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岳西茶

找到约30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岳西茶俗(上)

客来敬茶

中华大地,数千年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俗风情,茶俗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我国尚礼,自古就有客来敬茶、以茶留客的优良传统。

在岳西,以茶待客是最普及、最寻常、最深入人心的生活礼仪。无论谁家,也不论家境如何,一年四季,家里始终都会备一些上好的茶叶,作待客之用。城镇人家的茶叶,大体是购买的,农村家庭基本属于自产。因为是山区,全境宜茶,家家户户都有种茶的习惯。过去主要是黄小茶、小茶(毛峰)、松萝茶、兰花茶、黄大茶、绿大茶、茶末;现在主要是翠兰茶、炒青,也有部分红茶。

岳西人好客,茶为最好载体。在外好友相逢,少不了聊聊境况,谈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握手告别,说得最多的肯定是:“有空来我家喝茶”,“好的!”然后相对会心一笑。如果宾客临门,主人都会面带笑容,邀其入座,主人的家属,会立即洗涤杯盏,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

在会客中,主人一般讲究“斟、端、请”。因为茶是烫的,所以不能满溢,免遇烫手尴尬,七分杯即可,“茶斟七分,留下三分是人情”,这是斟茶要领。

杯泡绿茶,主人要以右手托杯底,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身微笑相递,说“请用茶”,喝去多半,要及时为客人续水,待客人走后,再收拾洗涤茶具。做客饮茶,应留意“接、端、饮”,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再端杯细啜,赞主人“好茶”,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否则,都会被认为是轻慢或“不晓得事”。

早年的岳西乡下还有“烧茶”、“拿茶”礼俗。新女婿、亲家、亲家母、亲娘舅或者其他贵客来家,敬茶之后,正餐之前,还要给客人“烧个茶”:几只煎鸡蛋、少许肉片或一只鸡腿,上面堆上满满的挂面。因为蛋荤贵重,精明的客人,会只吃上面的面,留下蛋、肉、鸡之类,说吃饱了,以便主人用这些再去招待其他人,撑脸面。正餐开始,有些女主人还会客气地说:“大老远来的,一定饿了?”客人也会应声答:“不饿,刚刚吃茶的哩!”。拿茶,是家里有了喜事,邻居亲朋带上礼品上门祝贺。喜事不同,礼品有别。姑娘出嫁,一般是十几只红鸡蛋(双数),小孩三朝或满月,是红鸡蛋加三尺“兜兜布”,做寿则是红鸡蛋加长寿面。这些礼赠待客行为,本身并不含茶,但岳西人世世代代都称之为“茶”。

岳西的“客来敬茶”,还包括无分亲疏,不抱势利。过路的,做买卖的,素不相识上门讨盏茶喝,自不必说是有求必应,就是在家门口随便坐坐,歇歇伙,热心的大爷大妈,也会主动上前招呼,问声:喝茶不?如果某人生性古怪,有人上门不叫坐、不上茶。背地里肯定就会有人讥笑:这家人是“客来扫地,人走烧茶”,或者直言“这家伙不赫显(不咋样)”,或“这女人不停当(不贤良)!”

戏采茶

“三月春风催嫩芽,村庄少妇早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边呼男起采茶。”这是在大别山区广为传唱的民歌。

“戏采茶”是岳西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有两方面义含,一是普通茶农以采茶为乐,以茶事为“戏”(玩),在山上家中,边采茶做茶,边戏耍歌唱,怡情解乏;二是由艺人在特定场所进行的以茶为主要内容的表演,如唱茶歌、演茶戏、跳茶舞、舞茶灯等。

茶歌大体有三个来源,一是由谣而歌,即先有民谣,经文人改编配曲再返回民间;二是由诗而歌,就是以文人的诗歌作品直接配曲形成;三是源于草根,完全由茶农茶工自己创作并传唱。

在茶乡,采茶关乎家庭一年的生计,自然是大事也是喜事。大地春回,茶芽竞发,茶农心里也充满了希望与喜悦。每天天刚蒙蒙亮,乡村男女就手提茶篮,走出家门,呼朋唤友,上山采茶。往往第一个上山的会放开歌喉唱一首《采茶歌》:日出啊哈,东方哎,霞喂满啰嗬,未见啊茶友哎,到呀么到山前啰!玉枕啊嘟罗账哎,春喂春意足啊!快采香茗,呵呵去卖钱啰啊,去卖钱啰!朋友快快哟上茶园啰啊!

