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普洱茶出口

找到约1,424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六大茶山:云南普洱茶入选首批保护名录

六大茶山&传承古今

  据商务部新闻办公室消息,9月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与德国驻华大使葛策、欧盟驻华大使郁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纳入我国28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

以上内容来源:中国普洱茶网

  什么是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在具有特定地理来源并因该来源而拥有某些品质或声誉的产品上使用的标志,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各国通过协定对地理标志产品设定了高水平的保护规则,从而确保双方相互尊重对方的优良农业传统。

  此次普洱茶能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对云南普洱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协定》的签订,为进一步扩大茶叶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

  “云南普洱茶”地理标志在欧洲市场上受到保护后,未在云南茶园生长,或不符合云南普洱茶地理标志业务准则生产的茶,在欧洲不可使用“云南普洱茶”一词。这有效地阻止假冒地理标志的云南普洱茶出口,为提升云南普洱茶在国外的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打开欧洲市场有重大的意义。

  六大茶山作为云南普洱茶知名企业,拥有稀缺的资源优势、标准化生产制造体系、专业的研发创新团队、完善的可溯源管理体系,标准化的生产以及仓储环境,确保每一款产品的优良品质。

  中欧双方签订《协定》,让六山人更加坚定的奉行“质量决定成败”的企业理念。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借此契机,邀请天下爱茶惜茶、雅量高致之士,共同感受云南普洱茶茶性之至真至美,一同弘扬茶道之至大至诚。

云茶品牌出,九二方砖现:云南普洱茶销日史的黄金时代(3)

书接上文,为了巩固和发展日本市场,1980年9月2日,总茶司在北京召开乌龙茶、普洱茶出口工作座谈会,参会的有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厦门、汕头、梧州分支公司和香港德信行代表等,会上对今年的特种茶出口量做出预测,其中乌龙茶出口预计可达3000吨,普洱茶出口预计可达4000吨,增长异常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随后,云茶司自主注册的吉幸商标诞生,以金沱茶,92方砖为代表的日商定制茶接连问世,云南普洱茶销日史迎来了一段难得的黄金时代。

欣欣向荣的日本市场

在这场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达成了以下共识:区域分工方面,对日贸易由总茶司统一负责,由口岸组织交货;散装乌龙茶仍采取由几家大客户经销的方式;普洱茶则以几家客户为销售重点,其中云南普洱茶优先供应少数老客户;对港贸易依然通过德信行成交,其他远洋地区则由口岸组织自行掌握。

价格方面,由于此前乌龙茶已多次涨价,共提价了35—62%,普洱茶也涨价两次,共上调了20—25%,因此除普洱茶对港澳地区上调10%外,其余茶类,其他地区均可维持原价不变。

定下大方向后,中茶方又联络了日本的发酵茶进口商,共同筹备营销会展活动,次年春茶季,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仙台、北海道五个城市举办了首届中国茶叶展览会,主要宣传普洱茶和乌龙茶,以及《茶经》,明清茶具,古今茶诗茶画等茶叶文化,其中云南展厅还专门布置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竹制茶室,可供现场观众入室品茶,引起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争相报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茶叶展览会期间,中茶方在与日本消费者的面对面交流中,获取了不少有用的信息,比如有位来自札幌的女士就在会展上一次性购买了大量普洱茶,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她之前喝了三个月普洱茶后瘦了十多斤,在朋友之间出了名,这次是专门替她们代购的。有位开居酒屋的老板也透露到:她研发了一个独家秘方,是将普洱茶汤加兑威士忌后按杯出售,售价比其他酒品高出不少,顾客们却都很愿意购买。

此外,介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还有很多日本商人当起了云南普洱茶的二道贩子,将价格低廉,出厂时只用麻袋或三合板包装的普洱散茶做成小盒或普洱拉罐,并冠以“贵妃茶"、“健美茶”、“益寿茶”、“快瘦茶”、“减肥茶”等品牌出售,提高售价的同时,还能吸引消费者。

这门生意中,做的最大的是福冈日中贸易株式会社,这家公司每年都会在广交会进口约50吨等级较高的普洱散茶,还专门请人研发了一种能够自动除杂,整形和烘焙的机器,成件的普洱散茶直接倒进去,半个小时后就能变得干净油亮,然后装进精心设计的袖珍盒里以待出售。

经过简单再加工后,成本价只要16元一斤的云南散茶摇身一变,成了能卖到2000多元一斤的“窈窕茶”,而且还供不应求,这件事也引起了云茶司的高度重视,决心做出云南自己的小包装熟茶和高端出口品牌。

