶的一定特性,但单一条件是不可能判断茶叶品质的,所以看茶辨别品质的本质,也仅仅是通过外形可以做一个判断参考而已,并非充要条件。

一个猜测概率问题

为什么呢?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大量实际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品质好的茶叶会出现一定的外型共性。而这个外型共性,经过人们的总结,就成为了审评体系中的外形判断,比如看身骨轻重,嫩度,是否匀净,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来你选料好不好,制作工艺是否精良。

其实我常说好的茶,颜值也越高,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有一些品质弊病,是比较难通过外形判断的,比如制作过程中受到烟气的熏染等,外形无法直接体现。

所以更准确的说是一些高品质的茶,往往会带有共同的外形特点的,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6

手工茶

过度解读

现在很多人卖茶为了卖个好价钱,总会喜欢把自己的茶讲成手工茶,甚至我看过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机制铁观音,机制龙井,也都被形容成手工茶。手工茶在当今茶届已经成为了一个营销属性词。

手工茶的正确理解

手工和机器永远不是对立面,机器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无限的去接近人类能够做的事情,并且更有产量和效率。

手工茶叶现在是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只不过以目前人们生产经验和实际情况来看,能够遇到纯手工的好茶概率极低。

主要有几点

1,好的手工茶只是极少数,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专注度

其实真正做一泡好茶是需要看茶做茶的,这方面的经验是需要认为控制的,目前机器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好的师傅用机器一样可以控制的好)。无论是机器还是手工,人们在做茶的时候,是需要极高的专注度的,而机器代替了手工,也导致了机械制茶的专注精神比不上手工制茶,对品质把控是有一定影响的。

2,顶级的手工茶,因为控制更精确以及流程更合理,比机器制作的好

先谈手工控制快速能力的好处,简单举个例子,绿茶杀青,如果是机器杀青,你发现不对的时候很可能一批茶叶在滚筒中已经出问题了,再去调整温度,机器是需要一个变化的过程的。而手工就不一样,随时可以掌握。

再谈流程,比如烘干这一环节,很多人认为炭火烘干好,实际上碳火烘干好处并非是因为火源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炭火烘干的烘笼,这种开放式的烘笼,能够很好的散逸水汽,而现代设备大多是封闭的(只有小的排湿窗口)。所以手工的流程因为设备的合理性,也会导致制作出来的品质更好。

再说说萎凋,这个环节如果传统工艺采用的自然萎凋,因为时间更加缓慢,茶叶内部物质转换更加充分,最终芳香物质,可溶性物质也会高于萎凋槽加温。但是自然萎凋是看天气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天气,一定做出来的茶叶品质远远差于机制茶。而且自然萎凋时间远远高于机制,无法量化,生产效率过低。

3,机器不是说永远无法替代手工,而是取决于成本。

这一点很好理解,机器要想完全模仿手工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甚至也同样需要牺牲掉生产效率,那么这样机器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以及设备规模化生产和手工小批量生产对效率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7

玄而不玄

其实最后写的这些,也是我一直以来讲的一个基础延申,就是关于茶叶的市场概念和专业解读。

专业解读是要讲究逻辑链条的,所以只有证据充分的条件下,很多概念才会在专业学术上建立。

而市场解读是偏经验类的,对专业概念来说绝对是很好的补充,专业逻辑上做的只是证有不证无,所以并非所有市场解读都经不起推敲。

当然,也不要拿着这些观点再去过度解读了,这样只会让市场越来越乱。

开始喝茶:跨界营销玩出大品牌


日前,《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联合有赞平台,为大家推出了茶行业系列公益讲座,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关注课程并扫码加入直播群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已开通直播群24个。《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将陆续刊出这些课程的干货内容,敬请关注。

新生茶品牌痛点

1

茶饮年轻化

茶饮越来越年轻化了。比如喜茶、奈雪的茶等等。同时,茶饮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也有着健康属性。现在的市场有一个趋势,大家愿意自己主动去喝茶,并且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少糖甚至无糖的饮品。

2

明确品牌定位

目前,茶饮行业是比较混乱的。虽然茶饮市场是比较大的市场,每年的整体销售市场是3600亿,但行业集中度很低,很难有一个特别大的品牌占有前三或前四的位置。2018年,天福茗茶销售额15亿,但占茶饮市场不到0.5%。市场上一直有提倡消费升级的声音。我认为,消费升级并不是简单的提高客单价,消费升级是指不同的有特点的人,能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才是消费升级。茶叶品牌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茶行业的市场有点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顶端是一些定位于高端茶饮的品牌,如正山堂、小罐茶;低端茶饮如立顿等。而中端部分的茶的品类是缺失的。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在买茶时都面临一个问题:能不能买到和我的价格相符的品质茶叶?比如花500块钱买的茶是不是比300块钱的茶要好一点?很多人无法确定这一点。

3

明确目标用户

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目标用户。喝茶的年轻人有几个比较大的特征:一是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上班族为主;二是他们的网购经验足;三是他们碰见好的产品、高品质产品时,愿意同他人分享。

再看一下年轻消费者用户的消费习惯,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纯感性消费或理性消费,而是理性和感性消费并存的。他们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偶像、IP买单。在饮品上,我们会发现,大家逛街的时候,愿意喝喜茶、奈雪的茶,但回到办公室,他们更容易接受茶这个品类。所以,我们要明确分析目标客户,明确定位高端、中端还是低端。文中提到的消费习惯特点是我们(开始喝茶)的中端用户。

4

新生茶品牌面临的问题

1、第一批种子用户怎么来?

