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普洱海拔

找到约2,47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云南普洱春茶采摘时间

  普洱茶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普洱春茶一般采摘时间是:3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而古树春茶的采摘时间大概在三月底陆续开采,四月初旬、中旬会完全开采。

  云南普洱春茶采摘时间

  普洱古树几月份采摘新茶在云南,一般在三月尾开始,持续到五月中。如果是气温低一点的高海拔山区,茶树长得慢一些。因为海拔低的地区,回暖速度快。海拔高的地区,白天和晚上的温度相差较大,茶树发芽的日期可能要推后一点。如果是古树,也会迟一点。普洱春茶一般采摘时间是:3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而古树春茶的采摘时间大概在三月底陆续开采,四月初旬、中旬会完全开采。普洱古树春茶的具体采摘日期,要根据当年茶树发芽的情况来看。在2021年的时候,3月22日的时候,在布朗山茶区由于下过一点春雨的原因,很多发芽早的就可以零星的开采了,但正式大量开采还得到四月份初旬。

  普洱春茶采摘时间正常情况下,云南的茶区2月中旬开采台地茶,3月中下旬开采大树茶。头春茶,大树茶的头春茶采于3月中旬至4月初,头春茶茶质厚重,但由于雨水不足,故叶条偏小,苦涩味重,刺激性强。正春茶是指每年4月上旬到4月下旬采摘的茶叶。通常认为是一年中最佳的原料,条索肥壮,芽毫显露,入口口感醇和,水质厚重,香气饱满。

  春尾茶采于4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茶,品质下降较多。普洱茶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普洱茶的鲜叶采摘时间是有标准的,即鲜叶采摘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这样才能制作出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的普洱茶。

  云南普洱春茶特点

  1、营养丰富,内质含量较高

  春茶由于生长在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冬季的休养生息,因此,茶树在春季吸收的营养最好,使得茶树长成的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制成茶后,外形条索紧结。

  而且,茶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及氨基酸,不但使得茶叶滋味鲜活,香气宜人,而且这个时候的茶更有保健作用。

  2、虫害少,叶片保持完整

  一般情况下,春茶的品质是最好的,因为茶树经过冬春季节营养的累积过后,除了营养充足,滋味鲜活之外,由于春季的气温较低,虫害发生的情况也比较少,而且,我们都知道普洱茶是不需要喷洒农药的,因此,这个时候的茶叶品质也是比较好的。

  加之春茶季节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茶叶的香气、滋味都较好。

  3、茶普洱茶好在水,故曰“春水”

  春茶普洱茶好在水,茶叶历经冬天的涵养,内蕴丰富,醇厚柔滑,从茶里喝得到粒粒珍珠;

  春季的普洱茶,因为天气,青叶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做的茶叶,一般茶水的滋味比较浓厚,“七泡有余香,九泡有余味”。


龙润茉莉青饼:横县茉莉与云南普洱的天作之合

茶引花香,以益茶味

手工锻造,鲜灵悠长

横县茉莉与云南普洱的天作之合

既有茶叶的爽口浓醇之味

又具鲜花的纯清雅香之气

历史

博尔赫斯说:茉莉的幽香,小鸟的沉睡,星星,拱廊和深夜的水气,就是诗;

泰戈尔说: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在西方,茉莉香那种简单、线性、清晰的气味,是油腻的感官享受的对立面;在东方,从唐代时被誉为“天香”,与“国色”牡丹齐名,到北宋文人的以茉莉入室、入茶、入馔,茉莉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的诗意生活。

而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成品将茉莉花去除,已有1000多年历史。近现代的一些文化大腕,比如老舍、冰心就把茉莉花茶当作一生的挚爱。素有“中国春天的气味”之称的人间至味,其实是来自一场花与茶的奇幻旅程。

产地

 

广西横县,六七百年茉莉花种植历史,产量占中国总产量80%以上,向全世界供应60%以上产量,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种植出的茉莉以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而闻名。横县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花农33万人,年产鲜花8万吨。

