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白药茶叶实体店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项建春&王雅雯:神雕侠侣展风采 ,品牌江山福香春


栏目介绍

《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由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天恒马连道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编,历时一年完成,现已正式出版。

书中的30人是京城茶叶一条街上万余名茶人的杰出代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陆续从各产区走进马连道,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用勤劳、勇敢、奉献铸就“京城茶叶第一街”,与茶叶一条街同甘苦共命运,马连道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本书通过品牌篇、文化篇、新锐篇三组有代表性的30位人物和他们背后的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梳理了马连道一条街的改革发展历程,总结保存了茶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蕴含着马连道未来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对行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品牌篇

城中茗香,不负韶华。他们大多在马连道摸爬滚打了20年以上,将汗水洒在马连道,将青春奉献给中国茶。

他们是“中国茶叶第一街”的顶梁柱,他们将优质的茶叶送到消费者手中,他们凭借信誉铸就了独特的流通品牌,再过几十年,他们或将成为新时期的“中华老字号”。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时期马连道的转型升级中,他们凭借品牌的力量成为马连道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神雕侠侣”展风采   品牌江山“福香春” 

——记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董事长项建春

北京鸿运徕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雅雯

安明霞


座右铭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



座右铭



赢得了人品,赢得了口碑,就是人生的最大赢家!

工作中有知己相助是事业的最高境界,夫妻间以情人相待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商战中,能将婚姻与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者必将是行业的赢家,天下的高手!


金华人“北漂”北京大钟寺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为活络的地区,浙江人的机智、实干使浙江成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富裕的省份之一,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的项建春便是浙江茶界商人中的典型代表。1990年,项建春在金华市一所中学高中毕业。初中的学霸、曾做过班长的项建春高考落榜,继续复读一年依旧名落孙山,于是他选择了在当地工厂打工,两年后他不甘于每月80元的工资,想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1993年,项建春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附近住了下来,希望能够借助当时京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批发茶叶。项建春之所以选择茶叶作为来京后的首选项目创业,源于金华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还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三大茉莉花茶加工厂——金华茶厂。小时候,望着门前屋后郁郁葱葱的茶园,想着帮助父母采茶后的成就感,喝着家里加工的茶叶,项建春冥冥中感觉到他与茶的缘分。来到北京后,他感觉再没有比茶更适合他的行业了。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一年后,项建春的初中同班同学王雅雯也来到北京。王雅雯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小学任教,项建春来京前两人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随着北京生意慢慢有了起色,1995年,王雅雯毅然辞去教师的工作来到北京,与项建春一起开创未来。


起初,项建春的销售方式是带着茶叶到各大茶叶公司、商场茶店去推销,有了订单就从金华直接批发茶叶,另外,也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零售。一年后,他了解了北京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在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租下了一家店铺,当时批发市场内已聚集了十多家茶店,算得上北京最早的茶叶批发市场雏形。项建春的销售方式就变成了实体店+走街串巷。那时,北京特别流行早市,天蒙蒙亮,项建春蹬着三轮车,王雅雯坐到车沿上,拉着不同等级的茉莉花茶赶往早市,每天3个小时就有200元的销售额,回来后店里开门一天的零售又有三四百元,一整天下来稳扎稳打有五六百元的销售额。有时也去参加各种展销会,一个礼拜下来就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在那个崇拜万元户的时代,项建春早早地踏进了万元户的行列,每年有大几万元的纯利润让夫妻俩非常满足。


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用汗水创业一样,项建春夫妇在收获的同时也付出了艰辛,少不了辛酸的往事。项建春刚到北京的几年不太适应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有时送货蹬着三轮车一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手裂出血,还生了冻疮,往往一个冬天都好不了。有一次,在赶往早市穿过胡同的路上,王雅雯正怀着老大、挺着大肚子坐在三轮车上,由于车多路窄,路上险些碰到王雅雯腹部,如今回忆起来依旧心有余悸。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王雅雯本是家中最受宠的公主,喜爱装扮,但初到北京的3年里她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进过一次大商场。为了尽快完成原始积累,他们可谓节衣缩食。有一次项建春买了份两毛钱的报纸,王雅雯埋怨了他半天。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真的有点抠门,王雅雯从来京后就开始拿着两个小本天天记账,开销一本,收入一本,每一笔收支都清清楚楚,即使是两毛钱的支出也着实让王雅雯心疼半天。这样的情况直到1998年才有所改善,这些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公司财务管理积累了不少经验。


