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岳西劳动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岳西茶俗(上)

客来敬茶

中华大地,数千年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俗风情,茶俗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我国尚礼,自古就有客来敬茶、以茶留客的优良传统。

在岳西,以茶待客是最普及、最寻常、最深入人心的生活礼仪。无论谁家,也不论家境如何,一年四季,家里始终都会备一些上好的茶叶,作待客之用。城镇人家的茶叶,大体是购买的,农村家庭基本属于自产。因为是山区,全境宜茶,家家户户都有种茶的习惯。过去主要是黄小茶、小茶(毛峰)、松萝茶、兰花茶、黄大茶、绿大茶、茶末;现在主要是翠兰茶、炒青,也有部分红茶。

岳西人好客,茶为最好载体。在外好友相逢,少不了聊聊境况,谈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握手告别,说得最多的肯定是:“有空来我家喝茶”,“好的!”然后相对会心一笑。如果宾客临门,主人都会面带笑容,邀其入座,主人的家属,会立即洗涤杯盏,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在会客中,主人一般讲究“斟、端、请”。因为茶是烫的,所以不能满溢,免遇烫手尴尬,七分杯即可,“茶斟七分,留下三分是人情”,这是斟茶要领。

杯泡绿茶,主人要以右手托杯底,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身微笑相递,说“请用茶”,喝去多半,要及时为客人续水,待客人走后,再收拾洗涤茶具。做客饮茶,应留意“接、端、饮”,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再端杯细啜,赞主人“好茶”,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否则,都会被认为是轻慢或“不晓得事”。

早年的岳西乡下还有“烧茶”、“拿茶”礼俗。新女婿、亲家、亲家母、亲娘舅或者其他贵客来家,敬茶之后,正餐之前,还要给客人“烧个茶”:几只煎鸡蛋、少许肉片或一只鸡腿,上面堆上满满的挂面。因为蛋荤贵重,精明的客人,会只吃上面的面,留下蛋、肉、鸡之类,说吃饱了,以便主人用这些再去招待其他人,撑脸面。正餐开始,有些女主人还会客气地说:“大老远来的,一定饿了?”客人也会应声答:“不饿,刚刚吃茶的哩!”。拿茶,是家里有了喜事,邻居亲朋带上礼品上门祝贺。喜事不同,礼品有别。姑娘出嫁,一般是十几只红鸡蛋(双数),小孩三朝或满月,是红鸡蛋加三尺“兜兜布”,做寿则是红鸡蛋加长寿面。这些礼赠待客行为,本身并不含茶,但岳西人世世代代都称之为“茶”。

岳西的“客来敬茶”,还包括无分亲疏,不抱势利。过路的,做买卖的,素不相识上门讨盏茶喝,自不必说是有求必应,就是在家门口随便坐坐,歇歇伙,热心的大爷大妈,也会主动上前招呼,问声:喝茶不?如果某人生性古怪,有人上门不叫坐、不上茶。背地里肯定就会有人讥笑:这家人是“客来扫地,人走烧茶”,或者直言“这家伙不赫显(不咋样)”,或“这女人不停当(不贤良)!”

戏采茶

“三月春风催嫩芽,村庄少妇早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边呼男起采茶。”这是在大别山区广为传唱的民歌。

“戏采茶”是岳西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有两方面义含,一是普通茶农以采茶为乐,以茶事为“戏”(玩),在山上家中,边采茶做茶,边戏耍歌唱,怡情解乏;二是由艺人在特定场所进行的以茶为主要内容的表演,如唱茶歌、演茶戏、跳茶舞、舞茶灯等。

茶歌大体有三个来源,一是由谣而歌,即先有民谣,经文人改编配曲再返回民间;二是由诗而歌,就是以文人的诗歌作品直接配曲形成;三是源于草根,完全由茶农茶工自己创作并传唱。

在茶乡,采茶关乎家庭一年的生计,自然是大事也是喜事。大地春回,茶芽竞发,茶农心里也充满了希望与喜悦。每天天刚蒙蒙亮,乡村男女就手提茶篮,走出家门,呼朋唤友,上山采茶。往往第一个上山的会放开歌喉唱一首《采茶歌》:日出啊哈,东方哎,霞喂满啰嗬,未见啊茶友哎,到呀么到山前啰!玉枕啊嘟罗账哎,春喂春意足啊!快采香茗,呵呵去卖钱啰啊,去卖钱啰!朋友快快哟上茶园啰啊!