精选保山、临沧等高海拔茶区优质春芽,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天然的存储仓库,孕育出毛孔丰富、吸香多、茶味浓的“茶坯”,将“茶坯”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制作出的茉莉青饼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技术


茉莉鲜花选择花中佼佼者——三伏天的晴天采摘的鲜花,花蕾雪白剔透,肥硕而又饱满;“茶坯”,甄选保山、临沧等高海拔茶区优质春芽,以最传统的技艺悉心呵护,包含拌和、堆窨、通花、起花等10道工序,低温慢窨,最大限度成就一杯茉莉花茶的核心。

设计

横县茉莉,云南普洱

白花清雅,生茶清香

花与茶相融相成

素雅脱俗,含蓄内敛

品鉴

龙润茶茉莉青饼

将普洱生茶的清爽自然

茉莉花的优雅芳香完美结合

只闻其香,不见其花,茶香花清

这才是最正宗的茉莉花茶




龙润茶·茉莉青饼,饼型周正,条索肥壮,茶香花香浑然天成,清香馥郁、沁人心脾,汤色金黄油润、鲜灵动人,口感甜醇,回甘悠长。

云南普洱景迈山:正在申遗的全球第一处茶文化景观

  7月15日清晨,景迈山云雾缭绕。由于电影剧组前来取景,翁基古寨热闹起来。村口的广场摆起新鲜的瓜果蔬菜、衣服和食品,集中反映了村民赶集买卖的场景。

  景迈山村寨家家做茶。茶叶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家中一般都有制茶作坊。虽然手工做茶很辛苦,但他们认为手工茶会呈现更多样的风味。手工制作的古树茶量少价高,是为最挑剔的茶客所准备。

  (村民在利用传统技艺制茶张鑫摄)


  7月3日一早,芒景上寨村村民在准备祭寨心。寨心是一个寨子寨神的居所,也是村落建造的起点和中心。在布朗族人心中,寨神是村落的保护神。村民日常都会去寨心自己献祭,一年一次的大祭则更为庄重。每户派一个代表聚拢在寨心,挂经幡、更新祭祀用具、诵经、献祭品、鸡骨打卦占卜,仪式要持续整个上午,风雨无阻。


  景迈山村民依然保留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所以古茶林和村寨才得以保存;那些经长期劳作实践总结的、对自然环境适度利用的传统智慧,又以乡规民约和民俗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至今。

  (邹怡情摄)


  茶叶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树叶”。随着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无酒精饮料,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喜欢喝茶。


  在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名茶产区的中国,为何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文化遗产向世界推荐?


  谈到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与贡献,人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四大发明”、丝绸、瓷器和茶。中国是最早驯化栽培茶树并且制作品饮茶叶的国家,茶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茶文化早已超越物质层面,成为一种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致。


  有考古遗存证明,中国已有6000余年的茶种植历史。目前茶树的生长区域非常广阔,南北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形成西南、华南、江南、江北4大产区,茶园种植范围分布于全国21个省(区、市)、153个地市,茶园面积达300多万公顷,毛茶总产量约为270万吨。在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名茶产区的中国,为何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为第一处中国茶文化遗产向世界推荐?


  景迈山就是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


  让我们先了解茶组植物的地理起源。茶组植物起源远比人类文明历史更为古老久远。科学证实,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多源于中国。包括山茶亚目(Theineae)、山茶科(Theaceae)、山茶亚科(Theoideae)、山茶族(Trib·Theeae)、山茶属(Camellia)、茶亚属(Subgen·Thea)、茶组植物(Sect·Thea)物种及变种,以及它们之间杂交而成的品种。陆羽《茶经》就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是它的起源中心。人类所饮用的栽培型茶树起源于野生茶组植物。经过近代多国学者的理论推演和调研实证,“中国是栽培型茶树原产地”的认知已被广泛接受。在云南省横断山脉澜沧江中下游流域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境内有大量的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该地区栽培型茶树主要以乔木型、大叶种的普洱茶树(CamelliaAssamica)为主。景迈山就处于该区域的中心地带。