只要一人开头,和歌的遍地都是,歌声此起彼伏,真的是“一人唱,众人和,香茶满箩歌满坡”,平日宁静的山山岭岭,顿时变成歌的海洋,清苦的劳动,也瞬间成为美滋滋、甜蜜蜜的愉快体验。清嘉庆年霍山知县潘际云的《春山采茶歌》就用诗记录了当时的景况:“霍山之峰三十六,仙草时时长空谷。……松风吹处闻茶歌,山山相应清且和。”(岳西建县时,约1/4土地由霍山划入。)

至今在安徽岳西茶区广为传唱的古茶歌还有很多。如《人间恩爱有几多》:“郎唱山歌妹来和啊,茶棵树下哎会情哥啊,郎情姐意歌声好喂,金童玉女呀渡银河啊,渡银河,人间恩爱有几多!”

又如《昨日无事到姐家》:“哥:昨日无事到姐家,端碗茶来端碗粑。不喝茶来不吃粑,我从小姐讨鲜花。姐:我家鲜花现也有,一怕爹娘二怕妈。三怕下半年到婆家,四怕明年生娃娃。哥:心肝姐姐莫焦心,随身带有药草根。吃了一口并两口,吃了三口永不生。姐:心肝哥哥奴的人,你的说话不中听。我在娘家靠父母,我在婆家靠儿孙。没有儿孙靠何人?”

艺人表演的“戏采茶”不受季节限制,文化意味更浓,主要演唱的是《采茶调》、《采茶戏》。《采茶调》由采茶、倒采茶、盘茶、贩茶组成套曲,唱词均以十二月联叠形式呈现。演唱方式有单曲或多曲散唱,也有作为传统剧目岳西高腔《采茶记》情节出现,边唱边舞。因区域不同、艺门有别,岳西《采茶调》也有很多个版本。

在岳西民间,还有很多人把当地上演的传统剧目,统统称之为“采茶戏”,歌舞统称为“采茶舞”,剧舞的演出,叫“戏采茶”。“戏采茶”中的茶舞十分优美,一般伴随鼓乐响起,由茶婆(丑扮)手擎一茶枝在前,众茶姑(多为八位)挑茶篮后随,走团场,编“8”字,边舞边唱。唱词清丽,舞姿曼妙,引人入胜。往往一处演出,远近数十里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

“戏采茶”发端并传承于乡村,是真正的“草根”文化,最受茶乡农民喜爱。在今天,如果我们于清明小满间的茶季,或在元宵庙会传统节日,或在喜庆、农闲时候,走进岳西,依然可以遇见“千门万户议茶事,欢天喜地戏采茶”的盛况。

茶饮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对于大部分岳西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是愉悦心志、沟通情感的重要介质。

岳西人对茶的消费,大致有品茶与喝茶两种方式。在日常,大抵是“喝”重于“品”,以喝为主,有时也兼而有之。单纯品茶,只有在雅集、表演,或某种仪式等特定场合出现。

品茶,重意境,把茶饮活动看作是一种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在“品”字上下功夫:“三口方知味,数番才动心”。讲究的是色、香、味、形,注重的是茶、水、器、境。往往是通过细细品啜,徐徐体察,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享其韵,使感情得到陶冶,精神获得愉悦。

喝茶,主要是为了清凉解渴,调节体温,满足人体对水份的需要,也有习惯使然。表现出的,有的是粗犷野性,大碗急饮;有的是小盏轻濡,徐品慢酌;也有的是读书、工作或闲暇之余,率性而为,无有定式。

喝茶人中,不少人茶瘾很大,日泡三道,而且道道浓酽,甚至苦涩,才觉得过瘾。有的老人,一生嗜茶如命,每天清早起床,第一件大事就是一杯茶,一袋烟。为了省事,甚至还特备一尊茶壶,装上开水,投进茶叶,成天放在火塘里煨着,随时取饮,又浓又热,感觉十分的对味。