只要一人开头,和歌的遍地都是,歌声此起彼伏,真的是“一人唱,众人和,香茶满箩歌满坡”,平日宁静的山山岭岭,顿时变成歌的海洋,清苦的劳动,也瞬间成为美滋滋、甜蜜蜜的愉快体验。清嘉庆年霍山知县潘际云的《春山采茶歌》就用诗记录了当时的景况:“霍山之峰三十六,仙草时时长空谷。……松风吹处闻茶歌,山山相应清且和。”(岳西建县时,约1/4土地由霍山划入。)

至今在安徽岳西茶区广为传唱的古茶歌还有很多。如《人间恩爱有几多》:“郎唱山歌妹来和啊,茶棵树下哎会情哥啊,郎情姐意歌声好喂,金童玉女呀渡银河啊,渡银河,人间恩爱有几多!”

又如《昨日无事到姐家》:“哥:昨日无事到姐家,端碗茶来端碗粑。不喝茶来不吃粑,我从小姐讨鲜花。姐:我家鲜花现也有,一怕爹娘二怕妈。三怕下半年到婆家,四怕明年生娃娃。哥:心肝姐姐莫焦心,随身带有药草根。吃了一口并两口,吃了三口永不生。姐:心肝哥哥奴的人,你的说话不中听。我在娘家靠父母,我在婆家靠儿孙。没有儿孙靠何人?”

艺人表演的“戏采茶”不受季节限制,文化意味更浓,主要演唱的是《采茶调》、《采茶戏》。《采茶调》由采茶、倒采茶、盘茶、贩茶组成套曲,唱词均以十二月联叠形式呈现。演唱方式有单曲或多曲散唱,也有作为传统剧目岳西高腔《采茶记》情节出现,边唱边舞。因区域不同、艺门有别,岳西《采茶调》也有很多个版本。

在岳西民间,还有很多人把当地上演的传统剧目,统统称之为“采茶戏”,歌舞统称为“采茶舞”,剧舞的演出,叫“戏采茶”。“戏采茶”中的茶舞十分优美,一般伴随鼓乐响起,由茶婆(丑扮)手擎一茶枝在前,众茶姑(多为八位)挑茶篮后随,走团场,编“8”字,边舞边唱。唱词清丽,舞姿曼妙,引人入胜。往往一处演出,远近数十里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

“戏采茶”发端并传承于乡村,是真正的“草根”文化,最受茶乡农民喜爱。在今天,如果我们于清明小满间的茶季,或在元宵庙会传统节日,或在喜庆、农闲时候,走进岳西,依然可以遇见“千门万户议茶事,欢天喜地戏采茶”的盛况。

茶饮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对于大部分岳西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是愉悦心志、沟通情感的重要介质。

岳西人对茶的消费,大致有品茶与喝茶两种方式。在日常,大抵是“喝”重于“品”,以喝为主,有时也兼而有之。单纯品茶,只有在雅集、表演,或某种仪式等特定场合出现。

品茶,重意境,把茶饮活动看作是一种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在“品”字上下功夫:“三口方知味,数番才动心”。讲究的是色、香、味、形,注重的是茶、水、器、境。往往是通过细细品啜,徐徐体察,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享其韵,使感情得到陶冶,精神获得愉悦。

喝茶,主要是为了清凉解渴,调节体温,满足人体对水份的需要,也有习惯使然。表现出的,有的是粗犷野性,大碗急饮;有的是小盏轻濡,徐品慢酌;也有的是读书、工作或闲暇之余,率性而为,无有定式。

喝茶人中,不少人茶瘾很大,日泡三道,而且道道浓酽,甚至苦涩,才觉得过瘾。有的老人,一生嗜茶如命,每天清早起床,第一件大事就是一杯茶,一袋烟。为了省事,甚至还特备一尊茶壶,装上开水,投进茶叶,成天放在火塘里煨着,随时取饮,又浓又热,感觉十分的对味。