云南小包装熟茶与品牌问世

1980年,由云南省外贸局副局长白玉坤带头,联合云南省包装进出口公司和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准备共同设计出云南普洱茶的商标品牌。当时云茶司负责此事的是设计部经理唐政,在设计这一商标时,他认为一定要能突出云南茶叶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于是便埋头在海量历史文献中寻找灵感。

找了一周后,唐政看到一本书上印有的西汉时期的出土文物“镂空螭虎”玉佩,虎是百兽之王,茶是饮品之首,不如就以这只虎为云南茶的商标原型,在整体造型后,懂音律的唐政借鉴了钢琴上的三角支架,让虎傲立其上,形成流畅的线条,亦有猛虎下山的姿态,这就是省茶司旗下的高端品牌——吉幸牌。

而在包装设计上,唐政又以战国时期河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漆器为原型,加上各类风格厚重的黑底朱砂色漆器纹样,做出了出口唛号Y562,俗称小黑盒的小包装茶叶盒,而云南省包装进出口公司的尹绘泽,也以出土汉砖上的人物为棕色纹饰,设计出“小黄盒”Y671,两款茶中的Y代表“云”,为迎合日本市场,使用的原料都相对细嫩。

包装新颖,用料极好的Y562和Y671一经上市,就受到了日本市场的欢迎,大量出口到日本当时华人较多的神户县和福冈县,最多时一年出口30多吨,后来还广泛出口到法国,港澳等地区。

后来,有批品质极好的高等级春芽茶意外滞销,省茶司决定让昆明茶厂将其发酵为熟茶,出口到喜爱高等级散熟茶的日本市场,这种细嫩的春芽茶,渥堆时水洒多了会烂底,水洒少了起温又不明显,经过反复尝试后,昆明茶厂才发酵成功,在当时这批茶算是等级最高的散熟茶了。

而由于发酵后白芽变黄影响品相,最后只评成了三级,原定的出口唛号“86031”又和下关茶厂的8663撞车了,干脆就叫做“421”,每公斤定价高达4.8美金,是当时价格最高的外销茶,没想到却受到了日商的热烈欢迎,一天广交会下来就被订了20多吨。

后来省茶司统计,相比直接出口大宗散茶,这几款高单价小包装茶的价值多出了47%,可见对于当年的云南普洱茶来说,包装和宣传有多么的重要。于此同时,一些出手阔绰的日本客商,也通过这些茶看到了云南普洱茶的优秀品质,开始直接找云茶司定制茶品,这在当时给了云南方极大的信心。

接连问世的精品销日茶

首先问世就是每粒仅重3克的“MINITUOCHA"(迷你沱茶),为了压制这款小沱茶,云茶司找到当时云南技术最好的玉溪机械厂,请厂里的老师傅们打造了一套包括蒸压、制型、脱模在内的小型压制设备。

为了能更好地发酵这批茶,云茶司的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同志提出,可以先将这些高等级原料装入一些细竹篮,再将竹篮深埋进其他正在渥堆发酵的大堆中,发酵两周后将竹篮挖出后自然晾干,这样既避免了原料太少不能起温的问题,做出的熟茶又发酵程度较轻,金色茶毫显现,品相非常漂亮,出口被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金沱茶”。

对于这批高品质茶叶,日本人要求要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昌金强思来想去,认为用竹筒最合适,还以每个80元的酬劳,专门雇请云南艺术学院的师生,在竹筒手绘出造型不同的傣族少女作为装饰,1990-1996年间,这批成本极高的金沱茶陆续进入日本市场,被当做降血脂的保健品高价出售,名气打响后,美国、港台地区也传来类似订单。

这批小沱茶,也是最出名的日商定制茶之一,后来下关茶厂研发的“路易十三”,某茶商在背景奢侈品杂志登出的北斗七星状礼盒,上海茶叶公司580元一筒的“金弹子”,均来自于此,96年市场放开后,市场上更是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小沱茶,也算是“墙外开花墙内香了”。

上述几类茶品,都带有鲜明的日本定制风格,而很有人知的是,勐海茶厂的“雪印”7532当年也和日本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75年,7532研发成功后首先进入的是香港市场,不过喝惯了浓茶的香港人,不太喜欢这款用料细嫩的青饼,认为其口感清淡,没有茶气,而且价格太高。

80年代,日本市场发展起来后,云茶司就把7532投入到华人较多的日本神户地区试水,发现有一定的市场,就一直出口至1996年,才逐渐转为内销,至于“雪印”的由来,其实是1999年台北黄姓茶商看到有批80年代7532的绵纸印刷不好,出现了脱墨,中心的茶字有白点,联想到落雪纷纷的圣诞树,美名曰“雪印”。

