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岳西翠兰茶价格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满山茶叶成脱贫致富“绿色银行” :茶产业成了主打产业

  岳西县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而名声在外的“岳西翠兰”却是个妥妥的“80后”,创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经推出,载誉无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岳西翠兰核心区包家乡石佛村,人们种茶树、创品牌、做有机,逐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靠着满山的茶叶和传统的制茶技艺,这个重点贫困村于2016年首批出列,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石佛村位于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角,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懂茶、种茶、爱茶、敬茶的传统。不过,彼时的种茶收益太低,并不能作为养家糊口的营生。“一个采茶工,一天不到七毛五。一个制茶工,日夜不到一块五。”从当地流传的这句顺口溜中可见一斑。于是,人们靠山吃山,砍伐木材,以山养家,又有“上山一把斧,下山五块五”的说法。


  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长久,老百姓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看着青山如黛的美丽家园遭到破坏,当地人放下斧头种起水稻。可是高山区种水稻怎比得上平原地区?一亩田最多也就收益800多元钱。当地人痛定思痛:我们拥有悠久的茶历史,几百年的古茶园,为什么就不能做做茶文章呢?于是,当地人来到山头,种上石佛茶。

  尽管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种植,但施肥、采摘、炒制等工序没有统一标准,村民们生产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卖不上价。1983年,岳西县农牧渔业局组织力量到石佛村,在黄芽茶以及小兰花茶的传统制茶技艺基础上,成功研创“岳西翠兰”,并于1985年被评为全国新十大名茶。此后,岳西翠兰先后在国际国内各种大型茶叶评比中荣获重要奖项,还曾作为“国礼茶”赠与多国元首。

  这下,石佛茶的名声可算是打响了,2角一斤的鲜叶价格立马长了十倍。尝到种茶带来的甜头,石佛村387户村民将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茶,茶园面积达到3300亩,人均拥有茶园2.5亩,茶产业成了全村的主打产业。

  保护品牌,茶农自发来管理

  岳西翠兰手工制作经过摊青、杀青、理条、烘焙、复烘等工序,细揉慢捻做出来的茶“翠绿鲜活、芽叶相连、舒展匀整、清香持久、鲜醇爽口”。随着岳西翠兰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参与创制的冯立彬,既是岳西翠兰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岳西翠兰品牌的保护者。

  “制茶很辛苦,白天采摘、摊青,当晚就要连夜炒制,手工制茶尤其如此。为了保证茶叶炒制出来的品质一样,我能一天一夜不睡觉,把心思都放在制茶上。”冯立彬告诉记者,当地有很多人做茶叶生意,通常打出名号后,就从别处收来一些茶充数,以此保证茶叶供应。“这样做往往拉低了自家茶的品质,砸了自家招牌,反而得不偿失。”

  创品牌易,守品牌难。如何保证石佛茶品质如一呢?冯立彬想到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家的鲜叶,再由他来统一制作。这样,统一采摘标准、制作标准,石佛茶的品质得到了保证。自此,石佛村再也没有在市场上卖散茶的了,大家把鲜嫩的茶叶全部交给冯立彬,最高峰时一斤鲜叶收购价是500元。

  作为岳西翠兰核心区,外面的鲜叶想要流入以次充好怎么办?深知品牌的重要性,石佛村人自发成立茶叶协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在进村路口设立劝返点,防止外茶流入损害茶农利益。同时,村里11家茶厂相互监督,鼓励茶农举报制假售假行为,茶叶协会组织人员在春茶上市时开展流动巡查,尽最大努力保证石佛茶的品质。

  发展有机,做优品牌富乡村

  “多亏了当年村里力排众议,发展高标准有机茶园,现在核心区茶叶亩产收益可达1万元,老百姓都很感激我们村当年的决策。”石佛村村支书王军笑着说。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石佛乡就凭借优良的环境条件,被列为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试验地,从此与有机结下了不解之缘。积累了多年有机茶种植的经验后,2013年,村里决定大规模发展有机茶园。发展有机茶园,就得不打除草剂,不施农药、化肥,采用人工除草,施农家肥等。如此一来,老百姓的种茶成本翻了十倍,一些村民就不愿意了。