早年多数农家,除了有贵客临门必须起灶烧茶,居家过日子,往往是烧一次管一天自用和待客。方法很粗犷,早上烧上一大泥壶开水,抓上一把“叶子能包盐,杆子能撑船”的黄大茶或茶片、茶末,盖上。冬天放在火宕里,不烧火宕的季节放在炭炉上,煨着保温。这炭炉黄泥烧制,高尺余,敝口,口边留通气孔,大多摆在锅灶靠近墙壁的地方,使用时放进从灶堂里铲出来的温热炭灰,再把准备好的茶水壶往上一架就成了。也有的在灶台偏角位置,安装一个水罐,做饭时将罐里的水烧开放茶,饭做好后,将灶内的灰烬余火往水罐下方一推,保罐中茶水半日不冷,随时取用。上世纪70年代,水瓶进入千家万户,大多数人家采用水瓶泡茶。1980年代以后,基本都是水瓶装开水随饮随泡了。

以前交通不便,农民打柴伐木,耕地种田,全靠步行,费时费力。为了多些时间干活,基本都是早出晚归,所需的茶水、饭菜全部用竹筒盛装,自己带上。装茶的竹筒制作简便,取一两节粗老的毛竹,刨光磨平,上端穿上绳索就成。竹筒装茶水,好处很多:茶水不馊,还会伴有竹子的清香与微甜;往树下一挂,可以防太阳直射,可以防虫尘污染;随便扔在地上也不担心被打破。要是家里人送水到田间地头,多用壶桶。壶桶装茶相对讲究,茶壶一般为锡或铜质,木桶带盖,桶与壶之间,塞以棉絮、纱布保温。现在,路好了,有车了,外出干活已很少有人在田间用饭,携带茶水的早已不再是竹筒,而是改成美观时尚的玻璃杯和旅行茶瓶了。

煎煮大碗茶,是中国三百六十行之一,也是岳西常见的茶饮方式。因为设施简单,不需要有富丽堂皇的场所,有桌有凳有壶有盏即可,所以,多在茶摊、茶亭出现。由于它最贴近民众,特别受基层社会喜爱,即使在物质文化生活有极大改善的今天,卖大碗茶的虽已绝迹,但无偿提供茶水的,在车站、超市、寺院等公共场所,依然经常见到。只是用的不再是碗,而是一次性纸杯罢了。

“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茶为灵物,无论是品是喝,对饮者言,都是一种快乐的消受与体验。

来源 《徽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石佛村深耕有机茶园做强茶叶品牌:以茶扶贫,以茶兴村

  岳西网讯(安庆日报记者项珍特约记者徐进群)盛夏时节,草木葱茏,石佛村漫山的茶叶生长得尤其旺盛。作为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的茶叶远近闻名,被认为是品质的保证、好茶的代表,深受人们的喜爱。良好的口碑与当地人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茶园、注重品牌保护密不可分。经过多年探索,如今,当地走出一条生态立村、茶叶富村、茶旅兴村的发展之路,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深耕有机茶园做强茶叶品牌

  眼下正是茶叶的生长期。8月6日,记者在石佛村一处茶园里看到,不少茶农冒着高温在给茶树施肥、除草,半人高的茶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茶园负责人冯立彬说,他家的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采用人工或机器除草,施有机肥,如此有机化管理才能让人们喝上绿色、健康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石佛村人就开始接触有机茶。1991年,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该村成功选育石佛翠茶树良种,石佛村成为石佛翠国家茶树良种的原产地;1997年,国家环保部启动有机农产品生产试点,在该村建立有机农业试验基地,基地及产品均通过有机认证。有机茶品质更好,受到市场欢迎,也让尝到甜头的石佛村人开始专心做有机品牌。

  该村村支书王军告诉记者,对于新建茶园,他们一律实行有机化管理;对于低产茶园,他们一律进行高标准改造,改园、改树、改土、改管理,让老茶园焕然一新,让树种更加精良,让土质更适合茶树生长,让茶叶品质更好。

