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御品观音价格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全面呈现中国茶《中国茶品鉴全书》

精读笔记第一百零一期

《中国茶品鉴全书









作者:

小枝

出版日期:

2017年9月



内容梗概

茶为国饮,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茶可以风雅到极致,也可以简单通俗。一杯清茶,淡而不寡,滋味万千,杂合他味又能不改自身的本味。茶品有浩瀚的格局,又有无微不至的细腻......




内容亮点

说茶品茶


茶类的选购

茶叶如何存储

绿茶品鉴

红茶品鉴

黑茶品鉴

乌龙茶品鉴




精读笔记






说茶品茶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茶在中国,除了是举杯、话家常、饭后解油腻的绝佳饮品外,聪明的老祖宗更将它与汉方药草结合,使其演变为了养生保健的方式之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茶文化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大众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自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而现代茶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可分三段:

第一阶段: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迅速递增,有利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失败。

第三阶段:1950年到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茶类的选购


中国茶叶自古至今品品种众多、种类丰富,基本上来说分类方法是按照制作方式为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又按商品分类为七大系,即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花茶、黄茶、黑茶、白茶。


绿茶


绿茶是中国主要茶类之一,又称为不发酵茶。是以合适的茶树新梢为原料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特有工艺制成的茶叶,做好的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色条,故名绿茶。

 

选购技巧

外形:绿茶的种类不同,外形差别大。眉茶条索均匀,整洁光滑;珠茶颗粒紧结,滚圆如珠,重实;烘青、毛峰茶条索紧结、白毫多。

色泽:眉茶呈绿色且带银灰光泽,珠茶深绿而带乌黑光泽;炒青碧绿青翠,烘青呈绿带嫩黄色,瓜片翠绿。

香气:有清香,屯绿有板栗香,舒绿有花香,蒸青有紫菜香。

汤色:青翠碧绿而透明青茶。

滋味:浓醇鲜爽,回味带甘。

叶底:明亮、细嫩、厚软,呈嫩绿色,叶背有白色茸毛。

 


红茶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汉族茶农生产,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茶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选购技巧

1.购买红茶前,先要了解红茶的产地,每个产地不同茶区生茶的茶叶其调制方法不同,口味也不同。

2.购买红茶时更需注意制造日期和有限期限,以免买到过期的红茶。

3.分辨好包装,茶包通常都是碎红茶,冲泡时间短,适合上班族阴影,但是如果要喝产地茶或特色茶,最好买罐装红茶。

4.市面上卖的茶叶,一般都经过厂商的调配,茶叶专卖店都可以试闻或试喝,你可以试着找出最适合口味的红茶。

5.好的红茶的茶芽较多、高,小叶种红茶条形细紧,大叶种红茶肥壮紧实,色泽乌黑有油光,茶条上金色毫毛较多。

6.上等红茶香气香甜浓郁,滋味甜醇鲜爽,汤色红艳,碗壁与茶汤接触处有一圈金黄色的光圈;低档红茶芽少,条形松而轻,缺少光泽,滋味平淡。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选购技巧

看外观:福建闽南、闽北两地的乌龙茶外形不同,闽南的为卷曲形状,闽北的为直条形状,都带有光泽度。

闻香品味:看了茶叶的外观后就可以冲泡闻其香,品其味。闻香气一是要闻其花香是否纯正,是何香型;二是看花香是浓是淡,稍有花香或有酵香;三是看花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香型。

观茶汤:一般应掌握茶汤颜色为金黄色或橙黄色,而且要清澈,不浑浊,不暗,无沉淀物。冲泡三四次而汤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观茶渣:品饮后要观察杯中的茶渣。茶渣要平伏有光泽,有红边或是红点。还要用手捏一捏茶渣,手感柔软厚实、不硬、不刺手,说明原料好,加工工艺掌握得当。

性价比:选购时如遇到几种茶叶的香味均适合自己的口味,而且价格相当时怎么办?此种情况下就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最耐泡的。

 

 

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由于采用的原料粗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叶色多呈现暗褐色,故称为黑茶。黑茶主要分为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等。

 

选购技巧

好的黑茶总的品质要求色泽黑而有光泽,汤色橙黄而明亮,香气纯正,陈茶有特殊的花香或“熟绿豆香”,滋味淳和而甘甜。如果香气有馊酸气、霉味或其他异味,滋味粗涩,汤色发黑或浑浊,都是品质低劣的表现。