“游商”“坐商”“主战场”



早期在大钟寺开店时,项建春与王雅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项建春在外跑市场,王雅雯在家看店。跑市场的过程中,有客户对项建春提及在马连道进货,当时还没听说过北京有个马连道,于是项建春打探地址,专门跑到马连道。现在回忆起来,23年前的马连道,从湾子到茶缘全部是库房,泥土路颠簸不平,路上行人很少,灰蒙蒙一片,街头零零星星散落着几家茶叶店,最大的一家当属北京茶叶总公司了。当时,不少零售店都到马连道进货,凭借两年多跑市场的经验,项建春嗅到了马连道的商机。于是,1995年下半年,他在马连道开办了三友茶叶经营部,主要批发浙江金华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其实,当时能走进马连道不是我的投资眼光有多独到,而是碰到了‘收账’的难题。”项建春坦言,“从小卖部到商场,我们都有供货,当时的合作方式都是先放货后收款,有些大店收款比较难。”特别是一件收账的旧事让项建春刻骨铭心,这也是促使他走进马连道开店的主要原因。就在项建春大儿子出生前夕,欠款30000多元的一家合作商户,经过多次催款后答应先付款10000元,而这10000元计划要回来后作为王雅雯的住院生产费用,就在离预产期只剩三天,项建春去拿支票时却落空。在讨账回家的路上,这位七尺男儿落泪了,等着住院的钱没有着落,最终是亲戚、员工七拼八拼凑了1400多元才保证了住院费用,有的员工将五角一元的零钱都拿出来了,而这30000多元最终也没有收回。


项建春、王雅雯在福香春马连道店内合影。


马连道是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时大钟寺的店还保留着,而且生意也比较稳定,王雅雯主要打理那边的生意,项建春则负责马连道这边的生意,一南一北两店遥相呼应。1996年,马连道的三友茶叶经营部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当时马连道也就十多家茶店,采购商大多来自北方各省、区、市的茶叶经营户,当时来批发的商家都在“抢”茶。因为背靠国营生产企业金华茶厂这个靠山,有足够的供货量,三友经营部的生意可谓顺风顺水。1997年注册了福香春茶叶公司,公司的重心放到马连道,直到2005年,大钟寺的店才彻底放弃,全部人员转到马连道。


三友茶道看变迁



项建春与王雅雯夫妇在北京从事茶行业的25年发展轨迹,其实就是北京茶叶消费市场变迁的历史。


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历来是浙江省重要的优质绿茶产区。项建春当年来到北京,希望将家乡的绿茶卖到北京,当他拿着样品到各大商场推销时却碰壁了,销售人员告诉他:我们北方人不喝绿茶,草青气太重,只喝花茶。项建春是个有心人,他特别注意观察北京人茶缸子里泡的是什么茶,他发现自己住宿隔壁的大妈,胡同里乘凉的大爷,饭馆里泡的免费茶,全是茉莉花茶,而且泡得很浓,这让他看到了茉莉花茶的前景,项建春马上调整产品种类,联系金华茶厂推销茉莉花茶,从1993年到1997年,项建春销售的所有茉莉花茶都来自金华茶厂,当时全国有三大国营茉莉花茶加工厂即苏州茶厂、福州茶厂和金华茶厂,而金华茶厂产量最大,特别受北京市场的欢迎,随着茉莉花茶批发量的增大,金华茶厂的供货量已远远不够福香春的批发量。1997年,项建春到广西横县建立了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可追溯,花茶从1997年100多吨的加工量,到后来每年300多吨的加工量,再到现在每年500多吨的加工量。项建春回忆说,特别是1998、1999年,当时茉莉花茶一到店里,就被一抢而空,周边商家都来抢茶。直到今天,茉莉花茶依旧是北京销量第一的茶叶,是北京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和情怀。


福香春广西横县茉莉花基地。


1997年后,北京市场上绿茶开始有人问津,项建春也试着卖一点绿茶,数量逐年增加,先开始从消费者最熟知的龙井卖起,再逐渐增加浙江香茶和其他浙江名优绿茶等。2000年后,铁观音在北方市场兴起,福香春也曾创下了年批发10000吨的销售业绩量。1997年,福香春开始涉足普洱茶,但那时北方普洱茶市场还属萌芽阶段,问津者很少,直到2005年后北京消费者饮用普洱茶的人才渐渐增多,而如今的普洱茶在北京已家喻户晓。