 


而除了这些如今小有名气的茶品之外,被奉为末代茶王的92方砖,当时其实也是日本茶商的定制茶品,1987年,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日本客商和省茶司签订了定制一批普洱方砖的合同,交由勐海茶厂生产,使用的则是南糯山当年的春茶料。

当时日商要求全部采用一级料,但出于成本考虑,云茶司决定采用一级二等为主,少量二级茶打底,一级一等撒面的做法,由于原料稀少,不符合市场,92方砖当年的生产量其实不大,第一批和第二批都只出口了3吨,外销史仅两年,总量也不过10吨,之后便转为在内地销售。

出口转内销后,昆明茶厂也曾生产过一批普洱方砖,此后亦有其他茶厂接手,由此出现了不同版本的92方砖,其中以早期勐海茶厂出品的品质最好。此前坊间传闻92方砖多为92年生产,实则1990年的产量最大,此后两年生产较少,到了1993年云茶司就没再下过生产计划了,因此1992年,反而是92方砖的停产截止时间。

目前,92方砖的行情价早已超过五位数一砖,但在当年因为不符合日本市场习惯,市场相对狭小,大量积压在云茶司的仓库里,直到1996年改制后,有职员承包了公司在昆明樱花宾馆的“吉幸茶叶专卖店”,提出可以低价甩卖仓库里的茶品,包含92方砖在内的众多茶品才被放了出来,现在市场上流通的昆明仓“92方砖”,大多是从这里流出。

从香港茶商的误打误撞,到一鸣惊人的普洱熟茶,到众人质疑的霉菌功效,再到达成共识的中日双方,走到这里,中国发酵茶在日本似乎已经走过了所有的坎坷,今后便全是坦途。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十多年后的1994年,中国对日本出口乌龙茶量已达12000吨,而当年已实现赶超其他发酵茶类的普洱茶,却滑落到了区区300多吨,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未完待续)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996年省茶司改革:云南普洱茶产业大事件

对于普洱茶产业来说,1996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国力稳步提高,普洱茶的几大阵地也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是老茶货源转移,回归前夕,香港出现了移民潮,一些已有百年历史的香港老茶庄与大酒楼歇业,大量抛售手上的普洱老茶,被几位大茶商接下,许多明星老茶的大货发生转移。

其次是消费市场变化,这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的出口配额,层层下放的港澳头盘商制度无以为继,昔日霸主南天公司也宣布半停业,深圳富华公司则承接了大部分香港市场的需求。

最后是生产管理变动,实行部门承包制的省茶司分出了几十个自负盈亏的事业部,大家都可以做普洱茶生意,甚至还可以代理云南几大国营茶厂出口茶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年普洱茶行业接连出现的大变动,还要从普洱茶此前的定位说起。

大众饮品普洱茶

自1972年起,省茶司就取得了云南普洱茶的自主经营权。

此后的三十年间,市场上普洱熟茶火爆,7542盛行,紫天饼后而居上,出手阔绰的日本茶商也找省茶司定制不少普洱茶,还意外出现了火爆欧洲的销法沱。

但总的来说,普洱茶在省茶司的出口茶叶占比中并不大,利润也非常低,消费集中在港澳,在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只有部分出口,影响力也有限。

南天贸易公司老板周琮就曾开玩笑地说:我们做的都是“湿湿碎”生意。主管普洱茶的省茶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也坦言:红茶、沱茶、咖啡豆都赚钱,就是普洱茶不赚钱。

而在众多出口茶中,世界级饮品红茶是绝对的“一哥”,各地省茶司,当年就大多负责对苏联的红茶出口,也有大量红茶出口至西方国家,换取了宝贵的外汇。

当时中国和苏联的茶叶贸易主要是以物易物,中国曾用茶叶换来化肥,鱼竿,乃至汽车,摩托,运输机,建国初期还创下用四千吨茶叶换回一百余架米格战斗机的壮举。

而相比之下,普洱茶不仅总量小,定价权也不在省茶司手上,当时普洱茶一般以大宗出口,数十年来都卖不出什么价。

利润有限之下,包装上自然能省就省,所有饼茶大都用相同的绵纸,散茶更是装麻袋一捆完事,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云南普洱茶极其优秀的用料品质。

当年国家规定云南普洱茶定价必须高于其他地区产普洱茶,但之后还是被云南普洱茶挤出了市场,当年还有日本茶商把云南普洱茶简单加工后翻价百倍出售的情况。

在计划经济时代,职权有限的省茶司基本无力改变这一切,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下,改制后的省茶司即将在普洱茶行业掀起一轮大市场变革。

