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致敬 “大国茶匠” 肖时英:茶树人生化为桥


肖时英同志生平简介

肖时英,男,汉族,1931年2月出生,湖南省新化县人,1953年5月参加工作,1993年9月退休。

肖时英1950年10月至1953年4月在武汉大学茶学专业就读;

1953年5月至1958年8月分配到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工作,在选种研究组任组长;

1960年1月至1985年12月在普文农场生产科任农艺师;

1986年1月至1993年8月调入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原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工作,任高级农艺师;

1993年9月退休至今创办时木茶厂,任厂长,继续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立体生态茶园示范等科研工作。

肖时英毕生致力于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试验成功并推广“以苗育苗”的无性系扦插法,培育出了“云抗10号”“雪芽100号”“木兰一号”等多个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在云南广泛种植,使云南大叶种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被业界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之父”。退休后首创“立体生态茶园”,解决了“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难题,使茶叶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茶园荣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个人荣获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兴区”茶叶研究员,先后被评为“大国茶匠”“云岭最美科技人”、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来源:普洱发布综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岭最美科技人肖时英:茶树人生化为桥

5月27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共同主办的2022年“云岭最美科技人”选树活动,最终选树出10位2022年“云岭最美科技人”。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书写出了彩云之南科技创新一幅幅最美篇章。

云岭最美科技人: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研究员肖时英

【千万里跋涉,为一片树叶;七十载守望,初心誓不移。深山中倾听,穿越千年茶话;探索中追寻,大叶茶的蝶变与升华。大国茶匠,你采撷历史的积淀;茶味人生,你沁出云茶甘醇。】

肖时英:茶树人生化为桥

“云南的茶叶有巴掌大!”读书时的肖时英看着老师手中的茶叶标本,眼里满是惊讶,这也让肖时英与云南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抱着“选育茶叶的优良品种”这一目标,从昆明到普洱再到勐海,肖时英一路坐公交、蹭工程车、跟马帮……辗转12天才到勐海茶试场,从此把根扎在了云南,一晃就是60多年。

当时,云南还没有大面积开发新的茶园,基本都是过去留下来的老茶树。肖时英及其团队先后尝试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高位压条等多种方法解决育苗问题。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成活率低,历经多次试验,探索出“以苗育苗”的扦插新方法,使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为后来肖时英团队开展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打下坚实基础,掀开了云南大叶茶选种史上新的一页。

肖时英:茶树人生化为桥

肖时英选育了云瑰、云梅、矮丰、雪芽100号、短节白毫、云抗10号、云桃等无性系良种,前三个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桃、短节白毫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研究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和良种名优茶研制,获省良种推广一等奖。2019年经过多年选育,选育出具有突出的早生、高产和适制名优茶天然品质的无性系茶树新良种—紫香早,为云南良种又添新兵。

云南没有现代茶园,肖时英就自费租地近150亩,实施5000亩现代茶园示范工程,建成具有立体修剪、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配植、免耕死覆盖和施有机复混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等特点的立体生态茶园。立体生态茶园被列为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通过提升工程,立体生态茶园又被列为第九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成为普洱市地方标准投入推广。

外省的修剪和种养方法在云南不适用,肖时英就边探索试验、边实践总结,小苗移栽,茶子直播,茶树系统修剪,合理密植等一套适合云南大叶茶生长特点的现代茶园技术应运而生,并向全省推广,大大促进了云南现代茶园的发展。

肖时英:茶树人生化为桥

慕名而来学习请教的有茶学专家、学生新人,还有茶商、从业者。肖时英有教无类,他认为育茶苗和育人是一样的,都要赤诚相待,所以他一身茶技,倾囊相授,把对茶的认识和热爱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

退休后,肖时英依然守着山间茶园,以生命不息,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茶叶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为云南茶产业的新发展奋斗不止。

“选育茶树良种是我向往的事业。”肖时英说,“回顾这一辈子,在党的关怀下,坚持学茶、研茶,坚持选育良种,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有收获、丰富和幸福的。”

来源:云南网--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供稿,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思茅街道有机茶园改造进行时

这几天,走进思茅街道箐门口村有机茶转换基地,到处是管护茶叶的劳动场景。村民们除草、施肥、覆土,忙得不亦乐乎,一排排青翠茶树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机茶的标准之一,就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原场长、推广研究员杨霞在向农户培训时耐心讲解。

为加快有机茶转换推广,思茅街道多次聘请专家到村(社区)开展有机茶种植、采摘、管理、加工等系统化技能培训,讲解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面对面宣传有机茶发展前景,坚定了茶农走有机茶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为使茶园产出的都是经得起检测的“干净茶”,街道统一发放黄蓝板5万多张、太阳能灭虫灯450盏。“没想到太阳能灭虫灯效果这样好,减少了农药用量和环境污染,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以后再也不用为虫害防治烦恼了,真是我们的绿色警卫员!”茶农龚庆玲在茶园里看到太阳能灭虫灯效果后由衷的感叹道。

“茶产业是‘绿色银行’,箐门口村海拔1550米,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气候,且地处偏僻地带,土质水质优良,受大气污染影响很少,是种植好茶的绝佳环境。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有机茶品质,依托稗子仓旅游示范项目,探索建立集观光采摘等为一体的个性化体验模式,努力把茶产业做大做强。”箐门口村书记杨云学信心满满的说。

近年来,思茅街道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进行重点打造,计划到2025年茶叶种植面积达3.6万亩以上。目前,共建成茶园24085亩,有机茶认证4130亩,正在申报有机茶认证12618亩。有茶叶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其他初制加工厂32个,其中农民成员2690名,茶叶产量105378吨,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来源:思茅区融媒体中心通讯员谭薇(文/图)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