品牌品类再升级



福香春销售茶类的变化显示了北京人饮茶习惯的变迁,福香春从品类到品牌的升级,同样也彰显了北京茶叶消费的升级。


回顾项建春公司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个体到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从散茶到品牌茶,经营的方式从以批发为主到批零兼售。这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是企业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马连道的批发功能逐渐减弱,作为一家以销售为核心的流通企业,如何顺应新形势,项建春和王雅雯对公司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以品牌立足市场。


2018年11月初的一个下午,离马连道不远的荣誉海鲜酒楼五楼大厅,近200名爱茶人围坐在布置精美的茶席前,共品云南白药天颐茶品公司出品的醉春秋新时代茶品,这是项建春和王雅雯进入茶行业以来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也是福香春公司进军茶叶品牌销售的标志性活动,各界来宾深刻感受到了福香春的品牌升级之路。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2015年,福香春公司与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一举拿下云南白药天颐茶品“醉春秋”“红瑞徕”的省级经销商,后升级为全国经销商。这一年,福香春同时还精选了绿茶中的“狮”牌西湖龙井、“龙王山”安吉白茶等品牌签约,作为京津冀的一级代理商,正式启动了福香春茶叶公司的品牌升级之路。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如何选择适销又能长久合作的厂家品牌,其实也有高深的学问。项建春和王雅雯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对北方市场畅销的茶类拿捏精准,因为有着20余年一线茶叶销售的经验,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二是挑选本茶类中的前三甲企业合作,目的是在合作中学习品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经验。事实上第二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及时选择了进修学习,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经营方略总裁班。2018年项建春再次前往长沙参加了中国茶叶商学院的学习,成为马连道少有的不断充电提升的企业家。经过两年的品牌运营,项建春和王雅雯深有感触,企业的格局更大了,学习了先进的经验,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项建春表示,前期品牌运营稳定后,公司还将优中选优,再增加一些茶类品牌,选择那些理念一致、发展长远的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福香春的店面和产品品质。


顺者生逆者亡。变,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哲理。项建春在25年的经营中深刻感受到,每到一定阶段,企业必须升级,他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1993~1997年的个体户经营阶段,无品牌;1998~2014年突出福香春流通品牌,全茶类经营;2015年以来全面进入品牌经营阶段,强调产品品牌。项建春坦言,每一次的升级,都是对掌门人经验、魄力与学识的一次检验,福香春能够在市场中勇立潮头,归根结底是经得起市场检验。


对于马连道未来的发展,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非常关心,在这条街上开了20多年的店铺,住房、商铺等资产全部都在这条街上,希望茶叶一条街能越来越兴旺。项建春认为,在顺应首都新的功能定位上,马连道要在打造文化街区上下足功夫。目前,马连道让消费者感觉就是一个卖茶的地方,过去20年,马连道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流通渠道的变革,马连道批发、零售的功能在逐渐减弱,如何与时俱进打造符合未来发展的新型业态,是这条街亟待解决的问题。项建春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建成的北京茶叶博物馆的作用,茶叶博物馆对茶叶销区来说意义重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茶叶博物馆的价值,通过博物馆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茶。二是这条街的店面需要升级改造为品茶、学茶、传播茶文化的美学空间,茶叶经营者也需要自身的学习提升和身份转换,特别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从茶叶经营者转换为茶文化传播者。三是与茶文化相匹配的传统文化的引入。茶叶一条街不能只有茶,茶只是载体,以茶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引入这条街,如品茶听戏、相声专场等文艺节目都可以为这条街注入新的活力。

2020年中国普洱茶产销形势分析

  普洱茶篇

  执笔人:梅宇、李佳禾、何青元

  普洱茶是中国特有茶叶品种,生产历史悠久。2008年5月,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于同年8月正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其后,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与政策引导下,在广大普洱茶产销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云南普洱茶产业连续数年保持量价齐增,成为云南茶产业的核心产品。目前,全省80%以上的普洱茶销往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云南省外)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消费者中拥有较高的声誉与知名度。

  为全面掌握中国普洱茶产销情况,研判普洱茶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前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长期持续调研基础上,结合行业大数据,并与相关单位会商,形成《2020中国普洱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具体如下:

普洱茶生产情况

  1.产量产值稳定增长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最新数据:2019年,中国普洱茶产量约为15.5万吨,较前一年度上涨1.5万吨,同比增长10.7%,占云南省同年茶叶产量的36.8%,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5.55%;普洱茶农业产值约78.3亿元,占全国茶叶农业总值的3.26%。相较于2015年的12.93万吨和46.4亿元,分别累增19.88%和68.8%。