  “目前我们村茶园面积达到了3300亩,人均茶园2.5亩,户均茶园9亩,全部实行了有机化管理。”王军说,为了鼓励村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村民买有机肥,村里补贴40%;买锄草机,村里补贴50%。算下来,平均每亩茶园能获得补贴240元,买台锄草机能得到补贴400元,降低了村民们的生产成本。

  作为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石佛村推行的茶园有机化管理使得茶叶品质远近闻名,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岳西翠兰”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的水涨船高。2019年,岳西翠兰品牌价值升至19.19亿元。今年,岳西翠兰成功入选2020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获得国家扶持,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我们村还将坚持走有机种植之路,计划按分时、分片、分段的管理办法,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全村3300亩茶园有机转换认证,争取顺利通过相关检测认定,做大做强我们的有机茶叶品牌,使茶叶提质增效,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为巩固脱贫成果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王军说。

  茶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有机茶种植推动了茶产业发展壮大,也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创业,冯金波就是其中一员。2005年,冯金波从温州打工回乡,看到家乡有机茶产业发展得红火,便决心创办一家有机茶厂。2012年,他承包了300多亩茶园,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的模式,大力发展有机茶园。目前合作社成员有70多家,带动40多户贫困户增收。

  像冯金波家这样的有机茶厂,石佛村共有11家,一个茶厂就是一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每年茶春季节,每名贫困户能增加5千至2万元不等的收入。

  石佛村永建组贫困户骆为俊响应村里号召,种了8亩茶树,实行有机化管理,每年仅茶叶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加上平时做生态护林员、种植高山蔬菜,每年也有2万多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如今,他家已摆脱贫困,盖了房、买了车、娶了媳妇。

  “去年,全村茶叶收入达到了1000万元,户均2.5万元,人均7000元。”王军告诉记者,茶产业已成为石佛村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来源。

  石佛村海拔高,生态环境好,四面环山,所有茶园都在山坳里,没有工厂,没有大气和水污染,再加上有机化种植,茶叶品质自然没的说,每年吸引大批顾客前来买茶。于是,石佛村的美景进入人们视线,春天漫山遍野都是映山红,夏天满目青翠又凉爽,秋天可赏满山红叶……慕名来此游玩、买茶的人越来越多。

  村民刘和富瞅准商机,在村里交通便利、风景优美之处开办了一家农庄,专门接待来石佛村游玩的买茶客商。“我这农庄能同时接待40多人,每年茶春时节还有五一、国庆时人最多,大多游客都来自上海、南京、合肥以及安庆周边等地。游客来这买茶、赏景,带动农家乐发展。”刘和富告诉记者,从2017年开业至今,他家每年接待游客量约1万人次,每年收入30多万元。

  茶产业发展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兴起。截至目前,村里有大小规模的农家乐21家,今年以来,全村旅游收入近500万元,带动全村60多户、120多个贫困人口就业。

  “下一步,我们计划对现有茶园进行改造,建生态护坡、生态排水沟、生态观光亭、生态步道,因地制宜种植原生态高山蔬菜,走生态立村、茶叶富村、茶旅兴村的发展之路,变茶园为公园、变劳动为运动、变农房为客房,以茶产业、休闲生态农业带动旅游,让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从而稳定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王军说。

  作者:项珍   徐进群

  来源:安庆日报

江淮顶级绿茶地理(下):感悟味道的真谛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千年以降,代代茶人遵循节气制茶。为保证制造出无可挑剔的口感和品质,今天的安徽顶级绿茶产区,依旧遵循古历,从不采制夏秋茶,只采撷初春最美好的时光。


节气变化为制茶提供了节奏的依据。

摄影@菡儿


古人对资源的利用,饱含着朴素而伟大的哲学——坦然接受自然的馈赠,而非无节制地索取。


“自古名山出名茶”,彰显的是地理风貌决定植物生长的朴素之道。今天,如果游历太平、石台、岳西、霍山等地,你会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守护,仍是徽茶卓越内质最大的支撑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对先民朴素哲学的最新伟大诠释。