早年多数农家,除了有贵客临门必须起灶烧茶,居家过日子,往往是烧一次管一天自用和待客。方法很粗犷,早上烧上一大泥壶开水,抓上一把“叶子能包盐,杆子能撑船”的黄大茶或茶片、茶末,盖上。冬天放在火宕里,不烧火宕的季节放在炭炉上,煨着保温。这炭炉黄泥烧制,高尺余,敝口,口边留通气孔,大多摆在锅灶靠近墙壁的地方,使用时放进从灶堂里铲出来的温热炭灰,再把准备好的茶水壶往上一架就成了。也有的在灶台偏角位置,安装一个水罐,做饭时将罐里的水烧开放茶,饭做好后,将灶内的灰烬余火往水罐下方一推,保罐中茶水半日不冷,随时取用。上世纪70年代,水瓶进入千家万户,大多数人家采用水瓶泡茶。1980年代以后,基本都是水瓶装开水随饮随泡了。

以前交通不便,农民打柴伐木,耕地种田,全靠步行,费时费力。为了多些时间干活,基本都是早出晚归,所需的茶水、饭菜全部用竹筒盛装,自己带上。装茶的竹筒制作简便,取一两节粗老的毛竹,刨光磨平,上端穿上绳索就成。竹筒装茶水,好处很多:茶水不馊,还会伴有竹子的清香与微甜;往树下一挂,可以防太阳直射,可以防虫尘污染;随便扔在地上也不担心被打破。要是家里人送水到田间地头,多用壶桶。壶桶装茶相对讲究,茶壶一般为锡或铜质,木桶带盖,桶与壶之间,塞以棉絮、纱布保温。现在,路好了,有车了,外出干活已很少有人在田间用饭,携带茶水的早已不再是竹筒,而是改成美观时尚的玻璃杯和旅行茶瓶了。

煎煮大碗茶,是中国三百六十行之一,也是岳西常见的茶饮方式。因为设施简单,不需要有富丽堂皇的场所,有桌有凳有壶有盏即可,所以,多在茶摊、茶亭出现。由于它最贴近民众,特别受基层社会喜爱,即使在物质文化生活有极大改善的今天,卖大碗茶的虽已绝迹,但无偿提供茶水的,在车站、超市、寺院等公共场所,依然经常见到。只是用的不再是碗,而是一次性纸杯罢了。

“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茶为灵物,无论是品是喝,对饮者言,都是一种快乐的消受与体验。

来源 《徽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岳西茶俗(下)

(一)婚嫁茶礼

婚恋茶礼,是指在相恋结婚过程中,以茶为依托的种种行为。它可以是茶的礼仪,也可以是茶的礼品。茶礼起于何时?无从考证。如果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未婚男女,相聚踏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明代郑燮《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喝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古人以茶传情,借茶示爱。

自古及今,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有许多以茶为“主角”的礼俗。在包括岳西在内的大别山区,就有“三茶六礼”。

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前的“定茶”,结婚时的“合茶”。“下茶”,又叫聘礼茶,定婚时在聘礼中备两包茶,两包盐,盐为“海沙”,茶为“山萌”,谐喻好事成双,“海誓山盟”,未来婚姻美满。女方接受男方的“下茶”,就表示婚姻已经成功缔结。《红楼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儿?”“定茶”,临近结婚的礼俗,男方初定聘日,书文成贴,求女方应允,也叫“送日子”或“定日子”。送日子时,男方上门要备上糖糕、茶叶,贴子压在糕茶之间。“合茶”是结婚当日的礼仪,有三道。一是以冰糖、红枣入茶水,招待来宾;二是在婚庆仪式上,拜过天地、父母之后,新人手托茶水,敬献双方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是入洞房之前,夫妻对饮交杯茶,茶中配以红糖、大枣、花生米,含甜甜蜜蜜、红红火火、早生早贵子之意。过去,在头陀河、黄尾河一带,还把“点茶”作结婚的代称——送新婚贺礼,叫“送点茶礼”,参加婚宴,称“喝点茶酒”。