2、没有知名度,如何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3、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还是营销上?

4、在跨界合作上,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跟大厂的想法一样,不惜一切代价达成他们的目的?

通过分析我们自己的品牌——开始喝茶,用我们的案例告诉大家,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跨界营销

营销分很多种,今天的重点是跨界营销。

首先看一下开始喝茶的品牌冷启动,前期我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做产品,二是玩艺术,三是搞跨界。

做产品,我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供应链部分,我们严格控制茶饮品质。二是包装设计上,除了流量红利之外,大家还要关注审美红利。最开始的时候,我给我们的设计师定了一个目标,即客户拿到产品后,愿意自发地发朋友圈。三是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完全不同,很多平面设计师在平面上设计的东西非常漂亮,但真正落实到产品上的时候,却有很大差距,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招到有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师是最好的。

玩艺术,我们签约了30位艺术家来增加品牌的调性,并且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搞跨界,像大家熟知的《时尚COSMO》,还有小崽子、网易云音乐、墨迹天气、凤凰卫视。

下面我就玩艺术和搞跨界这两方面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

1

签约30位艺术家

品牌在创立之初,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原有的线下茶馆转化成线上流量,获得第一批的种子用户?

我们招募了30位青年艺术家,这些青年艺术家一方面为我们增加了品牌的调性,另一方面使我们收获了第一批种子用户。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收获种子用户?因为这些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粉丝,少的有几千个粉丝,多的有上万个、十几万个粉丝。我们给艺术家特有的粉丝优惠券,他们的粉丝愿意买我们的产品,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最初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其实还有第三点,我们为这些艺术家的每幅画都配了故事。

2

提高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选择和《时尚COSMO》合作?大家都知道《时尚COSMO》是流行杂志,拥有微博粉丝400多万。时尚COSMO的合作,几乎都是顶级的国际品牌,除了化妆品之外,还有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的一些东西。所以,当你打开他们的杂志或微博时,会发现上面几乎都是明星和高端国际品牌。有句话叫,如果你和某个明星同台演出,那么你自己也不太会“颤”。“开始喝茶”与COSMO合作,和其他世界著名品牌如香奈儿、兰芝、悦诗风吟等,共同推出COSMO BOX,利用COSMO强大的明星效应迅速提升“开始喝茶”品牌认知度。

3

IP卖货

小崽子表情包的下载量大概有3亿人次左右。我们在跟小崽子IP合作时,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核心点,就是为了卖货。国内IP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和日本那些知名漫画IP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北京的朝阳大悦城,是一个北京甚至全国IP的风向标,大悦城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IP展,小崽子当时在朝阳大悦城就有约一个月的展出时间。

国内IP最近发展得非常迅猛,有各种各样的IP,但是一个好的IP粉丝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并且愿意为IP所带来的衍生品买单,甚至会在买产品的时候成为品牌的粉丝。我们当时和小崽子合作之前,我们看了一下小崽子在过去合作的一些业绩,以及合作的品牌,像麦当劳、惠普,而且我们看过他的合作销量,我们会发现他的粉丝忠诚度非常高,所以我们当时跟小崽子做了一个合作。当时合作产品上市的第一天他们发了一个公众号,我们女生款的杯子一夜之间就脱销了。

年的时候,我们跟网易云音乐合作。网易云音乐在国内拥有4亿用户。当时我们合作了四款产品。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网易云音乐的用户订单一般都是晚上下单。大家在晚上听音乐的时候,其实是愿意在音乐APP里进行深度逛的,大家会深度发掘一些APP的其他功能。有朋友问销量怎么样,当时我们拿到了网易云音乐banner的位置,销量非常好,大家基本都是晚上下单,年龄偏年轻化,大概是16岁到33岁左右。我们当时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有时候我会自己看一些订单的收件地址,我们发现甚至有小学生下单,我问他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他说不知道是什么,就是觉得很好看。

我们还与墨迹天气APP进行了合作,这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外部导流。我们发现用墨迹天气的人,其实不会在墨迹天气上停留太长时间,因为你打开就是看今天的天气、明天的天气,最多是看一周的天气,或是查看出差当地的天气。墨迹天气跟网易云音乐不同的点是,用户不会深度逛APP,所以我们把用户导流到我们自己的小程序。墨迹天气在全球大概有5亿用户,通过优惠和赠品的形式,形成我们自己客户的流量池。

肯德基曾经和墨迹天气有一个合作:如果当天的天气超过36℃,用户就可以拿着墨迹天气APP,去肯德基免费领取一杯可乐或雪碧。我们当时借鉴这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的流量池。当时正是大寒节气,我们选配了四种比较暖胃的茶,分别是乌龙茶、正山小种、肉桂、滇红。

我们跟凤凰卫视的合作,首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品牌文化。凤凰卫视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宗旨,在整个华语界非常有地位。我们当时跟他们合作了“字间喝茶”的礼盒,一次性做了16种茶,配合16首诗,同时有16幅画。每一个都像书一样,每一个里面都有一幅画,每一幅画的背面还有对茶叶的介绍,而且都是中英文对照的。最近我们这个产品也被选到外交部,作为外交部的定制礼品,赠送给各个国家的大使馆,同时还有其他的企业来订,因为这个产品把中国的诗词文化和茶文化做了非常好的结合。我们希望通过与凤凰卫视的合作来提升品牌文化。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