石台县白石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摄影 @旌阳


采一芽一叶,柔中带刚的揉捻,精妙的锅温控制,恰到好处的炒制。不温不火、内圆外方,讲究火候,源远流长的制茶技艺,蕴藏着安徽先民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今天,这种做人做茶的哲学,依旧盛行。茶界有个普遍的认识,徽茶内质大于名气。徽人把诚心正意做好茶,往往看得比吆喝行商更重。


正值仲春,当我们品味一杯徽茶,除了芬芳和甘醇,理应感悟这味道的真谛,感恩千百年锤炼的制茶技艺,更要体味先民的节制和对自然的保护。


如此,一杯春茶才能永驻舌尖。

 

NO.3


黄山余脉

秘境芳踪


黄山有三大支脉——牯牛降、大会山、仙严岩。


自古以来,这些山脉与外界交通不便,遗世独立,堪称秘境。


这些支脉地理构造复杂,森林植被丰富,雄伟而绮丽,有着浓郁的神秘色彩,牯牛降更是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茶更加纯粹、浓烈。云尖、绿雪、时雨等好茶层出不穷,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外形,充满东方树叶的原始野性味道,令人沉醉。



黄山向东的支脉,来到宁国,有座黄花山,位于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交汇处,亦在中国名茶线“北纬30°”上。这里山脉连绵陡峭,森林覆盖率达75%。空气湿度大,阳光紫外线充足,土质深厚疏松,为优质绿茶的孕育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其他名茶相比,黄花云尖年轻得多,创于1984年,并在1985年的全国名茶评比中一举夺魁。黄花云尖茶以采摘精细、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著称。青龙乡、方塘乡、胡乐镇、霞西镇、甲路镇产正宗黄花云尖。


由宁国北行约50公里,便是诗仙李白观山悟禅的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观山品茶,那茶,一定是绿雪。


敬亭绿雪是一种传统名茶,真正的“古茶”,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曾列为贡茶,是我省最早的名茶之一,产于宣城市北敬亭山。


然而,清末时,这样的名茶却失传了。


1972年,敬亭山茶场重新按古法研制,于1978年才研制成功,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并称我省三大名茶。


这是款既具有禀赋内质,又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茶。上品“绿雪”产于敬亭山麓。泡后,茶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白毫则徐徐飘落,如雪花纷飞。郭沫若曾亲笔题书“敬亭绿雪”四字。  


沉下心,看绿雪飞舞,这是一款适合思考人生的茶。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1921年,胡适写下了诗句。


在他的家乡绩溪上庄,的确兰草满山,更有兰形、兰香的名茶——金山时雨。


今日上庄,一条河傍着村落,蜿蜒连着背后群山。山曰金山,为黄山余脉。其东麓地势高峻,翠竹凌云,云天雾海,雨量充沛,是金山时雨核心产区。


金山密林深处的茶园。摄影 杨竹


连日来,吴建军父子都在忙着收茶、制茶。作为金山时雨制茶技艺的非遗传人,吴建军的梦想是让这款茶恢复昔日荣耀。


“时雨”,是皖南一种名茶的代名。金山时雨为上品绿茶,创名于清道光年间。金山时雨属绿茶类的特级炒青,其采制要求比较高,条索紧细有锋苗,色泽绿润,香高持久,具有花香。


正宗的金山时雨,必须产自金山,长安、上庄、杨溪、金沙、伏岭、家朋、瀛洲、荆州等8个乡镇。


金山时雨属绿茶类的特级炒青。


与绩溪同属宣城的泾县,有着“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的美誉。


太平湖蜿蜒延伸至泾县,形成山清水秀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其南、北两岸便是黄山山脉和九华山脉余峰造就的“泾川山水画廊”,有广袤的汀溪原始次生林。这片原始森林东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就是数万亩泾县兰香有机茶基地。


这是出产极品绿茶的极佳自然环境。


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气候温湿。土壤有机质含量3~10%,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年降雨量1700多毫米。复杂的地貌又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有效阻隔了病虫害传入。



山花为友,清泉为邻,云雾为伴,幽谷为家,孕育出泾县兰香。


泾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2018年,泾县兰香获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并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极品的泾县兰香其茶干平直舒展,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冲泡后清香馥郁,高爽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