黑砖茶品质要求: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砖内无黑霉、白霉等,可以有“金花”,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松香烟味,汤色橙红尚明,滋味醇和。

 

 

茶叶如何贮藏


 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如何保存茶叶,那么必须先懂得茶叶会受到什么破坏,然后次啊能知道要如何保存,以避免这些事物对茶叶的损坏。而各种茶类的素质不同,受破坏的方式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保存的方式与要求也有所不同。

 

绿茶


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产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除了忌潮湿以外,绿茶的保存还应该忌高温、阳光和氧化。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种。众所周知,一款茶叶的好坏,跟它的存放方法有很大的关联,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乌龙茶存放方法。

1.在家里存放乌龙茶,要放在干燥、避光、密封、不通风、没有异味的地方。

2.乌龙茶不要放在厨房或者有香皂、樟脑丸、调味品的柜子里,以免吸收异味。

3.容器选择没有异味的瓷罐、铁罐、竹盒、木盒、瓦坛子等,尽量装满加盖密封后置于冰箱内冷藏。

 

 

绿茶品鉴


绿茶在所有茶类中形状最多,有的细如眉,有的圆如珠。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有自然清新的特质。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名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

判断龙井茶品质的好坏,除其卫生指标需进行理化检验外,其他项目全依赖于感官审评。其中外形审评包括色泽、形态、嫩度(等级)、新鲜度等,是审评的重点。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称作“洞庭碧螺春”。

有专家提醒,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内在: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确认为伪冒品。

颜色: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暗黄,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商业偶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总是应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香者为佳。

 

 

红茶品鉴


红茶干茶经过完全发酵,茶叶内含的物质完全氧化,因此干茶色泽乌黑润泽。红茶干茶条索匀整或颗粒均匀;红茶茶汤汤色红亮;滋味浓厚鲜爽,甘醇厚甜,口感柔嫩滑顺;叶底整齐,呈褐色。

 

祁门工夫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祁门工夫是中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黔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祁门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享有盛誉。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也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瓦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茶”。

祁门工夫干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国际通过红茶的名称为“Black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又称拉普山小种,是中国生产的一种红茶,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这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黑色,但茶汤为深红色。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产地保护。正山小种红茶是醉古老的一种红茶,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

高档正山小种的条索要求粗壮紧实,色泽乌润均匀有光,净度好,不含梗片,干嗅有一股浓厚顺和的烟味。

 

 

黑茶品鉴


黑茶是后发酵茶,茶汤一般为深红、暗红或者亮红色,不同种类的黑茶有一定的差别、普洱生茶茶汤浅黄,普洱熟茶茶汤深红明亮。优质黑茶茶汤顺滑,入口后茶汤与口腔、喉咙接触不会有刺激、干涩的感觉。茶汤滋味醇厚,有回甘。

 

茯砖茶


茯砖茶是黑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产品,约在公元1368年问世,采用湖南、陕南、四川等地的茶味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茯茶”。茯砖茶分为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做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包含多种等级的黑毛茶。

茯砖茶干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现在茯砖大小规格不一。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汤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泡饮时汤红而不浊,耐冲泡。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普洱茶砖


普洱茶砖产于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县,精选云南乔木型古茶树的鲜嫩芽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所有的砖茶都是经蒸压成型的,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砖、花砖、茯砖、青砖是用机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铸造成型。

选购普洱茶时,应注意外包装一定要尽量完整,无残损,茶香陈香浓郁,轻轻摇晃包装,已无散茶者为佳。

 

 

乌龙茶品鉴


乌龙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因发酵程度不同,不同的乌龙茶滋味和香气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浓郁花香、香气高长的显著特点。乌龙茶因产地和品种不同,茶汤或浅黄明亮,或橙黄、橙红。入口香气高长,回味悠长。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又称红心铁观音、红样观音,主产地是福建安溪。安溪铁观音闻名海内外,被视为乌龙茶中的极品,且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而驰名中外。

安溪铁观音干茶制作综合了红茶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特点,属于半发酵的品种,采回的鲜叶力求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成品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苗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是为上品。

 

 

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如同红袍披树,故而得名。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此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九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大红袍干茶是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晾、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成品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本书囊括识茶、鉴茶、泡茶、贮藏及茶具茶叶选购知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贴合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读者与审美品位,内容简洁、时尚、轻松、易读。实图对照、生活化的茶具组合、考究的冲泡方式使泡茶、品饮更轻松,更易于读者快速学习和接受。