  “我们一边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宣传生态有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边想方设法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王军说,那时候村里组织开展有机茶园管理培训,茶农买有机肥,村里补贴40%,茶农买除草机械,村里补贴一半……就这样,村里率先将一千亩传统茶园转为了有机茶园。

  目前,石佛村还有两千多亩茶园正在实施有机化管理。王军告诉记者,之所以大力发展有机茶园,一方面是为了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石佛村生态立村、茶叶富村的发展思路。

  “我们村11个茶厂,每个茶厂都是季节性扶贫车间,全部吸纳贫困户就业。每年茶季4-5月,50多户贫困人口收入达到5千元至2万元不等,再加上平时打打零工,不仅能带动本村,还能带动周边的村民实现增收。去年就有上千人来我们村采茶,外乡务工人员仅采茶工资就发了150万。”王军坦言,“产业兴旺必须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未来石佛村将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以茶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以茶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殷瑛项珍文/图)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安徽岳西:一年四季都有“茶经济”

冬日暖阳下,走进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的一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只见“乌牛早”茶苗绿油油,“黄金芽”茶苗渐泛黄,青黄相接的色块给大别山增添了几抹亮色。

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的一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汪卫生正在查看茶苗长势。朱森森 摄

春节期间虽不是茶叶旺季,但该基地负责人汪卫生依然每天忙碌着。“200多亩的基地有十几种茶苗,正月初六就要开始发货。”他说。

过去,店前镇传统产业以种植茶叶和水稻为主,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2004年,汪卫生身为店前镇杨胜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7名返乡青年尝试培育茶苗。经过几年的摸索,2009年,岳西县稳生茶苗合作社成立,吸引大批村民成为社员,抱团发展。

“现在,一年能卖出3000万株茶苗,产值约300万元。”汪卫生说,土地按每亩8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茶苗销往河南、湖北、江苏等地,也解决了当地近百人就业。

目前,岳西县已成为安徽省主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店前、冶溪、菖蒲、中关、和平等乡镇共建有茶树良种苗圃500余亩,年出圃茶苗7000万株。

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徐卫兵介绍说,岳西县平均海拔600米,森林覆盖率达77.33%,自古以来都是茶叶重点生产区域,该县罗源场茶叶市场系宋代全国13个茶叶交易市场之一。

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优良的“岳西翠兰”茶。该茶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香气清高持久。经开水冲泡后,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浓鲜爽,叶底嫩绿明亮。

每年春天,该县19.87万亩茶园开始吐出新芽,迎来开采季。截至2022年底,该县茶叶产量6850吨,一产产值9.15亿元,综合产值达27.41亿元。“岳西翠兰”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品牌价值达23.1亿元。

冬日暖阳下,青黄相接的茶苗圃给大别山增添了几抹亮色。朱森森 摄

岳西县冶溪镇大山村地处大山深处,曾经交通不便,春茶无法运出大山。夏秋时节,村民辛苦采摘的鲜茶草,因没有茶厂,只能送到邻省湖北去加工。2017年,大山村靠着扶贫资金和光伏电站收益,建了茶厂,做起茶叶深加工。

“以前,春茶季一过就没事做了,现在夏天反而成了农忙的时候。”大山村村民黄光明说,一个夏秋季下来,自己家10多亩的茶园就能采摘近3万斤的鲜茶草,收入有3万元。

菖蒲镇是岳西茶叶大镇,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2014年,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岳西县徽宏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茶加工及出口销售,年可加工红茶300吨。2022年,菖蒲镇出口红茶28吨,创汇155.4万美元。

如今,岳西不少地方纷纷开发夏秋茶生产,增加茶农收入。“茶叶不仅走出大山,还卖到海外,欧洲、非洲、东南亚地区都有。”徐卫兵说,夏秋茶利用面积进一步扩大,正在试制生产黄大茶、伽马茶等。