  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约公元前1000年)时,巴蜀已将茶作为贡品,“苦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汉代云南可能已认识野生茶树,并掌握了茶树栽培技术,所以中国西南应是世界最早开始人工驯化栽培茶树的地区。


  从历史地理、语言学和民族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傣族和布朗族是云南地区最早掌握茶树种植技术的民族。景迈山茶种植历史,较为谨慎地估计,约在13世纪就已经出现。景迈山布朗族最初以采集狩猎为生,后向傣族学习逐渐掌握农耕技术,直至20世纪中叶仍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未掌握冶铁技术,传统农具以石、竹、木器为主。又因其古代交通区位属于临近茶马古道网络支线的茶产区,故有幸躲过了战乱的威胁,是难得的茶种植传统没有中断或变更的茶山。因此,景迈山得以更多呈现人类社会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茶林景观特征。景迈山作为见证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起源地和茶叶对世界文明产生深刻悠远影响的重要物质遗存,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标准。


  延伸阅读: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最古老茶籽化石


  现代作物学把特定作物近缘物种最多的地方,也就是该类群基因集积最多的地区作为该作物所属物种的多样性中心,也往往是该种作物的驯化、起源中心。1980年在贵州省晴隆县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认为出自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约260万年。


  景迈山土地利用方式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以茶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林作物种类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历经有机演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互动创造了景迈山茶文化景观。


  景迈山是中国西南地区居民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物质遗存。它利用云南地区丰富的天然森林资源,结合茶树自然生长习性,在森林中间伐高大乔木,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创造性的发展形成适宜本地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茶种植文化传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种植方式的早期样本,可称为茶种植的活化石。


  最早种植茶树饮用茶叶的中国不仅为世界茶文化贡献了各具风味的本地群体种茶树和茶类,茶叶带给人类怡神悦性的饮用效果也使其风靡全球。


  茶是景迈山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景迈山栽培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农业经济作物,茶塑造了景迈山文化景观。居民利用天然林形成了从海拔1250米到山顶1600米的栽培型古茶林,茶林外围特意保留防护森林,起到保护茶林、预防病虫害的作用,体现了茶农经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传统生态智慧。随着现代茶业发展,古茶林外围还开辟出高产台地茶园,茶业发展的各发展阶段,在这里都有相应的物质遗存。


  景迈山居民在雾线之上、茶林附近选择适宜场地建设村寨。村寨空间格局受到自然环境和民族信仰的双重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功能也体现出与茶相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处处可见的旱作、稻作农田,说明这里有着悠久的自给自足的复合农业生产传统。因此,景迈山土地利用方式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以茶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林作物种类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历经有机演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互动创造了景迈山茶文化景观。


  茶叶的贸易运输不仅输出了景迈山茶叶,也传入了南传佛教信仰,带动了景迈山与更广域地区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


  景迈山居民在长期的茶业生产生活中与自身民族文化密切结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完整的包括茶种植、制作、贸易、消费各环节并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其悠久、未曾中断的中国西南土著民族茶树资源利用的历史与传统是世界茶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之一。“茶祖崇拜与祭祀”反映了景迈山布朗族的茶种植口述历史和族群(社区)集体记忆。这是东亚地区作为世界最早引种栽培茶树的地区普遍的茶文化现象。


  普洱茶是中国6大茶类之一,是云南省特有的传统茶产品,通过茶马古道销往世界。茶叶的贸易运输不仅输出了景迈山茶叶,也传入了南传佛教信仰,带动了景迈山与更大地区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当地居民将茶叶作为礼品、祭品、贡品、食品、饮品、商品的多重方式证实了茶叶在其利用的早期就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贵的是,景迈山人与茶的相互依存关系仍在延续,因茶而生的物质、精神文明依然饱满鲜活、特色鲜明,印证了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


  目前,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如获成功,它将成为全球第一处茶文化主题的世界遗产。在新的时代,茶依然活跃,成为文化的使者。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中国网


找到约2,41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