六礼,指自求婚到完婚所要经历的具有规仪性质的六个过程。即纳采(男方托媒人去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了,男方再请媒人去问女孩的名字、生辰八字)、纳吉(即择日定亲)、纳征(女方接受男方聘礼)、请期(确定迎亲日期)、亲迎(正式迎娶)。在每项仪式中,男方都要带上一定的礼物,在礼物中,茶都必不可少。在古时,男女只有完成了“三茶六礼”,婚姻才算是合规合仪。

探究结缔婚姻时以茶为礼,其原因大体是因茶性特质而寄予某种期望:茶树四季皆青,以茶相赠,表征“爱情之树常绿”;古人认为茶树“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可复生”,具有“专一”性,男女赠茶受茶,以期望双方“从一而终”;茶树开花时节,茶籽尚在,称“母子相逢”,表示传宗有望,苗裔繁荣;茶寿(108岁),是不可多见的高寿,在婚恋过程中反复赠饮茶品,寄望夫妻白头偕老,共享遐龄。

进入现代,男女自由恋爱,婚嫁仪式也有了很多改变与创新。但茶作为过程中的礼仪用品,依然不可或缺。

(二)茶祭与祭茶

古人重祭,《礼记·地官》有“掌荼”和“聚荼”治丧的记载,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用茶作祭品了。在岳西,茶与祭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以茶为祭,有礼佛,祭祖,也有祭祀神灵。通常有以茶水为祭、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等数种。

岳西寺庙多,而寺庙多种茶。所收茶叶,一作招待香客,二作自饮,三为供佛。在如上三用中,僧人们最为倾心的还是礼佛供佛。宋代通判谢明《司空山宿无相寺》有诗“松花细嚼蒲团月,春茗新烹老纳蹊”,诗人亲见司空山无相寺长老,以茶礼佛。本境四望山五龙寺名下有片茶园,在四望山顶。相传是五龙寺开山祖元末费贤所建,人称“费公茶林”,面积逾百亩,为四望山十景之一。据说,费贤每年种芋艿三百六十棵,每天仅食一棵,终日清茶黄卷,行医济世,生活极其简朴。大集体时该园每年还能采数千斤茶草,现在遗迹尚存。

以茶礼佛还有一种方式叫“收脏(读zàng)”。塑(雕)佛像时,在背上留一孔。佛像入寺落座前,由僧人信士将茶和米置入其中,然后封上。意为此佛像已有生命(能永久享用供养),已有悲悯之心,普渡之灵。

浙江长兴顾渚山紫笋茶,被陆羽评为茶中上品,列为唐代朝廷贡物。“一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唐湖州太守李郢诗)。虽然长兴、长安远隔四千余里,但是上好的紫笋新茶必须快马急程,赶在“清明宴”之前到达。“清明宴”就是朝廷清明节祭祀活动。

在茶祭中,除了以茶贡佛祭祖,最为常见的就是丧葬了。岳西“老人”(人去世),有一套严格的治丧规仪。死者一咽气,即由床上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停放后,亡人面盖黄表纸,头前放大半碗半生不熟的米饭(叫“倒头饭”),一双筷子直插在饭里,上面再放两个鸡蛋(叫“倒头蛋”)、一柱香,然后烧纸轿马,设灵堂,择时入殓。灵堂正中是棺,棺下点长明“本命灯”,棺前挂孝幔、挽联,并设祭桌,置灵牌、摆遗像、燃白烛,上鸡、鱼、肉三牲及茶、酒、饭等供品。下葬及以后的上坟,供品也是三牲及茶、酒、饭。焚香叩首后,茶和酒,由主祭洒在坟前。

在岳西及其周边的许多地方,还视茶为吉祥之物,可以辟邪驱鬼。因此,造房建屋,立柱上梁,会在地上撒一些米粒和茶叶,求家业永固;遇上“倒霉”的事,要讨七家的茶叶混合泡饮,驱晦接福;小孩子受到惊吓,会化“百家茶”、“百家米”放在小孩的枕头下,保“百魔不侵”,安枕入睡。

祭茶,是指备以供品,祭奠茶神(陆羽)和土地神。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祭茶习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说武夷山一带,春暖月圆时候,用新茶祭献土地爷。在岳西,祭茶有“小祭”与“大祭”之分。