  2.茶园建设绿色生态

  践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云南省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省内有机认证茶园、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的快速增长。据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云南全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71万亩,比去年增加26万亩,增幅达57.8%;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44万亩,比去年增加7万亩,增18.9%。茶园结构逐步优化,为茶叶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3.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以标准化、工业化、生物科技等为支撑,普洱茶加工工艺水平优化发展,有效地改善了产品品质与风味。例如:版纳州勐海县通过推进初制加工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提升晒青茶产品品质,着力“浓强厚重”独特风味,全面提升茶叶产品档次,通过提高单价、提高品质来提升茶产业化水平;临沧市临翔区大力推广洁净功能性熟普发酵技术,加强了普洱熟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控制,改变了原先生态台地茶经济附加值较低的问题。

  4.文化旅游延伸产业

  结合名山、古树、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云南普洱茶产业积极探索产业链延伸,茶与文化、旅游、民族、康养等行业融合,全方位、动态化拓展茶业功能,效果显著:茶文化旅游经济持续增长,项目主题内容愈加丰富。如勐海县正在开展的勐海普洱茶城体系建设,通过规划、布点、保护和改造,促进实体建筑与自然景观、历史风貌与民族茶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打造了“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集生态、山地、茶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茶文化之城。

  5.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茶乡经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助推效果显著。目前全省有60个县通过普洱茶产业实现脱贫摘帽。以勐海县为例,2019年茶树种植面积87.54万亩,毛茶产量2.88万吨,精制茶产量2.8万吨;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20亿元,茶叶加工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比为3.4:1,上缴茶叶税收3.9亿元。又如普洱市,2019年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8个县为贫困县),涉茶农户22万户,约116.6万人;全市毛茶产量11.76万吨(其中古树茶0.5万吨),成品茶7.5万吨,缴税收8630万元,综合产值272亿元。

普洱茶内销情况

  1.市场规模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云南普洱茶的国内销量约为10.55万吨,内销额约为115.3亿元。普洱茶在全茶类内销总量中的占比为11.2%,同去年相比增加1.02万吨、10.7%。

  销量增长得益于质量管控与研发创新带来的产品质量提升。在普洱茶市场美誉度提高的同时,围绕消费市场便捷化、特色化的需求,茶叶产区和企业开展定向研发:多家企业开发了小克重、方便冲泡的茶品;多个主要产区加大了对古树茶资源的保护,确保名山古树——这一重要的普洱茶生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高端供给稳定了基础。

  围绕普洱茶的资源特性,各个产区加大了域内“名山”“名品”“名寨”等资源的集中打造,重点塑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公共品牌,强化标准、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提高品牌辨识度,集中资源、抱团发展,在产业内形成了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发展局面。

  2.渠道建设情况

  据中茶协普洱茶专委会对普洱茶产销企业的调研显示:传统的零售渠道与批发市场仍是普洱茶最主要的销售渠道——2019年,普洱茶在连锁直营店和批发市场的销售量虽同比上一年有小幅减少,但仍分别占被调研企业销售量的42.9%和47.9%。与此同时,电商渠道从2018年销量份额的2.92%增至2019年的3.48%,势头较旺。

  3.销售区域

  调研结果显示:华南地区仍是普洱茶的主销区域,2019年普洱茶销售量占到样本总销量的32.2%;其次是云南省所在的西南地区,华东、华北、华中居后。普洱茶消费向全国市场拓展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显。东北和西北市场的普洱茶消费总量不高,但未来可期。

  另据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介绍,广东地区的茶叶年消费量在20-25万吨左右(含市场流转量);其中,珠三角地区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2公斤,潮汕地区年人均茶叶消费量高达3公斤,居全国之首。在推动流通消费方面,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功不可没。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商户最集中的大型茶叶集散中心,该市场年交易额超80多亿元,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普洱茶,2018年及2019年均在8、9万吨左右(含流转量)。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云南普洱茶在进入广东市场后,会通过以芳村为核心、以批发为主要业务形式的完整产业链,辐射至全国乃至世界。