国家取消茶叶统销统购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就发现国内外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加,统购统销已不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并就此向前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黄国光征求意见。

1984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的75号文件正式发布,确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实行多渠道、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出口茶签订购销合同,灵活经营;试办茶叶生产补偿基金制度的政策。


虽然在政策层面内销已经彻底放开,但各部门受旧时计划思维影响颇深,出口上行政程序的惯性也依旧,如第一批88青依然需要获得国家经贸部和铁道部批条后才被允许运往香港的。直到1993年,实行多年的统购统销政策才算是全面取消。

于此同时,为激发公司活力,省茶司总经理邹家驹大胆提出,除部分承担核心保障职能的部门外,其他部门全部打散,三人以上就可自由组合成一个新部门,负责人成为模拟法人。

这种模拟法人制的核心是公司提供资金,部门自负盈亏,为此人员工资、水电伙食都会纳入成本,觉得自己有能力的,甚至可以选择面积更大的办公室。

在短暂的混乱后,公司内人员迅速重组,一时间涌现出大大小小7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可以自主经营茶叶业务,省茶司的业务面一下子拓展开来。

到1998年左右,自由交易的茶叶市场已初具雏形,只要你能找到客户,茶厂,和原料,就可以创造自己的茶品,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茶商都去找省茶司定制茶叶。

与此同时,原先的普洱茶定点生产企业制度,也不再符合时代需要,省茶司就将这些订单分散到众多茶厂,也刺激原先的几大国营茶厂转变经营策略。

其中,效益低下的昆明茶厂从地价昂贵的老螺蛳湾市场附近搬到市郊的十里铺,由原昆明茶厂审评科长带领部分员工继续生产,其他员工或转职,或改行,不复昔日繁荣。

而本应破产倒闭的勐海茶厂,则在阮殿蓉厂长的带领下起死回生;下关茶厂则依然是国家指定的定点边销茶生产企业,业务短暂低迷后就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茶企龙头。

到了1999年,茶叶外贸彻底放开,茶叶实行出口登记,内外贸合并,远在深圳的富华公司率先进行试点改制,又占了临近香港市场的优势,发展相对较好。

市场开放之下,有很多港台茶商提出市场茶品过于单一,而且也不再想局限于靠传真电话和广交会交流,而是要求亲自到云南茶山实地考察定制茶品。

这些外地茶商,有的通过富华公司找到省茶司定制茶品,后来富华自己也在昆明设立事业部并建立茶厂,游走在福海、龙生、勐库戎氏、郎河茶厂等中小茶厂里收购毛料,满足客户定制和自己加工的需求。

富华的这种定制茶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富华经理张勤民和香港荣记茶行老板吴树荣前往易武,通过勐腊外贸局收来上好的易武茶,并在昆明压制,统一用中茶版面,以9682的唛号上市。

这些早期易武茶,有的由香港茶商买下入仓,有的流入马来西亚,有的则留在张勤民手里,因为是首次采用石磨压制,饼型粗糙不规整,被市场称为“牛屎饼”。

前富华经理张勤民先生

茶叶市场变天,诸茶企曲折求生存,巧合之下,原大渡岗茶厂供销科副科长陈世怀与富华业务员合伙创业,在易武建立昌泰茶行,首批茶品即为99易昌号。

2002年左右,珠三角地区吹起一股普洱热,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一时间,普洱茶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投资品,省茶司更是门庭若市,订单量直接爆满。

面对这些海量订单,省茶司只好授权给许多小茶厂生产,这些茶品可以使用“中茶牌”包装,但内飞上大多没有茶厂名称,而是“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或者是八中茶标。

有些茶商的定制茶还有差异化需求,比如要求自己选择原料、绵纸,在茶饼里夹些红金丝带、大叶片,或者直接在绵纸上印个记号等。

混沌未明的市场,五花八门的定制茶,真假难辨的八中茶,有人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有人将这一时期的茶品一棒子打死,其实真相是茶叶总体产量大增,劣茶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并不是说这一时期没有好茶,正相反,其中很多茶的品质还高于常规厂货,如勐海茶厂来料加工时期的很多定制茶,当时也不被看好,都是后来才被市场发掘的。

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会关注这些茶的品质,大家都只关心这些茶叶的升值价值,市场很快过热,人们却浑然不知,虚假泡沫越吹越大,待其戳破之时,出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普洱茶市场大崩盘...

来源:陆离茶寮,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8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