本文为《中国茶品鉴全书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茶知识。

武夷茶文献 :大红袍

郑光祖

一斑录

茶贵新鲜,则色、香、味俱备。色贵緑,香贵清,味贵涩而甘。啜茗可以祛腥腻、润喉吻,不必希卢陆高风,而齿颊饶有韵趣。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然我虞山亦産茶,尝至普福,维摩僧出供客,其佳不亚苏杭,特不可多得耳。若安徽六安茶、湖北安化茶、四川蒙山茶、云南普洱茶,与苏杭不同味,不善体会者或不知其妙。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窃以为非正味也。〔清〕郑光祖 《一斑录》“杂述四”, 清咸丰五年 (1855)刻本

刘训瑺

茶话

武夷天游岩之上,有古茶树一株,旁皆危岩,不易采摘,须胆壮者缘梯而上,方可采下。叶大数指,名曰 “大红袍”,因叶面微红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许。贵游者,寺僧以少许饮之,为岩茶最佳品。大红袍为武夷特种之茶,产危岩中,人工难于采取。旧闻茶熟时,利用猴子攀树,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红袍,故名。现山中罕畜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清〕刘训瑺 《刘玉轩诗文选》,闽清玳琅书楼1983年自印本

郭可光

竹间续话

武夷九十九岩皆产名茶,奇种以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铁罗汉,磊石岩之白鸡冠,兰谷岩之金锁匙,天井岩之过山龙,竹窠岩之瓜子金,幔陀峰之半天夭为着。而大红袍尤为特品,产于天心岩永乐寺三里许之九龙窠石壁上。石壁仅方丈之地,植茶三丛。外向较高者,传为真红袍。旁二丛为副车,叶不甚大,芽端带淡红色,年仅六七两,价值数百金,盖罕而见珍也。每岁,住持僧以少许分馈当道士绅,余则悉售厦商。郭白阳辑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竹间续话》卷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蒋希召

武夷山游记

初三日,阴。今日为上巳佳节,重往天游岩。八时偕达君等出天心,由簑衣岭下西行,入九龙窠。窠为天心永乐寺,植茶最繁之区,极品之大红袍即产于是。谷极狭长,约三里,谷底一岩突起, 高可三十余丈,曰龙头岩。岩半有水渗出,所谓大红袍名茶即植于岩下,枝干扶疏,高仅三尺余,叶甚葱郁,正在发芽。其旁有一种,名副红袍,此外茶类极夥。 夜宿天游,饮酒几醉,品茗极多。天游亦产大红袍,香味极浓,饮后移时,齿颊生凉,胸臆间皆有余芳,是则可异也。去年大红袍每两价值十六元,物稀为贵,其信然乎!

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昂,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大红袍、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毛猴、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品石、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璧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摇、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诡异,统计全山,将达千种。蒋希召 《蒋叔南游记第一集》,上海福兴印书局1921年铅印本

衷干

茶市杂咏

漫谈名种重黄毛,尚有龙团价格高。猴子风流传海外,白云深处看红袍。毛猴,茶名,有黄、白两种,出松溪。龙团则宋时珍品也。宋刘屏山诗云:“犹有清馋未已,茶瓯日食万钱。”清章朝栻诗云:“多者馈盈箱,少或进数片。询其值几何,卑之亦一绢。”其贵重可知。三一学校校长陈世锺云:“英谚谓:十八世纪,相传武夷大红袍生高峰之上,人迹不到,以猴子穿红袍采之。”然大红袍产于近代,当时有无此茶,待考。

宜兴春暖尽琼膏,小小茶杯似兔毛。莫道诸生终落拓,今朝已试大红袍。茶壶以宜兴为尚,茶杯小巧,不堪一吃,此袁子才所谓“饮人如饮鸟”也。然气香味甜,不必以为善,且茶愈佳,则消化力越强,多饮亦能伤胃。大红袍为山中第一妙品,树仅两本,年约收茶十两,至为宝贵难得。市上所售,皆伪品也。出天心岩九龙窠。林馥泉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

刘超然、郑丰稔

崇安县新志

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茶八九两,自采摘以至制造, 亦看守綦严,其宝贵如此。至其名称之见于载籍者,以唐之腊面为最古,宋以后花样翻新,嘉名鹊起,然揭其要,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夭、不见天,乃以地名; 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刘超然、郑丰稔《崇安县新志》,1940年刊本

林馥泉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山中有名之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不知春等,外人每误为特殊之品种,实则均系混杂之菜茶中一单株也。