  从市场层级观察,一线城市仍是普洱茶企业拓展市场的首选区域。

  4.品牌建设与推广

  品牌建设成为普洱茶拓展市场的重要方向,促使普洱茶向品牌消费模式加速发展,形成了生产领域做品牌、消费市场看品牌的良好氛围。全省10县入选“2020年度茶业百强县”,其中勐海县被推荐为“‘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双江自治县被推荐为“2020年度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2020年度茶业百强企业”中共有26家企业有普洱茶产品销售业务。9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入选“2020年度茶业百强企业”,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被推荐为“2020年度茶业创新十强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推荐为“2020年度茶业社会责任十佳企业”,云南中吉号茶业有限公司被推荐为“2020年度茶业新锐十强企业”。

  与此同时,云南省2018年开展“一县一业”普洱茶产业示范县创建,三个县区获得省财政专项支持,连续三年支持每个县区每年3000万元,通过创建,树立了普洱茶发展的排头兵;连续三年开展“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树立引领了行业发展的标杆。2019年,云南“10大名品”销售额较2018年平均增17.8%,其中“10大名茶”增幅高达29.5%。这一系列的活动有效的创响和宣传了普洱茶知名品牌,帮助获奖企业和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普洱茶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积极拓展文化知识辐射范围,主动开发普洱茶增量市场。如云南省茶叶流动协会在深圳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云茶文化传播中心及黑龙江云茶文化传播中心,推动云茶北上,联合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推出《普洱茶大讲堂》。此外,普洱茶各个产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普洱茶渠道资源,助推市场发展。例如,2019年,腾冲各茶叶龙头企业先后邀请近200多个经销商、主要客户到腾冲考察腾冲茶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进公司、看茶园、逛茶山,亲身体验了“腾冲茶”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茶园管理模式,进一步坚定了推广腾冲普洱茶的信心和决心。

普洱茶出口情况

  2019年,中国普洱茶出口数量为2786吨,同比2018年下降6.2%,占国内茶叶出口总量的0.76%;出口金额0.52亿美元,同比增长85.7%,占茶叶出口总额的2.6%;出口均价18.7美元/公斤,同比上涨98.9%。

  从分省出口情况看,2019年普洱茶出口量最大的三个省分别是:广东省(1135.5吨)、云南省(735.2吨)、湖南省(284.6吨)。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趋势是:2019年云南本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较2018年增长285.3吨,增幅达63.4%。

  从进口国家和地区上看,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仍是最大的普洱茶出口市场,2019年出口量有明显的增长,涨幅超过10%;而其他主要市场中,对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出口量降幅较大。出口金额上,香港增长迅速,德国、新加坡增长较快,马来西亚、缅甸和日本下降明显。单价上,对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出口单价较高,对欧洲出口单价增长迅速。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发展建议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总体目标,以“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强科技”为主线,大力推进“绿色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努力实现新时代普洱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坚持绿色生态,夯实产业基础。

  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绿色、有机茶叶基地为重点,以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按照“重点布局、规模经营、协调发展”的原则,为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奠定坚实基础。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水、电、路”配套,“改土、改型、改种、控肥、控药、节水”并举。开展基地集中连片提升行动,提高茶园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2.装备技能提档,生产提质增效。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茶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为突破口,突出普洱茶产品的特色化、个性化、高端化特征,提高普洱茶的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资本化水平。加大企业装备水平提升,建立品牌响、实力强、结构合理的普洱茶加工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提升普洱茶加工园区综合产能,推进科工贸结合,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3.加大龙头培育,激发主体活力。

  加大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企业扶持优惠力度,以“十大云茶”建设为抓手,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提升普洱茶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打破茶叶企业规模瓶颈,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普洱茶规模企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茶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茶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激发中小茶企创新活力,“专、精、特、新、优”发展。

  4.拓市场强品牌,化解供需困局。

  以市场为导向、品牌为引领,围绕茶叶消费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洞察消费升级诉求,加大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电商领域建设,“普洱茶+互联网”发展,推动实体店、体验店、网店并举,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体验融合、商旅文体协同、购物体验结合、规模业态组合的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发挥优质区域品牌的支撑作用和优势品牌企业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普洱茶+一县一业和乡村振兴”,着力“一县一业”和普洱茶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县区创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云南普洱茶,以“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为重点,聚集国内外企业的资本和先进理念,做大做强市场规模。

  5.挖掘资源潜力,“普洱茶+”发展

  做足“普洱茶+”文章,以旅游产业提升普洱茶附加价值,促进普洱茶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城市旅游等特色产品的叠加优化,通过发展普洱茶博物馆、普洱茶文化主题庄园、主题景区、休闲茶场、农家乐、民族特色村寨、茶马古镇、茶马古道等多样化模式,做足“普洱茶+”文章,推动融合发展。

  鸣谢!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抗疫”而来的直播狂欢,对茶行业是新拐点还是昙花一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多数企业的线下业务在2020开年便被泼了一盆“凉水”,而疫情同样也打乱了茶行业的正常运行节奏,迫使茶企茶商相应做出调整与改变,而线上直播成为了茶企茶商最为关注的“自救”措施。

“线上直播”成了破局之道?