小祭,是家庭性祭祀,于茶叶生产季节,家主带 “三牲”、备纸马,在茶园里叩祭茶神,拜求茶树多发嫩芽,行情看好,家人采制平安。这在当地古民歌《采茶》中有生动记录:“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棵树下小龙(指蛇——笔者注)盘,多办银钱并纸马,茶棵树上保平安。”

大祭一般由盛产茶叶的自然村、茶场或大的姓族公堂牵头,在茶开园时选一个风光秀美、茶叶质量优异的茶山,设立祭坛。内容有祭告天地、茶神和“喊山”。“喊山”,由一德高望重的老茶人在高坛上领喊“春天到!”、“茶发芽!”台下背着茶篮的采茶人和观众,一起跟着喊“好!”,以祈求风调雨顺、茶芽丰收。随后是演茶戏、唱茶歌、跳茶舞。参加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过程庄重热烈,且清新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21世纪初,包家、姚河一带还举行过茶山的大祭。

(三)建亭施茶

建亭施茶是利益众生的善举,也是在岳西传承千年、经久不息的民俗乡风。

过去,大凡干道,相隔几十里,甚至几里,就会有人自发的在山腰、坳头建一个茶亭,供过往行人歇歇脚,擦擦汗,喝口茶,看一看风景,恢复一下体力。直至现代,高等级公路联通内外,普通水泥路通村通组,基本以车代步,茶亭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茶亭又称路亭、凉亭、茶棚,形制繁简不一,因地因时而异。大体有亭有屋,有灶有凳,有的还备有床褥铺盖,以供商旅行人不时之需。但也有一些临时性亭棚。临时茶亭多在荒年和青黄不接的季节出现,用以施茶施粥。结构相对简单,有的只用几根竹木、数捆芭茅搭建一个“人”字棚或亮脚棚。施茶(施粥)期限也不很确定,短则数天,长则数月,见势而为。

建国前岳西茶亭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60多座。响肠镇内四十里古皖道上,自南而北,就有大关亭、牛眼潭亭、五星庙亭、沙岭头亭、清峰岭亭、板桥街亭、塔儿岭亭七座。冶溪坂有罗铺亭、白石坳亭、九老亭、马踏岭亭。衙前至主簿、姚河一线,有叶畈亭、罗成墩亭、桃岭亭、七里冲惜冤亭、中畈亭、大歇岭亭、马石亭、梯子岭亭、朱砂岭亭等。建国初,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本县民政部门对部分茶亭进行过拨款修缮,上世纪70年代,尚有不少存在。方志载,1985年,全县享受政府补贴的茶亭44座。

历史上的茶亭全为公益性质,不收茶水费,设立方式有宗族建、寺庙建和善户建三种。

宗族建,一般由当地旺族有威望的人牵头(称“首事”或“纠首”),组织相关公堂(姓族支裔团体)、社会组织、名流大户,以及周边民众,筹集银两,购买亭基,建造亭房,请人长期烧水施茶。也有人直接捐赠土地、山场,供茶亭永久使用。白帽镇余河野溪冲水口永宁桥上的“花亭”,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始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守望会重修。《太湖县志》(道光版)记:“永凌桥(亭),县北南庄野溪冲口,乾隆三十五年监生祝庆捐造”。重修碑记,建桥亭首事是“守望会”祝宪章等。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90)的响肠塔儿岭茶亭,由当地王氏家族牵头,成立“茶局”,承办筹建事宜。茶亭《文公碑记》、《茶局捐名碑》记,亭基由王维新支下王经济、王味燮、王味羹捐献,当地民众捐款62笔,368千文。位于中关碎石岭与响肠半岭交界处的请寨新亭,由王永奎后裔于民国十六年建。亭碑载:“我王氏永奎公裔,环居左右,爰率公私集资,代公捐地点,创亭煎茶。”连云乡腾云村大西组西水岭茶亭,系当地储、王、刘、汪等姓族人员,于清道光二年(1822)筹资建成,又于民国十二年(1923)重建。1981年前后,一位储姓老母仍在义务为茶亭烧茶。