(1)大红袍(产天心岩九龙窠有正副二株,笔者获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观其正株,其采制法详见本书附篇)。树高135公分,主干8根,干粗大者达5.5公分。普通者1.5-2.5公分。干色暗灰。树形老态。枝条弯曲斜生。分枝颇盛。其枝干上寄生苔类甚多。枝干着生角度50-70度,枝叶着生角度在70°左右节。间距离较短,仅1-2公分。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叶断面成阔口V字形,光滑发亮,恰如小水仙叶形(即属前述之第六种),全叶呈长圆。幼叶呈紫红色(据天心寺主持僧云大红袍命名依此)。叶脉细而不显,脉数5-7对。锯齿浅而稍显,齿数20-25对,叶尖钝略向下垂。叶长5.3公分,幅宽2.8公分,肉厚而脆,叶面淡绿,生有短绒毛。开花期迟,通常花期自十一月下旬至一月下旬,而以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下旬为最盛。花冠径3.2公分,花瓣6个。瓣长1.4公分,幅1.4公分。花丝184个,长7-9公厘,柱头长6公厘,于半柱3裂。子房表面生细毛,花萼5个,长3公厘,幅5公厘,花托1.05公分。《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7-9期

按:其余部分如制作,与廖存仁《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内容重复或相似者,略去。

廖存仁

武夷岩茶

甲、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最后一窠之岩脚下,品种为菜茶,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滴而下,树高丈四尺,树势披张,叶极厚,深浓绿色,树干满生苔藓,树龄衰老,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年仅制茶八两至十二两。旁有一株,树势生长较优,是为副本。现山僧以此茶名贵,恐参观者采折枝条,损伤茶树,另以附近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石罅隙处,所植之菜茶三丛,以绐游客。此茶以产量无多,外人不易购得,于是传说种种,故神其事,有谓:“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菜饵山猴采之。”有谓:“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削壁间,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传说则谓:“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无须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盖此为神人所植,凡民不能先尝也。

提丛:提丛则又提自千百丛之单丛中最优异者,采摘制造均维谨维慎,品质之佳非言语或文字所能形容,如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白鸡冠”,竹窠之“铁罗汉”,兰谷岩之“水金钩”,天井岩之“吊金钟”等。廖存仁《武夷岩茶》,《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

廖存仁

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

武夷岩茶夙负盛名,其茶具岩骨花香之胜,制法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必求所谓绿叶红镶边者方称上乘,其味甘泽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涩,有红茶之浓艳,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名驰遐迩,中外同钦,逊清充作御茶之大红袍,尤为岩茶中之吉品,外间对大红袍之传说,妙不可言,有谓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采之,有谓“树高千丈,叶大如掌,生穷崖峭壁,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传说则谓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茶可自顾,无需人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因此为神人所植,凡人不能先尝”其说纷纷,莫衷一是,笔者适得机会观其采制颇饶兴趣。

天心寺观山僧采茶十七日晨偕林主任夫妇匆匆至天心,见妙当方丈在韦陀佛前焚香礼拜,另一小僧撞钟三响,方丈即携二僧(一提茶篮另一持和尚袈裟),出寺门至茶墩邀包头及做青师转向寺右之山岭而下,岭尽沿溪涧而上。行约二里,见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口罅隙处,方丈之地,植茶三丛。距茶丛五六丈远岩脚上,架一板屋,行至此,方丈止步,顾谓笔者曰:此处名九龙窠,是茶即大红袍,其中间较高一株为正本,旁二丛其副本也。言已即攀缘而登,二僧尾之,笔者与林主任等数人亦随之而上,审视之,茶树品种并无特殊,即普通之菜茶,树高一米多,主干约十枝,茶丛周围约五米半,枝叶已被人攀折过多,树势不甚繁茂,叶不甚大,带淡绿色,茶芽微泛棕红色。以地方太小,我等四人,立于茶树之外旁,手握干枝,以防倾跌。方丈及二人立于里侧,披袈裟,焚香烛,放火炮,向茶树礼拜。拜毕,方丈开始采摘,口中念“中华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念毕,将所摘茶叶,掷于篮中,携一僧先归,留他一僧与包头等采摘。采摘完毕,职并参观其制造。