近年来,岳西县把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从布局优化、加工升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茶文旅融合等方面精准发力,茶产业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

徐卫兵说,下一步,岳西将强化茶叶品种品类创新,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根据国内外不同区域消费群体的饮茶口味和需求,合理布局茶叶品种,优化茶类结构,国外高端出口茶以欧盟为主,在国内加快“南茶北进”步伐,逐步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红茶、黄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完)

来源:中新网安徽安庆 (储玮玮 朱森森 王先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徽岳西:一年四季都有“茶经济”

冬日暖阳下,走进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的一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只见“乌牛早”茶苗绿油油,“黄金芽”茶苗渐泛黄,青黄相接的色块给大别山增添了几抹亮色。

春节期间虽不是茶叶旺季,但该基地负责人汪卫生依然每天忙碌着。“200多亩的基地有十几种茶苗,正月初六就要开始发货。”他说。

过去,店前镇传统产业以种植茶叶和水稻为主,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2004年,汪卫生身为店前镇杨胜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7名返乡青年尝试培育茶苗。经过几年的摸索,2009年,岳西县稳生茶苗合作社成立,吸引大批村民成为社员,抱团发展。

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的一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汪卫生正在查看茶苗长势。朱森森摄

“现在,一年能卖出3000万株茶苗,产值约300万元。”汪卫生说,土地按每亩8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茶苗销往河南、湖北、江苏等地,也解决了当地近百人就业。

目前,岳西县已成为安徽省主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店前、冶溪、菖蒲、中关、和平等乡镇共建有茶树良种苗圃500余亩,年出圃茶苗7000万株。

岳西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徐卫兵介绍说,岳西县平均海拔600米,森林覆盖率达77.33%,自古以来都是茶叶重点生产区域,该县罗源场茶叶市场系宋代全国13个茶叶交易市场之一。

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优良的“岳西翠兰”茶。该茶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香气清高持久。经开水冲泡后,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浓鲜爽,叶底嫩绿明亮。

每年春天,该县19.87万亩茶园开始吐出新芽,迎来开采季。截至2022年底,该县茶叶产量6850吨,一产产值9.15亿元,综合产值达27.41亿元。“岳西翠兰”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品牌价值达23.1亿元。

冬日暖阳下,青黄相接的茶苗圃给大别山增添了几抹亮色。朱森森摄

岳西县冶溪镇大山村地处大山深处,曾经交通不便,春茶无法运出大山。夏秋时节,村民辛苦采摘的鲜茶草,因没有茶厂,只能送到邻省湖北去加工。2017年,大山村靠着扶贫资金和光伏电站收益,建了茶厂,做起茶叶深加工。

“以前,春茶季一过就没事做了,现在夏天反而成了农忙的时候。”大山村村民黄光明说,一个夏秋季下来,自己家10多亩的茶园就能采摘近3万斤的鲜茶草,收入有3万元。

菖蒲镇是岳西茶叶大镇,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2014年,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岳西县徽宏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茶加工及出口销售,年可加工红茶300吨。2022年,菖蒲镇出口红茶28吨,创汇155.4万美元。

如今,岳西不少地方纷纷开发夏秋茶生产,增加茶农收入。“茶叶不仅走出大山,还卖到海外,欧洲、非洲、东南亚地区都有。”徐卫兵说,夏秋茶利用面积进一步扩大,正在试制生产黄大茶、伽马茶等。

近年来,岳西县把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从布局优化、加工升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茶文旅融合等方面精准发力,茶产业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

徐卫兵说,下一步,岳西将强化茶叶品种品类创新,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根据国内外不同区域消费群体的饮茶口味和需求,合理布局茶叶品种,优化茶类结构,国外高端出口茶以欧盟为主,在国内加快“南茶北进”步伐,逐步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红茶、黄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来源:中新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