黄山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余峰中,黄芷山为泾县最高峰,海拔高度1175米。这里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孕育了另一款历史名茶——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茶


涌溪火青系炒青类圆形特种名优绿茶,工艺复杂,要求严苛。鲜叶原料主要采自当地茶园里的涌溪中柳叶种茶树。肥壮整齐的芽叶,经过高温杀青、揉捻、抖坯、并锅、低温慢炒和烘焙等复杂工艺,才最终制成。


上品涌溪火青茶,外形呈颗粒状,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馥郁持久,精品带有花香。干茶落杯叮铛有声,沸水冲泡时,粒粒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宛如蓓蕾初放,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


黄山余脉往西,在石台境内形成了牯牛降。


北纬30°线所过之处,总要给当地留下些什么。在石台亦不例外。


这里大自然的礼物,是硒。


1995年,由于改良需要,石台县对土壤成份检测进行检测,发现微量元素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其富硒区域甚至占全县面积的70%,进而发现该县所产茶叶富含硒元素。


石台硒茶


这里的茶园平均海拔500米至1000米,垂直型地貌特征明显,常年雾气笼罩,地理环境封闭,生态条件优良。


石台硒茶外形紧结,芽叶肥嫩、绿润,清香高长,略带野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硒含量0.25至4毫克/千克。


硒,让这里的茶与众不同,卓然独立。


NO.4


九华

佛境问香


从高空俯瞰,长江以南的安徽,郁郁葱葱,山峦起伏,河湖点缀,美不胜收


这是茶的乐园和沃土。


其中九华山四周是个独特的存在,这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声名远播的名茶,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如今虽低调了许多,但其卓越的内质、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依然让它们拥有忠实的拥趸。


地理风貌决定茶的品质。

摄影@杨竹


它们就像是散落在碧野的遗珠一样,只有真正懂茶的人,才有机缘亲近、品尝,沉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各色名茶上市之际,在霄坑村,这里的大叶马兰枝茶树依然不紧不慢生长着。


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这是个读起来舌尖上就有江南味道的地名。九华山主峰十王峰就在附近耸立,绵延的山脉来到这里,把村子环抱,森林覆盖率近98%。


鲜叶采摘是制茶的第一道工序。

摄影 杨竹


因为海拔高,霄坑绿茶生长期长,出茶晚,汲取大自然的灵气与精华,久泡久饮仍酽厚浓醇,色泽鲜艳,香气浓郁。2010年,霄坑绿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霄坑村原有的六个村民组,尤其是位于高海拔的霄坑村五队,生产的绿茶形似龙须,是霄坑优质生态绿茶生产的代表。


“黄石一溪三十里,暖风吹绿茶丛中。”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之主峰天台峰背面,有一条神秘大峡谷,黄石溪大峡谷。


黄石溪大峡谷海拔400至900米,溪岸山势陡峭。


黄石溪大峡谷海拔400至900米,四周林木葱葱,终年蔽日,鸟语花香,溪岸山势陡峭,奇峰罗列,流水急浅多转折,山深涧多。黄石溪毛峰茶就生长在大峡谷沿岸的溪涧盆地或峡谷深处缓坡地带。


据史载考据,黄石溪毛峰与九华闵园茶同根同源,始于唐天复年,兴于宋,盛于清,扬名大发展于今朝。据《九华山志》载:“黄石溪茶,生悬崖绝壑,云雾弥漫,春夏之交始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色香味俱臻。1915年巴拿马赛会曾得金质奖章,1956被评为安徽十大历史名茶。


黄石溪毛峰茶以芽叶肥状,白毫显露,色泽深绿,香气馥郁,清香高久,滋味浓厚,鲜爽回甘,耐冲泡著称。

   

至此,茶杯里的“安徽”行将饮尽,你是否咂摸到了期待的味道?


摄影@杨竹


一杯好茶,不仅蕴藏自然造化,更凝结辛勤劳作。当我们在城市烧水、净杯、闻香、冲泡、缀饮之时,除了感慨大自然对安徽的厚爱,赋予无与伦比的春叶,还要了解一杯茶从采摘到上市的过程,由此理应在心底对劳动致以深深的敬意。


来源:安徽日报

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