寺庙建设并管理的茶亭在岳西很多,这与禅宗尚茶有关。如白帽亭子岭亭、莲云黄沙岭亭、温泉桃岭头亭、毛尖山王婆坳亭、店前河东茶庵亭、马玉坳亭、白帽南庄镇龙庵亭、田头雪山庵亭等,均属寺设。寺设茶亭,多是“前亭后庙”格局,施茶事宜由僧人或居士承担。

善户建亭在岳西茶亭中也占一定数量。位于司空山北麓的白石村的九老亭,为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九位嫡堂兄弟个人初建,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该亭通体石质,高约五米,有穹顶,四角由四根一尺见方、高约丈余的花岗岩柱支撑,飞檐戗角,坚固玲珑,现完好。店前镇徐良村与中心村交界处的凉水亭,民国年间乡贤余凉水建。乱世荒年出现的诸多临时性茶棚(粥棚),也多是个人所设。

在旧中国,岳西山区经济萧条,交通闭塞,加上天灾不断,兵燹连年,人民生活异常艰辛。建亭施茶的善为,与修桥筑路、收养遗孤、义葬无主尸骸一样,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深得百姓赞誉,也深受史家关注。打开本境旧志和家谱,因上述种种善为被载入其中的比比皆是。如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人物志》载:“储光琼乾隆间倡捐积善局,给丐埋骼。又捐地基修西水岭茶亭,与王姓合买店基岭,建亭置案施茶,至今未堕。”说他组建积善堂,收葬乞丐尸骨,捐地建西水岭、店基岭茶亭。

(四)赠新茶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茶性高洁,是为山珍。新茶,更是以其特有的色香味韵,让人百般怜惜,一见倾心。

在我国寄赠新茶,由来已久。新茶上市,给亲友寄上若干,附一封短信“山中无宝物,聊寄一枝春”,温馨而又别致。双方的情谊,在这氤氲的茶气、暖暖的茶汤之中,瞬间得到升华。于是,许多文人墨客,在接到朋友寄赠的新茶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内心喜悦,诗情如涌,泼墨而书。如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感激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大别山盛产好茶,岳西及其周边,寄赠新茶之风,自古有之。唐代宰相李德裕,就有对天柱新茶“惠三数角”(角,古代计量单位)之请。

千百年来,此风不仅不减不衰,且有越来越强劲的势头。过去多在至亲、文人、富户之间进行,皮纸包裹,比较简约,上等茶数两而已。现在,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大为扩大,包装也更加的精美。每到春来,城乡一片繁忙,家庭,企业,赠亲友,赠业务单位,热热闹闹,车水马龙。业务关系广泛的企业,外地亲友多的人家,寄赠数量,少则十多份,多则数十份,甚至上百份,多用礼品盒包装,每份数量在半斤至一斤之间。城乡一般人家,礼赠新茶行为,同样广泛存在,只是份额会少一些。

赠人清茶,手留余香。通常寄茶、受茶,双方皆悦。但也有并不情愿的时候。在吏治不清的年代,一些官员,往往特别“钟爱”在新茶出产季节,到乡村走马观花,“调查研究”,按照“潜规则”,就是收受茶烟酒。对此,民众普遍深恶痛绝,讥之为“调茶烟酒!”

来源:徽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开展春茶保护专项行动,护航岳西春茶安全上市

4月18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莲云乡、县茶叶协会开展春茶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

行动中,执法人员来到中农联大别山(岳西)智慧农商城,针对各茶叶经营户开展大检查,重点检查擅自使用或者伪造“岳西翠兰”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行为,以及茶叶包装不规范、农药残留指标不符合等违法违规行为。

通过面对面指导经营者狠抓采购源头、识别商品包装不规范,督促经营者严格把关,落实主体责任。从茶叶质量、包装、地理标志保护等方面护航岳西春茶上市,推动岳西茶产业健康发展。

“测了四个样本,检测结果都合格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技术检测人员程小琼告诉记者。

“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为了打击侵权假冒‘岳西翠兰’地理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助推‘岳西翠兰’区域公用品牌再上新台阶。”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股股长石璇说。


记者|董德景

来源:岳西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9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