众所周知,传统的茶行业,也是比较依赖线下交易的行业。在抗疫防疫的非常时期,线上直播成为连接“暂停营业”的茶企茶商,与“禁足在家”的消费者的关键枢纽。

像云南白药天颐茶品、双陈普洱、大益、下关沱茶、茶里、合和昌等纷纷开辟直播阵线。双陈普洱、老马帮更是将“生肖鼠饼”发布会以直播的形式发布,有些茶商、茶叶店店长借助淘宝、微店、小程序等各种平台纷纷搞起在线直播导购、微群促销,业界更是调侃道“直播三小时,等于复工1个月”

“疫情为茶企提供了一次试水线上营销的机会,或者叫线上营销的实验。”有业内人士告诉兴茶君:“之前企业都想做线上营销,消费者也有一定需求,但是苦于传统线下消费需要品饮体验的惯性,无法将焦点转移到线上。现在似乎恰好给了线上营销模式的一个机会。”

其实,“直播+电商”是茶行业这两年热议的话题,去年双11,大益成功迈入“亿元俱乐部”,同样,茶行业里澜沧古茶、雨林古茶坊、白沙溪、竹叶青等品牌茶企在双11期间都通过直播获得了新的增长,小茶婆婆和辛有志生活馆更是凭借淘宝直播C位出道,业界一片哗然。

不过,在茶行业,线上直播做的非常棒的案例仍然是屈指可数,跟快消品行业直播的转化效果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一头扎进直播前,先自我评估下

诚然,线上直播,为茶行业打开了突围的新窗口。但是疫情总会过去,线下总要回到正轨,疑问也随之而来:在非常时期的这股热潮过后,直播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因“抗疫”而来的直播狂欢,对茶行业而言是新拐点,还是昙花一现?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茶企都要一脚踏上这个直播之路。眼下,不少人也存在另外一种焦虑:现在是积极筹备疫情过后的线下实体恢复工作,还是花大量人力物力一头扎进直播里?在此,茶企茶商不妨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估:

1、产品是否够“硬核”?

直播电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非常时期茶企茶商销售的一种重要转化途径。但直播之下,大家的表现各有迥异,但一款产品最终是否畅销,能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显然不能只是靠网红、大师的叫卖,关键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上来,要靠产品质量、性价比、售后服务等说话。

2、有没有好的内容团队?

在很多人眼里,直播不就是拿个手机就能操作吗,门槛低!近期一茶企老板在与兴茶君交流中就表示,他有做直播的想法,但公司并没有线上销售团队,不知道怎么操作,选择什么直播平台,是自己团队的人来直播,还是请网红直播,要播什么,怎么策划直播内容,都没想清楚,主要看大家都在做直播,他也想试试,兴茶君相信,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少。

事实上,当你扎进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一场好的直播不简单,持续的去开直播,更是大挑战。

这需要很详细策划好的直播内容、脚本策划,什么时间段进行发放福利、一款茶产品介绍的时间、包括直播发布前的预告、直播中互动环节的准备,什么时间段进行发放福利来保持直播间的节奏感,直播下需要团队作战,需要有系统化的直播解决方案。

所以,有些茶企在做直播前,要考虑自己是否能胜任,是否有匹配的资源,有没有这样的内容团队来支持自己的“直播野心”。

3、直播目的,是卖货还是做品牌营销?

其实,一些茶企茶商包括茶农,对于直播的期望还是在于直播能够直接带货,有些茶企则把直播当做品牌在线营销的利器,茶企应该要从战术与战略的角度来衡量自己对直播的投入,再下结论。

在茶行业,花了钱搭上直播电商的快车,最后不了了之的前车之鉴,在茶行业也大有人在。尤其中小茶企承受不了太多的试错成本,所以对以电商为目的直播形式,兴茶君相信,有些茶企是既爱又恨,进退维谷。

不过,经过此次疫情,原来没有触电线上交易的茶企开始隐约意识到线上交易市场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经此一疫,潜移默化中助推了茶企茶商开始更多地聚焦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在一定层面上也是推动了茶行业的线上营销与品牌传播。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