祭太伯分赠大红袍正午寺僧备斋祭茶厂中供奉之杨太伯,由方丈妙常和尚领导诵经行礼,态度谨严。据云,杨太伯为江西人,乃开发武夷山植茶之鼻祖,现武夷各茶厂咸供奉之。十八日上午茶叶制成,寺僧以小簸箕盛之,置于正殿之释迦牟尼佛前,然后各殿遍燃香烛,并以泉水泡大红袍一壶,每佛前一杯。诸事就绪,方丈领寺中较有地位之和尚,各披袈裟,在释迦牟尼殿行礼,另一僧撞钟,一僧放爆竹,仪式隆重,如作大场佛事然。礼毕,方丈将小簸箕内茶叶,持归收藏,其余别僧,则以壶中供佛所余之大红袍茶斋客,并分寺中诸和尚及茶厂制茶工人,每人一杯,彼等分得一杯,如饮甘露,均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今天吃了大红袍。”

武夷天心岩“大红袍”采制记录三十年五月十七日

茶树地点:天心岩九龙窠采摘时间:上午八时三十分茶青重量:二斤四两晒青筛数:分摊四筛晒青时间:自九点三十分起至十点三十分止共计一小时晒青翻拌次数:九点五十三分翻拌一次晒青温度:由摄氏三十二度半升至三十五度半凉青筛数:由四筛拼作二筛(是时茶叶颇为柔软,以手握住,仅微有响声,用手平举叶柄,则茶端与两边向下垂)晒青时间:自十点三十分起至十点四十五分止共计十五分钟凉青温度:摄氏二十五度茶青进青间时间及筛数:十点四十五分移入青间,由两筛拢作一筛,并拢时摇动十二转,是时茶叶已无烧气。青间温度:摄氏二十一度半(至夜深尚无变动)茶叶在青间放置之时数:十七日上午十时四十五分移入青间,至十八日上午一时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计十四小时四十分做青次数:共计七次一、第一次 十二点二十七分,仅摇十六下,未曾用手,惟摊放面积缩小在筛沿内三寸左右,是时茶叶与进青间时无甚差异。二、第二次 下午二时八分,约摇八十转,亦未曾用手,是时茶叶已微有发酵现象,能看出一二片边缘有似猪肝之紫红色。三、第三次 四点四十五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二十余下,拍后复摇四十余转,是时发酵程度增加,嫩叶边缘多现紫红色,并略恢复生茶原有之生硬性,摊放面积大小如前。四、第四次 八时五分,摇四十下,未曾用手,茶叶有半数成所谓绿叶红镶边,并颇硬挺,摊放面积再缩小约在筛沿内五寸左右。五、第五次 九时十分,摇一百四十四转,茶叶形状与前无异,惟更硬挺耳。六、第六次 十时四十五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三十下,再摇五十转,是时茶叶已全部硬挺,叶边皱缩,叶心凸出,卷成瓢形,并有一股香气,芬芳馥郁,摊放面积更甚缩小,直径约一市尺七寸。七、第七次 十二时正,摇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时茶叶红绿相间,香气益浓。十八日上午一时二十五分处理适度取出交炒。炒青时间:初炒一分半钟,翻拌八十六下温度估计约摄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复炒二十秒钟,解块两次,翻两转,温度估计约一百度(因时间来不及未用温度计)烘焙:初烘二十分钟,翻三次温度八十摄氏度。复烘二点十分钟,温度摄氏六十八度成茶重量:八两三钱(茶头焙茶在内)廖存仁《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万川通讯汇订本》 ,1942年

陈舜年,等

武夷山的茶与风景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望简直是太大了,它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通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个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成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由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陈舜年、徐锡堃、俞庸器、向馨《武夷山的茶与风景》,1944年版。

罗盛财

武夷茶名丛研究

大红袍(JM062)C. sinensis cv.Dahongpao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首。原产九龙窠。相传清代已有大红袍茶名。在各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传说颇多,被尊为神物和茶王,誉满海内外。原有母株4丛,植于九龙窠悬崖一石砌平台上,岩边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连接砌筑梯层2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因此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大红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现代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为大红袍茶树代表群体。第1丛与第5丛为同一类型副本,第3丛、第4丛各为不同类型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有较大面积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或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6.5cm,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沉,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质较厚脆,叶齿较锐深密,叶尖钝尖。芽叶紫红色,茸毛尚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5cm,多为6瓣。花柱3裂。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为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独特,醇厚回甘,“岩韵”显,是武夷岩茶之珍品。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与其他名丛相比,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严格,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罗盛财《武夷茶名丛研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

资料来源:茶经导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